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发明是一种仅有10个电码按键的发报装置,配有一套按键指位电码组合规则,具有拍发58种电码的功能;适用于船载、车载、机载和背负电台上,在强烈颠簸条件下,可用单手拍发莫尔斯电码电报;通过5个手指操作10个电码按键,可实现实时发报、存储报文、自动发报等主要功能。本发报装置结构轻巧,操作简单,容易掌握。 该发明装置的外形结构如图1(正面图)、图2(右视图)、图3(左视图)所示:
1、手柄-它即是发报器的机壳,又是一个手柄;形状即适合单手托握,又不妨碍5个手指的按键动作,所以外形近似呈一个无棱角的5面体(见图1-3所示)。
2、B列键-它包括5、6、7、8键,4个一横排,位置在手柄的正面上方。
3、A列键-包括1、2、3、4键,4个一横排,排在B列键下边。
4、压缩键-即9键。
5、扩展键-即10键。
6、清除键-在发报器左边上角,同9、10键纵向排列。
7、套手环-其内是硬质材料、外用软而有弹性材料制成,作用是套住手背使手柄贴附在手掌上。
8、伸缩杆-其一端是套手环,另一端固定在手柄上,固定部分可以伸缩,用来调节套手环的松紧。
9、六芯插座-是发报器的输出、输入电缆的接头插孔。
10、旋转压盘-它有二层,作用是夹住伸缩杆,可以转动调节伸缩杆的角度。
11、紧固螺钉-有两只,对称安装在旋转压盘上,用来固定旋转压盘的松紧。
该发报装置用10个电码按键发送58种电码,是靠一套按键指位电码组合规则来实现的。其规则可见表1(按键指位规则)与表2(按键指位电码组合规则)。
一.手指与键位:
表1表示单手5个手指操作11个按键(包括一个清除键、10个电码按键)之间的对应关系。
表1 按键指位规则手指名称键位名称大姆指清除键、9键、10键食指5键、1键中指6键、 2键无名指7键、3键小姆指8键、4键
二.按键指位电码组合规则一:
表2列出了10个电码按键以二进制方式排列组合成58种电码的规则。其中1-4键称A列,5-8键称B列,9键称压缩键,10键称扩展键。表左边的二进制四位数码的“1”表示“按下此键”;“0”表示不按。
三.按键指位电码组合规则二:
参看表2。在短码状态,A列的1-4键排列组合成15个电码,B列的5-8键排列组合成14个电码;在长码状态,A列键排组合成15个电码,A加9键排列组合成13个电码,A加10键排列组合成15个电码,B列键排列组合成15个电码;即可组成不重复的58种电码。
四.按键指位电码组合规则三:
参看表2。在拍发英文字母时,用按键代表划、不按键代表点即可排列组合成一套26个字母电码;反之,用按键代表点、不按键代表划时,也可独立排列组合成一套26个英文字母的电码。
五.键码间隔:
按键的有效时间(即组成一个电码信息的时间)是任一手指首先按下为开始,以全部手指放开为终结;有效时间同手指按键秩序和按键时间长短无关;有效时间按下的所有键为一次组合,表示一个电码。大姆指单独按键,作为报码地间隔。
该发报器的使用方法:
一、命令:
发报器有五个全局命令和六个局部命令,见表2。全局命令可实现长、短码转换,前后台转换,输出口转换和调节电码输出速度。局部命令用于存储命令和自动发状态中。
二、实时发报:
实时发状态时发报器就相当一个电键。开机后键盘即为实时发报的短码态,10个数码由1-4号键组合形成。拍发过程中,组与组要加间隔键“9号”。键入的速度略高于码元的输出速度。当需要拍发字码和长码时,可通过命令键将键盘转至长码状态。
三、存储报文:
发报器内设57个存储区,最多存储300多组报文。当需要存储工作时,先按“退出”命令退出实时发状态,尔后分别按N、P、W,指定存储的区、页、组,指定完成后按“S”即转入存储状态,随后可进行存储内容的操作。存储中发错可“从前一组”发,也可以“”或“……”改错。一页存完退出,重新指定页,进入下一页存储,全部存完退出。
四、自动发报:
当需要将所存的报取出时,按“退出”命令推出存储或实时发状态,指定电报存储的区、页、组,尔后按“A”自动发键,发报器即将所存内容自动发出。此时可使用“停”“重复”等局部命令。
在A工作区自动发报时,可通过“前后台转换”命令,将键盘按至B工作区进行存储操作,可实现两个工作区的交替工作。
发报器设一“清除键”,当按下此键后,存储的所有内容被清除,机器恢复开机时状态。
表2
按键指位电码组合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