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泵及其止液夹组件.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6996316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758.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21045754.5

申请日:

20151215

公开号:

CN205235073U

公开日:

20160518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M5/142,A61M5/175

主分类号:

A61M5/142,A61M5/175

申请人:

深圳市深科医疗器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发明人:

郑宏,明晶,刘华勇

地址: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西丽百旺信工业园1区1栋2楼

优先权:

CN201521045754U

专利代理机构:

深圳鼎合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向武桥;郭燕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输液泵及其止液夹组件,包括前壳、门及止液夹组件,所述门与所述前壳转动连接并能够在打开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往复转动,所述止液夹组件包括支架、止液夹及弹性体,所述支架与所述前壳固定,所述止液夹的后部与支架转动连接,所述止液夹的前部设有第一拨动部和第一压管部,所述弹性体能够复位所述止液夹,所述前壳设有第二压管部,所述门设有第二拨动部,所述门向所述闭合位置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压管部远离第二压管部;所述门向所述打开位置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压管部靠近第二压管部。作为止液部分的第一压管部和作为开合部分的第一拨动部集成设置在止液夹上,减少了零件成本,简化了结构,方便用户使用。

权利要求书

1.一种输液泵,包括前壳及门,所述门与所述前壳转动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弹性体及能够对输液管止液的止液夹,所述止液夹与前壳转动连接,所述门具有斜面,关闭所述门时,所述斜面推动所述止液夹正向转动至松开所述输液管的松开位置,且所述弹性体蓄能;打开所述门时,所述弹性体使所述止液夹反向转动至夹紧所述输液管的止液位置,且所述止液夹沿着所述斜面推开所述门。 2.一种输液泵,包括前壳及门,所述门与所述前壳转动连接并能够在打开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往复转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能够对输液管止液的止液夹组件,所述止液夹组件包括支架、止液夹及弹性体,所述支架与所述前壳固定,所述止液夹的后部与支架转动连接,所述止液夹的前部设有第一拨动部和第一压管部,所述弹性体能够复位所述止液夹,所述前壳设有与所述第一压管部对应的第二压管部,所述门设有与所述第一拨动部对应的第二拨动部,所述门自打开位置向所述闭合位置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二拨动部推动所述第一拨动部而使所述止液夹正向转动,所述弹性体蓄能,且所述第一压管部远离第二压管部;所述门自闭合位置向所述打开位置转动的过程中,所述弹性体使所述止液夹反向转动而复位,且所述第一拨动部推动所述第二拨动部而使所述门打开,且所述第一压管部靠近第二压管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液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拨动部具有斜面,使在所述门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拨动部沿着所述斜面滑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液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体是弹簧并设于所述止液夹和支架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输液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液夹和支架的对应位置分别设有第一弹簧柱和第二弹簧柱,所述弹簧同时套在所述第一弹簧柱和第二弹簧柱上。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液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具有窗口,所述第一拨动部和第一压管部向外伸出所述窗口。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液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设有对应所述第一拨动部的限位部。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输液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设有锁扣,在所述闭合位置,所述锁扣锁紧所述门。 9.一种输液泵的止液夹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止液夹及弹性体,所述止液夹的后部与支架转动连接,所述止液夹的前部设有第一拨动部和第一压管部,所述弹性体设于所述止液夹和支架之间并能够复位所述止液夹。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止液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设有对应所述第一拨动部的限位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疗设备领域,尤其是关于一种输液泵。

背景技术

输液泵包括前壳、门、泵体和止液夹结构,门转动安装在前壳外部,泵体 安装在前壳内部,输液管竖直设于前壳外部,止液夹包括止液部分和开合部分, 止液部分能够夹紧输液管或松开输液管,开合部分用于驱动止液夹在夹紧状态 和松开状态之间切换。但是,现有止液夹结构一般比较复杂,其止液部分和开 合部分通常都是单独的零件,不仅增加了零件成本,而且使装配更加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的输液泵。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输液泵,包括前壳、门及能够对输液管止液的止液夹 组件,所述门与所述前壳转动连接并能够在打开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往复转动, 所述止液夹组件包括支架、止液夹及弹性体,所述支架与所述前壳固定,所述 止液夹的后部与支架转动连接,所述止液夹的前部设有第一拨动部和第一压管 部,所述弹性体能够复位所述止液夹,所述前壳设有与所述第一压管部对应的 第二压管部,所述门设有与所述第一拨动部对应的第二拨动部,所述门自打开 位置向所述闭合位置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二拨动部推动所述第一拨动部而使 所述止液夹正向转动,所述弹性体蓄能,且所述第一压管部远离第二压管部; 所述门自闭合位置向所述打开位置转动的过程中,所述弹性体使所述止液夹反 向转动而复位,且所述第一拨动部推动所述第二拨动部而使所述门打开,且所 述第一压管部靠近第二压管部。门闭合时,止液夹正向转动至松开位置;门打 开时,止液夹在弹性回复力作用下反向转动至止液位置。

一种输液泵,包括前壳、门、弹性体及能够对输液管止液的止液夹,所述 门与所述前壳转动连接,所述止液夹与前壳转动连接,所述门具有斜面,关闭 所述门时,所述斜面推动所述止液夹正向转动至松开所述输液管的松开位置, 且所述弹性体蓄能;打开所述门时,所述弹性体使所述止液夹反向转动至夹紧 所述输液管的止液位置,且所述止液夹沿着所述斜面推开所述门。止液夹能够 直接与前壳转动连接,或者通过其它元件(如支架)与前壳转动连接。

所述第二拨动部具有斜面,使在所述门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拨动部沿 着所述斜面滑动。

所述弹性体是弹簧并设于所述止液夹和支架之间。

所述止液夹和支架的对应位置分别设有第一弹簧柱和第二弹簧柱,所述弹 簧同时套在所述第一弹簧柱和第二弹簧柱上。

所述前壳具有窗口,所述第一拨动部和第一压管部向外伸出所述窗口。

所述支架设有对应所述第一拨动部的限位部。止液夹转动至松开位置时, 限位部对止液夹限位锁定。打开门时,第二拨动部的斜面拨开第一拨动部而解 除限位部对止液夹的锁定。

所述前壳设有锁扣,在所述闭合位置,所述锁扣锁紧所述门。

锁扣通常对应门中部,止液夹通常对应门下部,门上设置有斜面设计后, 弹性体回复力的部分分力是沿平行于门表面的方向,这样就能够尽可能的避免 门翘起。

一种输液泵的止液夹组件,包括支架、止液夹及弹性体,所述止液夹的后 部与支架转动连接,所述止液夹的前部设有第一拨动部和第一压管部,所述弹 性体设于所述止液夹和支架之间并能够复位所述止液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作为止液部分的第一压管部和作为开合部分的第一拨动部集成设置在止 液夹上,减少了零件成本,简化了结构,方便用户使用。

2)通过第一拨动部相对门斜面的相对滑动来控制止液夹的开合,由于斜面可 以分散一部分分力,使得按压门的压力更小了,同时,门打开时由于弹性体回 复力作用在第一拨动部上,第一拨动部再作用到门的斜面上,门向外弹出的力 不是直接向上的,使得门弹出更轻更柔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输液泵的止液夹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输液泵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输液泵的纵切剖视图(门处于打开位置);

图4是本实施方式输液泵的横切剖视图(门处于打开位置);

图5是本实施方式输液泵的纵切剖视图(门处于闭合位置);

图6是本实施方式输液泵的横切剖视图(门处于闭合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输液泵包括前壳14、止液夹组件及门11。前壳14 和门11转动连接,使门11能够相对前壳14在打开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往复转 动。止液夹组件包括止液夹1、支架7及弹性体。止液夹的前部设有拨杆3和压 杆2,止液夹1的后部通过旋转轴5与支架7转动连接,使止液夹1能够相对支 架7在松开位置和止液位置之间往复转动,在止液位置时,止液夹1夹紧输液 管9;在松开位置时,止液夹1松开输液管9。支架7固定于前壳内部。弹性体 能够复位止液夹。

前壳设有窗口16,拨杆和压杆能够向前伸出该窗口。前壳还可以设有锁扣 15,该锁扣用于锁紧门。锁扣可以对应门的中部,止液夹可以对应门的下部。

前壳14设有与压杆对应的压管表面8,压杆2和压管表面8能够配合起来 夹紧输液管9实现止液。

门11设有与拨杆对应的抵接斜面10。支架7设有用于限位锁定止液夹的限 位槽4。

止液夹1在止液位置时,压杆2和压管表面8之间具有第一间隙,第一间 隙小于输液管的外径。止液夹1在松开位置时,压杆2和压管表面8之间具有 第二间隙,第二间隙大于输液管的外径。

止液夹1在被限位槽4限位的松开位置时,弹性体的弹力使止液夹1被限 位槽4限位锁定,如图1所示。止液夹在止液位置时,止液夹1脱离限位槽4 而解锁。

门11由打开位置转动到闭合位置的过程中,抵接斜面10推动拨杆3,使止 液夹1正向转动,弹性体蓄能,直至使止液夹1转动到松开位置而松开输液管9。 门11由闭合位置转动到打开位置的过程中,弹性体复位止液夹1,拨杆3推动 抵接斜面10而使门11打开,此过程中,止液夹1反向转动直至转动到夹紧位 置而止液。正向转动是逆时针转动或顺时针转动,对应的,反向转动是顺时针 转动或逆时针转动。图1中,正向转动是逆时针转动。

本实施方式中,拨杆和抵接斜面分别作为第一拨动部和第二拨动部,压杆 和压管平面分别作为第一压管部和第二压管部,通过操作第一、二拨动部,实 现对第一、二压管部间隙的调节,进而实现止液状态和松开状态之间的切换。 拨杆作为止液夹运动部分,压杆作为止液夹作用部分,该实施方式中,止液夹 的运动部分和作用部分集成在一个元件上,可以很大程度地降低生产成本,同 时也使得止液夹的装配和运动控制更为简单。

如图1至图6所示,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输液泵包括前壳14、门11及止液夹 组件。止液夹组件包括止液夹1、弹簧6及支架7。

止液夹1的后部通过旋转轴5与支架7转动连接。止液夹1的前部设有拨杆3和 压杆2。支架7固定在前壳14的内部,止液夹1和支架7的对应位置分别设有第一 弹簧柱12和第二弹簧柱13,弹簧6同时套在第一弹簧柱12和第二弹簧柱13上,使 止液夹1通过弹簧6弹性抵接在支架7上,该弹簧6能够复位止液夹1。支架7对应 拨杆的位置设有限位槽4。前壳14对应压杆的位置设有压管平面8,该压管平面8 和压杆2配合来夹紧或松开输液管9。门11对应拨杆的位置设有抵接斜面10。

安装时,拨杆3扣在支架的限位槽4内,同时,弹簧6受到挤压使得拨杆3一 直受到推力而不致于脱扣,此时止液夹1处于张开状态(松开位置),输液管9是不 受挤压而处于开放状态。安装时,止液夹组件保持这种状态通过螺钉安装于前 壳上,这样,前壳、门及止液夹组件构成了输液泵的止液机构。后续使用过程 中,若在门打开后希望进行换管等操作,可以再次将拨杆扣到支架的限位槽内, 换管完成后再使止液夹从限位槽内脱出。

当门11被打开时,止液夹1从支架的限位槽4内脱出,止液夹的压杆2把输液 管9挤压在前壳的压管平面8上,由于弹簧弹力的作用,使得液体不能克服止液 夹的夹紧压力而下流漏液。

如图3及图4所示,初始状态时,止液夹1处于止液位置且门11处于打开位置。 需要关闭门时,拨杆3首先和门上的抵接斜面10相接触,拨杆3不断挤压门向下, 拨杆3克服弹簧弹力沿着抵接斜面10滑动,止液夹1从限位槽4脱离(若门11打开 后有将止液夹1锁定在限位槽4的操作),且止液夹1绕支架7的旋转轴5正向转动; 当门完全按压下时,如图3所示,拨杆3和门上的抵接斜面10继续相对向下运动, 门到达闭合位置时,止液夹到达松开位置。此时,如图5所示,压杆2和输液管9 分离,输液管9靠泵片的挤压止液。由于拨杆3与门11的抵接斜面10相互作用, 门11关闭过程中,斜面可以分散一部分分力,使得按压门的压力更小;门11到 达闭合位置后,此时弹簧弹力将沿斜面分解,将大部分的弹性力分解为与门11 表面平行方向的力,从而可以显著降低门闭合后的外推力,使得门对应于止液 夹的部分尽可能地不会翘起。

当门打开时,门从锁扣15脱出,止液夹1受到弹簧6的作用力,绕旋转轴5反 向转动。由于门没有约束,如图5所示,拨杆3和门上的抵接斜面10相接触受到 弹簧6的作用力,沿抵接斜面10把门11顶起推开。此时如图3所示在完全推开状 态,压杆2抵接在压管表面9上,同时把输液管9压扁,在弹簧作用力下,使得液 体不能克服止液夹的压力而下流漏夜,从而达到开门止液的目的。门打开时, 由于弹簧的回复力通过拨杆作用到抵接斜面,门弹出的力不是直接垂直于门表 面,可使门的弹出更轻更柔和,更适用于输液泵的特殊使用环境。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 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 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 简单推演或替换。

输液泵及其止液夹组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输液泵及其止液夹组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输液泵及其止液夹组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输液泵及其止液夹组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输液泵及其止液夹组件.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521045754.5 (22)申请日 2015.12.15 A61M 5/142(2006.01) A61M 5/175(2006.01) (73)专利权人 深圳市深科医疗器械技术开发有 限公司 地址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西丽百旺 信工业园 1 区 1 栋 2 楼 (72)发明人 郑宏 明晶 刘华勇 (74)专利代理机构 深圳鼎合诚知识产权代理有 限公司 44281 代理人 向武桥 郭燕 (54) 实用新型名称 输液泵及其止液夹组件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输液泵及其止液夹组 件, 包括前壳、 门及止液夹组。

2、件, 所述门与所述前 壳转动连接并能够在打开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往 复转动, 所述止液夹组件包括支架、 止液夹及弹性 体, 所述支架与所述前壳固定, 所述止液夹的后部 与支架转动连接, 所述止液夹的前部设有第一拨 动部和第一压管部, 所述弹性体能够复位所述止 液夹, 所述前壳设有第二压管部, 所述门设有第二 拨动部, 所述门向所述闭合位置转动的过程中, 所 述第一压管部远离第二压管部 ; 所述门向所述打 开位置转动的过程中, 所述第一压管部靠近第二 压管部。作为止液部分的第一压管部和作为开合 部分的第一拨动部集成设置在止液夹上, 减少了 零件成本, 简化了结构, 方便用户使用。 (51)Int.。

3、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5页 CN 205235073 U 2016.05.18 CN 205235073 U 1.一种输液泵, 包括前壳及门, 所述门与所述前壳转动连接,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弹性 体及能够对输液管止液的止液夹, 所述止液夹与前壳转动连接, 所述门具有斜面, 关闭所述 门时, 所述斜面推动所述止液夹正向转动至松开所述输液管的松开位置, 且所述弹性体蓄 能; 打开所述门时, 所述弹性体使所述止液夹反向转动至夹紧所述输液管的止液位置, 且所 述止液夹沿着所述斜面推开所述门。 2.一种输液泵, 包括前壳及门。

4、, 所述门与所述前壳转动连接并能够在打开位置和闭合 位置之间往复转动,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能够对输液管止液的止液夹组件, 所述止液夹组件 包括支架、 止液夹及弹性体, 所述支架与所述前壳固定, 所述止液夹的后部与支架转动连 接, 所述止液夹的前部设有第一拨动部和第一压管部, 所述弹性体能够复位所述止液夹, 所 述前壳设有与所述第一压管部对应的第二压管部, 所述门设有与所述第一拨动部对应的第 二拨动部, 所述门自打开位置向所述闭合位置转动的过程中, 所述第二拨动部推动所述第 一拨动部而使所述止液夹正向转动, 所述弹性体蓄能, 且所述第一压管部远离第二压管部; 所述门自闭合位置向所述打开位置转动。

5、的过程中, 所述弹性体使所述止液夹反向转动而复 位, 且所述第一拨动部推动所述第二拨动部而使所述门打开, 且所述第一压管部靠近第二 压管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液泵,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拨动部具有斜面, 使在所述门转 动的过程中, 所述第一拨动部沿着所述斜面滑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液泵, 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体是弹簧并设于所述止液夹和支 架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输液泵,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液夹和支架的对应位置分别设有第 一弹簧柱和第二弹簧柱, 所述弹簧同时套在所述第一弹簧柱和第二弹簧柱上。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液泵, 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壳具有窗口, 所述第一。

6、拨动部和第 一压管部向外伸出所述窗口。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液泵,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设有对应所述第一拨动部的限位 部。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输液泵, 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壳设有锁扣, 在所述闭合位置, 所述锁扣锁紧所述门。 9.一种输液泵的止液夹组件, 其特征在于, 包括支架、 止液夹及弹性体, 所述止液夹的 后部与支架转动连接, 所述止液夹的前部设有第一拨动部和第一压管部, 所述弹性体设于 所述止液夹和支架之间并能够复位所述止液夹。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止液夹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设有对应所述第一拨动部 的限位部。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5。

7、235073 U 2 输液泵及其止液夹组件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医疗设备领域, 尤其是关于一种输液泵。 背景技术 0002 输液泵包括前壳、 门、 泵体和止液夹结构, 门转动安装在前壳外部, 泵体安装在前 壳内部, 输液管竖直设于前壳外部, 止液夹包括止液部分和开合部分, 止液部分能够夹紧输 液管或松开输液管, 开合部分用于驱动止液夹在夹紧状态和松开状态之间切换。 但是, 现有 止液夹结构一般比较复杂, 其止液部分和开合部分通常都是单独的零件, 不仅增加了零件 成本, 而且使装配更加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的输液泵。 0004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输液泵, 。

8、包括前壳、 门及能够对输液管止液的止液夹组件, 所 述门与所述前壳转动连接并能够在打开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往复转动, 所述止液夹组件包 括支架、 止液夹及弹性体, 所述支架与所述前壳固定, 所述止液夹的后部与支架转动连接, 所述止液夹的前部设有第一拨动部和第一压管部, 所述弹性体能够复位所述止液夹, 所述 前壳设有与所述第一压管部对应的第二压管部, 所述门设有与所述第一拨动部对应的第二 拨动部, 所述门自打开位置向所述闭合位置转动的过程中, 所述第二拨动部推动所述第一 拨动部而使所述止液夹正向转动, 所述弹性体蓄能, 且所述第一压管部远离第二压管部; 所 述门自闭合位置向所述打开位置转动的过程中。

9、, 所述弹性体使所述止液夹反向转动而复 位, 且所述第一拨动部推动所述第二拨动部而使所述门打开, 且所述第一压管部靠近第二 压管部。 门闭合时, 止液夹正向转动至松开位置; 门打开时, 止液夹在弹性回复力作用下反 向转动至止液位置。 0005 一种输液泵, 包括前壳、 门、 弹性体及能够对输液管止液的止液夹, 所述门与所述 前壳转动连接, 所述止液夹与前壳转动连接, 所述门具有斜面, 关闭所述门时, 所述斜面推 动所述止液夹正向转动至松开所述输液管的松开位置, 且所述弹性体蓄能; 打开所述门时, 所述弹性体使所述止液夹反向转动至夹紧所述输液管的止液位置, 且所述止液夹沿着所述 斜面推开所述门。。

10、 止液夹能够直接与前壳转动连接, 或者通过其它元件(如支架)与前壳转 动连接。 0006 所述第二拨动部具有斜面, 使在所述门转动的过程中, 所述第一拨动部沿着所述 斜面滑动。 0007 所述弹性体是弹簧并设于所述止液夹和支架之间。 0008 所述止液夹和支架的对应位置分别设有第一弹簧柱和第二弹簧柱, 所述弹簧同时 套在所述第一弹簧柱和第二弹簧柱上。 0009 所述前壳具有窗口, 所述第一拨动部和第一压管部向外伸出所述窗口。 0010 所述支架设有对应所述第一拨动部的限位部。 止液夹转动至松开位置时, 限位部 说 明 书 1/4 页 3 CN 205235073 U 3 对止液夹限位锁定。 打。

11、开门时, 第二拨动部的斜面拨开第一拨动部而解除限位部对止液夹 的锁定。 0011 所述前壳设有锁扣, 在所述闭合位置, 所述锁扣锁紧所述门。 0012 锁扣通常对应门中部, 止液夹通常对应门下部, 门上设置有斜面设计后, 弹性体回 复力的部分分力是沿平行于门表面的方向, 这样就能够尽可能的避免门翘起。 0013 一种输液泵的止液夹组件, 包括支架、 止液夹及弹性体, 所述止液夹的后部与支架 转动连接, 所述止液夹的前部设有第一拨动部和第一压管部, 所述弹性体设于所述止液夹 和支架之间并能够复位所述止液夹。 0014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5 1)作为止液部分的第一压管部和作为开合部分。

12、的第一拨动部集成设置在止液夹 上, 减少了零件成本, 简化了结构, 方便用户使用。 0016 2)通过第一拨动部相对门斜面的相对滑动来控制止液夹的开合, 由于斜面可以分 散一部分分力, 使得按压门的压力更小了, 同时, 门打开时由于弹性体回复力作用在第一拨 动部上, 第一拨动部再作用到门的斜面上, 门向外弹出的力不是直接向上的, 使得门弹出更 轻更柔和。 附图说明 0017 图1是本实施方式输液泵的止液夹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 图2是本实施方式输液泵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 图3是本实施方式输液泵的纵切剖视图(门处于打开位置); 0020 图4是本实施方式输液泵的横切剖视图(门处。

13、于打开位置); 0021 图5是本实施方式输液泵的纵切剖视图(门处于闭合位置); 0022 图6是本实施方式输液泵的横切剖视图(门处于闭合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4 如图1至图6所示, 一种输液泵包括前壳14、 止液夹组件及门11。 前壳14和门11转动 连接, 使门11能够相对前壳14在打开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往复转动。 止液夹组件包括止液 夹1、 支架7及弹性体。 止液夹的前部设有拨杆3和压杆2, 止液夹1的后部通过旋转轴5与支架 7转动连接, 使止液夹1能够相对支架7在松开位置和止液位置之间往复转动, 在止液位置 。

14、时, 止液夹1夹紧输液管9; 在松开位置时, 止液夹1松开输液管9。 支架7固定于前壳内部。 弹 性体能够复位止液夹。 0025 前壳设有窗口16, 拨杆和压杆能够向前伸出该窗口。 前壳还可以设有锁扣15, 该锁 扣用于锁紧门。 锁扣可以对应门的中部, 止液夹可以对应门的下部。 0026 前壳14设有与压杆对应的压管表面8, 压杆2和压管表面8能够配合起来夹紧输液 管9实现止液。 0027 门11设有与拨杆对应的抵接斜面10。 支架7设有用于限位锁定止液夹的限位槽4。 0028 止液夹1在止液位置时, 压杆2和压管表面8之间具有第一间隙, 第一间隙小于输液 管的外径。 止液夹1在松开位置时, 。

15、压杆2和压管表面8之间具有第二间隙, 第二间隙大于输 说 明 书 2/4 页 4 CN 205235073 U 4 液管的外径。 0029 止液夹1在被限位槽4限位的松开位置时, 弹性体的弹力使止液夹1被限位槽4限位 锁定, 如图1所示。 止液夹在止液位置时, 止液夹1脱离限位槽4而解锁。 0030 门11由打开位置转动到闭合位置的过程中, 抵接斜面10推动拨杆3, 使止液夹1正 向转动, 弹性体蓄能, 直至使止液夹1转动到松开位置而松开输液管9。 门11由闭合位置转动 到打开位置的过程中, 弹性体复位止液夹1, 拨杆3推动抵接斜面10而使门11打开, 此过程 中, 止液夹1反向转动直至转动到。

16、夹紧位置而止液。 正向转动是逆时针转动或顺时针转动, 对应的, 反向转动是顺时针转动或逆时针转动。 图1中, 正向转动是逆时针转动。 0031 本实施方式中, 拨杆和抵接斜面分别作为第一拨动部和第二拨动部, 压杆和压管 平面分别作为第一压管部和第二压管部, 通过操作第一、 二拨动部, 实现对第一、 二压管部 间隙的调节, 进而实现止液状态和松开状态之间的切换。 拨杆作为止液夹运动部分, 压杆作 为止液夹作用部分, 该实施方式中, 止液夹的运动部分和作用部分集成在一个元件上, 可以 很大程度地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也使得止液夹的装配和运动控制更为简单。 0032 如图1至图6所示, 在一种实施方式。

17、中, 输液泵包括前壳14、 门11及止液夹组件。 止 液夹组件包括止液夹1、 弹簧6及支架7。 0033 止液夹1的后部通过旋转轴5与支架7转动连接。 止液夹1的前部设有拨杆3和压杆 2。 支架7固定在前壳14的内部, 止液夹1和支架7的对应位置分别设有第一弹簧柱12和第二 弹簧柱13, 弹簧6同时套在第一弹簧柱12和第二弹簧柱13上, 使止液夹1通过弹簧6弹性抵接 在支架7上, 该弹簧6能够复位止液夹1。 支架7对应拨杆的位置设有限位槽4。 前壳14对应压 杆的位置设有压管平面8, 该压管平面8和压杆2配合来夹紧或松开输液管9。 门11对应拨杆 的位置设有抵接斜面10。 0034 安装时, 。

18、拨杆3扣在支架的限位槽4内, 同时, 弹簧6受到挤压使得拨杆3一直受到推 力而不致于脱扣, 此时止液夹1处于张开状态(松开位置), 输液管9是不受挤压而处于开放 状态。 安装时, 止液夹组件保持这种状态通过螺钉安装于前壳上, 这样, 前壳、 门及止液夹组 件构成了输液泵的止液机构。 后续使用过程中, 若在门打开后希望进行换管等操作, 可以再 次将拨杆扣到支架的限位槽内, 换管完成后再使止液夹从限位槽内脱出。 0035 当门11被打开时, 止液夹1从支架的限位槽4内脱出, 止液夹的压杆2把输液管9挤 压在前壳的压管平面8上, 由于弹簧弹力的作用, 使得液体不能克服止液夹的夹紧压力而下 流漏液。 。

19、0036 如图3及图4所示, 初始状态时, 止液夹1处于止液位置且门11处于打开位置。 需要 关闭门时, 拨杆3首先和门上的抵接斜面10相接触, 拨杆3不断挤压门向下, 拨杆3克服弹簧 弹力沿着抵接斜面10滑动, 止液夹1从限位槽4脱离(若门11打开后有将止液夹1锁定在限位 槽4的操作), 且止液夹1绕支架7的旋转轴5正向转动; 当门完全按压下时, 如图3所示, 拨杆3 和门上的抵接斜面10继续相对向下运动, 门到达闭合位置时, 止液夹到达松开位置。 此时, 如图5所示, 压杆2和输液管9分离, 输液管9靠泵片的挤压止液。 由于拨杆3与门11的抵接斜 面10相互作用, 门11关闭过程中, 斜面。

20、可以分散一部分分力, 使得按压门的压力更小; 门11 到达闭合位置后, 此时弹簧弹力将沿斜面分解, 将大部分的弹性力分解为与门11表面平行 方向的力, 从而可以显著降低门闭合后的外推力, 使得门对应于止液夹的部分尽可能地不 会翘起。 说 明 书 3/4 页 5 CN 205235073 U 5 0037 当门打开时, 门从锁扣15脱出, 止液夹1受到弹簧6的作用力, 绕旋转轴5反向转动。 由于门没有约束, 如图5所示, 拨杆3和门上的抵接斜面10相接触受到弹簧6的作用力, 沿抵 接斜面10把门11顶起推开。 此时如图3所示在完全推开状态, 压杆2抵接在压管表面9上, 同 时把输液管9压扁, 在。

21、弹簧作用力下, 使得液体不能克服止液夹的压力而下流漏夜, 从而达 到开门止液的目的。 门打开时, 由于弹簧的回复力通过拨杆作用到抵接斜面, 门弹出的力不 是直接垂直于门表面, 可使门的弹出更轻更柔和, 更适用于输液泵的特殊使用环境。 0038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 不能认定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 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 来说, 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 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 说 明 书 4/4 页 6 CN 205235073 U 6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5 页 7 CN 205235073 U 7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2/5 页 8 CN 205235073 U 8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 3/5 页 9 CN 205235073 U 9 图4 图5 说 明 书 附 图 4/5 页 10 CN 205235073 U 10 图6 说 明 书 附 图 5/5 页 11 CN 205235073 U 11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