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实现陆空两模式切换的遥控飞车.pdf

上传人:a1 文档编号:7010768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436.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20172961.5

申请日:

20160308

公开号:

CN205391729U

公开日:

20160727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3H17/00,A63H17/385,A63H17/26,A63H27/00

主分类号:

A63H17/00,A63H17/385,A63H17/26,A63H27/00

申请人:

蔡少山

发明人:

蔡少山

地址:

515800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凤翔街道东湖东升3巷1号

优先权:

CN201620172961U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实现陆空两模式切换的遥控飞车,包括执行机构、驱动机构、壳体、控制器、摄像头及连接横梁;所述壳体成工字形,连接横梁设置两根,两根连接横梁平行的固定在壳体的最前端及最后端;所述连接横梁的两个端部分别连接有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与连接横梁的端部构成转动连接,连接横梁上设置有定位卡头,驱动机构上设置有飞行模式固定孔及行走模式固定孔,定位卡头可卡接于飞行模式固定孔或行走模式固定孔内将驱动机构固定;所述驱动机构的动力轴与执行机构固定连接完成动力传输。通过改变驱动机构的连接方向,并更换执行机构,即可实现飞行模式与行驶模式之间的结构转变,丰富的操控方式更容易激发玩家的兴趣爱好。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可实现陆空两模式切换的遥控飞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执行机构、驱动机构、壳体、控制器、摄像头及连接横梁;所述壳体成工字形,连接横梁设置两根,两根连接横梁平行的固定在壳体的最前端及最后端;所述连接横梁的两个端部分别连接有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与连接横梁的端部构成转动连接,连接横梁上设置有定位卡头,驱动机构上设置有飞行模式固定孔及行走模式固定孔,定位卡头可卡接于飞行模式固定孔或行走模式固定孔内将驱动机构固定;所述驱动机构的动力轴与执行机构固定连接完成动力传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实现陆空两模式切换的遥控飞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执行机构包括地轮和飞行叶片;所述驱动机构的动力轴与连接横梁互相垂直状态,定位卡头卡接于飞行模式固定孔内将驱动机构固定,飞行叶片固定连接于动力轴端部即构成了飞行模式;所述驱动机构的动力轴与连接横梁互相平行状态,定位卡头卡接于行走模式固定孔内将驱动机构固定,地轮固定连接于动力轴端部即构成了行走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实现陆空两模式切换的遥控飞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机构壳体、电机、减速器和动力轴,所述电机的动力输出端通过减速器与动力轴构成传动连接;所述驱动机构壳体上设置有铰连接孔,飞行模式固定孔、行走模式固定孔及铰连接孔的中心轴线分别两两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实现陆空两模式切换的遥控飞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横梁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铰连接支座,定位卡头位于铰连接支座之间,定位卡头的一端与飞行模式固定孔或行走模式固定孔卡接,另一端与复位开关固定,复位开关上设置有复位弹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实现陆空两模式切换的遥控飞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通过驱动机构壳体上设置有铰连接孔与连接横梁端部的铰连接支座构成转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实现陆空两模式切换的遥控飞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最下方设置有落地缓冲支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实现陆空两模式切换的遥控飞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控制器,壳体下方固定连接有摄像头。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实现陆空两模式切换的遥控飞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地轮的中心腔体内设置有驱动齿轮组,地轮的中心腔体内壁一周为内环齿,所述驱动机构的动力轴与驱动齿轮组的动力输入端齿轮中心固定连接,驱动齿轮组的动力输出齿轮与内环齿构成传动连接。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遥控玩具领域,特别是一种可实现陆空两模式切 换的遥控飞车。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现有的多轴飞行器基本上都是设置有多个飞行单元, 各飞行单元的旋转轴都处于竖直位置,每个飞行单元可单独控制,通 过控制各飞行单元的飞行状态,来实现不同的飞行模式,此飞行器仅 供玩家用于飞行模式的操控,不能够实现飞行器在陆地行驶,无法满 足玩家更多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实现陆空两模式 切换的遥控飞车,此遥控玩具既可以满足玩家对于飞行模式的操控需 求,又可以通过更换执行部件实现在陆地行驶的操控模式,丰富的操 控方式更容易满足玩家的兴趣爱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按如下方式实现的:本实用 新型所述一种可实现陆空两模式切换的遥控飞车包括执行机构、驱动 机构、壳体、控制器、摄像头及连接横梁;所述壳体成工字形,连接 横梁设置两根,两根连接横梁平行的固定在壳体的最前端及最后端; 所述连接横梁的两个端部分别连接有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与连接 横梁的端部构成转动连接,连接横梁上设置有定位卡头,驱动机构上 设置有飞行模式固定孔及行走模式固定孔,定位卡头可卡接于飞行模 式固定孔或行走模式固定孔内将驱动机构固定;所述驱动机构的动力 轴与执行机构固定连接完成动力传输。

所述执行机构包括地轮和飞行叶片;所述驱动机构的动力轴与连 接横梁互相垂直状态,定位卡头卡接于飞行模式固定孔内将驱动机构 固定,飞行叶片固定连接于动力轴端部即构成了飞行模式;所述驱动 机构的动力轴与连接横梁互相平行状态,定位卡头卡接于行走模式固 定孔内将驱动机构固定,地轮固定连接于动力轴端部即构成了行走模 式。

所述地轮的中心腔体内设置有驱动齿轮组,地轮的中心腔体内壁 一周为内环齿,所述驱动机构的动力轴与驱动齿轮组的动力输入端齿 轮中心固定连接,驱动齿轮组的动力输出齿轮与内环齿构成传动连 接。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机构壳体、电机、减速器和动力轴,所述 电机的动力输出端通过减速器与动力轴构成传动连接;所述驱动机构 壳体上设置有铰连接孔,飞行模式固定孔、行走模式固定孔及铰连接 孔的中心轴线分别两两垂直。

所述连接横梁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铰连接支座,定位卡头位于铰连 接支座之间,定位卡头的一端与飞行模式固定孔或行走模式固定孔卡 接,另一端与复位开关固定,复位开关上设置有复位弹簧。

所述驱动机构通过驱动机构壳体上设置有铰连接孔与连接横梁 端部的铰连接支座构成转动连接。

所述壳体的最下方设置有落地缓冲支架。

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控制器,壳体下方固定连接有摄像头。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可实现陆空两模式 切换的遥控飞车通过改变驱动机构的连接方向,并更换执行机构,即 可实现飞行模式与行驶模式之间的结构转变,丰富的操控方式更容易 激发玩家的兴趣爱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 明。

图1是飞行模式结构示意图

图2是飞行模式结构示意图

图3是行走模式结构示意图

图4是行走模式结构示意图

图5是飞行机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是地轮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飞行机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8是地轮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驱动飞行机构分解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地轮驱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连接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飞行叶片2驱动机构3壳体4摄像头5控制器6 连接横梁7地轮8铰连接支座9飞行模式固定孔10铰连接孔11行 走模式固定孔12动力轴13内环齿14驱动齿轮组15复位开关16定 位卡头17电机18减速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可实现陆空两模式切换 的遥控飞车包括扰行机构、驱动机构(2)、壳体(3)、控制器(5)、 摄像头(4)及连接横梁(6);所述壳体(3)成工字形,连接横梁 (6)设置两根,两根连接横梁(6)平行的固定在壳体(3)的最前 端及最后端,壳体(3)的最下方设置有落地缓冲支架,壳体(3)内 设置有控制器(5),摄像头(4)固定在壳体(3)下方;所述连接 横梁(6)的两个端部分别连接有驱动机构(2),所述驱动机构(2) 与连接横梁(6)的端部构成转动连接,连接横梁(6)上设置有定位 卡头(16),驱动机构(2)上设置有飞行模式固定孔(9)及行走模 式固定孔(11),定位卡头(16)可卡接于飞行模式固定孔(9)或 行走模式固定孔(11)内将驱动机构(2)固定;所述驱动机构(2) 的动力轴与执行机构固定连接完成动力传输。

所述执行机构包括地轮(7)和飞行叶片(1);如图5和图7所 示,所述驱动机构(2)的动力轴(12)与连接横梁(6)互相垂直状 态,定位卡头(16)卡接于飞行模式固定孔(9)内将驱动机构(2) 固定,飞行叶片(1)固定连接于动力轴(12)端部即构成了飞行模 式;通过遥控器即可控制驱动机构(2)的动力轴(12)转动,带动 飞行叶片(1)转动来完成各种飞行状态。

如图6和图8所示,所述驱动机构(2)的动力轴(12)与连接 横梁(6)互相平行状态,定位卡头(16)卡接于行走模式固定孔(11) 内将驱动机构(2)固定,地轮(7)固定连接于动力轴(12)端部即 构成了行走模式;通过遥控器即可控制驱动机构(2)的动力轴(12) 转动,带动地轮(7)转动来完成各种行走状态。

如图10所示,所述地轮(7)的中心腔体内设置有驱动齿轮组 (14),地轮(7)的中心腔体内壁一周为内环齿(13),所述驱动 机构(2)的动力轴(12)与驱动齿轮组(14)的动力输入端齿轮中 心固定连接,驱动齿轮组(14)的动力输出齿轮与内环齿(13)构成 传动连接。

如图12所示,所述驱动机构(2)包括驱动机构壳体、电机(17)、 减速器(18)和动力轴(12),所述电机(17)的动力输出端通过减 速器(18)与动力轴(12)构成传动连接;所述驱动机构壳体上设置 有铰连接孔(10),飞行模式固定孔(9)、行走模式固定孔(11) 及铰连接孔(10)的中心轴线分别两两垂直。

如图11所示,所述连接横梁(6)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铰连接支座 (8),定位卡头(16)位于铰连接支座(8)之间,定位卡头(16) 的一端与飞行模式固定孔(9)或行走模式固定孔(11)卡接,另一 端与复位开关(15)固定,复位开关(15)上设置有复位弹簧,更换 状态模式时需要先将复位开关(15)拉回,使得定位卡头(16)收回 于连接横梁(6)内,当定位卡头(16)离开飞行模式固定孔(9)或 行走模式固定孔(11)后即可转动驱动机构(2),调整驱动机构(2) 角度使动力轴(12)处于竖直或者水平状态,最后在放开复位开关 (15),使得定位卡头(16)卡入飞行模式固定孔(9)或行走模式 固定孔(11)内。

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驱动机构(2)通过驱动机构壳体上设 置有铰连接孔(10)与连接横梁(6)端部的铰连接支座(8)构成转 动连接。

上面所述的只是用图解说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一种可实现陆空 两模式切换的遥控飞车的一些功能结构原理,由于对相同技术领域的 技术人员来说很容易在此基础上进行若干的修改,因此本说明书并非 要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可实现陆空两模式切换的遥控飞车局限 在所示或者所述的具体机构及适用范围内,故凡是可能被利用的相应 修改以及等同物,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

一种可实现陆空两模式切换的遥控飞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一种可实现陆空两模式切换的遥控飞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一种可实现陆空两模式切换的遥控飞车.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可实现陆空两模式切换的遥控飞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可实现陆空两模式切换的遥控飞车.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620172961.5 (22)申请日 2016.03.08 (73)专利权人 蔡少山 地址 515800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凤翔街 道东湖东升3巷1号 (72)发明人 蔡少山 (51)Int.Cl. A63H 17/00(2006.01) A63H 17/385(2006.01) A63H 17/26(2006.01) A63H 27/00(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可实现陆空两模式切换的遥控飞车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实现陆空两模式切 换的。

2、遥控飞车, 包括执行机构、 驱动机构、 壳体、 控制器、 摄像头及连接横梁; 所述壳体成工字形, 连接横梁设置两根, 两根连接横梁平行的固定在 壳体的最前端及最后端; 所述连接横梁的两个端 部分别连接有驱动机构, 所述驱动机构与连接横 梁的端部构成转动连接, 连接横梁上设置有定位 卡头, 驱动机构上设置有飞行模式固定孔及行走 模式固定孔, 定位卡头可卡接于飞行模式固定孔 或行走模式固定孔内将驱动机构固定; 所述驱动 机构的动力轴与执行机构固定连接完成动力传 输。 通过改变驱动机构的连接方向, 并更换执行 机构, 即可实现飞行模式与行驶模式之间的结构 转变, 丰富的操控方式更容易激发玩家的兴趣爱。

3、 好。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6页 CN 205391729 U 2016.07.27 CN 205391729 U 1.一种可实现陆空两模式切换的遥控飞车, 其特征在于: 包括执行机构、 驱动机构、 壳 体、 控制器、 摄像头及连接横梁; 所述壳体成工字形, 连接横梁设置两根, 两根连接横梁平行 的固定在壳体的最前端及最后端; 所述连接横梁的两个端部分别连接有驱动机构, 所述驱 动机构与连接横梁的端部构成转动连接, 连接横梁上设置有定位卡头, 驱动机构上设置有 飞行模式固定孔及行走模式固定孔, 定位卡头可卡接于飞行模式固定孔或行走模式固定孔 内将驱动机构固定; 所述驱动机构的动力轴。

4、与执行机构固定连接完成动力传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实现陆空两模式切换的遥控飞车, 其特征在于: 所述执 行机构包括地轮和飞行叶片; 所述驱动机构的动力轴与连接横梁互相垂直状态, 定位卡头 卡接于飞行模式固定孔内将驱动机构固定, 飞行叶片固定连接于动力轴端部即构成了飞行 模式; 所述驱动机构的动力轴与连接横梁互相平行状态, 定位卡头卡接于行走模式固定孔 内将驱动机构固定, 地轮固定连接于动力轴端部即构成了行走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实现陆空两模式切换的遥控飞车, 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 动机构包括驱动机构壳体、 电机、 减速器和动力轴, 所述电机的动力输出端通过减速器与。

5、动 力轴构成传动连接; 所述驱动机构壳体上设置有铰连接孔, 飞行模式固定孔、 行走模式固定 孔及铰连接孔的中心轴线分别两两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实现陆空两模式切换的遥控飞车,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 接横梁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铰连接支座, 定位卡头位于铰连接支座之间, 定位卡头的一端与 飞行模式固定孔或行走模式固定孔卡接, 另一端与复位开关固定, 复位开关上设置有复位 弹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实现陆空两模式切换的遥控 飞车, 其特征在于: 所述 驱动机构通过驱动机构壳体上设置有铰连接孔与连接横梁端部的铰连接支座构成转动连 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实现陆空两模。

6、式切换的遥控飞车, 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 体的最下方设置有落地缓冲支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实现陆空两模式切换的遥控飞车, 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 体内设置有控制器, 壳体下方固定连接有摄像头。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实现陆空两模式切换的遥控飞车, 其特征在于: 所述地 轮的中心腔体内设置有驱动齿轮组, 地轮的中心腔体内壁一周为内环齿, 所述驱动机构的 动力轴与驱动齿轮组的动力输入端齿轮中心固定连接, 驱动齿轮组的动力输出齿轮与内环 齿构成传动连接。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5391729 U 2 一种可实现陆空两模式切换的遥控飞车 技术领域 0001 。

7、本实用新型涉及遥控玩具领域, 特别是一种可实现陆空两模式切换的遥控飞车。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市面上现有的多轴飞行器基本上都是设置有多个飞行单元, 各飞行单元的旋 转轴都处于竖直位置, 每个飞行单元可单独控制, 通过控制各飞行单元的飞行状态, 来实现 不同的飞行模式, 此飞行器仅供玩家用于飞行模式的操控, 不能够实现飞行器在陆地行驶, 无法满足玩家更多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实现陆空两模式切换的遥控飞车, 此遥控玩具既可以满足玩家对于飞行模式的操控需求, 又可以通过更换执行部件实现在陆 地行驶的操控模式, 丰富的操控方式更容易满足玩家的兴趣。

8、爱好。 0004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按如下方式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可 实现陆空两模式切换的遥控飞车包括执行机构、 驱动机构、 壳体、 控制器、 摄像头及连接横 梁; 所述壳体成工字形, 连接横梁设置两根, 两根连接横梁平行的固定在壳体的最前端及最 后端; 所述连接横梁的两个端部分别连接有驱动机构, 所述驱动机构与连接横梁的端部构 成转动连接, 连接横梁上设置有定位卡头, 驱动机构上设置有飞行模式固定孔及行走模式 固定孔, 定位卡头可卡接于飞行模式固定孔或行走模式固定孔内将驱动机构固定; 所述驱 动机构的动力轴与执行机构固定连接完成动力传输。 0005 所述执行机构包括地。

9、轮和飞行叶片; 所述驱动机构的动力轴与连接横梁互相垂直 状态, 定位卡头卡接于飞行模式固定孔内将驱动机构固定, 飞行叶片固定连接于动力轴端 部即构成了飞行模式; 所述驱动机构的动力轴与连接横梁互相平行状态, 定位卡头卡接于 行走模式固定孔内将驱动机构固定, 地轮固定连接于动力轴端部即构成了行走模式。 0006 所述地轮的中心腔体内设置有驱动齿轮组, 地轮的中心腔体内壁一周为内环齿, 所述驱动机构的动力轴与驱动齿轮组的动力输入端齿轮中心固定连接, 驱动齿轮组的动力 输出齿轮与内环齿构成传动连接。 0007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机构壳体、 电机、 减速器和动力轴, 所述电机的动力输出端 通过减速器。

10、与动力轴构成传动连接; 所述驱动机构壳体上设置有铰连接孔, 飞行模式固定 孔、 行走模式固定孔及铰连接孔的中心轴线分别两两垂直。 0008 所述连接横梁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铰连接支座, 定位卡头位于铰连接支座之间, 定 位卡头的一端与飞行模式固定孔或行走模式固定孔卡接, 另一端与复位开关固定, 复位开 关上设置有复位弹簧。 0009 所述驱动机构通过驱动机构壳体上设置有铰连接孔与连接横梁端部的铰连接支 座构成转动连接。 0010 所述壳体的最下方设置有落地缓冲支架。 说 明 书 1/3 页 3 CN 205391729 U 3 0011 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控制器, 壳体下方固定连接有摄像头。 001。

11、2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可实现陆空两模式切换的遥控飞车 通过改变驱动机构的连接方向, 并更换执行机构, 即可实现飞行模式与行驶模式之间的结 构转变, 丰富的操控方式更容易激发玩家的兴趣爱好。 附图说明 0013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14 图1是飞行模式结构示意图 0015 图2是飞行模式结构示意图 0016 图3是行走模式结构示意图 0017 图4是行走模式结构示意图 0018 图5是飞行机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19 图6是地轮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0020 图7是飞行机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1 图8是地轮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002。

12、2 图9是驱动飞行机构分解的结构示意图 0023 图10是地轮驱动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11是连接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12是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6 图中, 1飞行叶片 2驱动机构 3壳体 4摄像头 5控制器 6连接横梁 7地轮 8铰连 接支座 9飞行模式固定孔 10铰连接孔 11行走模式固定孔 12动力轴 13内环齿 14驱动齿 轮组 15复位开关 16定位卡头 17电机 18减速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如图1至图8所示, 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可实现陆空两模式切换的遥控飞车包括扰 行机构、 驱动机构(2)、 壳体(3)、 控制器(5)、 摄像头(4)及连接横梁(6); 。

13、所述壳体(3)成工字 形, 连接横梁(6)设置两根, 两根连接横梁(6)平行的固定在壳体(3)的最前端及最后端, 壳 体(3)的最下方设置有落地缓冲支架, 壳体(3)内设置有控制器(5), 摄像头(4)固定在壳体 (3)下方; 所述连接横梁(6)的两个端部分别连接有驱动机构(2), 所述驱动机构(2)与连接 横梁(6)的端部构成转动连接, 连接横梁(6)上设置有定位卡头(16), 驱动机构(2)上设置有 飞行模式固定孔(9)及行走模式固定孔(11), 定位卡头(16)可卡接于飞行模式固定孔(9)或 行走模式固定孔(11)内将驱动机构(2)固定; 所述驱动机构(2)的动力轴与执行机构固定连 接完。

14、成动力传输。 0028 所述执行机构包括地轮(7)和飞行叶片(1); 如图5和图7所示, 所述驱动机构(2)的 动力轴(12)与连接横梁(6)互相垂直状态, 定位卡头(16)卡接于飞行模式固定孔(9)内将驱 动机构(2)固定, 飞行叶片(1)固定连接于动力轴(12)端部即构成了飞行模式; 通过遥控器 即可控制驱动机构(2)的动力轴(12)转动, 带动飞行叶片(1)转动来完成各种飞行状态。 0029 如图6和图8所示, 所述驱动机构(2)的动力轴(12)与连接横梁(6)互相平行状态, 定位卡头(16)卡接于行走模式固定孔(11)内将驱动机构(2)固定, 地轮(7)固定连接于动力 说 明 书 2/。

15、3 页 4 CN 205391729 U 4 轴(12)端部即构成了行走模式; 通过遥控器即可控制驱动机构(2)的动力轴(12)转动, 带动 地轮(7)转动来完成各种行走状态。 0030 如图10所示, 所述地轮(7)的中心腔体内设置有驱动齿轮组(14), 地轮(7)的中心 腔体内壁一周为内环齿(13), 所述驱动机构(2)的动力轴(12)与驱动齿轮组(14)的动力输 入端齿轮中心固定连接, 驱动齿轮组(14)的动力输出齿轮与内环齿(13)构成传动连接。 0031 如图12所示, 所述驱动机构(2)包括驱动机构壳体、 电机(17)、 减速器(18)和动力 轴(12), 所述电机(17)的动力输。

16、出端通过减速器(18)与动力轴(12)构成传动连接; 所述驱 动机构壳体上设置有铰连接孔(10), 飞行模式固定孔(9)、 行走模式固定孔(11)及铰连接孔 (10)的中心轴线分别两两垂直。 0032 如图11所示, 所述连接横梁(6)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铰连接支座(8), 定位卡头(16) 位于铰连接支座(8)之间, 定位卡头(16)的一端与飞行模式固定孔(9)或行走模式固定孔 (11)卡接, 另一端与复位开关(15)固定, 复位开关(15)上设置有复位弹簧, 更换状态模式时 需要先将复位开关(15)拉回, 使得定位卡头(16)收回于连接横梁(6)内, 当定位卡头(16)离 开飞行模式固定孔(9。

17、)或行走模式固定孔(11)后即可转动驱动机构(2), 调整驱动机构(2) 角度使动力轴(12)处于竖直或者水平状态, 最后在放开复位开关(15), 使得定位卡头(16) 卡入飞行模式固定孔(9)或行走模式固定孔(11)内。 0033 如图7和图8所示, 所述驱动机构(2)通过驱动机构壳体上设置有铰连接孔(10)与 连接横梁(6)端部的铰连接支座(8)构成转动连接。 0034 上面所述的只是用图解说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一种可实现陆空两模式切换的遥 控飞车的一些功能结构原理, 由于对相同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很容易在此基础上进行 若干的修改, 因此本说明书并非要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可实现陆空两模式。

18、切换的遥控 飞车局限在所示或者所述的具体机构及适用范围内, 故凡是可能被利用的相应修改以及等 同物, 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205391729 U 5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1/6 页 6 CN 205391729 U 6 图3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 2/6 页 7 CN 205391729 U 7 图5 图6 说 明 书 附 图 3/6 页 8 CN 205391729 U 8 图7 图8 说 明 书 附 图 4/6 页 9 CN 205391729 U 9 图9 图10 说 明 书 附 图 5/6 页 10 CN 205391729 U 10 说 明 书 附 图 6/6 页 11 CN 205391729 U 11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