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线引导器.pdf

上传人:zhu****69 文档编号:7016288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464.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145887.2

申请日:

20090617

公开号:

CN101731191B

公开日:

20120222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K87/04

主分类号:

A01K87/04

申请人:

富士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大村一仁

地址:

日本静冈县

优先权:

290512/08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

陶凤波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钓线引导器,其在不失去钓线引导器应承担的原来功能的情况下能够达到合适的轻便化。在环保持部(7)的顶部侧形成有朝向竿尾侧起立的周壁(9),侧支脚(11)从周壁(9)左右两侧的下端延伸。由于周壁(9)未在环保持部(7)的整个圆周上形成而具有欠缺部分,因此相应地谋求轻便化。而且,为了保护引导环(15),由于周壁(9)设置在环保持部(7)的顶部侧,因此充分地保全周壁(9)所要求的引导环(15)的保护功能。另外,由于侧支脚(11)在环保持部(7)的延长线上与其靠近而下降,因此可以缩短全长,相应地谋求轻便化。而且,由于从环保持部(7)的顶部到安装脚基端的全长缩短,因此弯矩小,钓线引导器(1)难以变形。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钓线引导器,其属于单脚型,包括:环保持部,具有嵌合孔;侧支脚,从所述环保持部的左右两侧延伸后向下方延伸;引导框架,包括基端连接设置在所述侧支脚的下端而后端沿着从所述环保持部离开的方向延伸的安装脚;引导环,压入并内嵌在所述环保持部的嵌合孔中;并且,将所述安装脚以所述基端朝向竿前侧而所述后端朝向竿尾侧的状态落座并安装在竿体上;该钓线引导器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环保持部的顶部侧形成有朝向竿尾侧起立的周壁,所述侧支脚从所述周壁的左右两侧的下端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钓线引导器,其特征在于,周壁延伸至从环保持部的顶部向左右下降60°以上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钓线引导器,其特征在于,侧支脚由形成大致V形的两个支脚构成,所述两个支脚分别从环保持部的周壁的左右两侧的下端延伸。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钓线引导器,其特征在于,环保持部和侧支脚以大致相同的角度向竿前侧倾斜。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钓线引导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单脚型钓线引导器,其包 括:具有嵌合孔的环保持部、从所述环保持部的左右两侧延伸后向下方延 伸的侧支脚、包括一端连接设置在所述侧支脚的下端而另一端沿着从所 述环保持部离开的方向延伸的安装脚的引导框架以及压入并内嵌在所述 环保持部的嵌合孔中的引导环。

背景技术

所谓单脚型钓线引导器,通常通过对一枚金属制平板材料进行冲压加工 并打孔成规定的框架形状,进而弯曲加工成形成立体形状而形成,作为典型 的例子,可以例举图8所示的现有(非专利文件1)的钓线引导器100的引 导框架101。在该引导框架101中,圆筒状的周壁105形成在环保持部103 的外周部的整个圆周上,并且一对侧支脚107从其周壁105的后端(竿尾侧 端部)延伸后汇合并到达安装脚109。该周壁105通过对环保持部103的外 周侧部进行拉深加工并向竿尾侧弯曲而形成为剖面具有L形。通过设置该周 壁105,防止在搬运钓竿时等易损坏的引导环111与周围的物体直接冲撞而 损坏。

非专利文件1:Fuji NEW GUIDE CONCEPTルア一ロツド编,富士工 业株式会社,1997年1月27日,D30,P8

作为单脚型钓线引导器,特别是安装在穗梢侧的单脚型钓线引导器要求 轻便化,因而一直摸索如何实现轻便化。

然而,如果想单纯地细化引导框架整体而达到轻便化,则环保持部、侧 支脚及安装部不能以足够水平保全各自承担的功能。特别是,在图8所示的 现有的结构中,如果单纯地使侧支脚107变细,则引导框架容易倒。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不失去钓线引导器应承担的原来功能 的情况下能够达到合适的轻便化的、改善形状的钓线引导器。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经专心研究的结果,通过改善环保持部的形状,在 不失去环保持部和侧支脚的功能的情况下,成功地谋求轻便化。以下说明本 发明。

第一方面的发明提供一种钓线引导器,其属于单脚型,包括:环保持部, 具有嵌合孔;侧支脚,从所述环保持部的左右两侧延伸后向下方延伸;引导 框架,包括基端连接设置在所述侧支脚的下端而后端沿着从所述环保持部离 开的方向延伸的安装脚;引导环,压入并内嵌在所述环保持部的嵌合孔中; 并且,将所述安装脚以所述基端朝向竿前侧而所述后端朝向竿尾侧的状态落 座并安装在竿体上;该钓线引导器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环保持部的顶部侧形 成有朝向竿尾侧起立的周壁,所述侧支脚从所述周壁的左右两侧的下端延 伸。

第二方面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所述的钓线引导器中, 周壁延伸至从环保持部的顶部向左右下降60°以上的位置。

第三方面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发明或第二方面发明中 所述的钓线引导器中,侧支脚由形成大致V形的两个支脚构成,所述两 个支脚分别从环保持部的周壁的左右两侧的下端延伸。

第四方面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发明至第三方面发明中 任一项所述的钓线引导器中,环保持部和侧支脚以大致相同的角度向竿 前侧倾斜。

根据本发明的钓线引导器,由于周壁只形成在环保持部中搬运钓竿时等 与周围的物体容易冲撞的部位上,并且能够无需不合适地弯曲侧支脚而设计 成缩短全长,因此,能够达到合适的轻便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钓线引导器的局部断裂立体图;

图3是图1的钓线引导器的局部剖面侧视图;

图4是图1的钓线引导器的后视图;

图5是图4的钓线引导器中与物体冲突的范围的说明图;

图6是图1的钓线引导器与现有的钓线引导器之间的比较侧视图;

图7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器的局部断裂立体图;

图8是现有的钓线引导器的局部断裂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钓线引导器(第一实施方式)

3  引导框架

5  嵌合孔

7  环保持部

9  周壁

11,11  一对侧支脚

13  安装脚

15  引导环

A  (周壁与侧支脚的)边界点

O  中心

T  (环保持部的)顶部

x  周壁的外侧轮廓线

y  侧支脚的外侧轮廓线

c  中心线

B  (安装脚的)基端

d1、d2  水平面投影长度

s  竿体

21  钓线引导器(第二实施方式)

23  引导框架

25  侧支脚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至图6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器1。

首先,根据图1说明钓线引导器1的整体结构。

钓线引导器1的引导框架3由环保持部7、一对大致V形侧支脚11, 11及舌片状安装脚13一体地形成,其中环保持部7具有嵌合孔5,一对 大致V形侧支脚11,11为从环保持部7的左右两侧延伸后向下方延伸, 舌片状安装脚13为基端连接设置在侧支脚11,11合体的下端上而后端沿 着自环保持部7离开的方向延伸。侧支脚11,11以倾斜的状态从安装脚 13起立,并且,由侧支脚11,11支承的环保持部7也向与侧支脚11,11 相同方向以大致相同的角度倾斜。

上述的引导框架3通过如下工序形成,即对一枚金属制平板材料进 行冲压加工并打孔成规定的框架形状,进而进行弯曲加工成形为规定的 立体形状。

在环保持部7的嵌合孔5中,压入并内嵌有由陶瓷等硬质材料构成 的引导环15。

钓线引导器1的安装脚13以从上侧落座的姿势安装在竿体上。此时, 在竿体上将安装脚13落座而安装的状态是基端朝向竿前侧而后端朝向竿 尾侧。因而,侧支脚11,11配置为向竿前侧倾斜。

接着,详细说明引导框架3的技术特征。

如图2所示,将引导环15设计成正圆形,环保持部7的内外周也与 被内嵌的引导环15的形状相似而设计成正圆形。

另外,在环保持部7的顶部侧,即自竿体离开的一侧(a)形成有朝 向竿尾侧起立的周壁9。该周壁9是通过拉深加工使连接设置在环保持部 7的顶部侧的外周部的圆弧状延长部,以其剖面具有L形的方式朝向竿尾 侧弯曲而形成的。另一方面,环保持部7的顶部侧的相反侧,即接近竿 体的一侧(b)保持打孔后的平板材料的状态,剖面具有I形。

因而,如图3的剖面图所示,如果引导环15压入并内嵌在环保持部 7的嵌合孔5中,则周壁9以从上方覆盖的状态保护引导环15的顶部侧。

如图2(c)所示,一对侧支脚11,11分别从环保持部7的周壁9的 中断的左右两侧的下端向下方延伸。侧支脚11相对竿轴沿着向左右外侧 扩展的方向以圆弧状弯曲并倾斜而向竿尾方向延伸,并且经由曲折部在 安装脚13汇合成一体。

如图4所示,如果从竿尾侧看钓线引导器,则上述的下端作为边界 点A出现在周壁9的外侧的圆弧状轮廓线x与侧支脚11的外侧的轮廓线 y之间。该边界点A位于从连接引导环15的中心O和环保持部7的顶部 T的中心线c分别向左右两侧下降60°以上的位置上。

由于该边界点A也属于侧支脚11的上端,因此需要将该边界点A设 定在某种程度的高度上,以使缠在侧支脚11上的钓线顺着侧支脚11被举 起,并且从环保持部7的顶部容易穿过,但是另一方面若设定成过高, 则侧支脚11变得过长。因而,将边界点A优选设定在分别向左右两侧下 降60°以上的位置上。

如上所述,与现有的引导框架101不同,在本发明的引导框架3中, 由于周壁9未在环保持部7的整个圆周上形成而具有欠缺部分,因此相 应地谋求达到轻便化。而且,如图5所示,在安装于竿体s的情况下,当 搬运钓线引导器1时等与周围的物体容易直接冲撞的是环保持部7的顶 部侧以及夹着该环保持部7的顶部侧而配置的一对侧支脚11,11,为了 保护引导环15,周壁9被设置在环保持部7的顶部侧,因此,充分保全 周壁9所要求的引导环15的保护功能。

另外,如图6的比较侧视图所示,由于本发明的引导框架3的侧支 脚11从环保持部7的周壁9的中断的下端直接向下方延伸,因此侧支脚 11位于环保持部7的延长线(点线)上的近处。另一方面,由于现有的 引导框架101的侧支脚107从环保持部103的周壁的竿尾侧端延伸,因 此从环保持部103的延长线(点线)偏离并向竿尾侧倾斜。由此比较可 知,本发明的侧支脚11的全长比现有的侧支脚107短,相应地谋求轻便 化。

而且,由于从环保持部7的顶部T到安装脚13基端B的全长在水平 面上的投影长度(d1),比现有的环保持部103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长度(d2) 短,因此,其结果减少相当于其长度之差(d2-d1>0)的弯矩,从而钓 线引导器1难以变形。

另外,如在现有的变形例中所示,如果不合适地使侧支脚107,107 向竿前侧弯曲而缩短全长,则存在多余的负荷施加在弯曲的部分上而容 易产生裂纹的危险性,但是,由于本发明的侧支脚11以与环保持部7大 致相同的角度向竿前侧倾斜,并且没有不合适地弯曲,因此不存在上述 的不良现象。

另外,钓线引导器1的引导框架3的侧支脚由一对大致V形的侧支 脚11,11构成,从竿尾侧看,在环保持部7的下侧,即在接近竿体的一 侧与大致V形侧支脚11,11之间形成有倒三角形的孔12(图1)。因此, 不会残留海水、垃圾,更加符合谋求达到轻便化的目的。

根据图7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器21。

图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部分相同的结构部分上赋予相同 的附图标记,从而省略其说明。下面以不同点为重点说明本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器1的引导框架3的侧支脚由一对大致V 形侧支脚11,11构成,从竿尾侧看,在环保持部7的下侧,即在接近竿 体一侧与大致V形侧支脚11,11之间形成有倒三角形的孔。另一方面, 本实施方式的引导框架23的侧支脚25形成三角形状,与环保持部7的 整个下侧连接设置。因而,相当于引导框架3的孔12的部分被填充。

对于上述的引导框架23,假想安装在穗梢侧的小的装置。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的具体结构并不局限于 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即使变更设计也包含 在本发明中。

例如,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考虑到制造小的引导框架的现在的极限, 作为穗梢侧的钓线引导器只提出了无孔型,但是,本发明的钓线引导器 不拘泥于竿体上的安装位置可以任意选择有孔或无孔。

总之,除要求保护的形状等之外,可以任意组合已有的或将来提出 的形状、制造。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钓线引导器,在不失去原来所要求的诸多功能的情况下, 能够达到合适的轻便化。而且,由于本发明的钓线引导器能够在现有方法上 不增加工序的情况下成形,因此不会导致制造成本的上升等。

钓线引导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钓线引导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钓线引导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钓线引导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钓线引导器.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101731191 B (45)授权公告日 2012.02.22 CN 101731191 B *CN101731191B* (21)申请号 200910145887.2 (22)申请日 2009.06.17 290512/08 2008.11.13 JP A01K 87/04(2006.01) (73)专利权人 富士工业株式会社 地址 日本静冈县 (72)发明人 大村一仁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代理人 陶凤波 JP 10-136839 A,1998.05.26, 全文 . CN 101185430 A,2008.05.28, 全文 。

2、. CN 1227048 A,1999.09.01, 全文 . JP 11-009149 A,1999.01.19, 全文 . US 5276991 A,1994.01.11, 全文 . (54) 发明名称 钓线引导器 (57) 摘要 一种钓线引导器, 其在不失去钓线引导器应 承担的原来功能的情况下能够达到合适的轻便 化。在环保持部 (7) 的顶部侧形成有朝向竿尾侧 起立的周壁 (9), 侧支脚 (11) 从周壁 (9) 左右两 侧的下端延伸。由于周壁 (9) 未在环保持部 (7) 的整个圆周上形成而具有欠缺部分, 因此相应地 谋求轻便化。而且, 为了保护引导环 (15), 由于周 壁(9)设。

3、置在环保持部(7)的顶部侧, 因此充分地 保全周壁 (9) 所要求的引导环 (15) 的保护功能。 另外, 由于侧支脚 (11) 在环保持部 (7) 的延长线 上与其靠近而下降, 因此可以缩短全长, 相应地谋 求轻便化。而且, 由于从环保持部 (7) 的顶部到 安装脚基端的全长缩短, 因此弯矩小, 钓线引导器 (1) 难以变形。 (30)优先权数据 (51)Int.Cl. (56)对比文件 审查员 王霞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4 页 附图 4 页 CN 101731191 B1/1 页 2 1. 一种钓线引导器, 其属于单脚型, 包。

4、括 : 环保持部, 具有嵌合孔 ; 侧支脚, 从所述环保持部的左右两侧延伸后向下方延伸 ; 引导框架, 包括基端连接设置在所述侧支脚的下端而后端沿着从所述环保持部离开的 方向延伸的安装脚 ; 引导环, 压入并内嵌在所述环保持部的嵌合孔中 ; 并且, 将所述安装脚以所述基端朝向竿前侧而所述后端朝向竿尾侧的状态落座并安装 在竿体上 ; 该钓线引导器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环保持部的顶部侧形成有朝向竿尾侧起立的周壁, 所述侧支脚从所述周壁的左 右两侧的下端延伸。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钓线引导器, 其特征在于, 周壁延伸至从环保持部的顶部向左 右下降 60以上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钓。

5、线引导器, 其特征在于, 侧支脚由形成大致V形的两个支 脚构成, 所述两个支脚分别从环保持部的周壁的左右两侧的下端延伸。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钓线引导器, 其特征在于, 环保持部和侧支脚以大致相同的 角度向竿前侧倾斜。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1731191 B1/4 页 3 钓线引导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钓线引导器, 特别是涉及一种单脚型钓线引导器, 其包括 : 具有嵌 合孔的环保持部、 从所述环保持部的左右两侧延伸后向下方延伸的侧支脚、 包括一端连接 设置在所述侧支脚的下端而另一端沿着从所述环保持部离开的方向延伸的安装脚的引导 框架以及压入并内嵌在所述环保持部的。

6、嵌合孔中的引导环。 背景技术 0002 所谓单脚型钓线引导器, 通常通过对一枚金属制平板材料进行冲压加工并打孔成 规定的框架形状, 进而弯曲加工成形成立体形状而形成, 作为典型的例子, 可以例举图 8 所 示的现有 ( 非专利文件 1) 的钓线引导器 100 的引导框架 101。在该引导框架 101 中, 圆筒 状的周壁 105 形成在环保持部 103 的外周部的整个圆周上, 并且一对侧支脚 107 从其周壁 105 的后端 ( 竿尾侧端部 ) 延伸后汇合并到达安装脚 109。该周壁 105 通过对环保持部 103 的外周侧部进行拉深加工并向竿尾侧弯曲而形成为剖面具有L形。 通过设置该周壁10。

7、5, 防 止在搬运钓竿时等易损坏的引导环 111 与周围的物体直接冲撞而损坏。 0003 非专利文件 1 : Fuji NEW GUIDE CONCEPT 一编, 富士工业株式会社, 1997 年 1 月 27 日, D30, P8 0004 作为单脚型钓线引导器, 特别是安装在穗梢侧的单脚型钓线引导器要求轻便化, 因而一直摸索如何实现轻便化。 0005 然而, 如果想单纯地细化引导框架整体而达到轻便化, 则环保持部、 侧支脚及安装 部不能以足够水平保全各自承担的功能。特别是, 在图 8 所示的现有的结构中, 如果单纯地 使侧支脚 107 变细, 则引导框架容易倒。 发明内容 0006 因此,。

8、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不失去钓线引导器应承担的原来功能的情况下 能够达到合适的轻便化的、 改善形状的钓线引导器。 0007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 经专心研究的结果, 通过改善环保持部的形状, 在不失去环保 持部和侧支脚的功能的情况下, 成功地谋求轻便化。以下说明本发明。 0008 第一方面的发明提供一种钓线引导器, 其属于单脚型, 包括 : 环保持部, 具有嵌合 孔 ; 侧支脚, 从所述环保持部的左右两侧延伸后向下方延伸 ; 引导框架, 包括基端连接设置 在所述侧支脚的下端而后端沿着从所述环保持部离开的方向延伸的安装脚 ; 引导环, 压入 并内嵌在所述环保持部的嵌合孔中 ; 并且, 将所述安。

9、装脚以所述基端朝向竿前侧而所述后 端朝向竿尾侧的状态落座并安装在竿体上 ; 该钓线引导器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环保持部的 顶部侧形成有朝向竿尾侧起立的周壁, 所述侧支脚从所述周壁的左右两侧的下端延伸。 0009 第二方面的发明, 其特征在于, 在第一方面所述的钓线引导器中, 周壁延伸至从环 保持部的顶部向左右下降 60以上的位置。 0010 第三方面的发明, 其特征在于, 在第一方面发明或第二方面发明中所述的钓线引 说 明 书 CN 101731191 B2/4 页 4 导器中, 侧支脚由形成大致 V 形的两个支脚构成, 所述两个支脚分别从环保持部的周壁的 左右两侧的下端延伸。 0011 第四方。

10、面的发明, 其特征在于, 在第一方面发明至第三方面发明中任一项所述的 钓线引导器中, 环保持部和侧支脚以大致相同的角度向竿前侧倾斜。 0012 根据本发明的钓线引导器, 由于周壁只形成在环保持部中搬运钓竿时等与周围的 物体容易冲撞的部位上, 并且能够无需不合适地弯曲侧支脚而设计成缩短全长, 因此, 能够 达到合适的轻便化。 附图说明 0013 图 1 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器的立体图 ; 0014 图 2 是图 1 的钓线引导器的局部断裂立体图 ; 0015 图 3 是图 1 的钓线引导器的局部剖面侧视图 ; 0016 图 4 是图 1 的钓线引导器的后视图 ; 0017 图 5 是图。

11、 4 的钓线引导器中与物体冲突的范围的说明图 ; 0018 图 6 是图 1 的钓线引导器与现有的钓线引导器之间的比较侧视图 ; 0019 图 7 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器的局部断裂立体图 ; 0020 图 8 是现有的钓线引导器的局部断裂立体图。 0021 附图标记说明 0022 1 钓线引导器 ( 第一实施方式 ) 0023 3 引导框架 0024 5 嵌合孔 0025 7 环保持部 0026 9 周壁 0027 11, 11 一对侧支脚 0028 13 安装脚 0029 15 引导环 0030 A ( 周壁与侧支脚的 ) 边界点 0031 O 中心 0032 T ( 环保持部的 。

12、) 顶部 0033 x 周壁的外侧轮廓线 0034 y 侧支脚的外侧轮廓线 0035 c 中心线 0036 B ( 安装脚的 ) 基端 0037 d1、 d2 水平面投影长度 0038 s 竿体 0039 21 钓线引导器 ( 第二实施方式 ) 0040 23 引导框架 0041 25 侧支脚 说 明 书 CN 101731191 B3/4 页 5 具体实施方式 0042 根据图 1 至图 6 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器 1。 0043 首先, 根据图 1 说明钓线引导器 1 的整体结构。 0044 钓线引导器1的引导框架3由环保持部7、 一对大致V形侧支脚11, 11及舌片状安 装脚。

13、 13 一体地形成, 其中环保持部 7 具有嵌合孔 5, 一对大致 V 形侧支脚 11, 11 为从环保 持部 7 的左右两侧延伸后向下方延伸, 舌片状安装脚 13 为基端连接设置在侧支脚 11, 11 合 体的下端上而后端沿着自环保持部 7 离开的方向延伸。侧支脚 11, 11 以倾斜的状态从安装 脚 13 起立, 并且, 由侧支脚 11, 11 支承的环保持部 7 也向与侧支脚 11, 11 相同方向以大致 相同的角度倾斜。 0045 上述的引导框架 3 通过如下工序形成, 即对一枚金属制平板材料进行冲压加工并 打孔成规定的框架形状, 进而进行弯曲加工成形为规定的立体形状。 0046 在环。

14、保持部 7 的嵌合孔 5 中, 压入并内嵌有由陶瓷等硬质材料构成的引导环 15。 0047 钓线引导器 1 的安装脚 13 以从上侧落座的姿势安装在竿体上。此时, 在竿体上将 安装脚 13 落座而安装的状态是基端朝向竿前侧而后端朝向竿尾侧。因而, 侧支脚 11, 11 配 置为向竿前侧倾斜。 0048 接着, 详细说明引导框架 3 的技术特征。 0049 如图 2 所示, 将引导环 15 设计成正圆形, 环保持部 7 的内外周也与被内嵌的引导 环 15 的形状相似而设计成正圆形。 0050 另外, 在环保持部7的顶部侧, 即自竿体离开的一侧(a)形成有朝向竿尾侧起立的 周壁 9。该周壁 9 是。

15、通过拉深加工使连接设置在环保持部 7 的顶部侧的外周部的圆弧状延 长部, 以其剖面具有 L 形的方式朝向竿尾侧弯曲而形成的。另一方面, 环保持部 7 的顶部侧 的相反侧, 即接近竿体的一侧 (b) 保持打孔后的平板材料的状态, 剖面具有 I 形。 0051 因而, 如图 3 的剖面图所示, 如果引导环 15 压入并内嵌在环保持部 7 的嵌合孔 5 中, 则周壁 9 以从上方覆盖的状态保护引导环 15 的顶部侧。 0052 如图 2(c) 所示, 一对侧支脚 11, 11 分别从环保持部 7 的周壁 9 的中断的左右两侧 的下端向下方延伸。侧支脚 11 相对竿轴沿着向左右外侧扩展的方向以圆弧状弯。

16、曲并倾斜 而向竿尾方向延伸, 并且经由曲折部在安装脚 13 汇合成一体。 0053 如图4所示, 如果从竿尾侧看钓线引导器, 则上述的下端作为边界点A出现在周壁 9 的外侧的圆弧状轮廓线 x 与侧支脚 11 的外侧的轮廓线 y 之间。该边界点 A 位于从连接引 导环 15 的中心 O 和环保持部 7 的顶部 T 的中心线 c 分别向左右两侧下降 60以上的位置 上。 0054 由于该边界点 A 也属于侧支脚 11 的上端, 因此需要将该边界点 A 设定在某种程度 的高度上, 以使缠在侧支脚 11 上的钓线顺着侧支脚 11 被举起, 并且从环保持部 7 的顶部容 易穿过, 但是另一方面若设定成过。

17、高, 则侧支脚 11 变得过长。因而, 将边界点 A 优选设定在 分别向左右两侧下降 60以上的位置上。 0055 如上所述, 与现有的引导框架 101 不同, 在本发明的引导框架 3 中, 由于周壁 9 未 在环保持部 7 的整个圆周上形成而具有欠缺部分, 因此相应地谋求达到轻便化。而且, 如图 5 所示, 在安装于竿体 s 的情况下, 当搬运钓线引导器 1 时等与周围的物体容易直接冲撞的 是环保持部7的顶部侧以及夹着该环保持部7的顶部侧而配置的一对侧支脚11, 11, 为了保 说 明 书 CN 101731191 B4/4 页 6 护引导环 15, 周壁 9 被设置在环保持部 7 的顶部侧。

18、, 因此, 充分保全周壁 9 所要求的引导环 15 的保护功能。 0056 另外, 如图 6 的比较侧视图所示, 由于本发明的引导框架 3 的侧支脚 11 从环保持 部 7 的周壁 9 的中断的下端直接向下方延伸, 因此侧支脚 11 位于环保持部 7 的延长线 ( 点 线 ) 上的近处。另一方面, 由于现有的引导框架 101 的侧支脚 107 从环保持部 103 的周壁 的竿尾侧端延伸, 因此从环保持部 103 的延长线 ( 点线 ) 偏离并向竿尾侧倾斜。由此比较 可知, 本发明的侧支脚 11 的全长比现有的侧支脚 107 短, 相应地谋求轻便化。 0057 而且, 由于从环保持部 7 的顶部。

19、 T 到安装脚 13 基端 B 的全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长 度(d1), 比现有的环保持部103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长度(d2)短, 因此, 其结果减少相当于其 长度之差 (d2-d1 0) 的弯矩, 从而钓线引导器 1 难以变形。 0058 另外, 如在现有的变形例中所示, 如果不合适地使侧支脚 107, 107 向竿前侧弯曲 而缩短全长, 则存在多余的负荷施加在弯曲的部分上而容易产生裂纹的危险性, 但是, 由于 本发明的侧支脚 11 以与环保持部 7 大致相同的角度向竿前侧倾斜, 并且没有不合适地弯 曲, 因此不存在上述的不良现象。 0059 另外, 钓线引导器 1 的引导框架 3 的侧支脚由一。

20、对大致 V 形的侧支脚 11, 11 构成, 从竿尾侧看, 在环保持部 7 的下侧, 即在接近竿体的一侧与大致 V 形侧支脚 11, 11 之间形成 有倒三角形的孔 12( 图 1)。因此, 不会残留海水、 垃圾, 更加符合谋求达到轻便化的目的。 0060 根据图 7 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器 21。 0061 图中, 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部分相同的结构部分上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 从而省略其说明。下面以不同点为重点说明本实施方式。 0062 第一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器 1 的引导框架 3 的侧支脚由一对大致 V 形侧支脚 11, 11 构成, 从竿尾侧看, 在环保持部 7 的下侧,。

21、 即在接近竿体一侧与大致 V 形侧支脚 11, 11 之 间形成有倒三角形的孔。另一方面, 本实施方式的引导框架 23 的侧支脚 25 形成三角形状, 与环保持部 7 的整个下侧连接设置。因而, 相当于引导框架 3 的孔 12 的部分被填充。 0063 对于上述的引导框架 23, 假想安装在穗梢侧的小的装置。 0064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但是本发明的具体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 式, 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 即使变更设计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0065 例如,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 考虑到制造小的引导框架的现在的极限, 作为穗梢侧的 钓线引导器只提出了无孔型, 但是, 本发明的钓。

22、线引导器不拘泥于竿体上的安装位置可以 任意选择有孔或无孔。 0066 总之, 除要求保护的形状等之外, 可以任意组合已有的或将来提出的形状、 制造。 0067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068 根据本发明的钓线引导器, 在不失去原来所要求的诸多功能的情况下, 能够达到 合适的轻便化。而且, 由于本发明的钓线引导器能够在现有方法上不增加工序的情况下成 形, 因此不会导致制造成本的上升等。 说 明 书 CN 101731191 B1/4 页 7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1731191 B2/4 页 8 图 3 图 4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1731191 B3/4 页 9 图 6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1731191 B4/4 页 10 图 7 图 8 说 明 书 附 图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