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水双通风雨林缸.pdf

上传人:狗** 文档编号:7114320 上传时间:2019-09-26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409.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21115358.X

申请日:

20161012

公开号:

CN206181931U

公开日:

20170524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G9/14,A01G9/24

主分类号:

A01G9/14,A01G9/24

申请人:

刘文慧

发明人:

刘文慧

地址:

300000 天津市河西区平山道平山里32-115

优先权:

CN201621115358U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防水双通风雨林缸,包括缸体,所述缸体包括门板、顶板、侧板,所述顶板的上端安装有风机,所述门板的下方安装有入气块,所述门板、顶板、侧板之间通过固定梁、固定角架连接,所述风机通过支架放置于所述顶板上。其有益效果是:实现内部空气循环,同时保护风循环设备,延长使用寿命。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防水双通风雨林缸,包括缸体,所述缸体包括门板(1)、顶板(2)、侧板(3),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2)的上端安装有风机(4),所述门板(1)的下方安装有入气块(5),所述门板(1)、顶板(2)、侧板(3)之间通过固定梁(6)、固定角架(7)连接,所述风机(4)通过支架(8)放置于所述顶板(2)上。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防水双通风雨林缸,其特征在于,所述入气块(5)为沿左右方向放置的条形结构,所述入气块(5)的中部设有矩形入气口(9)、多孔条入气口(10),所述入气块(5)的上端设有门槽(11),所述门板(1)的下端嵌入所述门槽(11)中,所述入气块(5)的顶端还设有水槽(12)、挡水板(13),所述门槽(11)、水槽(12)、挡水板(13)由前向后依次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防水双通风雨林缸,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梁(6)为条状结构,所述固定角架(7)为“L”形结构,所述四个固定梁(6)与四个固定角架(7)首尾依次间隔连接形成矩形固定框,所述顶板(2)为矩形结构,所述顶板(2)的四角与所述固定角架(7)螺栓连接,所述侧板(3)与所述矩形固定框插嵌连接,所述缸体的上下两端均设有矩形固定框,所述门板(1)的上端前侧与所述矩形固定框相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防水双通风雨林缸,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4)与支架(8)之间通过连接杆(15)固定连接,连接杆(15)上安装有限位块(14),所述限位块(14)位于所述支架(8)与所述风机(4)之间,所述限位块(14)与所述连接杆(15)为一次铸造成型的整体结构,所述连接杆(15)的末端设有固定螺母(16),所述固定螺母(16)与所述连接杆(15)螺纹连接,所述支架(8)位于所述固定螺母(16)与限位块(14)之间,所述限位块(14)的一侧与所述支架(8)相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防水双通风雨林缸,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板(1)为条状结构,所述门板(1)的条状结构垂直放置,所述门板(1)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多个门板(1)沿左右方向在水平截面上呈直线阵列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防水双通风雨林缸,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板(1)为条状结构,所述多孔条入气口(10)、顶板(2)上均设有多孔条,所述位于多孔条入气口(10)上的多孔条为S形多孔条,位于顶板(2)上的多孔条为直线多孔条,所述多孔条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S形多孔条沿左右方向呈直线阵列分布,所述直线多孔条在水平截面上呈矩形阵列分布,所述直线多孔条位于所述风机(4)的正下方,所述多孔条入气口(10)位于所述矩形入气口(9)的正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防水双通风雨林缸,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8)上设有线槽(17),所述风机(4)的电源线嵌入所述线槽(17)中,所述连接杆(15)的数量为两个,所述两个连接杆(15)沿前后方向水平分布,所述两个连接杆(15)互相平行,两个连接杆(15)贯穿所述风机(4)的前后两端。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草装饰领域,特别是一种防水双通风雨林缸。

背景技术

雨林植物生长时需要高湿度、高热量,不适宜在室内养殖,但雨林植物极具观赏性,雨林缸就是在室内为雨林植物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同时能够过缸体对内部植物进行观赏的设备。雨林缸的最主要功能是对内部温度以及湿度的控制,由于内部容积相对于外部环境比较优先,而雨林植物的代谢又非常旺盛,所以需要对缸体内部空气进行及时更换。现有进行雨林缸生产的企业大多参照鱼缸、水草缸的设计,但是雨林植物有着其独特性,其生长环境并不适宜风循环机械工作,如果按照水草缸、鱼缸的结构设计风循环系统,很容易造成设备生锈甚至损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防水双通风雨林缸。具体设计方案为:

一种防水双通风雨林缸,包括缸体,所述缸体包括门板、顶板、侧板,所述顶板的上端安装有风机,所述门板的下方安装有入气块,所述门板、顶板、侧板之间通过固定梁、固定角架连接,所述风机通过支架放置于所述顶板上。

所述入气块为沿左右方向放置的条形结构,所述入气块的中部设有矩形入气口、多孔条入气口,所述入气块的上端设有门槽,所述门板的下端嵌入所述门槽中,所述入气块的顶端还设有水槽、挡水板,所述门槽、水槽、挡水板由前向后依次分布。

所述固定梁为条状结构,所述固定角架为“L”形结构,所述四个固定梁与四个固定角架首尾依次间隔连接形成矩形固定框,所述顶板为矩形结构,所述顶板的四角与所述固定角架螺栓连接,所述侧板与所述矩形固定框插嵌连接,所述缸体的上下两端均设有矩形固定框,所述门板的上端前侧与所述矩形固定框相接触。

所述风机与支架之间通过连接杆固定连接,连接杆上安装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位于所述支架与所述风机之间,所述限位块与所述连接杆为一次铸造成型的整体结构,所述连接杆的末端设有固定螺母,所述固定螺母与所述连接杆螺纹连接,所述支架位于所述固定螺母与限位块之间,所述限位块的一侧与所述支架相接触。

所述门板为条状结构,所述门板的条状结构垂直放置,所述门板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多个门板沿左右方向在水平截面上呈直线阵列分布。

所述门板为条状结构,所述多孔条入气口、顶板上均设有多孔条,所述位于多孔条入气口上的多孔条为S形多孔条,位于顶板上的多孔条为直线多孔条,所述多孔条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S形多孔条沿左右方向呈直线阵列分布,所述直线多孔条在水平截面上呈矩形阵列分布,所述直线多孔条位于所述风机的正下方,所述多孔条入气口位于所述矩形入气口的正上方。

所述支架上设有线槽,所述风机的电源线嵌入所述线槽中,所述连接杆的数量为两个,所述两个连接杆沿前后方向水平分布,所述两个连接杆互相平行,两个连接杆贯穿所述风机的前后两端。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得到的防水双通风雨林缸,其有益效果是:

实现内部空气循环,同时保护风循环设备,延长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防水双通风雨林缸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防水双通风雨林缸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入气块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入气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门板;2、顶板;3、侧板;4、风机;5、入气块;6、固定梁;7、固定角架;8、支架;9、矩形入气口;10、多孔条入气口;11、门槽;12、水槽;13、挡水板;14、限位块;15、连接杆;16、固定螺母;17、线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

如图所示,一种防水双通风雨林缸,包括缸体,所述缸体包括门板1、顶板2、侧板3,所述顶板2的上端安装有风机4,所述门板1的下方安装有入气块5,所述门板1、顶板2、侧板3之间通过固定梁6、固定角架7连接,所述风机4通过支架8放置于所述顶板2上。

所述入气块5为沿左右方向放置的条形结构,所述入气块5的中部设有矩形入气口9、多孔条入气口10,所述入气块5的上端设有门槽11,所述门板1的下端嵌入所述门槽11中,所述入气块5的顶端还设有水槽12、挡水板13,所述门槽11、水槽12、挡水板13由前向后依次分布。

所述固定梁6为条状结构,所述固定角架7为“L”形结构,所述四个固定梁6与四个固定角架7首尾依次间隔连接形成矩形固定框,所述顶板2为矩形结构,所述顶板2的四角与所述固定角架7螺栓连接,所述侧板3与所述矩形固定框插嵌连接,所述缸体的上下两端均设有矩形固定框,所述门板1的上端前侧与所述矩形固定框相接触。

所述风机4与支架8之间通过连接杆15固定连接,连接杆15上安装有限位块14,所述限位块14位于所述支架8与所述风机4之间,所述限位块14与所述连接杆15为一次铸造成型的整体结构,所述连接杆15的末端设有固定螺母16,所述固定螺母16与所述连接杆15螺纹连接,所述支架8位于所述固定螺母16与限位块14之间,所述限位块14的一侧与所述支架8相接触。

所述门板1为条状结构,所述门板1的条状结构垂直放置,所述门板1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多个门板1沿左右方向在水平截面上呈直线阵列分布。

所述门板1为条状结构,所述多孔条入气口10、顶板2上均设有多孔条,所述位于多孔条入气口10上的多孔条为S形多孔条,位于顶板2上的多孔条为直线多孔条,所述多孔条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S形多孔条沿左右方向呈直线阵列分布,所述直线多孔条在水平截面上呈矩形阵列分布,所述直线多孔条位于所述风机4的正下方,所述多孔条入气口10位于所述矩形入气口9的正上方。

所述支架8上设有线槽17,所述风机4的电源线嵌入所述线槽17中,所述连接杆15的数量为两个,所述两个连接杆15沿前后方向水平分布,所述两个连接杆15互相平行,两个连接杆15贯穿所述风机4的前后两端。

安装时,先将侧板3、顶板2通过固定梁6、固定角架7固定呈盒装结构,然后罩在植物上,门板1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拆装,安装门板1前,先需要对所述入气块5进行固定,然后将门板1嵌入滑道中。

所述风机4固定在顶板2的上端,通过被动出风的方式,将内部的空气吸出,新鲜的空气从所述入气块5上的矩形入气口9、多孔条入气口10输入到内部。

由于内部湿度较大,所述侧板3、顶板2、门板1上会产生大量雾气、凝结的水滴,由于侧板3、顶板2与底端的固定梁6、固定角架7固定连接,会回流到植物土壤中,而门板1上的水底则会流道入气块5上,所述挡水板13可以防止水流入所述矩形入气口9、多孔条入气口10,一是可以防止水流出,二是可以减小新进入空气的湿度,当内部湿度过高时,可以有效换气,水滴顺门板1流下后会沿着水槽12、门槽11流回植物土壤中。

所述风机4固定于顶板2的上端,下部沉积的高湿度空气不会对处于缸外且处于最高点的风机4造成影响,内部的水滴也不会流道风机4上,保证风机处于干燥环境中,延长使用寿命。

所述顶板2可以有效拦截上升的热空气,并将水分凝结在顶板2底面上,换气的同时尽量保留水分。

上述技术方案仅体现了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其中某些部分所可能做出的一些变动均体现了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防水双通风雨林缸.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防水双通风雨林缸.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防水双通风雨林缸.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防水双通风雨林缸.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水双通风雨林缸.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621115358.X (22)申请日 2016.10.12 (73)专利权人 刘文慧 地址 300000 天津市河西区平山道平山里 32-115 (72)发明人 刘文慧 (51)Int.Cl. A01G 9/14(2006.01) A01G 9/24(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防水双通风雨林缸 (57)摘要 一种防水双通风雨林缸, 包括缸体, 所述缸 体包括门板、 顶板、 侧板, 所述顶板的上端安装有 风机, 所述门板的下方安装有入气块, 所述门板、 顶板、。

2、 侧板之间通过固定梁、 固定角架连接, 所述 风机通过支架放置于所述顶板上。 其有益效果 是: 实现内部空气循环, 同时保护风循环设备, 延 长使用寿命。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4页 CN 206181931 U 2017.05.24 CN 206181931 U 1.一种防水双通风雨林缸, 包括缸体, 所述缸体包括门板(1)、 顶板(2)、 侧板(3), 其特 征在于, 所述顶板(2)的上端安装有风机(4), 所述门板(1)的下方安装有入气块(5), 所述门 板(1)、 顶板(2)、 侧板(3)之间通过固定梁(6)、 固定角架(7)连接, 所述风机(4)通过支架(8) 放置于所述顶。

3、板(2)上。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防水双通风雨林缸, 其特征在于, 所述入气块(5)为沿左右 方向放置的条形结构, 所述入气块(5)的中部设有矩形入气口(9)、 多孔条入气口(10), 所述 入气块(5)的上端设有门槽(11), 所述门板(1)的下端嵌入所述门槽(11)中, 所述入气块(5) 的顶端还设有水槽(12)、 挡水板(13), 所述门槽(11)、 水槽(12)、 挡水板(13)由前向后依次 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防水双通风雨林缸, 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梁(6)为条状结 构, 所述固定角架(7)为 “L” 形结构, 所述四个固定梁(6)与四个固定角架(7)首尾依次间。

4、隔 连接形成矩形固定框, 所述顶板(2)为矩形结构, 所述顶板(2)的四角与所述固定角架(7)螺 栓连接, 所述侧板(3)与所述矩形固定框插嵌连接, 所述缸体的上下两端均设有矩形固定 框, 所述门板(1)的上端前侧与所述矩形固定框相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防水双通风雨林缸, 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机(4)与支架(8)之 间通过连接杆(15)固定连接, 连接杆(15)上安装有限位块(14), 所述限位块(14)位于所述 支架(8)与所述风机(4)之间, 所述限位块(14)与所述连接杆(15)为一次铸造成型的整体结 构, 所述连接杆(15)的末端设有固定螺母(16), 所述固定螺母(16)。

5、与所述连接杆(15)螺纹 连接, 所述支架(8)位于所述固定螺母(16)与限位块(14)之间, 所述限位块(14)的一侧与所 述支架(8)相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防水双通风雨林缸, 其特征在于, 所述门板(1)为条状结构, 所述门板(1)的条状结构垂直放置, 所述门板(1)的数量为多个, 所述多个门板(1)沿左右方 向在水平截面上呈直线阵列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防水双通风雨林缸, 其特征在于, 所述门板(1)为条状结构, 所述多孔条入气口(10)、 顶板(2)上均设有多孔条, 所述位于多孔条入气口(10)上的多孔条 为S形多孔条, 位于顶板(2)上的多孔条为直线多孔条,。

6、 所述多孔条的数量为多个, 多个所述 S形多孔条沿左右方向呈直线阵列分布, 所述直线多孔条在水平截面上呈矩形阵列分布, 所 述直线多孔条位于所述风机(4)的正下方, 所述多孔条入气口(10)位于所述矩形入气口(9) 的正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防水双通风雨林缸,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8)上设有线槽 (17), 所述风机(4)的电源线嵌入所述线槽(17)中, 所述连接杆(15)的数量为两个, 所述两 个连接杆(15)沿前后方向水平分布, 所述两个连接杆(15)互相平行, 两个连接杆(15)贯穿 所述风机(4)的前后两端。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6181931。

7、 U 2 防水双通风雨林缸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草装饰领域, 特别是一种防水双通风雨林缸。 背景技术 0002 雨林植物生长时需要高湿度、 高热量, 不适宜在室内养殖, 但雨林植物极具观赏 性, 雨林缸就是在室内为雨林植物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同时能够过缸体对内部植物进行 观赏的设备。 雨林缸的最主要功能是对内部温度以及湿度的控制, 由于内部容积相对于外 部环境比较优先, 而雨林植物的代谢又非常旺盛, 所以需要对缸体内部空气进行及时更换。 现有进行雨林缸生产的企业大多参照鱼缸、 水草缸的设计, 但是雨林植物有着其独特性, 其 生长环境并不适宜风循环机械工作, 如果按照水草缸、 。

8、鱼缸的结构设计风循环系统, 很容易 造成设备生锈甚至损坏。 发明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设计了一种防水双通风雨林缸。 具体设 计方案为: 0004 一种防水双通风雨林缸, 包括缸体, 所述缸体包括门板、 顶板、 侧板, 所述顶板的上 端安装有风机, 所述门板的下方安装有入气块, 所述门板、 顶板、 侧板之间通过固定梁、 固定 角架连接, 所述风机通过支架放置于所述顶板上。 0005 所述入气块为沿左右方向放置的条形结构, 所述入气块的中部设有矩形入气口、 多孔条入气口, 所述入气块的上端设有门槽, 所述门板的下端嵌入所述门槽中, 所述入气块 的顶端还设有水槽、 挡。

9、水板, 所述门槽、 水槽、 挡水板由前向后依次分布。 0006 所述固定梁为条状结构, 所述固定角架为 “L” 形结构, 所述四个固定梁与四个固定 角架首尾依次间隔连接形成矩形固定框, 所述顶板为矩形结构, 所述顶板的四角与所述固 定角架螺栓连接, 所述侧板与所述矩形固定框插嵌连接, 所述缸体的上下两端均设有矩形 固定框, 所述门板的上端前侧与所述矩形固定框相接触。 0007 所述风机与支架之间通过连接杆固定连接, 连接杆上安装有限位块, 所述限位块 位于所述支架与所述风机之间, 所述限位块与所述连接杆为一次铸造成型的整体结构, 所 述连接杆的末端设有固定螺母, 所述固定螺母与所述连接杆螺纹连。

10、接, 所述支架位于所述 固定螺母与限位块之间, 所述限位块的一侧与所述支架相接触。 0008 所述门板为条状结构, 所述门板的条状结构垂直放置, 所述门板的数量为多个, 所 述多个门板沿左右方向在水平截面上呈直线阵列分布。 0009 所述门板为条状结构, 所述多孔条入气口、 顶板上均设有多孔条, 所述位于多孔条 入气口上的多孔条为S形多孔条, 位于顶板上的多孔条为直线多孔条, 所述多孔条的数量为 多个, 多个所述S形多孔条沿左右方向呈直线阵列分布, 所述直线多孔条在水平截面上呈矩 形阵列分布, 所述直线多孔条位于所述风机的正下方, 所述多孔条入气口位于所述矩形入 气口的正上方。 说 明 书 1。

11、/3 页 3 CN 206181931 U 3 0010 所述支架上设有线槽, 所述风机的电源线嵌入所述线槽中, 所述连接杆的数量为 两个, 所述两个连接杆沿前后方向水平分布, 所述两个连接杆互相平行, 两个连接杆贯穿所 述风机的前后两端。 0011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得到的防水双通风雨林缸, 其有益效果是: 0012 实现内部空气循环, 同时保护风循环设备, 延长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3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防水双通风雨林缸的结构示意图; 0014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防水双通风雨林缸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5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16 图4是本实用。

12、新型所述入气块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17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入气块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中, 1、 门板; 2、 顶板; 3、 侧板; 4、 风机; 5、 入气块; 6、 固定梁; 7、 固定角架; 8、 支架; 9、 矩形入气口; 10、 多孔条入气口; 11、 门槽; 12、 水槽; 13、 挡水板; 14、 限位块; 15、 连接杆; 16、 固定螺母; 17、 线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 0020 如图所示, 一种防水双通风雨林缸, 包括缸体, 所述缸体包括门板1、 顶板2、 侧板3, 所述顶板2的上端安装有风机4, 所述门板1的下。

13、方安装有入气块5, 所述门板1、 顶板2、 侧板3 之间通过固定梁6、 固定角架7连接, 所述风机4通过支架8放置于所述顶板2上。 0021 所述入气块5为沿左右方向放置的条形结构, 所述入气块5的中部设有矩形入气口 9、 多孔条入气口10, 所述入气块5的上端设有门槽11, 所述门板1的下端嵌入所述门槽11中, 所述入气块5的顶端还设有水槽12、 挡水板13, 所述门槽11、 水槽12、 挡水板13由前向后依次 分布。 0022 所述固定梁6为条状结构, 所述固定角架7为 “L” 形结构, 所述四个固定梁6与四个 固定角架7首尾依次间隔连接形成矩形固定框, 所述顶板2为矩形结构, 所述顶板2。

14、的四角与 所述固定角架7螺栓连接, 所述侧板3与所述矩形固定框插嵌连接, 所述缸体的上下两端均 设有矩形固定框, 所述门板1的上端前侧与所述矩形固定框相接触。 0023 所述风机4与支架8之间通过连接杆15固定连接, 连接杆15上安装有限位块14, 所 述限位块14位于所述支架8与所述风机4之间, 所述限位块14与所述连接杆15为一次铸造成 型的整体结构, 所述连接杆15的末端设有固定螺母16, 所述固定螺母16与所述连接杆15螺 纹连接, 所述支架8位于所述固定螺母16与限位块14之间, 所述限位块14的一侧与所述支架 8相接触。 0024 所述门板1为条状结构, 所述门板1的条状结构垂直放。

15、置, 所述门板1的数量为多 个, 所述多个门板1沿左右方向在水平截面上呈直线阵列分布。 0025 所述门板1为条状结构, 所述多孔条入气口10、 顶板2上均设有多孔条, 所述位于多 孔条入气口10上的多孔条为S形多孔条, 位于顶板2上的多孔条为直线多孔条, 所述多孔条 的数量为多个, 多个所述S形多孔条沿左右方向呈直线阵列分布, 所述直线多孔条在水平截 说 明 书 2/3 页 4 CN 206181931 U 4 面上呈矩形阵列分布, 所述直线多孔条位于所述风机4的正下方, 所述多孔条入气口10位于 所述矩形入气口9的正上方。 0026 所述支架8上设有线槽17, 所述风机4的电源线嵌入所述线。

16、槽17中, 所述连接杆15 的数量为两个, 所述两个连接杆15沿前后方向水平分布, 所述两个连接杆15互相平行, 两个 连接杆15贯穿所述风机4的前后两端。 0027 安装时, 先将侧板3、 顶板2通过固定梁6、 固定角架7固定呈盒装结构, 然后罩在植 物上, 门板1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拆装, 安装门板1前, 先需要对所述入气块5进行固定, 然后将 门板1嵌入滑道中。 0028 所述风机4固定在顶板2的上端, 通过被动出风的方式, 将内部的空气吸出, 新鲜的 空气从所述入气块5上的矩形入气口9、 多孔条入气口10输入到内部。 0029 由于内部湿度较大, 所述侧板3、 顶板2、 门板1上会产生大量。

17、雾气、 凝结的水滴, 由 于侧板3、 顶板2与底端的固定梁6、 固定角架7固定连接, 会回流到植物土壤中, 而门板1上的 水底则会流道入气块5上, 所述挡水板13可以防止水流入所述矩形入气口9、 多孔条入气口 10, 一是可以防止水流出, 二是可以减小新进入空气的湿度, 当内部湿度过高时, 可以有效 换气, 水滴顺门板1流下后会沿着水槽12、 门槽11流回植物土壤中。 0030 所述风机4固定于顶板2的上端, 下部沉积的高湿度空气不会对处于缸外且处于最 高点的风机4造成影响, 内部的水滴也不会流道风机4上, 保证风机处于干燥环境中, 延长使 用寿命。 0031 所述顶板2可以有效拦截上升的热空。

18、气, 并将水分凝结在顶板2底面上, 换气的同 时尽量保留水分。 0032 上述技术方案仅体现了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 本技术领域的技术 人员对其中某些部分所可能做出的一些变动均体现了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属于本实用新型 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206181931 U 5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4 页 6 CN 206181931 U 6 图2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 2/4 页 7 CN 206181931 U 7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 3/4 页 8 CN 206181931 U 8 图5 说 明 书 附 图 4/4 页 9 CN 206181931 U 9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