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夏秋茶鲜叶加工桂花香味红茶的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利用夏秋茶鲜叶加工桂花香味红茶的方法.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610007711.0 (22)申请日 2016.01.06 A23F 3/14(2006.01) A23F 3/40(2006.01) (71)申请人 湖南农业大学 地址 410128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湖湖南 农业大学 (72)发明人 龚志华 肖文军 邓燕莉 陈栋 (74)专利代理机构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 任公司 43113 代理人 何为 袁颖华 (54) 发明名称 一种利用夏秋茶鲜叶加工桂花香味红茶的方 法 (57) 摘要 一种利用夏秋茶鲜叶加工桂花香味红茶的方 法, 是在现有红茶制作的萎凋、 揉捻、 发酵、 初干、 。
2、复干等工艺基础上, 以夏季或秋季适制红茶的茶 鲜叶为原料, 通过添加桂花香气与滋味提取物的 工艺技术, 即包括茶鲜叶萎凋、 桂花水提浓缩液添 加、 揉捻、 发酵、 初干、 复干、 天然桂花精油添加、 固 香等工艺方法而制得桂花香味红茶。本方法针对 夏季与秋季茶鲜叶利用率低、 品质较差以及滋味 与香气无特色等不足, 对加工工艺进行改进, 所制 红茶具有条索紧秀、 色泽乌润、 冲泡后汤色橙红明 亮、 滋味爽滑、 桂花香高长等品质优点。使用本加 工方法, 不仅使红茶内在品质优良, 香气独特, 而 且极大地缓减了夏秋茶鲜叶资源被浪费和我国红 茶出口受阻的问题。 (51)Int.Cl. (19)中华人民。
3、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7页 CN 105638958 A 2016.06.08 CN 105638958 A 1.一种利用夏秋茶鲜叶加工桂花香味红茶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该方法步骤如下: (1)萎凋: 取夏季或秋季茶鲜叶萎凋, 至嫩茎折而不断、 叶片含水量为5862; (2)添加桂花水提浓缩液: 将固形物质量浓度为2030的桂花水提浓缩液按1g萎 凋叶加0.2-0.4g桂花水提取浓缩液的比例均匀地喷于萎凋叶上, 混匀; (3)揉捻: 将混匀后的萎凋叶揉捻至成条率8595, 且细胞破损率7090, 然 后用三目抖筛机解块, 并将筛面叶再复揉12次, 。
4、且筛面叶每次揉捻后用三目抖筛机解块; (4)发酵: 将复揉后的筛面叶与筛底叶混匀后发酵至叶色黄红、 青草气消失、 有清香或 花果香; (5)干燥: 采用二次干燥法, 第一次干燥为初干, 第二次干燥为复干; 初干是在110 130条件下将发酵叶干燥至含水量为2535, 手捏成团, 松手即散, 并摊凉至室温; 复 干是在8595条件下将初干叶干燥至手捏成粉、 含水量为5以下, 并摊凉至室温; (6)天然桂花精油添加及固香: 将天然桂花精油按19002100g干燥叶加1g天然桂花精 油的比例均匀地喷于干燥叶上, 混匀, 立即密封固香1216小时, 即可; 上述天然桂花精油是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将。
5、干桂花于萃取温度3040、 萃取压 力30Mpa40Mpa、 分离温度4050、 分离时间45min55min的条件下萃取制得; 上述桂花水提浓缩液是以前述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制得天然桂花精油后的桂花残渣为 原料, 以纯净水作为提取溶剂, 按1g桂花残渣加1416ml纯净水的比例, 于桂花残渣中加入 纯净水在7585提取40min50min, 取提取液离心澄清, 减压浓缩至浓缩液的固形物 质量浓度为203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夏秋茶鲜叶加工桂花香味红茶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 述步骤(1)中的夏季或秋季茶鲜叶选自夏季或秋季的茶树品种桃源大叶、 政和大白茶或福 云六号的一芽二叶及。
6、一芽三叶。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利用夏秋茶鲜叶加工桂花香味红茶的方法, 其特征在 于: 所述步骤(1)中萎凋时的温度为2030、 相对湿度为7085。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利用夏秋茶鲜叶加工桂花香味红茶的方法, 其特征在 于: 所述步骤(1)中萎凋时茶鲜叶在萎凋槽的摊放厚度为2cm3cm, 期间翻动12次。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利用夏秋茶鲜叶加工桂花香味红茶的方法, 其特征在 于, 所述步骤(4)中发酵于发酵室进行, 发酵条件: 温度2832、 相对湿度8090、 室内氧气含量2530、 时间2.03.0小时、 摊放叶的厚度8cm12cm。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
7、述的一种利用夏秋茶鲜叶加工桂花香味红茶的方法, 其特征在 于, 所述步骤(5)中第一次干燥时的摊叶量为3.54.0kg/m2。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利用夏秋茶鲜叶加工桂花香味红茶的方法, 其特征在 于, 所述步骤(5)中第二次干燥时的摊叶厚度为2cm3cm。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利用夏秋茶鲜叶加工桂花香味红茶的方法, 其特征在 于, 所述桂花水提浓缩液制备中离心时的转速为1600017000转/min。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利用夏秋茶鲜叶加工桂花香味红茶的方法, 其特征在 于, 所述桂花水提浓缩液制备中减压浓缩时的压力为-0.05-0.09Mpa、 温度为5565。
8、 。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5638958 A 2 一种利用夏秋茶鲜叶加工桂花香味红茶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桂花香味红茶的加工方法, 特别涉及一种利用夏秋茶鲜叶, 通过 增加桂花水提浓缩液添加、 天然桂花精油添加及固香等工序来改变传统红茶加工工艺, 使 传统红茶呈现天然桂花香气与滋味的优良品质, 同时促进夏秋茶鲜叶资源高效利用和提高 我国红茶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红茶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按照茶树生育特性和茶鲜叶采制季节, 可分为春茶、 夏茶和秋茶, 其产量比例约为 4:3:3。 由于春季茶树氮代谢旺盛, 不但芽毫显露、 芽叶嫩度好、 叶质柔软,。
9、 而且茶叶品质成 分, 如氨基酸、 茶氨酸、 维生素以及二甲硫、 戊烯、 青叶醇等较为丰富, 而苦涩味较重的茶多 酚、 花青素等含量较低, 是一年中生产茶叶的最佳季节。 而夏秋茶因夏秋季节气温高、 日照 强, 茶树碳代谢旺盛, 芽叶中带苦涩味的儿茶素、 花青素、 咖啡碱含量较高, 氨基酸、 戊烯醇 及乙烯醇等含量较低, 利用其加工茶叶时, 茶香较低、 滋味苦涩, 加之我国山地茶园居多、 基 础设施薄弱、 人工成本飞速增长以及红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较差等原因, 许多茶叶企业 和茶农只采春茶而不采夏秋茶, 导致我国每年40-50夏秋茶资源未能加工利用而被浪 费, 严重阻碍了我国茶产业快速发展。 0。
10、003 为了充分利用夏秋茶原料、 提高夏秋茶品质, 茶叶生产企业及科研工作者对夏秋 茶开发利用中的品质改良做了大量研究,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选择持嫩性 好、 酚/氨比低的鲜叶原料; 二是通过遮阴、 施肥等栽培手段改善茶叶品质成分; 三是通过加 工工艺的改进来改善茶产品品质, 其中加工技术直接决定着成品茶的品质, 成为当前夏秋 茶开发利用的主要发展方向。 0004 红茶是国际茶叶市场的主销茶类, 约占茶类总贸易量的80。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以前, 中国红茶以资源丰富、 产量大、 加工技术先进等优势, 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绝对主导地 位, 并占居整个国际红茶市场60-70的份额。 随着。
11、肯尼亚、 斯里兰卡、 印度等产茶国在加 工技术上的进步以及在气候、 茶树品种、 土壤等方面的优越条件, 使得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 的将近20年由于我国红茶普遍香气淡薄、 滋味苦涩, 茶叶香气以及滋味浓强度、 鲜爽度与收 敛性低于印度、 斯里兰卡和肯尼亚的CTC红茶, 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 产量与出口量也 逐渐下降, 市场占有率下降至仅有5左右。 近年,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红 茶产品健康功能的认知, 我国红茶在 “金骏眉” 红茶的带动下, 国际国内市场呈现恢复性增 长, 但因茶树品种资源、 环境条件、 加工技术及设备、 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红茶发展 相对较慢而未能取得突破。
12、性进展。 0005 目前针对红茶品质低、 苦涩味重、 香气无特色等问题, 改善红茶品质的主要措施 有: 0006 1.创新传统红茶加工工艺。 传统红茶加工工艺创新主要集中于萎凋方式创新、 萎 凋与发酵工序中温度、 湿度、 时间工艺参数的调控。 王登良等研究认为, 适当日光萎凋(晒 青)可降低茶叶酚/氨比, 使茶叶苦涩味降低。 叶飞等以夏秋茶鲜叶为原料, 通过添加砂梨多 说 明 书 1/7 页 3 CN 105638958 A 3 酚氧化酶促进红茶发酵而减少茶叶的苦涩味。 孙西杰等以祁门槠叶种夏秋茶鲜叶为原料, 采用轻萎凋、 轻发酵处理, 加工的红茶具有清香或甜香、 滋味浓醇、 汤色红亮、 无明。
13、显涩味的 品质。 Owuor等研究认为萎凋温度在10-25之间, 香气指数较高, 萎凋温度再升高, 则香 气指数下降, 香气总量在萎凋3h-4h内最高。 王复等将广谱电磁波运用到红茶萎凋, 发现茶 叶内含成分增加, 明显提高了红茶的香气和鲜爽度。 顾谦等研究表明萎凋叶经过特殊加压 处理后制成的红碎茶, 其香气、 汤色和滋味品质均有提高。 发酵是红茶加工的关键工序, 是 以多酚类化合物为主体发生酶促或非酶促氧化反应的化学变化过程。 温度、 湿度、 pH值及时 间是影响发酵质量的主要因素。 朱兴华给发酵设备安装自动恒温装置实现发酵温度和湿度 的自动控制, 使红茶品质得到明显改善。 夏涛等通过对茶鲜。
14、叶匀浆悬浮发酵体系优化模型 的研究发现, 发酵过程中采取先高温后逐步降低温度、 降低pH值和早期充分供氧, 有利于茶 黄素的积累和红茶品质的提高。 0007 2.新型红茶产品开发。 研究人员通过拼配技术, 在红茶中直接加入干果类(如苹 果、 黑莓)或者干花类(如茉莉花、 白兰花等)原料, 获得不同于传统红茶而带苹果、 黑莓、 茉 莉花、 白兰花等果味、 花味系列红茶。 除此研究者们还通过添加外源物来改善红茶品质, 如 日本人以中低档茶鲜叶为原料, 经自然萎凋后, 揉捻时按每100kg揉捻叶加入1.0g-2.0g微 生物多酚氧化酶然后再发酵, 结果发现发酵时间缩短, 品质明显提高, 茶黄素和茶红。
15、素含量 提高10以上。 黄建琴等在红茶加工中适量添加糖氨化合物或者外源多糖水解酶(果胶酶、 纤维素酶), 可明显提高红茶中对香气、 滋味产生重大影响的茶黄素、 氨基酸、 水浸出物含 量, 因而红茶的香气滋味均有较大提高。 0008 虽然, 上述措施皆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红茶的内在品质, 但尚未根本解决红茶所 面临的内在品质低、 滋味苦涩、 香气不足、 消费市场不广以及夏秋茶鲜叶资源被大量浪费的 问题, 同时在实际生产操作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制作成本较高, 而且大多消费者在品饮红茶 时, 不愿意看到花、 果等杂物。 发明内容 0009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 针对上述现有夏秋茶资源被浪费所面。
16、临的压力和 我国红茶产品品质的不足, 提供一种利用夏秋茶鲜叶加工桂花香味红茶的方法, 本方法在 揉捻前增加桂花水提浓缩液添加工序, 在干燥后增加天然桂花精油添加和固香工序, 使得 红茶在一定的加工工艺条件下, 桂花滋味物质、 香气物质充分融合到红茶之中, 使红茶形成 独特的桂花香味品质, 从而达到改善利用夏秋茶鲜叶加工红茶的香气与滋味品质, 并解决 夏秋茶资源大多被浪费和我国红茶出口受阻的问题。 0010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利用夏秋茶鲜叶加工 桂花香味红茶的方法, 该方法步骤如下: 0011 (1)萎凋: 取夏季或秋季茶鲜叶萎凋, 至嫩茎折而不断、 叶片含。
17、水量为5862; 0012 (2)添加桂花水提浓缩液: 将固形物质量浓度为2030的桂花水提浓缩液按 1g萎凋叶加0.2-0.4g桂花水提取浓缩液的比例均匀地喷于萎凋叶上, 混匀; 0013 (3)揉捻: 将混匀后的萎凋叶揉捻至成条率8595, 且细胞破损率70 90, 然后用三目抖筛机解块, 并将筛面叶再复揉12次, 且筛面叶每次揉捻后用三目抖筛 机解块; 说 明 书 2/7 页 4 CN 105638958 A 4 0014 (4)发酵: 将复揉后的筛面叶与筛底叶混匀后发酵至叶色黄红、 青草气消失、 有清 香或花果香; 0015 (5)干燥: 采用二次干燥法, 第一次干燥为初干, 第二次干。
18、燥为复干; 初干是在110 130条件下将发酵叶干燥至含水量为2535, 手捏成团, 松手即散, 并摊凉至室 温; 复干是在8595条件下将初干叶干燥至手捏成粉、 含水量为5以下, 并摊凉至室 温; 0016 (6)天然桂花精油添加及固香: 将天然桂花精油按19002100g干燥叶加1g天然桂 花精油的比例均匀地喷于干燥叶上, 混匀, 立即密封固香1216小时, 即可; 0017 上述提及的天然桂花精油是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将干桂花于萃取温度30 40、 萃取压力30Mpa40Mpa、 分离温度4050、 分离时间45min55min的条件下萃取 制得; 所述干桂花为市购产品; 0018 。
19、上述提及的桂花水提浓缩液是以前述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制得天然桂花精油后的 桂花残渣为原料, 以纯净水作为提取溶剂, 按1g桂花残渣加1416ml纯净水的比例, 于桂花 残渣中加入纯净水于7585下提取40min50min, 取提取液离心澄清, 减压浓缩至浓 缩液的固形物质量浓度为2030。 0019 上述提及的茶鲜叶选自夏季或秋季的茶树品种桃源大叶、 政和大白茶或福云六号 的一芽二叶及一芽三叶。 0020 上述萎凋时, 茶鲜叶在萎凋槽的摊放厚度为2cm3cm, 期间翻动12次; 萎凋时的 温度为2030、 相对湿度为7085。 0021 上述所提发酵是于发酵室进行, 发酵条件: 温度2832、。
20、 相对湿度80 90、 氧气含量2530、 时间2.03.0小时、 摊放叶的厚度8cm12cm。 0022 上述干燥中, 第一次干燥时的摊叶量为3.54.0kg/m2; 第二次干燥时的摊叶厚度 为2cm3cm。 0023 上述桂花水提浓缩液制作中的离心时的转速为16000-17000转/min; 减压浓缩时 的压力为-0.05-0.09Mpa、 温度为5565。 0024 本方法在传统红茶加工工艺的基础上, 于揉捻前增加桂花水提浓缩液添加工序、 在干燥后增加天然桂花精油添加和固香工序, 加工成的成品桂花香味红茶与传统工艺加工 的红茶品质相比, 结果见下表1。 0025 表1本发明产品与传统工艺。
21、产品感官品质对比 0026 说 明 书 3/7 页 5 CN 105638958 A 5 0027 由上表可知, 本发明方法产品已无苦涩滋味, 而且味中有桂花香, 其品质显著优于 传统工艺加工的红茶, 且有独特的桂花香。 0028 本发明产品成分分析检测表明, 本发明方法的红茶产品在氧化芳樟醇类、 紫罗兰 酮类、 邻苯二甲酸酯类三种香气品质成分含量显著提高, 三种香气成分的相对总含量比传 统工艺红茶高16.46以上, 同时在滋味品质成分中, 总氨基酸含量比传统工艺红茶高 4.24以上。 0029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的优点是: 0030 1、 本发明选择香气高雅且富含氨基酸的桂花作为原料,。
22、 通过超临界CO2萃取天然 桂花精油以及水提取其氨基酸等水溶性物质, 然后在传统红茶加工工艺中通过增加桂花水 提浓缩液添加、 天然桂花精油添加及固香等工序, 使利用夏秋茶鲜叶加工的红茶呈现桂花 香气与滋味的优良品质, 并从根本上解决夏秋茶鲜叶资源被浪费和我国红茶出口受阻的问 题, 不仅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而且操作方便、 加工成本低。 0031 2、 在本发明工艺条件下, 通过桂花精油、 桂花水溶性物质与红茶品质成分深度融 合, 加工成不见桂花只见茶的桂花香味红茶, 有效避免了以往通过简单拼配而加工的花香 果味茶可让消费者看到花、 果等杂物的技术缺陷。 同时本发明红茶产品中氧化芳樟醇类、 。
23、紫 罗兰酮类、 邻苯二甲酸酯类三种香气品质成分的相对总量高达27.49以上, 比传统工艺红 茶高16.46以上, 而且总氨基酸含量达7.02以上, 比传统工艺红茶高4.24以上, 是一 种桂花香味突显的高档红茶产品。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实施例1 0033 选择茶树品种桃源大叶的夏季一芽三叶茶鲜叶为原料。 0034 天然桂花精油制备: 以桂花干花为原料, 采用HA121-50-05型超临界CO2萃取设备 在萃取温度35、 萃取压力35Mpa、 分离温度45、 分离时间50min的工艺条件下对桂花干花 进行萃取, 即得。 0035 桂花水提浓缩液制备: 以上述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制得天然桂花。
24、精油后的桂花残 渣为原料, 采用纯净水作为提取溶剂, 按1g桂花残渣加15ml纯净水的比例, 于桂花残渣中加 入纯净水在80提取45min, 取提取液经16500转/min高速离心机离心澄清, 于-0.07Mpa、 60 条件下减压浓缩至浓缩液的固形物质量浓度为25。 0036 将茶树品种桃源大叶的夏季一芽三叶茶鲜叶摊放置于萎凋槽中, 厚度为2-3cm, 在 温度25、 相对湿度80条件下进行萎凋, 期间翻动2次, 至嫩茎折而不断、 叶片含水量为 60; 将制备的桂花水提浓缩液按10g萎凋叶加3g桂花水提浓缩液的比例均匀地喷于萎凋 叶上, 混匀; 将混匀后的萎凋叶用茶叶揉捻机揉捻至成条率90且。
25、细胞破损率80, 然后将 揉捻叶用三目抖筛机解块, 将筛面叶再复揉1次并用三目抖筛机解块; 将复揉后的筛面叶与 筛底叶混合均匀后于发酵室内发酵, 发酵条件: 温度30、 相对湿度85、 室内氧气含量 28、 时间2.5小时, 发酵时摊放叶厚度为8-12cm, 至叶色黄红、 青草气消失、 有清香或花果 香; 将发酵叶薄摊, 先在手拉百叶式烘干机中于120下干燥至含水量为30, 摊凉至室温, 再于手拉百叶式烘干机中于90下干燥至手捏成粉、 含水量为5以下, 并摊凉至室温; 将 制备的桂花精油按2000g干燥茶叶加1g桂花精油的比例均匀地喷于干燥茶叶上, 混合均匀 说 明 书 4/7 页 6 CN 。
26、105638958 A 6 后, 立即装入锡箔袋并密封固香14小时, 即可。 0037 经感官品质评审, 所得红茶产品干茶条索紧秀、 色泽乌润、 桂花香浓, 冲泡后汤色 橙黄明亮、 滋味爽滑、 无苦涩味、 味中有香, 桂花香高长。 香气品质成分与滋味品质成分分析 表明, 氧化芳樟醇类、 紫罗兰酮类、 邻苯二甲酸酯类三种香气品质成分的相对总量达 28.18, 总氨基酸含量达7.37。 0038 实施例2 0039 选择茶树品种政和大白茶的秋季一芽二叶茶鲜叶为原料。 0040 天然桂花精油制备: 以桂花干花为原料, 采用HA121-50-05型超临界CO2萃取设备 在萃取温度30、 萃取压力30M。
27、pa、 分离温度40、 分离时间55min的工艺条件下对桂花干花 进行萃取, 即得。 0041 桂花水提浓缩液制备: 以上述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制得天然桂花精油后的桂花残 渣为原料, 采用纯净水作为提取溶剂, 按1g桂花残渣加14ml纯净水的比例, 于桂花残渣中加 入纯净水在75提取50min, 取提取液经16000转/min高速离心机离心澄清, 于-0.09Mpa、 55 条件下减压浓缩至浓缩液的固形物质量浓度为20。 0042 将茶树品种政和大白茶的秋季一芽二叶茶鲜叶摊放置于萎凋槽中, 厚度为2-3cm, 在温度20、 相对湿度70条件下进行萎凋, 期间翻动1次, 至嫩茎折而不断、 叶片含。
28、水量为 58; 将制备的桂花水提浓缩液按10g萎凋叶加2g桂花水提浓缩液的比例均匀地喷于萎凋 叶上, 混匀; 将混匀后的萎凋叶用茶叶揉捻机揉捻至成条率85且细胞破损率70, 然后将 揉捻叶用三目抖筛机解块, 将筛面叶再复揉1次并用三目抖筛机解块; 将复揉后的筛面叶与 筛底叶混合均匀后于发酵室内发酵, 发酵条件: 温度28、 相对湿度80、 室内氧气含量 25、 时间3.0小时, 发酵时摊放叶厚度为8-12cm, 至叶色黄红、 青草气消失、 有清香或花果 香; 将发酵叶薄摊, 先在手拉百叶式烘干机中于110干燥至含水量为35, 摊凉至室温, 再 于手拉百叶式烘干机中于85干燥至手捏成粉、 含水量。
29、为5以下, 并摊凉至室温; 将制备 的桂花精油按1900g干燥茶叶加1g桂花精油的比例均匀地喷于干燥茶叶上, 混合均匀后, 立 即装入锡箔袋并密封固香12小时, 即可。 0043 经感官品质评审, 所得红茶产品干茶条索紧秀、 色泽乌润、 桂花香浓, 冲泡后汤色 橙黄明亮、 滋味爽滑、 无苦涩味、 味中有香, 桂花香高长。 香气品质成分与滋味品质成分分析 表明, 氧化芳樟醇类、 紫罗兰酮类、 邻苯二甲酸酯类三种香气品质成分的相对总量达 27.49, 总氨基酸含量达7.02。 0044 实施例3 0045 选择茶树品种福云六号的秋季一芽三叶茶鲜叶为原料。 0046 天然桂花精油制备: 以桂花干花为。
30、原料, 采用HA121-50-05型超临界CO2萃取设备 在萃取温度40、 萃取压力40Mpa、 分离温度50、 分离时间45min的工艺条件下对桂花干花 进行萃取, 即得。 0047 桂花水提浓缩液制备: 以上述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制得天然桂花精油后的桂花残 渣为原料, 采用纯净水作为提取溶剂, 按1g桂花残渣加16ml纯净水的比例, 于桂花残渣中加 入纯净水在85提取40min, 取提取液经17000转/min高速离心机离心澄清, 于-0.05Mpa、 65 条件下减压浓缩至浓缩液的固形物质量浓度为30。 0048 将茶树品种福云六号的秋季一芽三叶茶鲜叶放置于萎凋槽中, 厚度为2-3cm,。
31、 在温 说 明 书 5/7 页 7 CN 105638958 A 7 度30、 相对湿度85条件下进行萎凋, 期间翻动1次, 至嫩茎折而不断、 叶片含水量为 62; 将制备的桂花水提浓缩液按10g萎凋叶加4g桂花水提浓缩液的比例均匀地喷于萎凋 叶上, 混匀; 将混匀后的萎凋叶用茶叶揉捻机揉捻至成条率95且细胞破损率90, 然后将 揉捻叶用三目抖筛机解块, 将筛面叶再复揉2次并用三目抖筛机解块; 将复揉后的筛面叶与 筛底叶混合均匀后于发酵室内发酵, 发酵条件: 温度32、 相对湿度90、 室内氧气含量 30、 时间2.0小时, 发酵时摊放叶厚度为8-12cm, 至叶色黄红、 青草气消失、 有清香。
32、或花果 香; 将发酵叶薄摊, 先在手拉百叶式烘干机中于130下干燥至含水量为25, 摊凉至室温, 再于手拉百叶式烘干机中于95干燥至手捏成粉、 含水量为5以下, 并摊凉至室温; 将制 备的桂花精油按2100g干燥茶叶加1g桂花精油的比例均匀地喷于干燥茶叶上, 混合均匀后, 立即装入锡箔袋并密封固香16小时, 即可。 0049 经感官品质评审, 所得红茶产品干茶条索紧秀、 色泽乌润、 桂花香浓, 冲泡后汤色 橙黄明亮、 滋味爽滑、 无苦涩味、 味中有香, 桂花香高长。 香气品质成分与滋味品质成分分析 表明, 氧化芳樟醇类、 紫罗兰酮类、 邻苯二甲酸酯类三种香气品质成分的相对总量达 29.83, 。
33、总氨基酸含量达7.68。 0050 传统工艺对比实验1 0051 选择茶树品种桃源大叶的夏季一芽三叶茶鲜叶为原料。 0052 将茶树品种桃源大叶的夏季一芽三叶茶鲜叶摊放于萎凋槽中, 厚度为2-3cm, 在温 度25、 相对湿度80条件下进行萎凋, 期间翻动2次, 至嫩茎折而不断、 叶片含水量为 60; 将萎凋叶用茶叶揉捻机揉捻至成条率90, 且细胞破损率80, 然后将揉捻叶用三目 抖筛机解块, 并将筛面叶再复揉1次并用三目抖筛机解块; 将复揉后的筛面叶与筛底叶混合 均匀后于发酵室内发酵, 温度控制在30, 相对湿度为85, 室内氧气含量保持在28, 发 酵时间2.5小时, 发酵时摊放叶厚度为8。
34、-12cm, 至叶色黄红、 青草气消失、 有清香或花果香; 将发酵叶薄摊, 先在手拉百叶式烘干机中于120下干燥至含水量为30, 摊凉至室温, 然 后再于手拉百叶式烘干机90条件下干燥至手捏成粉、 含水量为5以下, 并摊凉至室温, 即可。 0053 经感官品质评审, 所得红茶产品干茶条索紧细、 色泽尚乌润、 香气淡薄, 冲泡后汤 色暗红较亮、 稍带甜香、 滋味纯正、 苦涩味较重。 香气品质成分与滋味品质成分分析表明, 氧 化芳樟醇类、 紫罗兰酮类、 邻苯二甲酸酯类三种香气品质成分的相对总量为11.03, 总氨 基酸含量为2.78。 0054 传统工艺对比实验2 0055 选择茶树品种政和大白茶。
35、的秋季一芽二叶茶鲜叶为原料。 0056 将茶树品种政和大白茶的秋季一芽二叶茶鲜叶放置于萎凋槽中, 厚度为2-3cm, 在 温度20、 相对湿度70条件下进行萎凋, 期间翻动1次, 至嫩茎折而不断、 叶片含水量为 58; 将萎凋叶用茶叶揉捻机揉捻至成条率85, 且细胞破损率70, 然后将揉捻叶用三目 抖筛机解块, 并将筛面叶再复揉1次并用三目抖筛机解块; 将复揉后的筛面叶与筛底叶混合 均匀后于发酵室内发酵, 温度控制在28, 相对湿度为80, 室内氧气含量保持在25, 发 酵时间3.0小时, 至叶色黄红、 青草气消失、 有清香或花果香; 将发酵叶薄摊, 先在手拉百叶 式烘干机中于110下干燥至含。
36、水量为35, 摊凉至室温, 然后再于手拉百叶式烘干机中85 条件下干燥至手捏成粉、 含水量为5以下, 并摊凉至室温, 即可。 说 明 书 6/7 页 8 CN 105638958 A 8 0057 经感官品质评审, 所得红茶产品干茶条索紧细、 色泽尚乌润、 香气淡薄, 冲泡后汤 色暗红较亮、 有甜香、 滋味尚纯正、 苦涩味重。 香气品质成分与滋味品质成分分析表明, 氧化 芳樟醇类、 紫罗兰酮类、 邻苯二甲酸酯类三种香气品质成分的相对总量为10.62, 总氨基 酸含量为2.56。 0058 传统工艺对比实验3 0059 选择茶树品种福云六号的秋季一芽三叶茶鲜叶为原料。 0060 将茶树品种福云六。
37、号的秋季一芽三叶茶鲜叶摊放置于萎凋槽中, 厚度为2-3cm, 在 温度30、 相对湿度85条件下进行萎凋, 期间翻动1次, 至嫩茎折而不断、 叶片含水量为 62; 将萎凋叶用茶叶揉捻机揉捻至成条率95, 且细胞破损率90, 然后将揉捻叶用三目 抖筛机解块, 并将筛面叶再复揉2次并用三目抖筛机解块; 将复揉后的筛面叶与筛底叶混合 均匀后于发酵室内发酵, 温度控制在32, 相对湿度为90, 室内氧气含量保持在30, 发 酵时间2.0小时, 发酵时摊放叶厚度为8-12cm, 至叶色黄红、 青草气消失、 有清香或花果香; 将发酵叶薄摊, 先在手拉百叶式烘干机中于130下干燥至含水量为25, 摊凉至室温, 然 后再于手拉百叶式烘干机中于95下干燥至手捏成粉、 含水量为5以下, 并摊凉至室温, 即可。 0061 经感官品质评审, 所得红茶产品干茶条索尚紧细、 色泽较乌润、 香气平淡, 冲泡后 汤色暗红尚亮、 带甜香、 滋味尚纯正、 苦涩味较重。 香气品质成分与滋味品质成分分析表明, 氧化芳樟醇类、 紫罗兰酮类、 邻苯二甲酸酯类三种香气品质成分的相对总量为10.84, 总 氨基酸含量达2.69。 说 明 书 7/7 页 9 CN 105638958 A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