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铛锅一体设备.pdf

上传人:a1 文档编号:7002124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1.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20750209.X

申请日:

20150925

公开号:

CN204970947U

公开日:

20160120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47J37/10,A47J27/00

主分类号:

A47J37/10,A47J27/00

申请人:

宋书兴

发明人:

宋书兴,石钰,黄长浩

地址:

255300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山东轻工职业学院

优先权:

CN201520750209U

专利代理机构:

淄博佳和专利代理事务所

代理人:

孙爱华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铛锅一体设备,包括外壳以及由外壳固定的铛体,其特征在于:在铛体底面上固定有电加热组件,在电加热组件中设置有三组或三组以上的电加热管,电加热管同时接入控制电路中,在控制电路中还连接有对电加热组件中每根电加热管的接通或关断分别进行切换的多个切换开关(11)。在本实用新型的铛锅一体设备中,铛体底面设置有多根电加热管的电加热组件,同时设置有对每根电加热组件的开关状态进行切换的切换开关,因此加热更为均匀,且同时兼具炒锅和电煎铛功能。且通过在电加热管的底部设置导热板,使电加热管与导热板组成的电加热组件加热更为均匀。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铛锅一体设备,包括外壳以及由外壳固定的铛体,其特征在于:在铛体底面上固定有电加热组件,在电加热组件中设置有三组或三组以上的电加热管,电加热管同时接入控制电路中,在控制电路中还连接有对电加热组件中每根电加热管的接通或关断分别进行切换的多个切换开关(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铛锅一体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加热组件中的三组或三组以上的电加热管为同心套装的圆环管;电加热组件还包括将所有电加热管整体包覆并固定在铛体底面的导热板(12),在导热板(12)上设有与电加热管结构、数量相对应的凹槽(7),电加热管整体置入凹槽(7)内后,电加热管的接线端自开设在导热板(12)上的引线孔(6)中引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铛锅一体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铛体底面直径为340mm~380mm,电加热管为同心套装的三组,铛体底面直径与其中最内圈的电加热管所在环形面的直径之比为2.9~5.2,铛体底面直径与中部电加热管所在环形面的直径之比为1.7~2.7,铛体底面直径与其中最外圈的电加热管所在环形面的直径之比为1.2~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铛锅一体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铛体底面直径为400mm~420mm,电加热管为同心套装的三组,铛体底面直径与其中最内圈的电加热管所在环形面的直径之比为3.4~5.3,铛体底面直径与中部电加热管所在环形面的直径之比为1.9~2.8,铛体底面直径与其中最外圈的电加热管所在环形面的直径之比为1.3~1.9。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铛锅一体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最内圈的电加热管所在环形面的直径为80mm~115mm;中部电加热管所在环形面的直径为140mm~177mm,最外圈的电加热管所在环形面的直径为195mm~225mm。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铛锅一体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最内圈的电加热管所在环形面的直径为80mm~115mm;中部电加热管所在环形面的直径为152mm~182mm,最外圈的电加热管所在环形面的直径为225mm~250mm。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铛锅一体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最内圈的电加热管所在环形面的直径为75mm~100mm;中部电加热管所在环形面的直径为165mm~190mm,最外圈的电加热管所在环形面的直径为250mm~275mm。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铛锅一体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最内圈的电加热管所在环形面的直径为80mm~115mm;中部电加热管所在环形面的直径为185mm~210mm,最外圈的电加热管所在环形面的直径为280mm~305mm。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铛锅一体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组及三组以上的电加热管中,至少最外圈的电加热管的至少一端径向上曲率发生改变,使电加热管所在环形面径向上的投影重合或相交,形成加热闭环。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铛锅一体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组及三组以上的电加热管均为规则的圆环状。

说明书

技术领域

一种铛锅一体设备,属于家电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电煎铛作为一种常见的家用电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但是在现有技术中,电煎铛作为一种新兴的家用电器,在设计及质量上参差不齐。具体来说,目前市面上的电煎铛普遍存在有以下几种缺陷:

(1)电加热组件设计存在缺陷。在现有的电煎铛中,一般采用电加热管作为铛面的电加热元件。电加热管包括一个两端开口的金属管,在金属管内设置有一段起到加热作用的电阻丝,在金属管两端的开口处分别设置有一个接线柱分别与电阻丝的两端相连,同时在金属管中起到绝缘效果的绝缘材料。

在现有技术中由于现有工艺限制,接线柱需要伸入金属管内部一段距离后再与电阻丝对应连接,所以电阻丝的两端之间会出现一段距离,由于接线柱本身不发热,因此电加热管在通电之后,会出现一段没有起到加热作用的缺口。因此现有技术的电加热管在应用到加热产品中(如电热锅)时,会相对应的出现一处加热缺口,造成加热产品加热不均匀,因此影响了产品的整体性能以及烹饪出的食材的质量。

(2)在现有技术中,电加热管一面紧贴铛面底部进行加热,另一端暴露在电煎铛的底壳中,容易造成热量的损失,同时不利于电加热管的保护。

(3)功能较为单一,一般的电煎铛只具有煎、烙等功能,因此用途较为单一,不能发挥其全部性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铛体底面设置有多根电加热管的电加热组件,同时设置有对每根电加热组件的开关状态进行切换的切换开关,因此加热更为均匀,且同时兼具炒锅和电煎铛功能的铛锅一体设备。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铛锅一体设备,包括外壳以及由外壳固定的铛体,其特征在于:在铛体底面上固定有电加热组件,在电加热组件中设置有三组或三组以上的电加热管,电加热管同时接入控制电路中,在控制电路中还连接有对电加热组件中每根电加热管的接通或关断分别进行切换的多个切换开关。

优选的,所述的电加热组件中的三组或三组以上的电加热管为同心套装的圆环管;电加热组件还包括将所有电加热管整体包覆并固定在铛体底面的导热板,在导热板上设有与电加热管结构、数量相对应的凹槽,电加热管整体置入凹槽内后,电加热管的接线端自开设在导热板上的引线孔中引出。

优选的,所述的铛体底面直径为340mm~380mm,电加热管为同心套装的三组,铛体底面直径与其中最内圈的电加热管所在环形面的直径之比为2.9~5.2,铛体底面直径与中部电加热管所在环形面的直径之比为1.7~2.7,铛体底面直径与其中最外圈的电加热管所在环形面的直径之比为1.2~2。

优选的,所述的铛体底面直径为400mm~420mm,电加热管为同心套装的三组,铛体底面直径与其中最内圈的电加热管所在环形面的直径之比为3.4~5.3,铛体底面直径与中部电加热管所在环形面的直径之比为1.9~2.8,铛体底面直径与其中最外圈的电加热管所在环形面的直径之比为1.3~1.9。

优选的,所述的最内圈的电加热管所在环形面的直径为80mm~115mm;中部电加热管所在环形面的直径为140mm~177mm,最外圈的电加热管所在环形面的直径为195mm~225mm。

优选的,所述的最内圈的电加热管所在环形面的直径为80mm~115mm;中部电加热管所在环形面的直径为152mm~182mm,最外圈的电加热管所在环形面的直径为225mm~250mm。

优选的,所述的最内圈的电加热管所在环形面的直径为75mm~100mm;中部电加热管所在环形面的直径为165mm~190mm,最外圈的电加热管所在环形面的直径为250mm~275mm。

优选的,所述的最内圈的电加热管所在环形面的直径为80mm~115mm;中部电加热管所在环形面的直径为185mm~210mm,最外圈的电加热管所在环形面的直径为280mm~305mm。

优选的,所述的三组及三组以上的电加热管中,至少最外圈的电加热管的至少一端径向上曲率发生改变,使电加热管所在环形面径向上的投影重合或相交,形成加热闭环。

优选的,所述的三组及三组以上的电加热管均为规则的圆环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在本实用新型的铛锅一体设备中,铛体底面设置有多根电加热管的电加热组件,同时设置有对每根电加热组件的开关状态进行切换的切换开关,因此加热更为均匀,且同时兼具炒锅和电煎铛功能。

2、通过将电加热管进行弯曲,使其内的电阻丝形成加热闭环,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电加热管存在加热缺口的弊端,且通过在电加热管的底部设置导热板,使电加热管与导热板组成的电加热组件加热更为均匀。

3、、通过设置导热板,避免了电加热管暴露在电饼铛的底部,对电加热管起到了保护作用。

4、本实用新型的铛锅一体设备由于采用了加热均匀的电热组件,因此加热性能相比较现有的电加热炊具,加热性能更为优良。

附图说明

图1为铛锅一体设备实施例1电加热管正视图。

图2为铛锅一体设备实施例1电加热管左视图。

图3为现有技术电加热管结构示意图。

图4为铛锅一体设备实施例1导热板结构示意图。

图5为铛锅一体设备正视图。

图6为铛锅一体设备仰视图。

图7为铛锅一体设备控制电路原理图。

图8为铛锅一体设备实施例3电加热管正视图。

图9为铛锅一体设备实施例3电加热管左视图。

图10为铛锅一体设备实施例3导热板结构示意图。

图11为铛锅一体设备实施例5电加热管正视图。

图12为铛锅一体设备实施例5电加热管左视图。

图13为铛锅一体设备实施例5导热板结构示意图。

图14为铛锅一体设备实施例7电加热管正视图。

图15为铛锅一体设备实施例7电加热管左视图。

图16为铛锅一体设备实施例7导热板结构示意图。

图17为铛锅一体设备实施例9电加热管正视图。

图18为铛锅一体设备实施例9电加热管左视图。

图19为铛锅一体设备实施例9电加热管俯视图。

图20为铛锅一体设备实施例9导热板结构示意图。

图21为铛锅一体设备实施例10导热板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实施例11铛锅一体设备正视图。

图23为实施例12铛锅一体设备控制电路原理图。

其中:1、接线柱2、电阻丝3、金属管4、第一圆弧5、第二圆弧6、引线孔7、凹槽8、把手9、指示灯10、调温开关11、切换开关12、导热板13、第三圆弧14、第四圆弧15、第五圆弧16、第六圆弧17、第七圆弧18、拨动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下面结合附图1~23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铛锅一体设备,包括外壳以及由外壳固定的铛体,在铛体底部规定有电加热组件。电加热组件包括三组同心套装的电加热管以及将电加热管罩在铛体底部的如图4所示的导热板12。在本实施例中,同心设置的三组电加热管中最外圈的一根采用如图1~2所示的一种加热均匀的电加热管,内部的两根电加热管采用如图3所示的现有技术电加热管。

如图3所示,现有技术的电加热管包括一环形的两端开口的金属管3,金属管3的两端开口处轴向弯曲形成两垂直段。在金属管3内设置有一段电阻丝2,在金属管3两端开口处的垂直段中分别设置有一个接线柱1,两端的接线柱1伸入金属管3内之后分别与电阻丝2的两端连接,通过两端的接线柱1将供电电源加载在电阻丝2上,驱动电阻丝2发热,在电阻丝2、接线柱1与金属管3内壁之间填充有绝缘材料,以保证电阻丝2、接线柱1与金属管3之间的绝缘,避免发生短路。

在如图1~2所示的加热均匀的电加热管中,环形的金属管3的左端向金属管3环形面的径向外侧弯曲形成第一圆弧4,金属管3的右端向径向内侧弯曲形成第二圆弧5,在弯曲形成第一圆弧4和第二圆弧5之后,电阻丝2的两端在金属管3环形面径向方向上的投影重合,因此使电阻丝2形成一发热闭环。在金属管3的左、右两端分别形成第一圆弧4和第二圆弧5之后,金属管3的两端再次在金属管环形面的轴向上弯曲形成与金属管3环形面的垂直段。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圆弧4弧顶的切线与竖直方向上的直线所呈的夹角为25°~120°,第二圆弧5弧顶的切线与竖直方向上的直线所呈的夹角为30°~150°,金属管3上下两端口处的接线柱1之间的距离为8mm~100mm。

由于将图1~2所示的电加热管的金属管3进行弯曲,所以设置在金属管3内的电阻丝2的两端在竖直平面上的投影有重合的部分,因此电加热管中加热的部分形成一闭环,因此加热更为均匀。同时在本实施例中,由导热板12固定的三组电加热管的接线柱1交错设置,不处于同一直线上,因此进一步消除了三组电加热管在设置时可能出现的加热缺口。在保证三组加热管接线柱1不处于同一直线的前提下,三个加热管的接线柱1的角度任意设置。

如图4所示,导热板12为圆板状,在其板面上设置有同心的三组凹槽7,三组凹槽7半径由外而内依次减小,其中最外圈的凹槽7的结构与图1~2所示的电加热管的结构相同,内部的两个凹槽7的形状与图3所示的电加热管的形状相配合,因此三个凹槽7可同时将三个电加热管完全对应放入三组凹槽7中。在每组凹槽7上与图1~2所示的电加热管接线柱1的对应位置开设有引线孔6,在导热板12将三组大小不同的电加热管包覆固定在电煎铛铛面底部之后,电加热管的接线柱1分别从对应的引线孔6中引出,用于连接外部的供电电源。通过设置导热板12,避免了电加热管暴露在电煎铛的铛面底部,最电加热管具有保护作用,同时导热板12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进一步保证了电饼铛铛面受热均匀以及温度的快速上升。

如图5~6所示,铛锅一体设备,还包括固定在外壳侧面设置有用于调节温度的调温开关10,在调温开关10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多个切换开关11和指示灯9。在锅体的底部套装有电加热管,其中最外层的采用如图1~2所示的加热均匀的电加热管,内圈的两个采用图3所示的现有技术的电加热管,在将电加热管固定完成之后,将导热板12包覆在电加热管外部并进行固定,导热板12固定完成之后,电加热管上的接线柱1自导热板12上的引线孔6中引出,便于接线。在锅体的两侧安装有把手8。调温开关10、切换开关11、指示灯9以及固定在锅体底部的电加热管同时接入铛锅一体设备的控制电路中。

在如图7所示的铛锅一体设备的控制电路中,火线L串联熔断器FU1和常闭触点KS1之后同时并联指示灯L1和开关S1的一端,指示灯L1的另一端连接零线N。开关S1的另一端串联了并联连接的开关S2以及常闭触点KS2之后同时并联电阻R1~R2、开关S3以及指示灯L3的一端,电阻R1~R2以及指示灯L3的另一端连接零线N,开关S3的另一端串联并联连接的电阻R3、指示灯L2之后连接零线N。开关S1~S3为上述的切换开关,指示灯L1~L3为上述的多个指示灯9。常闭触点KS1为温度开关的常闭触点,当锅体温度过高时,常闭触点KS1断开,防止出现干烧损坏锅体;常闭触点KS2为上述的调温开关10的常闭触点,用于调节烹饪温度。电阻R1~R3为上述的三支电加热管。

在实施例中,同心套装的三组电加热管的金属管3的尺寸根据铛锅一体设备的铛面大小不同而不同,当铛面大小为340mm~380mm时,三组电加热管的尺寸设置有两组:其中第一组中:最内圈的电加热管金属管3所在环形面的直径为80mm~115mm;中部电加热管金属管3所在环形面的直径为140mm~177mm,最外圈的电加热管金属管3所在环形面的直径为195mm~225mm;在第二组中:最内圈的电加热管金属管3所在环形面的直径为75mm~100mm;中部电加热管金属管3所在环形面的直径为165mm~190mm,最外圈的电加热管金属管3所在环形面的直径为250~275。

当铛面为400mm~420mm时,三组电加热管的尺寸同样设置有两组:其中第一组中:最内圈的电加热管金属管3所在环形面的直径为80mm~115mm;中部电加热管金属管3所在环形面的直径为152mm~182mm,最外圈的电加热管金属管3所在环形面的直径为225mm~250mm。在第二组中:最内圈的电加热管金属管3所在环形面的直径为80mm~115mm;中部电加热管金属管3所在环形面的直径为185mm~210mm,最外圈的电加热管金属管3所在环形面的直径为280mm~305mm。

具体工作过程及工作原理如下:

在工作时将交流电接通之后,指示灯L1亮,按下开关S1,接通电阻R1~R2,电阻R1~R2开始工作进行加热,当开关S3断开时,为本铛锅一体设备的电煎铛功能,操作人员可根据需要通过旋转调温开关10对加热温度进行调节,当锅内的温度达到预设定的温度时,常闭触点KS2断开切断加热回路,当温度降低到预定温度之下时,常闭触点KS2接通再次进行加热,此时为电煎铛功能,可实现煎、烙等功能。当需要采用本铛锅一体设备的烧锅功能时,将开关S2闭合,此时调温开关10被短路,无法实现对电阻(即电加热管)的供电控制,然后按下开关S3,将电阻R3接通,此时三支电加热管同时加热,此时可代替常规炒锅的爆炒、涮功能。

实施例2:

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由导热板12固定的三个电加热管中,位于最外圈的加热均匀的电加热管中环形的金属管3的左端向金属管3环形面的径向内侧弯曲形成第一圆弧4,金属管3的右端向径向外侧弯曲形成第二圆弧5,在金属管3的左、右两端分别形成第一圆弧4和第二圆弧5之后,其两端再次同时向金属管3环形面的轴向弯曲。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圆弧4、第二圆弧5、两接线柱1之间的距离以及金属管3半径与实施例1相同,即实施例2与实施例1呈镜面对称关系。

在本实施例中,导热板12的结构与实施例1相比,同样可与实施例1中的导热板12呈镜面对称关系,设置在其上的三个加热管的接线柱1的角度在保证三组加热管接线柱1不处于同一直线的前提下也任意设置。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由导热板12固定的三个电加热管中,位于最外圈的加热均匀的电加热管,采用如图8~9所示的形式:在本实施例中,金属管3的左端向金属管3环形面径向内侧弯曲形成第三圆弧13,形成第三圆弧13之后,金属管3的左端的接线柱1位于金属管3右端接线柱1的内侧,且金属管3的左、右两端向金属管3轴向再次弯曲并形成垂直于金属管3所在环形面的垂直段。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圆弧13的半径为5mm~200mm,金属管3上下两端口处的接线柱1之间的距离为8mm~100mm。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导热板12的三个凹糟7中最外层的一个凹槽与图8~9所示的电加热管的形状相配合,内圈的两个凹槽与实施例1中图3所示的现有技术的电加热管的形状配合,同时导热板12上的引线孔6的位置与相应电加热管的接线柱1的位置对应。在保证三组加热管接线柱1不处于同一直线的前提下,三个加热管的接线柱1的角度任意设置。

实施例4:

实施例4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由导热板12固定的三个电加热管中,位于最外圈的加热均匀的电加热管的金属管3的右端向金属管3所在环形面径向内侧弯曲形成第三圆弧13,形成第三圆弧13之后,金属管3的右端的接线柱1位于金属管3左端接线柱1的内侧,且金属管3的左、右两端再次向金属管3环形面轴向弯曲并形成垂直于金属管3所在环形面的垂直段。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圆弧13、两接线柱1之间的距离以及金属管3半径与实施例1相同,即实施例4与实施例3呈镜面对称关系。

在本实施例中,导热板12的结构与实施例3相比,同样可与实施例3中的导热板12呈镜面对称关系,设置在其上的三个加热管的接线柱1的角度在保证三组加热管接线柱1不处于同一直线的前提下也任意设置。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由导热板12固定的三个电加热管中,位于最外圈的加热均匀的电加热管,采用如图11~12所示的形式:在本实施例中,金属管3的左端向金属管3所在环形面径向内侧两次弯曲依次形成第四圆弧14和第五圆弧15,形成第四圆弧14和第五圆弧15之后,金属管3的左端的接线柱1位于金属管3右端接线柱1的内侧,且金属管3的左、右两端再次向金属管3环形面轴向弯曲并形成垂直于金属管3所在环形面的垂直段。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圆弧14的半径为5mm~200mm,第五圆弧15的半径为5mm~200mm,金属管3两端接线柱1之间的距离为8mm~100mm。

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导热板12的三个凹糟7中最外层的一个凹槽与图11~12所示的电加热管的形状相配合,内圈的两个凹槽与实施例1中图3所示的现有技术的电加热管的形状配合,同时导热板12上的引线孔6的位置与相应电加热管的接线柱1的位置对应。在保证三组加热管接线柱1不处于同一直线的前提下,三个加热管的接线柱1的角度任意设置。

实施例6:

实施例6与实施例5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金属管3的右端向金属管3所在环形面径向内侧两次弯曲依次形成第四圆弧14和第五圆弧15,形成第四圆弧14和第五圆弧15之后,金属管3的右端的接线柱1位于金属管3左端接线柱1的内侧,且金属管3的左、右两端再次向金属管3环形面轴向弯曲并垂直于金属管3所在的环形面。本实施例中的第四圆弧14、第五圆弧15的半径范围,金属管3的半径范围以及两接线柱1之间的距离与实施例5相同,即实施例5与实施例6呈镜面对称关系。

在本实施例中,导热板12的结构与实施例5相比,同样可与实施例3中的导热板12呈镜面对称关系,设置在其上的三个加热管的接线柱1的角度在保证三组加热管接线柱1不处于同一直线的前提下也任意设置。

实施例7: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由导热板12固定的三个电加热管中,位于最外圈的加热均匀的电加热管,采用如图14~15所示的形式:在本实施例中,金属管3的左端向金属管3所在环形面径向内侧弯曲形成第六圆弧16,第六圆弧16的端部与金属管3的左端之间为直管设计,形成第六圆弧16之后,金属管3的左端的接线柱1位于金属管3右端接线柱1的内侧,且金属管3的左、右两端再次向金属管3环形面轴向弯曲并形成垂直于金属管3所在环形面的垂直段。第六圆弧16的半径为5mm~200mm,金属管3两端接线柱1之间的距离为8mm~100mm。

如图1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导热板12的三个凹糟7中最外层的一个凹槽与图14~15所示的电加热管的形状相配合,内圈的两个凹槽与实施例1中图3所示的现有技术的电加热管的形状配合,同时导热板12上的引线孔6的位置与相应电加热管的接线柱1的位置对应。在保证三组加热管接线柱1不处于同一直线的前提下,三个加热管的接线柱1的角度任意设置。

实施例8:

实施例8与实施例7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金属管3的右端向金属管3所在环形面径向内侧弯曲形成第六圆弧16,第六圆弧与金属管3的右端之间为直管设计,形成第六圆弧16之后,金属管3的右端的接线柱1位于金属管3左端接线柱1的内侧,且金属管3的左、右两端再次向金属管3环形面轴向弯曲并垂直于金属管3所在环形面的垂直段。在本实施例中,第六圆弧16的半径范围,金属管3的半径以及两接线柱1之间的距离与实施例7取值相同,即实施例8与实施例7呈镜面对称关系。

在本实施例中,导热板12的结构与实施例7相比,同样可与实施例3中的导热板12呈镜面对称关系,设置在其上的三个加热管的接线柱1的角度在保证三组加热管接线柱1不处于同一直线的前提下也任意设置。

实施例9: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由导热板12固定的三个电加热管中,位于最外圈的加热均匀的电加热管,采用如图17~19所示的形式:在本实施例中,金属管3的两端同时向金属管3所在环形面径向内侧弯曲形成第七圆弧17,形成第七圆弧17之后,金属管3的两端再次向金属管3环形面轴向弯曲并形成垂直于金属管3所在环形面的垂直段。在本实施例中,第七圆弧17的半径为5mm~200mm,两接线柱1之间的距离为8mm~100mm。当两接线柱1之间的距离为最小值10mm时,金属管3两端的外壁相接触,此时电阻丝2同样形成加热闭环。

如图2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导热板12的三个凹糟7中最外层的一个凹槽与图17~19所示的电加热管的形状相配合,内圈的两个凹槽与实施例1中图3所示的现有技术的电加热管的形状配合,同时导热板12上的引线孔6的位置与相应电加热管的接线柱1的位置对应。在保证三组加热管接线柱1不处于同一直线的前提下,三个加热管的接线柱1的角度任意设置。

实施例10:

如图2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套装的三组电加热管均采用如图3所示的现有的电加热管,其两端径向不做任何弯曲,只在轴向上进行垂直弯曲形成两接线柱1,在本实施例中,导热板12的三个凹槽7均与现有技术的电加热管的形状相配合同样。

在本实施例中,虽然每根电加热管存在有加热缺口,但是三组电加热管的加热缺口未在同一直线上,因此很好的实现了加热缺口的补偿,同时通过导热板12,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本实施例电加热组件的加热均匀。

实施例11:

如图22所示,实施例11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实施例11中,调温开关10由旋转式改为拨动式的拨动开关18。其他设置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12:

如图23所示,实施例1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实施例12中,将开关S2省去。在实际使用时,将调温开关10或拨动开关18调至最高温度时,调温开关10或拨动开关18与起到保护作用的温度开关的设定温度相同,此时常闭触点KS1~KS2同时闭合或断开,此时为炒锅功能;当将调温开关10或拨动开关18调至所需温度时,此时为电煎铛功能。

实施例13:

实施例13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电加热管的设置方式不同,在本实施例套装的三组电加热管中,最内圈的电加热管采用图3所示的现有技术的电加热管,外部的两根电加热管采用均可分别采用实施例1~9中的任意结构的加热均匀的电加热管实现。

实施例1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比,套装的三组电加热管均分别采用实施例1~9中的任意结构的加热均匀的电加热管实现。

在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1~14所涉及的技术方案不仅可以应用到实用新型所公开的铛锅一体设备中,也可以应用到其他家用电器中,如加热筒等。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一种铛锅一体设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一种铛锅一体设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一种铛锅一体设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铛锅一体设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铛锅一体设备.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铛锅一体设备,包括外壳以及由外壳固定的铛体,其特征在于:在铛体底面上固定有电加热组件,在电加热组件中设置有三组或三组以上的电加热管,电加热管同时接入控制电路中,在控制电路中还连接有对电加热组件中每根电加热管的接通或关断分别进行切换的多个切换开关(11)。在本实用新型的铛锅一体设备中,铛体底面设置有多根电加热管的电加热组件,同时设置有对每根电加热组件的开关状态进行切换的切换开关,因此加热更为均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