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池及其养殖方法.pdf

上传人:xia****o6 文档编号:7079122 上传时间:2019-09-24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68.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710622875.9

申请日:

20170727

公开号:

CN107347622A

公开日:

20171117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审查中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G33/00

主分类号:

A01G33/00

申请人: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科学研究院

发明人:

赵永贞,陈秀荔,李强勇,陈晓汉,刘青云,辛文仑,王卉

地址:

530021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区青山路8号

优先权:

CN201710622875A

专利代理机构:

广西南宁汇博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卢颖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池,包括池体,若干块隔板和附着件;所述的隔板的长度小于池体的宽度,与池体的侧壁形成过水口;所述的隔板平行间隔交错安装在池体中,将池体隔为多级过水通道;在隔板与池体的侧壁形成的第一级过水通道上方设有进水管;在最后一级过水通道内设有溢流性出水管;所述的过水通道内铺设附着件。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利用上述的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池的养殖方法。本发明根据长茎葡萄蕨藻自然生长环境,通过在养殖池内设置平行交错并于对应养殖池壁留有过水口的隔板,形成过水通道,在养殖池头尾端分设有进水管和溢流性出水管,便于模拟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洋流流动条件,促进其生长,提高产品的质量。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池体(1),若干块隔板(3)和附着件(4);所述的隔板(3)的长度小于池体(1)的宽度,与池体(1)的侧壁形成过水口;所述的隔板(3)平行间隔交错安装在池体(1)中,将池体(1)隔为多级过水通道(5);在隔板(3)与池体(1)的侧壁形成的第一级过水通道上方设有进水管(2);在最后一级过水通道内设有溢流性出水管(6);所述的过水通道(5)内铺设附着件(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级过水通道内设有挡水板(8)和溢流板(9),挡水板(8)和溢流板(9)依次交叉排列;所述的挡水板(8)的上端与池体(1)侧壁的高度相平,下端与池体(1)的底板之间设有间隙;所述的溢流板(9)的上端低于池体(1)侧壁的高,下端与池体(1)的底板密封连接;所述的挡水板(8)和溢流板(9)的板长均与第一级过水通道的内径相匹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级过水通道(5)内还设有除污口(10);所述的除污口(10)设于相邻的挡水板(8)和溢流板(9)之间的池体(1)侧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附着件(4)包括一对固定板(11)和双层筛网;所述的双层筛网固定在两块固定板(11)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板(11)在横向上设有一对插槽(12),固定板(11)在纵向方向上设有一对限位槽(13);每个插槽(12)的两端通过紧固螺栓与限位槽(11)形成可移动连接;所述的插槽(12)的槽口宽度与筛网的厚度匹配。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双层筛网的上下层筛网网目的直径在0.5cm~3cm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附着件(4)下方设有支脚(7)。 8.一种利用以上任一所述的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池的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在第一级过水通道内相邻的挡水板与溢流板之间铺放贝壳粉、珊瑚石、火山石或其他微量元素缓释性填料;(2)在进水管处不断注入鱼虾养殖废水,鱼虾养殖废水的盐度在28‰-32‰之间;(3)在双层筛网的下层筛网上均匀平铺单层长茎葡萄蕨藻藻种,再将上层筛网扣在下层筛网上,固定单层长茎葡萄蕨藻藻种;(4)将固定单层长茎葡萄蕨藻藻种的双层筛网铺设于过水通道中,在养殖过程中,调整双层筛网的高度,长茎葡萄蕨藻顶端与水面距离保持在1-20cm之间;(5)养殖过程中的光照强度控制为3000-8000lx;光照周期为不间断光照12h后不间断黑暗12h;养殖水温控制在18-32℃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的鱼虾养殖废水经沉淀、过滤去除掉不溶性颗粒物处理过的。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所述的养殖水温为24-28℃。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池及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长茎葡萄蕨藻是隶属绿藻门蕨藻科的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用绿藻,以冲绳为北线自然生长于太平洋的帛琉群岛、吉格波特群岛等领域。由于长茎葡萄蕨藻形状晶莹饱满似葡萄,故被称为海葡萄,因其富含海藻多糖、胶原蛋白和膳食纤维,氨基酸组成均衡且种类齐全,脂肪含量较低且多为不饱和脂肪酸,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丰富,食用口感如鱼子般丰富多汁,又有“绿色鱼子酱”之称。

由于长茎葡萄蕨藻丰富的营养和优良的适口性,市场对这种藻类需求快速增加,价格极高,但因大量滥采,海湾环境变差等因素,年采收量急剧减少。为了增加资源,1978~1986年期间,冲绳人在那霸湾开展人工养殖实验并获得成功。近年来,在我国也有零星开展长茎葡萄蕨藻人工养殖成功的报道,但规模都远远达不到产业化水平。目前,国内开展长茎葡萄蕨藻养殖均为静止水、定期添加人工营养盐的养殖模式,养殖成本高,且无法模拟长茎葡萄蕨藻自然生长环境条件下洋流流动以及稳定的营养供应,养殖效果不佳,养殖效益不高。

虾、鱼养殖是我国海水养殖的支柱产业。在陆基海水养殖中,养殖水体中过量的氮、磷富集,尤其是氨氮和亚硝氮累积常导致虾、鱼中毒死亡,是导致养殖失败的主因,养殖废水的排放也是海域海水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之一。长茎葡萄蕨藻具有较强的氮、磷吸收能力,且长茎葡萄蕨藻适合陆基养殖,通过长茎葡萄蕨藻吸收鱼虾养殖废水中富集的氮、磷,一方面废水中富集的氮、磷为长茎葡萄蕨藻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营养,避免了人工营养盐的使用,降低了长茎葡萄蕨藻的养殖成本,另一方面,长茎葡萄蕨藻净化了鱼虾养殖水体水质,提高了海水资源的利用率,促进鱼虾养殖的增产增效。利用长茎葡萄蕨藻净化了鱼虾养殖水体水质,实现藻、虾、鱼养殖生态互补,具有极高的经济和生态价值。目前,生产中尚无通过长茎葡萄蕨藻净化鱼虾养殖水体水质,进行藻、虾、鱼生态互补养殖的报道和实例。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合理、养殖成本低、产品质量高的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池,包括池体,若干块隔板和附着件;所述的隔板的长度小于池体的宽度,与池体的侧壁形成过水口;所述的隔板平行间隔交错安装在池体中,将池体隔为多级过水通道;在隔板与池体的侧壁形成的第一级过水通道上方设有进水管;在最后一级过水通道内设有溢流性出水管;所述的过水通道内铺设附着件。

以上所述的第一级过水通道内设有挡水板和溢流板,挡水板和溢流板依次交叉排列;所述的挡水板的上端与池体侧壁的高度相平,下端与池体的底板之间设有间隙;所述的溢流板的上端低于池体侧壁的高,下端与池体的底板密封连接;所述的挡水板和溢流板的板长均与第一级过水通道的内径相匹配。挡水板和溢流板将第一级过水通道又分为了多个宫格,使用时,在宫格内可填充贝壳粉、珊瑚石、火山石或缓释性微量元素等填料,既可过滤养殖水质,又可通过贝壳粉、珊瑚石、火山石等滤料缓慢释放到水体中的矿物元素对长茎葡萄蕨藻生长提供矿物应用补充。

以上所述的第一级过水通道内还设有除污口;所述的除污口设于相邻的挡水板和溢流板之间的池体侧壁上。

以上所述的附着件包括一对固定板和双层筛网;所述的双层筛网固定在两块固定板之间。

以上所述的固定板在横向上设有一对插槽,固定板在纵向方向上设有一对限位槽;每个插槽的两端通过紧固螺栓与限位槽形成可移动连接;所述的插槽的槽口宽度与筛网的厚度匹配。使用时,每片筛网固定在对应的插槽内,可根据长茎葡萄蕨藻藻种的铺设厚度调节插槽之间的间距,使长茎葡萄蕨藻的固定稳固;也可根据光照强弱及长茎葡萄蕨藻的生长情况,通过调节插槽与养殖池底面的相对高度从而实现对长茎葡萄蕨藻到养殖水面的距离调整。

以上所述的双层筛网的上下层筛网网目直径在0.5cm~ 3cm之间。

以上所述的附着件下方设有支脚。

利用以上所述的一种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池的养殖方法,主要步骤如下:

(1)在第一级过水通道内相邻的挡水板与溢流板之间铺放贝壳粉、珊瑚石、火山石或其他微量元素缓释性填料;

(2)在进水管处不断注入鱼虾养殖废水,鱼虾养殖废水的盐度在28‰-32‰之间;

(3)在双层筛网的下层筛网上均匀平铺单层长茎葡萄蕨藻藻种,再将上层筛网扣在下层筛网上,固定单层长茎葡萄蕨藻藻种;

(4)将固定单层长茎葡萄蕨藻藻种的双层筛网铺设于过水通道中,在养殖过程中,调整双层筛网的高度,长茎葡萄蕨藻顶端与水面距离保持在1-20cm之间;

(5)养殖过程中的光照强度控制为3000-8000 lx;光照周期为不间断光照12h后不间断黑暗12h;养殖水温控制在18-32℃之间。

以上步骤(2)所述的鱼虾养殖废水是经沉淀、过滤去除掉不溶性颗粒物处理过的。

以上步骤(5)所述的养殖水温为24-28℃。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及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根据长茎葡萄蕨藻自然生长环境,通过在养殖池内设置平行交错并于对应养殖池壁留有过水口的隔板,形成过水通道,在养殖池头尾端分设有进水管和溢流性出水管,便于模拟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洋流流动条件,促进其生长,提高产品的质量。

2、本发明在第一级过水通道内设有多个挡水板和溢流板,在第一过水单元形成多个宫格,对养殖水进行了多级过滤,提高了养殖水质。

3、本发明设置了高度可调的长茎葡萄蕨藻附着件,可根据光照强弱及长茎葡萄蕨藻的生长情况,灵活的调整长茎葡萄蕨藻到养殖水面的距离;并且附着件的两个筛网均通过卡槽式固定在插槽内,便于快速、便捷地固定长茎葡萄蕨藻苗种,工作效率高。

4、本发明以鱼、虾等海水养殖的废水为长茎葡萄蕨藻生长提供营养,即可通过长茎葡萄蕨藻吸收养殖废水中富营养的氮磷等,净化鱼虾养殖用水,实现鱼、虾海水养殖废水的再循环利用,又可省去长茎葡萄蕨藻养殖中人工营养盐配制和添加的环节,节耗增效,实现鱼虾藻生态共养,节水、节能、增效,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附着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识:

1-池体,2-进水管,3-隔板,4-附着件,5-过水通道,6-出水管,7-支脚,8-挡水板,9-溢流板,10-除污口,11-固定板,12-插槽,13-限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池,包括池体1,若干块隔板3和附着件4;所述的隔板3的长度小于池体1的宽度,与池体1的侧壁形成过水口;所述的隔板3平行间隔交错安装在池体1中,将池体1隔为多级过水通道5;在隔板3与池体1的侧壁形成的第一级过水通道上方设有进水管2;在最后一级过水通道内设有溢流性出水管6;所述的过水通道5内铺设附着件4。所述的附着件4包括一对固定板11和双层筛网;所述的双层筛网固定在两块固定板11之间。所述的双层筛网的上下层筛网网目直径均为0.5cm。所述的附着件4下方设有支脚7。

使用时,在养殖池内设置平行交错并于对应养殖池壁留有过水口的隔板3,形成多级过水通道,过水通道内还铺设了固定着长茎葡萄蕨藻藻种的附着件4,附着件4下方通过支脚7与养殖池池底保持距离,保持流水从双层筛网底面通过,保证了长茎葡萄蕨藻的均匀养殖;向进水管2向养殖池的第一级过水通道内通入养殖水,经过多级过水后到最后一级过水通道内通过溢流性出水管6排出,成功模拟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洋流流动条件,促进其生长。

实施例2:

一种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池,包括池体1,若干块隔板3和附着件4;所述的隔板3的长度小于池体1的宽度,与池体1的侧壁形成过水口;所述的隔板3平行间隔交错安装在池体1中,将池体1隔为多级过水通道5;在隔板3与池体1的侧壁形成的第一级过水通道上方设有进水管2;在最后一级过水通道内设有溢流性出水管6;所述的过水通道5内铺设附着件4。

所述的第一级过水通道内设有挡水板8和溢流板9,挡水板8和溢流板9依次交叉排列;所述的挡水板8的上端与池体1侧壁的高度相平,下端与池体1的底板之间设有间隙;所述的溢流板9的上端低于池体1侧壁的高,下端与池体1的底板密封连接;所述的挡水板8和溢流板9的板长均与第一级过水通道的内径相匹配。第一级过水通道5内还设有除污口10,除污口10设于相邻的挡水板8和溢流板9之间的池体1侧壁上。所述的附着件4包括一对固定板11和双层筛网;所述的双层筛网固定在两块固定板11之间。所述的双层筛网的下层筛网网目直径为1. cm,上层筛网网目直径2 cm。所述的附着件4下方设有支脚7。

利用上述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池的养殖方法,主要步骤如下:

(1)在第一级过水通道内相邻的挡水板与溢流板之间铺放贝壳粉、珊瑚石、火山石或其他微量元素缓释性填料;

(2)在进水管处不断注入鱼虾养殖废水,鱼虾养殖废水的盐度在28‰-30‰之间;所述的鱼虾养殖废水是经沉淀、过滤去除掉不溶性颗粒物处理过的;

(3)在双层筛网的下层筛网上均匀平铺单层长茎葡萄蕨藻藻种,再将上层筛网扣在下层筛网上,固定单层长茎葡萄蕨藻藻种;

(4)将固定单层长茎葡萄蕨藻藻种的双层筛网铺设于过水通道中,在养殖过程中,调整双层筛网的高度,长茎葡萄蕨藻顶端与水面距离保持在1-8cm之间;

(5)养殖过程中的光照强度控制为3000-5000 lx;光照周期为不间断光照12h后不间断黑暗12h;养殖水温控制在18-22℃之间。

实施例3:

利用如实施例2所述的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池的养殖方法,主要步骤如下:

(1)在第一级过水通道内相邻的挡水板与溢流板之间铺放贝壳粉、珊瑚石、火山石或其他微量元素缓释性填料;

(2)在进水管处不断注入鱼虾养殖废水,鱼虾养殖废水的盐度在28‰-30‰之间;所述的鱼虾养殖废水是经沉淀、过滤去除掉不溶性颗粒物处理过的;

(3)在双层筛网的下层筛网上均匀平铺单层长茎葡萄蕨藻藻种,再将上层筛网扣在下层筛网上,固定单层长茎葡萄蕨藻藻种;

(4)将固定单层长茎葡萄蕨藻藻种的双层筛网铺设于过水通道中,在养殖过程中,调整双层筛网的高度,长茎葡萄蕨藻顶端与水面距离保持在8-12cm之间;

(5)养殖过程中的光照强度控制为5000-6000 lx;光照周期为不间断光照12h后不间断黑暗12h;养殖水温控制在24-28℃之间。

实施例4:

一种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池,包括池体1,若干块隔板3和附着件4;所述的隔板3的长度小于池体1的宽度,与池体1的侧壁形成过水口;所述的隔板3平行间隔交错安装在池体1中,将池体1隔为多级过水通道5;在隔板3与池体1的侧壁形成的第一级过水通道上方设有进水管2;在最后一级过水通道内设有溢流性出水管6;所述的过水通道5内铺设附着件4。

所述的第一级过水通道内设有挡水板8和溢流板9,挡水板8和溢流板9依次交叉排列;所述的挡水板8的上端与池体1侧壁的高度相平,下端与池体1的底板之间设有间隙;所述的溢流板9的上端低于池体1侧壁的高,下端与池体1的底板密封连接;所述的挡水板8和溢流板9的板长均与第一级过水通道的内径相匹配。第一级过水通道5内还设有除污口10,除污口10设于相邻的挡水板8和溢流板9之间的池体1侧壁上。

所述的附着件4包括一对固定板11和双层筛网;所述的双层筛网固定在两块固定板11之间。固定板11在横向上设有一对插槽12,固定板11在纵向方向上设有一对限位槽13;每个插槽12的两端通过紧固螺栓与限位槽11形成可移动连接;所述的插槽12的槽口宽度与筛网的厚度匹配。所述的双层筛网的下层筛网网目直径为1.5cm,上层筛网网目直径3 cm。使用时,每片筛网固定在对应的插槽12内,可根据长茎葡萄蕨藻藻种的铺设厚度调节插槽12之间的间距,使长茎葡萄蕨藻的固定稳固;也可根据光照强弱及长茎葡萄蕨藻的生长情况,通过调节插槽12与养殖池底面的相对高度从而实现对长茎葡萄蕨藻到养殖水面的距离调整。

利用上述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池的养殖方法,主要步骤如下:

(1)在第一级过水通道内相邻的挡水板与溢流板之间铺放贝壳粉、珊瑚石、火山石或其他微量元素缓释性填料;

(2)在进水管处不断注入鱼虾养殖废水,鱼虾养殖废水的盐度在30‰-32‰之间;所述的鱼虾养殖废水是经沉淀、过滤去除掉不溶性颗粒物处理过的;

(3)在双层筛网的下层筛网上均匀平铺单层长茎葡萄蕨藻藻种,再将上层筛网扣在下层筛网上,固定单层长茎葡萄蕨藻藻种;

(4)将固定单层长茎葡萄蕨藻藻种的双层筛网铺设于过水通道中,在养殖过程中,调整双层筛网的高度,长茎葡萄蕨藻顶端与水面距离保持在12-16cm之间;

(5)养殖过程中的光照强度控制为6000-7000 lx;光照周期为不间断光照12h后不间断黑暗12h;养殖水温控制在28-30℃之间。

实施例5:

利用如实施例4所述的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池的养殖方法,主要步骤如下:

(1)在第一级过水通道内相邻的挡水板与溢流板之间铺放贝壳粉、珊瑚石、火山石或其他微量元素缓释性填料;

(2)在进水管处不断注入鱼虾养殖废水,鱼虾养殖废水的盐度在30‰-32‰之间;所述的鱼虾养殖废水是经沉淀、过滤去除掉不溶性颗粒物处理过的;

(3)在双层筛网的下层筛网上均匀平铺单层长茎葡萄蕨藻藻种,再将上层筛网扣在下层筛网上,固定单层长茎葡萄蕨藻藻种;

(4)将固定单层长茎葡萄蕨藻藻种的双层筛网铺设于过水通道中,在养殖过程中,调整双层筛网的高度,长茎葡萄蕨藻顶端与水面距离保持在16-20cm之间;

(5)养殖过程中的光照强度控制为7000-8000 lx;光照周期为不间断光照12h后不间断黑暗12h;养殖水温控制在30-32℃之间。

一种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池及其养殖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一种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池及其养殖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一种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池及其养殖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池及其养殖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池及其养殖方法.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710622875.9 (22)申请日 2017.07.27 (71)申请人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科学研究院 地址 530021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 区青山路8号 (72)发明人 赵永贞 陈秀荔 李强勇 陈晓汉 刘青云 辛文仑 王卉 (74)专利代理机构 广西南宁汇博专利代理有限 公司 45114 代理人 卢颖 (51)Int.Cl. A01G 33/00(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池及其养殖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长茎葡萄蕨藻。

2、养殖池, 包 括池体, 若干块隔板和附着件; 所述的隔板的长 度小于池体的宽度, 与池体的侧壁形成过水口; 所述的隔板平行间隔交错安装在池体中, 将池体 隔为多级过水通道; 在隔板与池体的侧壁形成的 第一级过水通道上方设有进水管; 在最后一级过 水通道内设有溢流性出水管; 所述的过水通道内 铺设附着件。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利用上述的长 茎葡萄蕨藻养殖池的养殖方法。 本发明根据长茎 葡萄蕨藻自然生长环境, 通过在养殖池内设置平 行交错并于对应养殖池壁留有过水口的隔板, 形 成过水通道, 在养殖池头尾端分设有进水管和溢 流性出水管, 便于模拟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洋流流 动条件, 促进其生长, 提高产品。

3、的质量。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1页 CN 107347622 A 2017.11.17 CN 107347622 A 1.一种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池, 其特征在于: 包括池体 (1) , 若干块隔板 (3) 和附着件 (4) ; 所述的隔板 (3) 的长度小于池体 (1) 的宽度, 与池体 (1) 的侧壁形成过水口; 所述的隔板 (3) 平行间隔交错安装在池体 (1) 中, 将池体 (1) 隔为多级过水通道 (5) ; 在隔板 (3) 与池体 (1) 的 侧壁形成的第一级过水通道上方设有进水管 (2) ; 在最后一级过水通道内设有溢流性出水 管 (6) ; 所述的过水通道 (5) 内铺。

4、设附着件 (4)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池,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第一级过水通 道内设有挡水板 (8) 和溢流板 (9) , 挡水板 (8) 和溢流板 (9) 依次交叉排列; 所述的挡水板 (8) 的上端与池体 (1) 侧壁的高度相平, 下端与池体 (1) 的底板之间设有间隙; 所述的溢流板 (9) 的上端低于池体 (1) 侧壁的高, 下端与池体 (1) 的底板密封连接; 所述的挡水板 (8) 和溢流板 (9) 的板长均与第一级过水通道的内径相匹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池,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第一级过水通 道 (5) 内还设有除污口 (10。

5、) ; 所述的除污口 (10) 设于相邻的挡水板 (8) 和溢流板 (9) 之间的 池体 (1) 侧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池,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附着件 (4) 包 括一对固定板 (11) 和双层筛网; 所述的双层筛网固定在两块固定板 (11) 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池,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固定板 (11) 在 横向上设有一对插槽 (12) , 固定板 (11) 在纵向方向上设有一对限位槽 (13) ; 每个插槽 (12) 的两端通过紧固螺栓与限位槽 (11) 形成可移动连接; 所述的插槽 (12) 的槽口宽度与筛网的 厚度匹配。。

6、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池,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双层筛网的上 下层筛网网目的直径在0.5cm3 cm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池,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附着件 (4) 下 方设有支脚 (7) 。 8.一种利用以上任一所述的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池的养殖方法, 其特征在于: 主要包括 以下步骤: (1) 在第一级过水通道内相邻的挡水板与溢流板之间铺放贝壳粉、 珊瑚石、 火山石或其 他微量元素缓释性填料; (2) 在进水管处不断注入鱼虾养殖废水, 鱼虾养殖废水的盐度在28-32之间; (3) 在双层筛网的下层筛网上均匀平铺单层长茎葡萄蕨藻藻种, 再将上层。

7、筛网扣在下 层筛网上, 固定单层长茎葡萄蕨藻藻种; (4) 将固定单层长茎葡萄蕨藻藻种的双层筛网铺设于过水通道中, 在养殖过程中, 调整 双层筛网的高度, 长茎葡萄蕨藻顶端与水面距离保持在1-20cm之间; (5) 养殖过程中的光照强度控制为3000-8000 lx; 光照周期为不间断光照12h后不间断 黑暗12h; 养殖水温控制在18-32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养殖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 (2) 所述的鱼虾养殖废水经沉淀、 过滤去除掉不溶性颗粒物处理过的。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养殖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 (5) 所述的养殖水温为24-28。 权 利 要 求 书 1/1。

8、 页 2 CN 107347622 A 2 一种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池及其养殖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 涉及一种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池及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长茎葡萄蕨藻是隶属绿藻门蕨藻科的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用绿藻, 以冲绳为北线自 然生长于太平洋的帛琉群岛、 吉格波特群岛等领域。 由于长茎葡萄蕨藻形状晶莹饱满似葡 萄, 故被称为海葡萄, 因其富含海藻多糖、 胶原蛋白和膳食纤维, 氨基酸组成均衡且种类齐 全, 脂肪含量较低且多为不饱和脂肪酸, 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丰富, 食用口感如鱼子般丰富 多汁, 又有 “绿色鱼子酱” 之称。 0003 由于长茎葡萄蕨藻丰富的营养。

9、和优良的适口性, 市场对这种藻类需求快速增加, 价格极高, 但因大量滥采, 海湾环境变差等因素, 年采收量急剧减少。 为了增加资源, 1978 1986年期间, 冲绳人在那霸湾开展人工养殖实验并获得成功。 近年来, 在我国也有零星开展 长茎葡萄蕨藻人工养殖成功的报道, 但规模都远远达不到产业化水平。 目前, 国内开展长茎 葡萄蕨藻养殖均为静止水、 定期添加人工营养盐的养殖模式, 养殖成本高, 且无法模拟长茎 葡萄蕨藻自然生长环境条件下洋流流动以及稳定的营养供应, 养殖效果不佳, 养殖效益不 高。 0004 虾、 鱼养殖是我国海水养殖的支柱产业。 在陆基海水养殖中, 养殖水体中过量的 氮、 磷富。

10、集, 尤其是氨氮和亚硝氮累积常导致虾、 鱼中毒死亡, 是导致养殖失败的主因, 养殖 废水的排放也是海域海水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长茎葡萄蕨藻具有较强的氮、 磷吸 收能力, 且长茎葡萄蕨藻适合陆基养殖, 通过长茎葡萄蕨藻吸收鱼虾养殖废水中富集的氮、 磷, 一方面废水中富集的氮、 磷为长茎葡萄蕨藻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营养, 避免了人工营养 盐的使用, 降低了长茎葡萄蕨藻的养殖成本, 另一方面, 长茎葡萄蕨藻净化了鱼虾养殖水体 水质, 提高了海水资源的利用率, 促进鱼虾养殖的增产增效。 利用长茎葡萄蕨藻净化了鱼虾 养殖水体水质, 实现藻、 虾、 鱼养殖生态互补, 具有极高的经济和生态价值。 目前。

11、, 生产中尚 无通过长茎葡萄蕨藻净化鱼虾养殖水体水质, 进行藻、 虾、 鱼生态互补养殖的报道和实例。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合理、 养殖成本低、 产品质量高的长茎葡萄蕨藻养殖 池。 0006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池, 包括池体, 若干块隔板和附着件; 所述的隔板的长度小于池 体的宽度, 与池体的侧壁形成过水口; 所述的隔板平行间隔交错安装在池体中, 将池体隔为 多级过水通道; 在隔板与池体的侧壁形成的第一级过水通道上方设有进水管; 在最后一级 过水通道内设有溢流性出水管; 所述的过水通道内铺设附着件。 0007 以上所述的第一级。

12、过水通道内设有挡水板和溢流板, 挡水板和溢流板依次交叉排 列; 所述的挡水板的上端与池体侧壁的高度相平, 下端与池体的底板之间设有间隙; 所述的 说 明 书 1/5 页 3 CN 107347622 A 3 溢流板的上端低于池体侧壁的高, 下端与池体的底板密封连接; 所述的挡水板和溢流板的 板长均与第一级过水通道的内径相匹配。 挡水板和溢流板将第一级过水通道又分为了多个 宫格, 使用时, 在宫格内可填充贝壳粉、 珊瑚石、 火山石或缓释性微量元素等填料, 既可过滤 养殖水质, 又可通过贝壳粉、 珊瑚石、 火山石等滤料缓慢释放到水体中的矿物元素对长茎葡 萄蕨藻生长提供矿物应用补充。 0008 以上。

13、所述的第一级过水通道内还设有除污口; 所述的除污口设于相邻的挡水板和 溢流板之间的池体侧壁上。 0009 以上所述的附着件包括一对固定板和双层筛网; 所述的双层筛网固定在两块固定 板之间。 0010 以上所述的固定板在横向上设有一对插槽, 固定板在纵向方向上设有一对限位 槽; 每个插槽的两端通过紧固螺栓与限位槽形成可移动连接; 所述的插槽的槽口宽度与筛 网的厚度匹配。 使用时, 每片筛网固定在对应的插槽内, 可根据长茎葡萄蕨藻藻种的铺设厚 度调节插槽之间的间距, 使长茎葡萄蕨藻的固定稳固; 也可根据光照强弱及长茎葡萄蕨藻 的生长情况, 通过调节插槽与养殖池底面的相对高度从而实现对长茎葡萄蕨藻到。

14、养殖水面 的距离调整。 0011 以上所述的双层筛网的上下层筛网网目直径在0.5cm 3cm之间。 0012 以上所述的附着件下方设有支脚。 0013 利用以上所述的一种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池的养殖方法, 主要步骤如下: (1) 在第一级过水通道内相邻的挡水板与溢流板之间铺放贝壳粉、 珊瑚石、 火山石或其 他微量元素缓释性填料; (2) 在进水管处不断注入鱼虾养殖废水, 鱼虾养殖废水的盐度在28-32之间; (3) 在双层筛网的下层筛网上均匀平铺单层长茎葡萄蕨藻藻种, 再将上层筛网扣在下 层筛网上, 固定单层长茎葡萄蕨藻藻种; (4) 将固定单层长茎葡萄蕨藻藻种的双层筛网铺设于过水通道中, 在养殖。

15、过程中, 调整 双层筛网的高度, 长茎葡萄蕨藻顶端与水面距离保持在1-20cm之间; (5) 养殖过程中的光照强度控制为3000-8000 lx; 光照周期为不间断光照12h后不间断 黑暗12h; 养殖水温控制在18-32之间。 0014 以上步骤 (2) 所述的鱼虾养殖废水是经沉淀、 过滤去除掉不溶性颗粒物处理过的。 0015 以上步骤 (5) 所述的养殖水温为24-28。 0016 相对于现有技术,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及有益效果如下: 1、 本发明根据长茎葡萄蕨藻自然生长环境, 通过在养殖池内设置平行交错并于对应养 殖池壁留有过水口的隔板, 形成过水通道, 在养殖池头尾端分设有进水管和溢流性。

16、出水管, 便于模拟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洋流流动条件, 促进其生长, 提高产品的质量。 0017 2、 本发明在第一级过水通道内设有多个挡水板和溢流板, 在第一过水单元形成多 个宫格, 对养殖水进行了多级过滤, 提高了养殖水质。 0018 3、 本发明设置了高度可调的长茎葡萄蕨藻附着件, 可根据光照强弱及长茎葡萄蕨 藻的生长情况, 灵活的调整长茎葡萄蕨藻到养殖水面的距离; 并且附着件的两个筛网均通 过卡槽式固定在插槽内, 便于快速、 便捷地固定长茎葡萄蕨藻苗种, 工作效率高。 0019 4、 本发明以鱼、 虾等海水养殖的废水为长茎葡萄蕨藻生长提供营养, 即可通过长 说 明 书 2/5 页 4 CN 。

17、107347622 A 4 茎葡萄蕨藻吸收养殖废水中富营养的氮磷等, 净化鱼虾养殖用水, 实现鱼、 虾海水养殖废水 的再循环利用, 又可省去长茎葡萄蕨藻养殖中人工营养盐配制和添加的环节, 节耗增效, 实 现鱼虾藻生态共养, 节水、 节能、 增效, 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附图说明 0020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2为本发明的附着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2 附图标识: 1-池体, 2-进水管, 3-隔板, 4-附着件, 5-过水通道, 6-出水管, 7-支脚, 8-挡水板, 9-溢 流板, 10-除污口,11-固定板, 12-插槽, 13-限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

18、3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24 实施例1: 一种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池, 包括池体1, 若干块隔板3和附着件4; 所述的隔板3的长度小 于池体1的宽度, 与池体1的侧壁形成过水口; 所述的隔板3平行间隔交错安装在池体1中, 将 池体1隔为多级过水通道5; 在隔板3与池体1的侧壁形成的第一级过水通道上方设有进水管 2; 在最后一级过水通道内设有溢流性出水管6; 所述的过水通道5内铺设附着件4。 所述的附 着件4包括一对固定板11和双层筛网; 所述的双层筛网固定在两块固定板11之间。 所述的双 层筛网的上下层筛网网目直径均为0.5cm。 所述的附着件4下方设有支脚7。 。

19、0025 使用时, 在养殖池内设置平行交错并于对应养殖池壁留有过水口的隔板3, 形成多 级过水通道, 过水通道内还铺设了固定着长茎葡萄蕨藻藻种的附着件4, 附着件4下方通过 支脚7与养殖池池底保持距离, 保持流水从双层筛网底面通过, 保证了长茎葡萄蕨藻的均匀 养殖; 向进水管2向养殖池的第一级过水通道内通入养殖水, 经过多级过水后到最后一级过 水通道内通过溢流性出水管6排出, 成功模拟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洋流流动条件, 促进其生 长。 0026 实施例2: 一种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池, 包括池体1, 若干块隔板3和附着件4; 所述的隔板3的长度小 于池体1的宽度, 与池体1的侧壁形成过水口; 所述的隔。

20、板3平行间隔交错安装在池体1中, 将 池体1隔为多级过水通道5; 在隔板3与池体1的侧壁形成的第一级过水通道上方设有进水管 2; 在最后一级过水通道内设有溢流性出水管6; 所述的过水通道5内铺设附着件4。 0027 所述的第一级过水通道内设有挡水板8和溢流板9, 挡水板8和溢流板9依次交叉排 列; 所述的挡水板8的上端与池体1侧壁的高度相平, 下端与池体1的底板之间设有间隙; 所 述的溢流板9的上端低于池体1侧壁的高, 下端与池体1的底板密封连接; 所述的挡水板8和 溢流板9的板长均与第一级过水通道的内径相匹配。 第一级过水通道5内还设有除污口10, 除污口10设于相邻的挡水板8和溢流板9之间。

21、的池体1侧壁上。 所述的附着件4包括一对固定 板11和双层筛网; 所述的双层筛网固定在两块固定板11之间。 所述的双层筛网的下层筛网 网目直径为1. cm, 上层筛网网目直径2 cm。 所述的附着件4下方设有支脚7。 0028 利用上述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池的养殖方法, 主要步骤如下: 说 明 书 3/5 页 5 CN 107347622 A 5 (1) 在第一级过水通道内相邻的挡水板与溢流板之间铺放贝壳粉、 珊瑚石、 火山石或其 他微量元素缓释性填料; (2) 在进水管处不断注入鱼虾养殖废水, 鱼虾养殖废水的盐度在28-30之间; 所述 的鱼虾养殖废水是经沉淀、 过滤去除掉不溶性颗粒物处理过的;。

22、 (3) 在双层筛网的下层筛网上均匀平铺单层长茎葡萄蕨藻藻种, 再将上层筛网扣在下 层筛网上, 固定单层长茎葡萄蕨藻藻种; (4) 将固定单层长茎葡萄蕨藻藻种的双层筛网铺设于过水通道中, 在养殖过程中, 调整 双层筛网的高度, 长茎葡萄蕨藻顶端与水面距离保持在1-8cm之间; (5) 养殖过程中的光照强度控制为3000-5000 lx; 光照周期为不间断光照12h后不间断 黑暗12h; 养殖水温控制在18-22之间。 0029 实施例3: 利用如实施例2所述的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池的养殖方法, 主要步骤如下: (1) 在第一级过水通道内相邻的挡水板与溢流板之间铺放贝壳粉、 珊瑚石、 火山石或其 他。

23、微量元素缓释性填料; (2) 在进水管处不断注入鱼虾养殖废水, 鱼虾养殖废水的盐度在28-30之间; 所述 的鱼虾养殖废水是经沉淀、 过滤去除掉不溶性颗粒物处理过的; (3) 在双层筛网的下层筛网上均匀平铺单层长茎葡萄蕨藻藻种, 再将上层筛网扣在下 层筛网上, 固定单层长茎葡萄蕨藻藻种; (4) 将固定单层长茎葡萄蕨藻藻种的双层筛网铺设于过水通道中, 在养殖过程中, 调整 双层筛网的高度, 长茎葡萄蕨藻顶端与水面距离保持在8-12cm之间; (5) 养殖过程中的光照强度控制为5000-6000 lx; 光照周期为不间断光照12h后不间断 黑暗12h; 养殖水温控制在24-28之间。 0030 。

24、实施例4: 一种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池, 包括池体1, 若干块隔板3和附着件4; 所述的隔板3的长度小 于池体1的宽度, 与池体1的侧壁形成过水口; 所述的隔板3平行间隔交错安装在池体1中, 将 池体1隔为多级过水通道5; 在隔板3与池体1的侧壁形成的第一级过水通道上方设有进水管 2; 在最后一级过水通道内设有溢流性出水管6; 所述的过水通道5内铺设附着件4。 0031 所述的第一级过水通道内设有挡水板8和溢流板9, 挡水板8和溢流板9依次交叉排 列; 所述的挡水板8的上端与池体1侧壁的高度相平, 下端与池体1的底板之间设有间隙; 所 述的溢流板9的上端低于池体1侧壁的高, 下端与池体1的底板密封。

25、连接; 所述的挡水板8和 溢流板9的板长均与第一级过水通道的内径相匹配。 第一级过水通道5内还设有除污口10, 除污口10设于相邻的挡水板8和溢流板9之间的池体1侧壁上。 0032 所述的附着件4包括一对固定板11和双层筛网; 所述的双层筛网固定在两块固定 板11之间。 固定板11在横向上设有一对插槽12, 固定板11在纵向方向上设有一对限位槽13; 每个插槽12的两端通过紧固螺栓与限位槽11形成可移动连接; 所述的插槽12的槽口宽度与 筛网的厚度匹配。 所述的双层筛网的下层筛网网目直径为1.5cm, 上层筛网网目直径3 cm。 使用时, 每片筛网固定在对应的插槽12内, 可根据长茎葡萄蕨藻藻。

26、种的铺设厚度调节插槽 12之间的间距, 使长茎葡萄蕨藻的固定稳固; 也可根据光照强弱及长茎葡萄蕨藻的生长情 况, 通过调节插槽12与养殖池底面的相对高度从而实现对长茎葡萄蕨藻到养殖水面的距离 说 明 书 4/5 页 6 CN 107347622 A 6 调整。 0033 利用上述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池的养殖方法, 主要步骤如下: (1) 在第一级过水通道内相邻的挡水板与溢流板之间铺放贝壳粉、 珊瑚石、 火山石或其 他微量元素缓释性填料; (2) 在进水管处不断注入鱼虾养殖废水, 鱼虾养殖废水的盐度在30-32之间; 所述 的鱼虾养殖废水是经沉淀、 过滤去除掉不溶性颗粒物处理过的; (3) 在双层筛。

27、网的下层筛网上均匀平铺单层长茎葡萄蕨藻藻种, 再将上层筛网扣在下 层筛网上, 固定单层长茎葡萄蕨藻藻种; (4) 将固定单层长茎葡萄蕨藻藻种的双层筛网铺设于过水通道中, 在养殖过程中, 调整 双层筛网的高度, 长茎葡萄蕨藻顶端与水面距离保持在12-16cm之间; (5) 养殖过程中的光照强度控制为6000-7000 lx; 光照周期为不间断光照12h后不间断 黑暗12h; 养殖水温控制在28-30之间。 0034 实施例5: 利用如实施例4所述的长茎葡萄蕨藻养殖池的养殖方法, 主要步骤如下: (1) 在第一级过水通道内相邻的挡水板与溢流板之间铺放贝壳粉、 珊瑚石、 火山石或其 他微量元素缓释性。

28、填料; (2) 在进水管处不断注入鱼虾养殖废水, 鱼虾养殖废水的盐度在30-32之间; 所述 的鱼虾养殖废水是经沉淀、 过滤去除掉不溶性颗粒物处理过的; (3) 在双层筛网的下层筛网上均匀平铺单层长茎葡萄蕨藻藻种, 再将上层筛网扣在下 层筛网上, 固定单层长茎葡萄蕨藻藻种; (4) 将固定单层长茎葡萄蕨藻藻种的双层筛网铺设于过水通道中, 在养殖过程中, 调整 双层筛网的高度, 长茎葡萄蕨藻顶端与水面距离保持在16-20cm之间; (5) 养殖过程中的光照强度控制为7000-8000 lx; 光照周期为不间断光照12h后不间断 黑暗12h; 养殖水温控制在30-32之间。 说 明 书 5/5 页 7 CN 107347622 A 7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1/1 页 8 CN 107347622 A 8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