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大中型鱼塘的自走式增氧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应用于大中型鱼塘的自走式增氧机.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621430322.0 (22)申请日 2016.12.25 (73)专利权人 渔仁堂生物科技 (湛江) 有限公司 地址 524094 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瑞平路1 号 (72)发明人 吕刚 张嘉强 (74)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 公司 44102 代理人 张月光 林伟斌 (51)Int.Cl. A01K 63/04(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应用于大中型鱼塘的自走式增氧机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应用于大中型鱼塘 的自走式增氧机,。
2、 包括太阳能板、 进氧筒和转轴, 所述太阳能板下方安装有连接装置, 所述连接装 置下方固定杆有机身, 所述机身左上方设置有进 气口, 所述进气口下方连接有通气管道, 所述通 气管道内安装有扇叶, 所述进氧筒下方连接有出 氧口, 所述转轴下方安装有舵板, 且转轴与机身 固定连接。 该应用于大中型鱼塘的自走式增氧机 设有桨叶, 能够在驱动电机工作的时候同步旋转 来为该设备提供一个前进的推理, 并且在舵板的 作用下能够按照圆周在鱼塘内进行移动, 增大了 其增氧范围, 该设备与一般的增氧机相比结构更 加简单, 且增氧范围广泛, 更加适合用于大中型 鱼塘。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附图2页 CN 2。
3、06324051 U 2017.07.14 CN 206324051 U 1.一种应用于大中型鱼塘的自走式增氧机, 包括太阳能板 (1) 、 进氧筒 (11) 和转轴 (16) ,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太阳能板 (1) 下方安装有连接装置 (2) , 所述连接装置 (2) 下方固定 杆有机身 (3) , 所述机身 (3) 左上方设置有进气口 (4) , 所述进气口 (4) 下方连接有通气管道 (9) , 所述通气管道 (9) 内安装有扇叶 (5) , 所述扇叶 (5) 中间固定有驱动轴 (6) , 所述驱动轴 (6) 左侧末端设置有桨叶 (7) , 所述驱动轴 (6) 右侧连接有驱动电机 (8)。
4、 , 所述驱动电机 (8) 下 方安装有电机架 (15) , 且电机架 (15) 与机身 (3) 内固定连接, 所述机身 (3) 外侧安装有支架 (13) , 所述支架 (13) 外侧连接有漂浮装置 (14) , 所述进氧筒 (11) 上方设置有密封圈 (10) , 其 进氧筒 (11) 通过密封圈 (10) 与通气管道 (9) 相通, 所述进氧筒 (11) 下方连接有出氧口 (12) , 所述转轴 (16) 下方安装有舵板 (17) , 且转轴 (16) 与机身 (3) 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大中型鱼塘的自走式增氧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太 阳能板 (1) 通过连接装。
5、置 (2) 与驱动电机 (8) 电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大中型鱼塘的自走式增氧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 气口 (4) 在机身 (3) 上表面的位置处于太阳能板 (1) 在机身 (3) 上的投影区域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大中型鱼塘的自走式增氧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 架 (13) 形状为拱形, 且拱顶向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大中型鱼塘的自走式增氧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漂 浮装置 (14) 设置有三个, 其均匀圆周分布在机身 (3) 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大中型鱼塘的自走式增氧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舵 板 (17。
6、) 为可旋转装置, 且其在转轴 (16) 上的旋转角度为30 。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6324051 U 2 一种应用于大中型鱼塘的自走式增氧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鱼塘养殖设备技术领域, 具体为一种应用于大中型鱼塘的自走式 增氧机。 背景技术 0002 普通的鱼塘增氧机都是固定在水面上, 通过拍击水面来对鱼塘进行增氧, 这种增 氧机无法移动, 对于较大的鱼塘需要购置多台, 少部分可以移动但是其需要人工进行推动, 使用很不方便, 在增氧方面, 普通的增氧机也只能对鱼塘浅水区进行增氧, 深水区的氧气含 量依然缺乏, 增氧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0003 本实。
7、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大中型鱼塘的自走式增氧机, 以解决上述 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通常的鱼塘增氧机移动不便, 且增氧效果差等问题。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应用于大中型鱼塘的自走 式增氧机, 包括太阳能板、 进氧筒和转轴, 所述太阳能板下方安装有连接装置, 所述连接装 置下方固定杆有机身, 所述机身左上方设置有进气口, 所述进气口下方连接有通气管道, 所 述通气管道内安装有扇叶, 所述扇叶中间固定有驱动轴, 所述驱动轴左侧末端设置有桨叶, 所述驱动轴右侧连接有驱动电机, 所述驱动电机下方安装有电机架, 且电机架与机身内固 定连接, 所述机身外侧安装有支。
8、架, 所述支架外侧连接有漂浮装置, 所述进氧筒上方设置有 密封圈, 其进氧筒通过密封圈与通气管道相通, 所述进氧筒下方连接有出氧口, 所述转轴下 方安装有舵板, 且转轴与机身固定连接。 0005 优选的, 所述太阳能板通过连接装置与驱动电机电性连接。 0006 优选的, 所述进气口在机身上表面的位置处于太阳能板在机身上的投影区域内。 0007 优选的, 所述支架形状为拱形, 且拱顶向上。 0008 优选的, 所述漂浮装置设置有三个, 其均匀圆周分布在机身外侧。 0009 优选的, 所述舵板为可旋转装置, 且其在转轴上的旋转角度为30 。 0010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
9、应用于大中型鱼塘的自走式增氧 机设有桨叶, 能够在驱动电机工作的时候同步旋转来为该设备提供一个前进的推理, 并且 在舵板的作用下能够按照圆周在鱼塘内进行移动, 增大了其增氧范围, 舵板为可旋转装置, 能够根据鱼塘的大小调节其转弯半径, 适用范围光, 桨叶在旋转的途中还能够拍击水面, 使 浅水区域进行增氧, 同时进氧筒和出氧口能够深入水下从水底进行增氧, 增氧更全面, 驱动 电机通过太阳能板进行供电, 不仅免除了电源线的长度限制, 同时也能够为使用者节约能 源成本, 支架形状为拱形, 长时间使用后也不容易变形断裂, 该设备与一般的增氧机相比结 构更加简单, 且增氧范围广泛, 更加适合用于大中型鱼。
10、塘。 附图说明 说 明 书 1/2 页 3 CN 206324051 U 3 0011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0012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俯视图; 0013 图3为本实用新型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 0014 图中: 1、 太阳能板, 2、 连接装置, 3、 机身, 4、 进气口, 5、 扇叶, 6、 驱动轴, 7、 桨叶, 8、 驱动电机, 9、 通气管道, 10、 密封圈, 11、 进氧筒, 12、 出氧口, 13、 支架, 14、 漂浮装置, 15、 电机 架, 16、 转轴, 17、 舵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
11、方案进行 清楚、 完整地描述, 显然, 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 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 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16 请参阅图1-3,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应用于大中型鱼塘的自走式增 氧机, 包括太阳能板1、 进氧筒11和转轴16, 太阳能板1下方安装有连接装置2, 太阳能板1通 过连接装置2与驱动电机8电性连接, 连接装置2下方固定杆有机身3, 机身3左上方设置有进 气口4, 进气口4在机身3上表面的位置处于太阳能板1在机身3上的投影区域内, 进气。
12、口4下 方连接有通气管道9, 通气管道9内安装有扇叶5, 扇叶5中间固定有驱动轴6, 驱动轴6左侧末 端设置有桨叶7, 驱动轴6右侧连接有驱动电机8, 驱动电机8下方安装有电机架15, 且电机架 15与机身内3固定连接, 机身3外侧安装有支架13, 支架13形状为拱形, 且拱顶向上, 支架13 外侧连接有漂浮装置14, 漂浮装置14设置有三个, 其均匀圆周分布在机身3外侧, 进氧筒11 上方设置有密封圈10, 其进氧筒11通过密封圈10与通气管道9相通, 进氧筒11下方连接有出 氧口12, 转轴16下方安装有舵板17, 且转轴16与机身3固定连接, 舵板17为可旋转装置, 且其 在转轴16上的。
13、旋转角度为30 。 0017 工作原理: 在使用该应用于大中型鱼塘的自走式增氧机时, 漂浮装置14为该设备 提供一个浮力使其漂浮在鱼塘上, 太阳能板1吸收太阳能为驱动电机8供电, 驱动电机8随即 带动驱动轴6旋转, 驱动轴6带动桨叶7和扇叶5进行旋转, 扇叶5将空气从进气口3吸入通气 管道9, 然后经过进氧筒11最后从出氧口12排出从而对深水区进行增氧, 桨叶7开始旋转后 其对浅水区进行拍打, 从而使空气中的氧溶解于水中, 并且其在水面旋转将推动机身3沿着 舵板17的方向在水面圆周运动, 以此来对整个鱼塘进行增氧工作, 这就是该应用于大中型 鱼塘的自走式增氧机的工作原理。 0018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 说, 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 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 行等同替换, 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 所作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 改进等, 均应 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 明 书 2/2 页 4 CN 206324051 U 4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1/2 页 5 CN 206324051 U 5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 2/2 页 6 CN 206324051 U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