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式胸腔引流器.pdf

上传人:Y94****206 文档编号:6993722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469.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20601832.6

申请日:

20101111

公开号:

CN201847957U

公开日:

20110601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M1/00

主分类号:

A61M1/00

申请人:

何建庆

发明人:

何建庆

地址:

101100 北京市通州区新华大街171号怡佳家园2号楼2003室

优先权:

CN201020601832U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盛峰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

李贺香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应用到心胸外科诊疗领域的能够持续负压吸引的闭式胸腔引流器,该引流器包括依次设置的密闭腔:负压调节腔、气体监测腔、引流收集腔,所述的负压调节腔内有一根和外界连通、并延伸到其底部的管子,所述负压调节腔和所述的气体监测腔顶部连通,所述的气体监测腔的顶部设有出气管,所述的引流收集腔的顶部和所述的气体监测腔的底部通过一个连接通道相通,所述液体收集腔的顶部设有液、气收集管,并连接有针头。本实用新型的闭式胸腔引流器可以通过在出气管处外接吸引机的方法进行持续负压吸引,而可以通过在负压调节腔添加不同的高度的水量来对气体监测腔内的负压状态进行调解。

权利要求书

1.闭式胸腔引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设置的以下密闭腔体:负压调节腔、气体监测腔、引流收集腔,所述的负压调节腔内有一根和外界连通、并延伸到其底部的管子,所述负压调节腔和所述的气体监测腔顶部连通,所述的气体监测腔的顶部设有出气管,所述的引流收集腔的顶部和所述的气体监测腔的底部通过一个连接通道相通,所述引流收集腔的顶部设有液、气收集管,并连接有针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闭式胸腔引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通道处形成一个高负压监测腔,所述的高负压监测腔上设有高负压释放装置,所述的高负压释放装置包括两个相互连通的中空柱,其中一个中空柱内一端设有按垫,该中空柱中和另一个中空柱的连通处设在按垫内侧,在按垫内侧还设有弹簧,在弹簧外侧设有底板,另一个中空柱和负压区域相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闭式胸腔引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通道处形成一个高负压监测腔,所述的高负压监测腔内设有高负压保护装置,所述的负压保护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高负压监测腔下部靠近所述气体监测腔的中空的阻塞圆柱、设置在所述高负压监测腔上部靠近所述引流收集腔的阀门,在阻塞圆柱和阀门之间设置有浮动球,阻塞圆柱及阀门的直径小于所述的浮动球的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闭式胸腔引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引流收集腔包括3个依次设置顶部连通的液体收集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闭式胸腔引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体监测腔下宽、上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闭式胸腔引流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气体监测腔的下部水平方向上标有刻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闭式胸腔引流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气体监测腔的下面背面设置有孔,孔内设有硅胶软塞。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闭式胸腔引流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负压调节腔的背面设置有孔,孔内设有硅胶软塞。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闭式胸腔引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所述负压调节腔和所述的气体监测腔的连通处设有阀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闭式胸腔引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闭式胸腔引流器还包括一个可旋转“一”字底座。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心胸外科诊疗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能够持续负压吸引的闭式胸腔引流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心胸外科使用的胸腔引流系统主要有单瓶引流装置和双瓶引流装置,其中单瓶引流装置结构简单,但是其易倒翻,且无法进行负压吸引,仅可引流胸腔内积气、少量积液,随着引流积液的增多,胸腔内积气排出困难,甚至有倒吸的可能,造成引流积气或积液失败,再次造成生命威胁。而双瓶引流装置则不能进行持续的负压吸引调节,随着引流量的增加积液瓶无法更换,收集积液量受限,使用不便,无法移动,引流气体情况不明,无法预知康复情况,安全性不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进行持续负压吸引的闭式胸腔引流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闭式胸腔引流器还能够对引流情况进行监测。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闭式胸腔引流器

闭式胸腔引流器,包括依次设置的以下密闭腔体:负压调节腔、气体监测腔、引流收集腔,所述的负压调节腔内有一根和外界连通、并延伸到其底部的管子,所述负压调节腔和所述的气体监测腔顶部连通,所述的气体监测腔的顶部设有出气管,所述的引流收集腔的顶部和所述的气体监测腔的底部通过一个连接通道相通,所述引流收集腔的顶部设有液、气收集管,并连接有针头。

优选的,所述的连接通道处形成一个高负压监测腔,所述的高负压监测腔上设有高负压释放装置,所述的高负压释放装置包括两个相互连通的中空柱,其中一个中空柱内一端设有按垫,该中空柱中和另一个中空柱的连通处设在按垫内侧,在按垫内侧还设有弹簧,在弹簧外侧设有底板,另一个中空柱和负压区域相通。

优选的,所述的连接通道处形成一个高负压监测腔,所述的高负压监测腔内设有高负压保护装置,所述的负压保护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高负压监测腔下部靠近所述气体监测腔的中空的阻塞圆柱、设置在所述高负压监测腔上部靠近所述引流收集腔的阀门,在阻塞圆柱和阀门之间设置有浮动球,阻塞圆柱及阀门的直径小于所述的浮动球的直径。

优选的,所述的引流收集腔包括3个依次设置顶部连通的液体收集腔。

优选的,所述的气体监测腔下宽、上窄。

优选的,在所述的气体监测腔的下部水平方向上标有刻度。

优选的,在所述的气体监测腔的下面背面设置有孔,孔内设有硅胶软塞。

优选的,在所述的负压调节腔的背面设置有孔,孔内设有硅胶软塞。

优选的,所述的所述负压调节腔和所述的气体监测腔的连通处设有阀门。

优选的,所述的闭式胸腔引流器还包括一个可旋转“一”字底座。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闭式胸腔引流器可以通过在出气管处外接吸引机的方法进行持续负压吸引,可以通过在负压调节腔添加不同的高度的水量来对气体监测腔内的负压状态进行调解,同时通过设置在气体监测腔上的刻度可以直观的观察到患者的排气量,做到了对排气量的实时观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闭式胸腔引流器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高负压释放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闭式胸腔引流器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闭式胸腔引流器底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闭式胸腔引流器进一步进行说明。

参见附图1,本实用新型的闭式胸腔引流器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依次设置的负压调节腔A、气体检测腔C、引流收集腔D,气体监测腔C的底部和引流收集腔D的顶部通过通道B相连,通道B也可以简化为一根管子,负压调节腔A内有一个一端和外界相通、另一端延伸到其底部的管子1,负压调节腔A和气体监测腔C在顶部相通,并在相通处2设有阀门,当不需要负压吸引时可将该阀门关闭,防止在引流器翻倒时气体监测腔C内的水流入负压调节腔A。气体监测腔C的顶部设有出气管3,引流收集腔D的顶部设有液、气收集管4,使用时,该液、气收集管4可连接插入患者肋间隙的针头,为了增加容量,引流收集腔D包括三个顶部连通的副腔。在负压调节腔A和气体监测腔C的侧壁上分别是指一个和外界相通的孔,具体可以设置在背部,并在孔中设置硅胶软塞5、硅胶软塞6,由于负压调节腔A和压力监护腔C都需要装水,并且需要对水量进行较为严格的控制,如果水量较多的话可以通过一个针管从硅胶软塞处插入从而将多余的水量吸出。

参见附图1,该闭式胸腔引流器的气体监测腔C的结构是下宽、上窄,这种结构使得引流器在翻倒时,水密封不被破坏,当引流器被重新立起时,气体监测腔C底部的水密封仍回到原位。

参见附图2,可以在通道B一个高负压释放装置,该高负压释放装置包括两个中空柱体:中空柱体7和中空柱体9,两个中空柱体通过通道8相通,在中空主体7内依次设置按垫10、弹簧11,在弹簧11外侧设有底板12,中空柱体9通过通道13和高负压区域相通。

附图2中的高负压释放装置在引流器中的安装位置参见附图3,高负压释放装置11安装在通道B的顶部,拥有高负压释放装置的通道B形成一个高负压监护腔,其中中空柱体7带有按垫10的一端伸出腔外,中空柱体9置于高负压监护腔B内并通过通道13和高负压监护腔B相通,高负压释放装置11和该闭式胸腔引流器的其他接触部分密封。为了在防止高负压监护腔B内形成高负压时气体监测腔C中的水倒流,在高负压监护腔B内还设有高负压保护装置,包括阀门15、浮球16、阻塞圆柱17。

本实用新型的闭式胸腔引流器在工作时,首先在气体监测腔C内注入2cm高的水,并根据需要在负压调节腔A内注入5-20cm高的水,当水加多时可以通过注射器插入设在负压调节腔A背部的硅胶软赛5、气体监测腔C背部的硅胶软塞6将多余的水抽处,使用时将连接在液、气收集管4上的针头插到患者肋间隙内,并在需要负压吸引时在出气管3处连接吸引机,在负压调节腔A、气体监测腔C的连通处形成相当于负压调节腔A水柱高度的负压,患者胸腔内的气体被不断抽出,当患者胸腔内形成高负压时,也就在高负压监护腔B处形成高负压,当负压高到一定程度,浮球16向上堵住阀门15,避免气体监测腔C内的水倒流,而安装在高负压监护腔B顶部的高负压释放装置14的按垫10被外界的气压向内按压,使得中空圆柱9和外界连通,从而空气进入高负压监护腔B内,高负压被释放,按垫10在弹簧11的作用下重又回到原位,而浮球16也离开阀门15,引流可以继续进行,本实用新型的高负压释放装置也可以通过用手按压按垫10的方式释放高负压。

为了实时监测引流情况,在气体监护腔C的底部也就是2cm高的水柱处添加水平刻度,如图3所示,根据引流时起泡到达的刻度位置,可以粗略的估算引流气体量,使引流气体泄漏情况直观可视性变为现实。

参见附图4,本实用新型的底座为改良设计的可旋转“一”字形底座,平常该底座19被旋转、隐藏到引流器18底部,使用时旋转至虚线处,这种底座结构使得引流器18不易翻倒。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仅仅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所作的修改都在本实用新型的等效的置换方式,亦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闭式胸腔引流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闭式胸腔引流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闭式胸腔引流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闭式胸腔引流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闭式胸腔引流器.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1847957 U (45)授权公告日 2011.06.01 CN 201847957 U *CN201847957U* (21)申请号 201020601832.6 (22)申请日 2010.11.11 A61M 1/00(2006.01) (73)专利权人 何建庆 地址 101100 北京市通州区新华大街 171 号 怡佳家园 2 号楼 2003 室 (72)发明人 何建庆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盛峰律师事务所 11337 代理人 李贺香 (54) 实用新型名称 闭式胸腔引流器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应用到心胸外科诊疗 领域的能够持续负压吸。

2、引的闭式胸腔引流器, 该 引流器包括依次设置的密闭腔 : 负压调节腔、 气 体监测腔、 引流收集腔, 所述的负压调节腔内有一 根和外界连通、 并延伸到其底部的管子, 所述负压 调节腔和所述的气体监测腔顶部连通, 所述的气 体监测腔的顶部设有出气管, 所述的引流收集腔 的顶部和所述的气体监测腔的底部通过一个连接 通道相通, 所述液体收集腔的顶部设有液、 气收集 管, 并连接有针头。 本实用新型的闭式胸腔引流器 可以通过在出气管处外接吸引机的方法进行持续 负压吸引, 而可以通过在负压调节腔添加不同的 高度的水量来对气体监测腔内的负压状态进行调 解。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3、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4 页 CN 201847959 U1/1 页 2 1. 闭式胸腔引流器, 其特征在于, 包括依次设置的以下密闭腔体 : 负压调节腔、 气体监 测腔、 引流收集腔, 所述的负压调节腔内有一根和外界连通、 并延伸到其底部的管子, 所述 负压调节腔和所述的气体监测腔顶部连通, 所述的气体监测腔的顶部设有出气管, 所述的 引流收集腔的顶部和所述的气体监测腔的底部通过一个连接通道相通, 所述引流收集腔的 顶部设有液、 气收集管, 并连接有针头。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闭式胸腔引流器,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连接通道处。

4、形成一个 高负压监测腔, 所述的高负压监测腔上设有高负压释放装置, 所述的高负压释放装置包括 两个相互连通的中空柱, 其中一个中空柱内一端设有按垫, 该中空柱中和另一个中空柱的 连通处设在按垫内侧, 在按垫内侧还设有弹簧, 在弹簧外侧设有底板, 另一个中空柱和负压 区域相通。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闭式胸腔引流器,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连接通道处形成一个 高负压监测腔, 所述的高负压监测腔内设有高负压保护装置, 所述的负压保护装置包括设 置在所述高负压监测腔下部靠近所述气体监测腔的中空的阻塞圆柱、 设置在所述高负压监 测腔上部靠近所述引流收集腔的阀门, 在阻塞圆柱和阀门之间设置有浮动。

5、球, 阻塞圆柱及 阀门的直径小于所述的浮动球的直径。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闭式胸腔引流器,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引流收集腔包括 3 个 依次设置顶部连通的液体收集腔。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闭式胸腔引流器,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气体监测腔下宽、 上 窄。 6.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闭式胸腔引流器, 其特征在于 : 在所述的气体监测腔的下部 水平方向上标有刻度。 7.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闭式胸腔引流器, 其特征在于 : 在所述的气体监测腔的下面 背面设置有孔, 孔内设有硅胶软塞。 8.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闭式胸腔引流器, 其特征在于 : 在所述的负压调节腔的。

6、背面 设置有孔, 孔内设有硅胶软塞。 9.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闭式胸腔引流器,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所述负压调节腔和所 述的气体监测腔的连通处设有阀门。 10.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闭式胸腔引流器,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闭式胸腔引流器还包 括一个可旋转 “一” 字底座。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1847957 U CN 201847959 U1/3 页 3 闭式胸腔引流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心胸外科诊疗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能够持续负压吸引的闭式胸腔 引流器。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在心胸外科使用的胸腔引流系统主要有单瓶引流装置和双瓶引流装置, 其中 单瓶引。

7、流装置结构简单, 但是其易倒翻, 且无法进行负压吸引, 仅可引流胸腔内积气、 少量 积液, 随着引流积液的增多, 胸腔内积气排出困难, 甚至有倒吸的可能, 造成引流积气或积 液失败, 再次造成生命威胁。 而双瓶引流装置则不能进行持续的负压吸引调节, 随着引流量 的增加积液瓶无法更换, 收集积液量受限, 使用不便, 无法移动, 引流气体情况不明, 无法预 知康复情况, 安全性不强。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进行持续负压吸引的闭式胸腔引流器, 本实 用新型提供的闭式胸腔引流器还能够对引流情况进行监测。 0004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 。

8、0005 本实用新型的闭式胸腔引流器 0006 闭式胸腔引流器, 包括依次设置的以下密闭腔体 : 负压调节腔、 气体监测腔、 引流 收集腔, 所述的负压调节腔内有一根和外界连通、 并延伸到其底部的管子, 所述负压调节腔 和所述的气体监测腔顶部连通, 所述的气体监测腔的顶部设有出气管, 所述的引流收集腔 的顶部和所述的气体监测腔的底部通过一个连接通道相通, 所述引流收集腔的顶部设有 液、 气收集管, 并连接有针头。 0007 优选的, 所述的连接通道处形成一个高负压监测腔, 所述的高负压监测腔上设有 高负压释放装置, 所述的高负压释放装置包括两个相互连通的中空柱, 其中一个中空柱内 一端设有按垫。

9、, 该中空柱中和另一个中空柱的连通处设在按垫内侧, 在按垫内侧还设有弹 簧, 在弹簧外侧设有底板, 另一个中空柱和负压区域相通。 0008 优选的, 所述的连接通道处形成一个高负压监测腔, 所述的高负压监测腔内设有 高负压保护装置, 所述的负压保护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高负压监测腔下部靠近所述气体监 测腔的中空的阻塞圆柱、 设置在所述高负压监测腔上部靠近所述引流收集腔的阀门, 在阻 塞圆柱和阀门之间设置有浮动球, 阻塞圆柱及阀门的直径小于所述的浮动球的直径。 0009 优选的, 所述的引流收集腔包括 3 个依次设置顶部连通的液体收集腔。 0010 优选的, 所述的气体监测腔下宽、 上窄。 0011。

10、 优选的, 在所述的气体监测腔的下部水平方向上标有刻度。 0012 优选的, 在所述的气体监测腔的下面背面设置有孔, 孔内设有硅胶软塞。 0013 优选的, 在所述的负压调节腔的背面设置有孔, 孔内设有硅胶软塞。 0014 优选的, 所述的所述负压调节腔和所述的气体监测腔的连通处设有阀门。 说 明 书 CN 201847957 U CN 201847959 U2/3 页 4 0015 优选的, 所述的闭式胸腔引流器还包括一个可旋转 “一” 字底座。本实用新型的有 益效果如下 : 0016 本实用新型的闭式胸腔引流器可以通过在出气管处外接吸引机的方法进行持续 负压吸引, 可以通过在负压调节腔添加。

11、不同的高度的水量来对气体监测腔内的负压状态进 行调解, 同时通过设置在气体监测腔上的刻度可以直观的观察到患者的排气量, 做到了对 排气量的实时观测。 附图说明 0017 图 1 为本实用新型的闭式胸腔引流器实施例 1 的结构示意图 ; 0018 图 2 为本实用新型的高负压释放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爆炸图 ; 0019 图 3 为本实用新型的闭式胸腔引流器实施例 2 的结构示意图 ; 0020 图 4 为本实用新型的闭式胸腔引流器底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闭式胸腔引流器进一步进行说明。 0022 参见附图 1, 本实用新型的闭式胸腔引流器的一个。

12、实施例, 包括依次设置的负压调 节腔 A、 气体检测腔 C、 引流收集腔 D, 气体监测腔 C 的底部和引流收集腔 D 的顶部通过通道 B相连, 通道B也可以简化为一根管子, 负压调节腔A内有一个一端和外界相通、 另一端延伸 到其底部的管子1, 负压调节腔A和气体监测腔C在顶部相通, 并在相通处2设有阀门, 当不 需要负压吸引时可将该阀门关闭, 防止在引流器翻倒时气体监测腔 C 内的水流入负压调节 腔 A。气体监测腔 C 的顶部设有出气管 3, 引流收集腔 D 的顶部设有液、 气收集管 4, 使用时, 该液、 气收集管 4 可连接插入患者肋间隙的针头, 为了增加容量, 引流收集腔 D 包括三个。

13、顶 部连通的副腔。 在负压调节腔A和气体监测腔C的侧壁上分别是指一个和外界相通的孔, 具 体可以设置在背部, 并在孔中设置硅胶软塞5、 硅胶软塞6, 由于负压调节腔A和压力监护腔 C 都需要装水, 并且需要对水量进行较为严格的控制, 如果水量较多的话可以通过一个针管 从硅胶软塞处插入从而将多余的水量吸出。 0023 参见附图 1, 该闭式胸腔引流器的气体监测腔 C 的结构是下宽、 上窄, 这种结构使 得引流器在翻倒时, 水密封不被破坏, 当引流器被重新立起时, 气体监测腔 C 底部的水密封 仍回到原位。 0024 参见附图 2, 可以在通道 B 一个高负压释放装置, 该高负压释放装置包括两个中。

14、空 柱体 : 中空柱体 7 和中空柱体 9, 两个中空柱体通过通道 8 相通, 在中空主体 7 内依次设置 按垫 10、 弹簧 11, 在弹簧 11 外侧设有底板 12, 中空柱体 9 通过通道 13 和高负压区域相通。 0025 附图 2 中的高负压释放装置在引流器中的安装位置参见附图 3, 高负压释放装置 11安装在通道B的顶部, 拥有高负压释放装置的通道B形成一个高负压监护腔, 其中中空柱 体 7 带有按垫 10 的一端伸出腔外, 中空柱体 9 置于高负压监护腔 B 内并通过通道 13 和高 负压监护腔 B 相通, 高负压释放装置 11 和该闭式胸腔引流器的其他接触部分密封。为了在 防止。

15、高负压监护腔 B 内形成高负压时气体监测腔 C 中的水倒流, 在高负压监护腔 B 内还设 有高负压保护装置, 包括阀门 15、 浮球 16、 阻塞圆柱 17。 0026 本实用新型的闭式胸腔引流器在工作时, 首先在气体监测腔C内注入2cm高的水, 说 明 书 CN 201847957 U CN 201847959 U3/3 页 5 并根据需要在负压调节腔A内注入5-20cm高的水, 当水加多时可以通过注射器插入设在负 压调节腔 A 背部的硅胶软赛 5、 气体监测腔 C 背部的硅胶软塞 6 将多余的水抽处, 使用时将 连接在液、 气收集管4上的针头插到患者肋间隙内, 并在需要负压吸引时在出气管3。

16、处连接 吸引机, 在负压调节腔A、 气体监测腔C的连通处形成相当于负压调节腔A水柱高度的负压, 患者胸腔内的气体被不断抽出, 当患者胸腔内形成高负压时, 也就在高负压监护腔 B 处形 成高负压, 当负压高到一定程度, 浮球 16 向上堵住阀门 15, 避免气体监测腔 C 内的水倒流, 而安装在高负压监护腔 B 顶部的高负压释放装置 14 的按垫 10 被外界的气压向内按压, 使 得中空圆柱 9 和外界连通, 从而空气进入高负压监护腔 B 内, 高负压被释放, 按垫 10 在弹簧 11 的作用下重又回到原位, 而浮球 16 也离开阀门 15, 引流可以继续进行, 本实用新型的高 负压释放装置也可。

17、以通过用手按压按垫 10 的方式释放高负压。 0027 为了实时监测引流情况, 在气体监护腔 C 的底部也就是 2cm 高的水柱处添加水平 刻度, 如图 3 所示, 根据引流时起泡到达的刻度位置, 可以粗略的估算引流气体量, 使引流 气体泄漏情况直观可视性变为现实。 0028 参见附图 4, 本实用新型的底座为改良设计的可旋转 “一” 字形底座, 平常该底座 19 被旋转、 隐藏到引流器 18 底部, 使用时旋转至虚线处, 这种底座结构使得引流器 18 不易 翻倒。 0029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 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仅仅受 上述实施例的限制, 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所作的修改都在本实用新型的 等效的置换方式, 亦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 明 书 CN 201847957 U CN 201847959 U1/4 页 6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1847957 U CN 201847959 U2/4 页 7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1847957 U CN 201847959 U3/4 页 8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1847957 U CN 201847959 U4/4 页 9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1847957 U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