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作物栽培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木薯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木薯,别名为木番薯,树薯,与马铃薯、红薯并列为世界三大薯类作物,也是世界上年产量超过亿吨以上的七大作物之一,起源于热带美洲,广泛栽培于热带和部分亚热带地区,世界上木薯已有近五千年的栽培历史,广泛种植的主要旱粮和饲料作物,是许多热带地区国家日常食物中的主要热带能来源。木薯可制作给类糕点、粉丝、虾片和酱料等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其营养价值与大豆类似,是一种良好的植物蛋白,可作蔬菜食用;在工业上的开发利用,在发酵工业上木薯淀粉或干片可制酒精,柠檬酸,谷氨酸和赖氨酸以及木薯蛋白质;木薯淀粉可制造葡萄糖、果糖、生产山梨醇、甘露醇。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粮食产量的提高及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木薯种植效益低,连年留种,对留种茎选择不科学,品种退化,施肥的不科学,管理粗放,不重视基肥及其追肥,不重视中耕除草等各方面的管理不足,以致病虫入侵,导致了木薯的减产。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木薯的栽培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木薯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翻土:种植木薯前,把地翻犁在阳光下暴晒20天,让土壤充分风化;
2)整地:土壤含水量为50%-70%,深耕耙碎,深耕22-30cm,土地表面 平整,土块细碎,无残留杂草、秸秆;
3)选种茎及种茎处理:种茎新鲜,粗壮节密,砍断切口见乳汁浸出,以主茎的中、下节段作种苗,萌发力强,每2-4个有效芽将木薯种茎截成长度为13-17cm,将截好的种茎用代森铵或石灰水进行浸泡10-15min消毒,防治病虫害的入侵,有利于出苗、壮苗和育苗;
4)下种种植
4.1种植时间选择在2月中旬至3月下旬,当日温度为15℃-30℃;
4.2在整理好的地面上开挖深度为10-20cm,将选好的种茎平放入植沟中,平放种植可达到四周结薯,株行距相隔60-80cm,每亩植800-1100株;
4.3每亩200-300公斤堆肥、禽蓄粪有机农家肥,复合肥10-15公斤混合施用,施入种植沟内种苗与种苗之间,覆盖3-5cm土;
5)田间管理
5.1补苗:木薯植后20-30天,出苗率50%-90%,对缺株进行补植,以保全苗;
5.2间苗:木薯植后30-50天,苗高20-30cm,进行间苗,每穴留1-2株健壮苗,以便养分集中供应留下的主苗生长,以免减少荫蔽和消耗养分;
5.3中耕除草:植后30-50天,进行第一次中耕除草,促进幼苗生长,70-90天进行第二次中耕除草,100-120天进行第三次中耕除草;
5.4追肥:种植后追肥2-3次,配合N、P、K施用;
6)喷施多效唑:26g多效唑与30斤水混合喷施于木薯的顶端和幼嫩部位,淋湿不滴水。
优选的是,所述步骤3)中种茎下端切削斜口3-5cm。
优选的是,所述步骤5)中追肥于种植30-50天,每亩施尿素5-8公斤或施稀薄人畜粪水900-1300公斤,种植70-90天,每亩施用尿素4.5-5.2公斤、氯化钾肥6-8公斤、碳酸氢铵2-3公斤,可促进块根形成,增加单株薯数,种植90-120天,每亩施用氯化钾4.5-7公斤,促进块根膨大和淀粉积累。
优选的是,所述步骤6)中喷施多效唑于苗高30-50cm,80-100cm,130-150cm时喷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木薯耐旱、不耐冻,不过于贫瘠的土地宜生长,种植前通过犁耙松土,土壤疏松,促进对土壤养分的充分吸收,利于木薯生长,对切好的种茎进行侵泡消毒,减少病虫害入侵,有利于出苗、壮苗和育苗,提高木薯成活率,产量增加20%-30%。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木薯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翻土:种植木薯前,把地翻犁在阳光下暴晒20天,让土壤充分风化;
2)整地:土壤含水量为50%,深耕耙碎,深耕25cm,土地表面平整,土块细碎,无残留杂草、秸秆;
3)选种茎及种茎处理:种茎新鲜,粗壮节密,砍断切口见乳汁浸出,以主茎的中、下节段作种苗,萌发力强,每2个有效芽将木薯种茎截成长度为14cm,将截好的种茎用代森铵或石灰水进行浸泡10min消毒,防治病虫害的入侵,有利于出苗、壮苗和育苗;
4)下种种植
4.1种植时间选择在2月中旬,当日温度为15℃-25℃;
4.2在整理好的地面上开挖深度为12cm,将选好的种茎平放入植沟中,平放种植可达到四周结薯,株行距相隔60cm,每亩植1000株;
4.3每亩280公斤堆肥、禽蓄粪有机农家肥,复合肥15公斤混合施用,施入种植沟内种苗与种苗之间,覆盖5cm土;
5)田间管理
5.1补苗:木薯植后20天,出苗率70%,对缺株进行补植,以保全苗;
5.2间苗:木薯植后30天,苗高20cm,进行间苗,每穴留1-2株健壮苗, 以便养分集中供应留下的主苗生长,以免减少荫蔽和消耗养分;
5.3中耕除草:植后35天,进行第一次中耕除草,促进幼苗生长,79天进行第二次中耕除草,110天进行第三次中耕除草;
5.4追肥:种植后追肥2次,配合N、P、K施用,于种植30天,每亩施尿素5公斤或施稀薄人畜粪水900公斤,种植79天,每亩施用尿素4.5公斤、氯化钾肥8公斤、碳酸氢铵3公斤,可促进块根形成,增加单株薯数;
6)喷施多效唑:26g多效唑与30斤水混合分别在苗高30-50cm,80-100cm,130-150cm这三个阶段喷施于木薯顶端和幼嫩部位,淋湿不滴水。
采用此技术方法栽培出的木薯,提高了木薯的出苗率,增产20%。
实施例2
一种木薯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翻土:种植木薯前,把地翻犁在阳光下暴晒20天,让土壤充分风化;
2)整地:土壤含水量为60%,深耕耙碎,深耕22cm,土地表面平整,土块细碎,无残留杂草、秸秆;
3)选种茎及种茎处理:种茎新鲜,粗壮节密,砍断切口见乳汁浸出,以主茎的中、下节段作种苗,萌发力强,每3个有效芽将木薯种茎截成长度为16cm,将截好的种茎用代森铵或石灰水进行浸泡13min消毒,防治病虫害的入侵,有利于出苗、壮苗和育苗;
4)下种种植
4.1种植时间选择在2月下旬,当日温度为16℃-25℃;
4.2在整理好的地面上开挖深度为14cm,将选好的种茎平放入植沟中,平放种植可达到四周结薯,株行距相隔65cm,每亩植950株;
4.3每亩260公斤堆肥、禽蓄粪有机农家肥,复合肥15公斤混合施用,施入种植沟内种苗与种苗之间,覆盖5cm土;
5)田间管理
5.1补苗:木薯植后25天,出苗率80%,对缺株进行补植,以保全苗;
5.2间苗:木薯植后40天,苗高30cm,进行间苗,每穴留2株健壮苗,以便养分集中供应留下的主苗生长,以免减少荫蔽和消耗养分;
5.3中耕除草:植后40天,进行第一次中耕除草,促进幼苗生长,82天进行第二次中耕除草,120天进行第三次中耕除草;
5.4追肥:种植后追肥3次,配合N、P、K施用,于种植38天,每亩施尿素6公斤或施稀薄人畜粪水1100公斤,种植80天,每亩施用尿素5.0公斤、氯化钾肥6公斤、碳酸氢铵2.5公斤,可促进块根形成,增加单株薯数;
6)喷施多效唑:26g多效唑与30斤水混合分别在苗高30-50cm,80-100cm,130-150cm这三个阶段喷施于木薯顶端和幼嫩部位,淋湿不滴水。
采用此技术方法栽培出的木薯,提高了木薯的出苗率,增产25.2%。
实施例3
一种木薯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翻土:种植木薯前,把地翻犁在阳光下暴晒20天,让土壤充分风化;
2)整地:土壤含水量为70%,深耕耙碎,深耕28cm,土地表面平整,土块细碎,无残留杂草、秸秆;
3)选种茎及种茎处理:种茎新鲜,粗壮节密,砍断切口见乳汁浸出,以主茎的中、下节段作种苗,萌发力强,每4个有效芽将木薯种茎截成长度为17cm,将截好的种茎用代森铵或石灰水进行浸泡15min消毒,防治病虫害的入侵,有利于出苗、壮苗和育苗;
4)下种种植
4.1种植时间选择在3月上旬,当日温度为15℃-25℃;
4.2在整理好的地面上开挖深度为20cm,将选好的种茎平放入植沟中,平放种植可达到四周结薯,株行距相隔80cm,每亩植880株;
4.3每亩220公斤堆肥、禽蓄粪有机农家肥,复合肥12公斤混合施用,施入种植沟内种苗与种苗之间,覆盖5cm土;
5)田间管理
5.1补苗:木薯植后30天,出苗率90%,对缺株进行补植,以保全苗;
5.2间苗:木薯植后50天,苗高30cm,进行间苗,每穴留2株健壮苗,以便养分集中供应留下的主苗生长,以免减少荫蔽和消耗养分;
5.3中耕除草:植后50天,进行第一次中耕除草,促进幼苗生长,85天进行第二次中耕除草,110天进行第三次中耕除草;
5.4追肥:种植后追肥2-3次,配合N、P、K施用,于种植45天,每亩施尿素7公斤或施稀薄人畜粪水1100公斤,种植80天,每亩施用尿素4.8公斤、氯化钾肥6公斤、碳酸氢铵2.5公斤,可促进块根形成,增加单株薯数;
6)喷施多效唑:26g多效唑与30斤水混合分别在苗高30-50cm,80-100cm,130-150cm这三个阶段喷施于木薯顶端和幼嫩部位,淋湿不滴水。
采用此技术方法栽培出的木薯,提高了木薯的出苗率,增产30%。
尽管本发明的实施例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