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栽培筐.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2190566 U (45)授权公告日 2012.04.18 CN 202190566 U *CN202190566U* (21)申请号 201120261034.8 (22)申请日 2011.07.22 A01G 1/04(2006.01) (73)专利权人 上海丰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201401 上海市奉贤区奉贤现代农业园 区高丰路 968 号 (72)发明人 程继红 李金鑫 郑慧芬 (74)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31236 代理人 胡晶 (54) 实用新型名称 栽培筐 (57) 摘要 一种栽培筐, 用于装载食用菌栽培瓶, 包。
2、括底 壁以及由底壁向上延伸形成的侧壁, 所述底壁及 侧壁围合成一上方开口的收容空间, 所述底壁在 收容空间一侧对应食用菌栽培瓶相应形成有对应 的食用菌栽培瓶固定装置。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栽 培筐的底壁上对应食用菌栽培瓶相应形成有对应 的栽培瓶固定装置, 保障了栽培瓶在整个栽培过 程中的稳定性, 为每一个栽培瓶提供一致的生长 发育空间, 大幅度改善食用菌的外观品质。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2 页 附图 4 页 CN 202190566 U1/1 页 2 1. 一种栽培筐, 用于装载食用菌栽培瓶, 包括底壁以及由。
3、底壁向上延伸形成的侧壁, 所 述底壁及侧壁围合成一上方开口的收容空间,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底壁在收容空间一侧对应 栽培瓶相应形成有对应的栽培瓶固定装置。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栽培筐, 其特征在于 : 所述栽培瓶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支架, 所述 固定支架由底壁向上延伸形成的凸柱构成。 3.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栽培筐, 其特征在于 : 每个栽培瓶固定装置包括 8 个固定支架, 相邻两个培瓶固定装置的固定支架部分共用。 4. 如权利要求 3 所述的栽培筐, 其特征在于 : 在所述固定支架基部设置有支撑垫, 所述 支撑垫为两个三角形支撑垫。 5.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栽培筐, 其特征在于 。
4、: 在每四个相邻的栽培瓶固定装置围成的 区域中央形成有通气孔。 6.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栽培筐,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食用菌是真姬菇、 灰树花、 白灵菇、 金针菇、 杏鲍菇、 滑子菇、 茶树菇或者猴头菇中的一种。 7.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栽培筐, 其特征在于 : 所述栽培筐侧壁向外延伸形成栽培筐的 外沿, 所述外沿向下竖直延伸形成侧沿。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2190566 U1/2 页 3 栽培筐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瓶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技术, 更确切地说, 涉及一种瓶栽食用菌 工厂化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栽培筐。 【背景技术】 0002 食用菌工厂化瓶栽业务主。
5、要是指用塑料瓶子在空调设施内常年栽培, 通过栽培的 机械化和标准化, 来实现食用菌在工厂内常年稳定的生产。由于工厂内菇房环境不受季节 影响, 实现了食用菌的周年供应, 满足了消费者对新鲜食用菌产品的需求。 鉴于食用菌瓶栽 技术的优势, 目前诸如真姬菇、 灰树花、 白灵菇、 金针菇、 杏鲍菇、 滑子菇、 茶树菇、 猴头菇等 的瓶栽生产已经在产业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0003 在瓶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过程中常常会使用栽培筐, 请参阅图1所示, 图1为现有 技术中所公开的一种常用的栽培筐 8 的示意图, 该栽培筐 8 大致呈正方形, 能够装载 16 瓶 瓶栽食用菌, 设置为 44 方式布局, 图中虚线显。
6、示的圆形表示瓶子所在的位置。该栽培筐 8 底壁整体呈平面状, 其上设置有大量的透气孔 81, 为了增加整个栽培筐 8 的强度, 在透气 孔 81 的部分交汇处形成有若干加强部 82。现有的这种栽培筐存在如下缺陷 : 栽培瓶直接 放置在栽培筐的底壁上, 没有专门的固定结构来固定栽培瓶, 在栽培过程中无法保障栽培 瓶的稳定性, 从而不能保障每一个栽培瓶拥有一致的生长发育空间, 进而影响食用菌的外 观品质。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 提供一种新型的栽培 筐, 使用该种栽培筐进行瓶栽食用菌的栽培, 能保障栽培瓶在整个栽培过程中的稳定性, 为 每一个。
7、栽培瓶提供一致的生长发育空间, 大幅度改善食用菌的外观品质。 0005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 一种栽培筐, 用于装载食用菌栽培瓶, 包 括底壁以及由底壁向上延伸形成的侧壁, 所述底壁及侧壁围合成一上方开口的收容空间, 所述底壁在收容空间一侧对应栽培瓶相应形成有对应的栽培瓶固定装置。 0006 所述栽培瓶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支架, 所述固定支架由底壁向上延伸形成的凸柱构 成。 0007 每个栽培瓶固定装置包括 8 个固定支架, 相邻两个培瓶固定装置的固定支架部分 共用。 0008 在所述固定支架基部设置有支撑垫, 所述支撑垫为两个三角形支撑垫。 0009 在每四个相邻的栽培瓶固定装。
8、置围成的区域中央形成有通气孔。 0010 所述的食用菌是真姬菇、 灰树花、 白灵菇、 金针菇、 杏鲍菇、 滑子菇、 茶树菇或者猴 头菇中的一种。 0011 所述栽培筐侧壁向外延伸形成栽培筐的外沿, 所述外沿向下竖直延伸形成侧沿。 0012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栽培筐的底壁上对应栽培瓶相应形成有对应 说 明 书 CN 202190566 U2/2 页 4 的栽培瓶固定装置, 保障了栽培瓶在整个栽培过程中的稳定性, 为每一个栽培瓶提供一致 的生长发育空间, 大幅度改善食用菌的外观品质。 【附图说明】 0013 图 1 为现有技术所揭示的栽培筐的示意图。 0014 图 2 为本发明所揭。
9、示的栽培筐的立体示意图。 0015 图 3 为部分栽培瓶放入栽培筐后从筐口方向进行正投影形成的示意图。 0016 图 4 为栽培瓶放入栽培筐后从筐口方向进行正投影形成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 本实用新型揭示一种在瓶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过程中用于装载栽培瓶的栽培筐, 包括底壁以及由底壁向上延伸形成的侧壁, 所述底壁及侧壁围合成一上方开口的收容空 间, 所述底壁在收容空间一侧对应栽培瓶相应形成有对应的栽培瓶固定装置。所述的食用 菌是真姬菇、 灰树花、 白灵菇、 金针菇、 杏鲍菇、 滑子菇、 茶树菇或者猴头菇中的一种。 0018 请参阅图 2 所示, 本实用新型一种栽培筐 1, 大致呈正。
10、方形, 包括底壁 10 以及由底 壁 10 向上延伸形成的侧壁 11, 所述底壁 10 及侧壁 11 围合成一上方开口的收容空间 12, 所 述收容空间 12 用于容置栽培瓶。为了保障了栽培瓶在整个栽培过程中的稳定性, 为每一个 栽培瓶提供一致的生长发育空间, 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栽培筐1的底壁10上对应栽培瓶相 应形成有对应的栽培瓶固定装置 13, 在本实施例中栽培瓶固定装置 13 包括固定支架 130, 所述固定支架 130 由底壁 10 向上延伸形成的凸柱构成。在所述固定支架基部 131 设置有 支撑垫 132, 所述支撑垫 132 为两个三角形支撑垫。固定装置 13 的设置为栽培瓶的稳定。
11、性 提供了保障, 确保了栽培后期 ( 催蕾后 ) 分筐后每一个食用菌栽培瓶拥有一致的生长发育 空间。 0019 请一并参阅图 3 和图 4 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栽培瓶固定装置 13 包括 8 个固定 支架 130, 相邻两个培瓶固定装置 13 的固定支架 130 部分共用。在每四个相邻的栽培瓶固 定装置 13 围成的区域中央形成有通气孔 14, 在本实施例中通气孔 14 为一正方形透孔。在 培养过程中, 瓶筐叠加摆放后, 通过通气孔 14 形成一个上下贯通的通风通道, 使空气更便 捷的输送到每一个栽培瓶中, 有效改善了培养阶段的通风换气效果, 提升了栽培的均一度。 所述栽培筐 1 的侧壁 。
12、11 向外延伸形成栽培筐的外沿 110, 所述外沿 110 向下竖直延伸形成 侧沿 111, 通过设置侧沿 111 可以有效防止瓶筐运输过程中因相互挤压而产生的重叠, 便于 大规模机械手作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栽培瓶固定装置 13 为 25 个, 所述 25 个栽培瓶固 定装置 13 以 5 横 5 纵模式布局, 图 3 和图 4 中的虚线圆形示意性表示栽培瓶的位置。所 述栽培筐的筐体边长为 420mm-440mm, 栽培筐的筐体高度为 80mm-90mm, 固定支架的高度为 30mm-60mm, 侧沿 长 10mm-20mm。所述栽培筐 1 使用的栽培瓶的容积为 500-700 毫升, 从而 在栽培筐大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每个栽培筐可以装载 25 个栽培瓶。 0020 以上描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谅能理解, 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 下, 对本实用新型的简单修改和替换皆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之内。 说 明 书 CN 202190566 U1/4 页 5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190566 U2/4 页 6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190566 U3/4 页 7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190566 U4/4 页 8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