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含有苯醚双唑 与嘧菌酯的杀菌组合物,还涉及所述杀菌组合物的用途。
【背景技术】
小麦白粉病和锈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能给小麦生产造成重大 损失。小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各主要产 麦国均有分布,我国山东沿海、四川、贵州、云南发生普遍,为害也重。 近年来该病在东北、华北、西北麦区,亦有日趋严重之势。该病可侵害小 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 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为害,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茎秆和 穗部。一般叶片正面病斑比反面多,下部叶片多于上部叶片,病斑多时可 愈合成片。并导致叶片发黄枯死。茎秆和叶鞘受害后,植株易倒伏;小麦 锈病又叫黄疸,有条锈病、秆锈病和叶锈病3种。是我国小麦生产上分布 广、传播快,危害面积大的重要病害。其中以小麦条锈病发生最为普遍且 严重。小麦发生锈病后,体内养分被吸收,叶绿素被破坏,大量孢子堆突 破麦叶、麦秆表皮,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
水稻稻瘟病是水稻上的重要病害,稻瘟病在长江流域和南方稻区发生 较重,尤其以密植矮秆杂交稻的高产田发生最为普遍且严重。主要由半知 菌亚门立枯丝核菌病(Rhizoctonia solani)引起,病害由下向上扩展,严 重时可到剑叶,甚至穗部发病,大片倒伏。发病较重的田块,一般减产 5%~10%,严重可达50%~70%。随着矮秆多穗型品种的推广,栽插密度和 施肥水平的提高,已成为水稻高产稳产的一个突出问题。
蔬菜霜霉病是保护地蔬菜上的一类最重要的病害,一般情况下可造成 减产20%~30%,严重时可达50%以上,且随着保护地棚室面积的扩大, 其危害愈来愈重。
本发明人研究发现,以苯醚双唑和嘧菌酯为有效成分的杀菌组合物, 用于小麦白粉病、锈病,水稻稻瘟病和蔬菜霜霉病的防治,可以延缓病菌 抗药性的产生,提高实际防效,扩大杀菌谱及降低用药成本,是病害综合 防治的重要手段。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含有苯醚双唑与嘧菌酯的杀菌组合物。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所述杀菌组合物的用途。
[技术方案]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有苯醚双唑与嘧菌酯的杀菌组合物。该杀菌组合物 含有下述活性组分A和B:
A是具有下述结构式的苯醚双唑:
苯醚双唑(英文通用名:Difenodiconazole),化学名称:2-[2-氯-4-(4- 氯苯氧)苯基]-1,3-双(1H-1,2,4-三唑-1-基)-2-丙醇。CN 200610140836.7公 开了苯醚双唑的化学结构式、制备方法以及杀菌用途,在本申请文件中将 该专利申请全文引入作为参考。
B是嘧菌酯。
嘧菌酯(Azoxystrobin)是甲氧基丙烯酸酯(Strobilurin)类杀菌剂,高 效、广谱,对几乎所有的真菌界(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鞭毛菌亚门 和半知菌亚门)病害如白粉病、锈病、颖枯病、网斑病、霜霉病、稻瘟病 等均有良好的活性。可用于茎叶喷雾、种子处理,也可进行土壤处理,主 要用于谷物、水稻、花生、葡萄、马铃薯、果树、蔬菜、咖啡、草坪等。
在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中,所述组分A与组分B的重量比为 1:100~100:1。
优选地,该杀菌组合物中组分A与组分B的重量比为1:50~50:1。
更优选地,该杀菌组合物中组分A与组分B的重量比为1:20~20:1。
本发明还涉及本发明杀菌组合物在防治小麦白粉病、锈病,水稻稻瘟 病和蔬菜霜霉病中的用途。
本发明涉及一种杀菌剂。
该杀菌剂含有0.1~90重量%上述杀菌组合物与余量为农药上可接受 的载体和助剂。
优选地,该杀菌剂含有10~80重量%上述杀菌组合物。
更优选地,该杀菌剂含有28~62重量%上述杀菌组合物。
除非另有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均为“重量百分比”。
可以将本发明所涉及的杀菌剂配制成农业上可接受的剂型,优选剂型 为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可湿性粉剂或水分散粒剂。
所有这些剂型都是由上述杀菌组合物与农药上可接受的载体和助剂 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方法制备得到的。
至于水分散粒剂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采用常规制备方法由分散 剂、润湿剂、崩解剂、粘结剂与填料这些主要助剂配制得到。
所述的分散剂选用自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或烷基萘磺酸盐。
所述的润湿剂选自聚氧乙烯醇、烷基硫酸盐、烷基磺酸盐或萘磺酸盐。
所述的崩解剂选自硫酸铵、尿素、蔗糖、葡萄糖、柠檬酸、丁二酸或 碳酸氢钠。
所述的粘结剂选自硅藻土、玉米淀粉、PVA、羧甲基(乙基)纤维素 类及微晶纤维素类。
所述的填料选自硅藻土、高岭土、白炭黑、轻钙、海泡石、滑石粉、 凹凸棒土或陶土等。
在制备水分散粒剂型时所使用的分散剂、润湿剂、崩解剂、粘结剂与 填料都是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产品。
至于可湿性粉剂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采用常规制备方法由分散 剂、润湿剂与填料主要助剂配制得到。
所述的分散剂选自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或烷基萘磺酸盐。
所述的润湿剂选自烷基硫酸盐、烷基磺酸盐或萘磺酸盐。
所述的填料选自硅藻土、高岭土、白炭黑、轻钙、滑石粉、凹凸棒土 或陶土等。
在制备可湿性粉剂型时所使用的分散剂、润湿剂与填料都是目前市场 上销售的产品。
至于悬浮剂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采用常规制备方法由分散剂、 润湿剂、增稠剂、防腐剂、消泡剂与防冻剂这些助剂配制得到。
所述的分散剂选自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或 TERSPERSE2425(美国亨斯迈公司出品,烷基萘磺酸盐类)。
所述的润湿剂选自烷基酚聚氧乙烯聚基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烷基酚 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苯乙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烷基硫酸盐、烷基 磺酸盐、萘磺酸盐或TERSPERSE2500(美国亨斯迈公司出品)。
所述的增稠剂选自黄原胶、硅酸镁铝或膨润土。
所述的防腐剂选自苯甲酸、苯甲酸钠或BIT(1,2-苯并异噻唑啉-3-酮)。
所述的消泡剂为有机硅类消泡剂。
所述的防冻剂选自乙二醇、丙二醇、甘油、尿素或无机盐类如氯化钠。
在制备悬浮剂型时所使用的分散剂、润湿剂、增稠剂、防腐剂、消泡 剂与防冻剂都是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产品。
至于水乳剂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采用常规制备方法由乳化剂、 溶剂、稳定剂、防冻剂、增稠剂与防腐剂这些主要助剂配制得到。
所述的乳化剂选自壬基酚聚氧乙烯(EO=10)醚磷酸酯、三苯乙基苯 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农乳600#磷酸酯)、农乳700#、农乳2201#、Span-60#、 乳化剂T-60、TX-10、农乳1601#、农乳600#或农乳400#。
所述的溶剂选自二甲苯、甲苯、环己酮或溶剂油(牌号:S-150、S-180、 S-200)。
所述的稳定剂选自亚磷酸三苯酯或环氧氯丙烷。
所述的防冻剂选自乙二醇、丙二醇、甘油、尿素或无机盐类如氯化钠。
所述的增稠剂选自黄原胶、膨润土或硅酸镁铝。
所述的防腐剂选自BIT(1,2-苯并异噻唑啉-3-酮)、苯甲酸或苯甲酸钠。
在制备水乳剂型时所使用的乳化剂、溶剂、稳定剂、防冻剂、增稠剂 与防腐剂都是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产品。
至于微乳剂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采用常规制备方法由乳化剂、 助溶剂、溶剂与稳定剂这些主要助剂配制得到。
所述的乳化剂选自十二烷基苯磺酸钙(农乳500#)、农乳700#、农乳 2201#、斯盘-60#、吐温-80、TX-10、农乳1601、农乳600#或农乳400#。
所述的助溶剂选自甲醇、异丙醇、正丁醇或乙醇。
所述的溶剂选自环己酮、N-甲基吡咯烷酮、二甲苯、甲苯或溶剂油(牌 号:S-150、S-180、S-200)。
所述的稳定剂选自亚磷酸三苯酯或环氧氯丙烷。
在制备微乳剂型时所使用的乳化剂、助溶剂、溶剂与稳定剂都是目前 市场上销售的产品。
本发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可以以成品制剂形式提供,即组合物中各物 质已经混合;也可以以单剂制剂提供,使用前在桶(罐)中直接混合。本 发明的浓缩物通常与水混合得到所需要活性物质的浓度。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防治小麦白粉病、锈病,水稻稻瘟病和蔬菜霜霉病 的方法,在小麦、水稻或蔬菜作物感染病害之前或之后,向其生长或储存 的场所施用本发明的上述杀菌组合物或杀菌剂。其施用方法为农用化学品 的常规施用方法,例如浇灌、喷射、喷雾、撒粉、撒播等。
[有益效果]
本发明具有下述有益效果:
(1)与单剂相比,本发明所述杀菌组合物对防治小麦白粉病、锈病, 水稻稻瘟病和蔬菜霜霉病害具有非常显著的增效作用,提高了杀菌效果;
(2)减少用药次数,降低用药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
(3)组合物由不同作用机制的有效成分组成,作用位点增加,有利 于克服和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下述实施例将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如无特殊说明,本发明中 的有效成分比均为重量比。
一、生物活性测定
实施例1:苯醚双唑与嘧菌酯复配对小麦白粉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靶标小麦白粉病菌(Erysiphe graminis)由本试验室长期活体培 养选用感病品种(扬麦6号)盆栽,待幼苗长至2叶~3叶期,喷雾处理 后自然晾干,将发病小麦叶片上24小时内产生的白粉病菌新鲜孢子均匀 抖落接种于药剂处理过的2~3叶期盆栽小麦苗上。接种后的试材移至 20℃、相对湿度80%左右调控温室玻璃房内培养。注意每天保持盆土湿润, 7天左右根据空白对照发病情况分级调查。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 (一)杀菌剂防治禾谷类白粉病。
病害分级标准如下:
0级:无病;
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6%~15%;
5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6%~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0%以上。
防效和共毒系数计算方法如下:
在药剂防治效率的基础上,用“DPS数据处理系统”3.11专业版进行数 据分析统计,求出回归直线、EC50、相关系数。依孙云沛法将测定的各处 理的EC50换算成实际毒性指数(ATI);根据混剂的配比,算出理论毒性指 数(TTI),按下列公式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
理论混用毒力指数(TTI)=A的毒力指数×A在混用中的含量(%)
+B的毒力指数×B在混用中的含量(%)
若共毒系数大于120,表明苯醚双唑与氟嘧菌酯混剂有增效作用;若 共毒系数明显低于100,表明其混剂为拮抗作用;若共毒系数为100~120, 表明其混剂为相加作用。
所述苯醚双唑与嘧菌酯复配对小麦白粉病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列于 表1中。
表1:苯醚双唑与嘧菌酯复配对小麦白粉病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药剂 EC50(mg/L) ATI TTI 共毒系数CTC 苯醚双唑(A) 7.43 45.09 - - 嘧菌酯(B) 3.35 100.00 - - A:B(100:1) 5.42 61.81 45.63 135.45 A:B(50:1) 4.85 69.07 46.16 149.62 A:B(20:1) 4.16 80.53 47.70 168.82 A:B(10:1) 4.03 83.13 50.08 165.99 A:B(5:1) 3.22 104.04 54.24 191.81
A:B(1:1) 2.48 135.08 72.54 186.21 A:B(1:5) 2.13 157.28 90.85 173.12 A:B(1:10) 2.07 161.84 95.01 170.34 A:B(1:20) 1.98 169.19 97.39 173.73 A:B(1:50) 2.21 151.58 98.92 153.23 A:B(1:100) 2.36 141.95 99.46 142.73
实施例2:苯醚双唑与嘧菌酯复配对小麦锈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靶标为小麦叶锈病病原菌(Puccinia recondita),小麦品种为扬麦 6号,每盆选用约l0株麦苗,待长到3-4叶期备用,供试药剂和配比药剂 配制成预设定浓度的药液,进行喷雾处理,每处理设4次重复。24h后取 长满叶锈病菌的小麦叶片,用无菌水轻轻洗取表面新鲜孢子,用双层纱布 过滤,制成孢子浓度为10万个/ml左右的悬浮液,喷雾接种(压力0.1MPa)。 接菌后麦苗在20℃条件下,保湿一天,再放回温室,一周后待对照充分发 病时,按田间药效试验准则分级标准进行病情调查,按病指计算防效。用 直线回归法求出EC50。
病害分级标准如下:
0级:无病;
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6%~25%;
5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6%~50%;
7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1%~75%;
9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76%以上。
防效和共毒系数计算方法如下:
在药剂防治效率的基础上,用“DPS数据处理系统”3.11专业版进行数 据分析统计,求出回归直线、EC50、相关系数。依孙云沛法将测定的各处 理的EC50换算成实际毒性指数(ATI);根据混剂的配比,算出理论毒性指 数(TTI),按下列公式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
理论混用毒力指数(TTI)=A的毒力指数×A在混用中的含量(%)
+B的毒力指数×B在混用中的含量(%)
若共毒系数大于120,表明苯醚双唑与氟嘧菌酯混剂有增效作用;若 共毒系数明显低于100(80以下),表明其混剂为拮抗作用;若共毒系数 为100~120,表明其混剂为相加作用。
所述苯醚双唑与嘧菌酯复配对小麦锈病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列于表2 中。
表2:苯醚双唑与嘧菌酯复配对小麦白粉病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药剂 EC50(mg/L) ATI TTI 共毒系数CTC 苯醚双唑(A) 38.16 30.32 - - 嘧菌酯(B) 11.57 100.00 - - A:B(100:1) 27.33 42.33 31.01 136.52 A:B(50:1) 24.92 46.43 31.69 146.53 A:B(20:1) 21.16 54.68 33.64 162.55 A:B(10:1) 18.21 63.54 36.65 173.34 A:B(5:1) 15.78 73.32 41.93 174.85
A:B(1:1) 10.42 111.04 65.16 170.41 A:B(1:5) 8.17 141.62 88.39 160.22 A:B(1:10) 6.93 166.96 93.67 178.25 A:B(1:20) 7.49 154.47 96.68 159.77 A:B(1:50) 8.27 139.90 98.63 141.84 A:B(1:100) 9.19 125.90 99.31 126.77
实施例3:苯醚双唑与嘧菌酯复配对水稻稻瘟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靶标为水稻稻瘟病(Pyricularia oryzae),试验采用共毒系数法评 价复配制剂的联合毒力作用,明确较合理的配比。
将苯醚双唑和嘧菌酯分别用DMF溶解,再用0.1%的吐温-80水溶液 稀释配制成系列浓度的药液,再将苯醚双唑和嘧菌酯按不同配比分别制成 预设的系列浓度复配药液。将培养8天的水稻稻瘟病病原菌,用直径5mm 的打孔器在菌落边缘打成菌块,用接种针将菌块移至预先配制成的含毒 PDA培养基中央,然后置于25℃培养箱内培养,每处理重复4次。8天后, 采用十字交叉法用卡尺量取各处理菌落直径cm,求出校正抑菌率。每个 菌落十字交叉测两个直径,以其平均数代表菌落大小。按下式求出抑菌率: 菌落生长抑制率%=(空白对照菌落增长直径-药剂处理菌落增长直径) ×100/空白对照菌落增长直径。
在药剂抑菌率的基础上,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进行数据分析统计, 求出回归直线、EC50、相关系数。依孙云沛(Y-P Sun)法将测定的各处理 的EC50换算成实际毒性指数(ATI);根据混剂的配比,计算出理论毒性 指数(TTI),按下列公式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
理论混用毒力指数(TTI)=A的毒力指数×A在混用中的含量(%) +B的毒力指数×B在混用中的含量(%)
若共毒系数大于120,表明苯醚双唑与嘧菌酯混剂有增效作用;若共 毒系数明显低于100,表明其混剂为拮抗作用;若共毒系数为100~120, 表明其混剂为相加作用。
所述苯醚双唑与嘧菌酯复配对水稻稻瘟病的室内毒力测定列于表3 中。
表3:苯醚双唑与嘧菌酯复配对水稻稻瘟病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药剂 EC50(mg/L) ATI TTI 共毒系数CTC 苯醚双唑(A) 3.15 56.51 - - 嘧菌酯(B) 1.78 100.00 - - A:B(100:1) 2.32 76.72 56.94 134.75 A:B(50:1) 2.24 79.46 57.36 138.53 A:B(20:1) 1.98 89.90 58.58 153.47 A:B(10:1) 1.74 102.30 60.46 169.20 A:B(5:1) 1.55 114.84 63.76 180.12 A:B(1:1) 1.24 143.55 78.25 183.44 A:B(1:5) 1.12 158.93 92.75 171.35 A:B(1:10) 0.98 181.63 96.05 189.11 A:B(1:20) 1.17 152.14 97.93 155.35 A:B(1:50) 1.24 143.55 99.15 144.78 A:B(1:100) 1.32 134.85 99.57 135.43
实施例4:苯醚双唑与嘧菌酯复配对蔬菜霜霉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对象:大白菜霜霉病(Peronospora parasitica)。
试验方法: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1156.2-2006》 菌丝生长速率法。每个药剂按有效成分含量分别设5个剂量处理,将上述 各病原菌用PDA培养基培养,待菌落刚长满培养皿时,用直径5mm的打 孔器在菌落边缘打成菌块,用接种针将菌块移至预先配制成的含毒PDA 培养基中央,然后置于25℃培养箱内培养,每处理重复4次。视CK菌落 生长情况,采用十字交叉法用卡尺量取各处理菌落直径cm,求出校正抑 制百分率。通过抑制率的机率值和系列浓度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 析,求出各药剂的EC50值,再根据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
药效计算:每个菌落十字交叉测两个直径,以其平均数代表菌落大小。 按下式求出菌落生长抑制率:
菌落生长抑制率%=(空白对照菌落增长直径-药剂处理菌落增长直径) ×100/空白对照菌落增长直径
共毒系数计算方法与生物测定实施例1相同。
表4:苯醚双唑与嘧菌酯复配对大白菜霜霉病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药剂 EC50(mg/L) ATI TTI 共毒系数CTC 苯醚双唑(A) 5.37 68.16 - - 嘧菌酯(B) 3.66 100.00 - - A:B(100:1) 4.07 89.93 68.47 131.33 A:B(50:1) 3.88 94.33 68.78 137.15 A:B(20:1) 3.12 117.31 69.67 168.37 A:B(10:1) 2.95 124.07 71.05 174.62 A:B(5:1) 2.82 129.79 73.46 176.67 A:B(1:1) 2.28 160.53 84.08 190.92 A:B(1:5) 2.13 171.83 94.69 181.46 A:B(1:10) 2.29 159.83 97.11 164.59 A:B(1:20) 2.12 172.64 98.48 175.30 A:B(1:50) 2.48 147.58 99.38 148.51 A:B(1:100) 2.65 138.11 99.68 138.55
由上述室内毒力测定结果可以清楚看出,苯醚双唑与嘧菌酯混配,在 质量比为100:1~1:100的范围内,对小麦白粉病、锈病,水稻稻瘟病和 蔬菜霜霉病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质量比为20:1~1:20的范围内增效作 用最为明显。这些结果表明,苯醚双唑与嘧菌酯混配防治小麦白粉病、锈 病,水稻稻瘟病和蔬菜霜霉病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二、制备实施例
所有制剂配比中百分含量均为以所述制剂总重量计的重量百分比。
实施例1:制备水分散粒剂
具体制备方法如下:按配方比例,将原药和分散剂、湿润剂、粘结剂、 填料等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后得到粉剂,加入一定量的水混合,在造粒 机中进行造粒,然后干燥、筛分即得颗粒状产品。
45%苯醚双唑·嘧菌酯水分散粒剂制备:
称取25%苯醚双唑原药、20%嘧菌酯原药、3%NNO(烷基萘磺酸盐 甲醛缩合物)、2%拉开粉BX(二丁基萘磺酸钠)、4%K-12(十二烷基硫 酸钠)、5%羧甲基(乙基)纤维素、3%硅藻土、5%葡萄糖、高岭土加至 100%。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后制粒。
实施例2:制备悬浮剂
具体制备方法如下:按配方比例,以水为介质,将原药、分散剂、助 悬剂和防冻剂等加入到高剪切乳化机中剪切30min,再用砂磨机砂磨后, 得到悬浮剂。
45%苯醚双唑·嘧菌酯悬浮剂制备:
称取25%苯醚双唑原药、20%嘧菌酯原药、3%FS3000(磷酸酯型阴 离子表面活性剂)、2%SXC(磺酸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0.1%黄原胶、 1%硅酸镁铝、5%乙二醇、0.15%BIT(1,2-苯并异噻唑啉-3-酮)、0.3%有机 改性硅氧烷消泡剂,去离子水加至100%。制成浆料,进行砂磨,得到产 品。
30%苯醚双唑·嘧菌酯悬浮剂制备
称取5%苯醚双唑原药、25%嘧菌酯原药、4%FS3000、1%JFC(脂 肪醇聚氧乙烯醚)、0.2%黄原胶、硅酸镁铝1%、5%乙二醇、0.3%苯甲酸、 0.5%有机改性硅氧烷消泡剂,去离子水加至100%。制成浆料,进行砂磨, 得到产品。
实施例3:制备可湿性粉剂
具体制备方法如下:按配方比例,将各种助剂、填料、原药混合后经 粗粉碎机粉碎后,进入气流粉碎机充分粉碎混合制得可湿性粉剂。
60%苯醚双唑·嘧菌酯可湿性粉剂制备:
称取50%苯醚双唑原药、10%嘧菌酯原药、3%NNO、2%拉开粉BX、 5%白炭黑、轻钙加至100%。混合均匀,粉碎后得到产品。
80%苯醚双唑·嘧菌酯可湿性粉剂制备:
称取40%苯醚双唑原药、40%嘧菌酯原药、5%木质素磺酸钙、2%拉 开粉BX、1%K-12、高龄土加至100%。混合均匀,粉碎后得到产品。
实施例4:制备微乳剂
25%苯醚双唑·嘧菌酯微乳剂制备:
称取15%苯醚双唑原药、10%嘧菌酯原药、5%农乳700#、5%农乳500#、 6%农乳1601#、15%环已酮、5%N-甲基吡咯烷酮、5%正丁醇,经溶解完 全并混合均匀,去离子水加至100%。搅拌均匀后,得到产品。
实施例5:制备水乳剂
10%嘧菌酯·苯醚双唑水乳剂制备:
称取5%苯醚双唑原药、5%嘧菌酯原药、3%农乳2201#、1.5%壬基酚 聚氧乙烯(EO=10)醚磷酸酯、2.5%农乳600#酸磷脂、20%环己酮、10% 溶剂油S150,混合溶解得到油相。将5%乙二醇,0.3%黄原胶、0.5%苯甲 酸,去离子水加至100%,配成水相。油相加入水相中充分混合,经高剪 切乳化后,得到产品。
三、田间应用试验
应用实施例1:防治小麦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药剂、对照药剂和空白对照的小区处理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小区 面积20平米,4次重复,孕穗期和扬花初期各喷雾防治1次。本试验第二次 施药的第7天和15天调查,采用随机五点取样法,每点取20株,调查每株 的上3片叶(有旗叶则包括旗叶)。
病害分级标准如下: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叶面积的6%~15%;
5级:病斑面积占整叶面积的16%~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叶面积的51%以上。
药效计算方法:根据调查结果,按照下面(1)、(2)公式计算病情 指数和防效。
式中:
CK0、CK1分别为空白对照区施药前、后的病情指数;
PT0、PT1分别为药剂处理区药前、后的病情指数。
防治小麦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列于表5。
表5:防治小麦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应用实施例2:防治小麦锈病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药剂、对照药剂和空白对照的小区处理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小区 面积20平米,4次重复,本试验在发病初期施药1次。药后30天调查药效, 调查时采取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调查20片叶,共计100片叶,根据 分级方法记录不同处理的病级,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病害分级标准如下:
0级:无病
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6%~25%:
5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6%-50%;
7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1%.75%;
9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76%以上。
根据调查结果,按照下面(1)、(2)公式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效。
式中:
CK0、CK1分别为空白对照区施药前、后的病情指数;
PT0、PT1分别为药剂处理区药前、后的病情指数。
防治小麦锈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列于表6。
表6:防治小麦锈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应用实施例3:防治水稻稻瘟病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药剂、对照药剂和空白对照的小区处理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小区 面积20m2,4次重复,本试验共计施药两次。第一次施药时处于水稻出穗 期前,齐穗期施第二次药。每试验小区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调查50 株,穗瘟每点调查50穗以上,以穗为单位记录分级,记录病害等级。
病害分级标准如下:
0级:无病;
1级:每穗损失5%一下(个别枝梗发病);
3级:每穗损失6%~20%(1/3左右枝梗发病);
5级:每穗损失21%~50%(穗颈或主轴发病谷粒半瘪);
7级:每穗损失51%~70%(穗颈发病,大部瘪谷);
9级:每穗损失71%~100%(穗颈发病,造成白穗)。
药效计算方法:
根据调查结果,按照下面(1)、(2)公式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效。
式中:
CK0、CK1分别为空白对照区施药前、后的病情指数;
PT0、PT1分别为药剂处理区药前、后的病情指数。
防治水稻稻瘟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列于表7。
表7:防治水稻稻瘟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应用实施例4:防治大白菜霜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根据农业部药检所“GB/T 17980.115-2004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 ——杀菌剂防治大白菜霜霉病”的规定,试验药剂、对照药剂和空白对照 的小区处理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15m2,4次重复,病害初期第一 次施药,间隔7d二次施药,二次药后7d调查发病率、病情指数。每试验 小区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调查3~4株,调查每株的全部叶片,记录 病害等级。
病害分级标准如下: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叶面积的6%~10%;
5级:病斑面积占整叶面积的11%~20%;
7级:病斑面积占整叶面积的21%~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叶面积的51%以上。
药效计算方法:
根据调查结果,按照下面(1)、(2)公式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效。
式中:
CK0、CK1分别为空白对照区施药前、后的病情指数;
PT0、PT1分别为药剂处理区药前、后的病情指数。
防治大白菜霜霉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列于表8。
表8:防治大白菜霜霉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综合上述,大量的室内生测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所述杀菌 组合物产生的有益效果为:
(1)与单剂相比,该杀菌组合物对病害有显著的增效作用,提高了 杀菌效果;
(2)减少用药次数,减低用药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
(3)组合物由不同作用机制的有效成分组成,作用位点增加,有利 于克服和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本发明组合物对试验作物均无明显不良 影响,叶色、长势等都正常,安全性好,符合农药制剂的安全性要求。
本发明所述杀菌组合物对小麦白粉病、锈病,水稻稻瘟病和蔬菜霜霉 病有良好的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