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陆稻的保护性栽培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陆稻的保护性栽培方法.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385145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11.13 CN 103385145 A *CN103385145A* (21)申请号 201310325067.8 (22)申请日 2013.07.30 A01G 16/00(2006.01) (71)申请人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 究所 地址 650205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北京路 2238 号 (72)发明人 雷宝坤 朱红业 陈安强 毛妍婷 续勇波 王应学 鲁耀 杜彩艳 (74)专利代理机构 昆明合众智信知识产权事务 所 53113 代理人 康珉 (54) 发明名称 一种陆稻的保护性栽培方法 (57)。
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陆稻的保护性栽培方法, 属 农业栽培技术领域。该方法彻底改变了现有陆稻 的生产方式, 采用免耕、 覆盖、 直播、 合理布局间 作、 植物篱建设或坡地梯田化、 合理施肥等措施, 大幅度提高了土壤的保水供水能力, 提高了土壤 温度的调节缓冲能力, 抑制了杂草生长, 提高了陆 稻单产, 还减少了化肥施用量, 增加了农田生物多 样性, 减少了养分的流失和对环境的污染, 减轻了 农村劳动力的投入, 节省了水资源, 降低了生产成 本, 可持续地提高了土壤的质量和生产能力, 达到 了保护性栽培的目的。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6 页 附图 3 页 (19)中。
3、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6页 附图3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385145 A CN 103385145 A *CN103385145A* 1/2 页 2 1. 一种陆稻的保护性栽培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 A、 选择地块 选择 pH 值为 5.0-6.5 的酸性土壤, 土壤有机质含量在 1.5% 以上的坡地或者平地 ; B、 整地作畦 单元畦 (1) 的畦宽 W 为 2.2m, 畦长 L 为 5m-10m, 畦深 10cm, 每块单元畦 (1) 的四周开 挖灌排水沟 (2) , 灌排水沟 (2) 的宽 C 为 20cm, 由八块单元畦。
4、 (1) 连成一片构成一块陆稻农 田, 每块陆稻农田内相邻两块单元畦 (1) 共有一条灌排水沟 (2) , 每块陆稻农田四周的灌排 水沟 (2) 与该陆稻农田内所有灌排水沟 (2) 均相通, 该陆稻农田内所有灌排水沟 (2) 也均相 通 ; C、 植物篱建设或坡地梯田化建设 陆稻种植在平地时, 在其陆稻农田四周的灌排水沟 (2) 外侧种植印度木豆 (5) 构建 成陆稻农田植物篱 ; 陆稻种植在坡地时, 在其陆稻农田四周的灌排水沟 (2) 外侧垒土埂或垒石埂或种植 印度木豆 (5) 形成坡地梯田化 ; D、 陆稻与间作作物的间作布局 在每块单元畦 (1) 的畦面上布局陆稻种植条带 (3) 和间作。
5、作物种植条带 (4) , 陆稻种植 条带 (3) 的带宽 A 为 40cm, 间作作物种植条带 (4) 的带宽 B 为 20cm ; E、 播种 6 月上旬播种陆稻, 播种前利用晴天晒种 1-2d, 然后用清水浸种 24h, 洗净后再用 300 倍液三氯异氰脲酸浸种消毒 12h 后, 用清水将种子冲洗后采用条播或点播的方式将陆 稻种子播于陆稻种植条带 (3) 上, 播种量每亩 3 4kg, 基本苗 10 12 万株 / 亩, 株行距 10cm20cm, 播种后覆土 2cm3cm ; 间作作物为大豆、 花生或饭豆, 选择大豆、 花生、 饭豆中的一种与陆稻间作, 用根瘤菌 菌剂与间作作物种子拌种后。
6、播种在间作作物种植条带 (4) 上, 播种量以 8 10g/m2, 播种方 式采用穴播, 行距 30cm, 穴距 30cm, 播种后覆土 2cm3cm ; F、 施肥 施底肥 : 底肥由有机肥、 磷肥、 钾肥和氮肥组成, 整地作畦时撒施底肥, 然后将肥土拌 匀, 有机肥用量为 300kg/ 亩, 氮肥以 N 计用量为 3kg/ 亩, 磷肥以 P2O5计用量为 4kg/ 亩, 钾 肥以 K2O 计用量为 4kg/ 亩 ; 追肥 : 分别在陆稻的幼苗生长后期和旺长期进行追肥, 追肥施用氮肥, 以 N 计, 每次 用量为 2kg/ 亩, 将氮肥溶解于水中后进行浇施 ; G、 免耕 除播种和施肥外, 。
7、不再搅动土壤, 不进行机械除草和中耕, 收获后作物残留物留在地 表 ; H、 秸秆覆盖 在作物播种后, 将前茬作物秸秆粉碎 5cm 长以下后, 覆盖在土壤表面。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陆稻的保护性栽培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步骤 E 所述的播种采 用免耕播种施肥镐进行播种。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陆稻的保护性栽培方法, 其特征在于 : 陆稻第一年种植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385145 A 2 2/2 页 3 收获后, 采用陆稻与绿肥、 陆稻与小麦或陆稻与蔬菜的轮作模式类型进行栽培, 每周年替换 一种轮作模式类型 ; 所述的绿肥为苕子或肥田萝卜。 权 利 要 。
8、求 书 CN 103385145 A 3 1/6 页 4 一种陆稻的保护性栽培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农业耕作栽培技术领域, 具体是一种用于陆稻的保护性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陆稻 (Oryza.sativa L.) 又称旱稻, 是一种适合于旱地、 山坡脊地等干旱生态环境 下生产稻米的旱稻品种, 是一种适应旱地生态环境的特殊稻类。它具有耐旱、 耐瘠、 抗逆性 强和米质优等特点。 在我国人口不断增长、 人均耕地日趋减少的情况下, 适度扩大陆稻种植 面积, 既可调整旱田、 丘陵山区的粮食结构, 增加经济收人, 又可推进节水农业的发展。 对于 发展节水农业和解决贫困山区缺水、 缺。
9、粮问题, 保障食物安全具有深远意义。 0003 然而陆稻生产观念、 生产方式还相当落后, 管理粗放, 生产上存在很多问题 : 0004 1、 陆稻种植区域绝大多数为坡耕地, 主要靠自然肥力和天然降水, 抵御自然灾害 能力弱, 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饭, 加上土质贫瘠, 培肥措施跟不上, 耕地质量退化, 肥力下 降, 用地和养地没有有机结合在一起, 广种薄收的现象较为普遍。平均产量仅约 1 吨 /hm2, 约为水稻产量的 l/2 1/3。 0005 2、 虽然陆稻耐旱性强, 但是没有一定的水源保证, 则会导致低产, 米质变劣, 甚至 绝收。陆稻全生育期长, 很容易遇上干旱, 旱得太久了, 也会干枯死。
10、苗, 即使灌水抗旱, 花期 受高温影响, 砒谷多, 产量不高, 因此, 如何能提高土壤的保水供水能力十分重要。 0006 3、 劳动力投入较高, 陆稻的生长期主要靠人工或者机械翻地栽培方式, 大大增加 了生产成本和能耗。 0007 4、 现有陆稻的种植方式植物种类单一, 而且是集中连片, 田间生物多样性遭到严 重破坏, 易引起病虫害的发生, 导致陆稻减产, 过量使用农药, 影响食品安全等问题。 0008 5、 现有的陆稻栽培方式中, 耕地土壤表面往往是裸露的, 没有任何保护, 遇到雨水 冲刷很容易造成水土肥的流失, 带来环境污染问题和耕地质量下降。同时土壤温度和含水 量的波动很大, 不具有较好。
11、水分和温度的缓冲能力, 因此很难提供陆稻良好的生长环境。 发明内容 0009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陆稻栽培方式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土壤保 水供水能力及温度的缓冲能力差, 对土壤造成很大的伤害, 破坏土壤结构, 降低土壤质量, 广种薄收单产低, 高劳动力投入, 田间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缺陷和不足, 其目的是提出一 种保护性的栽培措施, 提高土壤的对水分和温度有较好的缓冲能力, 增加田间生物多样性, 尽量减少对土壤结构的破坏, 保护土壤, 减少化肥施用量, 同时还提高作物的产量, 从而可 持续地提高土壤的质量、 生产能力,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0010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
12、提供的一种陆稻的保护性栽培方法, 包括以下步 骤 : 0011 A、 选择地块 0012 选择 pH 值为 5.0-6.5 的酸性土壤, 土壤有机质含量在 1.5% 以上的坡地或者平地 ; 说 明 书 CN 103385145 A 4 2/6 页 5 0013 B、 整地作畦 0014 单元畦 1 的畦宽 W 为 2.2m, 畦长 L 为 5m-10m, 畦深 10cm, 每块单元畦 1 的四周开挖 灌排水沟 2, 灌排水沟的宽 C 为 20cm, 由八块单元畦 1 连成一片构成一块陆稻农田, 每块陆 稻农田内相邻两块单元畦1共有一条灌排水沟2, 每块陆稻农田四周的灌排水沟2与该陆稻 农田内所。
13、有灌排水沟 2 均相通, 该陆稻农田内的所有灌排水沟 2 也均相通 ; 0015 C、 植物篱建设或坡地梯田化建设 0016 陆稻种植在平地时, 在其陆稻农田四周的灌排水沟 2 外侧种植印度木豆 5 构建 成陆稻农田植物篱 ; 0017 陆稻种植在坡地时, 在其陆稻农田四周的灌排水沟 2 外侧垒土埂或垒石埂或种 植印度木豆 5 形成坡地梯田化 ; 0018 D、 陆稻与间作作物的间作布局 0019 在每块单元畦1的畦面上布局陆稻种植条带3和间作作物种植条带4, 陆稻种植条 带 3 的带宽 A 为 40cm, 间作作物种植条带 4 的带宽 B 为 20cm ; 0020 E、 播种 0021 6。
14、 月上旬播种陆稻, 播种前利用晴天晒种 1-2d, 然后用清水浸种 24h, 洗净后再 用 300 倍液三氯异氰脲酸浸种消毒 12h,(通用名 : 三氯异氰脲酸) , 消毒后, 用清水将种子冲 洗干净后即可播种, 播种量每亩 3 4kg, 采用条播或点播的方式将陆稻种子播于陆稻种植 条带 (3) 上, 基本苗 10 12 万株 / 亩, 株行距 10cm20cm, 播种后覆土 2cm3cm ; 0022 间作作物为大豆、 花生或饭豆, 选择大豆、 花生、 饭豆中的一种与陆稻间作, 用根 瘤菌菌剂与间作作物种子拌种后, 播种在间作作物种植条带 (4) 上, 播种量以 8 10g/m2, 播种方式。
15、采用穴播, 行距 30cm, 穴距 30cm, 播种后覆土 2cm3cm ; 0023 F、 施肥 0024 施底肥 : 底肥由有机肥、 磷肥、 钾肥和氮肥组成, 整地作畦时撒施底肥, 然后将肥 土拌匀, 有机肥用量为300kg/亩, 氮肥以N计用量为3kg/亩, 磷肥以P2O5计用量为4kg/亩, 钾肥以 K2O 计用量为 4kg/ 亩 ; 0025 追肥 : 分别在陆稻的幼苗生长后期和旺长期进行追肥, 追肥施用氮肥, 以 N 计, 每次用量为 2kg/ 亩, 将氮肥溶解于水中后进行浇施 ; 0026 G、 免耕 0027 除播种和施肥外, 不再搅动土壤, 不进行机械除草和中耕, 收获后作物。
16、残留物留在 地表 ; 0028 H、 秸秆覆盖 0029 在作物播种后, 将前茬作物秸秆粉碎 5cm 长以下后, 覆盖在土壤表面。 0030 为进一步减少对土壤的搅动, 步骤 E 所述的播种还可采用免耕播种施肥镐进行播 种, 考虑到坡地大型机械作业困难, 推荐使用 2BS-C 型手持式免耕播种施肥镐, 联系生产厂 能购置。 0031 陆稻第一年种植收获后, 可以采用陆稻与绿肥、 陆稻与小麦或陆稻与蔬菜的轮作 模式类型进行栽培, 每周年替换一种轮作模式类型 ; 所述的绿肥为苕子或肥田萝卜。 0032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 0033 综上所述, 本发明方法彻底改变了现有陆稻的生。
17、产方式, 通过尽量减少对土壤结 说 明 书 CN 103385145 A 5 3/6 页 6 构的破坏, 免耕、 覆盖、 直播、 合理布局间作、 植物篱建设或坡地梯田化、 合理施肥等适宜陆 稻的保护性栽培综合措施, 各步骤产生了显著的相互协同增效作用, 与对照相比, 本发明方 法使土壤含水量提高 36%, 大幅度提高了土壤的保水供水能力, 减少草害 22.2%, 大幅度地 抑制了杂草生长, 陆稻单产提高了 16.7%, 在大幅度提高了陆稻单产的情况下, 还减少了化 肥总施用量27%, 以化肥费用、 人工费和浇水费合计节约了成本106元/亩, 产生了预料不到 的技术效果。 本发明方法提高了土壤温。
18、度的调节缓冲能力, 增加了农田生物多样性, 减少了 养分的流失和对环境的污染, 减轻了农村劳动力的投入, 节省了水资源, 可持续地提高了土 壤的质量和生产能力, 并提高了作物的产量, 达到了保护性栽培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34 图 1 是单元畦的示意图。 0035 图 2 是单元畦内陆稻与间作作物的间作布局示意图。 0036 图 3 是陆稻农田及植物篱的布局示意图。 0037 图中各标记依次表示 : 1单元畦, 2灌排水沟, 3陆稻种植条带, 4间作作物 种植条带, 5印度木豆, W 表示单元畦的畦宽, L 表示单元畦的畦长, C 表示灌排水沟的宽, A 表示陆稻种植条带 3 的带宽, B 。
19、表示间作作物种植条带 4 的带宽。 具体实施方式 0038 以下实施例所用的各种农资 : 肥料、 三氯异氰脲酸、 根瘤菌菌剂、 陆稻、 大豆、 花生、 饭豆, 印度木豆 (Cajanus cajan) 苕子、 肥田萝卜等均可通过商业渠道购买。 0039 实施时设计了 2 个处理 : 习惯种植 (现有技术) 、 陆稻保护性栽培 (本发明方法) , 以 习惯种植的方式种植陆稻作物对照区, 习惯种植区按习惯 (常规方法) 土壤进行翻耕, 地表 不进行秸秆覆盖, 不进行间作和植物篱建设。其它施肥、 播种等管理页是按照习惯 (常规方 法) 种植进行。 0040 本发明方法 : 0041 第一步 : 适宜。
20、地块的选择 0042 选择 pH 值为 5.0-6.5 的酸性土壤, 土壤有机质含量在 1.5% 以上的坡地, 周年排灌 方便 (田边配有小水窖) 的山地作为本发明专利的实施地块。所述坡地是指坡度大于 10 的土地 ; 0043 第二步 : 前茬作物收获及覆盖材料准备 0044 本实施地块的前茬作物为冬小麦, 在冬小麦收获后, 小麦秸秆利用秸秆粉碎机直 接粉碎后覆盖在土壤表面。 0045 第三步 : 整地作畦 0046 单元畦 1 的畦宽 W 为 2.2m, 畦长 L 为 5m-10m, 畦深 10cm, 每块单元畦 1 的四周开挖 灌排水沟 2, 灌排水沟 2 的宽 C 为 20cm, 由八。
21、块单元畦 1 连成一片构成一块陆稻农田, 每块 陆稻农田内相邻两块单元畦 1 共有一条灌排水沟 2, 每块陆稻农田外侧的四周设置的灌排 水沟 2 与该陆稻农田内所有灌排水沟 2 均相通, 该陆稻农田内的所有灌排水沟 2 也均相通。 0047 第四步 : 植物篱建设 0048 在每块陆稻农田四周的灌排水沟 2 外侧种植印度木豆 5 既建设了植物篱, 在坡地 说 明 书 CN 103385145 A 6 4/6 页 7 也形成了坡地梯田化 ; 0049 第五步 : 施底肥 0050 底肥由有机肥、 磷肥、 钾肥和氮肥组成, 整地作畦时, 将底肥撒施在畦面上, 然后将 肥土拌匀, 有机肥采用干牛粪,。
22、 其用量为 300kg/ 亩, 氮肥采用尿素, 以 N 计, 用量为 3kg/ 亩, 磷肥采用过磷酸钙, 以P2O5计, 用量为3.6kg/亩, 钾肥采用硫酸钾, 以K2O计用量为4kg/亩, 所有肥料均匀撒施在畦面上后覆盖土壤。所述的干牛粪的有机质含量 30% 质量分数水分 含量 20% 质量分数。 0051 第六步 : 陆稻与间作作物的间作布局 0052 在每块单元畦1的畦面上布局陆稻种植条带3和间作作物种植条带4, 陆稻种植条 带 3 的带宽 A 为 40cm, 间作作物种植条带 4 的带宽 B 为 20cm ; 用细绳标示不同条带所处的 位置。 0053 第七步 : 陆稻的种植 005。
23、4 6 月上旬播种陆稻, 播种前进行了晒种 2 天, 用清水浸种 24h, 洗净后再用 300 倍 三氯异氰脲酸浸种消毒 12h, 消毒后, 种子用清水冲洗干净, 利用免耕播种施肥镐点播, 行距 20cm, 穴距 10cm, 播沟深 5cm, 基本苗 10 万株 / 亩, 播后覆细土 2cm3cm, 厚薄均匀, 不见露 籽。 0055 第八步 : 间作作物大豆的种植 0056 播种时间 6 月 7 日, 利用免耕播种施肥镐点播, 大豆与陆稻间作, 用根瘤菌菌剂与 大豆拌种后播种在间作作物种植条带 (4) 上, 播种量 9g/m2, 播种方式采用穴播, 播种深度为 2cm3cm, 行距 30cm。
24、, 穴距 30cm, 播种后覆土 2cm3cm ; 根瘤菌菌剂的活性成分是根瘤杆 菌, 有效活菌数为 20 亿个 /ml, 与大豆拌种配比的质量比例为大豆种 : 根瘤菌菌剂 =10:1。 0057 第九步 : 补苗田播种 0058 在田间一角, 人工播种了 2 平方米补苗田, 出苗后对缺苗的地段趁雨后进行补苗, 避免了缺塘。 0059 第十步 : 施追肥 0060 追肥 : 分别在陆稻的幼苗生长后期和旺长期进行追肥, 追肥施用尿素, 以 N 计, 每 次用量为 2kg/ 亩, 将氮肥溶解于水中后进行浇施 ; 所述的陆稻的幼苗生长后期是指陆稻出 苗后开始分蘖的时期, 所述的陆稻的旺长期是指开花和。
25、灌浆期。将氮肥溶解于水中后进行 浇施 ; 0061 以上步骤除播种和施肥外, 不再搅动土壤, 不进行机械除草和中耕, 收获后作物残 留物留在地表 ; 在作物播种后, 将前茬作物秸秆粉碎 5cm 长以下后, 覆盖在土壤表面。 0062 陆稻第一年种植收获后, 可以采用陆稻与绿肥、 陆稻与小麦或陆稻与蔬菜的轮作 模式类型进行栽培, 每周年替换一种轮作模式类型 ; 所述的绿肥为苕子或肥田萝卜。 0063 所述的有机肥、 磷肥、 氮肥、 钾肥、 根瘤菌菌剂均为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肥 料。 0064 实施效果详见表 1。 0065 表 1 本发明方法与现有习惯种植的效果比较 说 明 书 CN 103。
26、385145 A 7 5/6 页 8 0066 0067 表 1 中 : 0068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采集 0-20cm 表层土壤样品, 用封口塑料袋密封, 带回实验室 采用常规的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量。 0069 陆稻产量、 千粒重、 杂草采用田间实测方法获得。 0070 陆稻生长中后期采用地温计测定 5cm 深土壤的温度。 0071 人工费用、 浇水费用按实际支出计算。 0072 表 1 表明, 与对照相比 : 本发明方法使陆稻种植地的土壤保水供水能力增强, 大 幅度提高了土壤的保水供水能力, 比习惯种植的土壤水分含量提高了 36% 的 ; 观察 5 厘 米土地温, 日均温度低于习惯种植土。
27、壤的日均温 2.5, 使陆稻在夏季有了更适宜的生长气 候, 提高了土壤温度的调节缓冲能力, 有利于其生长 ; 抑制了杂草萌发, 减轻了草害 : 使 田间的禾本科草和阔叶草比习惯种植减少了 22.2%。大幅度提高了陆稻单产, 本发明方 法能够适期早播, 有利齐苗, 较习惯种植提早 5 天, 而且出苗整齐, 苗期生长繁茂, 分蘖成穗 率高, 每穗的总颖花数和穗粒数比习惯种植多 13.4%, 植株整齐度高, 千粒重较习惯种植高 1.4 克。比习惯种植增产幅度提高 16.7%。提高了经济效益。在大幅度增产的情况下, 同 时还减少了化肥的用量, 化肥总用量比对照减少 27%, 平均节约化肥成本 36 元。
28、 / 亩, 同时也 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节省了劳动力投入和水资源, 同习惯种植比较, 每亩可节省人工费 用 ( 翻地、 除草 )43 元, 节省浇水费用 21 元。本发明以化肥费用、 人工费和浇水费合计节约 成本 106 元 / 亩。合理的间作布局及植物篱建设或坡地梯田化, 有效地增加了农田生物 多样性, 减少了养分的流失和对环境的污染。本发明各步骤产生了显著的相互协同增效作 说 明 书 CN 103385145 A 8 6/6 页 9 用, 与对照相比, 产生了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 说 明 书 CN 103385145 A 9 1/3 页 10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385145 A 10 2/3 页 1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385145 A 11 3/3 页 12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385145 A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