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插件连接器的电气接线端子的制造 本发明一般涉及电连接器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用于边缘插件电连接器的长条形电气接线端子的制造方面的各种改进。
广泛应用于电子工业中的电连接器的普遍类型是所谓“边缘插件”连接器。边缘插件或者边缘连接器接纳具有配合边缘和在该边缘附近的多个接触盘的印刷电路板。这种边缘连接器的细长的外壳形成用来接纳印刷电路板的配合边缘的细长的插孔或者槽。多个接线端子沿着所述槽的一侧或者两侧隔开,所述多个接线端子用来啮合所述印刷电路板地配合边缘附近的各接触盘。在许多应用场合,这种边缘连接器安装在辅助印刷电路板上。通常把配合边缘板或者插件称为“子”板,而把安装有所述连接器的板称为“母”板。
使用具有上述特征的边缘连接器的问题之一集中在对于高密度的电子电路的日益增长的需求。这种连接器的接线端子安装在用诸如塑料等等介质材料制成的外壳中。把所述外壳做小不但是为了在母板上占有比较小的有效面积,并且还因为所述接线端子之间的间隔或者“间距”越来越小。
为了提高边缘连接器中接线端子的密度,已经知道可以把连接器设计成双层连接器。在这种双层连接器中,接线端子备有在两个位置,或者,在相对于所述印刷电路板的配合边缘的两层位置上与子印刷电路板接触的接触部分。通常,不同的接线端子沿着所述连接器外壳的插件接纳槽的长度方向交错排列,也可以沿着所述槽的相对的两侧排列成两排。但是,在这种高密度接线端子的制造方面出现进一步的问题。
例如,众所周知,要制造不同形状的分开的长条形电气接线端子。换句话说,要用导电的金属板材、用冲压成形和加工成形的方法制造长条形的电气接线端子。因此,如果在长形边缘连接器中使用两种不同形状的接线端子,则可能要使用两种不同形状的电气接线端子。但是,这种分类方法涉及高的制造成本,包含使用昂贵的金属板材以及用来把所述接线端子插入连接器外壳中的额外的插入步骤。
另一种已知的制造用于边缘连接器的长条形电气接线端子的方法要制造具有沿着其方向交错排列的两类接线端子的单个长条。但是,使用这种单个具有两类接线端子的混合型长条使得难于减小沿所述长条方向的接线端子之间的间隔。
当要求把某些特征、参数或者特性结合到沿着所述边缘插件槽方向的接线端子的阵列中时,上述问题将更加复杂。例如,可能需要为所有接线端子提供相等的电通路长度而与所述接线端子的具体形状无关。通常需要使所有接线端子的尾部末端基本上处在同一平面上。此外,可能需要使所述接线端子的尾部沿着所述连接器的长度方向交错排列成至少两排,以便提高母印刷电路板上或者母印刷电路板中电路迹线、焊盘或孔的“脚印”密度。
本发明针对制造用于边缘连接器的电气接线端子的各种新颖的构思,这些构思解决了上述一个或者多个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改进适合于插入边缘插件连接器外壳中一排或者几排通道中的电气接线端子的制造方法。
在本发明的示范的实施例中,长条形的电气接线端子包括一系列接线端子,后者借助于载条相结合、并且包括交错的第一和第二形状的接线端子。第一形状的接线端子包括基本上平面形的基座部分,后者具有用来把所述接线端子安装到接线端子通道的相应的一个中的定位部分(retention section)。尾部从所述基座部分的一端伸出。具有接触部分的弹性弹簧臂从所述基座部分的相对的第二端伸出。第二形状的接线端子也包括基本上平面形的基座部分,后者具有用来把所述接线端子安装到接线端子通道的相应的一个中的定位部分(retentionsection),其尾部从所述基座部分的一端伸出,而其具有接触部分的弹性弹簧臂从所述基座部分的相对的第二端伸出。第二形状的接线端子的弹簧臂包括其基座部分的横向偏置部分。所述载条在第一形状的接线端子的基座部分处和第二形状的接线端子的弹簧臂的横向偏置部分处把交错的第一和第二形状的接线端子结合在一起。
如上所述,第一和第二形状的接线端子的尾部末端是基本上同平面的。和第二形状的接线端子的接触部分相比,第一形状的接线端子的接触部分从所述末端的平面伸出较大的垂直距离。此外,第一和第二形状的接线端子的从所述尾部末端的平面到各接线端子的接触部分的电通路具有基本上相等的长度。
本发明还考虑使用把至少一些接线端子的尾部末端结合在一起的第二载条。如上所述,第二载条仅仅把第一形状的接线端子的尾部末端结合在一起。因此,可以与第一形状的接线端子无关地形成第二形状的接线端子的所述尾部。
最后,本发明考虑制造长条形电气接线端子的相应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提供长条形导电金属板材的步骤。将所述长条冲压成形,以便产生包括交错的第一和第二形状的接线端子的一系列接线端子,后者具有其定位部分适合于插入连接器外壳的一排接线端子接纳通道中的基座部分。具有接触部分的弹簧臂从所述基座部分第一端伸出,而尾部从所述基座部分的相对的第二端伸出。载条在所述接线端子的两个相对的端部的中间位置把所有接线端子结合在一起。与第一形状的接线端子的末端相比,第二形状的接线端子的尾部末端处在离开所述载条更远的位置。所述方法考虑这样加工这种冲压成形的长条:将第二形状的接线端子弯曲、以便使所述定位部分横移,并且使第一形状的接线端子的定位部分的弹簧臂的一部分横移,从而使其尾部处在这样的位置,使得两种形状的接线端子的尾部末端基本上处在同一平面。
从以下联系附图所进行的详细描述,将会明白本发明的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
所附的权利要求书详细地叙述了本发明的新颖的特征。通过参考以下结合附图所进行的描述,可以最好地理解本发明及其目的和优点,其中,各附图中相同的标号代表相同的元件,附图中:
图1是装有根据本发明制造的电气接线端子的电连接器连同分段描绘的可以插入所述连接器的印刷电路板边缘的透视图;
图2是连接器外壳的分段的前视图;
图3是图2的连接器外壳的顶视图;
图4是图2的连接器外壳的分段的底视图;
图5是大致沿着图1的5-5线所取的放大的纵剖面图;
图6是与图5类似的但是去掉接线端子的视图;
图7是类似于图6的穿过所述外壳的纵剖面图,但是,是相邻一对接线端子容纳腔的纵剖面图;
图8和9分别是两种不同形状的接线端子之一的侧视平面图;
图10和11分别是第二形状接线端子的侧视平面图;
图12是仍然由主载条和中间载条连接着的长条形电气接线端子的分段的透视图;
图13是冲压步骤之后而加工成图12的构形的长条形接线端子之前的平面图;
图14是如图12中所示的冲压和加工后的长条形接线端子的平面图;
图15是图14的长条形接线端子的侧视图;
图16A-16C是制造和随后使用所述长条形接线端子之间的过程的示意的说明;
图17是类似于图5的说明连接器外壳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放大的纵剖面图;
图18是连接器外壳的一部分的局部放大的底面视图,图中示出多个接线端子容纳腔和改变成图17所示那样的一个腔;
图19是类似于图5的说明连接器外壳的再一个实施例的放大的纵剖面图;
图20是基本上沿着图4的20-20线所取的放大的纵剖面图。
下面详细地参考附图,首先参考图1-4,图中示出边缘插件型的、总的用标号20表示的长条形电连接器。该连接器是典型的一种电连接器,其中,它包括整体地模压的长条形的外壳22,后者形成印刷电路板安装面或者终止面22a和印刷电路板容纳面22b。印刷电路板容纳面22b包括用来与印刷电路板28的边缘26配合的长条形的插孔或者插件槽24。多个接线端子(下文将描述)沿着槽24的两侧隔开,用来与配合边缘26附近的印刷电路板28两侧的接触盘30a和30b啮合。可以看到,接触盘30a和30b分成两排,其中,与接触盘30a的那排相比,接触盘30b的那排更靠近边缘26。排30a和30b中的每一排都基本上平行于配合边缘26。最后,定位肋条32横跨槽24,用来插入印刷电路板的边缘26的定位槽34中,以保证印刷电路板在所述槽24中相对于所述长条形连接器正确地直立取向。
在许多应用场合,诸如连接器20的边缘插件连接器安装在辅助印刷电路板上。通常把配合边缘板28或者插件称为“子”板,而把安装有所述连接器的板29(图5)称为“母”板。连接器20属于这种类型,并且包含三个板销35,用来插入母板上适当的安装孔中。多个托脚36从外壳22的印刷电路板安装面22a向下凸出预定的距离,以便当安装到母板上时使外壳与母板隔开。
图1至3清楚地显示:连接器20的长条形的外壳22有两排接线端子容纳腔或者通道,它们沿着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基本上平行于该外壳的纵轴而延伸,在插件槽24的相对的两侧中的每一侧有一排。每一排包括一系列交错的不同形状的第一和第二腔38a和38b。此外,一排腔的断面轮廓相对于另一排腔的断面轮廓偏移相邻腔之间的距离。结果,每一个第一腔38a具有在其两侧的同一排中的不同形状的第二腔38b、以及横向上跨过插件槽24在另一排腔中的另一个第二腔38b。
更具体地说,参考图5-7、连同图1-4,外壳22包括一系列由第一和第二腔38a和38b构成的对子,图5、6和7的每一个图中示出这些腔中的一对。图5和6示出在槽24的左侧的第一腔38a和在槽24的右侧的第二腔38b。相反,图7示出在槽24的右侧的第一腔38a中的一个,而在该槽缝的左侧示出第二腔38b。所述图中的这些描述说明第一和第二腔38a和38b在所述槽缝的相反的两侧、沿着连接器外壳的长度方向交错排列。沿着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每一排腔的所有相邻的腔被横向壁40隔开。
仍然参考图5-7,在每一对腔38a和38b中、在所述外壳的下半部分设置将该两个腔38a和38b隔开的加强肋42。加强肋42不仅将所述腔隔开,而且横跨所述腔、并且是整体地模压成形在横向壁40之间、为所述壁提供支撑并且使得能够将所述壁尽可能地做薄,从而提高了所述连接器的高密度性能。相邻的腔38a和38b之间的所有加强肋都设置在沿着外壳22的纵向中心线“C”(图3)、紧接在槽缝24下面的位置上,如比较图6和7能够看到的那样。最后,每个加强肋42在其底端是锥形的、如标号44处那样,以便在把接线端子插入第一和第二腔38a和38b期间为与所述接线端子啮合并且促进这种啮合而形成三角面,如下面将描述的那样。因此,加强肋42显然具有多种功能。
每个第二腔38b包括:扩大的凹槽46;在其每个横向壁40中的内部压入配合接线端子定位槽48;以及上部预加载壁50;所有这些部分都用于与插入所述腔的相应的接线端子的合作中的各种目的。类似地,每个腔38a包括:扩大的凹槽52;在其横向壁40中的外部压入配合接线端子定位槽54;以及上部预加载壁56;所有这些部分也都用于与插入所述腔的相应的接线端子的合作中。可以看出,腔38a的预加载壁56短于腔38b的预加载壁50。
多个定位支柱57与外壳22一起整体模压成形、并且与接线端子容纳腔38b对准,从而所述腔通过定位支柱延伸。实际上,如下面所描述的,所述定位支柱是外壳22的“裂开”部分,它们在接线端子容纳腔38b的相反的一侧、在被容纳在所述腔中的接线端子的定位部分的下部附近从横向壁40向下凸出。如在图5中清楚地看到的,与定位支柱57向下延伸的程度相比,托脚36从外壳22的印刷电路板安装面22a稍微进一步向下延伸。结果,当连接器20被安装在印刷电路板29上时,所述定位支柱将不接触印刷电路板。
如图4和20中所示,在各排接线端子容纳腔38a和38b的相对的端部附近设置凹槽39。此外,在位于定位肋条32下面、与该定位肋条对齐的中心板销的相对的两侧有一对凹槽39。这些凹槽39在横向上从所述外壳的纵轴至少延伸到接线端子容纳腔38a和38b,并且最好稍微远些。在垂直方向上,凹槽39以类似于腔38a和38b的方式延伸,虽然它们未伸展到所述外壳的印刷电路板容纳面22b。这些凹槽39在所述外壳和中心板销35c的端部附近的内部和外部压入配合槽48和54处为所述塑料外壳提供了额外的柔性,以便减小所述外壳破裂的可能性。此外,它们还减小了所述塑料的收缩性。
电连接器20通常包含沿着槽缝24的每一侧的一系列简单的下悬臂梁式接线端子。这一系列接线端子包括第一形状接线端子和第二形状接线端子,它们总的分别用标号58a和58b表示,并且分别按照箭头“A”的方向(图5)插入腔38a和38b。
更具体地说,参考图8和9,连同图5,可插入各腔38a的相应的一个中的第一接线端子58a包括基本上平面形的基座部分60,后者具有在其相对的侧边带有向外凸出的倒钩62a(图9)的定位部分62。尾部64从基座部分60的一端60a伸出、并且包括锥形的末端64a。弹性弹簧臂或梁66从所述基座部分的第二端、即所述基座部分的相对端60b以大约24°角伸出。该弹簧臂包括基本上直的第一部分66a,后者一直延伸到伸进槽缝24中所向内弯曲成弓形的接触部分66b,如图5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的。虽然从图中难于看清楚,但是,直的部分66a是锥形的:它在基座部分60附近最宽而在接触部分66b附近最窄。这减小了集中在臂66上的应力。比较陡的导入部分66c位于接触部分66b的上方,导入部分66c在臂66的端部附近带有大致垂直向上的上臂部分66d。大致弧形的过渡部分66e延伸在导入部分66c和上臂部分66d之间,以便使所述导入部分能够具有所需要的相对于垂直线的角度,从而在上臂部分66d已经大致垂直地定位的情况下提供用于与预加载壁56啮合的小的插入力。如在图5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的,导入部分66c从槽缝24稍微伸入腔38c,以保证插件28的边缘26在起始的时候与导入部分66c啮合。最后,将臂66的末端66f精压或者倒角,以避免在组装过程中把接线端子58a插入腔38a时碰伤。
最后,图9示出在基座部分60的第二端60b的相对的两侧边的一对隆起部分68,它们是把所述接线端子与中间载条82分离的结果(下文将描述)。实际上,这些隆起部分包括载条的截断部分。当把每个接线端子58a插入其相应的腔38a中时,截断部位68与扩大的凹槽52对齐。该凹槽足够大和深,足于避免对所述截断部位的任何阻碍,并且,在将接线端子插入外壳中时允许在所述截断部位区域中的自由移动。
参考图10和11,连同图5,每个第二接线端子58b包括基本上平面形的基座部分70,后者包括在其相对的侧边含有倒钩72a的定位部分72。尾部74从基座部分70的一端70a伸出、并且包括锥形的末端74a。弹性弹簧臂或梁从所述基座部分70的第二端、即所述基座部分70的相对端70b伸出。该弹簧臂76包括基本上水平的第一部分76a,后者从所述基座部分以大约90°角伸出,并且通向大致垂直的第二部分76b,在第一部分76a和第二部分76b有弧形的过渡部分76c。大致直的第三部分76d从垂直部分76b以大约38°角延伸,并且终止于向内弯曲成弓形的接触部分76e。虽然从图中难于看清楚,但是,所述第三部分是锥形的,以减小集中在所述臂上的应力。比较陡的导入部分76f离开接触部分76e而延伸,接着与弧形的上过渡部分76g相交。如在图5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的,导入部分76f从槽缝24稍微伸入腔38b,以保证插件28的边缘26在起始的时候与导入部分76f啮合。用于与预加载壁50啮合的基本上垂直的上臂76h由上过渡部分76g向上延伸,在曲面形或者弧形末端76i结束。曲面形的末端把在组装过程中把接线端子58b插入腔38b时碰伤所述接线端子的可能性减至最小。
与第一接线端子58a有些相似,每个第二接线端子58b也包含中间载条切断部位78,后者位于相应的腔的扩大的凹槽46之间。凹槽46足够大和深,足于在把所述接线端子插入外壳中时供水平部分76a和垂直部分76b两者相对于外壳自由移动,并且,当完全插入其中以及把子印刷电路板28插入槽24中时,这种情况也一样有效。
比较图6和7可以看到,外壳22的侧壁22C和22d确定腔38a和38b的外侧的边界。由于腔38a和38b沿着外壳22的长度方向更迭,所以,侧壁22c和22d也沿着外壳的长度方向更迭。侧壁22c和22d的较厚部分用标号80a表示、并且与腔38a联系起来,而较薄部分用标号80b表示、并且与腔38b联系起来。当接线端子58a的定位部分被压入配合到横向壁40的槽缝54中时,所述侧壁的加厚的部分80a为腔38a的横向壁40提供了附加的支撑。实际上,在图6和7中可以看到,压力配合槽54位于紧靠着所述侧壁的加厚部分80a。因此,在图5中可以看到,第一接线端子58a的基座部分60靠近一侧的侧壁的较厚的部分80a并且被后者支撑着。这有助于避免所述接线端子的除了弹簧臂66之外的任何部分的移动。
图17和18示出一种替代的实施例,其中,修改后的第一腔38a’与未修改的第一腔38a相比稍微更进一步伸入侧壁22c中。这在横向壁40的靠近侧壁22c’的端部提供了附加的柔性。图18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腔38a’的延伸部分59’,其中,在修改后的第一腔38a’和未修改的第一腔38a之间示出第二腔38b。延伸部分59’的在横向壁40之间的宽度小于腔38a’的主要部分的宽度。在另一种方案中,如图19中所示,将延伸部分59”加宽,使得包括延伸部分59”的整个腔38a”在横向壁40之间的宽度是均匀的。在上述两种情况的任何一种情况下,由于延伸部分59”的宽度仍然小于横过截断部位68的距离,所以,接线端子58a仍然沿着基座部分60被支撑,从而避免它向外偏移。
在图5中可以看到,接线端子58a的尾部64的末端64a和接线端子58b的尾部74的末端74a基本上处在大致平行于母板29的共同平面上。应用时,所有所述尾部都将被插入所述母板的孔中,并且,通常,母板上的电路迹线是大致同平面的。最好使通过两种形状的接线端子58a和58b的电通道具有相等的长度,同时,仍然使各接线端子象上述那样在两种不同的高度上与沿着印刷电路板28的边缘26的接触盘30a和30b啮合(图1)。可以看到,接线端子38a的接触部分66b在不同于接线端子58b的接触部分76e的高度上与接触盘30a啮合。这允许在基本上不增加插入力的情况下提高接线端子的密度。虽然与接线端子58b的接触部分66b相比,接线端子58b的接触部分76e在垂直方向上更靠近母板29,但是,通过各接线端子的、在所述各接触部分和所述各尾部末端之间的电通道基本上是相等的。此外,接线端子58a和58b的弹簧臂的特殊形状保证了在接触盘30a和30b上的基本上相似的法向力,这是由于各弹簧臂具有基本上相似的弹簧常数并且具有相等的偏置量。
组装过程中,把接线端子58a和58b从所述外壳的底面或者终止面22a插入其相应的腔38a和38b中。当所述接线端子进入其相应的腔中时,它们各自的接触部分66b和76e最初与把两个腔38a和38b隔开的中间加强肋条42的锥形的下部44接触。接触部分66b和76e沿着中间肋条42滑动,直至它们到达槽缝24。在槽缝24中设置其形状基本上象边缘板28的附件(未示出),以便使两个接线端子58a和58b的接触臂66和76进一步偏移。为了与该附件啮合,两个接线端子的基本上垂直的上臂66d和76h是这样适当地定位的,使得它们将滑动到它们的相应的预加载壁56和50后面。
当把所述接线端子插入其相应的腔中时,其相应的截断部位68和78进入凹槽52和46。由于在腔38a的相对的两侧的横向壁40中凹槽52之间的距离大于横过截断部位68的宽度,所以,在插入过程中,截断部位68不粘结或者啮合所述凹槽。同样,凹槽46处横向壁40之间的距离大于横过截断部位78的距离,使得在插入第二接线端子58b过程中、截断部位78也不粘结或者啮合所述凹槽的壁。当把第一接线端子58a插入其最后位置时,包括倒钩62a的定位部分62被压入配合到外定位槽54中(图6)。在这种插入过程中,倒钩62a切入或者插入定位槽54的侧壁、从而把该接线端子保持在外壳中。同样,当插入第二接线端子58时,包括倒钩72a的定位部分72被压入配合到内定位槽48中。在这种插入过程中,倒钩72a切入或者插入定位槽48的侧壁、从而把接线端子58b保持在外壳中。
图12以具有冲压和成形之后的电气接线端子的长条的整体部件的形式示出制造之后的不同形状的接线端子58a和58b,该部件总的用标号81表示。第一和第二接线端子58a和58b分别在长条81的长度方向上交错。这一系列交错的接线端子由中间载条82和第二载条84结合在一起。
仍然参考图12,中间载条82分别在第一接线端子58a的基座部分60和第二接线端子58b的弹簧臂76的垂直部分76b、把第一和第二接线端子58a和58b结合在一起。该中间载条82便于形成第二接线端子58b的下部,如下面将详细描述的。
第二载条84用于通过适当的加工机、以普通的方式将所述长条形接线端子转移工位。为此,如先有技术中众所周知的,载条84包含多个定位孔86。应当指出,载条84仅仅连接交错的接线端子的尾部中的一种,即,每个第一接线端子58a的尾部64。
图13示出制造电气接线端子58a和58b的长条81(图12)的方法中、在所述接线端子成形之前的冲压步骤。更具体地说,图13示出由金属板材冲压成的扁坯“B”。图13中可以看到接线端子58a和58b在成形之前的平的外形,同时,这些接线端子沿着所述长条的方向交错并且由中间载条82和第二载条84结合在一起。该图清楚地显示,所述第二载条如何仅仅连接到第一形状接线端子58a的尾部64的末端64a。这使得接线端子58b在中间载条82下面的部分在成形操作过程中可以相对于第二载条84而自由地移动。
图14示出图13的长条81在完全成形之后的情形。实际上,图14和15对应于图12的透视图。更具体地说,通过适当的加工步骤将扁坯“B”(图13)加工成形,以便形成接线端子58b的弹簧接触部分76以及接线端子58b的基座部分70和尾部74的构形。图15清楚地显示接线端子58b的成形过程如何有效地使尾部74的末端74a与接线端子58a的尾部64的末端64a基本上同一平面。实际上,由于接线端子58b在中间载条下面的部分已经成形的缘故,接线端子58b的尾部74从中间载条82伸出的垂直距离相对于第二载条84已经缩短。图12和15清楚地显示这种成形步骤如何有效地把接线端子58b的定位部分72和尾部74移出接线端子58a的定位部分62和尾部64的平面。
在将所述各接线端子插入其相应的腔38a和38b之前,将中间载条82切断。这种切断步骤形成了截断部位68和78。为了不必进行用于消除截断部位68和78的比较昂贵的“清理毛口”的工艺步骤,这样选择外壳22的凹槽46和52的尺寸,使得凹槽46和52自由地接纳所述凸出的截断部位,从而所述截断部位不妨碍所述接线端子插入其相应的腔中,或者,当它们完全插入时,也不妨碍接线端子58b的弹簧接触部分76的移动。最后,或者在将所述接线端子插入其相应的腔之前,或者之后,在图14中的90处将主载条84切断,以便把所述载条从接线端子58a处移去。
如上所述,与接线端子接纳通道38b对齐的定位支柱57是与外壳22一起整体地模压成形的,并且,所述定位支柱实际上是外壳22在接线端子接纳腔38b的相对侧、邻近接线端子58b的定位部分72的下部的“分裂”部分。换言之,为了将外壳22在印刷电路板安装面22a上方的用于保持接线端子58b的垂直尺寸减至最小(这就把可用于接线端子58b的接触臂76的垂直高度减至最小),定位支柱57向下延伸到印刷电路板安装面22a的下面,以便提供用于把所述接线端子保持在外壳中的附加的部分。至少接线端子58b的定位部分的一部分可以位于通到“分裂的”定位支柱57的通道中。实际上,这使得接线端子58b的定位部分能够向下延伸到所述外壳的底部印刷电路板安装面22a的下面,并且仍然被所述外壳的足够的塑料所包围、足于实现把所述接线端子定位在所述定位部分和所述外壳之间的定位功能。结果,接线端子58b的比较长的部分可以用作弹簧接触部分76。在1995年1月3日授予的美国专利第5378175中更全面地公开了这种构思,该专利已转让给本发明的受让人。当然,不用说,尽管接线端子58a和58b的形状不同,但是,从这些接线端子的接触部分到尾部的电通道长度是基本上一样的。
最后,图16A-16B说明接线端子58a和58b的长条81(如图12、14和15中所示)如何包括一种用于后继的操作和/或使用的制造过程。具体地说,图16A显示在把所述长条冲压和成形为图12的结构的最后步骤之后、该长条81正离开模具92。该长条按照箭头“B”的方向被缠绕在卷轴94上、用于后继的处理步骤。图16B显示长条81按照箭头“C”的方向被从卷轴94解开而到达电镀工位96,在该工位,所述接线端子的某些部分、例如接触部分被镀于高电导率的材料、例如金。然后,按照箭头“D”的方向把电镀后的长条馈送到第二个卷轴98。这种电镀操作通常是在不同于图16A中模具92所示冲压和成形操作的地点进行的。实际上,所述电镀操作可以在不同于冲压和成形操作的厂房中进行。然后,可以把绕有长条81的卷轴98运到如图16C所示的另一个地点,在那里,所述长条被按照箭头“E”的方向从卷轴98解开,以便下一步使用。例如,可以在其最后目的地把所述长条解开,以便像上述那样把接线端子58a和58b插入连接器20的连接器外壳22中。
显然,可以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主要特征的情况下用其它具体的方式实施本发明。因此,所述例子和实施例将被看作完全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不限于这里给出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