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路板和线路板组件 本发明涉及线路板和线路板组件,尤其涉及一种具有用树脂层构成电路复盖线路结构组成的线路板和一种具有将电气部件等安装在线路板上组成的线路板组件。
印刷线路板具有这样一种布置,在这种布置中,用电解铜箔制成的具有35微米或75微米厚的电路图形在一块层压绝缘板(厚1毫米至3毫米)的一侧或两侧形成。因此就有这样一些问题,即在电路图形中可通过的电流量有限制,并且在线路的实心交叉部分需要跨接线。在“日本专利申请号Heisei 6-159119公报”上已经揭示一种旨在用于解决上述两问题的线路板。
如图23中所示,这种线路板具有这样一种布置,在这种布置中构成电路图形的线路结构1是用树脂层2复盖。如图24所示,线路结构1有这样的形状,在其中多线路件1a是三维方向装配的。在这种布置的例子中,孔形连接件1b或导引件1c在线路件1a上形成。当将小电气元件连接于线路结构1时,电气元件的线头被焊在连接件1b上。另外,当将大的电气元件连接于线路结构1时,电气元件的线头就被插进用于焊接导引件1c内。
然而,采用上述已有技术的布置,连接件1b的高度位置是不一致的。这样,小电气元件的焊接工作就不能使用印刷线路板浸焊槽装置完成。因此,就需要用手工或机械手(机器人)一个一个地将小的电气元件焊到连接件1b上。因而,连接小电气元件的操作性就差。另外,在将大的电气元件插到导引件1c上后,焊接工作要通过将线路板和电气元件倒转朝下才能进行。因此,连接这些电气元件的操作性甚至更差。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改善连接电气元件操作性的线路板。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地是提供一种可改善连接电气元件操作性的线路板组件。
本发明的这些及其它的目的可以通过提供这样一种线路板实现,这种线路板包括有一树脂层和被埋设在该树脂层内用于形成电气线路的线路结构。在该线路板上,线路结构设置是为了焊接第一电气元件而用连接件。线路结构设有一连接孔用于通过插进一固定件连接一第二电气元件,以及连接件是设置在树脂层的一个表面上。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情况,可以通过提供这样一种线路板组件实现,这种线路板组件包括一树脂层和由多个按三维方向装配成的线路件组成并被埋置在树脂层内的用于构成电气线路的线路结构。线路板组件还包括多个第一电气元件、多个第二电气元件和多个固定件。线路结构设置多个在线路件内形成的连接件。每一个第一电气元件分别焊于一个连接件。线路结构设有多个在线路件上形成的连接孔。每一个第二电气元件分别通过将一个固定件插进一个连接孔中而连接于一个线路件。连接件设置在树脂层的一个表面上。
按本发明的另一种情况,可通过提供这样一种线路板组件来实现,这种线路板组件包括一树脂层和用于构成一电气线路、由按三维方向装配成多个线路件组成并埋置在树脂层内的一个线路结构。线路板组件还包括多个第一电气元件、一个第二电气元件和多个固定件。线路结构设置多个在线路件上形成的连接件。每一个第一电气元件分别被焊于一个连接件。线路结构设有多个在线路件上形成的连接孔。第二电气元件通过分别将一个固定件插进一个连接孔中连接于一个线路件。连接件设置在树脂层的一个表面上而连接孔布置在树脂层的一表面部分上。
当通过参考对照附图所作的如下详细说明较好地理解了本发明时,就会容易地获得本发明较完整的评价和其许多伴随的优点,其中:
图1是沿图2中A-A线的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横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一个斜视立体图;
图3是图2中所示线路结构的一个斜视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一个横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一个横剖视图;
图6是沿图7A-A线的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横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一个斜视立体图;
图8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一个斜视立体图;
图9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一个斜视立体图
图10是沿图11B-B线的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一个横剖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一个斜视立体图;
图12是沿图13线A-A的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一个横剖视图;
图13是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一个斜视立体图;
图14是沿图15A-A线的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一横剖视图;
图15是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一个斜视立体图;
图16是沿图17B-B线的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一个横剖视图;
图17是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一个斜视立体图;
图18是沿图19B-B线的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一个横剖视图;
图19是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一个斜视立体图;
图20是沿图21B-B线的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的一个横剖视图;
图21是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的一个斜视立体图;
图22是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的一个斜视立体图;
图23是一传统线路板的斜视立体图;以及
图24是在图23中所示线路板一个传统线路结构的斜视立体图。
现参照这些附图,在所有这些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同一个或相应的零件,下面将说明本发明这些实施例。
下面是根据图1至3对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说明。在图2中,首先在相当于一“树脂层”的一个注塑体11内形成四个锥孔11a,并且螺钉(未图示)被嵌进各锥孔11a内。然后,如图1中所示,通过将螺钉拧入装置主体12(例如一变换器主体)中将注塑体11固定到装置主体12上。另外,四个支撑腿11b(仅示出两个)与注塑体11的下侧结合一体。在四个支撑腿11b与装置主体12之间形成一个空间部分13。一构成电路的线路结构14被埋置在注塑体11内。这个线路结构14是通过切割和弯曲一导体金属板制作成,并具有可按三维方向装配成多线路件14a的构形,见图3。然后,向下凸起的连接件14b分别在规定的线路件14a内形成。如图1所示,这些连接件14b沿着注塑体11的下侧布置。采用这种结构,它们暴露在注塑体11的下侧面上。
如图3所示,第一连接孔14c在线路结构14的各连接件14b上形成。这些第一连接孔14c通过在线路结构14上完成冲压过程形成,并沿着注塑体11下侧面布置在连接件14b上。另外,如图2所示,在注塑体11上形成两个开孔11c。如图1所示,线路结构14的连接件14b通过穿过开孔11c暴露在注塑体11的上表面上。另外,设有较小的电气元件,例如电阻15和小容量的电容器16,而电阻15的接线柱15a和小容量电容器16的接线柱16a通过开孔11c被焊于连接件14b的第一连接孔14c。
这里,注塑体11是用嵌件注塑加工制成,在这种加工过程中,树脂是在线路结构14置放在一模具(未图示)内的状态下被注射进线路结构14内。用作注塑体11的材料是一种在焊接电阻15和电容16时能足以承受热量的热塑性树脂。作为注塑体11的作用是保证被连接于线路结构14电气元件的绝缘距离以及在电气元件与线路结构件14之间的连接件防止振动,这些都可以实现。
在线路结构14上形成与“连接孔”等同的第二连接孔14d。这些第二连接孔14d是进行冲压加工线路结构14时形成,并布置在在连接件14b形成平面之上的相同水平面上。另外,多开孔11d在注塑体11的下侧面上形成。第二连接孔14d穿过开孔11d而暴露在注塑体11的下侧面上。然后,将较大的电气元件,如整流管17和大容量电容器18插入注塑体11的开孔11d中。
如图2所示,多路圆形开孔11e在注塑体11的上表面上形成。如图1所示,线路结构14的第二连接孔14d穿过开孔11e暴露在注塑体11的上侧面上。然后,从注塑体11的开孔11e通过线路结构14的第二连接孔14d将相当于“紧固件”的螺钉19拧入整流管17和电容器18。采用这种结构,整流管17和电容器18被连接于线路结构14。
下面是对上述线路板制作程序的说明。首先,在将线路结构14放进模具的凹腔中后,通过将熔融的树脂注入内腔而形成注塑体11。接着,通过注塑体11的开孔11c将电阻15的接线柱15a和电容器16的接线柱16a插进线路结构14的第一连接孔14c内。然后用焊料槽装置自动地进行对印刷线路板的同步焊接加工。
当电阻15和电容16已被连接时,将整流管17和电容器18插入注塑体11的开孔11d内。然后,从注塑体11的开孔11e穿过线路结构14的第二连接孔14d使螺钉19自动拧紧在整流管17和电容器18内。在将整流管17和电容器18与线路结构14连接后,将螺钉(未图示)插进注塑体11的锥孔11a内。将这些螺钉拧紧在装置主体12内。
当使用上述实施方式时,是用这样的布置,即将多路连接件14b排列在注塑体11的下侧面(表面)上并将电阻15和电容16焊到这些连接件14b上。为此,就可以用焊料槽装置对印刷线路板进行自动同步的焊接加工。因此,使用手工或机械手逐个焊接小电气元件的低效加工就被取消。从而改善了连接小电气元件的操作性。
在本实施例中,还采用这样的布置,即在线路结构14上形成第二连接孔14d并通过第二连接孔14d将螺钉自动拧入整流管17和电容器18。为此,与通过将大的电气元件插入导引件进行焊接的已有技术相反,对于如整流管17和电容器18这样的大电气元件就可能进行自动的连接工作。因此,大的电气元件的连接工作联同如电阻15和电容16这样的小电气元件的自动焊加工都可以完全自动化。这样,进一步改善了连接电气元件的操作性。另外,由于多路连接孔14b布置在同一水平面上,还有这样的优点即对螺钉19的自动拧紧操作可较简单地进行。
下面是根据图4对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说明。同样的部分已采用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对它们的说明。下面仅仅是对那些不同的零件进行说明。按整流管17和电容器18的高度差在垂直方向上改变线路结构14的第二连接孔14d的位置,以使整流管17和电容器18的下表面处在同一平面上。另外去除注塑体11的支撑腿11b。
根据线路件14a弯曲位置的改变调整这些第二连接孔14d的高度位置。通过将相当于“紧固件”的螺钉20拧入装置主体12而将整流管17的下侧面固定到装置主体12上。另外,用将螺钉20拧入装置主体12的方法,通过相当于“固定件”的支座21将电容器18的下侧面固定到装置主体12上。
当使用上述实施方式时,按整流管17和电容器18的高度差调整第二连接孔14d的位置。整流管17和电容器18的下侧面固定于装置主体12的稳定表面(平的部分)上。为此,整流管17和电容器18的上、下两侧面分别被稳定支撑。
因此,尽管整流管17和电容器18大而重,即使是如振动或冲击这样的外力作用在装置主体12上,也不会有如振动这样的应力作用在整流管17和第二连接孔14d之间的连接件上或在电容器18和第二连接孔14d之间的连接件上。因而,保护了整流管17的连接件和大容量电容器18的连接件。因此提高了整个装置的可靠性。另外,由于注塑体11是被整流管17和电容器18支撑,还有这样的优点,即注塑体11的支撑腿11b可被去除。
下面是根据图5对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说明。相同的部分采用与第一实施例同样的标号,并省略对它们的说明。下面仅仅是对那些不同的零件进行说明。一圆筒形套管22被铜焊在左手第二连接孔14d位置处线路结构14上。套管22相当于一“管形件”并用导电金属制成。螺钉19通过套管22从第二连接孔14d被拧入整流管17。用这种方式,整流管17被连接于线路结构14。
与第二实施例相反,在此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孔14d是在线路结构上形成并布置在同一水平面上。
整流管17的下侧和电容器18的下侧处在同一平面上。这是通过按整流管17和电容器18的高度差调整套管22的高度尺寸实现的。整流管17的下侧面是通过将螺钉20拧入装置主体12而被固定于装置主体12上。另外,电容器18的下侧面是采用将螺钉20拧入装置主体12的方式通过支座21被固定于装置主体12上。套管22是在已被铜焊于线路结构14的状态被嵌注在注塑体11内。另外,注塑体11的支撑腿11b被去除。
当使用上述实施方式时,套管22的高度尺寸是按整流管17和电容器18的高度差调整。这样整流管17和电容器18的下侧面被固定在装置主体12的稳定面上。为此,按第二实施例那样的相同方法,就可以期待获得这样的效果,即整流管17的连接部和电容器18的连接部可得到保护,并且支撑注塑体11的支撑腿11b可去掉。另外,由于从整流管17产生的热量从套管22消散,线路结构14得到保护免受从整流管17所产生的热量影响。因此,从这个观点看也同时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在上述第三实施例中,套管22被铜焊在线路结构14上。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本实施例,并且,例如套管22可铆接在线路结构14上。
另外,在上面的第二和第三实施例中,使整流管17和电容器18的下侧面处在同一平面。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例如,整流管17和电容器18可在垂直方向上稍微位移。在这种情况时,通过调节支座21的高度尺寸、通过吸收这个位移量可将整流管17和电容器18固定在装置主体12上。
另外,在上面的第二和第三实施例中,整流管17和电容器18用螺钉20固定在装置主体12上。然而,本发明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例如,可以采用铆接而不用螺钉20。
另外,在上面的第二和第三实施例中,整流管17直接固定在装置主体12上。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整流管17可以以电容器18相同方式通过一支座被固定。
下面是根据图6和图7对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说明。相同部分采用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标号并省略对它们的说明。下面仅仅是对那些不同零件的说明。首先,在图6中,一相当于“电气元件”的电流检测器23被埋置在注塑体11内。在此例中,安装孔和螺钉插入孔是在电流检测器23上形成。螺钉23a被插入螺钉插入孔中。
通过将线路结构14插入其安装孔并将螺钉23a拧入线路结构14将电流检测器23连接并固定在线路结构14上。另外,如图7所示,一开孔11f在注塑体11的顶部形成,而电流检测器23的接头23b(用于功率和信号引出)通过开孔11f暴露在注塑体11的上侧面上。
按上面的实施例,当制作线路板时,首先将线路结构14插入电流检测器23的安装孔内。然后,将电流检测器23的螺钉23a拧入线路结构14。接着,通过将线路结构14放进模具的凹槽中以制成注塑体11。因此,电流检测器23在它与注塑体11形成整体的状态时可被连接于线路结构14,不要后期进行焊接操作和拧紧螺钉操作。为此,用于电流检测器的连接操作和紧固操作可以被简化。
另外,当测量流入线路结构14的电流时,只需将一对接头(未图示)连接于电流检测器23的接头23b的操作。因此,就不需要将分开的导电材料连接于线路结构14以及将电流检测器连接于这种导电材料。因此,就可使整个电路小型化。
下面是根据图8对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说明。相同部分采用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对它们的说明。下面仅仅是对不同零件的说明。一板形电路图形模型件11g在高度方向上结合到注塑体11的中央部分,而电路图形24的电路图形模型件11g上形成。电路图形24形成如信号通路那样的小电路。用于表面安装的电气元件,例如晶体管25a、电阻25b电容25c安装在电路图形24上。
当使用上述实施方式时,电路图形24是在注塑体11上形成。大电路由线路结构14组成,而小电路如信号通路由电路图形24组成。为此,与印刷线路板的小电路分开形成的情况相比较,在此实施例中可以实现减少线路板数目和使整个线路板微型化。
下面是据图9对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说明。相同部分采用与在第五实施例中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对它们的说明。下面仅仅是对那些不同件的说明。相当于“导引体”的接头25d和25e安装在电路图形24上。接头25d和25e在其端头底部插进注塑体11的状态下被焊到电路图形24上,其结果是它们克服如振动变得更大的外力的强度。表面安装件具有克服如振动那样外力的较小强度被连接于接头25d和25e。
当用上述实施方式时,具有克服外力的高强度的接头25d和25e安装在电路图形24上。具有克服外力的低强度的表面安装件连接于接头25d和25e。为此,与这些表面安装件直接焊于电路图形24上的情形相比,具有克服外力的低强度的表面安装件的连接强度得到了提高。因此,整个小电路有关电气元件连接的可靠性得到提高。
下面是据图10和图11对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说明。相同部分采用与第六实施例同样的标号并省略对它们的说明。下面仅仅是对那些不同件的说明。首先,在图11中,多路开孔11h在注射11内形成,被设置在其电路图形24的侧面上。部分的线路结构14通过开孔11h分别暴露于注塑体11的外面。
如图10所示,电路图形连接件14e在线路结构14内形成。电路图形连接件14e被定位在注塑体11高度方向的中心。接头件26的一端被焊在电路图形连接件14e上。接头件26通过将一导电材料弯成U形制成。连接件26的另一端在被插入电路图形模型件11g后被焊在电路图形24上。
当用上述实施方式时,在线路结构14中流动的电流和作为信号的线路结构14的电压状态的取出,并将这些被取出的信号送给电路图形24是借助接头件26进行的。然后,来自线路结构14的信号可在电路图形24中被处理。因此,就不需要将用于信号检测的各种零件连接于线路结构14。因此,就可实现线路板的微型化和其布置的简化。另外,由于从线路结构14取出的信号传输距离(接头件26的长度尺寸)缩短,就可使对信号处理有关噪声的阻力增大。
另外,电路图形连接件14e和电路图形模型件11g布置在同一平面上。为此,使用一个焊料槽可对印刷线路板同时进行将接头件26焊于电路图形连接件14e和电路图形模型件11g的操作和将电气元件焊于电路图形24的操作。
下面是根据图12和图13对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说明。相同部分采用与在第七实施例中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对它们的说明。下面仅仅是对那些不同件的说明。首先,在图12中,各第二连接孔14d在线路结构14的连接件14b内形成。采用这种结构,多路的第二连接孔14d沿线路结构14的下侧面设置并暴露在注塑体11的下侧面上。
螺钉19分别通过注塑体11的开孔11e被插入第二连接孔14d。螺钉19通过相当于一“电气元件”的半导体装置27的电极27a分别拧入半导体装置27。采用这种结构,半导体装置27的每一个电极27a连接于线路结构14。另外,如图13所示,半导体装置27的门销27b通过电路图形模型件11g被从底部推向被焊于电路图形24的顶部。
然而,当将大致与注塑体11同样尺寸的例如半导体装置27这样的电气件连接于线路结构14时,用于电气件插入的开孔11d不能在注塑体11上形成。关于这一点,采用这个实施例,由于第二连接孔14d是布置在注塑体11的下侧面上,即使电气元件具有与注塑体11大致相同的尺寸,它仍可被连接于线路结构14。另外,在第二连接孔14d与半导体装置27之间的连接件是暴露的,这样就可从外面用视觉检查连接件。因此,就可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另外,相当于各电极27a长度的间距可以在注塑体11下侧面与半导体装置27表面之间形成。因此,就可防止电阻15的接线柱15a和电容器16的接线柱16a与半导体装置27表面接触。为此,接线柱15a和接线柱16a在这种方法中就得到不妨碍拧到半导体装置27上的操作。因此,就可防止与半导体装置27的不良接触。同时,可防止接线柱15a和16a划伤半导体装置27的表面。
下面是根据图14和15对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说明。相同部分采用如同在第七实施例中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对它们的说明。下面仅仅是对那些不同件的说明。首先,在图14中,向上凸起的多路连接件14f在线路结构14上形成,连接件14f沿着注塑体11的最上表面设置,因而暴露在注塑体11的上侧面上。第二连接孔14d在各连接件14f上形成。
如图15所示,各相当于一“电气元件”的电容器28的两接头28a设置在线路结构14的连接件14f上。如图14所示,螺钉19分别被插进两个接头28a和第二连接孔14d中。另外,多路的开孔11i在注塑体11上形成。线路结构14的连接件14f通过开孔11i暴露在注塑体11的下侧面上。然后分开的电气元件(用双点划线表示)分别插进开孔11i内。插入接头28a和第二连接孔14d中的螺钉19分别拧入在开孔11i内的电气元件上。采用这种结构,电容器28和在开孔11i内的电气元件被拧在一起分别连接于线路结构14。
当用上述实施方式时,第二连接孔14d是沿注塑体11的上表面布置。这样,就可以将分开的电气元件插进开孔11i中并分别将这些电气元件与电容器28拧在一起。因此,电气元件的安装密度得到提高,而线路板可以微型化。另外,拧紧螺钉19的操作可从注塑体11的上表面进行。因此,拧紧螺钉19的操作不需要将注塑体11转动倒置或采取不自然的操作姿势就能在平面上的一次操作中简单地完成。
在上面的第九实施例中,各电容器28的接头都拧到第二连接孔14d上。然而,本发明不局限于本实施例。各电容器28的一端头可拧到第二连接孔14d上,另一个端头可焊到电路图形24上。在这种布置的情况下,电容器28用作连接件,因而来自线路结构14的信号就可通过电容器28被拿给电路图形24。
在上面的第八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孔14d是布置在注塑体11的下侧面上,而在上面的第九实施例中它们是布置在注塑体11的上表面上。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第二连接孔14d可以布置在注塑体11的两侧上。换句话说,它们可以布置在注塑体11的任一表面上。
下面是根据图16和17对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说明。同样部分采用与在第七实施例中同样的标号并省略对它们的说明。下面仅仅是对不同件的说明。电路图形连接件14e布置在注塑体11的下侧面上。它们的上表面通过开孔11h暴露在注塑体11的上侧面,而它们的下侧面暴露于注塑体11的下侧面。另外,电路图形模型件11g布置在注塑体11的下侧面上。这样,电路图形模型件11g、多路连接件11b和电路图形连接件14e设置在同一平面上。
当用上面的实施方式时,电路图形模型件11g的电路图形24、电路图形连接件14e和多路的连接件14b设置在同一平面内。为此,使用焊料槽对印刷线路板同时进行所有的将电气元件焊于多路连接件14b的操作、将连接件26焊于电路图形连接件14e和电路图形24的操作以及将用于小电路的电气元件焊于电路图形24的操作。因此,显著改善了连接电气元件的操作性。
下面是根据图18和19对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说明。相同部分采用与在第十实施例中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对它们的说明。下面仅仅是对不同件的说明。首先,在图19中,印刷线路板29是设在电路图形模型件11g之上。象信号通路那样的小电路或比线路结构14略大的小容量的电路在印刷线路板29上形成。然后,接头29a和29b安装在印刷线路板29上。这些接头29a和29b分别连接于电路图形24的接头25d和25e。采用这种结构,印刷线路板29的电路图形连接于电路图形24。
如图18所示,相当于“插件接头装置”的多支撑装置11j与电路图形模型件11g结合。印刷线路板29由支撑装置11j支承。另外,自攻螺纹螺钉30j分别从上面拧入印刷线路板29和支撑装置11j。这样,印刷线路板29通过自攻螺纹螺钉30固定于支撑装置11j。另外,相当于一“插件接头装置”的槽11k结合在注塑体11的侧面。通过将印刷线路板29插入槽11k中可阻止其倾斜。
当用上述实施方式时,支撑装置11j和槽11k是在注塑体11内形成。然后,将印刷线路板29装配到支撑装置11j和槽11k上。因此,由于空间和成本的原因不能在线路结构14或电路图形24上形成的电路就可在印刷线路板29上形成并可安装在系统中。为此,在小空间内多方面的功能可以添加到装置上以防止系统变得笨重。另外,印刷线路板29不用自攻螺纹螺钉30j之外的零件就可以被装配到注塑体11上。这样,在本实施例中就可实现布置的简化和成本的降低。
在上面的第十一实施例中,支撑装置11j和槽11k是作为插件接头装置的例子。然而,本发明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例如,可以将爪形插件接头装置结合在注塑体11中,孔可以在印刷线路板29中形成,以及布置可以用将爪形插件接头装置分别挂入印刷板29孔中的方式。
另外,在上面的第十一实施例中,使用的布置方式是印刷线路板29被连接于电路图形24。然而,本发明不局限于本实施例。还可采用这样一种布置即它将印刷线路板29连接于线路结构14。
下面是根据图20和21对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的说明。相同部分采用与在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标号并对它们的说明省略。下面仅仅是那些不同件的说明。电路图形模型件11g成形较厚,印刷线路板30埋置在电路图形模型件11g内。印刷线路板30在使如接头30a那样的表面安装件已安装在其上的状态时置入模具中。采用这种结构,印刷线路板30是被嵌铸在注塑体11内。
一个开孔11m在电路图形模型件11g内形成。印刷线路板30的接头30a通过开孔11m暴露于电路图形模型件11g的上表面上。然后,接头31a通过开孔11m被连接于印刷线路板30的接头30a。另外,接头31b通过电缆线31c连接于接头31a。接头31b连接于印刷线路板29的接头29b。因此,印刷线路板30通过印刷线路板29和电路图形24连接于线路结构14。
当使用上面实施方式时,印刷线路板30是埋置在注塑体11内。因此,由于空间和成本的原因不能在线路结构14、电路图形24或印刷线路板29内形成电路,而可在印刷线路板30上形成并安装在系统中。为此,甚至在小空间内可增加更多方面的功能,也阻止了系统变得庞大。
在上面的第十二实施例中,是采用将印刷线路板30连接于印刷线路板29这样的布置。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本实施例。相反,印刷线路板30可被连接于电路图形24或线路结构14。特别是,在印刷线路板30被连接于线路结构14的情况下,印刷线路板和线路结构可在预先预先连接状态下置放进模具中而嵌铸成。
下面是根据图22对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的说明。相同部分采用与在第十二实施例中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对它们的说明。下面仅仅是那些不同件的说明。相当于一“零件装配装置”的一个安装孔11n在注塑体11的上表面上形成。
一相当于“电气元件”的减震器电路元件32装配在注塑体11的上表面上。减震器电路元件32通过将一自攻螺纹螺钉(未图示)拧入注塑体11的安装孔11n内而固定于注塑体11。另外,一开孔11o在注塑体11内形成。线路结构14的连接件14b通过开孔11o暴露于注塑体11的上侧面。然后,减震器电路元件32的电极件是导线32a和32a,通过开孔11o焊到连接件14b上。
当采用上述实施例时,安装孔11n在注塑体11内形成,而减震器电路元件32通过安装孔11n被固定。为此,就不需要增加任何用于固定减震器电路元件32的特别零件。由于采用很少的零件例如一个自攻螺纹螺钉,减震器电路元件32的安装就变得简单。因此,就可实现系统的微型化和成本的降低。另外,由于减震器电路元件32的电极件是由导线32a组成,减震器电路元件32就不能被其电极件支撑。在本实施例中,减震电路元件32是由注塑体11支撑。这样,就没有应力作用在导线32a上,并且提高了系统整体的可靠性。
在上述第十三实施例中,规定安装孔11n是作为一“零件装配装置”的例子。然而,本发明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例如,零件装配装置可以由两个彼此面对的爪组成。在这种布置的情形下,减震器电路32是通过把它推进两爪之间被装配到注塑体11上。
另外,在上面的第一至第三实施例中,螺钉19是规定作为“固定件”。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例如,还可以用铆钉取代螺钉19。
另外,在上述第一至第三实施例中,多路连接件14b是沿注塑体11的下侧面设置。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它们可以是在注塑体的上表面或侧表面上,而不是在注塑体11的下侧面上。
另外,在上述第一至第十三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孔14d是按孔的形状制成。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例如,相反,它们可以按锥孔形状制成。
正如从上述说明中清楚看到的那样,本发明的线路板和线路板组件显示下列效果。通过使用一用于印刷线路板的焊料槽将电气元件同时焊到多路连接件上。另外,可通过将电气元件的固定件自动插入连接孔连接电气元件。为此,连接电气元件的操作可完全自动化,从而改善了连接操作的操作性。
显然,根据上述说法还可以对本发明作出许多的改动和变化。因此应理解到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本发明可以用本说明书中具体描述的其它方式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