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瓣芽向控制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蒜瓣芽向控制装置.pdf(2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2435820 U (45)授权公告日 2012.09.19 CN 202435820 U *CN202435820U* (21)申请号 201220063066.1 (22)申请日 2012.02.26 A01C 7/20(2006.01) (73)专利权人 李刚 地址 224100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市小海镇杨 树村一组 83 号 专利权人 李安山 (72)发明人 李刚 李安山 (54) 实用新型名称 蒜瓣芽向控制装置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蒜瓣芽向控制装置, 包 括上下贯通而供蒜瓣以立姿通过的孔道、 连接孔 道顶端和授种位置而支持蒜瓣以蒂端在前或芽。
2、端 在前的卧姿由授种位置通向孔道的桥道 ; 蒜瓣蒂 端在前由桥道末端通入孔道的过程中, 其蒂端最 终倾倒而翻落进孔道 ; 该装置还包括设置在孔道 顶端异于桥道末端一侧的承托体 ; 此外, 该装置 还具有逾越结构, 通过该结构, 蒜瓣芽端在前由桥 道末端通入孔道的过程中, 其芽端最终倾倒, 其芽 尖悬空越过孔道继而由承托体和桥道共同支撑跨 于孔道之上 ; 蒜瓣的蒂端最终失去桥道的支撑、 倾倒而翻落进孔道。 通过逾越结构的设置, 避免当 蒜瓣以芽端在前的卧姿由桥道通入孔道时, 出现 芽端倾倒的情形。 (51)Int.Cl.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7。
3、 页 附图 17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7 页 附图 17 页 1/1 页 2 1. 一种蒜瓣芽向控制装置, 包括上下贯通而供蒜瓣以立姿通过的孔道、 连接所述孔道 顶端和授种位置而支持蒜瓣以蒂端在前或芽端在前的卧姿由所述授种位置通向所述孔道 的桥道 ; 蒜瓣蒂端在前由所述桥道末端通入所述孔道的过程中, 其蒂端最终倾倒而翻落进 所述孔道 ; 其特征是 : 该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孔道顶端异于所述桥道末端一侧的承托体 ; 此外, 该装置还具有逾越结构, 通过该结构, 蒜瓣芽端在前由所述桥道末端通入所述孔 道的过程中, 其芽端最终倾。
4、倒, 其芽尖悬空越过所述孔道继而由所述承托体和所述桥道共 同支撑跨于所述孔道之上 ; 蒜瓣的蒂端最终失去所述桥道的支撑、 倾倒而翻落进所述孔道。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蒜瓣芽向控制装置, 其特征是 : 所述逾越结构这样实现, 所述 桥道斜置且是自末端下倾或 / 和在其末端具有向所述孔道渐高延伸的凸部。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蒜瓣芽向控制装置, 其特征是 : 所述逾越结构这样实现, 在所 述孔道处, 所述桥道同所述承托体之间具有 “高 - 低” 配合的过渡关系。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或 3 所述的蒜瓣芽向控制装置, 其特征是 : 所述承托体柔性支 撑蒜瓣, 缓和对蒜瓣。
5、的运动阻碍。 5.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蒜瓣芽向控制装置, 其特征是 : 所述柔性支撑这样实现, 所述 承托体具有弹性或 / 和由缓冲结构支持。 6.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或 3 所述的蒜瓣芽向控制装置, 其特征是 : 所述承托体质硬但 是以光滑的外扬面托住蒜瓣。 7. 根据权利要求 6 所述的蒜瓣芽向控制装置, 其特征是 : 所述承托体柔性支撑蒜瓣, 缓 和对蒜瓣的运动阻碍。 8. 根据权利要求 7 所述的蒜瓣芽向控制装置, 其特征是 : 所述柔性支撑这样实现, 所述 承托体由缓冲结构支持。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2435820 U 2 1/7 页 3 蒜瓣芽向控制装置 技。
6、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大蒜栽植机械领域, 具体是一种蒜瓣芽向控制装置。 此外, 本实用 新型也可以应用于蒜头加工机械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众所周知, 我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大蒜生产国、 消费国和出口国 ; 我国的大蒜, 其 年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 1/3, 且种植面积还在逐年扩大。目前, 大蒜的播种作业还依赖于 人工插播来完成。 人工栽植的方式必然突显出劳动强度大、 费时费力、 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等 劣势。 近年来, 大蒜机械播种技术的研发进度较为缓慢, 这成为制约我国大蒜生产的主要因 素。 可见, 实现大蒜播种的机械化, 对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 增加蒜农的 收。
7、入以及实现产业化经营, 具有重要意义。 0003 在2009年第10期的 农业装配与车辆工程 中,“大蒜播种机蒜瓣自动芽向控制装 置的试验研究” 一文, 涉及对蒜瓣外形尺寸的测量与分析 : 同一大蒜品种, 经过分级挑选的 蒜瓣, 大小均匀, 特别是蒜瓣的长度, 上下波动范围最小 ; 蒜瓣的形状, 上尖下粗 ; 蒜背呈弧 形, 其重心位于下半部最厚处。可见, 针对各级别的蒜瓣规格而设计对应的大蒜播种机械, 具有可行性。 0004 根据我国大蒜播种的农艺要求, 蒜瓣在被插播于土中时, 应做到芽向朝上呈立姿 状态。因此, 在设计大蒜播种机时, 便引入在蒜瓣送种过程中控制和调整芽向朝上的装置。 这是大。
8、蒜机械种植技术的关键之一。 0005 现有技术中, 专利号为 ZL200820077208.3 的实用新型专利 “大蒜自动播种机” 以 及申请公布号为 CN102057780A 的发明专利申请 “全自动大蒜播种机” 采用了相同的芽向控 制装置, 其技术方案包括上下贯通而供蒜瓣以立姿通过的孔道、 连接孔道的顶端和授种位 置而支持蒜瓣以蒂端在前或芽端在前的卧姿由授种位置通向孔道的桥道。 辅助以送种装 置, 顶推蒜瓣由桥道的受种端通向孔道, 利用桥道和孔道交汇处的孔结构实现对蒜瓣的芽 向控制。 0006 当蒜瓣以蒂端在前通过孔道时, 如图 1 所示 (Q : 桥道 ; K : 孔道 ; S : 蒜瓣。
9、) 。蒜瓣 S 由桥道 Q 的受种端通向孔道 K ; 蒜瓣 S 的蒂端最终倾倒 ; 蒜瓣 S 翻落进孔道 K 中。 0007 由于现实中的蒜瓣是如图 2 所示的形状 (S : 蒜瓣 ; y : 芽部) , 其芽部 y 并非理想中 的呈坚挺的直线状, 而是坚硬但呈略微的波浪状。当蒜瓣以芽端在前通过孔道时, 结合图 3 和图 4 所示 (Q : 桥道 ; K : 孔道 ; S : 蒜瓣 ; y : 芽部 ; b : 孔壁) 。 : 蒜瓣 S 由桥道 Q 的受种端通 向孔道 K ; : 蒜瓣 S 的芽部 y 抵顶孔道 K 的孔壁 b ; : 蒜瓣 S 受送种装置 (图未显示) 的推 送力, 同时受到。
10、来自孔道 K 孔壁 b 的阻力, 尾部抬起 ; : 蒜瓣 S 的芽端倾倒, 以芽向朝下的 立姿通过孔道 K。 0008 综述, 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存在的弊端是 : 当蒜瓣以芽端在前的卧姿由桥道通入 孔道时, 会出现芽端倾倒的情形。 说 明 书 CN 202435820 U 3 2/7 页 4 实用新型内容 0009 针对背景技术的现状,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蒜瓣芽向控制 装置, 避免当蒜瓣以芽端在前的卧姿由桥道通入孔道时, 出现芽端倾倒的情形。 0010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蒜瓣芽向控制装置包括上下贯通而供蒜瓣以立 姿通过的孔道、 连接所述孔道顶端和授种位置而支持。
11、蒜瓣以蒂端在前或芽端在前的卧姿由 所述授种位置通向所述孔道的桥道 ; 蒜瓣蒂端在前由所述桥道末端通入所述孔道的过程 中, 其蒂端最终倾倒而翻落进所述孔道 ; 该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孔道顶端异于所述桥道 末端一侧的承托体 ; 此外, 该装置还具有逾越结构, 通过该结构, 蒜瓣芽端在前由所述桥道 末端通入所述孔道的过程中, 其芽端最终倾倒, 其芽尖悬空越过所述孔道继而由所述承托 体和所述桥道共同支撑跨于所述孔道之上 ; 蒜瓣的蒂端最终失去所述桥道的支撑、 倾倒而 翻落进所述孔道。 0011 作为所述逾越结构的一种实现形式, 所述桥道斜置且是自末端下倾或 / 和在其末 端具有向所述孔道渐高延伸的凸部。
12、。 蒜瓣在其芽尖悬空越过所述孔道的过程中处于芽端翘 起的状态。 0012 作为所述逾越结构的另一种实现形式, 在所述孔道处, 所述桥道同所述承托体之 间具有 “高 - 低” 配合的过渡关系。 0013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 所述承托体柔性支撑蒜瓣, 缓和对蒜瓣的运动阻碍。 通过 这样的改进, 能够更好地保护蒜瓣, 进而降低蒜瓣刮损的风险性。 所述柔性支撑可以这样实 现, 所述承托体具有弹性或 / 和由缓冲结构支持。针对所述承托体质硬的情形, 其是以光滑 的外扬面托住蒜瓣。 附图说明 0014 图 1 是现有技术蒜瓣芽向控制装置针对蒜瓣蒂端在前通入孔道的情形。 0015 图 2 是现实中蒜瓣的。
13、形状示意。 0016 图 3 是现有技术蒜瓣芽向控制装置针对蒜瓣芽端在前通入孔道的情形。 0017 图 4 是图 3 中 I 处的局部放大图。 0018 图 5 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蒜瓣芽向控制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0019 图 6 是图 5 中 A-A 剖视图。 0020 图 7 是本实用新型所辅以的送种装置其送种件的立体示意图。 0021 图 8 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蒜瓣芽向控制装置针对蒜瓣芽端在前通入孔 道的情形。 0022 图 9 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蒜瓣芽向控制装置的引向管功能剖析图。 0023 图 10 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蒜瓣芽向控制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00。
14、24 图 11 是图 10 中 B-B 剖视图。 0025 图 12 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蒜瓣芽向控制装置针对蒜瓣芽端在前通入孔 道的情形。 0026 图 13 是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方式蒜瓣芽向控制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0027 图 14 是图 13 中 C-C 剖视图。 0028 图 15 是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方式蒜瓣芽向控制装置针对蒜瓣芽端在前通入孔 说 明 书 CN 202435820 U 4 3/7 页 5 道的情形。 0029 图 16 是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实施方式蒜瓣芽向控制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0030 图 17 是图 16 中 D-D 剖视图。 0031 图 18 是本实用。
15、新型第四种实施方式蒜瓣芽向控制装置针对蒜瓣芽端在前通入孔 道的情形。 0032 图 19 是本实用新型蒜瓣芽向控制装置所具有的逾越结构变形形式之一。 0033 图 20 是本实用新型蒜瓣芽向控制装置所具有的逾越结构变形形式之二。 0034 图 21 是本实用新型第五种实施方式蒜瓣芽向控制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0035 图 22 是图 21 中 E-E 剖视图。 0036 图 23 是本实用新型第五种实施方式蒜瓣芽向控制装置针对蒜瓣芽端在前通入孔 道的情形。 0037 图 24 是本实用新型第六种实施方式蒜瓣芽向控制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0038 图 25 是图 24 中 F-F 剖视图。 0039。
16、 图 26 是本实用新型第六种实施方式蒜瓣芽向控制装置的承托板的主视图。 0040 图 27 是本实用新型第六种实施方式蒜瓣芽向控制装置针对蒜瓣芽端在前通入孔 道的情形。 0041 图 28 是本实用新型第七种实施方式蒜瓣芽向控制装置的侧视简图。 0042 图 29 是本实用新型第七种实施方式蒜瓣芽向控制装置针对蒜瓣芽端在前通入孔 道的情形。 具体实施方式 0043 为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解决该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以及因 采用该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 更加清楚、 明了,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 方式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0044 结合图 5 和图 6 所示, 本。
17、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的蒜瓣芽向控制装置包括水平 布置且呈矩形板状的平台 1 和纵向布置且呈圆筒状的引向管 2。 0045 平台 1 的一端连接授种位置 sz, 另一端连接引向管 2。为叙述方便, 在下文中, 平 台 1 连接授种位置 sz 的一端简称为 “受种端 a” , 连接引向管 2 的一端简称为 “控制端 b” 。 0046 平台 1 的控制端 b, 在其下方处衔接引向管 2 的顶端而搭配成 “” 形的构造关系, 进而与引向管 2 的内腔在水平方向上顺次衔接。 0047 本实用新型装置需辅以送种装置实现芽向控制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 主题是蒜瓣芽向控制装置, 并不涉及送种装置。
18、的相关技术内容, 这里之所以引入送种装置, 仅是因为二者之间存在着配合关系, 意在通过对这种配合关系的表述, 使本实用新型所采 用的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基于送种装置和本实用新型装置之间的配合关系, 还可以有很 多实现形式, 但这不是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故仅举一例, 以示原理, 不作为对 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0048 结合图 5 和图 7 所示, 送种装置例如是由执行机构支持而做往复直线运动的送种 件 3。送种件 3 呈 “U” 形结构, 包括在两侧的保持壁 3-1 和连于两保持壁 3-1 底端之间的抵 顶壁 3-2。两保持壁 3-1 同抵顶壁 3-2 围成的狭长形凹腔, 使蒜瓣只能。
19、以蒂端在前或芽端 说 明 书 CN 202435820 U 5 4/7 页 6 在前的卧姿容置其中。两保持壁 3-1 的下表面和抵顶壁 3-2 的下表面连接而成整体的 “U” 形底面同平台 1 的上表面贴合, 意在避免蒜瓣的芽部因嵌于送种件 3 的底面和平台 1 的上 表面之间所形成的缝隙中而导致装置不能实现芽向控制。蒜瓣由送种件 3 的抵顶壁 3-2 推 送, 从平台 1 的受种端 a 沿直线路径通入引向管 2,(如图 8 所示) 以蒜瓣芽端在前为例 : 蒜瓣的芽尖悬空逾越引向管 2 的内腔 ; 在逾越的过程中, 蒜瓣的芽端最终倾倒, 继而由引 向管2的顶缘前侧支撑, 配合以平台1的支撑而跨。
20、于引向管2的内腔之上 ; 由于蒜瓣的重 心位置所致, 蒜瓣的背部侧翻而朝下 ; 最终, 蒜瓣的蒂端失去平台 1 的支撑、 倾倒而翻落 入引向管 2 中。至此, 送种件 3 到达极限位置, 之后便返回平台 1 的受种端 a 进行取种。 0049 从功能的角度来提炼该实施方式的要部 : 引向管 2 的内腔是上下贯通而供蒜瓣以 立姿通过的 “孔道 A-1” ; 平台 1 上具有连接 “孔道 A-1” 顶端和 “授种位置 sz” 而支持蒜瓣 以蒂端在前或芽端在前的卧姿由 “授种位置 sz” 通向 “孔道 A-1” 的 “桥道 B-1” 。参考图 9 所示, 引向管 2 在结构上可分解为两个部分, 即设。
21、置在 “孔道 A-1” 顶端异于 “桥道 B-1” 末 端一侧用于支撑蒜瓣的 “承托体 C-1” 以及与 “承托体 C-1” 具有互补关系的管体 2-3。 0050 桥道 B-1 高出承托体 C-1 的顶端面, 实际上是在两者之间形成 “高 - 低” 配合的过 渡关系, 从而构成供蒜瓣芽尖逾越过孔道 A-1 的结构, 简称为 “逾越结构” 。 0051 此外, 由于蒜瓣的蒂部粗糙, 易以图8中所示的姿势堵于孔道A-1之上, 因此, 该 装置可以再辅以一个压入装置, 例如图中所示的由执行机构支持的而作往复直线运动的压 针 4, 利用压针 4 顶按蒜瓣的蒂端而使蒂端倾倒。 0052 结合图 10 。
22、和图 11 所示, 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的蒜瓣芽向控制装置包括水 平布置且呈矩形板状的平台 5 和纵向布置且呈方形筒状的引向管 6。平台 5 在受种端 a 居 中位置处设有矩形的落种凹口 5-1 ; 落种凹口 5-1 同引向管 6 的内腔上下正对齐。在平台 5 和引向管 6 之间, 还间接有过渡管 7 ; 过渡管 7 呈直角梯形的结构, 包括在两侧并对称布置 且呈直角梯形板状的侧壁7-1、 连于两侧壁7-1直角边之间且呈矩形板状的内壁7-2以及连 于两侧壁 7-1 斜边之间的外壁 7-3。过渡管 7 的下端口呈方形, 其轮廓适配引向管 6 的内 腔轮廓且与之上下正对齐 ; 过渡管 7 的上。
23、端口呈矩形, 落种凹口 5-1 的轮廓重合于其轮廓。 平台 5、 过渡管 7 和引向管 6 上下顺次衔接而搭配成 “” 形的构造关系。 0053 图12列举了蒜瓣以芽端在前通入引向管6的情形 : 蒜瓣的芽尖悬空逾越引向管 6 的内腔 ; 在逾越的过程中, 蒜瓣的芽端最终倾倒, 继而由过渡管 7 的外壁 7-3 支撑, 配合 以平台 5 的支撑而跨于引向管 6 的内腔之上 ; 由于重心位置所致, 蒜瓣的背部侧翻而朝 下 ; 最终, 蒜瓣的蒂端失去平台 5 的支撑、 倾倒而翻落入引向管 6 中。 0054 从功能的角度来提炼该实施方式的要部 : 引向管 6 的内腔同过渡管 7 的内腔组合 形成上下。
24、贯通而供蒜瓣以立姿通过的 “孔道 A-2” ; 平台 5 上具有连接 “孔道 A-2” 顶端和 “授 种位置 sz” 而支持蒜瓣以蒂端在前或芽端在前的卧姿由 “授种位置 sz” 通向 “孔道 A-2” 的 “桥道 B-2” 。过渡管 7 的外壁 7-3 是用于支撑蒜瓣的 “承托体 C-2” 。 0055 桥道 B-2 高出承托体 C-2 的顶端面并且承托体 C-2 是以外斜面托住蒜瓣, 实际上 是在两者之间形成 “高 - 低” 配合的过渡关系, 从而构成逾越结构。 0056 结合图 13 和图 14 所示, 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方式的蒜瓣芽向控制装置包括水 平布置且呈矩形板状的平台 8 和纵向。
25、布置且呈方形筒状的引向管 9。平台 8 在控制端 b 附 近居中设置方形且贯通的落种孔 8-1, 而与引向管 9 上下正对齐 ; 落种孔 8-1 的轮廓适配 说 明 书 CN 202435820 U 6 5/7 页 7 引向管 9 的内腔轮廓。引向管 9 的顶端面衔接平台 8 的下表面而搭配成 “” 形的构造关 系。落种孔 8-1 邻于平台 8 控制端 b 的一边是光滑且外斜的凸面 C-3-1 ; 落种孔 8-1 与凸 面 C-3-1 相对的另一侧, 平台 8 的上表面对中设置有向落种孔 8-1 渐高延伸的凸部 8-2。需 做一点说明的是, 与本装置配合的送种装置, 其送种件10的抵顶壁10-。
26、1在中部需凹入而让 出空间, 避免平台 8 的凸部 8-2 对保持件的运动所构成的阻遏。 0057 图 15 列举了蒜瓣以芽端在前通入引向管 9 的情形 : 蒜瓣的芽端翘起, 其芽尖悬 空逾越落种孔 8-1 ; 在逾越的过程中, 蒜瓣的芽端最终倾倒, 继而由凸面 C-3-1 支撑, 配合 以凸部8-2的支撑而跨于引向管9的内腔之上 ; 由于重心位置所致, 蒜瓣的背部侧翻而朝 下 ; 最终, 蒜瓣的蒂端失去凸部 8-2 的支撑、 倾倒而翻落入引向管 9 中。 0058 从功能的角度来提炼该实施方式的要部 : 落种孔 8-1 同引向管 9 的内腔组合形成 上下贯通而供蒜瓣以立姿通过的 “孔道 A-。
27、3” ; 平台 8 上具有连接 “孔道 A-3” 顶端和 “授种位 置 sz” 而支持蒜瓣以蒂端在前或芽端在前的卧姿由 “授种位置 sz” 通向 “孔道 A-3” 的 “桥 道 B-3” 。参考图 13 所示, 平台 8 即可以落种孔 8-1 分界, 分成在落种孔 8-1 前后两侧的 “承 托体 C-3” 、“桥道 B-3” 所依附的桥道体 8-3 以及落种孔 8-1 左右两侧起衔接 “承托体 C-3” 和桥道体 8-3 作用的媒介体 8-5。 0059 桥道 B-3 上设置凸部 8-2 并且承托体 C-3 是以光滑外斜的凸面 C-3-1 托住蒜瓣, 实际上是在两者之间形成 “高 - 低” 配。
28、合的过渡关系, 从而构成逾越结构。 0060 结合图 16 和图 17 所示, 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实施方式的蒜瓣芽向控制装置包括水 平布置的平台 11 和纵向布置且呈方形筒状的引向管 12。平台 11 的结构可以这样理解, 其 呈矩形的板状, 在控制端 b 附近居中设置一处方形且贯通的落种孔 11-1 ; 平台 11 的上表面 在控制端 b 铣削出矩形的上平坑 11-2, 并在落种孔 11-1 的中部形成台阶状 ; 平台 11 的下 表面在受种端 a 保留落种孔 11-1 的孔缘 11-1-1 而铣削出矩形的下平坑 11-3。平台 11 侧 向呈 “S” 形 (图 17 中示出) 。落种孔 11。
29、-1 与引向管 12 上下正对齐。引向管 12 的顶端面衔 接平台 11 的下表面而搭配成 “” 形的构造关系。落种孔 11-1 的轮廓适配引向管 12 的内 腔轮廓。落种孔 11-1 邻于平台 11 控制端 b 的一边是呈光滑并向外侧倾斜的凸面 C-4-1。 0061 图 18 列举了蒜瓣以芽端在前通入引向管 12 的情形 : 蒜瓣的芽端翘起, 其芽尖 悬空逾越落种孔 11-1 ; 在逾越的过程中, 蒜瓣的芽端最终倾倒, 继而由凸面 C-4-1 支撑, 配合以落种孔 11-1 另一侧孔缘 11-1-1 顶端的支撑而跨于引向管 12 的内腔之上 ; 由于 重心位置所致, 蒜瓣的背部侧翻而朝下 。
30、; 最终, 蒜瓣的蒂端失去落种孔 11-1 另一侧孔缘 11-1-1 顶端的支撑、 倾倒而翻落入引向管 12 中。 0062 从功能的角度来提炼该实施方式的要部 : 落种孔 11-1 同引向管 12 的内腔组合形 成上下贯通而供蒜瓣以立姿通过的 “孔道 A-4” ; 平台 11 上具有连接 “孔道 A-4” 顶端和 “授 种位置 sz” 而支持蒜瓣以蒂端在前或芽端在前的卧姿由 “授种位置 sz” 通向 “孔道 A-4” 的 “桥道 B-4” 。参考图 16 所示, 平台 11 即可以落种孔 11-1 分界, 分成在落种孔 11-1 前后两 侧的 “承托体 C-4” 、“桥道 B-4” 所依附的。
31、桥道 B-4 体 11-4 以及落种孔 11-1 左右两侧起衔 接 “承托体 C-4” 和桥道 B-4 体 11-4 作用的媒介体 11-6。 0063 桥道 B-4 高出承托体 C-4 并且承托体 C-4 是以光滑外斜的凸面 C-4-1 托住蒜瓣, 实际上是在桥道 B-4 和承托体 C-4 之间形成 “高 - 低” 配合的过渡关系, 从而构成逾越结构。 0064 实施方式一至四都是通过在桥道和承托体之间形成 “高 - 低” 配合的过渡关系来 说 明 书 CN 202435820 U 7 6/7 页 8 实现逾越结构。事实上不存在这种配合关系也可实现逾越结构 : 例如图 19 所示, 桥道 B。
32、 斜 置且是自衔接孔道 A 的一端 (下文简称为 “末端” ) 下倾, 这时蒜瓣在其芽尖悬空越过孔道 A 的过程中便是处于芽端翘起的状态 ; 例如图 20 所示, 在桥道 B 的末端具有向孔道 A 渐高延 伸的凸部 B , 同样可以达到使蒜瓣的芽端翘起的效果 ; 桥道 B 斜置同时在其末端具有向孔 道 A 渐高延伸的凸部 B , 也是等同的。 0065 此外, 在实施方式二至四中, 承托体用以支撑蒜瓣的面均为光滑的外扬面形式 : 例如第二种实施方式中, 外壁 7-3 倾斜的内壁面 ; 第三种和第四种实施方式中, 落种孔 8-1/11-1 的凸面 C-3-1/C-4-1。承托体以光滑的外扬面托住。
33、蒜瓣, 较之第一种实施方式中 承托体的支撑部位, 能够较好地保护蒜瓣, 进而降低蒜瓣刮损的风险性。 0066 结合图 21 和图 22 所示, 本实用新型第五种实施方式的蒜瓣芽向控制装置作为第 一种实施方式的改进。 改进之处在于拆去构成引向管14的承托体而形成缺口14-1, 换而为 皮筋 15, 皮筋 15 在平台 13 的对侧。皮筋 15 的两端分别固定于 “U” 形机架 16 的两端之间 而绷直 ; 纵向上, 皮筋 15 矮于平台 13 的上表面, 形成 “高 - 低” 配合的过度关系 ; 横向上, 引 向管 14、 皮筋 15 沿蒜瓣的路径方向衔接。 0067 图 23 列举了蒜瓣以芽端。
34、在前通入引向管 14 的情形 : 蒜瓣的芽尖悬空逾越引向 管 14 的内腔 ; 在逾越的过程中, 蒜瓣的芽端最终倾倒, 继而由皮筋 15 支撑, 配合以平台 13 的支撑而跨于引向管 14 的内腔之上 ; 由于蒜瓣的重心位置所致, 蒜瓣的背部侧翻而朝下 ; 最终, 蒜瓣的蒂端失去平台 13 的支撑、 倾倒而翻落入引向管 14 中。在此过程中, 皮筋 15 发生弹性形变, 缓和其对蒜瓣的运动阻碍。 0068 区别于前述实施方式的刚性支撑形式 (承托体不能改变形状、 位置或通融蒜瓣的 抵顶) , 该实施方式中承托体, 即皮筋 15, 对蒜瓣的支撑则是以柔性 (可以改变或通融) 形式, 如此能够更好。
35、的保护蒜瓣。 0069 这里的皮筋 15 可以改用柱形弹簧或弹力绳等。将皮筋 15 换做自身本不具弹性的 各种绳线, 支持绳线两端的是 “U” 形弹簧片, 同样也可以达到皮筋 15 的效果 ; 虽然绳线自 身不具弹性, 但是由弹簧片支持, 也便具有了 “弹性” 的特质。故做一点申明, 本实用新型中 “所述承托体具有弹性” 的概括应包括两个方面 : 一个是承托体自身具有弹性 ; 另一个是承 托体本身柔软、 不具有弹性, 但通过由弹性结构支持而具备 “弹性” 全部的内涵。 0070 此外, 该实施方式中的承托体也可以是由机架支持的软质橡胶块 (空心的尤佳) 或 海绵块等块状体。 0071 结合图 。
36、24 和图 25 所示, 本实用新型第六种实施方式的蒜瓣芽向控制装置作为第 五种实施方式的变形, 变形在于将皮筋 15 换而为承托板 19, 并在外侧由缓冲结构支持。纵 向上, 承托板 19 矮于平台 17 的上表面, 形成 “高 - 低” 配合的过度关系 ; 横向上, 引向管 18、 承托板 19 沿蒜瓣的路径方向衔接。结合图 24、 图 25 和图 26 所示, 承托板 19 包括矩形板状 的主体 19-1 和连于主体 19-1 左右两端圆柱状连接体 19-2 ; 在连接体 19-2 上, 与缓冲结构 连接的一侧在具有螺孔 19-2-1。缓冲结构这样实现 : 两导杆 20 分别穿过设于机架。
37、上的支 承 21, 依靠末端的小段螺纹与螺孔 19-2-1 配合而与承托板 19 连接, 在导杆 20 上并在承托 板 19 和支承 21 之间套设有复位弹簧 22 ; 并以导杆 20 的端头 20-1 同支承 21 的抵顶实现 承托板 19 的止位。 0072 图 27 列举了蒜瓣以芽端在前通入引向管 18 的情形 : 蒜瓣的芽尖悬空逾越引向 说 明 书 CN 202435820 U 8 7/7 页 9 管 18 的内腔 ; 在逾越的过程中, 蒜瓣的芽端最终倾倒, 继而由承托板 19 的主体 19-1 支撑, 配合以平台17的支撑而跨于引向管18的内腔之上 ; 由于蒜瓣的重心位置所致, 蒜瓣。
38、的背部 侧翻而朝下 ; 最终, 蒜瓣的蒂端失去平台 17 的支撑、 倾倒而翻落入引向管 18 中。在此过 程中, 承托板 19 受力沿支承 21 的导向远离开引向管 18, 缓和其对蒜瓣的运动阻碍。 0073 如图 28 所示, 本实用新型第七种实施方式的蒜瓣芽向控制装置作为第一种实施 方式的优化, 优化之处在于构成引向管 23 的承托体 23-1 和管体 23-2 是独立的两个零件。 承托体 23-1 由缓冲结构支持, 缓冲结构这样实现 : 承托体 23-1 的下端外侧与机架或管体 23-2 铰接, 铰接处 24 存在一个起复位功能的扭转弹簧 (图中只是简图, 未画出) 。 0074 图 2。
39、9 列举了蒜瓣以芽端在前通入引向管 23 的情形 : 蒜瓣的芽尖悬空逾越引向 管23的内腔 ; 在逾越的过程中, 蒜瓣的芽端最终倾倒, 继而由承托体23-1支撑, 配合以平 台25的支撑而跨于引向管23的内腔之上, 由于蒜瓣的重心位置所致, 蒜瓣的背部侧翻而朝 下 ; 最终, 蒜瓣的蒂端失去平台 25 的支撑、 倾倒而翻落入引向管 23 中。在此过程中, 在此 过程中, 承托体 23-1 围绕枢轴 24-1 向外侧倾斜, 缓和其对蒜瓣的运动阻碍。 0075 本实用新型中引向管的功能, 一是与桥道配合成孔结构, 二是将蒜瓣以立姿引出 ; 基于这样的功能, 可以理解的是, 引向管只需具备上下贯通、。
40、 供蒜瓣以立姿通过即可, 其身 段例如还可以是曲线等 ; 其实现形式并不局限于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方式中所列举的必须是 纵向布置且是柱状。至于桥道, 其延伸方向完全取决于蒜瓣的路径, 例如 : 送种件是由摆杆 支持, 其所做的运动便是往复形式的摆动, 则桥道此时应为圆弧线型, 而非直线型。 0076 综述,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必要技术特征 : 组成 : 孔道、 桥道、 承托体 ; 配置关 系 ( 以孔道做参照物 ) : A. 孔道、 桥道之间 - 孔道上下贯通而供蒜瓣以立姿通过, 桥道连 接孔道顶端和授种位置而支持蒜瓣以蒂端在前或芽端在前的卧姿由授种位置通向孔道 ; B. 孔道、 承托体之间 - 。
41、承托体设置在孔道顶端异于桥道末端一侧 ; 衔接形式 : A. 孔道、 桥道之间 - 蒜瓣蒂端在前由桥道末端通入孔道的过程中, 其蒂端最终倾倒而翻落进孔道 ; B. 桥道、 承托体之间 - 通过逾越结构联系, 蒜瓣芽端在前由桥道末端通入孔道的过程中, 其 芽端最终倾倒, 其芽尖悬空越过孔道继而由承托体和桥道共同支撑跨于孔道之上 ; C. 承托 体、 孔道之间 - 蒜瓣的蒂端最终失去桥道的支撑、 倾倒而翻落进孔道。 0077 孔道依附孔道体存在, 桥道依附桥道体存在 ; 孔道体、 桥道体和承托体可以是三 个独立的零件形式或者是其中两个组合为一个零件形式, 还可以是三个组合成一个零件形 式。 它们的。
42、衔接关系众多, 作为三个零件或两个零件时其衔接处的紧密程度, 这些并不适用 结构特征来限定 ; 因而, 这里用功能或效果特征来限定衔接形式应被允许。此外, 加以强调 的是, 孔道同桥道、 承托体可以是动态配合的关系, 只有在实现芽向控制时, 才运动到一起 组合成本实用新型的蒜瓣芽向控制装置 ; 例如 ZL200820077208.3 的现有技术中, 设置漏蒜 孔的平台和取种点播器的动态配合关系。 0078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的说明, 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 于上述实施方式, 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 在不脱离本实用新 型宗旨的前提下做出的各种变化, 。
43、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 明 书 CN 202435820 U 9 1/17 页 10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435820 U 10 2/17 页 1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435820 U 11 3/17 页 12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435820 U 12 4/17 页 13 图 4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435820 U 13 5/17 页 14 图 6 图 7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435820 U 14 6/17 页 15 图 8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435820 U 15。
44、 7/17 页 16 图 9 图 10 图 1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435820 U 16 8/17 页 17 图 1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435820 U 17 9/17 页 18 图 13 图 1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435820 U 18 10/17 页 19 图 1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435820 U 19 11/17 页 20 图 16 图 17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435820 U 20 12/17 页 21 图 18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435820 U 21 13/17 页 22 图 19 图 20 图 2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435820 U 22 14/17 页 23 图 22 图 2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435820 U 23 15/17 页 24 图 24 图 25 图 26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435820 U 24 16/17 页 25 图 27 图 28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435820 U 25 17/17 页 26 图 29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435820 U 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