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炒茶机用炒锅.pdf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990080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407.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21114646.9

申请日:

20151230

公开号:

CN205431885U

公开日:

20160810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失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23F3/06

主分类号:

A23F3/06

申请人:

绍兴县花坞茶叶专业合作社

发明人:

陆柏祥

地址:

312000 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漓渚镇红星村

优先权:

CN201521114646U

专利代理机构:

绍兴市越兴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

蒋卫东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炒茶机用炒锅,包括炒锅本体,所述炒锅本体的内侧底部从内到外设置有多个以炒锅本体底部的中心为环心的环状凸起。本实用新型炒茶机用炒锅在揉捻工序中,锅内的茶叶不需要人工干预即能自动均匀分布。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炒茶机用炒锅,包括炒锅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炒锅本体的内侧底部从内到外设置有多个以炒锅本体底部的中心为环心的环状凸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炒茶机用炒锅,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环状凸起之间的距离从内到外依次递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炒茶机用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凸起的横截面为弧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炒茶机用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炒锅本体的内侧底部中心处设置有茶叶分流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炒茶机用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茶叶分流杆包括杆体以及固定在杆体顶端的分流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炒茶机用炒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杆体为圆柱形结构,分流头为球形结构。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茶叶炒制技术领域,具体讲是一种炒茶机用炒锅。

背景技术

在茶叶的加工过程中,通常需要涉及以下的两个重点步骤,即杀青和揉捻。其中杀青是利用高温,使水分从叶缘的水孔与叶底的气孔散发,直到叶子的每一部分细胞都消失所需的水分,保持叶细胞的本色。揉捻是杀青国过的茶青,要经过揉捻,把叶细胞揉破,并揉成卷曲的样子。因为不揉破叶细胞,茶的成分不容易冲泡出来也不容易保存。揉捻的轻重也塑造了茶叶不同的风格,轻轻一揉便罢的茶,茶性显然非常味淡,反复揉的茶茶性会比较浓厚,可多次冲泡仍然味浓香纯。

以上的过程,对炒作人员熟练度的要求较高,特别是针对不同的步骤对人工操作要求都不同。因此能熟练操作整个过程的人并不多,直接导致了茶叶生产效率低下。若是采用自动炒茶机来进行炒制,往往存在对茶叶分流不均匀,出现局部堆积,特别是锅底的中部,会堆积大量的茶叶,不仅影响了茶叶的优品率,同时还需要进行人工的分流干预,不利于大规模生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案由此而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在揉捻工序中,锅内的茶叶不需要人工干预即能自动均匀分布的炒茶机用炒锅。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炒茶机用炒锅,包括炒锅本体,所述炒锅本体的内侧底部从内到外设置有多个以炒锅本体底部的中心为环心的环状凸起。

作为优选,相邻两个环状凸起之间的距离从内到外依次递减。

作为优选,所述环状凸起的横截面为弧形结构。

作为改进,所述炒锅本体的内侧底部中心处设置有茶叶分流杆。

作为优选,所述茶叶分流杆包括杆体以及固定在杆体顶端的分流头。

作为优选,所述杆体为圆柱形结构,分流头为球形结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一、本实用新型炒茶机用炒锅通过在锅底的内侧设置多个环状凸起,在揉捻工序中,以对锅内的茶叶起到一定径向向内的阻挡作用,可有效避免茶叶在锅底中心处堆积,同时,相邻两个环状凸起之间形成分流通道,能够对茶叶起到一定的分流作用,实现茶叶的均匀分布,有效提高茶叶的成品质量。

二、通过设置茶叶分流杆,在揉捻工序中,可进一步提高茶叶分布的均匀度,令每片茶叶都能得到适当的揉捻,进一步提高茶叶的成品质量。

综上,本实用新型炒茶机用炒锅在揉捻工序中,不需要人工干预即能够使茶叶在锅内均匀分布,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炒茶机用炒锅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1、炒锅本体2、环状凸起3、茶叶分流杆31、杆体32、分流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阐述。

如图1所示:一种炒茶机用炒锅,包括炒锅本体1。炒锅本体1的内侧底部从内到外设置有多个以炒锅本体1底部的中心为环心的环状凸起2。

为了使得茶叶在锅底分布更加均匀,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环状凸起2之间的距离从内到外依次递减。同时,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小环状凸起2对揉捻球的干扰,保证揉捻的连续性,将环状凸起2的横截面设计为弧形结构。弧形结构的环状凸起2,具有平滑的过渡作用,能够有效避免揉捻球在锅底因触碰到环状凸起2出现卡顿而影响揉捻的连续性。

通过以上结构设计,在揉捻工序中,环状凸起2能对锅内的茶叶起到一定径向向内的阻挡作用,可有效避免茶叶在锅底中心处堆积,同时,相邻两个环状凸起2之间形成分流通道,能够对茶叶起到一定的分流作用,实现茶叶的均匀分布,有效提高茶叶的成品质量。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对炒锅作了进一步改进,炒锅本体1的内侧底部中心处设置有茶叶分流杆3。茶叶分流杆3包括杆体31以及固定在杆体31顶端的分流头32。

本实施例中,杆体31为圆柱形结构。如此设计,能够对茶叶起到柔顺的分流效果。分流头32为球形结构。如此设计,可有效避免分流杆产生对茶叶炒制产生不利影响的阻力。

通过设置茶叶分流杆3,在揉捻工序中,可进一步提高茶叶分布的均匀度,令每片茶叶都能得到适当的揉捻,进一步提高茶叶的成品质量。

综上,本实用新型炒茶机用炒锅在揉捻工序中,不需要人工干预即能够使茶叶在锅内均匀分布,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实用性强。

以上所述依据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中记载的内容。

一种炒茶机用炒锅.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一种炒茶机用炒锅.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一种炒茶机用炒锅.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炒茶机用炒锅.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炒茶机用炒锅.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521114646.9 (22)申请日 2015.12.30 A23F 3/06(2006.01) (73)专利权人 绍兴县花坞茶叶专业合作社 地址 312000 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漓渚镇红 星村 (72)发明人 陆柏祥 (74)专利代理机构 绍兴市越兴专利事务所 ( 普 通合伙 ) 33220 代理人 蒋卫东 (54) 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炒茶机用炒锅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炒茶机用炒锅, 包括炒 锅本体, 所述炒锅本体的内侧底部从内到外设置 有多个以炒锅本体底部的中心为环心的环状凸 起。 本实用新型炒茶机用炒锅在揉捻工。

2、序中, 锅内 的茶叶不需要人工干预即能自动均匀分布。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附图1页 CN 205431885 U 2016.08.10 CN 205431885 U 1.一种炒茶机用炒锅, 包括炒锅本体, 其特征在于: 所述炒锅本体的内侧底部从内到外 设置有多个以炒锅本体底部的中心为环心的环状凸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炒茶机用炒锅, 其特征在于: 相邻两个环状凸起之间的距 离从内到外依次递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炒茶机用炒锅, 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凸起的横截面为弧 形结构。 4.根。

3、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炒茶机用炒锅, 其特征在于: 所述炒锅本体的内侧底部中 心处设置有茶叶分流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炒茶机用炒锅, 其特征在于: 所述茶叶分流杆包括杆体以 及固定在杆体顶端的分流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炒茶机用炒锅, 其特征在于: 所述杆体为圆柱形结构, 分 流头为球形结构。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5431885 U 2 一种炒茶机用炒锅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茶叶炒制技术领域, 具体讲是一种炒茶机用炒锅。 背景技术 0002 在茶叶的加工过程中, 通常需要涉及以下的两个重点步骤, 即杀青和揉捻。 其中杀 青是利用高温。

4、, 使水分从叶缘的水孔与叶底的气孔散发, 直到叶子的每一部分细胞都消失 所需的水分, 保持叶细胞的本色。 揉捻是杀青国过的茶青, 要经过揉捻, 把叶细胞揉破, 并揉 成卷曲的样子。 因为不揉破叶细胞, 茶的成分不容易冲泡出来也不容易保存。 揉捻的轻重也 塑造了茶叶不同的风格, 轻轻一揉便罢的茶, 茶性显然非常味淡, 反复揉的茶茶性会比较浓 厚, 可多次冲泡仍然味浓香纯。 0003 以上的过程, 对炒作人员熟练度的要求较高, 特别是针对不同的步骤对人工操作 要求都不同。 因此能熟练操作整个过程的人并不多, 直接导致了茶叶生产效率低下。 若是采 用自动炒茶机来进行炒制, 往往存在对茶叶分流不均匀,。

5、 出现局部堆积, 特别是锅底的中 部, 会堆积大量的茶叶, 不仅影响了茶叶的优品率, 同时还需要进行人工的分流干预, 不利 于大规模生产。 0004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本案由此而生。 实用新型内容 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提供一种在揉捻工序中, 锅内的茶 叶不需要人工干预即能自动均匀分布的炒茶机用炒锅。 0006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炒茶机用炒锅, 包括炒锅本 体, 所述炒锅本体的内侧底部从内到外设置有多个以炒锅本体底部的中心为环心的环状凸 起。 0007 作为优选, 相邻两个环状凸起之间的距离从内到外依次递减。 0008 作为优选。

6、, 所述环状凸起的横截面为弧形结构。 0009 作为改进, 所述炒锅本体的内侧底部中心处设置有茶叶分流杆。 0010 作为优选, 所述茶叶分流杆包括杆体以及固定在杆体顶端的分流头。 0011 作为优选, 所述杆体为圆柱形结构, 分流头为球形结构。 0012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 具有以下优点: 0013 一、 本实用新型炒茶机用炒锅通过在锅底的内侧设置多个环状凸起, 在揉捻工序 中, 以对锅内的茶叶起到一定径向向内的阻挡作用, 可有效避免茶叶在锅底中心处堆积, 同 时, 相邻两个环状凸起之间形成分流通道, 能够对茶叶起到一定的分流作用, 实现茶叶的均 匀分布, 有效。

7、提高茶叶的成品质量。 0014 二、 通过设置茶叶分流杆, 在揉捻工序中, 可进一步提高茶叶分布的均匀度, 令每 片茶叶都能得到适当的揉捻, 进一步提高茶叶的成品质量。 0015 综上, 本实用新型炒茶机用炒锅在揉捻工序中, 不需要人工干预即能够使茶叶在 说 明 书 1/2 页 3 CN 205431885 U 3 锅内均匀分布, 结构简单, 操作方便, 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0016 图1是本实用新型炒茶机用炒锅的结构示意图。 0017 图中所示: 1、 炒锅本体 2、 环状凸起 3、 茶叶分流杆 31、 杆体 32、 分流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

8、步详细阐述。 0019 如图1所示: 一种炒茶机用炒锅, 包括炒锅本体1。 炒锅本体1的内侧底部从内到外 设置有多个以炒锅本体1底部的中心为环心的环状凸起2。 0020 为了使得茶叶在锅底分布更加均匀, 本实施例中, 相邻两个环状凸起2之间的距离 从内到外依次递减。 同时, 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小环状凸起2对揉捻球的干扰, 保证揉捻的连 续性, 将环状凸起2的横截面设计为弧形结构。 弧形结构的环状凸起2, 具有平滑的过渡作 用, 能够有效避免揉捻球在锅底因触碰到环状凸起2出现卡顿而影响揉捻的连续性。 0021 通过以上结构设计, 在揉捻工序中, 环状凸起2能对锅内的茶叶起到一定径向向内 的阻挡作用。

9、, 可有效避免茶叶在锅底中心处堆积, 同时, 相邻两个环状凸起2之间形成分流 通道, 能够对茶叶起到一定的分流作用, 实现茶叶的均匀分布, 有效提高茶叶的成品质量。 0022 此外, 本实用新型还对炒锅作了进一步改进, 炒锅本体1的内侧底部中心处设置有 茶叶分流杆3。 茶叶分流杆3包括杆体31以及固定在杆体31顶端的分流头32。 0023 本实施例中, 杆体31为圆柱形结构。 如此设计, 能够对茶叶起到柔顺的分流效果。 分流头32为球形结构。 如此设计, 可有效避免分流杆产生对茶叶炒制产生不利影响的阻力。 0024 通过设置茶叶分流杆3, 在揉捻工序中, 可进一步提高茶叶分布的均匀度, 令每片 茶叶都能得到适当的揉捻, 进一步提高茶叶的成品质量。 0025 综上, 本实用新型炒茶机用炒锅在揉捻工序中, 不需要人工干预即能够使茶叶在 锅内均匀分布, 结构简单, 操作方便, 实用性强。 0026 以上所述依据实施例为启示, 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 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 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思想的范围内, 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 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 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中记载的内容。 说 明 书 2/2 页 4 CN 205431885 U 4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1 页 5 CN 205431885 U 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其他类不包含的食品或食料;及其处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