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零件及其引线的固定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声变换器等的电子零件及其引线的固定方法。
电声变换器等的面安装型电子零件,在其外壳上备有直接焊接在安装基板上的布线导体上的引线部。该引线部从外壳引出、在外壳的表面上形成焊接部,但该焊接部的平坦度对焊接精度有影响。
在这样的电子零件中,在焊接部形成得不平坦的情况下,安装基板与布线导体(安装接触区)之间产生间隙,在电子零件对安装基板呈扭曲状态下进行焊接,就会产生焊接不良。另外,在使用电子零件时往往还会在外力作用下使引线构件的变形增大。
关于这样的电子零件的引线构件的发明或设计现在有特开平6-334099号、特开平4-129261号、特开平2-65168号、实开平2-72526号、实开平1-60542号、特开平1-138711号等,在这些已知的文献中公开了面安装型电子零件的引线结构。
可是,在这些文献中关于引线构件的弯曲加工的记载有地不是使用能提高平坦度的粘接剂等,没有谈到可靠且牢固地固定引线构件、提高焊接部位置的精度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引线构件固定在外壳上的强度、改善由引线构件构成的焊接部的位置精度及平坦度的电子零件及其引线固定方法。
本发明的电子零件及其引线的固定方法是通过将从外壳(2)引出的引线构件(10、12)的前端固定在外壳的一部分上,提高引线构件和外壳的固定强度。
即,本发明的电子零件如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所述,其特征在于:将从收容电子零件本身的外壳(2)引出的引线构件(10、12)配置在上述外壳的表面上,同时将其前端部分弯曲后固定在设置于上述外壳表面上的固定部(凹部22、凸部74)上,从而被固定在上述外壳上。引线构件由导体形成,其本身有弹性。即使为了进行面安装而将引线构件弯曲得与外壳的外观形状一致,但由于其弹性(反弹)而在外壳的外表面和引线构件之间产生间隙或偏移。因此,在本发明中将引线构件的前端的一部分或全部固定于在外壳上形成的固定部上。其结果,能以紧密的状态将引线构件固定在外壳的外表面上,在其一部分形成的焊接部的平坦度变得均匀,另外还能提高位置的精度。
另外,在本发明的电子零件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引线构件有从上述外壳的一面经过壁面到达相反一面的长度,且备有从上述一面突出、与上述一面和壁面构成的第一角部(4X)对应的第一弯曲部(10X、12X),以及与上述壁面和上述相反一面构成的第二角部(6X)对应的第二弯曲部(10Y、12Y),在上述外壳的相反一面上形成了焊接部(引线端部10A、10B、12A、12B)。由于这样构成,可知引线构件对应于外壳有一定的长度,并按照与外壳的第一角部、第二角部对应形成的第一弯曲部、第二弯曲部弯曲后设置在外壳上。在引线构件这样沿着外壳表面被设置在一面、壁面、以及相反一面的各面上的情况下,引线构件的路径变长,同时能进行弯曲加工。因此,特别是由第一弯曲部的弯曲产生的反弹量对引线构件前端部即焊接部位置的精度有很大影响。在本发明中,在外壳的相反一面上形成的焊接部附近将引线构件固定在外壳上。其结果,能防止由引线构件的反弹量产生的外壳外表面和引线构件之间的间隙的发生,能提高焊接部的平坦度及位置的精度。
另外,在本发明的电子零件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弯曲部构成90°以下的角度。由于设定这样的角度,所以能吸收由引线构件的第二弯曲部产生的反弹量,其结果,能提高焊接部的平坦度及位置的精度。
而且,本发明的电子零件的引线固定方法的特征在于:用绝缘性合成树脂形成外壳,从该外壳引出引线构件,将该引线构件弯曲后配置在上述外壳的表面上,同时将其前端部的一部分或全部固定于在上述外壳表面上形成的固定部上。
通过这样的工序处理,使引线构件成形为与外壳对应的形状,能提高外壳和引线构件的紧密接触精度,同时能提高焊接部位置的精度及平坦度。
上述电子零件的特征是电声变换器。电声变换器是一种从输入接收电子信号,将其变换成音响的元件,通过提高焊接部的平坦度及位置的精度,能提高实际机器的安装精度,进而除了能提高放音的方向性和安装密度外,还能提高安装的可操作性。
另外,通过参照以下的实施例及实施的详细说明及附图,必能更加明确本发明的目的、特征、优点等。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电子零件及其引线固定方法的第一实施例的电声变换器的侧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声变换器的侧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电声变换器的仰视图。
图4是表示电声变换器的引线端部的固定部分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电声变换器的引线端部的固定部分的剖面图。
图6是表示将电声变换器的一部分切掉示出的平面图。
图7是电声变换器的纵剖面图。
图8是电声变换器的平面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电子零件及其引线固定方法的第二实施例的电声变换器的仰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电子零件及其引线固定方法的第三实施例的电声变换器的仰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电子零件及其引线固定方法的第四实施例的电声变换器的仰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电子零件及其引线固定方法的第五实施例的电声变换器的仰视图。
图13是表示图12所示电声变换器的引线端部的固定部分的示意图。
图14A是表示本发明的电子零件及其引线固定方法的第六实施例的电声变换器的仰视图。
图14B是表示上述第六实施例的电声变换器的局部放大图。
图15A是表示本发明的电子零件及其引线固定方法的第七实施例的电声变换器的制造工序的侧视图。
图15B是表示上述第七实施例的电声变换器的制造工序的仰视图。
图16A是表示上述第七实施例的电声变换器的制造工序的侧视图。
图16B是表示上述第七实施例的电声变换器的制造工序的仰视图。
图17A是表示上述第七实施例的电声变换器的制造工序的侧视图。
图17B是表示上述第七实施例的电声变换器的制造工序的仰视图。
图18A是表示本发明的电子零件及其引线固定方法的第八实施例的电声变换器的制造工序的侧视图。
图18B是表示上述第八实施例的电声变换器的制造工序的仰视图。
图19A是表示上述第八实施例的电声变换器的制造工序的侧视图。
图19B是表示上述第八实施例的电声变换器的制造工序的仰视图。
图20A是表示上述第八实施例的电声变换器的制造工序的侧视图。
图20B是表示上述第八实施例的电声变换器的制造工序的仰视图。
图21A是表示电声变换器的安装形态之一例的侧视图。
图21B是表示图21A所示的电声变换器的安装形态之一例的仰视图。
图22A是表示图21A所示的电声变换器的安装形态之一例的平面图。
图22B是表示图21A所示的电声变换器的安装形态之一例的侧视图。
图23是表示电声变换器的安装形态的另一例的平面图。
图24A是表示图23所示的电声变换器的安装形态的侧面图。
图24B是表示图23所示的电声变换器的安装形态的仰视图。
以下,参照附图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
图1~图8表示本发明的电子零件及其引线固定方法的第一实施例的电声变换器及其引线的固定方法。在该电声变换器中,用绝缘性树脂形成外壳2,该外壳2由基体部4和盖部6两个构件构成。用基体部4和盖部6两个构件构成外壳2只是一例,也可以用单一的构件或三个以上的构件构成外壳2。
在该实施例中,基体部4和盖部6呈矩形。在盖部6的侧面部分形成放音孔8,用来将在内部发生的音响放出到外部。放音孔8的位置也可以在盖部6的顶部(或底部)形成。另外,一对引线构件10、12被引出到基体部4上,各引线构件10、12是导电性好的呈带状的金属片。各引线构件10、12被从基体部4的上面部分引出,并沿着在基体部4和盖部6上共同形成的四处凹部13被引导到盖部6的下面一侧,按照盖部6的形状弯曲,其前端部分挨着盖部6的下表面。即,引线构件10有从外壳2的一面经过左右壁面到达相反一面的长度,且备有与外壳2的第一角部4X对应的第一弯曲部10X,以及与第二角部6X对应的第二弯曲部10Y,形成作为焊接部的引线端部10A、10B。同样,引线构件12有从外壳2的一面经过左右壁面到达相反一面的长度,且备有与外壳2的第一角部4X对应的第一弯曲部12X,以及与第二角部6X对应的第二弯曲部12Y,形成作为焊接部的引线端部12A、12B。
设各引线构件10、12的厚度为d1、凹部13的深度为d2,例如d2≥d1,各引线构件10、12被插入凹部13。可是,不要妨碍将引线构件10、12和凹部13的关系设定为d2≥d1。
在盖部6的下面一侧的中央部分形成长方形的平坦部14,并形成从盖部6的角部6X向平坦部14的边界一侧倾斜的倾斜凹部16。因此,如图4所示,盖部6的角部6X呈锐角状,即,被设定为小于直角的角度。图4所示的θ1表示平坦部14和倾斜凹部16构成的角度,该角度θ1例如为数度。因此,沿该倾斜凹部16弯曲的各引线构件10、12的前端部分呈被固定在盖部6上的形态。
另外,各引线构件10、12的引线端部10A、10B、12A、12B的原形呈矩形,再将两个角部中的一个切掉,将其另一角部作为钩部20,通过将该钩部20向盖部6一侧弯曲,被插入盖部6一侧的作为固定部的凹部22中。各凹部22对应于引线端部10A、10B、12A、12B在四个地方形成,在该实施例中,是在各引线构件10、12的内缘一侧,对应于各引线构件10、12的中心线形成一定的角度,在此情况下,在沿45度方向倾斜的位置形成呈圆弧状面的内壁面23。如图5所示,引线端部10A、10B、12A、12B的钩部20被固定在凹部22的内壁面23上。其结果,各引线构件10、12呈沿外壳2的外观形状,通过引线端部10A、10B、12A、12B的固定而被以紧密接触的状态固定在外壳2上。凹部22的内壁面23也可以呈平的倾斜面,但如果象本实施例那样呈圆弧状面,则更能牢固地固定引线端部10A、10B、12A、12B。
这样一来,各引线端部10A、10B、12A、12B被设置在外壳2的盖部6的倾斜凹部16上构成焊接部的结果,适合于呈平坦面的印刷电路板的布线导体,能以紧密接触且稳定的状态安装,利用焊接等连接方法能可靠地固定,能实现可靠性高的导电性连接、以及机械固定状态。
这里,参照图6~图8说明电声变换器的内部结构,在基体部4的背面一侧装有由磁性材料构成的板状的基底构件24,在该基底构件24的中央部分竖直设立着称为极靴的磁芯26。该磁芯26的基部28的直径比其本体部分30的直径小,以穿过在基底构件24上形成的通孔32的形态被紧固。磁芯26和基底构件24呈磁耦合状态,两者形成单一的磁路。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磁芯26呈圆柱状,其顶部形成为平坦表面,但在本发明中磁芯26的本体部30的形态也可以呈棱柱等、圆柱以外的形态,另外,其顶部的形态也可以呈曲面状,不一定必须是平坦的。
在该磁芯26的周围环绕着使磁芯26励磁用的线圈34。该线圈34的外形呈圆柱状,其顶部表面设定得比磁芯26低。因此,磁芯26的顶部一侧比线圈34稍微突出一些。而且,线圈34在其内径的角部用粘接剂与基底构件24及磁芯26固定在一起,能防止线圈34脱离磁芯26和基底构件24以及线圈34的晃动。这样提高线圈34和基底构件24及磁芯26的一体性,有助于工作的可靠性、发音特性的稳定性。作为粘接剂36例如可以使用硅系列粘接剂,但其材料如果对其它构件没有不良影响、能获得必要的粘接强度,则什么样的粘接剂都可以。
线圈34的端部、即线圈34的起始端及其终端分别从线圈34的基底构件24一侧的端面部分引出,从在基底构件24上形成的通孔38被引导到基底构件24的背面一侧,用焊锡40导电性地连接在各引线构件10、12的背面一侧,同时被机械性地固定。
磁铁42被设置在线圈34的外周部。该磁铁42呈环状,在其内周面和线圈34之间设有间隔44,而与基底构件24紧密接触、形成磁路。另外,该磁铁42的外周侧利用从基体部4的内壁突出的支撑突部46进行水平方向的定位,固定突部48在其下面一侧突出,沿上下方向固定。即,磁芯26及磁铁42被配置成同心圆状,磁铁42利用支撑突部46和固定突部48被牢固地固定在基底构件24上。
在基体部4的下部一侧的壁部上形成台阶50,其边缘部分被支撑在该台阶50上的共鸣板52设置在磁芯26的下面一侧。共鸣板52由磁性材料形成,为了提高共鸣板52的质量,将圆板状的磁片54安装在其中央部分。而且,在共鸣板52和磁芯26之间形成间隙56,磁芯26和共鸣板52通过该间隙56构成闭合磁路。
另外,基体部4的开口侧用盖部6封闭,用盖部6包围的空间部形成共鸣室58。在共鸣室58中利用盖部6的下面的一部分形成从盖部6的侧面部分至中央部分的方筒状的放音筒60,在盖部6的侧面设有矩形的放音孔8。另外,在盖部6的下面部分及放音筒60的壁面部分形成多个突部62,用来防止共鸣板52过分移动、以致共鸣板52从台阶50上脱落。各突部62的上端面被设定在同一位置或附近位置,在该实施例中,它与盖部6呈一体地形成,但也可以用与盖部6不同的构件形成。
而且,呈平行状态的各引线构件10、12被固定在基体部4的上面部分,各引线构件10、12被从基体部4的上面一侧引出到侧面。在各引线构件10、12各自的中间部分形成线圈端连接部10C、12C。
其次,图9表示本发明的电子零件及其引线固定方法的第二实施例。在图1~图8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将凹部22设置在引线构件10、12的内缘侧,但在本例中将凹部22设置在引线构件10、12的外缘侧,同样形成了呈圆弧状面(或倾斜面)的内壁面23,也可将引线构件10、12的引线端部10A、10B、12A、12B的内缘侧的角部切掉,将其外缘侧的角部作为钩部20。通过将该钩部20沿凹部22的内壁面23弯曲后插入凹部22中,能将各引线端部10A、10B、12A、12B牢固地固定在外壳2上。
其次,图10表示本发明的电子零件及其引线固定方法的第三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使各凹部22沿着与引线构件10、12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形成与各引线构件10、12的同样长度的槽。各凹部22的宽度大小能将引线构件10、12的端部插入即可。在此情况下,在凹部22内将引线端部10A、10B、12A、12B沿内壁面23弯曲成直角作为钩部20,通过将该钩部20插入凹部22,能将各引线端部10A、10B、12A、12B牢固地固定在外壳2上。另外,也可以将在四个地方形成的各凹部22每两个相连接,作为与外壳2同样长度的槽。
其次,图11表示本发明的电子零件及其引线固定方法的第四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在图10所示的各凹部22中形成了呈圆弧状面的内壁面23。如果采用这样的结构,则能在凹部22内将引线端部10A、10B、12A、12B沿内壁面23弯曲成直角,同时沿内壁面23加工成圆弧状使之固定,能期待更牢固的固定状态。
其次,图12及图13表示本发明的电子零件及其引线固定方法的第五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通过使角部6X所成的角度比图4所示的角度小,而将倾斜凹部16的底面和平坦部14构成的角度θ2(>θ1)设定为数十度。通过设定这样的角度θ2,能使应固定的引线端部10A、10B、12A、12B的弯曲角度呈锐角,能提高引线端部10A、10B、12A、12B和盖部6的固定强度。
其次,图14A及图14B表示本发明的电子零件及其引线固定方法的第六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与第五实施例不同,在盖部6的下表面上形成作为固定部的突部74。另外,还在引线端部10A、10B、12A、12B上形成小孔76,将该小孔76套在突部74上。如果采用这样的结构,则引线端部10A、10B、12A、12B能利用突部74固定在外壳2上,能使各引线构件10、12以沿着外壳2的外观形状的形态且紧密接触的状态更可靠地固定。
另外,如第五及第六实施例所示,在将引线端部10A、10B、12A、12B的弯曲角度设定成比引线构件10、12的反弹量大的情况下,利用其弯曲顶点能确保平坦度。
其次,图15A~图17B作为本发明的电子零件及其引线固定方法的第七实施例表示电声变换器的引线固定方法。
如图15A及图15B所示,用合成树脂形成外壳2,水平地将引线构件10、12引出到将零件本体安装在其内部的电声变换器的基体部4的上面一侧。如图15B所示,在用合成树脂形成的盖部6的规定位置预先形成使引线端部10A、10B、12A、12B固定的凹部22。各引线构件10、12上所带的虚线L表示折弯的位置,将各引线端部10A、10B、12A、12B的前端的一个角部切掉。
其次,如图16A及图16B所示,将各引线构件10、12的一部分弯曲成直角,通过弯曲部10Y、12Y的形成,能形成引线端部10A、10B、12A、12B。
其次,如图17A及图17B所示,使各引线构件10、12沿着外壳2的基体部4及盖部6弯曲,使预先弯曲的引线端部10A、10B、12A、12B紧挨在盖部6上,将其钩部20沿着凹部22的内壁面23弯曲后插入而被固定。其结果,能获得如图1所示的电声变换器。
其次,图18A~图20B作为本发明的电子零件及其引线固定方法的第八实施例表示电声变换器的引线固定方法。
如图18A及图18B所示,水平地将引线构件10、12引出到电声变换器的基体部4的上面一侧。如图18B所示,在用合成树脂形成的盖部6的规定位置预先形成使引线端部10A、10B、12A、12B固定的凹部22,将各引线端部10A、10B、12A、12B的前端的一个角部切掉。
其次,如图19A及图19B所示,将各引线构件10、12的一部分沿着基体部4的壁面侧的凹部13弯曲成直角,通过形成弯曲部10X、12X,延伸到盖部6一侧。
其次,如图20A及图20B所示,使各引线构件10、12沿着外壳2的基体部4及盖部6弯曲,将引线端部10A、10B、12A、12B弯曲成锐角紧挨在盖部6上,将其钩部20沿着凹部22的内壁面23弯曲后插入而被固定。其结果,能获得如图1所示的电声变换器。
其次,图21A至图22B表示图1所示的电声变换器的安装形态之一例。如图21A-图22B所示,将紧挨在盖部6上被固定的引线端部10A、10B、12A、12B置于印刷电路板64的接触部66A、66B、68A、68B上,用焊锡70进行固定及导电性连接。在此情况下,在电声变换器中由于在外壳2的侧面形成放音孔8,所以能将放音孔8设定在印刷电路板64附近。
其次,图23、图24A及图24B表示在盖部6的顶面(底面)上形成了放音孔8的电声变换器的安装形态之一例。如图23、图24A及图24B所示,将紧挨在盖部6上被固定的引线端部10A、10B、12A、12B置于印刷电路板64的接触部66A、66B、68A、68B上,用焊锡70进行固定及导电性连接。在此情况下,在电声变换器中由于在在外壳2的盖部6的顶面(或底面)上形成了放音孔8,所以能在印刷电路板64上形成通孔72,用于插入形成了上述放音孔8的放音筒9,放音筒9被插入该通孔72中后呈稳定状态,使电声变换器被安装在印刷电路板64上。在此情况下,电声变换器发出的音响被放出到印刷电路板64的背面一侧,印刷电路板64成为反射板。
因此,电声变换器作为通知装置被安装在例如携带电话或便携式电话机等电子机器中,但由于电子机器的形态是各种各样的,所以也要求电声变换器呈多种设置形态。在上述各实施例中所示的电声变换器就是与这样的要求对应的。即,一对引线构件10、12被从外壳2的上面引出后,沿壁面至底面。因此,引线构件10、12成为被设置在外壳2的上面、壁面及底面上的结构,能安装在各面部分的电子机器上。在备有这样的结构的电声变换器中,由于引线构件10、12的路径变长,同时能进行弯曲加工,所以引线端部10A、10B、12A、12B的平坦度及位置精度受引线构件10、12的反弹量的影响大。本发明特别是在备有这样的结构的电声变换器中,其形态能有助于极大地提高引线构件的平坦度及位置精度。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例中,作为引线端部的固定部,说明了将凹部设置在外壳表面上的例,以及在引线端部的一部分上形成小孔、同时在外壳表面上形成了突部的例,但本发明不受这些限制。即,本发明的主要意思在于机械地将引线端部固定在外壳的表面上,除了上述的以外,当然也可以考虑各种形态。
如上所述,如果采用本发明,则能获得以下效果。
a.能将引线构件紧密地接触配置在外壳的外表面上,能提高在其一部分上形成的焊接部的位置精度及平坦度,能提高对安装基板的焊接精度。
b.提高了外壳和引线构件的前端一侧的固定强度的结果,引线构件不会因外力而变形,能提高焊接后的电子零件的固定强度。
c.在电声变换器的情况下,能提高安装基板的位置精度,不需要进行调整放音方向的附加调整操作,其结果能有助于简化安装作业。
而且,虽然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结构、作用及效果,但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形态和实施例的限制。换句话说,本发明超越其目的、实施例,包括根据上述记载能推测的所有结构、变形等、本专业工作者能预测的全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