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机械,主要涉及一种水稻育秧播种设备上的作业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水稻育秧播种设备的排种器主要有机械式和气吸式两种。机械式排种器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等优点,适合于机插毯状秧苗的非精密排种,但是较难实现超级稻每穴1~2粒播种的农艺要求,且伤种严重。气吸式排种器可实现超级稻精播的农艺要求,但是吸孔易堵塞,并且吸孔内的堵塞物较难清除,严重影响播种的精度和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设计提供一种新结构的水稻育秧播种种子单粒分离机构,通过将种箱内的超级稻种子单粒、沿长轴方向连续分离出来,并逐个推向排种口的结构设计方案,达到结构简单、不伤种、不堵塞、作业精度高、使用故障少的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在机架总成的前、后侧部上相互平行且可转动地分别配装前驱动轴和后驱动轴,在前驱动轴上固装前驱动杆和前链轮,后驱动杆和后链轮固装在后驱动轴上,链条套装在前链轮和后链轮上;在齿条座板上通过紧固件等间距且相互平行并列固装多条锯齿状齿条,前摆杆的两端分别与前驱动杆和齿条座板铰接,后摆杆的两端分别与后驱动杆和齿条座板铰接,前摇杆两端分别铰接在机架总成和前摆杆上,后摇杆两端分别铰接在机架总成和后摆杆上,连杆的前、后两端分别铰接在前摆杆和后摆杆上;所述前驱动杆、前摆杆、前摇杆依次分别与后驱动杆、后摆杆、后摇杆相互平行;所述前驱动杆的长度尺寸L1、前摆杆与前驱动杆铰点至前摆杆与前摇杆铰点间长度尺寸L2、前摇杆长度尺寸L3、前摇杆在机架总成上铰连点与前驱动杆在机架总成上铰连点间距离尺寸L4、前摆杆与前摇杆铰点至前摆杆与齿条座板铰点间长度尺寸L5的比例关系为L1:L2:L3:L4:L5=1:3:3.3:4.8:1.65;所述后驱动杆的长度尺寸L1、后摆杆与后驱动杆铰点至后摆杆与后摇杆铰点间长度尺寸L2、后摇杆长度尺寸L3、后摇杆在机架总成上铰点与后驱动杆在机架总成上铰点间距离尺寸L4、后摆杆与后摇杆铰点至后摆杆与齿条座板铰点间长度尺寸L5的比例关系为L1:L2:L3:L4:L5=1:3:3.3:4.8:1.65,至此构成水稻育秧播种种子单粒分离机构。
本发明采用机械式种子单粒定向分离结构,实现了将种箱内的超级稻种子单粒且沿长轴方向均匀连续分离作业,具有结构设计新颖合理、简单、作业时不伤种、不堵塞、作业精度高、适应性强、故障少、使用可靠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水稻育秧播种种子单粒分离机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前、后四杆机构比例结构示意图。
图中件号说明:
1、紧固件、2、锯齿状齿条、3、机架总成、4、后摇杆、5、后摆杆、6、后驱动杆、7、后链轮、8、连杆、9、链条、10、前摇杆、11、前摆杆、12、前驱动轴、13、前驱动杆、14、前链轮、15、后驱动轴、16、齿条座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案进行详细描述。一种水稻育秧播种种子单粒分离机构,在机架总成3的前、后侧部上相互平行且可转动地分别配装前驱动轴12和后驱动轴15,在前驱动轴12上固装前驱动杆13和前链轮14,后驱动杆6和后链轮7固装在后驱动轴15上,链条9套装在前链轮14和后链轮7上;在齿条座板16上通过紧固件1等间距且相互平行并列固装多条锯齿状齿条2,前摆杆11的两端分别与前驱动杆13和齿条座板16铰接,后摆杆5的两端分别与后驱动杆6和齿条座板16铰接,前摇杆10两端分别铰接在机架总成3和前摆杆11上,后摇杆4两端分别铰接在机架总成3和后摆杆5上,连杆8的前、后两端分别铰接在前摆杆11和后摆杆5上;所述前驱动杆13、前摆杆11、前摇杆10依次分别与后驱动杆6、后摆杆5、后摇杆4相互平行;所述前驱动杆13的长度尺寸L1、前摆杆11与前驱动杆13铰点至前摆杆11与前摇杆10铰点间长度尺寸L2、前摇杆10长度尺寸L3、前摇杆10在机架总成3上铰连点与前驱动杆13在机架总成3上铰连点间距离尺寸L4、前摆杆11与前摇杆10铰点至前摆杆11与齿条座板16铰点间长度尺寸L5的比例关系为L1:L2:L3:L4:L5=1:3:3.3:4.8:1.65;所述后驱动杆6的长度尺寸L1、后摆杆5与后驱动杆6铰点至后摆杆5与后摇杆4铰点间长度尺寸L2、后摇杆4长度尺寸L3、后摇杆4在机架总成3上铰点与后驱动杆6在机架总成3上铰点间距离尺寸L4、后摆杆5与后摇杆4铰点至后摆杆5与齿条座板16铰点间长度尺寸L5的比例关系为L1:L2:L3:L4:L5=1:3:3.3:4.8:1.65。
作业使用时,将锯齿状齿条2配置在播种机V型槽底侧部的缝隙之内,通过由前驱动杆13、前摆杆11、前摇杆10组成的前四杆机构和由后驱动杆6、后摆杆5、后摇杆4组成的后四杆机构逆时针方向旋转驱动位于V形槽底部缝隙内的锯齿状齿条2作D字形轨迹运动,实现种子单粒分离并保持长轴方向一致沿滑道连续向后移动。其中D字形轨迹的直线部分为锯齿状齿条2的齿尖由V形槽的下方进入V形槽3—4mm后并沿着滑道方向推动种子移动的一个进距,该D字形轨迹的弧线部分则为锯齿状齿条2沿滑道方向推动种子移动一个进距后,齿尖向下退出V形槽回位的轨迹。随着锯齿状齿条2的连续运动,种箱内杂乱无章的种子被逐步单粒分离出来,并在V形长槽的导向作用下,种子长轴保持与滑道一致且沿V形槽底部朝排种口方向步进移动,直至由排种口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