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角螺网笼吊养养殖方法.pdf

上传人:62****3 文档编号:7008943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93.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047404.2

申请日:

20110228

公开号:

CN102144582A

公开日:

20110810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K61/00

主分类号:

A01K61/00

申请人:

广西大学

发明人:

潘英

地址:

530004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大学路100号

优先权:

CN201110047404A

专利代理机构:

广西南宁汇博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邓晓安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管角螺网笼吊养养殖方法。该方法利用直径为45~50cm的笼盘(1)和网目大小为0.5~1.5cm的聚乙烯网(2)构成的单层笼型的养殖笼具,吊养平均壳高30~40mm、平均体重2~3g的管角螺苗,每笼放养螺苗10~50只;将管角螺苗种装入养殖笼具后,挂入吊养池0.7~1.4m水层,笼间距为0.2~1m,每10天投喂带壳的鲜活牡蛎1次,每次投喂前对网笼进行清洁,养成至收获。本发明最大程度地改善管角螺的生活环境,减少自身排泄物、残饵等污染而引起的病害发生,以及自相残食现象,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管角螺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同时可减少投饵量、投饵次数和劳动强度。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管角螺网笼吊养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①养殖笼具的制备:养殖笼具由笼盘(1)、聚乙烯网(2)构成;②螺苗的放养:将养殖笼经彻底清洗、消毒后开始投放管角螺苗,再将放有螺苗的养殖笼放入吊养池塘0.7~1.4m水层,笼间距(8)为0.2~1m;③日常管理:在管角螺养成期间,每10天投喂带壳的鲜活牡蛎1次,每次投喂前清除牡蛎空壳及污物,清理笼内外附着生物,然后再投入足量带壳的鲜活牡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管角螺网笼吊养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笼盘(1)包括上圈(4),下圈(5)、支撑杆(6)、固定杆(7),支撑杆(6)均匀分散焊接在上圈(4)与下圈(5)之间,固定杆(7)焊接在下圈(5)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管角螺网笼吊养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笼具是单层笼型,笼目大小0.5~1.5cm;所述笼盘(1)的直径为45~50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管角螺网笼吊养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角螺苗的平均壳高30~40mm、平均体重2~3g。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管角螺网笼吊养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吊养池塘的水深为1.5~2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管角螺网笼吊养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角螺苗的放养密度是每笼放养10~50个螺苗。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管角螺网笼吊养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乙烯网(2)上有网眼(3)。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海洋水产养殖技术领域,涉及贝类人工养殖方法,特别是一种管角螺养殖的网笼吊养方法。

背景技术

管角螺Hemifusus tuba(Gmelin)俗称“角螺、响螺”,是生活在潮下带浅海水深11~42m的软泥和泥沙质的底栖肉食性贝类,从浙江以南都有分布,在两广以南沿海较为常见,是浅海较大型的经济腹足类,成贝壳高12~20cm(约150~300g),最大壳高30cm(体重500g以上),壳质坚厚,壳表面被有黄褐色或淡棕色细密而短生茸毛壳皮,其肉质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商品价格昂贵,属名贵海鲜,深受人们喜爱,是经济价值较高的食用贝类,畅销国内外及港澳市场。到目前管角螺规格为1~2只/kg,市场收购价为380~400元,规格为4~6只/kg的商品贝收购价为120~140元,经济价值极为可观,产品供不应求,是出口创汇率较高的鲜活海产品。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管角螺的研究报道主要包括:形态结构、生态习性、繁殖生物学、人工育苗、人工增养殖技术以及生活史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生物学的研究。如公开号为CN101496500A公开了一种管角螺养殖技术,该技术是利用面积为20m2的养殖池,在其底部铺设布满通孔的水泥板,水泥板距离池底的高度为20cm,使池底与水泥板之间形成空间;然后在水泥快上分别铺网布和细砂,进水管直通池底,池底有一排水孔,排水孔一端通池外,池内的一端接有一条70cm高与水面垂直的塑料水管作为排水管;螺苗开始放养密度为400~500粒/m2,随着个体的长大而逐渐减疏,后期养殖密度为30~40个/m2。综观上述报道中,管角螺在养殖过程中使用网笼吊养技术均无涉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管角螺生活环境容易受自身排泄物、残饵等污染而引起管角螺病害发生,以及自相残食的现象发生这一问题,提供一种有效的管角螺养殖网笼吊养方法。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上述目的的,管角螺网笼吊养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①养殖笼具的制备:养殖笼具由笼盘、聚乙烯网构成;

②螺苗的放养:养殖笼经彻底清洗、消毒后开始放养管角螺苗,将放有螺苗的养殖笼放入吊养池塘0.7~1.4m水层,笼间距为0.2~1m;

③日常管理:在管角螺养成期间,每10天投喂带壳的鲜活牡蛎1次,每次投喂前清除牡蛎空壳及污物,清理笼内外附着生物,然后再投入足量带壳的鲜活牡蛎。

所述笼盘包括上圈,下圈、支撑杆、固定杆,支撑杆均匀分散焊接在上圈与下圈之间,固定杆焊接在下圈上。

所述养殖笼具是单层笼型,笼目大小0.5~1.5cm;所述笼盘的直径为45~50cm。

所述管角螺苗的平均壳高30~40mm、平均体重2~3g。

所述吊养池塘的水深为1.5~2m。

所述管角螺苗放养密度是每笼放养10~50个螺苗。

所述聚乙烯网有网眼。

经养殖实践证明,笼盘直径约为48cm,每笼放养20只螺苗,养殖效果最佳。

本发明的优点:

(1)最大程度地改善管角螺的生活环境,减少自身排泄物、残饵等污染而引起的病害发生,以及自相残食的现象,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管角螺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2)减少投饵量、投饵次数和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管角螺养殖笼具的透视图。

图2是本发明管角螺养殖笼具的剖面图。

图3是本发明管角螺养殖笼盘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管角螺养殖笼盘的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管角螺养殖笼具放置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笼盘1、聚乙烯网2、网眼3、上圈4、下圈5、支撑杆6、固定杆7、笼间距8。

如图所示,笼具由笼盘1、聚乙烯网2构成,聚乙烯网2上有网眼3,所述的笼盘1包括上圈4,下圈5、支撑杆6、固定杆7,支撑杆6均匀分散焊接在上圈4与下圈5之间,固定杆7焊接在下圈5上。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利用直径规格为45cm,单层笼型,笼目大小0.5cm的养殖笼进行管角螺吊养。将养殖笼固定绑在养殖虾塘浮绠上,浮绠东西向长60m,池水深1.5m。养殖笼在0.7m深的水层,笼间距0.2m。每个笼放养平均壳高30mm、平均体重2g的管角螺苗10只。管角螺吊养期间,每10天投喂带壳的鲜活牡蛎1次,每次投喂前清除牡蛎空壳及污物,清理笼内外附着生物,然后投入足量带壳的鲜活牡蛎。平时每次投喂都对笼具进行一次简单清除,防止附着藻类堵塞网眼,养成期间不再倒笼。只要笼子透水,笼子周围有点附着物,形成一个小生态环境,对管角螺生长是有好处的,因此没有必要倒笼。养成期间,在平时加强网笼检查,及时缝合网笼缺口,防止管角螺从网笼破损处或缝合处逃逸。

实施例2:利用直径规格为48cm,单层笼型,笼目大小1cm的养殖笼进行管角螺吊养。将养殖笼固定绑在养殖虾塘浮绠上,浮绠东西向长65m,池水深1.8m。养殖笼在1m深的水层,笼间距0.5m。每个笼放养平均壳高34mm、平均体重2.5g的管角螺苗20只。管角螺吊养期间,每10天投喂带壳的鲜活牡蛎1次,每次投喂前清除牡蛎空壳及污物,清理笼内外附着生物,然后投入足量带壳的鲜活牡蛎。平时每次投喂都对笼子进行一次简单清除,防止附着藻类堵塞网眼,养成期间不再倒笼。只要笼子透水,笼子周围有点附着物,形成一个小生态环境,对管角螺生长是有好处的,因此没有必要倒笼。养成期间,在平时加强网笼检查,及时缝合网笼缺口,防止管角螺从网笼破损处或缝合处逃逸。

实施例3:利用直径规格为50cm,单层笼型,笼目大小1.5cm的养殖笼进行管角螺吊养。将养殖笼固定绑在养殖虾塘浮绠上,浮绠东西向长70m,池水深2m。养殖笼在1.4m深的水层,笼间距1m。每个笼放养平均壳高40mm、平均体重3g的管角螺苗50只。管角螺吊养期间,每10天投喂带壳的鲜活牡蛎1次,每次投喂前清除牡蛎空壳及污物,清理笼内外附着生物,然后投入足量带壳的鲜活牡蛎。平时每次投喂都对笼子进行一次简单清除,防止附着藻类堵塞网眼,养成期间不再倒笼。只要笼子透水,笼子周围有点附着物,形成一个小生态环境,对管角螺生长是有好处的,因此没有必要倒笼。养成期间,在平时加强网笼检查,及时缝合网笼缺口,防止管角螺从网笼破损处或缝合处逃逸。

管角螺网笼吊养养殖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管角螺网笼吊养养殖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管角螺网笼吊养养殖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角螺网笼吊养养殖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角螺网笼吊养养殖方法.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144582 A (43)申请公布日 2011.08.10 CN 102144582 A *CN102144582A* (21)申请号 201110047404.2 (22)申请日 2011.02.28 A01K 61/00(2006.01) (71)申请人 广西大学 地址 530004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大学路 100 号 (72)发明人 潘英 (74)专利代理机构 广西南宁汇博专利代理有限 公司 45114 代理人 邓晓安 (54) 发明名称 管角螺网笼吊养养殖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管角螺网笼吊养养殖方法。该方 法利用直径为 45 50cm 的笼。

2、盘 (1) 和网目大小 为 0.5 1.5cm 的聚乙烯网 (2) 构成的单层笼型 的养殖笼具, 吊养平均壳高 30 40mm、 平均体重 2 3g 的管角螺苗, 每笼放养螺苗 10 50 只 ; 将 管角螺苗种装入养殖笼具后, 挂入吊养池 0.7 1.4m 水层, 笼间距为 0.2 1m, 每 10 天投喂带壳 的鲜活牡蛎 1 次, 每次投喂前对网笼进行清洁, 养 成至收获。本发明最大程度地改善管角螺的生活 环境, 减少自身排泄物、 残饵等污染而引起的病害 发生, 以及自相残食现象, 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管角 螺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同时可减少投饵量、 投饵 次数和劳动强度。 (51)Int.C。

3、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3 页 CN 102144583 A1/1 页 2 1. 一种管角螺网笼吊养养殖方法, 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 养殖笼具的制备 : 养殖笼具由笼盘 (1)、 聚乙烯网 (2) 构成 ; 螺苗的放养 : 将养殖笼经彻底清洗、 消毒后开始投放管角螺苗, 再将放有螺苗的养殖 笼放入吊养池塘 0.7 1.4m 水层, 笼间距 (8) 为 0.2 1m ; 日常管理 : 在管角螺养成期间, 每10天投喂带壳的鲜活牡蛎1次, 每次投喂前清除牡 蛎空壳及污物, 清理笼内外附着生物, 然后再投入足量。

4、带壳的鲜活牡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管角螺网笼吊养养殖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笼盘(1)包括上圈 (4), 下圈 (5)、 支撑杆 (6)、 固定杆 (7), 支撑杆 (6) 均匀分散焊接在上圈 (4) 与下圈 (5) 之 间, 固定杆 (7) 焊接在下圈 (5) 上。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管角螺网笼吊养养殖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养殖笼具是单层 笼型, 笼目大小 0.5 1.5cm ; 所述笼盘 (1) 的直径为 45 50cm。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管角螺网笼吊养养殖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角螺苗的平均 壳高 30 40mm、 平均体重 2 3g。 5. 根据权。

5、利要求 1 所述管角螺网笼吊养养殖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吊养池塘的水深 为 1.5 2m。 6.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管角螺网笼吊养养殖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角螺苗的放养 密度是每笼放养 10 50 个螺苗。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管角螺网笼吊养养殖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乙烯网(2)上有 网眼 (3)。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144582 A CN 102144583 A1/3 页 3 管角螺网笼吊养养殖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海洋水产养殖技术领域, 涉及贝类人工养殖方法, 特别是一种管角螺 养殖的网笼吊养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管角螺 Hemifu。

6、sus tuba(Gmelin) 俗称 “角螺、 响螺” , 是生活在潮下带浅海水深 11 42m 的软泥和泥沙质的底栖肉食性贝类, 从浙江以南都有分布, 在两广以南沿海较为 常见, 是浅海较大型的经济腹足类, 成贝壳高1220cm(约150300g), 最大壳高30cm(体 重 500g 以上 ), 壳质坚厚, 壳表面被有黄褐色或淡棕色细密而短生茸毛壳皮, 其肉质味道鲜 美, 营养丰富, 商品价格昂贵, 属名贵海鲜, 深受人们喜爱, 是经济价值较高的食用贝类, 畅 销国内外及港澳市场。到目前管角螺规格为 1 2 只 /kg, 市场收购价为 380 400 元, 规 格为 4 6 只 /kg 。

7、的商品贝收购价为 120 140 元, 经济价值极为可观, 产品供不应求, 是 出口创汇率较高的鲜活海产品。 0003 目前, 国内外学者对管角螺的研究报道主要包括 : 形态结构、 生态习性、 繁殖生物 学、 人工育苗、 人工增养殖技术以及生活史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生物学的研究。 如公开 号为 CN101496500A 公开了一种管角螺养殖技术, 该技术是利用面积为 20m2的养殖池, 在其 底部铺设布满通孔的水泥板, 水泥板距离池底的高度为 20cm, 使池底与水泥板之间形成空 间 ; 然后在水泥快上分别铺网布和细砂, 进水管直通池底, 池底有一排水孔, 排水孔一端通 池外, 池内的一端接。

8、有一条 70cm 高与水面垂直的塑料水管作为排水管 ; 螺苗开始放养密度 为 400 500 粒 /m2, 随着个体的长大而逐渐减疏, 后期养殖密度为 30 40 个 /m2。综观上 述报道中, 管角螺在养殖过程中使用网笼吊养技术均无涉及。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管角螺生活环境容易受自身排泄物、 残饵等污染而引起管 角螺病害发生, 以及自相残食的现象发生这一问题, 提供一种有效的管角螺养殖网笼吊养 方法。 0005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上述目的的, 管角螺网笼吊养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 0006 养殖笼具的制备 : 养殖笼具由笼盘、 聚乙烯网构成 ; 0007 螺苗的放养 : 。

9、养殖笼经彻底清洗、 消毒后开始放养管角螺苗, 将放有螺苗的养殖 笼放入吊养池塘 0.7 1.4m 水层, 笼间距为 0.2 1m ; 0008 日常管理 : 在管角螺养成期间, 每10天投喂带壳的鲜活牡蛎1次, 每次投喂前清 除牡蛎空壳及污物, 清理笼内外附着生物, 然后再投入足量带壳的鲜活牡蛎。 0009 所述笼盘包括上圈, 下圈、 支撑杆、 固定杆, 支撑杆均匀分散焊接在上圈与下圈之 间, 固定杆焊接在下圈上。 0010 所述养殖笼具是单层笼型, 笼目大小0.51.5cm ; 所述笼盘的直径为4550cm。 0011 所述管角螺苗的平均壳高 30 40mm、 平均体重 2 3g。 说 明 。

10、书 CN 102144582 A CN 102144583 A2/3 页 4 0012 所述吊养池塘的水深为 1.5 2m。 0013 所述管角螺苗放养密度是每笼放养 10 50 个螺苗。 0014 所述聚乙烯网有网眼。 0015 经养殖实践证明, 笼盘直径约为 48cm, 每笼放养 20 只螺苗, 养殖效果最佳。 0016 本发明的优点 : 0017 (1) 最大程度地改善管角螺的生活环境, 减少自身排泄物、 残饵等污染而引起的病 害发生, 以及自相残食的现象, 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管角螺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0018 (2) 减少投饵量、 投饵次数和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0019 图 1 是本。

11、发明管角螺养殖笼具的透视图。 0020 图 2 是本发明管角螺养殖笼具的剖面图。 0021 图 3 是本发明管角螺养殖笼盘的示意图。 0022 图 4 是本发明管角螺养殖笼盘的俯视图。 0023 图 5 是本发明管角螺养殖笼具放置的示意图。 0024 附图标记 : 0025 笼盘 1、 聚乙烯网 2、 网眼 3、 上圈 4、 下圈 5、 支撑杆 6、 固定杆 7、 笼间距 8。 0026 如图所示, 笼具由笼盘 1、 聚乙烯网 2 构成, 聚乙烯网 2 上有网眼 3, 所述的笼盘 1 包括上圈 4, 下圈 5、 支撑杆 6、 固定杆 7, 支撑杆 6 均匀分散焊接在上圈 4 与下圈 5 之间,。

12、 固 定杆 7 焊接在下圈 5 上。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实施例 1 : 利用直径规格为 45cm, 单层笼型, 笼目大小 0.5cm 的养殖笼进行管角螺 吊养。将养殖笼固定绑在养殖虾塘浮绠上, 浮绠东西向长 60m, 池水深 1.5m。养殖笼在 0.7m 深的水层, 笼间距 0.2m。每个笼放养平均壳高 30mm、 平均体重 2g 的管角螺苗 10 只。管角 螺吊养期间, 每10天投喂带壳的鲜活牡蛎1次, 每次投喂前清除牡蛎空壳及污物, 清理笼内 外附着生物, 然后投入足量带壳的鲜活牡蛎。 平时每次投喂都对笼具进行一次简单清除, 防 止附着藻类堵塞网眼, 养成期间不再倒笼。只要笼子透水,。

13、 笼子周围有点附着物, 形成一个 小生态环境, 对管角螺生长是有好处的, 因此没有必要倒笼。养成期间, 在平时加强网笼检 查, 及时缝合网笼缺口, 防止管角螺从网笼破损处或缝合处逃逸。 0028 实施例 2 : 利用直径规格为 48cm, 单层笼型, 笼目大小 1cm 的养殖笼进行管角螺吊 养。将养殖笼固定绑在养殖虾塘浮绠上, 浮绠东西向长 65m, 池水深 1.8m。养殖笼在 1m 深 的水层, 笼间距 0.5m。每个笼放养平均壳高 34mm、 平均体重 2.5g 的管角螺苗 20 只。管角 螺吊养期间, 每10天投喂带壳的鲜活牡蛎1次, 每次投喂前清除牡蛎空壳及污物, 清理笼内 外附着生物。

14、, 然后投入足量带壳的鲜活牡蛎。 平时每次投喂都对笼子进行一次简单清除, 防 止附着藻类堵塞网眼, 养成期间不再倒笼。只要笼子透水, 笼子周围有点附着物, 形成一个 小生态环境, 对管角螺生长是有好处的, 因此没有必要倒笼。养成期间, 在平时加强网笼检 查, 及时缝合网笼缺口, 防止管角螺从网笼破损处或缝合处逃逸。 0029 实施例 3 : 利用直径规格为 50cm, 单层笼型, 笼目大小 1.5cm 的养殖笼进行管角螺 说 明 书 CN 102144582 A CN 102144583 A3/3 页 5 吊养。将养殖笼固定绑在养殖虾塘浮绠上, 浮绠东西向长 70m, 池水深 2m。养殖笼在 。

15、1.4m 深的水层, 笼间距 1m。每个笼放养平均壳高 40mm、 平均体重 3g 的管角螺苗 50 只。管角螺 吊养期间, 每10天投喂带壳的鲜活牡蛎1次, 每次投喂前清除牡蛎空壳及污物, 清理笼内外 附着生物, 然后投入足量带壳的鲜活牡蛎。 平时每次投喂都对笼子进行一次简单清除, 防止 附着藻类堵塞网眼, 养成期间不再倒笼。只要笼子透水, 笼子周围有点附着物, 形成一个小 生态环境, 对管角螺生长是有好处的, 因此没有必要倒笼。 养成期间, 在平时加强网笼检查, 及时缝合网笼缺口, 防止管角螺从网笼破损处或缝合处逃逸。 说 明 书 CN 102144582 A CN 102144583 A1/3 页 6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144582 A CN 102144583 A2/3 页 7 图 3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144582 A CN 102144583 A3/3 页 8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144582 A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