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有噻虫胺和丁氟螨酯的农药组合物.pdf

上传人:Y94****206 文档编号:7009327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238925.X

申请日:

20140530

公开号:

CN104012567A

公开日:

20140903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失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N51/00,A01P7/02,A01P7/04,A01P3/00,A01N37/42

主分类号:

A01N51/00,A01P7/02,A01P7/04,A01P3/00,A01N37/42

申请人:

广东中迅农科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张志伟,王礼文,朱刚,陈佛祥,吴泽伟

地址:

516000 广东省惠州市仲恺高新技术开发区24号小区

优先权:

CN201410238925A

专利代理机构:

东莞市中正知识产权事务所

代理人:

张汉青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有噻虫胺与丁氟螨酯的农药组合物,有效成分为噻虫胺和丁氟螨酯,其中噻虫胺和丁氟螨酯的重量比为20:1~1:20,优选比为5:1~1:10;经大量的室内外试验表明,本发明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可用于防治农业上的多种害虫,尤其适合于红蜘蛛、茶小绿叶蝉、粉虱、蚜虫和介壳虫的防治;同时由于减少了农药使用量,降低了农药在环境中的残留。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含有噻虫胺和丁氟螨酯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有效成分为噻虫胺和丁氟螨酯,其中噻虫胺和丁氟螨酯的重量比为20:1~1:20,优选比为5:1~1:10,噻虫胺和丁氟螨酯在组合物中的总重量百分含量为1~8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有噻虫胺和丁氟螨酯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的剂型是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超低容量液剂、微囊悬浮剂和热雾剂中的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有噻虫胺和丁氟螨酯的农药组合物,适用于防治农业上的害虫。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含有噻虫胺和丁氟螨酯的农药组合物,所述的害虫是红蜘蛛、茶小绿叶蝉、粉虱、蚜虫和介壳虫。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领域,具体地说是以噻虫胺和丁氟螨酯为 有效成分的二元复合物,主要应用于农业上害虫的防治。

背景技术

噻虫胺(clothianidin)属于第二代烟碱类杀虫剂,作用机理为作用于昆 虫神经后突出的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主要对农作物上的刺吸式口器害虫有较 好的防治效果。

丁氟螨酯(Cyflumetofen)属于新型酰基乙腈类杀螨剂,作用机理是抑制 线粒体电子传导。主要应用于果树、蔬菜、茶树等农作物及花卉上防治螨类害 虫,同时对小菜蛾、斜纹夜蛾、二化螟、稻飞虱、桃蚜等害虫及稻瘟病、白粉 病、霜霉病等病害亦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农业害虫的抗药性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一直是农业科技工作者关注 的重点课题。随着对害虫化学防治的一年又一年的延续、农药使用量的增加以 及不科学使用农药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害虫抗性日益严重,产生抗性的害虫种 类不断增多。同时,由于高强度的使用农药,导致了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污 染环境和农民用药成本增加等一系列问题,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研制高效、低毒、低残留、不同作用机理,同时又有协同增效作 用的复配制剂,不仅有助于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而且还可以延长农药品 种的使用寿命,降低使用剂量,节约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本发明人对噻虫胺和丁氟螨酯的复配配方筛选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噻虫 胺和丁氟螨酯进行复配,在一定的复配比例范围内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 同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对农业上的害虫,尤其是红蜘蛛、茶小绿叶蝉、粉虱、 蚜虫和介壳虫有着优秀的防治效果,经进一步研究,完成了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有噻虫胺和丁氟螨酯的农药组合物,该复配 组合物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可用于防治农业上的多种害虫,尤其是适合 于红蜘蛛、茶小绿叶蝉、粉虱、蚜虫和介壳虫的防治。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含有噻虫胺和丁氟螨酯的农药组合物,在使用中可 以减少用药量、降低了农药在农作物上的残留量、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还 能使其对各种害虫的防治效果较之单剂单独使用相比明显提高,省力、省钱, 减轻农民负担。

本发明技术方案:一种含有噻虫胺和丁氟螨酯的农药组合物,以噻虫胺和 丁氟螨酯为有效成分,噻虫胺和丁氟螨酯的重量比为20:1~1:20,优选比为 5:1~1:10,噻虫胺和丁氟螨酯重量总和在农药组合物中的重量百分比为1%~ 85%,其余为农药中允许使用和可以接受的辅助成分。

所述的辅助成分为溶剂、乳化剂、润湿剂、分散剂、稳定剂、防冻剂、增 稠剂、崩解剂、粘结剂、消泡剂、渗透剂、增效剂、阻燃剂和填料中的一种或 一种以上的组合,以上物质均为农药制剂中常用的已知物质,根据制备成不同 的农药剂型而有所变化,但并无特别限定。

本发明农药组合物用已知的方法可制备成适合农业生产上使用的任意一种 剂型,比较好的剂型有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 超低容量液剂、微囊悬浮剂和热雾剂。

本发明农药组合物的施用频率和施用量随农作物、害虫、天气情况变化而 有小量变化,可以通过使用适当的剂量达到有效防治的目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噻虫胺和丁氟螨酯复配具有协同增效作用,较之单剂单独使用明显提高 了对害虫的防治效果,同时扩大了杀虫谱,解决了单剂单独使用时对某些害虫 效果差的缺陷。

2、噻虫胺和丁氟螨酯两种有效成分复配,减少了农药使用量,降低了使用 成本、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延缓了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增加了农药的使用寿 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实质,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内容作进一步 说明,但不能视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一)剂型实施例

下列各实施例中有效成分采用98%噻虫胺原药和97%丁氟螨酯原药,各组分 百分含量均为重量百分含量。

实施例1:35%噻虫胺·丁氟螨酯悬浮剂。

噻虫胺20%、丁氟螨酯15%、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10%、十二烷基硫酸钠 10%、硅酸铝镁2%、丙三醇2%、硅油0.1%,去离子水补足100%。将上述有效成 分、分散剂、湿润剂、增稠剂、防冻剂、消泡剂和去离子水混合,经高速剪切 分散、砂磨机中砂磨,在水系介质中形成的高分散、稳定的悬浮体系,即可制 得35%噻虫胺·丁氟螨酯悬浮剂。

实施例2:40%噻虫胺·丁氟螨酯水乳剂。

噻虫胺15%、丁氟螨酯25%、二甲基甲酰胺20%、,壬基酚聚氧乙烯醚15%、 聚羧酸盐5%、山梨酸钠1%、丙三醇1%,去离子水补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 溶剂、乳化剂、分散剂和稳定剂混合形成油相,防冻剂在水中溶解形成水相, 在剪切机作用下慢慢把油相加入水相中,并继续剪切约30分钟,即可制得40 %的噻虫胺·丁氟螨酯水乳剂。

实施例3:30%噻虫胺·丁氟螨酯微乳剂。

噻虫胺15%、丁氟螨酯15%、环己酮15%、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10%、 柠檬酸钠2%、有机硅1.5%、加倍杀2.5%,去离子水补足100%。将有效成分用 溶剂完全溶解,然后再加入乳化剂、稳定剂、渗透剂、增效剂混合均匀,最后 加入去离子水,充分搅拌后,即可制得30%的噻虫胺·丁氟螨酯微乳剂。

实施例4:50%噻虫胺·丁氟螨酯可湿性粉剂。

噻虫胺15%、丁氟螨酯35%、甘油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10%、丁基萘磺酸钠 10%,高岭土补足100%。将上述将有效成分、分散剂、湿润剂和填料混合,机械 粉碎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即可制得50%噻虫胺·丁氟螨酯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5:60%噻虫胺·丁氟螨酯水分散粒剂。

噻虫胺25%、丁氟螨酯35%、对羟苯基木质素磺酸钠盐15%、十二烷基苯磺 酸钠5%、硫酸铵3%、聚乙烯醇2%,高岭土补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分散 剂、湿润剂、崩解剂、粘结剂和填料混合均匀,用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经捏 合,然后加入流化床造粒干燥机中进行造粒、干燥、筛分,即可制得60%噻虫 胺·丁氟螨酯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6:15%噻虫胺·丁氟螨酯超低容量液剂。

噻虫胺10%、丁氟螨酯5%、N-甲基吡咯烷酮10%、N,N-二甲基甲酰胺10%、 十二烷基硫酸钠5%、蓖麻油聚氧乙烯醚3%、加倍杀2.5%,棉籽油补足至100%。 将上述有效成分用溶剂搅拌溶解后,再加入其它助剂,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即 可制得15%噻虫胺·丁氟螨酯超低容量液剂。

实施例7:10%噻虫胺·丁氟螨酯微囊悬浮剂。

噻虫胺4%、丁氟螨酯6%、脲醛树脂预聚体水溶液25%、环己酮15%、蓖麻 油聚氧乙烯醚5%、脂肪酸聚氧乙烯酯3%、氢氧化钠2%,去离子水补足至100%。 将上述有效成分、高分子囊壁材料、溶剂混合,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在剪切条 件下,将油相加入到含有乳化剂、pH调节剂、分散剂的水相溶液中,余量用去 离子水补足,两种材料在油水界面发生反应,形成高分子囊壁,即可制得10% 噻虫胺·丁氟螨酯微囊悬浮剂。

实施例8:5%噻虫胺·丁氟螨酯热雾剂。

噻虫胺3%、丁氟螨酯2%、二甲基甲酰胺15%、脂肪胺聚氧乙烯醚10%、十 二烷基苯磺酸钙5%、氮酮2%、多聚磷酸铵2%,大豆油补足至100%。将上述有 效成分和溶剂投入带搅拌的反应容器中,待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后,再加入其它 助剂,充分搅拌约60分钟,使其混合均匀,即可制得5%噻虫胺·丁氟螨酯热雾 剂。

(二)本发明组合物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和田间药效验证。

1、噻虫胺和丁氟螨酯对茶小绿叶蝉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供试虫:选择田间采集并在室内饲育繁殖的茶小绿叶蝉3龄若虫。

供试药剂:98%噻虫胺原药和97%丁氟螨酯原药。

试验方法:采用浸渍法进行测定,具体方法如下。

选取新鲜茶树芽梢3株,在供试药液中浸渍30秒后,取出自然晾干,用湿 脱脂棉包住根部保湿,外包保鲜膜,置于玻璃试管(200mm×30mm)中,每处理 4次重复。然后用毛笔接入用乙醚轻度麻醉的茶小绿叶蝉3龄若虫,每管20 头,管口用白纱布扎紧。处理完毕,置于观察室内。

设不含药剂的相应的有机溶剂的处理作为对照。处理后24h调查试虫死亡 情况,记录总虫数和死虫数。

用DP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药剂的LC50,并根据孙云沛法计 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LC50/供试药剂L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 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 ×100。

按照NY/T11547.7-2006杀虫剂联合作用划分标准:共毒系数(CTC)≥120 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共毒系数(CTC) <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表1、噻虫胺和丁氟螨酯对茶小绿叶蝉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从表1可以看出,噻虫胺和丁氟螨酯在20:1~1:2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 配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对茶小绿叶蝉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尤其 是在5:1~1:1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协同增效作用更为明显,共毒系数 (CTC)均大于170,可见噻虫胺和丁氟螨酯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2、噻虫胺和丁氟螨酯对柑橘红蜘蛛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供试虫:选择田间采集并在室内饲育繁殖的柑橘红蜘蛛雌成螨。

供试药剂:98%噻虫胺原药和97%丁氟螨酯原药。

试验方法采用叶蝶喷雾法,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选取生长健康的柑橘叶片,用打孔器做成叶蝶,在培养皿内放置一湿海绵 块,其上放滤纸,滤纸上放叶蝶,每皿放2块叶蝶,挑选健康的、龄期一致的 柑橘红蜘蛛雌成螨接种到叶蝶上,每叶蝶接种20头。

将接有叶蝶的培养皿置于potter喷雾塔下,在50PSI压力下喷雾,喷雾量 为1ml,沉降1min后取出培养皿,然后将处理过的培养皿放入25℃,12H/12H 光照培养箱内培养,48h后检查死虫数,计算死亡率。每处理设4次重复,并设 清水空白对照处理。

用DP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药剂的LC50,并根据孙云沛法计 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LC50/供试药剂L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 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 ×100。

按照NY/T11547.7-2006杀虫剂联合作用划分标准:共毒系数(CTC)≥120 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共毒系数(CTC) <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表2、噻虫胺和丁氟螨酯对柑橘红蜘蛛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从表2可以看出,噻虫胺和丁氟螨酯在20:1~1:2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 配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对柑橘红蜘蛛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尤其 是在5:1~1:1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协同增效作用更为明显,共毒系数 (CTC)均大于160,可见噻虫胺和丁氟螨酯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3、噻虫胺和丁氟螨酯复配对茶小绿叶蝉的田间药效试验。

该实施例用于防治茶小绿叶蝉,采用喷雾法。施药前在每小区按对角线5 点取样,每点选取有茶小绿叶蝉卵及成虫的茶叶树2~3株(视虫口密度而 定),统计标定株上茶小绿叶蝉数量,以此作为施药前的虫口基数。药后3d、 7d、14d分别调查残留茶小绿叶蝉活虫数,记载活虫数,计算防治效果。防治 效果计算方法如下:

防效(%)=(1-CK1×Pt1/CK2×Pt2)×100。

其中:CK1代表对照区药前虫口数;Pt1代表处理区药后虫口数;

CK2代表对照区药后虫口数;Pt2代表处理区药前虫口数;

表3、各处理药剂防治茶小绿叶蝉的试验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35%噻虫胺·丁氟螨酯悬浮剂使用1500-2000倍时,药后 3d、7d、14d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效均优于各单剂单独使用,同时药后14d防效 均仍达85%以上,说明该复配药剂具有良好的持效性。在试验调查过程中未发现 该复配药剂对茶树产生药害。

4、噻虫胺和丁氟螨酯复配对柑橘红蜘蛛的田间药效试验。

该实施例用于防治柑橘红蜘蛛,施药前调查虫口基数,药后7d、14d、30d 分别调查残留活螨数,调查时每小区查2株,每株按东西南北4个方位分别查5 个叶片,每个小区共查40个叶片,记载活螨数,计算防治效果。防治效果计算 方法如下:

防治效果(%)=(1-CK1×Pt1/CK2×Pt2)×100。

其中:CK1代表对照区药前虫口数;Pt1代表处理区药后虫口数;

CK2代表对照区药后虫口数;Pt2代表处理区药前虫口数;

表4、各处理药剂防治柑橘红蜘蛛的试验结果。

从表4可以看出,50%噻虫胺·丁氟螨酯可湿性粉剂使用2000-3000倍时, 药后7d、14d、30d对柑橘红蜘蛛的防效均优于各单剂单独使用,同时药后30d 防效均仍达85%以上,说明该复配药剂具有良好的持效性。在试验调查过程中未 发现该复配药剂对柑橘产生药害。

综上所述,本发明采用两种活性成分为噻虫胺和丁氟螨酯的复配农药组合 物,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与现有的单一制剂相比,杀虫效果明显提高,且持效 期长,对作物安全,值得在农业生产上推广应用。

一种含有噻虫胺和丁氟螨酯的农药组合物.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一种含有噻虫胺和丁氟螨酯的农药组合物.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一种含有噻虫胺和丁氟螨酯的农药组合物.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含有噻虫胺和丁氟螨酯的农药组合物.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含有噻虫胺和丁氟螨酯的农药组合物.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4012567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9.03 CN 104012567 A (21)申请号 201410238925.X (22)申请日 2014.05.30 A01N 51/00(2006.01) A01P 7/02(2006.01) A01P 7/04(2006.01) A01P 3/00(2006.01) A01N 37/42(2006.01) (71)申请人 广东中迅农科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516000 广东省惠州市仲恺高新技术开 发区 24 号小区 (72)发明人 张志伟 王礼文 朱刚 陈佛祥 吴泽伟 (74)专利代理机构 东莞市中正知识。

2、产权事务所 44231 代理人 张汉青 (54) 发明名称 一种含有噻虫胺和丁氟螨酯的农药组合物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有噻虫胺与丁氟螨酯的 农药组合物, 有效成分为噻虫胺和丁氟螨酯, 其中 噻虫胺和丁氟螨酯的重量比为20:11:20, 优选 比为5:11:10 ; 经大量的室内外试验表明, 本发 明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 可用于防治农业上 的多种害虫, 尤其适合于红蜘蛛、 茶小绿叶蝉、 粉 虱、 蚜虫和介壳虫的防治 ; 同时由于减少了农药 使用量, 降低了农药在环境中的残留。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7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

3、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7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4012567 A CN 104012567 A 1/1 页 2 1. 一种含有噻虫胺和丁氟螨酯的农药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 有效成分为噻虫胺和丁氟 螨酯, 其中噻虫胺和丁氟螨酯的重量比为 20:1 1:20, 优选比为 5:1 1:10, 噻虫胺和丁 氟螨酯在组合物中的总重量百分含量为 1 85。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含有噻虫胺和丁氟螨酯的农药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 它 的剂型是悬浮剂、 水乳剂、 微乳剂、 水分散粒剂、 可湿性粉剂、 超低容量液剂、 微囊悬浮剂和 热雾剂中的一种。 3. 根据权利要。

4、求 1 所述的一种含有噻虫胺和丁氟螨酯的农药组合物, 适用于防治农业 上的害虫。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一种含有噻虫胺和丁氟螨酯的农药组合物, 所述的害虫是红 蜘蛛、 茶小绿叶蝉、 粉虱、 蚜虫和介壳虫。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4012567 A 2 1/7 页 3 一种含有噻虫胺和丁氟螨酯的农药组合物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领域, 具体地说是以噻虫胺和丁氟螨酯为有效成 分的二元复合物, 主要应用于农业上害虫的防治。 背景技术 0002 噻虫胺 (clothianidin) 属于第二代烟碱类杀虫剂, 作用机理为作用于昆虫神经 后突出的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

5、。主要对农作物上的刺吸式口器害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0003 丁氟螨酯 (Cyflumetofen) 属于新型酰基乙腈类杀螨剂, 作用机理是抑制线粒体 电子传导。主要应用于果树、 蔬菜、 茶树等农作物及花卉上防治螨类害虫, 同时对小菜蛾、 斜纹夜蛾、 二化螟、 稻飞虱、 桃蚜等害虫及稻瘟病、 白粉病、 霜霉病等病害亦有良好的防治作 用。 0004 农业害虫的抗药性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一直是农业科技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课题。随着对害虫化学防治的一年又一年的延续、 农药使用量的增加以及不科学使用农药 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害虫抗性日益严重, 产生抗性的害虫种类不断增多。同时, 由于高强度 的使用。

6、农药, 导致了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 污染环境和农民用药成本增加等一系列问题, 不 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0005 因此, 研制高效、 低毒、 低残留、 不同作用机理, 同时又有协同增效作用的复配制 剂, 不仅有助于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而且还可以延长农药品种的使用寿命, 降低使用剂 量, 节约成本,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0006 本发明人对噻虫胺和丁氟螨酯的复配配方筛选进行了深入研究, 发现噻虫胺和丁 氟螨酯进行复配, 在一定的复配比例范围内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 同时在实际使用过 程中, 对农业上的害虫, 尤其是红蜘蛛、 茶小绿叶蝉、 粉虱、 蚜虫和介壳虫有着优秀的防治效 果, 经进一。

7、步研究, 完成了本发明。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有噻虫胺和丁氟螨酯的农药组合物, 该复配组合物 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 可用于防治农业上的多种害虫, 尤其是适合于红蜘蛛、 茶小绿叶 蝉、 粉虱、 蚜虫和介壳虫的防治。 0008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含有噻虫胺和丁氟螨酯的农药组合物, 在使用中可以减少 用药量、 降低了农药在农作物上的残留量、 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还能使其对各种害虫的 防治效果较之单剂单独使用相比明显提高, 省力、 省钱, 减轻农民负担。 0009 本发明技术方案 : 一种含有噻虫胺和丁氟螨酯的农药组合物, 以噻虫胺和丁氟螨 酯为有效成分, 噻虫胺和。

8、丁氟螨酯的重量比为 20:1 1:20, 优选比为 5:1 1:10, 噻虫胺 和丁氟螨酯重量总和在农药组合物中的重量百分比为 1 85, 其余为农药中允许使用 和可以接受的辅助成分。 0010 所述的辅助成分为溶剂、 乳化剂、 润湿剂、 分散剂、 稳定剂、 防冻剂、 增稠剂、 崩解 说 明 书 CN 104012567 A 3 2/7 页 4 剂、 粘结剂、 消泡剂、 渗透剂、 增效剂、 阻燃剂和填料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组合, 以上物质 均为农药制剂中常用的已知物质, 根据制备成不同的农药剂型而有所变化, 但并无特别限 定。 0011 本发明农药组合物用已知的方法可制备成适合农业生产上使用的。

9、任意一种剂型, 比较好的剂型有悬浮剂、 水乳剂、 微乳剂、 水分散粒剂、 可湿性粉剂、 超低容量液剂、 微囊悬 浮剂和热雾剂。 0012 本发明农药组合物的施用频率和施用量随农作物、 害虫、 天气情况变化而有小量 变化, 可以通过使用适当的剂量达到有效防治的目的。 0013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 0014 1、 噻虫胺和丁氟螨酯复配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较之单剂单独使用明显提高了对害 虫的防治效果, 同时扩大了杀虫谱, 解决了单剂单独使用时对某些害虫效果差的缺陷。 0015 2、 噻虫胺和丁氟螨酯两种有效成分复配, 减少了农药使用量, 降低了使用成本、 减 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

10、延缓了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增加了农药的使用寿命。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实质,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内容作进一步说明, 但不能视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17 ( 一 ) 剂型实施例 0018 下列各实施例中有效成分采用 98噻虫胺原药和 97丁氟螨酯原药, 各组分百 分含量均为重量百分含量。 0019 实施例 1 : 35噻虫胺丁氟螨酯悬浮剂。 0020 噻虫胺20、 丁氟螨酯15、 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10、 十二烷基硫酸钠10、 硅酸铝镁 2、 丙三醇 2、 硅油 0.1, 去离子水补足 100。将上述有效成分、 分散剂、 湿 润剂、 增稠剂、 防冻剂、 消泡剂。

11、和去离子水混合, 经高速剪切分散、 砂磨机中砂磨, 在水系介 质中形成的高分散、 稳定的悬浮体系, 即可制得 35噻虫胺丁氟螨酯悬浮剂。 0021 实施例 2 : 40噻虫胺丁氟螨酯水乳剂。 0022 噻虫胺 15、 丁氟螨酯 25、 二甲基甲酰胺 20、 ,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 15、 聚羧 酸盐 5、 山梨酸钠 1、 丙三醇 1, 去离子水补足 100。将上述有效成分、 溶剂、 乳化剂、 分散剂和稳定剂混合形成油相, 防冻剂在水中溶解形成水相, 在剪切机作用下慢慢把油相 加入水相中, 并继续剪切约 30 分钟, 即可制得 40的噻虫胺丁氟螨酯水乳剂。 0023 实施例 3 : 30噻虫胺丁氟。

12、螨酯微乳剂。 0024 噻虫胺15、 丁氟螨酯15、 环己酮15、 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10、 柠檬酸 钠 2、 有机硅 1.5、 加倍杀 2.5, 去离子水补足 100。将有效成分用溶剂完全溶解, 然 后再加入乳化剂、 稳定剂、 渗透剂、 增效剂混合均匀, 最后加入去离子水, 充分搅拌后, 即可 制得 30的噻虫胺丁氟螨酯微乳剂。 0025 实施例 4 : 50噻虫胺丁氟螨酯可湿性粉剂。 0026 噻虫胺15、 丁氟螨酯35、 甘油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10、 丁基萘磺酸钠10, 高岭土补足100。 将上述将有效成分、 分散剂、 湿润剂和填料混合, 机械粉碎后再经气流粉 碎, 混合均匀, 即可。

13、制得 50噻虫胺丁氟螨酯可湿性粉剂。 说 明 书 CN 104012567 A 4 3/7 页 5 0027 实施例 5 : 60噻虫胺丁氟螨酯水分散粒剂。 0028 噻虫胺 25、 丁氟螨酯 35、 对羟苯基木质素磺酸钠盐 15、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5、 硫酸铵 3、 聚乙烯醇 2, 高岭土补足 100。将上述有效成分、 分散剂、 湿润剂、 崩解 剂、 粘结剂和填料混合均匀, 用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 经捏合, 然后加入流化床造粒干燥机 中进行造粒、 干燥、 筛分, 即可制得 60噻虫胺丁氟螨酯水分散粒剂。 0029 实施例 6 : 15噻虫胺丁氟螨酯超低容量液剂。 0030 噻虫胺 10、 。

14、丁氟螨酯 5、 N- 甲基吡咯烷酮 10、 N, N- 二甲基甲酰胺 10、 十二 烷基硫酸钠 5、 蓖麻油聚氧乙烯醚 3、 加倍杀 2.5, 棉籽油补足至 100。将上述有效 成分用溶剂搅拌溶解后, 再加入其它助剂, 充分搅拌混合均匀, 即可制得 15噻虫胺丁氟 螨酯超低容量液剂。 0031 实施例 7 : 10噻虫胺丁氟螨酯微囊悬浮剂。 0032 噻虫胺4、 丁氟螨酯6、 脲醛树脂预聚体水溶液25、 环己酮15、 蓖麻油聚氧 乙烯醚 5、 脂肪酸聚氧乙烯酯 3、 氢氧化钠 2, 去离子水补足至 100。将上述有效成 分、 高分子囊壁材料、 溶剂混合, 使溶解成均匀油相, 在剪切条件下, 将。

15、油相加入到含有乳化 剂、 pH 调节剂、 分散剂的水相溶液中, 余量用去离子水补足, 两种材料在油水界面发生反应, 形成高分子囊壁, 即可制得 10噻虫胺丁氟螨酯微囊悬浮剂。 0033 实施例 8 : 5噻虫胺丁氟螨酯热雾剂。 0034 噻虫胺3、 丁氟螨酯2、 二甲基甲酰胺15、 脂肪胺聚氧乙烯醚10、 十二烷基 苯磺酸钙 5、 氮酮 2、 多聚磷酸铵 2, 大豆油补足至 100。将上述有效成分和溶剂投 入带搅拌的反应容器中, 待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后, 再加入其它助剂, 充分搅拌约 60 分钟, 使 其混合均匀, 即可制得 5噻虫胺丁氟螨酯热雾剂。 0035 ( 二 ) 本发明组合物的室内生物。

16、活性测定和田间药效验证。 0036 1、 噻虫胺和丁氟螨酯对茶小绿叶蝉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0037 供试虫 : 选择田间采集并在室内饲育繁殖的茶小绿叶蝉 3 龄若虫。 0038 供试药剂 : 98噻虫胺原药和 97丁氟螨酯原药。 0039 试验方法 : 采用浸渍法进行测定, 具体方法如下。 0040 选取新鲜茶树芽梢3株, 在供试药液中浸渍30秒后, 取出自然晾干, 用湿脱脂棉包 住根部保湿, 外包保鲜膜, 置于玻璃试管 (200mm30mm) 中, 每处理 4 次重复。然后用毛笔 接入用乙醚轻度麻醉的茶小绿叶蝉 3 龄若虫, 每管 20 头, 管口用白纱布扎紧。处理完毕, 置 于观察室内。。

17、 0041 设不含药剂的相应的有机溶剂的处理作为对照。处理后 24h 调查试虫死亡情况, 记录总虫数和死虫数。 0042 用 DPS 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算各药剂的 LC50, 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 的共毒系数 (CTC 值 )。 0043 实测毒力指数 (ATI) ( 标准药剂 LC50/ 供试药剂 LC50)100。 0044 理论毒力指数 (TTI) A 药剂毒力指数 混剂中 A 的百分含量 +B 药剂毒力指 数 混剂中 B 的百分含量。 0045 共毒系数 (CTC) 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ATI)/ 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TTI)100。 0046 按照 NY/T11547.。

18、7 2006 杀虫剂联合作用划分标准 : 共毒系数 (CTC) 120 表现 说 明 书 CN 104012567 A 5 4/7 页 6 为增效作用 ; 共毒系数 (CTC) 80 表现为拮抗作用 ; 80 共毒系数 (CTC) 120 表现为相 加作用。 0047 表 1、 噻虫胺和丁氟螨酯对茶小绿叶蝉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0048 0049 从表 1 可以看出, 噻虫胺和丁氟螨酯在 20:1 1:20( 按重量 ) 的范围内复配时, 共毒系数 (CTC) 均大于 120, 对茶小绿叶蝉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 尤其是在 5:1 1:10( 按 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 协同增效作用更为明显, 。

19、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70, 可见噻虫胺和 丁氟螨酯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0050 2、 噻虫胺和丁氟螨酯对柑橘红蜘蛛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0051 供试虫 : 选择田间采集并在室内饲育繁殖的柑橘红蜘蛛雌成螨。 0052 供试药剂 : 98噻虫胺原药和 97丁氟螨酯原药。 0053 试验方法采用叶蝶喷雾法,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 0054 选取生长健康的柑橘叶片, 用打孔器做成叶蝶, 在培养皿内放置一湿海绵块, 其上 放滤纸, 滤纸上放叶蝶, 每皿放 2 块叶蝶, 挑选健康的、 龄期一致的柑橘红蜘蛛雌成螨接种 到叶蝶上, 每叶蝶接种 20 头。 0055 将接有叶蝶的培养皿置于 pot。

20、ter 喷雾塔下, 在 50PSI 压力下喷雾, 喷雾量为 1ml, 沉降 1min 后取出培养皿, 然后将处理过的培养皿放入 25, 12H/12H 光照培养箱内培养, 48h 后检查死虫数, 计算死亡率。每处理设 4 次重复, 并设清水空白对照处理。 0056 用 DPS 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算各药剂的 LC50, 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 的共毒系数 (CTC 值 )。 0057 实测毒力指数 (ATI) ( 标准药剂 LC50/ 供试药剂 LC50)100。 0058 理论毒力指数 (TTI) A 药剂毒力指数 混剂中 A 的百分含量 +B 药剂毒力指 数 混剂中 B 的百分含。

21、量。 0059 共毒系数 (CTC) 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ATI)/ 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TTI)100。 说 明 书 CN 104012567 A 6 5/7 页 7 0060 按照 NY/T11547.7 2006 杀虫剂联合作用划分标准 : 共毒系数 (CTC) 120 表现 为增效作用 ; 共毒系数 (CTC) 80 表现为拮抗作用 ; 80 共毒系数 (CTC) 120 表现为相 加作用。 0061 表 2、 噻虫胺和丁氟螨酯对柑橘红蜘蛛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0062 0063 从表 2 可以看出, 噻虫胺和丁氟螨酯在 20:1 1:20( 按重量 ) 的范围内复配时, 共毒系数 (。

22、CTC) 均大于 120, 对柑橘红蜘蛛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 尤其是在 5:1 1:10( 按 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 协同增效作用更为明显, 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60, 可见噻虫胺和 丁氟螨酯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0064 3、 噻虫胺和丁氟螨酯复配对茶小绿叶蝉的田间药效试验。 0065 该实施例用于防治茶小绿叶蝉, 采用喷雾法。施药前在每小区按对角线 5 点取样, 每点选取有茶小绿叶蝉卵及成虫的茶叶树23株(视虫口密度而定), 统计标定株上茶小 绿叶蝉数量, 以此作为施药前的虫口基数。药后 3d、 7d、 14d 分别调查残留茶小绿叶蝉活虫 数, 记载活虫数, 计算防治效果。防治。

23、效果计算方法如下 : 0066 防效 ( ) (1-CK1Pt1/CK2Pt2)100。 0067 其中 : CK1代表对照区药前虫口数 ; Pt1代表处理区药后虫口数 ; 0068 CK2代表对照区药后虫口数 ; Pt2代表处理区药前虫口数 ; 0069 表 3、 各处理药剂防治茶小绿叶蝉的试验结果。 0070 说 明 书 CN 104012567 A 7 6/7 页 8 0071 从表 3 可以看出, 35噻虫胺 丁氟螨酯悬浮剂使用 1500-2000 倍时, 药后 3d、 7d、 14d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效均优于各单剂单独使用, 同时药后14d防效均仍达85以上, 说明 该复配药剂具有良好。

24、的持效性。在试验调查过程中未发现该复配药剂对茶树产生药害。 0072 4、 噻虫胺和丁氟螨酯复配对柑橘红蜘蛛的田间药效试验。 0073 该实施例用于防治柑橘红蜘蛛, 施药前调查虫口基数, 药后 7d、 14d、 30d 分别调查 残留活螨数, 调查时每小区查 2 株, 每株按东西南北 4 个方位分别查 5 个叶片, 每个小区共 查 40 个叶片, 记载活螨数, 计算防治效果。防治效果计算方法如下 : 0074 防治效果 ( ) (1-CK1Pt1/CK2Pt2)100。 0075 其中 : CK1代表对照区药前虫口数 ; Pt1代表处理区药后虫口数 ; 0076 CK2代表对照区药后虫口数 ;。

25、 Pt2代表处理区药前虫口数 ; 0077 表 4、 各处理药剂防治柑橘红蜘蛛的试验结果。 0078 说 明 书 CN 104012567 A 8 7/7 页 9 0079 从表 4 可以看出, 50噻虫胺丁氟螨酯可湿性粉剂使用 2000-3000 倍时, 药后 7d、 14d、 30d对柑橘红蜘蛛的防效均优于各单剂单独使用, 同时药后30d防效均仍达85以 上, 说明该复配药剂具有良好的持效性。在试验调查过程中未发现该复配药剂对柑橘产生 药害。 0080 综上所述, 本发明采用两种活性成分为噻虫胺和丁氟螨酯的复配农药组合物, 具 有协同增效作用, 与现有的单一制剂相比, 杀虫效果明显提高, 且持效期长, 对作物安全, 值 得在农业生产上推广应用。 说 明 书 CN 104012567 A 9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