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机秧船及其制作方法.pdf

上传人:xia****o6 文档编号:7165785 上传时间:2019-09-28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06.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210034186.3

申请日:

20120215

公开号:

CN102577718A

公开日:

20120718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失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C11/02

主分类号:

A01C11/02

申请人:

宁波协力机电制造有限公司

发明人:

周亚伦

地址:

315103 浙江省宁波市国家高新区梅墟东三路2号

优先权:

CN201210034186A

专利代理机构: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代理人:

胡志萍;景丰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插秧机秧船,包括秧船单元件、连接板及加强筋,秧船单元件至少两个,且并排间隔布置,每个秧船单元件为长条状的中空吹塑件;连接板至少一个,连接布置于前述的相邻的秧船单元件之间;加强筋至少两个,垂直秧船单元件长度方向设置于秧船单元件和连接板上。本发明还公开了该插秧机秧船的制作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整个秧船有多个秧船单元件配合连接板和加强筋装配而成,不仅具有成本低、结构简洁、不易损坏、维护性强等优点,而且秧船单元件的中空结构重量轻,浮动性能好,使秧船能漂浮工作,作业时不推泥浆,行驶阻力可大大减小。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插秧机秧船,其特征在于包括秧船单元件,至少两个,且并排间隔布置,每个秧船单元件为长条状的中空吹塑件;连接板,至少一个,连接布置于前述的相邻的秧船单元件之间;以及加强筋,至少两个,垂直秧船单元件长度方向设置于秧船单元件和连接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秧机秧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秧船单元件包括底面与地面接触的主体部及由主体部两侧沿垂直长度方向向外延伸的有实心的连接部,所述的连接板置于前述的连接部上方并通过第一连接构件连为一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秧机秧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强筋为矩形管,一第二连接构件自上而下依次将所述的加强筋、连接板及连接部连接固定为一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秧机秧船,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元吹塑件的上端面为一与矩形管底面相适配的平整面,下端面具有凹槽,一第三连接构件自上而下穿设于所加强筋和单元吹塑件上并从前述的凹槽伸出后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秧机秧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其中一块连接板的前端部上方设有一与插秧机连接臂连接的连接头,该连接头具有平整的本体部及与其中一个加强筋外端面适配的倒立L形弯折部,前述的本体部上具有凸起于本体部的连接皮,一第四连接构件自上而下依次将弯折部、加强筋、连接板及连接部连接固定为一体,一第五连接构件自上而下依次将本体部、连接板连接固定为一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插秧机秧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强筋为至少包括布置于秧船单元件前后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而所述的弯折部连接设置于前述的第一加强筋上,前述的第二加强筋上设有与插秧机的倒钩部连接的挂链。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秧机秧船,其特征在于所述秧船单元件的后端部向上弯折呈一160°的钝角。 8.一种插秧机秧船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①提供多个秧船单元件、多个连接板及至少两个加强筋,前述的秧船单元件排间隔布置,并且,每个秧船单元件为长条状的中空吹塑件;②将连接板连接布置于相邻的秧船单元件之间;③将加强筋垂直秧船单元件长度方向设置于秧船单元件和连接板上。 9.根据权利要求8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秧船单元件包括底面与地面接触的主体部及由主体部两侧沿垂直长度方向向外延伸的有实心的连接部,所述的连接板置于前述的连接部上方并通过第一连接构件连为一体。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强筋为矩形管,一第二连接 构件自上而下依次将所述的加强筋、连接板及连接部连接固定为一体。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插秧机,尤其涉及一种插秧机秧船装置,本发明还涉及该插秧机秧 船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插秧机一般包括行车机构、驱动机构、传动机构及插秧机构,插秧机构上设 有秧船装置,如专利号为ZL99204231.3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新型水稻快速插秧机》(授 权公告号:CN2397712Y),还可以参考专利号为ZL200610068684.4的中国发明专利(授 权公告号:CN100409727C)。秧船装置是插秧机上必不可少的组成部件,起着承载机身 重量的作用。

一般地,秧船是由一整块实心的板体及设于板体上的若干加强件做成,实心板体通 常采用铁板,因而比较容易生锈腐烂,并且,重量比较大,又由于与水田泥面的接触面 大,行驶阻力特别大,不利于插秧机的行驶和插秧。

为此,有人对秧船作了改进,如专利号ZL200920280677.X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水 稻插秧机船板》(授权公告号为CN201690768U),该专利披露的秧船包括:秧船本体, 所述船板本体包括水平浮板部和设置于水平浮板部前端的滑板部;尾托板,其固定于秧 船本体的底部且平行设置,所述水平浮板部前端的两侧分别具有一个倾斜的边部,所述 滑板部沿所述水平浮板部的边部延伸形成倾斜的导流部,在所述导流部上或者是最外侧 的尾托板上固定有导流板,用于将沿所述导流部流出的泥浆就近导入相邻的两个尾托板 之间。该秧船虽能起到减少行驶阻力的作用,但结构太繁琐,且漂浮效果差,减阻力有 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轻便、漂浮性佳、阻 力小的插秧机秧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零部件更换方便、维 护成本较低的插秧机秧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大小可任意组装的 插秧机秧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又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轻便、漂浮性佳、阻力小的插秧机秧 船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插秧机秧船,其特征在于包括 秧船单元件,至少两个,且并排间隔布置,每个秧船单元件为长条状的中空吹塑件;

连接板,至少一个,连接布置于前述的相邻的秧船单元件之间;以及

加强筋,至少两个,垂直秧船单元件长度方向设置于秧船单元件和连接板上。

连接板与秧船单元件的具体连接优选如下方式:所述的秧船单元件包括底面与地面 接触的主体部及由主体部两侧沿垂直长度方向向外延伸的有实心的连接部,所述的连接 板置于前述的连接部上方并通过第一连接构件连为一体。

加强筋与连接部及秧船单元件之间的连接结构优选如下方式:所述的加强筋为矩形 管,一第二连接构件自上而下依次将所述的加强筋、连接板及连接部连接固定为一体。

所述单元吹塑件的上端面为一与矩形管底面相适配的平整面,下端面具有凹槽,一 第三连接构件自上而下穿设于所加强筋和单元吹塑件上并从前述的凹槽伸出后固定。凹 槽设置便于定位,同时第三连接构件装配完毕后不会露出端面,降低被损坏的机率。

考虑到整个秧船与插秧机的连接:所述的其中一块连接板的前端部上方设有一与插 秧机连接臂连接的连接头,该连接头具有平整的本体部及与其中一个加强筋外端面适配 的倒立L形弯折部,前述的本体部上具有凸起于本体部的连接皮,一第四连接构件自上 而下依次将弯折部、加强筋、连接板及连接部连接固定为一体,一第五连接构件自上而 下依次将本体部、连接板连接固定为一体。所述的加强筋为至少包括布置于秧船单元件 前后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而所述的弯折部连接设置于前述的第一加强筋上,前述 的第二加强筋上设有与插秧机的倒钩部连接的挂链。

进一步,所述秧船单元件的后端部向上弯折呈一160°的钝角

一种插秧机秧船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①提供多个秧船单元件、多个连接板及至少两个加强筋,前述的秧船单元件排间隔 布置,并且,每个秧船单元件为长条状的中空吹塑件;

②将连接板连接布置于相邻的秧船单元件之间;

③将加强筋垂直秧船单元件长度方向设置于秧船单元件和连接板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整个秧船是用多个秧船单元件配合连接板和 加强筋装配而成,不仅具有成本低、结构简洁、不易损坏、维护性强等优点,而且秧船 单元件的中空结构重量轻,浮动性能好,使秧船能漂浮工作,作业时不推泥浆,行驶阻 力可大大减小;同时,各部件可以先分解后再组装,便于运输和储藏;另外其中有一个 部件坏了,可以拆下来更换掉,不影响正常作业,减少资源浪费,降低设备维护费用。

只要改变连接板和加强筋的尺寸,就可以任意制作出适应于不同行数或行距的系列 化插秧机的秧船。这样可以大为降低不同行数或行距的插秧机秧船的开发和制作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图3为图1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4为图1中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5为图1中沿C-C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插秧机秧船包括秧船单元件1、连接板2及加强筋,秧 船单元件1为多个,且并排间隔布置,每个秧船单元件1为长条状的中空吹塑件,秧船 单元件1的后端部12向上弯折呈一160°的钝角(见图2所示)。连接板2为多个,连接 布置于相邻的秧船单元件1之间。加强筋包括布置于秧船单元件1前中后第一加强筋31、 第三加强筋32和第二加强筋33,垂直秧船单元件1长度方向设置于秧船单元件1和连 接板2上。

如图3所示,秧船单元件1包括底面与地面接触的主体部11及由主体部11两侧沿 垂直长度方向向外延伸的有实心的连接部13,连接板2置于连接部13上方并通过第一 连接构件41连为一体。

如图4所示,加强筋为矩形管,单元吹塑件1的上端面为一与矩形管底面相适配的 平整面,下端面具有凹槽14,第三连接构件43自上而下穿设于加强筋和单元吹塑件1 上并从凹槽14伸出后固定。第二连接构件42自上而下依次将第三加强筋33、连接板2 及连接部13连接固定为一体。

如图5所示,其中一块连接板2的前端部上方设有一与插秧机连接臂连接的连接头 5,该连接头5具有平整的本体部51及与第三加强筋33外端面适配的倒立L形弯折部 52,本体部51上具有凸起于本体部51的连接皮53,第四连接构件44自上而下依次将 弯折部52、加强筋、连接板2及连接部13连接固定为一体,第五连接构件45自上而下 依次将本体部51、连接板2连接固定为一体。这里的弯折部52和本体51可以采用焊 接一体件,可以如图5所示,弯折部52下端具有一平整部521,平整部521置于本体部 51与连接板2之间用第五连接构件45连接。

如图1所示,第一加强筋31上设有与插秧机的倒钩部连接的挂链6。

本实施例中的各个连接构件可以采用螺钉或螺栓并配合螺母固定。

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①提供多个秧船单元件、多个连接板及至少两个加强筋,秧船单元件排间隔布置;

②将连接板通过螺钉或螺栓连接布置于相邻的秧船单元件之间;

③最后将加强筋垂直秧船单元件长度方向设置于秧船单元件和连接板上,也是通过 螺钉或螺栓。

插秧机秧船及其制作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插秧机秧船及其制作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插秧机秧船及其制作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插秧机秧船及其制作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插秧机秧船及其制作方法.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577718 A (43)申请公布日 2012.07.18 CN 102577718 A *CN102577718A* (21)申请号 201210034186.3 (22)申请日 2012.02.15 A01C 11/02(2006.01) (71)申请人 宁波协力机电制造有限公司 地址 315103 浙江省宁波市国家高新区梅墟 东三路 2 号 (72)发明人 周亚伦 (74)专利代理机构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 司 33102 代理人 胡志萍 景丰强 (54) 发明名称 插秧机秧船及其制作方法 (57) 摘要 一种插秧机秧船, 包括秧船单元件、 连接板及 。

2、加强筋, 秧船单元件至少两个, 且并排间隔布置, 每个秧船单元件为长条状的中空吹塑件 ; 连接板 至少一个, 连接布置于前述的相邻的秧船单元件 之间 ; 加强筋至少两个, 垂直秧船单元件长度方 向设置于秧船单元件和连接板上。本发明还公开 了该插秧机秧船的制作方法。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 发明的优点在于 : 整个秧船有多个秧船单元件配 合连接板和加强筋装配而成, 不仅具有成本低、 结 构简洁、 不易损坏、 维护性强等优点, 而且秧船单 元件的中空结构重量轻, 浮动性能好, 使秧船能漂 浮工作, 作业时不推泥浆, 行驶阻力可大大减小。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

3、图 3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3 页 1/1 页 2 1. 一种插秧机秧船, 其特征在于包括 秧船单元件, 至少两个, 且并排间隔布置, 每个秧船单元件为长条状的中空吹塑件 ; 连接板, 至少一个, 连接布置于前述的相邻的秧船单元件之间 ; 以及 加强筋, 至少两个, 垂直秧船单元件长度方向设置于秧船单元件和连接板上。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插秧机秧船,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秧船单元件包括底面与地面 接触的主体部及由主体部两侧沿垂直长度方向向外延伸的有实心的连接部, 所述的连接板 置于前述的连接部上方并通过。

4、第一连接构件连为一体。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插秧机秧船,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强筋为矩形管, 一第二连 接构件自上而下依次将所述的加强筋、 连接板及连接部连接固定为一体。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插秧机秧船, 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元吹塑件的上端面为一与矩 形管底面相适配的平整面, 下端面具有凹槽, 一第三连接构件自上而下穿设于所加强筋和 单元吹塑件上并从前述的凹槽伸出后固定。 5.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插秧机秧船,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其中一块连接板的前端部上 方设有一与插秧机连接臂连接的连接头, 该连接头具有平整的本体部及与其中一个加强筋 外端面适配的倒立 L 形弯折部, 前述的本。

5、体部上具有凸起于本体部的连接皮, 一第四连接 构件自上而下依次将弯折部、 加强筋、 连接板及连接部连接固定为一体, 一第五连接构件自 上而下依次将本体部、 连接板连接固定为一体。 6.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插秧机秧船,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强筋为至少包括布置于 秧船单元件前后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 而所述的弯折部连接设置于前述的第一加强筋 上, 前述的第二加强筋上设有与插秧机的倒钩部连接的挂链。 7.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插秧机秧船, 其特征在于所述秧船单元件的后端部向上弯折 呈一 160的钝角。 8. 一种插秧机秧船的制作方法, 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 提供多个秧船单元件、 多个。

6、连接板及至少两个加强筋, 前述的秧船单元件排间隔布 置, 并且, 每个秧船单元件为长条状的中空吹塑件 ; 将连接板连接布置于相邻的秧船单元件之间 ; 将加强筋垂直秧船单元件长度方向设置于秧船单元件和连接板上。 9. 根据权利要求 8 的制作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秧船单元件包括底面与地面接触的 主体部及由主体部两侧沿垂直长度方向向外延伸的有实心的连接部, 所述的连接板置于前 述的连接部上方并通过第一连接构件连为一体。 10. 根据权利要求 9 的制作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强筋为矩形管, 一第二连接 构 件自上而下依次将所述的加强筋、 连接板及连接部连接固定为一体。 权 利 要 求 书 CN。

7、 102577718 A 2 1/3 页 3 插秧机秧船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插秧机, 尤其涉及一种插秧机秧船装置, 本发明还涉及该插秧机 秧船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的插秧机一般包括行车机构、 驱动机构、 传动机构及插秧机构, 插秧机构上设 有秧船装置, 如专利号为 ZL99204231.3 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 新型水稻快速插秧机 ( 授权 公告号 : CN2397712Y), 还可以参考专利号为ZL200610068684.4的中国发明专利(授权公告 号 : CN100409727C)。 秧船装置是插秧机上必不可少的组成部件, 起着承载机身重量的作用。

8、。 0003 一般地, 秧船是由一整块实心的板体及设于板体上的若干加强件做成, 实心板体 通常采用铁板, 因而比较容易生锈腐烂, 并且, 重量比较大, 又由于与水田泥面的接触面大, 行驶阻力特别大, 不利于插秧机的行驶和插秧。 0004 为此, 有人对秧船作了改进, 如专利号 ZL200920280677.X 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 水稻插秧机船板 ( 授权公告号为 CN201690768U), 该专利披露的秧船包括 : 秧船本体, 所 述船板本体包括水平浮板部和设置于水平浮板部前端的滑板部 ; 尾托板, 其固定于秧船本 体的底部且平行设置, 所述水平浮板部前端的两侧分别具有一个倾斜的边部, 所述。

9、滑板部 沿所述水平浮板部的边部延伸形成倾斜的导流部, 在所述导流部上或者是最外侧的尾托板 上固定有导流板, 用于将沿所述导流部流出的泥浆就近导入相邻的两个尾托板之间。该秧 船虽能起到减少行驶阻力的作用, 但结构太繁琐, 且漂浮效果差, 减阻力有限。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轻便、 漂浮性佳、 阻力小的插秧机秧船。 0006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零部件更换方便、 维护成本较低的插秧机秧船。 0007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大小可任意组装 的插秧机秧船。 0008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又。

10、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轻便、 漂浮性佳、 阻力小的插秧机 秧船的制作方法。 0009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 一种插秧机秧船, 其特征在于包 括秧船单元件, 至少两个, 且并排间隔布置, 每个秧船单元件为长条状的中空吹塑件 ; 0010 连接板, 至少一个, 连接布置于前述的相邻的秧船单元件之间 ; 以及 0011 加强筋, 至少两个, 垂直秧船单元件长度方向设置于秧船单元件和连接板上。 0012 连接板与秧船单元件的具体连接优选如下方式 : 所述的秧船单元件包括底面与地 面接触的主体部及由主体部两侧沿垂直长度方向向外延伸的有实心的连接部, 所述的连接 板置于前述的连接部。

11、上方并通过第一连接构件连为一体。 说 明 书 CN 102577718 A 3 2/3 页 4 0013 加强筋与连接部及秧船单元件之间的连接结构优选如下方式 : 所述的加强筋为矩 形管, 一第二连接构件自上而下依次将所述的加强筋、 连接板及连接部连接固定为一体。 0014 所述单元吹塑件的上端面为一与矩形管底面相适配的平整面, 下端面具有凹槽, 一第三连接构件自上而下穿设于所加强筋和单元吹塑件上并从前述的凹槽伸出后固定。 凹 槽设置便于定位, 同时第三连接构件装配完毕后不会露出端面, 降低被损坏的机率。 0015 考虑到整个秧船与插秧机的连接 : 所述的其中一块连接板的前端部上方设有一与 插。

12、秧机连接臂连接的连接头, 该连接头具有平整的本体部及与其中一个加强筋外端面适配 的倒立 L 形弯折部, 前述的本体部上具有凸起于本体部的连接皮, 一第四连接构件自上而 下依次将弯折部、 加强筋、 连接板及连接部连接固定为一体, 一第五连接构件自上而下依次 将本体部、 连接板连接固定为一体。所述的加强筋为至少包括布置于秧船单元件前后第一 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 而所述的弯折部连接设置于前述的第一加强筋上, 前述的第二加强 筋上设有与插秧机的倒钩部连接的挂链。 0016 进一步, 所述秧船单元件的后端部向上弯折呈一 160的钝角 0017 一种插秧机秧船的制作方法, 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 00。

13、18 提供多个秧船单元件、 多个连接板及至少两个加强筋, 前述的秧船单元件排间 隔布置, 并且, 每个秧船单元件为长条状的中空吹塑件 ; 0019 将连接板连接布置于相邻的秧船单元件之间 ; 0020 将加强筋垂直秧船单元件长度方向设置于秧船单元件和连接板上。 0021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 整个秧船是用多个秧船单元件配合连接板 和加强筋装配而成, 不仅具有成本低、 结构简洁、 不易损坏、 维护性强等优点, 而且秧船单元 件的中空结构重量轻, 浮动性能好, 使秧船能漂浮工作, 作业时不推泥浆, 行驶阻力可大大 减小 ; 同时, 各部件可以先分解后再组装, 便于运输和储藏 ; 。

14、另外其中有一个部件坏了, 可 以拆下来更换掉, 不影响正常作业, 减少资源浪费, 降低设备维护费用。 0022 只要改变连接板和加强筋的尺寸, 就可以任意制作出适应于不同行数或行距的系 列化插秧机的秧船。这样可以大为降低不同行数或行距的插秧机秧船的开发和制作成本。 附图说明 0023 图 1 为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24 图 2 为图 1 的左视图。 0025 图 3 为图 1 中沿 A-A 方向的剖视图。 0026 图 4 为图 1 中沿 B-B 方向的剖视图。 0027 图 5 为图 1 中沿 C-C 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

15、0029 如图1所示, 本实施例中的插秧机秧船包括秧船单元件1、 连接板2及加强筋, 秧船 单元件1为多个, 且并排间隔布置, 每个秧船单元件1为长条状的中空吹塑件, 秧船单元件1 的后端部 12 向上弯折呈一 160的钝角 ( 见图 2 所示 )。连接板 2 为多个, 连接布置于相 邻的秧船单元件 1 之间。加强筋包括布置于秧船单元件 1 前中后第一加强筋 31、 第三加强 说 明 书 CN 102577718 A 4 3/3 页 5 筋 32 和第二加强筋 33, 垂直秧船单元件 1 长度方向设置于秧船单元件 1 和连接板 2 上。 0030 如图 3 所示, 秧船单元件 1 包括底面与地。

16、面接触的主体部 11 及由主体部 11 两侧 沿垂直长度方向向外延伸的有实心的连接部13, 连接板2置于连接部13上方并通过第一连 接构件 41 连为一体。 0031 如图4所示, 加强筋为矩形管, 单元吹塑件1的上端面为一与矩形管底面相适配的 平整面, 下端面具有凹槽 14, 第三连接构件 43 自上而下穿设于加强筋和单元吹塑件 1 上并 从凹槽 14 伸出后固定。第二连接构件 42 自上而下依次将第三加强筋 33、 连接板 2 及连接 部 13 连接固定为一体。 0032 如图 5 所示, 其中一块连接板 2 的前端部上方设有一与插秧机连接臂连接的连接 头 5, 该连接头 5 具有平整的本。

17、体部 51 及与第三加强筋 33 外端面适配的倒立 L 形弯折部 52, 本体部 51 上具有凸起于本体部 51 的连接皮 53, 第四连接构件 44 自上而下依次将弯折 部 52、 加强筋、 连接板 2 及连接部 13 连接固定为一体, 第五连接构件 45 自上而下依次将本 体部 51、 连接板 2 连接固定为一体。这里的弯折部 52 和本体 51 可以采用焊接一体件, 可以 如图 5 所示, 弯折部 52 下端具有一平整部 521, 平整部 521 置于本体部 51 与连接板 2 之间 用第五连接构件 45 连接。 0033 如图 1 所示, 第一加强筋 31 上设有与插秧机的倒钩部连接的。

18、挂链 6。 0034 本实施例中的各个连接构件可以采用螺钉或螺栓并配合螺母固定。 0035 制作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 0036 提供多个秧船单元件、 多个连接板及至少两个加强筋, 秧船单元件排间隔布 置 ; 0037 将连接板通过螺钉或螺栓连接布置于相邻的秧船单元件之间 ; 0038 最后将加强筋垂直秧船单元件长度方向设置于秧船单元件和连接板上, 也是通 过螺钉或螺栓。 说 明 书 CN 102577718 A 5 1/3 页 6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577718 A 6 2/3 页 7 图 2 图 3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577718 A 7 3/3 页 8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577718 A 8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