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戊唑醇和大蒜素的微乳剂.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戊唑醇和大蒜素的微乳剂.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410630570.9 (22)申请日 2014.11.11 (73)专利权人 青岛青知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 266109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艳阳路 111号 (72)发明人 孙波 孙倩 穆柯晓 郝爱华 王蒙蒙 (74)专利代理机构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 司 37205 代理人 王茜 (51)Int.Cl. A01N 43/653(2006.01) A01N 25/04(2006.01) A01P 3/00(2006.01) A01N 41/00(2006.01) (。
2、56)对比文件 CN 102726415 A,2012.10.17, CN 1985591 A,2007.06.27, US 005827522 A,1998.10.27, CN 102754647 A,2012.10.31, 审查员 李杨军 (54)发明名称 一种戊唑醇和大蒜素的微乳剂 (57)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戊唑醇和大蒜素的微乳剂, 所述微乳剂中有效成分为戊唑醇和大蒜素; 助剂 为脂肪醇聚氧乙烯醚、 N-辛基吡咯烷酮、 丙二醇、 硅油。 本发明组合物对黄瓜白粉病具有非常好的 防治效果, 本发明利用戊唑醇和大蒜素的杀菌活 性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 有效增强了对黄瓜白粉 病的预防和治疗的作用。
3、, 发病前期施药见效快, 且持效期长, 对非靶标作物无影响。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CN 104351203 B 2016.08.17 CN 104351203 B 1.一种戊唑醇和大蒜素的微乳剂, 其特征在于, 所述微乳剂中各原料组分按重量百分 数计: 戊唑醇30、 大蒜素0.3、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8、 N-辛基吡咯烷酮9、 丙二醇3、 硅 油0.2、 去离子水补足100; 所述微乳剂用于防治黄瓜白粉病; 施药方式为喷雾; 施药时期为发病初期; 每年施药次 数为2次; 有效成分用药量为9.3克/公顷。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4351203 B 2 一种戊唑醇和大。
4、蒜素的微乳剂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戊唑醇和大蒜素的微乳剂, 具体涉及戊唑醇和大蒜素的微乳剂用 于防治黄瓜白粉病, 属于农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戊唑醇属三唑类杀菌剂, 是甾醇脱甲基抑制剂。 戊唑醇是一种高效、 广谱、 内吸性 三唑类杀菌剂, 具有保护、 治疗、 铲除三大功能, 杀菌谱广、 持效期长。 该品用于防治油菜菌 核病, 不仅防效好, 而且具有抗倒伏, 增产作用明显等特点。 是用于重要经济作物的种子处 理或面喷洒的高效杀菌剂, 可有效地防治禾谷类作物的多种锈病、 白粉病、 网斑病、 根腐病、 赤霉病等。 0003 大蒜素 (Allicin) 是从百合科葱属植物大蒜。
5、 (Allium Sativum) 的鳞茎 (大蒜头) 中 提取的一种有机硫化合物, 也存在于洋葱和其他葱属植物中。 学名二烯丙基硫代亚磺酸酯。 淡黄色油状液体。 沸点80-85 (0.2kPa) , 相对密度1.112 (20/4) , 折光率1.561。 溶于乙 醇、 氯仿或乙醚。 水中溶解度2.5%(质量)(10), 其水溶液pH值为6.5, 静置时有油状物沉淀 物形成。 与乙醇, 乙醚及苯可互溶。 对热碱不稳定, 对酸稳定。 由存在于百合科植物大蒜的鳞 茎中, 由存在的大蒜氨酸在大蒜酶作用下转化产生。 也存在于葱的鳞茎中。 具有强烈的大蒜 臭, 味辣。 0004 目前植物病菌的防治难度。
6、越来越大, 一方面, 随着种植结构的改变, 瓜果、 蔬菜等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步扩大, 病害发生程度、 发生数量均有所提高, 在防治上难度加大; 另 一方面, 病原菌的抗性在持续的药剂选择压力下逐年上升, 单剂的防治效果越来越弱, 植物 病害防治面临重大挑战。 发明内容 0005 针对上述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戊唑醇和大蒜素的微乳剂, 本发明效果好、 持效 长, 对非靶标作物安全。 0006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 一种戊唑醇和大蒜素的微乳剂, 有效成分为戊唑醇和大蒜素; 助剂为脂肪醇聚氧 乙烯醚、 N-辛基吡咯烷酮、 丙二醇、 硅油。 0008 进一步的, 本发明组合物中各原料组。
7、分按重量百分数计: 0009 戊唑醇1%-50%、 大蒜素0.1%-1%、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5%-10%、 N-辛基吡咯烷酮5%- 10%、 丙二醇1%-5%、 硅油0.1%-0.5%、 去离子水补足100%。 0010 进一步的, 本发明组合物中各原料组分按重量百分数计: 0011 戊唑醇10%-40%、 大蒜素0.1%-0.5%、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6%-9%、 N-辛基吡咯烷酮6%- 10%、 丙二醇2%-4%、 硅油0.1%-0.4%、 去离子水补足100%。 0012 更进一步的, 本发明组合物中各原料组分按重量百分数计: 0013 戊唑醇30%、 大蒜素0.3%、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8。
8、%、 N-辛基吡咯烷酮9%、 丙二醇3%、 硅 说 明 书 1/4 页 3 CN 104351203 B 3 油0.2%、 去离子水补足100%。 0014 本发明所述的组合物用于防治黄瓜白粉病; 施药方式为喷雾; 施药时期为发病初 期; 每年施药次数为1或2次; 本发明有效成分用药量为8克/公顷-15克/公顷, 优选的, 用药 量为9.3克/公顷。 0015 本发明组合物对黄瓜白粉病具有非常好的防治效果, 本发明利用戊唑醇和大蒜素 的杀菌活性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 有效增强了对黄瓜白粉病的预防和治疗的作用, 发病前 期施药见效快, 且持效期长, 对非靶标作物无影响。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下。
9、面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描述本发明, 本发明的优点和特点将会随着描述而 更为清楚。 但实施例仅是范例性的, 并不对本发明的范围构成任何限制。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 该理解的是, 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下可以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细节和形式进行修 改或替换, 但这些修改和替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0017 实施例1 0018 30%戊唑醇和0.3%大蒜素微乳剂 0019 各原料组分按重量百分数计: 0020 戊唑醇30%、 大蒜素0.3%、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8%、 N-辛基吡咯烷酮9%、 丙二醇3%、 硅 油0.2%、 去离子水补足100%。 0021 将上述各成分应用常规农药加工技术, 制成。
10、的适合农业上使用的微乳剂制品。 本 实施例中戊唑醇和大蒜素的共毒系数为201.64。 0022 实施例2 0023 40%戊唑醇和0.1%大蒜素微乳剂 0024 各原料组分按重量百分数计: 0025 戊唑醇40%、 大蒜素0.1%、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6%、 N-辛基吡咯烷酮7%、 丙二醇2%、 硅 油0.3%、 去离子水补足100%。 0026 将上述各成分应用常规农药加工技术, 制成的适合农业上使用的微乳剂制品。 本 实施例中戊唑醇和大蒜素的共毒系数为188.65。 0027 实施例3 0028 10%戊唑醇和1%大蒜素微乳剂 0029 各原料组分按重量百分数计: 0030 戊唑醇10%、 。
11、大蒜素1%、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9%、 N-辛基吡咯烷酮5%、 丙二醇2%、 硅油 0.4%、 去离子水补足100%。 0031 将上述各成分应用常规农药加工技术, 制成的适合农业上使用的微乳剂制品。 本 实施例中戊唑醇和大蒜素的共毒系数为175.41。 0032 试验例1 本发明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0033 1、 试验方法 0034 试验地点在山东省聊城市, 供试作物为黄瓜, 试验设每亩对照共10个处理, 每处理 重复4次,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为40平方米。 0035 2、 调查时间和次数 说 明 书 2/4 页 4 CN 104351203 B 4 0036 在施药前、 第1次药后。
12、7天及第2次施药后7天、 14天, 每小区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 每 点调查20株, 逐叶分级调查发病程度, 计算病指及防治效果。 0037 分级标准如下: 0038 0级: 无病; 0039 1级: 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 0040 3级: 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6%-15%; 0041 5级: 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6%-25%; 0042 7级: 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6%-50%; 0043 9级: 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0%以上。 0044 3、 药效计算方法 0045 病叶率 (%) =病叶数/调查总叶数100; 0046 病情指数= (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 / (。
13、调查总叶数9) 100 0047 防治效果 (%) =1- (空白对照区药前病情指数处理区药后病情指数) / (空白对照 区药后病情指数处理区药前病情指数) 100。 0048 4、 药害调查方法 0049 施药后连续14d目测药剂对作物是否有药害。 0050 5、 试验结果及分析 0051 各处理防治黄瓜白粉病的效果如表1所示: 0052 表1 本发明微乳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说 明 书 3/4 页 5 CN 104351203 B 5 0053 0054 实验结果表明, 本发明微乳剂对黄瓜白分病防治效果显著, 且对非靶标作物无影 响。 说 明 书 4/4 页 6 CN 104351203 B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