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防治十字花科红蜘蛛的杀虫剂.pdf

上传人:1520****312 文档编号:6996439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72.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10448682.1

申请日:

20160621

公开号:

CN106070256A

公开日:

20161109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审查中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N43/90,A01N25/04,A01P7/02

主分类号:

A01N43/90,A01N25/04,A01P7/02

申请人:

山东永泰集团有限公司

发明人:

尤晓明,张国栋,冯小波,曹佃波

地址:

257335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橡胶工业园

优先权:

CN201610448682A

专利代理机构: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代理人:

许静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用于防治十字花科红蜘蛛的杀虫剂,剂型为微胶囊悬浮‑悬浮剂,有效成分为密尔比霉素和鱼藤酮,助剂为无患子粉、木质素磺酸盐、聚异氰酸酯、聚乙烯醇、N‑吡咯烷酮、苯乙基酚聚氧乙基聚丙烯基醚、硅酮类、柠檬酸和氢氧化钠。本发明中有效成分为密尔比霉素和鱼藤酮复配后,对十字花科红蜘蛛的防治效果起到了相加的作用,且复配后减少了农药的用药量,减轻了环境污染,对人畜安全,环境相容性好,不易产生抗药性。

权利要求书

1.用于防治十字花科红蜘蛛的杀虫剂,其特征在于,杀虫剂的剂型为微胶囊悬浮-悬浮剂,有效成分为密尔比霉素和鱼藤酮,助剂为无患子粉、木质素磺酸盐、聚异氰酸酯、聚乙烯醇、N-吡咯烷酮、苯乙基酚聚氧乙基聚丙烯基醚、硅酮类、柠檬酸和氢氧化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杀虫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虫剂中各原料组分按重量百分数计:密尔比霉素0.1-2%、鱼藤酮0.1-3%、无患子粉3-5%、木质素磺酸盐3-6%、聚异氰酸酯5-8%、聚乙烯醇0.1-0.2%、N-吡咯烷酮3-8%、苯乙基酚聚氧乙基聚丙烯基醚3-6%、硅酮类0.1-0.3%、柠檬酸2-3%、氢氧化钠1-2%、去离子水加至10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杀虫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虫剂中各原料组分按重量百分数计:密尔比霉素0.3-1.5%、鱼藤酮0.5-2.5%、无患子粉3.5-4.5%、木质素磺酸盐3.5-5%、聚异氰酸酯5.5-7.5%、聚乙烯醇0.12-0.18%、N-吡咯烷酮4-7%、苯乙基酚聚氧乙基聚丙烯基醚4-5.5%、硅酮类0.15-0.25%、柠檬酸2.2-2.8%、氢氧化钠1.2-1.7%、去离子水加至10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杀虫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虫剂中各原料组分按重量百分数计:密尔比霉素0.4-1.3%、鱼藤酮0.8-2%、无患子粉4-4.5%、木质素磺酸盐4-4.5%、聚异氰酸酯6-7.5%、聚乙烯醇0.13-0.16%、N-吡咯烷酮5.5-6.5%、苯乙基酚聚氧乙基聚丙烯基醚4.5-5.5%、硅酮类0.18-0.2%、柠檬酸2.5-2.8%、氢氧化钠1.4-1.6%、去离子水加至10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杀虫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虫剂中各原料组分按重量百分数计:密尔比霉素0.75%、鱼藤酮1.25%、无患子粉4%、木质素磺酸盐4%、聚异氰酸酯7%、聚乙烯醇0.15%、N-吡咯烷酮6%、苯乙基酚聚氧乙基聚丙烯基醚5%、硅酮类0.18%、柠檬酸2.5%、氢氧化钠1.5%、去离子水加至100%。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杀虫剂用于防治十字花科的红蜘蛛。 7.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杀虫剂用于防治十字花科的红蜘蛛,施药时期为卵期;每年施药次数为2次。 8.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杀虫剂用于防治十字花科的红蜘蛛时,有效成分用药量为15克/公顷-20克/公顷。 9.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杀虫剂用于防治十字花科的红蜘蛛时,有效成分用药量为18.5克/公顷。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防治十字花科红蜘蛛的杀虫剂,具体涉及有效成分为密尔比霉素和鱼藤酮用于防治十字花科红蜘蛛的微胶囊悬浮-悬浮剂,属于农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红蜘蛛,又名棉红蜘蛛,俗称大蜘蛛、大龙、砂龙等,学名叶螨,我国的种类以朱砂叶螨为主,属蛛形纲、蜱螨目、叶螨科。分布广泛,食性杂,可危害110多种植物。

红蜘蛛1年发生13代,以卵越冬,越冬卵一般在3月初开始孵化,4月初全部孵化完毕,越冬后1-3代主要在地面杂草上繁殖为害,4代以后即同时在枣树、间作物和杂草上为害,10月中下旬开始进入越冬期。卵主要在枣树干皮缝、地面土缝和杂草基部等地越冬,3月初越冬卵孵化后即离开越冬部位,向早春萌发的杂草上转移为害,初孵化幼螨在2天内可爬行的最远距离约为150米,若2天内找不到食物,即可因饥饿而死亡。4月下旬,当枣树萌发时,地面杂草上的部分枣红蜘蛛开始向树上转移为害枣树,转移的主要途径是沿树干向上爬行。枣红蜘蛛的各个活动虫态均可转移。

在农业生产的实际过程中,防治害虫最容易产生的问题是害虫抗药性的产生。不同品种成分进行复配,是防治抗性害虫很常见的方法。复配后的生物源农药具有以下优点:(1)对病虫害防治效果好,对人畜安全无毒,不污染环境,无残留;(2)对病虫的杀伤特异性强,不伤害天敌和有益生物,能保持生态自然平衡;(3)生产原料和有效成分属天然产物,可回归自然,保证可持续发展;(4)复配后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不同成分进行复配,根据实际应用效果来判断某种复配是增效、加和还是拮抗作用。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用于防治十字花科红蜘蛛的杀虫剂,具体涉及有效成分为密尔比霉素和鱼藤酮用于防治十字花科红蜘蛛的微胶囊悬浮-悬浮剂,本发明见效快、持效长,对非靶标作物安全,对十字花科红蜘蛛的防治具有增效作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用于防治十字花科红蜘蛛的杀虫剂,剂型为微胶囊悬浮-悬浮剂,有效成分为密尔比霉素和鱼藤酮,助剂为无患子粉、木质素磺酸盐、聚异氰酸酯、聚乙烯醇、N-吡咯烷酮、苯乙基酚聚氧乙基聚丙烯基醚、硅酮类、柠檬酸和氢氧化钠。

进一步的,本发明杀虫剂中各原料组分按重量百分数计:

密尔比霉素0.1-2%、鱼藤酮0.1-3%、无患子粉3-5%、木质素磺酸盐3-6%、聚异氰酸酯5-8%、聚乙烯醇0.1-0.2%、N-吡咯烷酮3-8%、苯乙基酚聚氧乙基聚丙烯基醚3-6%、硅酮类0.1-0.3%、柠檬酸2-3%、氢氧化钠1-2%、去离子水加至100%。

进一步的,本发明微胶囊悬浮-悬浮剂中各原料组分按重量百分数计:

密尔比霉素0.3-1.5%、鱼藤酮0.5-2.5%、无患子粉3.5-4.5%、木质素磺酸盐3.5-5%、聚异氰酸酯5.5-7.5%、聚乙烯醇0.12-0.18%、N-吡咯烷酮4-7%、苯乙基酚聚氧乙基聚丙烯基醚4-5.5%、硅酮类0.15-0.25%、柠檬酸2.2-2.8%、氢氧化钠1.2-1.7%、去离子水加至100%。

进一步的,本发明微胶囊悬浮-悬浮剂中各原料组分按重量百分数计:

密尔比霉素0.4-1.3%、鱼藤酮0.8-2%、无患子粉4-4.5%、木质素磺酸盐4-4.5%、聚异氰酸酯6-7.5%、聚乙烯醇0.13-0.16%、N-吡咯烷酮5.5-6.5%、苯乙基酚聚氧乙基聚丙烯基醚4.5-5.5%、硅酮类0.18-0.2%、柠檬酸2.5-2.8%、氢氧化钠1.4-1.6%、去离子水加至100%。

更进一步的,本发明微胶囊悬浮-悬浮剂中各原料组分按重量百分数计:

密尔比霉素0.75%、鱼藤酮1.25%、无患子粉4%、木质素磺酸盐4%、聚异氰酸酯7%、聚乙烯醇0.15%、N-吡咯烷酮6%、苯乙基酚聚氧乙基聚丙烯基醚5%、硅酮类0.18%、柠檬酸2.5%、氢氧化钠1.5%、去离子水加至100%。

本发明所述杀虫剂用于防治十字花科的红蜘蛛,施药时期为卵期;每年施药次数为2次;有效成分用药量为15克/公顷-20克/公顷,优选的,有效成分用药量为18.5克/公顷。

本发明杀虫剂对十字花科红蜘蛛具有非常高的防效,密尔比霉素和鱼藤酮复配后起到了效果相加的作用,本发明减少了农药的用药量,减轻了环境污染,对人畜安全,环境相容性好,不易产生抗药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描述本发明,本发明的优点和特点将会随着描述而更为清楚。但实施例仅是范例性的,并不对本发明的范围构成任何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下可以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细节和形式进行修改或替换,但这些修改和替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实施例1

2%密尔比霉素和鱼藤酮微胶囊悬浮-悬浮剂

各原料组分按重量百分数计:

密尔比霉素0.75%、鱼藤酮1.25%、无患子粉4%、木质素磺酸盐4%、聚异氰酸酯7%、聚乙烯醇0.15%、N-吡咯烷酮6%、苯乙基酚聚氧乙基聚丙烯基醚5%、硅酮类0.18%、柠檬酸2.5%、氢氧化钠1.5%、去离子水加至100%。

将上述各成分应用常规农药加工技术,制成的适合农业上使用的微胶囊悬浮-悬浮剂制品。本实施例中密尔比霉素和鱼藤酮的共毒系数为226.5。

将本发明实施例1获得的微胶囊悬浮-悬浮剂用于防治十字花科红蜘蛛,卵期第一次喷雾施药,7天后第二次施药,有效成分用药量为18.5克/公顷,第二次药后14天和20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5.8%、99%。0.5%密尔比霉素水剂按40克/公顷喷雾施药,二次药后14天和20天的防效分别为70.8%、78.5%。5%鱼藤酮乳油按50克/千克喷雾施药,二次药后14天和20天的防效分别为73%、77.5%。密尔比霉素和鱼藤酮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十字花科红蜘蛛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

实施例2

2.5%密尔比霉素和鱼藤酮微胶囊悬浮-悬浮剂

各原料组分按重量百分数计:

密尔比霉素1.8%、鱼藤酮0.7%、无患子粉5%、木质素磺酸盐5%、聚异氰酸酯6%、聚乙烯醇0.1%、N-吡咯烷酮4%、苯乙基酚聚氧乙基聚丙烯基醚6%、硅酮类0.25%、柠檬酸2%、氢氧化钠1.2%、去离子水加至100%。

将上述各成分应用常规农药加工技术,制成的适合农业上使用的微胶囊悬浮-悬浮剂制品。本实施例中密尔比霉素和鱼藤酮的共毒系数为205.4。

将本发明实施例2获得的微胶囊悬浮-悬浮剂用于防治十字花科红蜘蛛,卵期第一次喷雾施药,7天后第二次施药,有效成分用药量为15克/公顷,第二次药后14天和20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0.1%、96.5%。0.5%密尔比霉素水剂按40克/公顷喷雾施药,二次药后14天和20天的防效分别为70.8%、78.5%。5%鱼藤酮乳油按50克/千克喷雾施药,二次药后14天和20天的防效分别为73%、77.5%。密尔比霉素和鱼藤酮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十字花科红蜘蛛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

实施例3

3%密尔比霉素和鱼藤酮微胶囊悬浮-悬浮剂

各原料组分按重量百分数计:

密尔比霉素0.5%、鱼藤酮2.5%、无患子粉3%、木质素磺酸盐4%、聚异氰酸酯7%、聚乙烯醇0.2%、N-吡咯烷酮6%、苯乙基酚聚氧乙基聚丙烯基醚4%、硅酮类0.2%、柠檬酸2.5%、氢氧化钠1.5%、去离子水加至100%。

将上述各成分应用常规农药加工技术,制成的适合农业上使用的微胶囊悬浮-悬浮剂制品。本实施例中密尔比霉素和鱼藤酮的共毒系数为186.7。

将本发明实施例3获得的微胶囊悬浮-悬浮剂用于防治十字花科红蜘蛛,卵期第一次喷雾施药,7天后第二次施药,有效成分用药量为19.5克/公顷,第二次药后14天和20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0.5%、95.8%。0.5%密尔比霉素水剂按40克/公顷喷雾施药,二次药后14天和20天的防效分别为70.8%、78.5%。5%鱼藤酮乳油按50克/千克喷雾施药,二次药后14天和20天的防效分别为73%、77.5%。密尔比霉素和鱼藤酮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十字花科红蜘蛛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

用于防治十字花科红蜘蛛的杀虫剂.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用于防治十字花科红蜘蛛的杀虫剂.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用于防治十字花科红蜘蛛的杀虫剂.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用于防治十字花科红蜘蛛的杀虫剂.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于防治十字花科红蜘蛛的杀虫剂.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610448682.1 (22)申请日 2016.06.21 (71)申请人 山东永泰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 257335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 橡胶工业园 (72)发明人 尤晓明 张国栋 冯小波 曹佃波 (74)专利代理机构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 司 37205 代理人 许静 (51)Int.Cl. A01N 43/90(2006.01) A01N 25/04(2006.01) A01P 7/02(2006.01) (54)发明名称 用于防治十字花科红蜘蛛的杀虫剂 (。

2、57)摘要 本发明涉及用于防治十字花科红蜘蛛的杀 虫剂, 剂型为微胶囊悬浮-悬浮剂, 有效成分为密 尔比霉素和鱼藤酮, 助剂为无患子粉、 木质素磺 酸盐、 聚异氰酸酯、 聚乙烯醇、 N-吡咯烷酮、 苯乙 基酚聚氧乙基聚丙烯基醚、 硅酮类、 柠檬酸和氢 氧化钠。 本发明中有效成分为密尔比霉素和鱼藤 酮复配后, 对十字花科红蜘蛛的防治效果起到了 相加的作用, 且复配后减少了农药的用药量, 减 轻了环境污染, 对人畜安全, 环境相容性好, 不易 产生抗药性。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CN 106070256 A 2016.11.09 CN 106070256 A 1.用于防治十字花科红蜘蛛的杀虫。

3、剂, 其特征在于, 杀虫剂的剂型为微胶囊悬浮-悬浮 剂, 有效成分为密尔比霉素和鱼藤酮, 助剂为无患子粉、 木质素磺酸盐、 聚异氰酸酯、 聚乙烯 醇、 N-吡咯烷酮、 苯乙基酚聚氧乙基聚丙烯基醚、 硅酮类、 柠檬酸和氢氧化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杀虫剂, 其特征在于, 所述杀虫剂中各原料组分按重量百分数 计: 密尔比霉素0.1-2%、 鱼藤酮0.1-3%、 无患子粉3-5%、 木质素磺酸盐3-6%、 聚异氰酸酯5- 8%、 聚乙烯醇0.1-0.2%、 N-吡咯烷酮3-8%、 苯乙基酚聚氧乙基聚丙烯基醚3-6%、 硅酮类0.1- 0.3%、 柠檬酸2-3%、 氢氧化钠1-2%、 去离子水加至。

4、10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杀虫剂, 其特征在于, 所述杀虫剂中各原料组分按重量百分数 计: 密尔比霉素0.3-1.5%、 鱼藤酮0.5-2.5%、 无患子粉3.5-4.5%、 木质素磺酸盐3.5-5%、 聚 异氰酸酯5.5-7.5%、 聚乙烯醇0.12-0.18%、 N-吡咯烷酮4-7%、 苯乙基酚聚氧乙基聚丙烯基醚 4-5.5%、 硅酮类0.15-0.25%、 柠檬酸2.2-2.8%、 氢氧化钠1.2-1.7%、 去离子水加至10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杀虫剂, 其特征在于, 所述杀虫剂中各原料组分按重量百分数 计: 密尔比霉素0.4-1.3%、 鱼藤酮0.8-2%、 无患子粉。

5、4-4.5%、 木质素磺酸盐4-4.5%、 聚异氰 酸酯6-7.5%、 聚乙烯醇0.13-0.16%、 N-吡咯烷酮5.5-6.5%、 苯乙基酚聚氧乙基聚丙烯基醚 4.5-5.5%、 硅酮类0.18-0.2%、 柠檬酸2.5-2.8%、 氢氧化钠1.4-1.6%、 去离子水加至10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杀虫剂, 其特征在于, 所述杀虫剂中各原料组分按重量百分数 计: 密尔比霉素0.75%、 鱼藤酮1.25%、 无患子粉4%、 木质素磺酸盐4%、 聚异氰酸酯7%、 聚乙烯 醇0.15%、 N-吡咯烷酮6%、 苯乙基酚聚氧乙基聚丙烯基醚5%、 硅酮类0.18%、 柠檬酸2.5%、 氢氧 化。

6、钠1.5%、 去离子水加至100%。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杀虫剂用于防治十字花科的红蜘蛛。 7.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杀虫剂用于防治十字花科的红蜘蛛, 施药时期为卵期; 每 年施药次数为2次。 8.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杀虫剂用于防治十字花科的红蜘蛛时, 有效成分用药量 为15克/公顷-20克/公顷。 9.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杀虫剂用于防治十字花科的红蜘蛛时, 有效成分用药量 为18.5克/公顷。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6070256 A 2 用于防治十字花科红蜘蛛的杀虫剂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用于防治十字花科红蜘蛛的杀虫剂, 具体涉及。

7、有效成分为密尔比霉素 和鱼藤酮用于防治十字花科红蜘蛛的微胶囊悬浮-悬浮剂, 属于农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红蜘蛛, 又名棉红蜘蛛, 俗称大蜘蛛、 大龙、 砂龙等, 学名叶螨, 我国的种类以朱砂 叶螨为主, 属蛛形纲、 蜱螨目、 叶螨科。 分布广泛, 食性杂, 可危害110多种植物。 0003 红蜘蛛1年发生13代, 以卵越冬, 越冬卵一般在3月初开始孵化, 4月初全部孵化完 毕, 越冬后1-3代主要在地面杂草上繁殖为害, 4代以后即同时在枣树、 间作物和杂草上为 害, 10月中下旬开始进入越冬期。 卵主要在枣树干皮缝、 地面土缝和杂草基部等地越冬, 3月 初越冬卵孵化后即离开越冬部位。

8、, 向早春萌发的杂草上转移为害, 初孵化幼螨在2天内可爬 行的最远距离约为150米, 若2天内找不到食物, 即可因饥饿而死亡。 4月下旬, 当枣树萌发 时, 地面杂草上的部分枣红蜘蛛开始向树上转移为害枣树, 转移的主要途径是沿树干向上 爬行。 枣红蜘蛛的各个活动虫态均可转移。 0004 在农业生产的实际过程中, 防治害虫最容易产生的问题是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不 同品种成分进行复配, 是防治抗性害虫很常见的方法。 复配后的生物源农药具有以下优点: (1) 对病虫害防治效果好, 对人畜安全无毒, 不污染环境, 无残留;(2) 对病虫的杀伤特异性 强, 不伤害天敌和有益生物, 能保持生态自然平衡;(。

9、3) 生产原料和有效成分属天然产物, 可 回归自然, 保证可持续发展;(4) 复配后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 不同成分进行复配, 根据实际 应用效果来判断某种复配是增效、 加和还是拮抗作用。 发明内容 0005 针对上述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用于防治十字花科红蜘蛛的杀虫剂, 具体涉及有效 成分为密尔比霉素和鱼藤酮用于防治十字花科红蜘蛛的微胶囊悬浮-悬浮剂, 本发明见效 快、 持效长, 对非靶标作物安全, 对十字花科红蜘蛛的防治具有增效作用。 0006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用于防治十字花科红蜘蛛的杀虫剂, 剂型为微胶囊悬浮-悬浮剂, 有效成分为密尔比霉 素和鱼藤酮, 助剂为无患子粉、 木质素磺酸盐。

10、、 聚异氰酸酯、 聚乙烯醇、 N-吡咯烷酮、 苯乙基 酚聚氧乙基聚丙烯基醚、 硅酮类、 柠檬酸和氢氧化钠。 0007 进一步的, 本发明杀虫剂中各原料组分按重量百分数计: 密尔比霉素0.1-2%、 鱼藤酮0.1-3%、 无患子粉3-5%、 木质素磺酸盐3-6%、 聚异氰酸酯5- 8%、 聚乙烯醇0.1-0.2%、 N-吡咯烷酮3-8%、 苯乙基酚聚氧乙基聚丙烯基醚3-6%、 硅酮类0.1- 0.3%、 柠檬酸2-3%、 氢氧化钠1-2%、 去离子水加至100%。 0008 进一步的, 本发明微胶囊悬浮-悬浮剂中各原料组分按重量百分数计: 密尔比霉素0.3-1.5%、 鱼藤酮0.5-2.5%、 。

11、无患子粉3.5-4.5%、 木质素磺酸盐3.5-5%、 聚 异氰酸酯5.5-7.5%、 聚乙烯醇0.12-0.18%、 N-吡咯烷酮4-7%、 苯乙基酚聚氧乙基聚丙烯基醚 说 明 书 1/3 页 3 CN 106070256 A 3 4-5.5%、 硅酮类0.15-0.25%、 柠檬酸2.2-2.8%、 氢氧化钠1.2-1.7%、 去离子水加至100%。 0009 进一步的, 本发明微胶囊悬浮-悬浮剂中各原料组分按重量百分数计: 密尔比霉素0.4-1.3%、 鱼藤酮0.8-2%、 无患子粉4-4.5%、 木质素磺酸盐4-4.5%、 聚异氰 酸酯6-7.5%、 聚乙烯醇0.13-0.16%、 N。

12、-吡咯烷酮5.5-6.5%、 苯乙基酚聚氧乙基聚丙烯基醚 4.5-5.5%、 硅酮类0.18-0.2%、 柠檬酸2.5-2.8%、 氢氧化钠1.4-1.6%、 去离子水加至100%。 0010 更进一步的, 本发明微胶囊悬浮-悬浮剂中各原料组分按重量百分数计: 密尔比霉素0.75%、 鱼藤酮1.25%、 无患子粉4%、 木质素磺酸盐4%、 聚异氰酸酯7%、 聚乙烯 醇0.15%、 N-吡咯烷酮6%、 苯乙基酚聚氧乙基聚丙烯基醚5%、 硅酮类0.18%、 柠檬酸2.5%、 氢氧 化钠1.5%、 去离子水加至100%。 0011 本发明所述杀虫剂用于防治十字花科的红蜘蛛, 施药时期为卵期; 每年施。

13、药次数 为2次; 有效成分用药量为15克/公顷-20克/公顷, 优选的, 有效成分用药量为18.5克/公顷。 0012 本发明杀虫剂对十字花科红蜘蛛具有非常高的防效, 密尔比霉素和鱼藤酮复配后 起到了效果相加的作用, 本发明减少了农药的用药量, 减轻了环境污染, 对人畜安全, 环境 相容性好, 不易产生抗药性。 具体实施方式 0013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描述本发明, 本发明的优点和特点将会随着描述而 更为清楚。 但实施例仅是范例性的, 并不对本发明的范围构成任何限制。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 该理解的是, 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下可以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细节和形式进行修 改或替换, 但这些。

14、修改和替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0014 实施例1 2%密尔比霉素和鱼藤酮微胶囊悬浮-悬浮剂 各原料组分按重量百分数计: 密尔比霉素0.75%、 鱼藤酮1.25%、 无患子粉4%、 木质素磺酸盐4%、 聚异氰酸酯7%、 聚乙烯 醇0.15%、 N-吡咯烷酮6%、 苯乙基酚聚氧乙基聚丙烯基醚5%、 硅酮类0.18%、 柠檬酸2.5%、 氢氧 化钠1.5%、 去离子水加至100%。 0015 将上述各成分应用常规农药加工技术, 制成的适合农业上使用的微胶囊悬浮-悬 浮剂制品。 本实施例中密尔比霉素和鱼藤酮的共毒系数为226.5。 0016 将本发明实施例1获得的微胶囊悬浮-悬浮剂用于防治十字。

15、花科红蜘蛛, 卵期第一 次喷雾施药, 7天后第二次施药, 有效成分用药量为18.5克/公顷, 第二次药后14天和20天的 防治效果分别为95.8%、 99%。 0.5%密尔比霉素水剂按40克/公顷喷雾施药, 二次药后14天和 20天的防效分别为70.8%、 78.5%。 5%鱼藤酮乳油按50克/千克喷雾施药, 二次药后14天和20 天的防效分别为73%、 77.5%。 密尔比霉素和鱼藤酮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 对十字花科红蜘蛛 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 0017 实施例2 2.5%密尔比霉素和鱼藤酮微胶囊悬浮-悬浮剂 各原料组分按重量百分数计: 密尔比霉素1.8%、 鱼藤酮0.7%、 无患子粉5%、。

16、 木质素磺酸盐5%、 聚异氰酸酯6%、 聚乙烯醇 0.1%、 N-吡咯烷酮4%、 苯乙基酚聚氧乙基聚丙烯基醚6%、 硅酮类0.25%、 柠檬酸2%、 氢氧化钠 说 明 书 2/3 页 4 CN 106070256 A 4 1.2%、 去离子水加至100%。 0018 将上述各成分应用常规农药加工技术, 制成的适合农业上使用的微胶囊悬浮-悬 浮剂制品。 本实施例中密尔比霉素和鱼藤酮的共毒系数为205.4。 0019 将本发明实施例2获得的微胶囊悬浮-悬浮剂用于防治十字花科红蜘蛛, 卵期第一 次喷雾施药, 7天后第二次施药, 有效成分用药量为15克/公顷, 第二次药后14天和20天的防 治效果分别。

17、为90.1%、 96.5%。 0.5%密尔比霉素水剂按40克/公顷喷雾施药, 二次药后14天和 20天的防效分别为70.8%、 78.5%。 5%鱼藤酮乳油按50克/千克喷雾施药, 二次药后14天和20 天的防效分别为73%、 77.5%。 密尔比霉素和鱼藤酮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 对十字花科红蜘蛛 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 0020 实施例3 3%密尔比霉素和鱼藤酮微胶囊悬浮-悬浮剂 各原料组分按重量百分数计: 密尔比霉素0.5%、 鱼藤酮2.5%、 无患子粉3%、 木质素磺酸盐4%、 聚异氰酸酯7%、 聚乙烯醇 0.2%、 N-吡咯烷酮6%、 苯乙基酚聚氧乙基聚丙烯基醚4%、 硅酮类0.2%、 。

18、柠檬酸2.5%、 氢氧化钠 1.5%、 去离子水加至100%。 0021 将上述各成分应用常规农药加工技术, 制成的适合农业上使用的微胶囊悬浮-悬 浮剂制品。 本实施例中密尔比霉素和鱼藤酮的共毒系数为186.7。 0022 将本发明实施例3获得的微胶囊悬浮-悬浮剂用于防治十字花科红蜘蛛, 卵期第一 次喷雾施药, 7天后第二次施药, 有效成分用药量为19.5克/公顷, 第二次药后14天和20天的 防治效果分别为90.5%、 95.8%。 0.5%密尔比霉素水剂按40克/公顷喷雾施药, 二次药后14天 和20天的防效分别为70.8%、 78.5%。 5%鱼藤酮乳油按50克/千克喷雾施药, 二次药后14天和 20天的防效分别为73%、 77.5%。 密尔比霉素和鱼藤酮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 对十字花科红蜘 蛛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106070256 A 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