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苯菌酮和氰烯菌酯的复配组合物.pdf

上传人:111****112 文档编号:7090246 上传时间:2019-09-24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41.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10945674.8

申请日:

20161026

公开号:

CN106538534A

公开日:

20170329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审查中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N37/44,A01N35/04,A01P3/00

主分类号:

A01N37/44,A01N35/04,A01P3/00

申请人:

广东中迅农科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张志伟

地址:

516006 广东省惠州市仲恺高新技术开发区24号小区

优先权:

CN201610945674A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苯菌酮和氰烯菌酯的复配组合物,有效活性成分由苯菌酮和氰烯菌酯组成,苯菌酮和氰烯菌酯的重量比为20:1~1:40。本发明复配组合物防治小麦上的白粉病和赤霉病效果优秀,扩大了杀菌谱,持效期长,对小麦安全。苯菌酮和氰烯菌酯复配后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可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使用成本,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延缓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增加农药使用寿命。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含苯菌酮和氰烯菌酯的复配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有效活性成分由苯菌酮和氰烯菌酯组成,苯菌酮和氰烯菌酯的重量比为20:1~1:4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苯菌酮和氰烯菌酯的复配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苯菌酮和氰烯菌酯的重量比为10:1~1:2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含苯菌酮和氰烯菌酯的复配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苯菌酮和氰烯菌酯的重量比为1: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苯菌酮和氰烯菌酯的复配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复配组合物中苯菌酮和氰烯菌酯的总重量百分含量为1%~8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苯菌酮和氰烯菌酯的复配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复配组合物的剂型为水悬浮剂、油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水分散粒剂、超低容量液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含苯菌酮和氰烯菌酯的复配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复配组合物的剂型为超低容量液剂。 7.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苯菌酮和氰烯菌酯的复配组合物在防治小麦上的白粉病和赤霉病中的应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药复配组合物及其应用领域,具体地说是以苯菌酮和氰烯菌酯为有效活性成分复配的二元复合物,主要应用于小麦上白粉病和赤霉病的防治。

背景技术

苯菌酮,属于二苯酮类杀菌剂,作用机理为直接作用于病菌的细胞骨架-肌动蛋白,使其被破坏并解体,导致菌丝体不正常分支,同时减缓生长,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对白粉病等病害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氰烯菌酯,属于氰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具有高效、微毒、低残留、对环境友好等特点,对由镰刀菌引起的各类植物病害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可应用于防治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棉花枯萎病、水稻恶苗病、西瓜枯萎病等。

农药单一品种的长时间连续使用容易产生抗性风险和用量增加风险,进而增加成本和环境负荷,而通过不同农药品种复配筛选出具有显著协同增效作用的复配组合物,不仅能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使用成本、减少抗性风险,还能降低潜在的环境风险,增加农药使用寿命。

本发明人在深入研究苯菌酮和氰烯菌酯复配配方的过程中,令人意外地发现苯菌酮和氰烯菌酯进行复配,在一定的复配比例范围内对小麦上的白粉病和赤霉病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经进一步研究,完成了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分合理,协同增效作用显著,杀菌效果优秀,杀菌谱广,持效期长,用药成本低,能延缓病原菌产生抗药性,且对小麦安全的农药复配组合物。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苯菌酮和氰烯菌酯的复配组合物制剂剂型。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复配组合物在防治小麦上的白粉病和赤霉病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含苯菌酮和氰烯菌酯的复配组合物,有效活性成分由苯菌酮和氰烯菌酯组成,苯菌酮和氰烯菌酯的重量比为20:1~1:40,优选苯菌酮和氰烯菌酯的重量比为10:1~1:20,最优选苯菌酮和氰烯菌酯的重量比为1:4。

本发明复配组合物中,苯菌酮和氰烯菌酯的总重量百分含量为1%~80%,其余为农药中允许使用和可以接受的辅助成分。

本发明复配组合物可以制备成适合农业生产上使用的任意剂型,比较好的剂型有水悬浮剂、油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水分散粒剂、超低容量液剂。

水悬浮剂中,可以使用的辅助成分有:分散剂可选自如双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烷基萘甲醛缩合物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磺酸盐、苯乙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烷基聚氧乙烯醚磺酸盐、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基醚嵌段共聚物、拉开粉、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磷酸酯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润湿剂可选自如聚醚改性聚有机硅氧烷、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苯乙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烷基硫酸盐、烷基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三苯乙基苯酚聚氧丙烯聚氧乙烯嵌段聚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增稠剂可选自如阿拉伯胶、黄原胶、羧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气态二氧化硅、硅酸铝镁、羧乙基纤维素、羧丙基纤维素、丙烯酸钠、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丙烯酸钠、聚乙烯醋酸酯、膨润土、白炭黑、凹凸棒土、CMC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防腐剂可选自如卡松凯松、甲醛、苯甲酸、苯甲酸钠、山梨酸钾、异噻唑啉酮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消泡剂可选自如硅油、硅酮类化合物、C10-20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C8-10脂肪醇类、己醇、丁醇、辛醇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防冻剂可选自如甘油-乙醚双甘醇、甲基亚丙基双甘醇、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尿素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水为去离子水。

油悬浮剂中,可以使用的辅助成分有:分散剂可选自如EO-PO嵌段共聚物、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TERSPERSE 2020(美国亨斯迈公司HUNTSMAN出品,烷基萘磺酸盐类)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乳化剂可选自如BY(蓖麻油聚氧乙烯醚)系列乳化剂(BY-110、BY-125、BY-140)、农乳700#(通用名: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农乳2201、斯盘-60#(通用名: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吐温-60#(通用名:失水山梨醇单硬脂酸酯聚氧乙烯醚)、农乳1601#(通用名: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TERSPERSE4894(美国亨斯迈公司出品)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增稠剂可选自如有机膨润土、白炭黑、聚乙烯醇、硅酸镁铝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防冻剂可选自如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尿素、氯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分散介质可选自如松脂基植物油、油酸甲酯、大豆油、花生油、矿物油、溶剂油(牌号:S-150、S-180、S-200)、甲脂化棕榈油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水乳剂中,可以使用的辅助成分有:乳化剂可选自如环氧乙烷加成物、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三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农乳700#(通用名: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农乳2201#、斯盘-60#(通用名:失水山梨醇硬脂酸酯)、吐温-60#(通用名: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硬脂酸酯)、TX-10(通用名:辛基酚聚氧乙烯(10)醚)、农乳1601#(通用名:三苯乙基苯酚聚氧丙烯聚氧乙烯嵌段聚合物)、农乳600#、农乳400#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溶剂可选自如乙醇、正丙醇、异丙醇、丁醇、异丁醇、醋酸仲丁酯、乙二醇单乙醚、二甲苯、三甲苯、甲苯、环己酮、溶剂油(牌号:S-150、S-180、S-200)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稳定剂可选自如环氧大豆油、环氧亚麻油、季戊四醇、木糖醇、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丁基羟基茴香醚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防冻剂可选自如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尿素、氯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增稠剂可选自如纤维素醚、黄原胶、聚乙烯醇、有机膨润土、硅酸镁铝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消泡剂可选自如硅油、硅酮类化合物、C10-20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C8-10脂肪醇类、己醇、丁醇、辛醇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防腐剂可选自如甲醛、苯甲酸、苯甲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水为去离子水。

微乳剂中,可以使用的辅助成分有:乳化剂可选自如十二烷基苯磺酸钙(农乳500#)、农乳700#、农乳2201#、斯盘-60#、吐温60-#、TX-10、农乳1601#(通用名: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农乳600#、农乳400#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助乳化剂可选自如甲醇、异丙醇、正丁醇、乙醇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溶剂可选自如二甲苯、环己酮、溶剂油(牌号:S-150、S-180、S-200)、矿物油、松脂基植物油、松节油、油酸甲酯、乙酸仲丁酯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防冻剂可选自如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尿素、氯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消泡剂可选自如硅油、硅酮类化合物、C10-20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C8-10脂肪醇类、己醇、丁醇、辛醇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稳定剂可选自如环氧大豆油、亚磷酸三苯酯、环氧氯丙烷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水为去离子水。

水分散粒剂中,可以使用的辅助成分有:分散剂可选自如木质素磺酸钠、聚羧酸盐类、月桂醇聚氧乙烯基醚硫酸钠、烷基萘甲醛缩合物磺酸盐、烷基聚氧乙烯醚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缩合物、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基醚嵌段共聚物、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磷酸酯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润湿剂可选自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拉开粉、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硫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壬基酚聚氧乙烯基醚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崩解剂可选自如硫酸铵、硫酸钠、聚乙烯吡咯烷酮、淀粉及其衍生物、膨润土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填料可选自如高岭土、硅藻土、轻质碳酸钙、白炭黑、凹凸棒土、玉米淀粉、海泡石、方解石、硅石、叶蜡石、木糖醇、蒙脱石、陶土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超低容量液剂中,可以使用的辅助成分有:表面活性剂可选自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烷基芳基聚氧丙烯聚氧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烷基芳基聚氧丙烯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蓖麻油聚氧乙烯醚、十二烷基苯磺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渗透剂可选自如氮酮、噻酮、快速渗透剂T、异佛尔酮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药害减轻剂可选自如赤霉酸、芸薹素内酯、复硝酚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溶剂可选自如乙基苯、三甲苯、大豆油、菜籽油、玉米油、松基油、油酸甲酯、油酸乙酯、甲醇、乙醇、丙酮、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乙二醇、丙二醇、甘油、异辛醇、正辛醇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所述复配组合物各种应用剂型的生产工艺均属现有已知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苯菌酮和氰烯菌酯两种有效活性成分复配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较之单剂单独使用明显提高了对小麦上白粉病和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扩大了杀菌谱。

2、苯菌酮和氰烯菌酯两种有效活性成分复配,减少了农药使用量,降低了使用成本,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3、苯菌酮和氰烯菌酯两种有效活性成分复配,作用机理互不相同,作用位点增加,延缓了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增加了农药使用寿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实质,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内容作进一步说明,但不能视为对本发明的限制,以下所述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对于不偏离本发明精神和原则所做的修改、替换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一)剂型实施例

下列各实施例中各组分百分含量均为重量百分含量。

实施例一21%苯菌酮·氰烯菌酯水悬浮剂

苯菌酮20%、氰烯菌酯1%、苯乙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分散剂)7%、烷基萘磺酸盐(湿润剂)5%、苯甲酸钠(防腐剂)0.2%、硅油(消泡剂)0.2%、羟甲基纤维素(增稠剂)2%、乙二醇(防冻剂)2.5%,去离子水补足100%。将上述物料按比例混合,经高速剪切分散均匀、砂磨机中砂磨后,即可制得21%苯菌酮·氰烯菌酯水悬浮剂。

实施例二11%苯菌酮·氰烯菌酯油悬浮剂

苯菌酮10%、氰烯菌酯1%、农乳700#(乳化剂)10%、EO-PO嵌段共聚物(分散剂)6%、白炭黑(增稠剂)2%、丙三醇(防冻剂)1.5%,甲脂化棕榈油(分散介质)补足100%。将上述物料按比例混合,经高速剪切分散均匀、砂磨机中砂磨后,即可制得11%苯菌酮·氰烯菌酯油悬浮剂。

实施例三2%的苯菌酮·氰烯菌酯水乳剂

苯菌酮1%、氰烯菌酯1%、三甲苯(溶剂)5%、溶剂油S-150(溶剂)10%、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乳化剂)15%、环氧亚麻油(稳定剂)3%、丙三醇(防冻剂)1.5%、C10-20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消泡剂)0.2%、苯甲酸钠(防腐剂)0.5%、纤维素醚(增稠剂)1.5%,去离子水补足100%。将上述物料按比例混合,经高速剪切搅拌均匀后,即可制得2%的苯菌酮·氰烯菌酯水乳剂。

实施例四16%的苯菌酮·氰烯菌酯微乳剂

苯菌酮1%、氰烯菌酯15%、环己酮(溶剂)8%、二甲苯(溶剂)5%、农乳2201#(乳化剂)10%、甲醇(助乳化剂)3%、环氧亚麻油(稳定剂)3%、丙三醇(防冻剂)2%、硅油(消泡剂)0.2%,去离子水补足100%。将上述物料按比例混合,经高速剪切搅拌均匀后,即可制得16%的苯菌酮·氰烯菌酯微乳剂。

实施例五62%苯菌酮·氰烯菌酯水分散粒剂

苯菌酮2%、氰烯菌酯6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湿润剂)7%、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基醚嵌段共聚物(分散剂)10%、聚乙烯吡咯烷酮(崩解剂)5%,高岭土(填料)补足100%。将上述物料按比例混合,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捏合造粒、干燥筛分后,即可制得62%苯菌酮·氰烯菌酯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六5%苯菌酮·氰烯菌酯超低容量液剂

苯菌酮1%、氰烯菌酯4%、三甲苯(溶剂)5%、N,N-二甲基乙酰胺(溶剂)15%、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表面活性剂)8%、十二烷基苯磺酸钙(表面活性剂)5%、芸苔素内酯(药害减轻剂)0.02%、快速渗透剂T(渗透剂)2%,油酸甲酯补足至100%。将上述物料按比例混合,充分搅拌均匀后,即可制得5%苯菌酮·氰烯菌酯超低容量液剂。

(二)室内生物活性测定实施例

1、苯菌酮和氰烯菌酯复配对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

试验方法:参考《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NY/T1156.4-2006》,采用盆栽法。

用DP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药剂的EC50,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表1苯菌酮和氰烯菌酯复配对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药剂名称及配比(重量比) EC50(mg/L) ATI TTI CTC 苯菌酮 0.67 100.00 氰烯菌酯 1.33 50.38 苯菌酮:氰烯菌酯(20:1) 0.39 171.79 97.64 175.94 苯菌酮:氰烯菌酯(15:1) 0.35 191.43 96.90 197.55 苯菌酮:氰烯菌酯(10:1) 0.31 216.13 95.49 226.34 苯菌酮:氰烯菌酯(7:1) 0.28 239.29 93.80 255.11 苯菌酮:氰烯菌酯(4:1) 0.26 257.69 90.08 286.07 苯菌酮:氰烯菌酯(1:1) 0.29 231.03 75.19 307.26 苯菌酮:氰烯菌酯(1:4) 0.32 209.38 60.30 347.23 苯菌酮:氰烯菌酯(1:7) 0.36 186.11 56.58 328.93 苯菌酮:氰烯菌酯(1:10) 0.44 152.27 54.89 277.41 苯菌酮:氰烯菌酯(1:15) 0.51 131.37 53.48 245.64 苯菌酮:氰烯菌酯(1:20) 0.62 108.06 52.74 204.89 苯菌酮:氰烯菌酯(1:30) 0.76 88.16 51.98 169.60 苯菌酮:氰烯菌酯(1:40) 0.95 70.53 51.59 136.71

从表1可以看出,苯菌酮和氰烯菌酯在20:1~1:4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说明对小麦白粉病病原菌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尤其是在10:1~1:2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协同增效作用更加显著,共毒系数(CTC)均在200以上;特别是以1:4(按重量)复配,协同增效作用最为显著,共毒系数(CTC)最大,为347.23。可见,苯菌酮和氰烯菌酯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2、苯菌酮和氰烯菌酯复配对小麦赤霉病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

试验方法:参考《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NY/T1156.2-2006》,采用平皿法。

用DP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药剂的EC50,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表2苯菌酮和氰烯菌酯复配对小麦赤霉病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药剂名称及配比(重量比) EC50(mg/L) ATI TTI CTC 苯菌酮 1.98 100.00 氰烯菌酯 1.07 185.05 苯菌酮:氰烯菌酯(20:1) 1.14 173.68 104.05 166.92 苯菌酮:氰烯菌酯(15:1) 0.99 200.00 105.32 189.90 苯菌酮:氰烯菌酯(10:1) 0.83 238.55 107.73 221.43 苯菌酮:氰烯菌酯(7:1) 0.76 260.53 110.63 235.50 苯菌酮:氰烯菌酯(4:1) 0.67 295.52 117.01 252.56 苯菌酮:氰烯菌酯(1:1) 0.48 412.50 142.53 289.41 苯菌酮:氰烯菌酯(1:4) 0.39 507.69 168.04 302.12 苯菌酮:氰烯菌酯(1:7) 0.42 471.43 174.42 270.28 苯菌酮:氰烯菌酯(1:10) 0.45 440.00 177.32 248.14 苯菌酮:氰烯菌酯(1:15) 0.49 404.08 179.73 224.83 苯菌酮:氰烯菌酯(1:20) 0.52 380.77 181.00 210.37 苯菌酮:氰烯菌酯(1:30) 0.61 324.59 182.31 178.04 苯菌酮:氰烯菌酯(1:40) 0.74 267.57 182.98 146.23

从表2可以看出,苯菌酮和氰烯菌酯在20:1~1:4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说明对小麦赤霉病病原菌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尤其是在10:1~1:2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协同增效作用更加显著,共毒系数(CTC)均在200以上;特别是以1:4(按重量)复配,协同增效作用最为显著,共毒系数(CTC)最大,为302.12。可见,苯菌酮和氰烯菌酯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二)田间药效实施例

于小麦白粉病和赤霉病发病初期施药,每7d施药1次,共施药2次。施药前调查病情基数,第2次施药后14d调查病害发生情况,统计病情指数,计算防效。

表3苯菌酮和氰烯菌酯复配组合物制剂对小麦白粉病和赤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从表3可以看出,各苯菌酮和氰烯菌酯复配组合物制剂均对小麦白粉病和赤霉病表现出优异的防治效果,防效均在80%以上,明显高于各单剂单独使用,其中实施例六(5%苯菌酮·氰烯菌酯超低容量液剂)对小麦白粉病和赤霉病的防效更加突出,防效达90%以上。同时在试验调查过程中未发现各苯菌酮和氰烯菌酯复配组合物制剂对小麦产生药害。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含苯菌酮和氰烯菌酯的复配组合物,协同增效作用显著,相比各单剂单独使用扩大了杀菌谱,提高了防效,能有效防治小麦上的白粉病和赤霉病等多种病害,持效期长,对小麦安全,值得在农业生产上推广应用。

一种含苯菌酮和氰烯菌酯的复配组合物.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一种含苯菌酮和氰烯菌酯的复配组合物.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一种含苯菌酮和氰烯菌酯的复配组合物.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含苯菌酮和氰烯菌酯的复配组合物.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含苯菌酮和氰烯菌酯的复配组合物.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610945674.8 (22)申请日 2016.10.26 (71)申请人 广东中迅农科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516006 广东省惠州市仲恺高新技术 开发区24号小区 (72)发明人 张志伟 (51)Int.Cl. A01N 37/44(2006.01) A01N 35/04(2006.01) A01P 3/00(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含苯菌酮和氰烯菌酯的复配组合物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苯菌酮和氰烯菌酯的 复配组合物, 有效活性成分由苯菌酮和氰。

2、烯菌酯 组成, 苯菌酮和氰烯菌酯的重量比为20:11: 40。 本发明复配组合物防治小麦上的白粉病和赤 霉病效果优秀, 扩大了杀菌谱, 持效期长, 对小麦 安全。 苯菌酮和氰烯菌酯复配后具有显著的协同 增效作用, 可减少农药使用量, 降低使用成本, 减 轻对环境的污染, 延缓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 增 加农药使用寿命。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6页 CN 106538534 A 2017.03.29 CN 106538534 A 1.一种含苯菌酮和氰烯菌酯的复配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有效活性成分由苯菌酮和氰 烯菌酯组成, 苯菌酮和氰烯菌酯的重量比为20:11:4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苯。

3、菌酮和氰烯菌酯的复配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苯菌酮和氰 烯菌酯的重量比为10:11:2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含苯菌酮和氰烯菌酯的复配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苯菌酮和氰 烯菌酯的重量比为1: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苯菌酮和氰烯菌酯的复配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复配组合物 中苯菌酮和氰烯菌酯的总重量百分含量为1%8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苯菌酮和氰烯菌酯的复配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配组 合物的剂型为水悬浮剂、 油悬浮剂、 水乳剂、 微乳剂、 水分散粒剂、 超低容量液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含苯菌酮和氰烯菌酯的复配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配组 合物的剂型。

4、为超低容量液剂。 7.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苯菌酮和氰烯菌酯的复配组合物在防治小麦上的白粉病和赤霉 病中的应用。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6538534 A 2 一种含苯菌酮和氰烯菌酯的复配组合物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农药复配组合物及其应用领域, 具体地说是以苯菌酮和氰烯菌酯为有 效活性成分复配的二元复合物, 主要应用于小麦上白粉病和赤霉病的防治。 背景技术 0002 苯菌酮, 属于二苯酮类杀菌剂, 作用机理为直接作用于病菌的细胞骨架-肌动蛋 白, 使其被破坏并解体, 导致菌丝体不正常分支, 同时减缓生长, 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对白粉病等病害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5、 0003 氰烯菌酯, 属于氰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具有高效、 微毒、 低残留、 对环境友好等特 点, 对由镰刀菌引起的各类植物病害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 可应用于防治镰刀菌引起的小 麦赤霉病、 棉花枯萎病、 水稻恶苗病、 西瓜枯萎病等。 0004 农药单一品种的长时间连续使用容易产生抗性风险和用量增加风险, 进而增加成 本和环境负荷, 而通过不同农药品种复配筛选出具有显著协同增效作用的复配组合物, 不 仅能减少农药使用量、 降低使用成本、 减少抗性风险, 还能降低潜在的环境风险, 增加农药 使用寿命。 0005 本发明人在深入研究苯菌酮和氰烯菌酯复配配方的过程中, 令人意外地发现苯菌 酮和氰烯。

6、菌酯进行复配, 在一定的复配比例范围内对小麦上的白粉病和赤霉病具有显著的 协同增效作用, 经进一步研究, 完成了本发明。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分合理, 协同增效作用显著, 杀菌效果优秀, 杀菌谱 广, 持效期长, 用药成本低, 能延缓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且对小麦安全的农药复配组合物。 0007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苯菌酮和氰烯菌酯的复配组合物制剂剂型。 0008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复配组合物在防治小麦上的白粉病和赤霉病中 的应用。 0009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提供一种含苯菌酮和氰烯菌酯的复 配组合物, 有效活性成分由苯菌酮。

7、和氰烯菌酯组成, 苯菌酮和氰烯菌酯的重量比为20:1 1:40, 优选苯菌酮和氰烯菌酯的重量比为10:11:20, 最优选苯菌酮和氰烯菌酯的重量比 为1:4。 0010 本发明复配组合物中, 苯菌酮和氰烯菌酯的总重量百分含量为180, 其余为 农药中允许使用和可以接受的辅助成分。 0011 本发明复配组合物可以制备成适合农业生产上使用的任意剂型, 比较好的剂型有 水悬浮剂、 油悬浮剂、 水乳剂、 微乳剂、 水分散粒剂、 超低容量液剂。 0012 水悬浮剂中, 可以使用的辅助成分有: 分散剂可选自如双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 聚 羧酸盐、 木质素磺酸盐、 烷基萘甲醛缩合物磺酸盐、 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

8、磷酸酯、 烷基酚聚 氧乙烯基醚磺酸盐、 苯乙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 烷基聚氧乙烯醚磺酸盐、 聚氧乙烯聚氧 说 明 书 1/6 页 3 CN 106538534 A 3 丙烯基醚嵌段共聚物、 拉开粉、 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磷酸酯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润湿剂 可选自如聚醚改性聚有机硅氧烷、 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 苯乙基酚聚氧 乙烯基醚磷酸酯、 烷基硫酸盐、 烷基磺酸盐、 烷基萘磺酸盐、 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 三 苯乙基苯酚聚氧丙烯聚氧乙烯嵌段聚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增稠剂可选自如阿拉伯 胶、 黄原胶、 羧甲基纤维素、 聚乙烯醇、 气态二氧化硅、 硅酸铝镁、 羧乙基纤维。

9、素、 羧丙基纤维 素、 丙烯酸钠、 聚乙烯吡咯烷酮、 聚丙烯酸钠、 聚乙烯醋酸酯、 膨润土、 白炭黑、 凹凸棒土、 CMC 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防腐剂可选自如卡松凯松、 甲醛、 苯甲酸、 苯甲酸钠、 山梨酸钾、 异 噻唑啉酮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消泡剂可选自如硅油、 硅酮类化合物、 C10-20饱和脂肪酸类 化合物、 C8-10脂肪醇类、 己醇、 丁醇、 辛醇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防冻剂可选自如甘油-乙 醚双甘醇、 甲基亚丙基双甘醇、 乙二醇、 丙二醇、 丙三醇、 尿素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水为 去离子水。 0013 油悬浮剂中, 可以使用的辅助成分有: 分散剂可选自如EO-PO嵌段。

10、共聚物、 聚羧酸 盐、 木质素磺酸盐、 烷基萘磺酸盐、 TERSPERSE 2020(美国亨斯迈公司HUNTSMAN出品, 烷基萘 磺酸盐类)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乳化剂可选自如BY(蓖麻油聚氧乙烯醚)系列乳化剂 (BY-110、 BY-125、 BY-140)、 农乳700#(通用名: 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 农乳2201、 斯 盘-60#(通用名: 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 吐温-60#(通用名: 失水山梨醇单硬脂酸酯聚氧乙 烯醚)、 农乳1601#(通用名: 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 TERSPERSE4894(美国亨斯迈 公司出品)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增稠剂可选自如有。

11、机膨润土、 白炭黑、 聚乙烯醇、 硅酸镁 铝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防冻剂可选自如乙二醇、 丙二醇、 丙三醇、 尿素、 氯化钠中的一种 或几种的混合; 分散介质可选自如松脂基植物油、 油酸甲酯、 大豆油、 花生油、 矿物油、 溶剂 油(牌号: S-150、 S-180、 S-200)、 甲脂化棕榈油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0014 水乳剂中, 可以使用的辅助成分有: 乳化剂可选自如环氧乙烷加成物、 壬基酚聚氧 乙烯醚磷酸酯、 三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 农乳700#(通用名: 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 乙烯醚)、 农乳2201#、 斯盘-60#(通用名: 失水山梨醇硬脂酸酯)、 吐温-60#(通。

12、用名: 聚氧乙 烯失水山梨醇硬脂酸酯)、 TX-10(通用名: 辛基酚聚氧乙烯(10)醚)、 农乳1601#(通用名: 三 苯乙基苯酚聚氧丙烯聚氧乙烯嵌段聚合物)、 农乳600#、 农乳400#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溶剂可选自如乙醇、 正丙醇、 异丙醇、 丁醇、 异丁醇、 醋酸仲丁酯、 乙二醇单乙醚、 二甲苯、 三 甲苯、 甲苯、 环己酮、 溶剂油(牌号: S-150、 S-180、 S-200)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稳定剂可 选自如环氧大豆油、 环氧亚麻油、 季戊四醇、 木糖醇、 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 丁基羟基 茴香醚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防冻剂可选自如乙二醇、 丙二醇、 。

13、丙三醇、 尿素、 氯化钠中的 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增稠剂可选自如纤维素醚、 黄原胶、 聚乙烯醇、 有机膨润土、 硅酸镁铝中 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消泡剂可选自如硅油、 硅酮类化合物、 C10-20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 C8-10脂肪醇类、 己醇、 丁醇、 辛醇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防腐剂可选自如甲醛、 苯甲酸、 苯 甲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水为去离子水。 0015 微乳剂中, 可以使用的辅助成分有: 乳化剂可选自如十二烷基苯磺酸钙(农乳 500#)、 农乳700#、 农乳2201#、 斯盘-60#、 吐温60-#、 TX-10、 农乳1601#(通用名: 苯乙基苯酚 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

14、)、 农乳600#、 农乳400#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助乳化剂可选自如甲 醇、 异丙醇、 正丁醇、 乙醇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溶剂可选自如二甲苯、 环己酮、 溶剂油(牌 号: S-150、 S-180、 S-200)、 矿物油、 松脂基植物油、 松节油、 油酸甲酯、 乙酸仲丁酯中的一种 说 明 书 2/6 页 4 CN 106538534 A 4 或几种的混合; 防冻剂可选自如乙二醇、 丙二醇、 丙三醇、 尿素、 氯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 合; 消泡剂可选自如硅油、 硅酮类化合物、 C10-20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 C8-10脂肪醇类、 己醇、 丁醇、 辛醇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稳定剂。

15、可选自如环氧大豆油、 亚磷酸三苯酯、 环氧氯丙 烷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水为去离子水。 0016 水分散粒剂中, 可以使用的辅助成分有: 分散剂可选自如木质素磺酸钠、 聚羧酸盐 类、 月桂醇聚氧乙烯基醚硫酸钠、 烷基萘甲醛缩合物磺酸盐、 烷基聚氧乙烯醚磺酸盐、 烷基 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缩合物、 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基醚嵌段共聚物、 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磷 酸酯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润湿剂可选自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拉开粉、 烷基酚甲醛树脂 聚氧乙烯醚硫酸盐、 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 壬基酚聚氧乙烯基醚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崩 解剂可选自如硫酸铵、 硫酸钠、 聚乙烯吡咯烷酮、 淀粉及其衍生物、 膨。

16、润土中的一种或几种 的混合; 填料可选自如高岭土、 硅藻土、 轻质碳酸钙、 白炭黑、 凹凸棒土、 玉米淀粉、 海泡石、 方解石、 硅石、 叶蜡石、 木糖醇、 蒙脱石、 陶土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0017 超低容量液剂中, 可以使用的辅助成分有: 表面活性剂可选自如脂肪醇聚氧乙烯 醚、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烷基芳基聚氧丙烯聚氧乙烯醚、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 苯乙基 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 烷基芳基聚氧丙烯聚氧乙烯醚磷酸酯、 蓖麻油聚氧乙烯醚、 十二烷基 苯磺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渗透剂可选自如氮酮、 噻酮、 快速渗透剂T、 异佛尔酮中的 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药害减轻剂可选自如赤霉酸、 。

17、芸薹素内酯、 复硝酚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的 混合; 溶剂可选自如乙基苯、 三甲苯、 大豆油、 菜籽油、 玉米油、 松基油、 油酸甲酯、 油酸乙酯、 甲醇、 乙醇、 丙酮、 N,N-二甲基甲酰胺、 N,N-二甲基乙酰胺、 乙二醇、 丙二醇、 甘油、 异辛醇、 正 辛醇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0018 所述复配组合物各种应用剂型的生产工艺均属现有已知技术, 在此不再赘述。 0019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0020 1、 苯菌酮和氰烯菌酯两种有效活性成分复配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 较之单剂 单独使用明显提高了对小麦上白粉病和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扩大了杀菌谱。 0021 2、 苯菌酮和氰。

18、烯菌酯两种有效活性成分复配, 减少了农药使用量, 降低了使用成 本, 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0022 3、 苯菌酮和氰烯菌酯两种有效活性成分复配, 作用机理互不相同, 作用位点增加, 延缓了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 增加了农药使用寿命。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实质,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内容作进一步说明, 但不能视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以下所述仅用于解释本发明, 对于不偏离本发明精神和原则 所做的修改、 替换或改进, 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0024 (一)剂型实施例 0025 下列各实施例中各组分百分含量均为重量百分含量。 0026 实施例一21苯菌酮氰烯菌酯水悬。

19、浮剂 0027 苯菌酮20、 氰烯菌酯1、 苯乙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分散剂)7、 烷基萘磺 酸盐(湿润剂)5、 苯甲酸钠(防腐剂)0.2、 硅油(消泡剂)0.2、 羟甲基纤维素(增稠剂) 2、 乙二醇(防冻剂)2.5, 去离子水补足100。 将上述物料按比例混合, 经高速剪切分散 说 明 书 3/6 页 5 CN 106538534 A 5 均匀、 砂磨机中砂磨后, 即可制得21苯菌酮氰烯菌酯水悬浮剂。 0028 实施例二11苯菌酮氰烯菌酯油悬浮剂 0029 苯菌酮10、 氰烯菌酯1、 农乳700#(乳化剂)10、 EO-PO嵌段共聚物(分散剂) 6、 白炭黑(增稠剂)2、 丙三醇(防冻剂。

20、)1.5, 甲脂化棕榈油(分散介质)补足100。 将 上述物料按比例混合, 经高速剪切分散均匀、 砂磨机中砂磨后, 即可制得11苯菌酮氰烯 菌酯油悬浮剂。 0030 实施例三2的苯菌酮氰烯菌酯水乳剂 0031 苯菌酮1、 氰烯菌酯1、 三甲苯(溶剂)5、 溶剂油S-150(溶剂)10、 壬基酚聚 氧乙烯醚磷酸酯(乳化剂)15、 环氧亚麻油(稳定剂)3、 丙三醇(防冻剂)1.5、 C10-20饱和 脂肪酸类化合物(消泡剂)0.2、 苯甲酸钠(防腐剂)0.5、 纤维素醚(增稠剂)1.5, 去离 子水补足100。 将上述物料按比例混合, 经高速剪切搅拌均匀后, 即可制得2的苯菌酮 氰烯菌酯水乳剂。 。

21、0032 实施例四16的苯菌酮氰烯菌酯微乳剂 0033 苯菌酮1、 氰烯菌酯15、 环己酮(溶剂)8、 二甲苯(溶剂)5、 农乳2201#(乳化 剂)10、 甲醇(助乳化剂)3、 环氧亚麻油(稳定剂)3、 丙三醇(防冻剂)2、 硅油(消泡 剂)0.2, 去离子水补足100。 将上述物料按比例混合, 经高速剪切搅拌均匀后, 即可制得 16的苯菌酮氰烯菌酯微乳剂。 0034 实施例五62苯菌酮氰烯菌酯水分散粒剂 0035 苯菌酮2、 氰烯菌酯60、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湿润剂)7、 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基 醚嵌段共聚物(分散剂)10、 聚乙烯吡咯烷酮(崩解剂)5, 高岭土(填料)补足100。 将上 述物。

22、料按比例混合, 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 捏合造粒、 干燥筛分后, 即可制得62苯菌酮 氰烯菌酯水分散粒剂。 0036 实施例六5苯菌酮氰烯菌酯超低容量液剂 0037 苯菌酮1、 氰烯菌酯4、 三甲苯(溶剂)5、 N,N-二甲基乙酰胺(溶剂)15、 脂肪 醇聚氧乙烯醚(表面活性剂)8、 十二烷基苯磺酸钙(表面活性剂)5、 芸苔素内酯(药害减 轻剂)0.02、 快速渗透剂T(渗透剂)2, 油酸甲酯补足至100。 将上述物料按比例混合, 充分搅拌均匀后, 即可制得5苯菌酮氰烯菌酯超低容量液剂。 0038 (二)室内生物活性测定实施例 0039 1、 苯菌酮和氰烯菌酯复配对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23、试验 0040 试验方法: 参考 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NY/T1156.4-2006 , 采用盆栽法。 0041 用DP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算各药剂的EC50, 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 的共毒系数(CTC值), 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 共毒系数(CTC)80表现为拮 抗作用; 80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0042 表1苯菌酮和氰烯菌酯复配对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0043 药剂名称及配比(重量比)EC50(mg/L)ATITTICTC 苯菌酮0.67100.00 氰烯菌酯1.3350.38 苯菌酮: 氰烯菌酯(20:1)0.39171。

24、.7997.64175.94 说 明 书 4/6 页 6 CN 106538534 A 6 苯菌酮: 氰烯菌酯(15:1)0.35191.4396.90197.55 苯菌酮: 氰烯菌酯(10:1)0.31216.1395.49226.34 苯菌酮: 氰烯菌酯(7:1)0.28239.2993.80255.11 苯菌酮: 氰烯菌酯(4:1)0.26257.6990.08286.07 苯菌酮: 氰烯菌酯(1:1)0.29231.0375.19307.26 苯菌酮: 氰烯菌酯(1:4)0.32209.3860.30347.23 苯菌酮: 氰烯菌酯(1:7)0.36186.1156.58328.93 。

25、苯菌酮: 氰烯菌酯(1:10)0.44152.2754.89277.41 苯菌酮: 氰烯菌酯(1:15)0.51131.3753.48245.64 苯菌酮: 氰烯菌酯(1:20)0.62108.0652.74204.89 苯菌酮: 氰烯菌酯(1:30)0.7688.1651.98169.60 苯菌酮: 氰烯菌酯(1:40)0.9570.5351.59136.71 0044 从表1可以看出, 苯菌酮和氰烯菌酯在20:11:4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 共毒 系数(CTC)均大于120, 说明对小麦白粉病病原菌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 尤其是在10:11: 2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 协同增效作。

26、用更加显著, 共毒系数(CTC)均在200以上; 特别是 以1:4(按重量)复配, 协同增效作用最为显著, 共毒系数(CTC)最大, 为347.23。 可见, 苯菌酮 和氰烯菌酯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0045 2、 苯菌酮和氰烯菌酯复配对小麦赤霉病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 0046 试验方法: 参考 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NY/T1156.2-2006 , 采用平皿法。 0047 用DP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算各药剂的EC50, 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 的共毒系数(CTC值), 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 共毒系数(CTC)80表现为拮 抗作用; 80共毒系数(C。

27、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0048 表2苯菌酮和氰烯菌酯复配对小麦赤霉病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0049 药剂名称及配比(重量比)EC50(mg/L)ATITTICTC 苯菌酮1.98100.00 氰烯菌酯1.07185.05 苯菌酮: 氰烯菌酯(20:1)1.14173.68104.05166.92 苯菌酮: 氰烯菌酯(15:1)0.99200.00105.32189.90 苯菌酮: 氰烯菌酯(10:1)0.83238.55107.73221.43 苯菌酮: 氰烯菌酯(7:1)0.76260.53110.63235.50 苯菌酮: 氰烯菌酯(4:1)0.67295.52117.01252.。

28、56 苯菌酮: 氰烯菌酯(1:1)0.48412.50142.53289.41 苯菌酮: 氰烯菌酯(1:4)0.39507.69168.04302.12 苯菌酮: 氰烯菌酯(1:7)0.42471.43174.42270.28 苯菌酮: 氰烯菌酯(1:10)0.45440.00177.32248.14 苯菌酮: 氰烯菌酯(1:15)0.49404.08179.73224.83 苯菌酮: 氰烯菌酯(1:20)0.52380.77181.00210.37 苯菌酮: 氰烯菌酯(1:30)0.61324.59182.31178.04 说 明 书 5/6 页 7 CN 106538534 A 7 苯菌酮。

29、: 氰烯菌酯(1:40)0.74267.57182.98146.23 0050 从表2可以看出, 苯菌酮和氰烯菌酯在20:11:4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 共毒 系数(CTC)均大于120, 说明对小麦赤霉病病原菌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 尤其是在10:11: 2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 协同增效作用更加显著, 共毒系数(CTC)均在200以上; 特别是 以1:4(按重量)复配, 协同增效作用最为显著, 共毒系数(CTC)最大, 为302.12。 可见, 苯菌酮 和氰烯菌酯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0051 (二)田间药效实施例 0052 于小麦白粉病和赤霉病发病初期施药, 每7d施药1次。

30、, 共施药2次。 施药前调查病情 基数, 第2次施药后14d调查病害发生情况, 统计病情指数, 计算防效。 0053 表3苯菌酮和氰烯菌酯复配组合物制剂对小麦白粉病和赤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0054 0055 从表3可以看出, 各苯菌酮和氰烯菌酯复配组合物制剂均对小麦白粉病和赤霉病 表现出优异的防治效果, 防效均在80以上, 明显高于各单剂单独使用, 其中实施例六(5 苯菌酮氰烯菌酯超低容量液剂)对小麦白粉病和赤霉病的防效更加突出, 防效达90以 上。 同时在试验调查过程中未发现各苯菌酮和氰烯菌酯复配组合物制剂对小麦产生药害。 0056 综上所述,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含苯菌酮和氰烯菌酯的复配组合物, 协同增效作用 显著, 相比各单剂单独使用扩大了杀菌谱, 提高了防效, 能有效防治小麦上的白粉病和赤霉 病等多种病害, 持效期长, 对小麦安全, 值得在农业生产上推广应用。 说 明 书 6/6 页 8 CN 106538534 A 8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