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家具,尤其是一种用于凳子或椅子的支架以及设有这种支架的凳子或椅子。
背景技术
婴儿椅是人类弱小的时候最佳伴侣,它通过婴儿椅前方、体侧的支撑件让婴儿有效的分担身体重量,从而起到保持直立的训练效果。
人类脱离了婴儿期,能够独立行走之后,婴儿椅前方、体侧的支撑件结构,被不断成长的人们忽视,人们将回到婴儿椅舒适、安全的相对封闭空间视为弱小象征,而很少人关注人体上半身支撑件结构重要性。
二十一世纪,随着电脑、游戏机和自动麻将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多的以坐姿行为工作、生活。相对来说,人体的脊椎(特别是腰椎)、腰部肌肉、臀部骨盆承受了越来越多身体负担,腰部疼痛、坐骨神经疼痛患者越来越多,而这些疾病的造成,不仅仅是坐姿不正确一项原因引起的。理论上,再正确的坐姿,如果较长时间的持续,都会给人体带来不适,所以适当变换坐姿,对长时间久坐的人体有休息作用。而目前普通的椅具,人体前倾、侧靠坐姿没有省力装置,身体上半身大部份重量由脊椎、腰部肌肉、臀部坐骨结节承担,持久以往,疾病众生。
在201120148502.0实用新型专利“座椅简易瞌睡托”发明中,发明人发明了可以方便用户趴着睡觉的摆架和托枕,考虑了人体前趴休息的重要;在201120570199.3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电脑椅”发明中,发明人借鉴婴儿餐椅、轮椅餐台等发明点,发明了可以方便用户放置电脑并可趴着休息的工作台,也考虑了人体的前趴休息需求;但这些发明没有充分利用人类的胸部、肩部、腋部、手臂、体侧、头部的支撑功能,用户在使用时不能更方便、有效的变换坐姿和体位,同时最大程度减轻用户上半身重量对用户脊椎、腰部肌肉、臀部骨盆的伤害。
在201220342697.7实用新型专利“椅子的结构”中,发明人公开了一种椅子的结构,指出椅垫座面应当适当前倾,让用户乘坐时骨盆能自然向前倾斜,比较能够保持腰椎自然弯曲,身体上半身大部份重量会由臀部坐骨结节承担,而非骨盆,并且能降低大腿与椅子前缘间乘坐的压力,耐久坐并维持脊椎S型的自然状况,有效降低因坐姿不良引起身体生理的不适。而这种适当前倾角度发明人指出最佳角度为15度。
“椅子的结构”发明,需要使用一种专用椅垫,但这种专用椅垫和用户已经使用的椅子无法匹配,用户要使用发明人的发明,只能购买发明人生产的椅子,或购买底座可以调节前后角度的椅子。但借鉴发明人的发明点,用户如果将现有椅子上垫一些书,那么用户坐在所垫书本上时,所垫书本的地方和没有垫书的椅面自然形成倾斜角度,达到部分该发明效果。而本实用新型的支架拆卸后可垫坐在椅子上,替换书本同时拥有更多透气、按摩臀部功能,让用户更多机会变换坐姿,有益健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以这样的方式设计用于座椅或椅子的支架,使就座人员在胸部、肩部、腋部、手臂、体侧、头部等部位得到最佳的支撑。
作为实现这一目的的解决方案,本实用新型支架包括两个相邻的肩腋部支撑件,每个肩腋部支撑件前方有胸腋部支撑件,胸腋部支撑件周围有手臂支撑件;该支架肩腋部支撑件、胸腋部支撑件、手臂支撑件通过承载件支撑。承载件在地面或凳面、椅面上支撑。为增强该支架功能,该支架肩腋部支撑件、胸腋部支撑件、手臂支撑件、承载件上设置有头部支撑件或懒人支架,方便用户头部得到支撑,以及利用懒人支架轻松使用手机、平板电脑、游戏机等电子产品。为方便不同体型用户使用,该支架优选实施方案是肩腋部支撑件、胸腋部支撑件、手臂支撑件、头部支撑件和承载件设置有伸缩、升降装置或旋转装置,以及旋紧锁钮。为提升用户使用舒适度,该支架优选实施方案是肩腋部支撑件、胸腋部支撑件、手臂支撑件、头部支撑件、承载件使用或安装、铺设弹性材料,或配备有方便拆装的外层套件。为方便用户携带保管,该支架优选实施方案是肩腋部支撑件、胸腋部支撑件、手臂支撑件、头部支撑件和承载件可以分别组合、拆卸,可以加入旋转设计或折叠设计,并可使用大小几种规格的相同配件体组合。
作为实现这一目的的备选方案,本实用新型可通过设有两个相邻的肩腋部支撑件,每个肩腋部支撑件前方有胸腋部支撑件,胸腋部支撑件周围有手臂支撑件支架的凳子或椅子来实现。为有效利用支架功能,该支架优选实施方案是手臂支撑件可拆卸,拆卸后在肩腋部支撑件、胸腋部支撑件中间安装,和承载件的配件体相拼时为凳子或小工作台。为有效利用支架胸腋部支撑件,胸腋部支撑件优选实施方案是通过安装合页状连接装置和一可覆盖肩腋部支撑件、胸腋部支撑件半包围空间的平面覆盖体连接,平面覆盖体通过合页状连接装置翻开或覆盖时,能具备更多凳子或小工作台功能。为有效利用支架本体,该支架优选实施方案是手臂支撑件、肩腋部支撑件、胸腋部支撑件、承载件部分或全部变形设计,构成个性凳子或小工作台。为满足用户对椅子设计简洁度的需求,支架设计可以和椅子本体配件结合,比如该支架肩腋部支撑件、胸腋部支撑件、手臂支撑件可以固定或活动的方式设置在椅子扶手上,使用时,用户可以将椅子扶手立起固定,将肩腋部支撑件、胸腋部支撑件、手臂支撑件打开,让该支架左右部分的胸腋部支撑件以靠近贴合或分离部分距离的方式,支撑用户胸部、腋部,获取支架功能。又比如该支架肩腋部支撑件和手臂支撑件可以固定或活动的方式设置在椅子靠背上,使用时,用户将椅子靠背顶端利用为胸腋部支撑件,再打开椅子靠背侧方、后方设置的可旋转肩腋部支撑件和手臂支撑件,发挥支架作用。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参照附图公开本实用新型。
图1为示出本实用新型优选方案一的视图;
图2为示出本实用新型优选方案二的视图;
图3为示出本实用新型优选方案二的头部支撑件支撑面板视图;
图4为示出本实用新型优选方案三的胸腋部支撑件、手臂支撑件组合体视图;
图5为示出本实用新型优选方案三的手臂支撑件、承载件组合体组合体视图;
图6为示出本实用新型优选方案三的肩腋部支撑件、手臂支撑件、承载件组合体横向纵切面视图;
图7为示出本实用新型优选方案四的视图;
图8为示出本实用新型优选方案四的可拆卸配件视图;
图9为示出本实用新型优选方案五的视图;
图10为示出本实用新型优选方案六的视图;
图11为示出本实用新型优选方案六的大配件体视图;
图12为示出本实用新型优选方案六的小配件体视图;
图13为示出本实用新型优选方案七的三层结构的折叠支架视图;
图14为示出本实用新型优选方案七的三层结构折叠支架的上层结构视图;
图15为示出本实用新型优选方案七的三层结构折叠支架的中层结构视图;
图16为示出本实用新型优选方案七的三层结构折叠支架的下层结构视图;
图17为示出本实用新型优选方案八的设计成扶手状的部分支架视图;
图18为示出本实用新型优选方案八的打开的扶手状部分支架视图;
图19为示出本实用新型优选方案八的双层肩腋部支撑件视图;
图20为示出本实用新型优选方案八的无扶手前端支撑件区别设计视图;
图21为示出本实用新型优选方案九的视图;
图22为示出本实用新型优选方案十的视图;
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
1、肩腋部支撑件;
2、胸腋部支撑件;
3、手臂支撑件;
4、承载件;
5、肩腋部支撑件伸缩部位和旋紧锁钮;
6、胸腋部支撑件伸缩部位和旋紧锁钮;
7、手臂支撑件伸缩部位和旋紧锁钮;
8、承载件升降部位和旋紧锁钮;
1.1、肩腋部支撑件在胸腋部支撑件上的可移动、伸缩部位和旋紧锁钮;
1.2、承载件的可配置底部;
2a、头部支撑件;
2.1、肩腋部支撑件在胸腋部支撑件上可移动部位和旋紧锁钮;
2.2、可供前方手臂支撑件旋转部位和旋紧锁钮;
2.3、头部支撑件连接部位和旋紧锁钮;
2.4、头部支撑件连接杆;
2.5、头部支撑件支撑面板;
2.51、支撑垫;
2.52、可移动支撑装置;
2.53、可移动支撑装置活动空间和旋紧锁钮;
2.6、懒人支架;
3.1、肩腋部支撑件、手臂支撑件和承载件组合体;
3.2、胸腋部支撑件和手臂支撑件组合体,其中在2个肩腋部支撑件中间部位为胸腋部支撑件,在2个肩腋部支撑件中间以外部位为手臂支撑件;
3.3、肩腋部支撑件、手臂支撑件、承载件顶端共同组成的放置胸腋部支撑件凹槽;
3.4、可配置挂绳;
3.5、可配置尼龙扣;
3.6、可配置承载体支撑结构。
4.1、肩腋部支撑件和手臂支撑件组合体上端靠近人体侧部位;
4.2、承载体末端靠近地面部位;
4.3、具备倾斜结构承载件的倾斜角度,介于5度到45度间;
5.1、胸腋部支撑件上的槽孔;
5.2、肩腋部支撑件上的槽孔;
5.3、安装在胸腋部支撑件上的合页状连接装置;
5.4、可覆盖肩腋部支撑件、胸腋部支撑件半包围空间的平面覆盖体;
5.5、可插入肩腋部支撑件或胸腋部支撑件上的槽孔的支撑件;
6.1、肩腋部支撑件垂直方向旋转部位和旋紧锁钮;
6.2、肩腋部支撑件垂直方向活动范围和放置空间;
6.3、肩腋部支撑件垂直方向旋转路线;
7.1、大配件体;
7.2、小配件体;
7.3、配件体连接部位;
8.1、三层结构的折叠支架;
8.11、三层结构折叠支架的上层结构;
8.12、三层结构折叠支架的中层结构;
8.13、三层结构折叠支架的下层结构;
8.2、三层结构折叠支架的连接部位;
8.3、肩腋部支撑件水平方向旋转部位和旋紧锁钮;
8.4、承载件旋转部位和旋紧锁钮;
9.1、扶手上端、后端往扶手前端翻转方向;
9.2、扶手前端离椅背最远处;
9.3、扶手上端旋转部位和旋紧锁钮;
9.4、扶手上端内置的连接中轴;
9.5、扶手上端;
9.6、连接中轴上的旋紧锁钮;
9.7、双层肩腋部支撑件中的内层肩腋部支撑件活动范围旋紧锁钮;
9.8、内层肩腋部支撑件旋转部位;
9.9、内层肩腋部支撑件的活动部位;
9.10、扶手后端离椅背最近处;
9.11、双层肩腋部支撑件中的内层肩腋部支撑件;
10、椅子扶手支撑件。
11.1、椅脚;
11.2、椅面;
11.3、椅子靠背;
11.4、椅子靠背支撑件;
11.5、椅子靠背支撑件升降部位和旋紧锁钮;
11.6、椅子靠背侧方的手臂支撑件旋转部位和旋紧锁钮;
11.7、椅子靠背后方的手臂支撑件旋转部位和旋紧锁钮。
具体实施方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图1示出了支架的立体图,其包括两个相邻的肩腋部支撑件(1)、胸腋部支撑件(2)、手臂支撑件(3)、承载件(4)。
肩腋部支撑件在胸腋部支撑件上有可移动、伸缩部位和旋紧锁钮(1.1),当肩腋部支撑件移出胸腋部支撑件部位时,肩腋部支撑件前端部位可转化为手臂支撑件(3)。
手臂支撑件上有可以调节长度的伸缩部位和旋紧锁钮(7),方便用户调节手臂支撑件长度。
承载件部位有可以调节高度的升降部位和旋紧锁钮(8),方便用户调节支架高度。
肩腋部支撑件上有可以调节长度的伸缩部位和旋紧锁钮(5),方便用户调节肩腋部支撑件长度。
承载件底部部位有可选择配置的底部配件(1.2),方便用户放置支架。
肩腋部支撑件主要作用是方便坐姿用户使用肩部、腋部甚至体侧部位,来支撑、分担用户的上半身重量;胸腋部支撑件主要作用是方便坐姿用户使用胸部、腋部,来支撑、分担用户的上半身重量;手臂支撑件主要作用是方便坐姿用户使用手臂部位,来支撑、分担用户的上半身重量;承载件主要作用是起到稳定的支撑、承载作用。肩腋部支撑件、胸腋部支撑件、手臂支撑件和承载件的外形通过人体工程学设计,使用或安装弹性材料,或配备有方便拆装的外层套件,方便用户使用时获取最佳舒适度。
肩腋部支撑件、胸腋部支撑件、手臂支撑件和承载件构建成完整支架后,具备支架的完整功能,用户使用时,将支架承载件放在地上或凳子上、椅子上获得稳定的支撑,而后将胸腋部支撑件放在胸前,通过手臂、胸部、肩部、腋部、体侧等部位以趴、靠、倚等方式,单独或同时利用支架的胸腋部支撑件、肩腋部支撑件、手臂支撑件支撑上半身重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图2示出了支架的立体图,其包括肩腋部支撑件、胸腋部支撑件、手臂支撑件、头部支撑件(2a)和承载件。图3示出了头部支撑件支撑面板视图。
头部支撑件包括可分别拆卸的头部支撑件连接杆(2.4)、支撑面板(2.5)、连接部位和旋紧锁钮(2.3)等配件。其中支撑面板根据用户需要可视情在支撑垫(2.51)之外,另行配置可移动额部支撑件等装置(2.52),可移动支撑装置通过旋紧锁钮和活动空间(2.53),按不同用户需要进行位置固定。头部支撑件可以有效支撑用户头部,减轻用户颈椎压力。
本优选实施例,在肩腋部支撑件在胸腋部支撑件上设置有可移动部位和旋紧锁钮(2.1),方便不同体型的用户调整两个肩腋部支撑件之间距离。在胸腋部支撑件附近设置了具备旋转装置的手臂支撑件结构(2.2),方便用户不同角度搁置手臂。另外,在承载件底部部位设置有可选择配置的弹性装置(2.3),该弹性装置能提高用户使用支架时的舒适度。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游戏机等电子产品普及,懒人支架(2.6)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优选实施例可在肩腋部支撑件、胸腋部支撑件、手臂支撑件、头部支撑件、承载件等配件装置上选择配置懒人支架(2.6),方便用户利用懒人支架轻松使用手机、平板电脑、游戏机等电子产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图4、图5共同示出了支架的组合配件立体图,其包括图5示出的设有两个相邻的肩腋部支撑件、手臂支撑件和承载件一体结构(3.1),以及图4示出的胸腋部支撑件、手臂支撑件一体结构(3.2),结构3.1上有凹槽,方便承载结构3.2的放置。
当3.2结构放置在两个相邻的结构3.1的凹槽之内时,支架具备了肩腋部支撑件、胸腋部支撑件、手臂支撑件和承载件完整功能,用户将支架放在胸前,可以单独或同时利用支架的胸腋部支撑件、肩腋部支撑件、手臂支撑件支撑上半身重量。
结构3.1上的承载件部位有可以调节高度的升降部位和旋紧锁钮(8),方便用户调节支架高度;结构3.2的支撑件部位同样有可以调节长度的伸缩部位和旋紧锁钮(6),方便用户调节支架长度。
为了方便支架的携带,生产商在制造支架的时候,可配置挂绳(3.4)、尼龙扣(3.5)等配件;为了增添支架的结实度,生产商在制造支架的时候,还可配置承载体支撑结构(3.6)。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优选方案三的肩腋部支撑件、手臂支撑件、承载件组合结构(3.1)横向纵切面视图。
其中4.1所示部位为肩腋部支撑件和手臂支撑件组合体上端部位;4.2所示部位为承载体末端部位;4.3所示部位为具备倾斜结构承载件的倾斜角度。
结构3.1承载件侧面具备倾斜结构,倾斜角度介于5度到45度间,方便用户垫坐时获得更多减轻脊椎、臀部骨盆压力负担保护。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图7示出了设有支架的凳子(或工作台)图,其包括两个相邻的肩腋部支撑件(1)、胸腋部支撑件(2)、手臂支撑件和承载件(4)。
肩腋部支撑件上设置有槽孔(5.2),方便图8示出的支撑件(5.5)的放置,当支撑件(5.5)的放置在5.2结构上时,支撑件(5.5)和肩腋部支撑件、胸腋部支撑件共同构成凳面(或工作台面)支撑结构,方便用户落座(或工作)。
胸腋部支撑件上设置有槽孔(5.1),方便支撑件(5.5)的放置。槽孔的方向可以是穿过胸腋部支撑件互通为一孔,也可以分别穿过胸腋部支撑件的一角成为两孔;当支撑件(5.5)的放置在5.1结构上时,支撑件(5.5)转化为手臂支撑件。
胸腋部支撑件上设置有合页状连接装置(5.3),连接可覆盖肩腋部支撑件、胸腋部支撑件半包围空间的平面覆盖体(5.4),平面覆盖体通过合页状连接装置翻开时,形成前置状工作台面,平面覆盖体通过合页状连接装置覆盖时,形成普通凳面或工作台面结构。方便用户应用。
承载件部位有可以调节高度的升降部位和旋紧锁钮(8),方便用户调节支架高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图9示出了肩腋部支撑件设有旋转功能的支架图。
肩腋部支撑件上设置了垂直方向旋转部位和旋紧锁钮(6.1),可研垂直方向旋转路线
(6.3)在肩腋部支撑件垂直方向活动范围和放置空间中(6.2)根据用户需要上下旋转、固定。
用户使用本实用新型支架时,可将肩腋部支撑件在胸腋部支撑件上端、后端任一角度处固定,方便用户变换不同体位、坐姿,利用腋下、侧肩、后肩腋等部位支撑自身重量,减轻脊椎、腰部肌肉、臀部坐骨结节部位负担。
用户在不使用本实用新型支架时,可将肩腋部支撑件收入承载件内设空间中(6.2),方便用户携带、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图10示出了由相同配件体组合成支架的立体图。
肩腋部支撑件、手臂支撑件分别由图11示出的一个大配件体(7.1)组成,胸腋部支撑件由二个大配件体组成,承载件由3个大配件体组成。大配件体之间通过卡槽、套筒等连接方式进行连接(7.3)。
手臂支撑件、肩腋部支撑件、胸腋部支撑件、承载件通过图12示出的小配件体连接(7.2),小配件体因体积较小更多用在支架需伸缩、升降等功能部位之上。
大配件体(7.1)、小配件体(7.2)均属于不同规格的相同配件体,它们和其它规格统一的相同配件体被用户组合形成支架时,用户能够享受到类似搭积木游戏的快乐感受。
用户在组合支架时,可以在肩腋部支撑件、胸腋部支撑件、手臂支撑件、承载件上部设置二个和地面角度垂直或接近垂直的肩腋部支撑件,用户在使用时,可以根据需要将侧肩或后肩腋部反向靠在上面休息,更多变换、调整坐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图13、图14、图15、图16共同示出了可折叠组合支架的立体图。
对用户来说,支架的方便携带是重要需求。本实施例展示了图13示出的一种三层结构的折叠支架(8.1)。其中,图14示出的三层结构折叠支架的上层结构(8.11)包含了胸腋部支撑件、手臂支撑件的组合体,涵盖了具备旋转装置的手臂支撑件结构(2.2)、胸腋部支撑件伸缩部位和旋紧锁钮(6)。
图15示出的三层结构折叠支架的中层结构(8.12)包括了两个能左右旋转打开的肩腋部支撑件(1),以及肩腋部支撑件旋转部位和旋紧锁钮(8.3)。
图16示出的三层结构折叠支架的下层结构(8.13)包括了两个能上下旋转打开的承载件(4),以及承载件旋转部位和旋紧锁钮(8.4)。
当三层结构的折叠支架每一层都打开时,肩腋部支撑件、胸腋部支撑件、手臂支撑件和承载件便构建成基本完整的支架,方便用户使用支架的支撑功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图17、图18、图19、共同示出了在椅子扶手设有支架结构的椅子扶手立体图。
本实用新型支架可以直接设置在凳子或椅子上,形成具备本实用新型支架的凳子或椅子。而最简单的设置方式,是将本实用新型支架的承载件以固定或活动的方式连接在凳子或椅子上。
对某些用户来说,追求简洁是他们的消费需求,所以支架的设置方式也可以结合椅子配件,通过变形设计等方式,达到设置支架目的。如图17示出了设计成椅子扶手状的部分支架,扶手前端(9.2)在椅子上固定,扶手上端(9.5)、扶手后端(9.10)以及上面附设的支架部分结构可以通过扶手上端旋转部位和旋紧锁钮(9.3)往扶手前端方向(9.1)上翻打开、立直,旋紧固定。
图18示出了扶手后端上翻打开、立直,旋紧固定后的椅子扶手立体图。扶手上端内置的连接中轴(9.4)上设置有手臂支撑件、肩腋部支撑件、胸腋部支撑件,上翻后通过连接中轴上的旋紧锁钮(9.6)固定,防止落下并根据用户需要调整高度。如果用户需要调整的高度很低,那么还可以通过9.3结构调整高度。
手臂支撑件、肩腋部支撑件、胸腋部支撑件在连接中轴上设置高度后,胸腋部支撑件以上的连接中轴、扶手上端外层便构成头部、肩部支撑件,用户在使用时,可以根据需要将头部、肩部靠在上面休息。
手臂支撑件、肩腋部支撑件、胸腋部支撑件可通过连接中轴旋转、打开,因为扶手上端外层有方便旋转的省略设计,手臂支撑件、肩腋部支撑件、胸腋部支撑件能最大角度旋转摆放,方便用户的使用。
胸腋部支撑件设计中包括有胸腋部支撑件伸缩部位和旋紧锁钮(6),但实际应用中,因为扶手左右两边一边一个,所以胸腋部支撑件也是被分开成左右部分,使用时,分别打开的左右部分胸腋部支撑件可以通过调整伸缩部位方式贴合在一起,也可以通过不完全靠近,以分离部分距离的方式,支撑用户胸部、腋部。
图19示出了双层结构设计的肩腋部支撑件,如果用户体型较胖,那么无需使用内层肩腋部支撑件(911)。如果用户体型偏瘦,那么用户可以将双层肩腋部支撑件往椅子中间旋转,变为胸腋部支撑件,然后将内层肩腋部支撑件通过旋转部位(9.8)旋出,在内层肩腋部支撑件活动范围(9.9)根据用户需要调整肩腋部支撑件间隔宽度,再通过内层肩腋部支撑件活动范围旋紧锁钮(9.7)固定。
本优选实施例,对于椅子扶手取消前端支撑杆设计,而将椅子扶手支撑件(10)设计在靠近椅背处的扶手来说,扶手上端、后端以及上面附设的支架结构同样可以通过扶手上端最前端设计的旋转部位和旋紧锁钮,往扶手前端方向上翻打开、旋紧固定使用(图20)。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图21示出了在椅子靠背设有支架结构的椅子立体图,其包括椅脚(11.1)、椅面(11.2)、椅子靠背(11.3)、椅子靠背支撑件(11.4)、肩腋部支撑件(1)、手臂支撑件(3)。
对没有扶手的椅子来说,将椅子反坐,用户能够通过椅子靠背顶端形成的胸腋部支撑件,获得好的休息效果。但这种仅仅具备胸腋部支撑件功能的支撑方式,用户无法获取本实用新型支架肩腋部支撑件、手臂支撑件、头部支撑件附带的更多消除人体疲劳效果。
本优选实施例中,椅子靠背侧方设置有可旋转的肩腋部支撑件和手臂支撑件,使用时,用户反坐椅子,通过肩腋部支撑件垂直方向旋转部位和旋紧锁钮(6.1)和手臂支撑件旋转部位和旋紧锁钮(11.7),将肩腋部支撑件向椅面方向旋出固定,将手臂支撑件向椅背方向旋出固定,支撑用户肩腋部和前方手臂。椅子靠背侧方设置有手臂支撑件,使用时,用户通过手臂支撑件旋转部位和旋紧锁钮(11.6),将手臂支撑件向椅背两侧方向旋出固定,支撑用户肩侧方手臂。如果觉得高度不合适,可通过椅子靠背支撑件升降部位和旋紧锁钮(11.5)进行调节。
本优选实施例中,肩腋部支撑件和手臂支撑件可以固定或活动的方式设置在椅子靠背上,方便生产商配套生产。同时,生产商可以视情在椅子靠背上以固定或活动的方式设置头部支撑件(2a)。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图22示出了设有支架的变形凳子(或工作台)立体图,其包括两个相邻的肩腋部支撑件、胸腋部支撑件、手臂支撑件和承载件。
肩腋部支撑件、胸腋部支撑件、手臂支撑件和承载件与人体接触端均可平面化变形设计,其中结构3是手臂支撑件与人体接触端平面化变形示例。通过变形,用户可获取个性凳子(或工作台)功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其结构设置合理、方便用户坐着时能利用胸部、肩部、腋部、手臂、体侧、头部等部位承担上半身体重,减轻脊椎、腰部肌肉、臀部骨盆负担,同时方便用户变换坐姿,改善单一坐姿的人体疲劳,有效降低因久坐引起身体生理的不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