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水稻种传真菌和细菌病害的戊唑醇和噻菌铜混配药剂.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治水稻种传真菌和细菌病害的戊唑醇和噻菌铜混配药剂.pdf(1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246771 A (43)申请公布日 2011.11.23 CN 102246771 A *CN102246771A* (21)申请号 201110124476.2 (22)申请日 2011.05.13 A01N 43/824(2006.01) A01N 43/653(2006.01) A01P 3/00(2006.01) A01P 1/00(2006.01) (71)申请人 中国农业大学 地址 100193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 2 号 (72)发明人 李健强 高淑梅 宫学 罗来鑫 刘西莉 曹永松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2。
2、45 代理人 关畅 任凤华 (54) 发明名称 防治水稻种传真菌和细菌病害的戊唑醇和噻 菌铜混配药剂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治水稻种传真菌和细菌 病害的戊唑醇和噻菌铜混配药剂。该药剂的活性 成分由其活性成分由 (RS)-1- 对氯苯基 -4, 4- 二 甲基 -3-(1H-1, 2, 4- 三唑 -1- 基甲基 ) 戊 -3- 醇 和 2- 氨基 -5- 巯基 -1, 3, 4- 噻二唑铜组成, 所 述 (RS)-1- 对氯苯基 -4, 4- 二甲基 -3-(1H-1, 2, 4- 三唑 -1- 基甲基 ) 戊 -3- 醇和 2- 氨基 -5- 巯 基 -1, 3, 4- 噻二唑铜。
3、的质量比是 (1-9) (9-1)。 本发明的药剂具有彻底杀死种子携带的病原真菌 和细菌的功效, 为生产中预防控制水稻种传真菌 和细菌病害的传播蔓延和发生危害提供了新的技 术支持。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13 页 附图 2 页 CN 102246771 A1/2 页 2 1. 植物种传病害病原菌的杀菌剂或防治植物种传病害的药剂, 其活性成分由 (RS)-1-对氯苯基-4, 4-二甲基-3-(1H-1, 2, 4-三唑-1-基甲基)戊-3-醇和2-氨基-5-巯 基-1, 3, 4-噻二唑铜组成, 所述(RS。
4、)-1-对氯苯基-4, 4-二甲基-3-(1H-1, 2, 4-三唑-1-基 甲基 ) 戊 -3- 醇和 2- 氨基 -5- 巯基 -1, 3, 4- 噻二唑铜的质量比 (1-9) (9-1)。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药剂或杀菌剂, 其特征在于 : 所述植物种传病害为水稻种传 病害。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药剂或杀菌剂, 其特征在于 : 所述水稻种传病害为水稻白叶 枯病、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水稻恶苗病和水稻稻瘟病中的至少一种。 4. 根据权利要求 1-3 中任一所述的药剂或杀菌剂, 其特征在于 : 所述植物种传病害为 水稻白叶枯病、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水稻恶苗病和水稻稻瘟病。
5、, 所述 (RS)-1- 对氯苯基 -4, 4- 二甲基 -3-(1H-1, 2, 4- 三唑 -1- 基甲基 ) 戊 -3- 醇和 2- 氨基 -5- 巯基 -1, 3, 4- 噻二唑 铜的质量比是 9 1。 5. 根据权利要求 1-3 中任一所述的药剂或杀菌剂, 其特征在于 : 所述植物种传病害 为水稻稻瘟病 ; 所述 (RS)-1- 对氯苯基 -4, 4- 二甲基 -3-(1H-1, 2, 4- 三唑 -1- 基甲基 ) 戊 -3- 醇和 2- 氨基 -5- 巯基 -1, 3, 4- 噻二唑铜的质量比为下述 a)-g) 中的任一种 : a、 9 1 ; b、 (3-9) (7-1) ; 。
6、c、 (7-9) (3-1) ; d、 (5-9) (5-1) ; e、 (3-7) (7-3) ; f、 (5-7) (5-3) ; g、 (1-9) (9-1)。 6. 根据权利要求 1-3 中任一所述的药剂或杀菌剂, 其特征在于 : 所述水稻稻瘟病由 水稻稻瘟病菌 (Magnaporthe oryzae) 引起 ; 所述水稻恶苗病由藤仓赤霉菌 (Gibberella fujikuroi) 引起 ; 所述水稻白叶枯病由稻生黄单胞菌白叶枯致病变种 (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 引起 ; 所述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由稻生黄单胞菌条斑致病变种 (Xanthomonas 。
7、oryzae pv.Oryzacola) 引起 ; 所述植物种传病害病原菌为下述病原菌中的 至少一种 : 水稻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 藤仓赤霉菌(Gibberella fujikuroi)、 稻 生黄单胞菌白叶枯致病变种 (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 和稻生黄单胞菌条斑致病 变种 (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cola)。 7. 权利要求 1-6 中任一所述的药剂或杀菌剂的制备方法, 包括将 (RS)-1- 对氯苯 基 -4, 4- 二甲基 -3-(1H-1, 2, 4- 三唑 -1- 基甲基 ) 戊 -3-。
8、 醇和 2- 氨基 -5- 巯基 -1, 3, 4- 噻 二唑铜按照所述质量比混合的步骤。 8. 权利要求 1-6 中任一所述的药剂或杀菌剂在防治植物种传病害中的应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应用, 其特征在于 : 所述植物种传病害为水稻种传病害 ; 所述 水稻种传病害具体为水稻白叶枯病、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水稻恶苗病和水稻稻瘟病中的至 少一种。 10. 根据权利要求 9 所述的应用, 其特征在于 : 所述水稻稻瘟病具体可由水稻稻瘟 病菌 (Magnaporthe oryzae) 引起 ; 所述水稻恶苗病具体可由藤仓赤霉菌 (Gibberella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24677。
9、1 A2/2 页 3 fujikuroi) 引 起 ; 所 述 水 稻 白 叶 枯 病 具 体 可 由 稻 生 黄 单 胞 菌 白 叶 枯 致 病 变 种 (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引起 ; 所述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具体可由稻生黄单胞菌条 斑致病变种 (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cola) 引起。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246771 A1/13 页 4 防治水稻种传真菌和细菌病害的戊唑醇和噻菌铜混配药剂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防治植物种传细菌和真菌病害的杀菌剂, 特别涉及防治水稻种传真菌 和细菌病害的戊唑醇和噻菌铜混配。
10、药剂。 背景技术 0002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两大粮食作物之一, 其栽培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小麦。水 稻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水稻的总面积、 总产量及单位面积产量均居我国粮食作物 首位。 在水稻生产过程中, 水稻病害是制约水稻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 失, 尤其是水稻稻瘟病、 水稻纹枯病、 水稻白叶枯病三大病害, 以及水稻恶苗病、 水稻细菌性 条斑病等病害的发生, 成为水稻生产中最重要的病害。这些病害多以种子传带跨地区远距 离传播, 一旦在一个地区形成危害, 极难彻底根除。 目前, 我国主要采取化学防治, 辅以抗病 品种、 农业防治及物理防治等方法防治水稻病害 ; 当病害。
11、大面积发生时, 即使高效的化学防 治也难以挽回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 国际上高度重视以预防作物病害为主, 即从种子阶段 实施带菌消毒和预防保健, 设计经济有效的防控措施 ; 水稻种传病原真菌和细菌所致病害 是综合管理中最重要的一步。 0003 对水稻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可以有效地防治主要的种传病害。通常情况下, 种传病 原菌寄藏于种表或种内, 种子未经药剂消毒处理, 带菌种子便会在其幼苗甚至成株期发病, 在适宜的条件下也能够造成病害的再流行 ; 同时, 种子和萌发阶段的根系、 秧苗会被土壤中 的病原菌等侵染和危害。 因此, 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是必要的, 可以有效地杀死种 子表面和内部的寄。
12、藏的种传病原菌, 同时可以种子为施药载体, 预防土壤中病菌的侵染和 危害 ; 种子消毒和保健处理可以实现农艺和工艺、 植保和栽培的结合 ; 实现精准施药、 减少 农药使用和对地上部环境的影响, 是加速农药无公害进程的有效途径 ; 有利于苗全苗壮, 保 护和挽回水稻的产量, 提高水稻的品质和安全性。 目前, 市场上防治水稻真菌病害的药剂很 多, 例如三唑类药剂、 咪唑类药剂、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药剂等 ; 相对而言, 防治水稻细菌病害 的药剂很少, 主要是春雷霉素等抗生素以及叶枯宁、 噻菌铜等含铜的药剂。 0004 戊唑醇是三唑类杀菌剂, 能够抑制甾醇脱甲基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治水稻稻瘟病、 水稻纹枯。
13、病以及水稻恶苗病等真菌病害。戊唑醇的化学名称是 (RS)-1- 对氯苯基 -4, 4- 二 甲基 -3-(1H-1, 2, 4- 三唑 -1- 基甲基 ) 戊 -3- 醇。 0005 噻菌铜是由噻唑和铜组成, 噻唑基团可以在植物导管内杀死细菌, 铜离子通过离 子交换而导致真菌或细菌的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凝固或者进入细胞与酶结合, 从而杀死真菌 或细菌。噻菌铜的化学名称是 2- 氨基 -5- 巯基 -1, 3, 4- 噻二唑铜。 0006 水稻种子通常携带包括真菌和细菌在内的多种病害的病原菌, 单一药剂处理水稻 种子在生产中不能实现对种子传带的真菌、 细菌的彻底消毒和保健处理, 从而使一些对使 用的。
14、药剂不敏感的病原菌存活下来, 随着种子的调运、 播种、 秧苗生长而传播, 造成田间病 害发生和危害。 说 明 书 CN 102246771 A2/13 页 5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植物种传病害病原菌的杀菌剂或防治植物种传病害的 药剂。 0008 本发明所提供的植物种传病害病原菌的杀菌剂或防治植物种传病害的药剂, 其活 性成分由 (RS)-1- 对氯苯基 -4, 4- 二甲基 -3-(1H-1, 2, 4- 三唑 -1- 基甲基 ) 戊 -3- 醇和 2- 氨基 -5- 巯基 -1, 3, 4- 噻二唑铜组成, 所述 (RS)-1- 对氯苯基 -4, 4- 二甲基 -3-(。
15、1H-1, 2, 4- 三唑 -1- 基甲基 ) 戊 -3- 醇和 2- 氨基 -5- 巯基 -1, 3, 4- 噻二唑铜的质量比是 (1-9) (9-1)。 0009 所述植物种传病害具体可为水稻种传病害。 0010 所述水稻种传病害具体可为水稻白叶枯病、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水稻恶苗病和水 稻稻瘟病中的至少一种。 0011 当所述(RS)-1-对氯苯基-4, 4-二甲基-3-(1H-1, 2, 4-三唑-1-基甲基)戊-3-醇 和 2- 氨基 -5- 巯基 -1, 3, 4- 噻二唑铜质量比是 9 1 时, 所述植物种传病害具体可为水稻 白叶枯病、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水稻恶苗病和水稻稻瘟。
16、病。 0012 当所述植物种传病害为水稻稻瘟病时 ; 所述 (RS)-1- 对氯苯基 -4, 4- 二甲 基 -3-(1H-1, 2, 4- 三唑 -1- 基甲基 ) 戊 -3- 醇和 2- 氨基 -5- 巯基 -1, 3, 4- 噻二唑铜的质 量比为下述 a)-g) 中的任一种 : 0013 a、 9 1 ; 0014 b、 (3-9) (7-1) ; 0015 c、 (7-9) (3-1) ; 0016 d、 (5-9) (5-1) ; 0017 e、 (3-7) (7-3) ; 0018 f、 (5-7) (5-3) ; 0019 g、 (1-9) (9-1)。 0020 所述水稻稻瘟病。
17、具体可由水稻稻瘟病菌 (Magnaporthe oryzae) 引起 ; 所述水稻 恶苗病具体可由藤仓赤霉菌 (Gibberella fujikuroi) 引起 ; 所述水稻白叶枯病具体可 由稻生黄单胞菌白叶枯致病变种 (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 引起 ; 所述水稻细 菌性条斑病具体可由稻生黄单胞菌条斑致病变种 (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cola) 引起 ; 所述植物种传病害病原菌具体可为下述病原菌中的至少一种 : 水稻稻瘟病菌 (Magnaporthe oryzae)、 藤仓赤霉菌 (Gibberella fujikuroi)、。
18、 稻生黄单胞菌白叶枯致 病变种 (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 稻生黄单胞菌条斑致病变种 (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cola)。 0021 上述药剂或杀菌剂的制备方法, 包括将(RS)-1-对氯苯基-4, 4-二甲基-3-(1H-1, 2, 4- 三唑 -1- 基甲基 ) 戊 -3- 醇和 2- 氨基 -5- 巯基 -1, 3, 4- 噻二唑铜按照所述质量比混 合的步骤。 0022 上述植物种传病害病原菌的杀菌剂或防治植物种传病害的药剂, 除活性成分外, 还可按需要添加不同的填料和助剂, 加工成任何可接受的剂型。例如可以是悬浮剂、 。
19、水乳 剂、 可湿性粉剂、 乳油、 ( 水分散 ) 粒剂等。 0023 本发明为解决水稻种子带菌传播的问题, 以及生产中单一药剂处理种子不能彻底 说 明 书 CN 102246771 A3/13 页 6 消毒的问题, 以防治植物病原真菌病害的戊唑醇和防治细菌病害的噻菌铜为有效成分, 通 过混配和配比筛选, 获得了适合于水稻种传病原真菌和细菌消毒处理的混配制剂戊唑 醇和噻菌铜混配制剂, 具有彻底杀死种子携带的病原真菌和细菌的功效, 为生产中预防控 制水稻种传真菌和细菌病害的传播蔓延和发生危害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本发明解决了水 稻实际生产中的用药问题 ; 在农用杀菌剂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具有减少农。
20、药公害和保护生 态的作用。 附图说明 0024 图 1 为戊唑醇与噻菌铜混配 (9 1) 对水稻恶苗病菌 US01 菌株的毒力测定 0025 CK 指未加药剂的 US01, 其它五个平板为加入药剂戊唑醇噻菌铜 (9 1) 的不 同处理, ppm 表示 g/ml 0026 图 2 为戊唑醇与噻菌铜混配 (9 1) 对水稻稻瘟病菌 P131 菌株的毒力测定 0027 CK 指未加药剂的 P131, 其它六个平板为加入药剂戊唑醇噻菌铜 (9 1) 的不 同处理, ppm 表示 g/ml 0028 图 3 为戊唑醇与噻菌铜混配 (9 1) 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 B2-19 菌株的毒力测 定 0029 。
21、CK1指处理之前的B2-19, CK2指未加药剂的对照B2-19, 其它五个三角瓶为加入药 剂戊唑醇噻菌铜 (9 1) 的不同处理, ppm 表示 g/ml 0030 图 4 为戊唑醇与噻菌铜混配 (9 1) 对水稻白叶枯病菌 PX099A 菌株的毒力测定 0031 CK1指药剂处理之前的PX099A, CK2指未加药剂的对照PX099A, 其它五个三角瓶为 加入药剂戊唑醇噻菌铜 (9 1) 的不同处理, ppm 表示 g/ml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 均为常规方法。 0033 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 试剂等, 如无特殊说明, 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22、 0034 实施例 1、 戊唑醇和噻菌铜混配杀菌的效果 0035 一、 药剂的制备 0036 该实施例中所用的戊唑醇均购自浙江上虞颖泰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 该实施例中所 用的噻菌铜 (94 ) 均购自浙江龙湾化工有限公司。 0037 该实施例所用的 7 种药剂 (2 种单剂和 5 种混配药剂 ) 按照如下方法制备 : 0038 该实施中的药剂戊唑醇是将戊唑醇溶于二甲基亚砜得到的液体制剂 ; 药剂噻菌铜 是将噻菌铜溶于无菌水中超声波超声30秒-60秒至液体悬浮均匀得到的液体悬浮制剂。 混 配药剂按照如下方法混配 : 将戊唑醇的二甲基亚砜溶液和噻菌铜水溶液按照所需的戊唑醇 和噻菌铜质量比混合得到。。
23、 混配药剂的浓度是混配药剂中戊唑醇和噻菌铜的质量之和除以 药剂的体积得到, 单位是 g/ml。其中, 药剂戊唑醇噻菌铜 7 3, 是将戊唑醇的二甲 基亚砜溶液和噻菌铜水溶液按照戊唑醇和噻菌铜 7 3 的质量混合得到的液体悬浮制剂。 药剂戊唑醇噻菌铜 5 5, 是将戊唑醇的二甲基亚砜溶液和噻菌铜水溶液按照戊唑醇 和噻菌铜 5 5 的质量比混合得到的液体悬浮制剂。药剂戊唑醇噻菌铜 1 9, 是将戊 唑醇的二甲基亚砜溶液和噻菌铜水溶液按照戊唑醇和噻菌铜19的质量比混合得到的液 说 明 书 CN 102246771 A4/13 页 7 体悬浮制剂。药剂戊唑醇噻菌铜 3 7, 是将戊唑醇的二甲基亚砜溶液。
24、和噻菌铜水溶 液按照戊唑醇和噻菌铜 3 7 的质量比混合得到的液体悬浮制剂。药剂戊唑醇噻菌铜 9 1, 是将戊唑醇的二甲基亚砜溶液和噻菌铜水溶液按照戊唑醇和噻菌铜 9 1 的质量比 混合得到的液体悬浮制剂。 0039 二、 药剂的抑菌效果 0040 本实验测试了药剂对如下菌株的抑菌效果 : 水稻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 P131(Bhadauria V, Wang LX, Peng YL, Proteomic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deletion of the Magnaporthe oryzae conidial morphology-re。
25、gulating gene COM1.Biol Direct2010 Nov2 ; 5 : 61.), 公众可从中国农业大学获得 ; 水稻恶苗 US01( 赵志华, 张锡 明, 范洁茹, 刘亮, 刘西莉, 咪鲜胺对水稻恶苗病菌及其抗药突变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 农 药学学报, 2007, 9(3).), 公众可从中国农业大学获得 ; 水稻白叶枯病菌 (Xanthomonas oryzaepv.oryzae, Xoo)PX099A( 孙蕾, 吴茂森, 陈华民, 何晨阳, 水稻白叶枯病菌 rpfxoo 基因缺失突变体 DSF 信号产生和毒性表达 . 微生物学报, 2010 年 6 期 .), 公众可。
26、从中国农 业大学获得 ;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B2-19菌株(沈素文, 刘永锋, 周苏津, 陈志谊, 陆凡, 刘邮 洲, 罗楚平, 聂亚锋, 4 株拮抗细菌与链霉素、 叶枯唑协同控制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研究 . 江苏 农业科学, 2010(4) : 98-100), 公众可从中国农业大学获得。 0041 1、 药剂对水稻真菌性病害的毒力测定 0042 (1)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戊唑醇对水稻恶苗病菌US01菌株、 水稻稻瘟病菌P131菌 株的抑菌活性。 0043 A、 靶标真菌的培养 0044 用灭菌挑针挑取已保存的水稻稻瘟病菌 P131、 水稻恶苗病菌 US01 菌株于马铃薯 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PD。
27、A 培养基 )( 称取马铃薯 200g, 去皮切成小块, 加入到 1000mL 去离子 水中煮沸 5-10min, 用纱布将马铃薯残渣滤去, 往滤液中加入葡萄糖 18g, 琼脂粉 15g, 再添 加蒸馏水定容至1000mL, 灭菌), 于25真菌培养箱中倒置培养5-7天至菌丝长到培养皿边 缘。 0045 B、 药剂处理与培养 0046 戊唑醇用二甲基亚砜溶解为 105ppm(ug/ml) 母液, 设置 5-7 个质量浓度梯度, 按设 计的浓度定量加入药剂于灭菌的PDA培养基中, 每处理设置3个重复, 并设置只含药剂和不 含药剂的对照。将加入不同浓度梯度戊唑醇的 PDA 培养基倒入 9cm9cm。
28、 规格培养皿中, 待 培养基凝固后, 用 5mm 的打菌器取靶标菌的菌饼, 放于加入不同浓度戊唑醇的 PDA 平板上, 25倒置培养。采用十字交叉法记录对照及不同浓度戊唑醇处理的靶标菌的菌丝生长直 径。 0047 C、 计算不同浓度戊唑醇处理对水稻稻瘟病菌 P131、 水稻恶苗病菌 US01 菌丝生长 的抑制率。生长抑制率计算方法如下 : 0048 0049 不同浓度戊唑醇处理对水稻稻瘟病菌P131的抑制结果如表1所示, 对水稻恶苗病 说 明 书 CN 102246771 A5/13 页 8 菌 US01 的抑制结果如表 2 所示。 0050 0051 0052 将生长抑制率在 Microso。
29、ft Excel 采用 NORMINV 函数转换成几率值, 药剂浓度 (g/ml)在Microsoft Excel采用LOG函数转换成对数值, 以几率值为Y坐标, 以对数值为 X 坐标, 作回归直线, 求出毒力回归方程 (Y A+BX) 和相关系数 (r), 计算戊唑醇对水稻恶 苗、 水稻稻瘟菌株的有效中浓度 EC50。 0053 (2)采用生长速率法检测噻菌铜对水稻恶苗病菌US01、 水稻稻瘟病菌P131的抑菌 活性, 方法同 (1)。计算噻菌铜对水稻恶苗病菌、 水稻稻瘟病菌的有效中浓度 EC50。 0054 不同浓度噻菌铜处理对水稻稻瘟病菌P131的抑制结果如表3所示, 对水稻恶苗病 菌 。
30、US01 的抑制结果如表 4 所示。 0055 说 明 书 CN 102246771 A6/13 页 9 0056 0057 (3) 将戊唑醇与噻菌铜按照 1 9, 3 7, 5 5, 7 3, 9 1 五个浓度比例混配,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戊唑醇与噻菌铜混配对水稻恶苗病菌、 水稻稻瘟病菌的抑菌活性, 方 法同 (1), 计算混配药剂对水稻恶苗病菌、 水稻稻瘟病病菌的有效中浓度 EC50。 0058 五个混配药剂的对水稻恶苗病菌 US01 的毒力测定结果如表 5- 表 9 所示, 对水稻 稻瘟病菌 P131 的毒力测定结果如表 10- 表 14 所示。 0059 0060 说 明 书 CN 1。
31、02246771 A7/13 页 10 0061 0062 0063 说 明 书 CN 102246771 A8/13 页 11 0064 0065 0066 0067 说 明 书 CN 102246771 A9/13 页 12 0068 0069 0070 0071 (4)药剂联合毒力测定, 采用Wadly方法计算混配药剂的增效系数(SR), 评价混配 药剂的联合作用类型。 0072 根据以上实验测得戊唑醇对水稻恶苗的有效中浓度 EC50、 不同浓度戊唑醇和噻菌 铜混配 (1 9, 3 7, 5 5, 7 3, 9 1) 对水稻恶苗 US01 菌株的有效中浓度 EC50, 采 用 Wadly。
32、 方法计算混配药剂的增效系数 (SR), 评价混配药剂的联合作用类型。Wadly 方法 涉及的计算公式如下 : 0073 说 明 书 CN 102246771 A10/13 页 13 0074 该公式中的百分含量是质量百分含量, A 和 B 为戊唑醇和噻菌铜。 0075 SR 混配药剂理论 EC50/ 混配药剂实测 EC50 0076 当 SR 0.5 为拮抗作用, 0.5 SR 1.5 为加和作用, SR 1.5 为增效作用。 0077 戊唑醇和噻菌铜单剂及混配药剂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毒力测定结果如表 15 和图 1, 表明 : 0078 药剂戊唑醇噻菌铜 1 9, 药剂戊唑醇噻菌铜 3 7, 。
33、药剂戊唑醇噻菌 铜 5 5 混配, 药剂戊唑醇噻菌铜 7 3, 具有拮抗作用 ; 0079 药剂戊唑醇噻菌铜 9 1, 具有加和作用 ; 0080 表 15 戊唑醇与噻菌铜单剂及复配对水稻恶苗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0081 0082 戊唑醇和噻菌铜单剂及混配药剂对水稻稻瘟病菌的毒力测定结果见表 16、 图 2, 表明 : 0083 药剂戊唑醇噻菌铜 1 9, 具有加和作用 0084 药剂戊唑醇噻菌铜 3 7, 药剂戊唑醇噻菌铜 5 5, 药剂戊唑醇噻菌 铜 7 3, 药剂戊唑醇噻菌铜 9 1, 具有增效作用。 0085 表 16 戊唑醇与噻菌铜单剂及复配对水稻稻瘟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0086 说。
34、 明 书 CN 102246771 A11/13 页 14 0087 2、 混配药剂对水稻细菌性病害的室内毒力测定 0088 (1) 采用浊度法测定噻菌铜药剂对水稻白叶枯病菌、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室内 毒力。 0089 A、 靶标细菌的培养 : 选用 NA 培养基 (Nutrient Agar) 培养基 (1L NA 培养基含胰 蛋白胨 5g, 酵母浸粉 1g, 蔗糖 10g, 牛肉浸膏 3g, 琼脂 15g) 于 30细菌培养箱中纯化培养 水稻白叶枯病菌、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 2-3 天, 挑取单菌落于 30ml NA 液体培养基中, 置于 28 -30条件下震荡培养 (120r/min)。
35、18-30h 至靶标菌生长到对数生长期。 0090 B、 药剂噻菌铜处理与培养 : 噻菌铜用蒸馏水溶解为 104ppm(104g/ml) 母液, 设置 5-7 个质量浓度梯度, 按设计的浓度定量加入药剂于 30ml NA 液体培养基中, 每处理设置 3 个重复, 并设置只含药剂和不含药剂的对照 (CK)。向各处理培养基中分别接种对数生长期 的靶标细菌 100ul 菌液, 置于 28 -30条件下震荡培养 (120r/min)16-20h 至未加药剂的 对照菌生长到对数生长期。 0091 浑浊度的测定 : 测定药剂处理前和处理后的菌在 600nm 的光吸收值。 0092 计算方法 : 0093 。
36、0094 噻菌铜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毒力测定见表 17, 噻菌铜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毒 力测定见表 18。 0095 说 明 书 CN 102246771 A12/13 页 15 0096 0097 (2)药剂戊唑醇噻菌铜91混配对水稻白叶枯病菌、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 室内毒力测定同步骤 (1)。 0098 基于混配药剂对水稻真菌性病害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选择对水稻两种真菌病害抑 制效果最好的最佳混配比例, 即戊唑醇噻菌铜91混配比例, 继续检测这一混配对水 稻细菌病害的抑制效果。计算药剂噻菌铜和药剂戊唑醇噻菌铜 9 1 对水稻白叶枯病 菌、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有效中浓度 EC50。 00。
37、99 戊唑醇噻菌铜91对水稻白叶枯病菌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毒力测定结果如 表 19, 戊唑醇噻菌铜 9 1 对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毒力测定结果如表 20。 0100 0101 说 明 书 CN 102246771 A13/13 页 16 0102 (3) 药剂联合毒力测定, 采用 Wadly 方法 ( 与真菌联合毒力计算方法相同 ) 计算 混配药剂的增效系数 (SR), 评价混配药剂的联合作用类型。由于戊唑醇能够抑制真菌细胞 膜组分甾醇的生物合成, 而对细菌没有作用, 故在计算 SR 时, 将戊唑醇对细菌的有效中浓 度 EC50认为是 + 。结果表明, 戊唑醇噻菌铜 9 1 混配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抑 制具有增效作用 ( 结果见表 21、 图 3), 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抑制具有加和作用 ( 结果见表 22、 图 4)。 0103 表 21 噻菌铜单剂及噻菌铜与戊唑醇混配 (1 9) 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室内 毒力测定 0104 说 明 书 CN 102246771 A1/2 页 17 图 1 图 2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246771 A2/2 页 18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