一种光强度可控的隐形窗帘.pdf

上传人:r5 文档编号:717221 上传时间:2018-03-07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743.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012024.9

申请日:

2014.01.10

公开号:

CN103742063A

公开日:

2014.04.23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E06B 9/24申请公布日:20140423|||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6B 9/24申请日:20140110|||公开

IPC分类号:

E06B9/24; G02F1/01

主分类号:

E06B9/24

申请人:

山西大同大学

发明人:

韩丙辰; 闫文凯; 董丽娟; 刘艳红; 石云龙

地址:

037009 山西省大同市御河桥东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天津佳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002

代理人:

侯力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光强度可控的隐形窗帘,通过附于用户玻璃(市场上存在的各种透明玻璃)一侧或嵌入双层玻璃内部的光强度控制层来实现。光强度控制层包括,第一偏振片、电控旋光材料、第二偏振片。本发明的隐形窗帘可在现有的任何办公或家居场所的窗口玻璃上安装,该隐形窗帘的光强度控制层可以按照用户的需求设计成任意图案,在用户玻璃上进行安装排列,既可省去现有窗帘的占用空间,有可有效控制进入室内的光强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光强度可控的隐形窗帘,其特征在于该隐形窗帘是在现有窗户玻璃的一侧或双层中空玻璃内部设置一层光强度控制层,该光强度控制层包括两片偏振片,以及两片偏振片之间的一层边缘带有电极的旋光材料。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强度可控的隐形窗帘,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光强度控制层中两侧的两片偏振片的偏振方向相同。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强度可控的隐形窗帘,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强度控制层中间的旋光材料边缘的电极,用于通断电流或控制其上所加电压的大小进而控制旋光材料的旋光方向。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强度可控的隐形窗帘,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光强度控制层采用阵列的排布形式,以保证室内能够获得足够的亮度。

5.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强度可控的隐形窗帘,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旋光材料与前后两侧的偏振片进行贴合并实现它们功能的结合,制成光强度控制层,最后贴于玻璃上或嵌于双层中空玻璃内部实现隐形窗帘效果。

说明书

一种光强度可控的隐形窗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光电功能材料应用技术中光强度控制与建筑窗帘结合的领域,具体涉及用于光强度可控的隐形窗帘。
背景技术
目前的普通玻璃对入射光的强弱是不具有控制功能的。为了能够控制进入室内的光线的强弱,往往采用悬挂窗帘的方式来遮挡光线。针对现有的窗帘,国内较早的隐形窗帘实用新型发明人刘海山1997年提出的隐形窗帘(CN2278410Y)为:在窗帘架上安装一根轴,轴的一端通过轴套,另一端通过棘轮与外管相连。另有一根弹簧,其一端固定在轴上,另一端固定在棘轮上。棘轮内有容纳滚柱的凹窝,轴上也有凹窝。外管的外表面固定窗帘布。滚柱根据不同情况处于不同位置,实现外管的转动与停止,即窗帘的升降或停止。该窗帘手动下降,自动(在弹簧力作用下)上升,结构比较复杂,操控性能也不佳。而中国耀华玻璃集团公司2001年提出的一种带有隐形窗帘的调光透射窗装置(CN2469147Y),包括窗体上的透明基材,其中它采用至少为双层以上的透明基材,且分别在双层相对应的透明基材上固定设置为水平和垂直分布的偏振片。在此发明中通过窗帘的光线投射程度是不可调节的。
基于以上的发明中隐形窗帘的实现方式均比较复杂,且占用空间较大,同时无法实现进入室内光线的智能化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解决目前隐形窗帘存在占用空间较大、无法真正隐形以及无法实现进入室内光线的智能化控制等问题,提供一种基于光波偏振态可控制的隐形窗帘,使该窗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隐形和光强度可自由控制。
本发明提供的基于光波偏振态的光强度可控的隐形窗帘,该隐形窗帘是在现有用户窗户玻璃的一侧或双层中空玻璃内部设置一层光强度控制层,该光强度控制层包括两片偏振片,以及两片偏振片之间的一层边缘带有电极的旋光材料。所述的光强度控制层中两侧的两片偏振片的偏振方向相同。所述光强度控制层中间的旋光材料边缘的电极,用于通断电流或控制其上所加电压的大小进而控制旋光材料的旋光方向。
该隐形窗帘主要由光强度可控制的控制层按照一定比例(该比例可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设定)采用阵列的排布形式进行间隔排列,排列的图案也可根据用户的需求来定制。该光强度控制层既可以附于用户玻璃的内侧,也可以夹在双层中空玻璃的中间以最大程度上来节约占用的空间。
 
本发明光强度可控的隐形窗帘的工作原理:
自然光通过由光强度控制层排列组成的隐形窗帘时,光线可以直接通过没有控制层排布的地方,当光线通过控制层时则会受到第一偏振片的阻挡而阻挡部分光强度,接着通过后面的电控旋光材料时,根据所加电场的大小,使光波的偏振态发生偏转,最后通过第二偏振片来进一步控制光波强度。
 
本发明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   方案简单实用,占用空间非常小,实现真正隐形。
2.   最大特点为可自由地控制进光量的多少,完全满足此方面的生活、办公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隐形窗帘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Ⅰ为用户窗户玻璃,Ⅱ为光强度控制层。
图2为本发明中基于光波偏振态控制的控制层工作原理示意图,a为未对旋光材料上电极加电的情况,b为对旋光材料上电极加电的情况。
图中,Ⅰ用户窗户玻璃,1第一偏振片,2旋光材料,3第二偏振片,4控制电极。
下面结合附图对光强度可控的隐形窗帘的实现方式和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图1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光强度可控的隐形窗帘,该隐形窗帘的实现需要依附于现有的透明用户玻璃Ⅰ表层,在透明用户玻璃Ⅰ上面采用阵列的排布形式,按照比例排列多个光强度控制层Ⅱ(该光强度控制层包括两片偏振片,两片偏振片之间的一层边缘带有电极的旋光材料,以及在控制层的一个端面上安装控制电极),所述的光强度控制层中两侧的两片偏振片的偏振方向相同。
所述光强度控制层中间的旋光材料边缘的电极,用于通断电流或控制其上所加电压的大小进而控制旋光材料的旋光方向。所述的旋光材料与前后两侧的偏振片进行贴合并实现它们功能的结合,制成光强度控制层,最后贴于玻璃上或嵌于双层中空玻璃内部实现隐形窗帘效果。
该隐形窗帘的具体实现方法及工作过程如下:
当户外的自然光通过该隐形窗帘时,对于用户玻璃上没有安装光强度控制层的位置,自然光可以直接通过;而对于用户玻璃上安装有光强度控制层的位置,自然光则受到光强度控制层的限制,不能自由通过用户玻璃上的该位置。因此用户可以根据室内光线的强弱需求来确定用户玻璃上光强度控制层的排列比例。
当自然光通过附有光强度控制层的玻璃位置时,首先,自然光通过用户玻璃Ⅰ后,此时自然光强度基本不会变化,接着通过第一偏振片1后,此时自然光的强度会减小到入射偏振片之前的一半,并且变成线偏振光(见图2a),紧接着线偏振光光通过旋光材料2,如果此时未对控制层末端的控制电极4加电,则线偏振光的偏振态会随着旋光材料进行一定角度的偏振态旋转,光强度不会发生变化,最后线偏振光通过第二偏振片3,第二偏振片的偏振角度与旋光材料输出端的偏振角度保持一致,因此线偏振光的强度不会发生变化,在此情况下,自然光通过附有光强度控制层的玻璃位置后,会有一半光强度的遮挡,如图2a中所示。若需要进一步来遮挡进入室内的光强度,则可对控制层末端的控制电极4加电,使旋光材料的偏振角度发生改变,从而使通过旋光材料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第二偏振片3之间产生一定的角度,进而第二偏振片会对通过其上的线偏振光进行一定的遮挡,使前面的线偏振光无法完全通过第二偏振片,如图2b中的所示。

一种光强度可控的隐形窗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一种光强度可控的隐形窗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一种光强度可控的隐形窗帘.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光强度可控的隐形窗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光强度可控的隐形窗帘.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3742063A43申请公布日20140423CN103742063A21申请号201410012024922申请日20140110E06B9/24200601G02F1/0120060171申请人山西大同大学地址037009山西省大同市御河桥东72发明人韩丙辰闫文凯董丽娟刘艳红石云龙74专利代理机构天津佳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2002代理人侯力54发明名称一种光强度可控的隐形窗帘57摘要一种光强度可控的隐形窗帘,通过附于用户玻璃(市场上存在的各种透明玻璃)一侧或嵌入双层玻璃内部的光强度控制层来实现。光强度控制层包括,第一偏振片、电控旋光材料、第二偏振片。本发明的隐形窗。

2、帘可在现有的任何办公或家居场所的窗口玻璃上安装,该隐形窗帘的光强度控制层可以按照用户的需求设计成任意图案,在用户玻璃上进行安装排列,既可省去现有窗帘的占用空间,有可有效控制进入室内的光强度。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附图2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附图2页10申请公布号CN103742063ACN103742063A1/1页21一种光强度可控的隐形窗帘,其特征在于该隐形窗帘是在现有窗户玻璃的一侧或双层中空玻璃内部设置一层光强度控制层,该光强度控制层包括两片偏振片,以及两片偏振片之间的一层边缘带有电极的旋光材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

3、强度可控的隐形窗帘,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光强度控制层中两侧的两片偏振片的偏振方向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强度可控的隐形窗帘,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强度控制层中间的旋光材料边缘的电极,用于通断电流或控制其上所加电压的大小进而控制旋光材料的旋光方向。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强度可控的隐形窗帘,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光强度控制层采用阵列的排布形式,以保证室内能够获得足够的亮度。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强度可控的隐形窗帘,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旋光材料与前后两侧的偏振片进行贴合并实现它们功能的结合,制成光强度控制层,最后贴于玻璃上或嵌于双层中空玻璃内部实现隐形窗帘效果。权利要求书CN10374。

4、2063A1/3页3一种光强度可控的隐形窗帘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于光电功能材料应用技术中光强度控制与建筑窗帘结合的领域,具体涉及用于光强度可控的隐形窗帘。背景技术0002目前的普通玻璃对入射光的强弱是不具有控制功能的。为了能够控制进入室内的光线的强弱,往往采用悬挂窗帘的方式来遮挡光线。针对现有的窗帘,国内较早的隐形窗帘实用新型发明人刘海山1997年提出的隐形窗帘(CN2278410Y)为在窗帘架上安装一根轴,轴的一端通过轴套,另一端通过棘轮与外管相连。另有一根弹簧,其一端固定在轴上,另一端固定在棘轮上。棘轮内有容纳滚柱的凹窝,轴上也有凹窝。外管的外表面固定窗帘布。滚柱根据不同情况处于不同位。

5、置,实现外管的转动与停止,即窗帘的升降或停止。该窗帘手动下降,自动(在弹簧力作用下)上升,结构比较复杂,操控性能也不佳。而中国耀华玻璃集团公司2001年提出的一种带有隐形窗帘的调光透射窗装置(CN2469147Y),包括窗体上的透明基材,其中它采用至少为双层以上的透明基材,且分别在双层相对应的透明基材上固定设置为水平和垂直分布的偏振片。在此发明中通过窗帘的光线投射程度是不可调节的。0003基于以上的发明中隐形窗帘的实现方式均比较复杂,且占用空间较大,同时无法实现进入室内光线的智能化控制。发明内容0004本发明目的是解决目前隐形窗帘存在占用空间较大、无法真正隐形以及无法实现进入室内光线的智能化控。

6、制等问题,提供一种基于光波偏振态可控制的隐形窗帘,使该窗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隐形和光强度可自由控制。0005本发明提供的基于光波偏振态的光强度可控的隐形窗帘,该隐形窗帘是在现有用户窗户玻璃的一侧或双层中空玻璃内部设置一层光强度控制层,该光强度控制层包括两片偏振片,以及两片偏振片之间的一层边缘带有电极的旋光材料。所述的光强度控制层中两侧的两片偏振片的偏振方向相同。所述光强度控制层中间的旋光材料边缘的电极,用于通断电流或控制其上所加电压的大小进而控制旋光材料的旋光方向。0006该隐形窗帘主要由光强度可控制的控制层按照一定比例(该比例可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设定)采用阵列的排布形式进行间隔排列,排列的图案。

7、也可根据用户的需求来定制。该光强度控制层既可以附于用户玻璃的内侧,也可以夹在双层中空玻璃的中间以最大程度上来节约占用的空间。0007本发明光强度可控的隐形窗帘的工作原理自然光通过由光强度控制层排列组成的隐形窗帘时,光线可以直接通过没有控制层排布的地方,当光线通过控制层时则会受到第一偏振片的阻挡而阻挡部分光强度,接着通过后面的电控旋光材料时,根据所加电场的大小,使光波的偏振态发生偏转,最后通过第二偏振片来进一步控制光波强度。说明书CN103742063A2/3页40008本发明的优点和有益效果1方案简单实用,占用空间非常小,实现真正隐形。00092最大特点为可自由地控制进光量的多少,完全满足此方。

8、面的生活、办公需求。0010附图说明0011图1为本发明隐形窗帘总体结构示意图;图中,为用户窗户玻璃,为光强度控制层。0012图2为本发明中基于光波偏振态控制的控制层工作原理示意图,A为未对旋光材料上电极加电的情况,B为对旋光材料上电极加电的情况。0013图中,用户窗户玻璃,1第一偏振片,2旋光材料,3第二偏振片,4控制电极。0014下面结合附图对光强度可控的隐形窗帘的实现方式和装置进行详细说明。0015具体实施方式0016实施例1图1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光强度可控的隐形窗帘,该隐形窗帘的实现需要依附于现有的透明用户玻璃表层,在透明用户玻璃上面采用阵列的排布形式,按照比例排列多个光强度控制层(该。

9、光强度控制层包括两片偏振片,两片偏振片之间的一层边缘带有电极的旋光材料,以及在控制层的一个端面上安装控制电极),所述的光强度控制层中两侧的两片偏振片的偏振方向相同。0017所述光强度控制层中间的旋光材料边缘的电极,用于通断电流或控制其上所加电压的大小进而控制旋光材料的旋光方向。所述的旋光材料与前后两侧的偏振片进行贴合并实现它们功能的结合,制成光强度控制层,最后贴于玻璃上或嵌于双层中空玻璃内部实现隐形窗帘效果。0018该隐形窗帘的具体实现方法及工作过程如下当户外的自然光通过该隐形窗帘时,对于用户玻璃上没有安装光强度控制层的位置,自然光可以直接通过;而对于用户玻璃上安装有光强度控制层的位置,自然光。

10、则受到光强度控制层的限制,不能自由通过用户玻璃上的该位置。因此用户可以根据室内光线的强弱需求来确定用户玻璃上光强度控制层的排列比例。0019当自然光通过附有光强度控制层的玻璃位置时,首先,自然光通过用户玻璃后,此时自然光强度基本不会变化,接着通过第一偏振片1后,此时自然光的强度会减小到入射偏振片之前的一半,并且变成线偏振光(见图2A),紧接着线偏振光光通过旋光材料2,如果此时未对控制层末端的控制电极4加电,则线偏振光的偏振态会随着旋光材料进行一定角度的偏振态旋转,光强度不会发生变化,最后线偏振光通过第二偏振片3,第二偏振片的偏振角度与旋光材料输出端的偏振角度保持一致,因此线偏振光的强度不会发生变化,在此情况下,自然光通过附有光强度控制层的玻璃位置后,会有一半光强度的遮挡,如图2A中所示。若需要进一步来遮挡进入室内的光强度,则可对控制层末端的控制电极4加电,使旋光材料的偏振角度发生改变,从而使通过旋光材料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第二偏振片说明书CN103742063A3/3页53之间产生一定的角度,进而第二偏振片会对通过其上的线偏振光进行一定的遮挡,使前面的线偏振光无法完全通过第二偏振片,如图2B中的所示。说明书CN103742063A1/2页6图1说明书附图CN103742063A2/2页7图2说明书附图CN103742063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一般门、窗、百叶窗或卷辊遮帘;梯子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