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减小电极之间的电容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结构.pdf

上传人:e2 文档编号:699081 上传时间:2018-03-06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888.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410076881.1

申请日:

2004.09.08

公开号:

CN1595590A

公开日:

2005.03.16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H01J 17/49申请日:20040908授权公告日:20100120终止日期:20130908|||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H01J17/49

主分类号:

H01J17/49

申请人:

三星SDI株式会社;

发明人:

柳成勋

地址:

韩国京畿道

优先权:

2003.09.08 KR 62545/2003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代理人:

邹光新;张志醒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设计,该设计减小了在相邻寻址电极之间的电容同时提高了显示器的光学特性。这可以通过具有在后基板上形成的位于寻址电极的上面由两种单独构图的物质形成的的层来实现。这两种物质具有不同的介电常数和不同的光学特性。优选的,在显示器的荧光层上产生的可见光被在后基板上面形成的层反射掉,然后穿过前基板透射。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
包括以预定距离彼此分隔开的多个维持电极的前基板;
覆盖维持电极的前电介质层;
相对于该前基板布置的后基板,该后基板包括垂直于多个维持电极的多个寻址电极;
在所述前和后基板之间形成的阻挡,该阻挡确定了放电空间;
在放电空间内分别形成的荧光层;和
后电介质层,其包括在每一个阻挡下面放置的第一电介质层,并且还包括布置在寻址电极的上面并且放置在每一个放电空间的下面的第二电介质层,其中第一电介质层的白度和介电常数不同于第二电介质层的白度和介电常数。

2.
  根据权利要求1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第一电介质层中的白度小于第二电介质层中的白度,第一电介质层的介电常数小于第二电介质层的介电常数。

3.
  根据权利要求1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第一电介质层包括锐钛矿结构的二氧化钛,第二电介质层包括金红石结构的二氧化钛。

4.
  根据权利要求3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第一电介质层的白色颜料的含量小于第二电介质层的白色颜料的含量。

5.
  根据权利要求1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第一电介质层是光学透明的电介质材料,和第二电介质层包括白色颜料。

6.
  根据权利要求1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阻挡是彼此之间处于预定距离的条形形状,以便形成放电空间,第一电介质层平行于寻址电极形成,第二电介质层在第一电介质层之间形成。

7.
  根据权利要求1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阻挡是以矩阵布置形成以便划分放电空间,第一电介质层沿着阻挡平行于寻址电极形成,第二电介质层沿着寻址电极形成。

8.
  根据权利要求1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第一和第二电介质层包括从由氧化铝(Al2O3)、氧化钇(Y2O3)、氧化镁(MgO)、氧化钙(CaO)、氧化钽(Ta2O5)、氧化硅(SiO2)和氧化钡(BaO)构成的组中选择的材料。

9.
  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
包括以预定距离彼此分隔开的多个维持电极的前基板;
覆盖维持电极的前电介质层;
相对于该前基板布置的后基板,该后基板包括垂直于多个维持电极的多个寻址电极;
在所述前和后基板之间形成的阻挡,该阻挡确定了放电空间;
在放电空间内分别形成的荧光层;和
后电介质层,其包括在每一个阻挡下面放置的第一电介质层,并且还包括布置在寻址电极的上面并且放置在每一个放电空间的下面的第二电介质层,其中第一电介质层是光学透明的电介质材料,和第二电介质层是光学反射的材料。

10.
  根据权利要求9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第一电介质层包括锐钛矿结构的二氧化钛。

11.
  根据权利要求10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在第一电介质层中包含的二氧化钛的含量等于或者小于在第二电介质层中包含的二氧化钛的含量。

12.
  根据权利要求9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阻挡是以预定距离成条形形状以划分放电空间,第一电介质层在寻址电极之间并且平行于该寻址电极形成,第二电介质层在和第一电介质层是同一层上的寻址电极的上面形成。

13.
  根据权利要求9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阻挡是以矩阵布置形成以便划分放电空间,第一电介质层在寻址电极之间并且平行于该寻址电极形成,第二电介质层在和第一电介质层是同一层上的寻址电极的上面形成。

14.
  根据权利要求9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第二电介质层包括金红石结构的二氧化钛。

15.
  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
包括以预定距离彼此分隔开的多个维持电极的前基板;
覆盖维持电极的前电介质层;
相对于该前基板布置的后基板,该后基板包括垂直于多个维持电极的多个寻址电极;
在所述前和后基板之间形成的阻挡,该阻挡确定了放电空间;
在放电空间内分别形成的荧光层;和
布置在后基板上面和在该后基板上形成的寻址电极上面的后电介质层,该后电介质层包括在单一层上构图的第一电介质层和第二电介质层,该第一电介质层在相邻寻址电极之间形成,第一电介质层的介电常数小于第二电介质层的介电常数。

16.
  根据权利要求15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第二电介质层被构图成补充第一电介质层。

17.
  根据权利要求15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第二电介质层被布置在放电空间的下面并且具有高的光学反射率。

18.
  根据权利要求17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第一电介质层是光学透射的。

19.
  根据权利要求15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第一和第二电介质层的每一个都包括二氧化钛。

20.
  根据权利要求15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第二电介质层包括从由氧化铝(Al2O3)、氧化钇(Y2O3)、氧化镁(MgO)、氧化钙(CaO)、氧化钽(Ta2O5)、氧化硅(SiO2)和氧化钡(BaO)构成的组中选择的材料。

说明书

用于减小电极之间的电容的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结构
要求优选权
本申请参考、引用并且要求根据35U.S.C.§119从在2003年9月8日在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并被授予序列号No.2003-62545的申请“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产生的所有权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等离子体显示面板,更具体而言,涉及具有改善的结构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该改善的结构能够在寻址期间减小在寻址电极之间的电容,由此降低了功耗并提高了显示效率。
背景技术
通常,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被以一种方式构成,当在放置在紧密靠近的空间内的两个电极之间填充气体并且给它们施加预定电压时产生辉光放电。在辉光放电期间产生的紫外线激励以预定图形形成的荧光层,因此形成可视图像。
这样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被分成直流、交流以及混和类型。根据电极的数量,面板可以具有至少两个电极或者三个电极用于辉光放电。对于直流类型,增加一个辅助电极,对于交流类型,使用寻址电极以便在选择和维持放电被分离的同时提高寻址速度。
根据用于辉光放电的电极的位置,可以将交流类型分类为相对电极和表面放电电极类型。在相对电极的结构中,用于产生辉光放电的两个维持电极被分别放置在前基板上和后基板上,使得沿着面板的垂直轴形成辉光放电。在表面放电电极的结构中,两个维持电极位于相同基板上,使得在单一基板上产生辉光放电。
然而,当对寻址电极施加信号时,在电极之间能够产生不需要的电容。而且,基板也可能不充分地透射或者充分地反射在荧光层上产生的可见光。需要设计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该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在提高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构成元件的光学特性的同时减小电极之间的电容。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PDP的改善设计。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也是提供对于减小在相邻寻址电极之间的电容的PDP的设计。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减小在PDP中形成并透射到外面的可视图像的吸收的PDP的设计。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PDP的结构,该结构在减小产生的可视图像的吸收的同时减小寻址电极之间的电容。
这些和其它目的可以通过设计具有在阻挡肋条的下面和在放电单元下面的后基板上形成的后电介质层的PDP来实现。由在单一层上形成的第一电介质层和第二电介质层形成后电介质层。该第二电介质层补充构图的第一电介质层以便在单一层上形成该后电介质层。
在阻挡肋条下面在相邻放电单元之间并且在相邻寻址电极之间以条形图形形成第一电介质层。形成第二电介质层以便填充到在形成和构图第一电介质层之后留下的后电介质层的剩余空间中。因此,同样以条形图形形成第二电介质层,该第二电介质层形成在放电单元的下面,形成在寻址电极的上面,并且形成在相邻阻挡肋条之间。第一电介质层由具有介电常数低于第二电介质层的介电常数的材料形成。该第二电介质层具有高的反射率,同时第一电介质层具有低的反射率。通过以这种方式形成后电介质层,能够减小在相邻寻址电极之间的电容,同时通过同时反射在放电单元中产生的最大量可见光来提高光学效率。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通过参考下面的详细描述,对本发明更全面的理解及其伴随的优势将显而易见,同时能对此有更好地了解,附图中相似的参考标号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其中:
图1是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一个例子的部分截面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图2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截面图;和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分解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转向附图,图1是等离子体显示面板10的一个例子。参考附图1,前基板11被放置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10的上部内,一对维持电极12分别具有预定宽度和高度,公共电极和扫描电极形成在前基板11的底部上。
用于施加电压的总线电极13分别形成在维持电极12的底部上。维持电极12和总线电极13被前电介质层14覆盖,保护层15形成在前电介质层14的底部上。
后基板21被布置成与前基板11相对。预定了宽度和高度的寻址电极22形成在后基板21上。后基板21和寻址电极22被后电介质层23覆盖。
在后电介质层23的上面,形成阻挡24用于划分放电空间25和阻止在相邻放电空间25之间的串扰。将放电气体填充到该放电空间25中。每一个放电空间具有显示红、绿和蓝中的一种颜色的荧光层26。
用于制造该后基板21的例如玻璃粉末的相同材料基本上可以被用来提高后电介质层23的透射率。然而,该后电介质层23中的玻璃粉末降低了面板10的性能,因为荧光体中产生的大量可见光穿过了该后电介质层23。
为了克服这个缺陷,已经存在一种方法,其中二氧化钛TiO2被加到后电介质层的材料中以便提高后电介质层的白度和反射率。跟二氧化钛相关的技术在日本专利公开号No.2003-112947中公开了。
在后电介质层中使用二氧化钛的一个缺点是二氧化钛可以导电,并且在均匀和同质地添加到后电介质层时,该电介质层的介电常数通常总体升高。沿着细小间距(fine pitch)的趋势,寻址电极之间的距离减小,增加了寻址期间在寻址电极之间的电容。在相邻寻址电极之间的电容是C=εA/d,其中ε是在电极之间的材料的介电常数,d是电极之间的距离。使用二氧化钛作为后电介质层,介电常数ε很高,且在电极之间的距离d很小,导致电容C很高。因此,减小了面板的功率效率,降低了显示效率。
现在转向图2和3,图2和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100。参考附图2和3,等离子体显示面板100包括由玻璃或者透明材料制成的前基板111,和与该前基板111相对放置的后基板121。图3是图2中的PDP100的沿III-III’方向的截面图。
在前基板111的下面,形成维持电极112和总线电极113。维持电极112可以由透明的导电材料形成,例如在前基板111的底表面上的ITO薄膜。维持电极112被分割成与阻挡124相对应的各部分,并且其具有沿着该电极以预定距离隔开的突起。然而,该维持电极不被限定为上述形状,而是可以以多种形状形成,例如条形。
维持电极112由公共电极112a和扫描电极112b构成,其交替地成对布置。公共电极112a和扫描电极112b的突起相对布置,该公共电极112a和扫描电极112b彼此被预定的放电间隙分开。
导电的总线电极113平行形成在维持电极112的底部上并且具有比维持电极112小的宽度。这里,总线电极113可以由具有极好的导电性的材料形成,例如包含银膏作为其主要成分的导电材料。然而,可以省略总线电极113。
维持电极112被前基板111的底部上的前电介质层114覆盖。例如氧化镁(MgO)薄膜的保护层115形成在前电介质层114的底部上。后基板121被布置成与前基板111相对。
寻址电极122形成在后基板121的顶部上,并且被后电介质层123覆盖。后电介质层123是本发明的主要特征。关于该后电介质层123的细节将在后面解释。寻址电极122以条形形状形成,并且优选被定向为垂直于总线电极113以及在其间具有预定距离。
阻挡124形成在后电介质层123的顶部上并且彼此之间以预定距离隔开。阻挡124被配置成划分在前基板111和后基板121之间的放电空间130。
具体说,阻挡124具有预定的宽度和高度,并且平行于寻址电极122形成。阻挡124被配置成一个寻址电极122被布置在两个阻挡124中间,反之亦然。在每一个放电空间中,维持电极112的公共电极112a和扫描电极112b成对形成,并且这些电极的突起部分被放电间隙分隔开。阻挡124不受限于上述结构,可以以任何结构形成以便将放电空间分成预定布置的像素图形。
荧光层125被分别布置在阻挡124之间的放电空间130中。荧光层125被设计成覆盖阻挡124的内侧和后电介质层123的顶侧。对于荧光层125,使用红、绿和蓝荧光体。包含一个红荧光层、一个绿荧光层和一个蓝荧光层125的荧光层构成一组。
在其上包含寻址电极122的后基板121和具有放电空间130的阻挡124之间形成后电介质层123。后电介质层123被构图成具有对应于阻挡124的底部的第一电介质层141和用于覆盖寻址电极122的第二电介质层142,该第二电介质层142被布置在放电空间130的下面。
具体说,第一和第二电介质层141和142被交替布置在同一平面上或者在同一层123上,由此相互补充。第一电介质层141平行于阻挡124形成,而第二电介质层142平行于寻址电极122。在本发明中,在白度方面和介电常数方面,第一电介质层141中的材料不同于第二电介质层142中的材料。
例如,第一和第二电介质层141和142都可以包含白色颜料以便提高它们的反射率,在第一电介质层141中的介电常数和白色颜料的量期望小于在第二电介质层142中的介电常数和白色颜料的量。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使在用于第一和第二电介质层141和142的材料之间的介电常数和白度彼此不同,第一电介质层141能够包含锐钛矿结构的二氧化钛,同时第二电介质层142包含金红石结构的二氧化钛。
因为锐钛矿结构的二氧化钛的介电常数ε1和金红石结构的二氧化钛的介电常数ε2分别是31和114,包含锐钛矿结构的二氧化钛的第一电介质层141的介电常数可以小于包含金红石结构的二氧化钛的第二电介质层142的介电常数。
当在第一电介质层中的锐钛矿结构的二氧化钛的含量等于在第二电介质层142中的金红石结构的二氧化钛的含量时,第一电介质层141的白度小于第二电介质层142的白度,如下面的表1中的实验中表示的:
                        表1

锐钛矿结构的二氧化钛金红石结构的二氧化钛平均耐电压728.5V669.5V最小耐电压575.5V455.3V平均耐电压每厚度49.3/□46.2/□白度71.3576.43

参考上面的表1,实验证实,包含锐钛矿结构的二氧化钛的第一电介质层141的耐电压大于包含金红石结构的二氧化钛的第二电介质层142的耐电压,但是包含锐钛矿结构的二氧化钛的第一电介质层141的白度小于包含金红石结构的二氧化钛的第二电介质层142的白度。
通过改变第一电介质层141中包含的锐钛矿结构的二氧化钛的含量与第二电介质层142中包含的金红石结构的二氧化钛的含量的比率,可以调整在第一和第二电介质层141和142之间的介电常数和白度的不同。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电介质层141由不包含白色颜料的透明电介质材料构成,而第二电介质层142由包含白色颜料的电介质材料构成,结果第一和第二电介质层141和142具有不同的介电常数和不同的白度。在该实施例中,第一电介质层141具有高的光学透射率,因为它不包含白色颜料,但是第二电介质层142的光学反射率更高,因为有其中包含的白色颜料存在。同样,第一电介质层141的介电常数ε1可以小于第二电介质层142的介电常数ε2
关于包括第一和第二电介质层141和142的后电介质层123,具有介电常数小于第二电介质层142的介电常数的第一电介质层141优选布置在相邻第二电介质层142之间。因为寻址电极122被第二电介质层142覆盖,且具有介电常数小于第二电介质层142的介电常数的第一电介质层141被布置在寻址电极122之间同时与寻址电极122的顶部相对,可以期望在相邻寻址电极122之间的电容C小于其中仅使用一种材料用于后电介质层的图1中所示的PDP10。
不同于位于放电空间130下面的第二电介质层142,第一电介质层141几乎不影响从荧光层125发射的可见光,因为它没有布置在放电空间130附近,而是布置在阻挡124的下面。出于这个原因,第一电介质层141的白度可以小于第二电介质层142的白度,或者第一电介质层141可以不包含白色颜料。因为第二电介质层142的白度高于第一电介质层141的白度,通过图2的布置可以提高从荧光层125发射的可见光能够被充分反射的的反射率。因此,面板的功耗被减小并且提高了显示效率。
可以理解,本发明决不受限于锐钛矿结构和金红石结构的二氧化钛。可替换的,第一和第二电介质层141和142可以包含氧化铝(Al2O3)、氧化钇(Y2O3)、氧化镁(MgO)、氧化钙(CaO)、氧化钽(Ta2O5)、氧化硅(SiO2)和氧化钡(BaO)之一以便产生白色颜料。
现在转向图4,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PDP200。参考图4,同前面的实施例一样,图4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200由玻璃或者透明材料的前基板211以及相对于该前基板211的后基板221构成。
在图4的PDP200中,维持电极212形成在前基板211的底部上,条形的总线电极213具有比维持电极212窄的宽度,并形成在维持电极212的底部上。这里,维持电极212由透明的ITO薄膜构成,和该总线电极213可以由更导电的材料形成。
连接总线电极213的维持电极212被分割成对应于阻挡的各部分。优选的,维持电极212包括公共电极212a和扫描电极212b,其中预定的放电间隙将公共电极212a与扫描电极212b分隔开。同样,每一个公共电极212a和扫描电极212b都具有沿着电极被预定距离分隔开的突起。可以理解,维持电极212绝不受限于上面的配置,可以例如是被形成为具有相同的宽度。公共电极212a和扫描电极212b交替地成对布置,同时被预定的放电间隙分隔开。维持电极212和总线电极213被前电介质层214覆盖。然后在前电介质层214上形成保护层215。
寻址电极222形成在面对前基板211的后基板221的一侧上的后基板221的顶部上。然后,具有寻址电极222的后基板211的一侧被后电介质层223覆盖。该后电介质层223是本发明的主要特征。该后电介质层223的细节将在后面解释。
寻址电极222以条形形状形成,并且以预定距离彼此分隔开。寻址电极222优选被定向为垂直于维持电极212和总线电极213。可以理解,本发明绝不受限于上面的配置。
阻挡224以矩阵(二维或者类似网格)布置形成在后电介质层223上,并且起到划分在前和后基板211和221之间的放电空间230的作用。在图4的PDP200中,阻挡224被分成以预定距离彼此分隔开并且以条形形状形成的第一阻挡224a,和相交于第一阻挡224a的第二阻挡224b。这里,第一阻挡224a被布置成平行于寻址电极222。第二阻挡224b和第一阻挡224a一起形成,并且期望由跟第一阻挡224a基本相同的材料形成。可以理解,本发明绝不受限于图4中所示的阻挡布置,因为该阻挡也可以以任何结构形成以便将放电空间230分成预定布置的像素图形。
寻址电极222位于每一个放电空间230的下面并且被第一和第二阻挡224a和224b分开。在放电空间230的上面,其间具有预定放电间隙的维持电极212的公共电极212a和扫描电极212b位于放电空间230的上面。该布置允许在寻址电极222和维持电极212之间放电。分别连接维持电极212的总线电极213期望被布置成对应于第二阻挡224b,因此提高了孔径率(aperture rate)。荧光层225形成在被第一和第二阻挡224a和224b划分的每一个放电空间230中。
后电介质层223放置在第一和第二阻挡224a和224b的下面并且也在放电空间230的下面。该后电介质层223是本发明的主要特征。
后电介质层223被构图为具有对应于第一阻挡224a的底部的第一电介质层241和覆盖寻址电极222且位于放电空间230的下面的第二电介质层242。
具体说,第一和第二电介质层241和242被交替布置在同一平面上。第一电介质层241平行于第一阻挡224a形成,而第二电介质层242平行于寻址电极222。这里,第一和第二电介质层241和242的白度和介电常数各不同。
例如,当第一和第二电介质层241和242都包含白色颜料以便提高它们的反射率时,在第一电介质层241中的介电常数和白色颜料的白度期望小于在第二电介质层242中的介电常数和白度。
为了使第一和第二电介质层241和242的介电常数和白度彼此不同,第一电介质层241中的白色颜料可以由锐钛矿结构的二氧化钛构成,同时第二电介质层142中的白色颜料可以由金红石结构的二氧化钛构成。通过调整第一电介质层241中包含的锐钛矿结构的二氧化钛的含量与第二电介质层242中包含的金红石结构的二氧化钛的含量的比率,可以调整在第一和第二电介质层241和242之间的介电常数和白度的不同。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电介质层241由不包含白色颜料的透明电介质材料构成,而第二电介质层142由包含白色颜料的电介质材料构成,对于这样的布置,第一和第二电介质层241和242的介电常数和白度彼此不同。具体而言,第一电介质层241具有高的透射率,因为它没有任何白色颜料,但是第二电介质层242的反射率更高,因为其中包含白色颜料。第一电介质层241的介电常数优选小于第二电介质层242的介电常数,因为第一电介质层241完全位于相邻寻址电极222之间。
关于具有第一和第二电介质层241和242的后电介质层223,具有介电常数小于第二电介质层242的介电常数的第一电介质层241优选布置在第二电介质层242的相邻条之间。因为寻址电极222被第二电介质层242覆盖,且具有介电常数小于第二电介质层242的介电常数的第一电介质层241被布置在寻址电极222之间,可以期望在寻址期间在寻址电极222之间的电容C小于图1中所示的PDP10的电容,它的后电介质层均匀包含白色颜料。
不同于位于放电空间230下面的第二电介质层242,第一电介质层241几乎不影响从荧光层225中产生的可见光,因为第一电介质层241仅位于放电空间230之间而不在放电空间230的下面。出于这个原因,第一电介质层241的白度优选小于第二电介质层242的白度,或者可替换的,第一电介质层241可以不包含任何白色颜料。因为第二电介质层242的白度高于第一电介质层241的白度,所以可以提高从荧光层225发射的可见光能够被充分反射的反射率。因此,减小了面板的功耗并且提高了显示效率。
在第一和第二电介质层241和242中包含的白色颜料绝不受限于二氧化钛,而是可以是氧化铝(Al2O3)、氧化钇(Y2O3)、氧化镁(MgO)、氧化钙(CaO)、氧化钽(Ta2O5)、氧化硅(SiO2)和氧化钡(BaO)之一,如图2的PDP100中的一样。
如上所述,因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具有不同白度和介电常数的后电介质层分别被放置在荧光层和阻挡的下面,所以后电介质层具有提高的反射率和在寻址期间在寻址电极之间减小的电容。因此,减小了面板的无用的功率损耗,提高了显示效率。
在本发明被具体示出和参考实例性实施例被具体描述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都理解,在不脱离由附属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进行多种变化。

用于减小电极之间的电容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结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用于减小电极之间的电容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结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用于减小电极之间的电容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结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用于减小电极之间的电容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结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于减小电极之间的电容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结构.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设计,该设计减小了在相邻寻址电极之间的电容同时提高了显示器的光学特性。这可以通过具有在后基板上形成的位于寻址电极的上面由两种单独构图的物质形成的的层来实现。这两种物质具有不同的介电常数和不同的光学特性。优选的,在显示器的荧光层上产生的可见光被在后基板上面形成的层反射掉,然后穿过前基板透射。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基本电气元件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