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黄豆与豆荚壳的分离设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黄豆与豆荚壳的分离设备.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520966689.3 (22)申请日 2015.11.30 A23N 15/10(2006.01) (73)专利权人 成都德善能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一环路南 二段 1 号 1 栋 5 层 31 号 (72)发明人 李燕 (74)专利代理机构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 有限公司 51214 代理人 房云 (54) 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黄豆与豆荚壳的分离设备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黄豆与豆荚壳的分离 设备, 包括 : 机壳、 设置在机壳顶端的进料口和设 置在机壳下端的出料口、 设置在机壳内的。
2、三个筛 子, 三个筛子从上到下在同一垂直轴线上平行设 置, 每一个筛子的通过连接杆连接到传动装置, 传 动装置与机壳外的电机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和 原理简单, 采用将传统簸动方式通过机械原理实 现, 然后通过优化结构实现黄豆和碎渣的分离, 采 用电机自动输出动力实现自动化操作, 完全脱离 手工操作。 (51)Int.Cl.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 CN 205358159 U 2016.07.06 CN 205358159 U 1.一种黄豆与豆荚壳的分离设备, 其特征在于包括:。
3、 机壳、 设置在机壳顶端的进料口和 设置在机壳下端的出料口、 设置在机壳内的三个筛子, 三个筛子从上到下在同一垂直轴线 上平行设置, 每一个筛子的通过连接杆连接到传动装置, 传动装置与机壳外的电机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黄豆与豆荚壳的分离设备, 其特征在于所述三个筛子的 筛孔直径各自不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黄豆与豆荚壳的分离设备, 其特征在于从上到下三个筛 子的筛孔直径依次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黄豆与豆荚壳的分离设备,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筛子 的筛孔直径为0.8cm1.0cm, 第二层筛子的筛孔直径为0.3cm0.5cm, 第三层筛子的筛孔 直径为0.1。
4、cm0.2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黄豆与豆荚壳的分离设备, 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上设置 有三个出料口, 从上到下第一层筛子与一个出料口连接, 第二层、 第三层筛子与另一个出料 口连接, 最后一个出料口设置在第三层筛子下端的机壳上。 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任一一种黄豆与豆荚壳的分离设备, 其特征在于每一个筛 子各自与连接杆支架为活动连接, 筛子相对于连接杆上下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任一一种黄豆与豆荚壳的分离设备, 其特征在于每一个筛子 连接两根连接杆, 两根连接杆对称设置在穿过筛子中心轴线的两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任一一种黄豆与豆荚壳的分离设备, 其特征在于传动装。
5、置提 供动力, 带动筛子抖动, 筛子做上下簸动。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5358159 U 2 一种黄豆与豆荚壳的分离设备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农用机械领域, 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黄豆与豆荚壳的分离设备。 技术背景 0002 农作物的脱粒是农业领域中的经典命题, 目前市面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的脱粒 机, 用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减轻农业从业人员的劳动强度。 但是, 市面上现在的脱离机很 多是基于传统的机械原理设计出的简单设备, 脱粒过程中简单有效, 采用人工和机械结合 的操作模式, 但却很容易在脱粒过程中使得农作物的颗粒被打碎, 从而影响脱粒的效果。 0003 而。
6、且因为从事农业工作的大部分是农民, 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 很多农民希望拥 有的是一台机械设备能满足所有的农作物的使用。 但是, 不论是从机械原理来讲还是从农 作物本身来讲, 用一台设备满足大部分的农作物, 那是不现实的。 每一种成熟农作物脱粒采 用的原理也是不一样的。 0004 黄豆是一种不同于其他农作物的豆类植物, 黄豆具有两个采摘期, 一是在刚刚成 熟后属于青毛豆, 这种黄豆可以直接采摘下来通过烹饪直接食用。 另一种是需要黄豆完全 成熟变为干黄豆后通过采摘后进行二次加工食用。 黄豆的采摘已经实现自动化采摘, 但是 大部分设备都是基于对青毛豆的采摘, 而对于干黄豆的采摘, 目前还没见有效的采。
7、摘设备。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分离设备, 使得黄豆在已经脱离豆荚壳的基础上, 使得 黄豆和豆荚壳完全分离。 0006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 一种黄豆与豆荚壳的分离设备, 包括: 机壳、 设置在机壳顶端的进料口和设置在机 壳下端的出料口、 设置在机壳内的三个筛子, 三个筛子从上到下在同一垂直轴线上平行设 置, 每一个筛子的通过连接杆连接到传动装置, 传动装置与机壳外的电机连接。 0008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 所述三个筛子的筛孔直径各自不同。 0009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 从上到下三个筛子的筛孔直径依次减小。 0010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 所述。
8、第一层筛子的筛孔直径为0.8cm1.0cm, 第二层筛子的 筛孔直径为0.3cm0.5cm, 第三层筛子的筛孔直径为0.1cm0.2cm。 0011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 所述机壳上设置有三个出料口, 从上到下第一层筛子与一个 出料口连接, 第二层、 第三层筛子与另一个出料口连接, 最后一个出料口设置在第三层筛子 下端的机壳上。 0012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 每一个筛子各自与连接杆支架为活动连接, 筛子相对于连接 杆上下移动。 0013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 每一个筛子连接两根连接杆, 两根连接杆对称设置在穿过筛 子中心轴线的两端。 0014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 传动装置提供动力, 带动筛子抖动,。
9、 筛子做上下簸动。 说 明 书 1/3 页 3 CN 205358159 U 3 0015 本发明中设置三层筛子其目的是用于分离黄豆和豆荚壳以及一些碎渣, 采用不同 直径的筛孔使得黄豆能通过而豆荚壳不能通过, 采用对筛子簸动的方式使得豆荚壳、 黄豆、 和碎渣各自通过出料口排出设置外。 0016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 其优点在于:本发明结构和原理简单, 采用将传统簸动方 式通过机械原理实现, 然后通过优化结构实现黄豆和碎渣的分离, 采用电机自动输出动力 实现自动化操作, 完全脱离手工操作; 因为本发明结构简单, 因此本发明不但可以单独使 用, 也可以结合其他装置配套使用实现黄豆摘取的全自动化操。
10、作。 附图说明 0017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其中: 1是进料口, 2是碎渣出料口, 3是黄豆出料口, 4是豆荚出料口, 5、 6、 7是筛 子, 8是传动装置, 9是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下面结合附图, 对本发明作详细的说明。 0020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 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 对 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应当理解, 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 并 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0021 如图1所示, 本发明的包括机壳和设置在机壳内的三层筛子, 三层筛子各自通过连 接杆连接到机壳上, 每一层的筛子都采用两根连接杆, 两。
11、根连接根采用对称设置, 也就是说 对于一个筛子, 穿过筛子中心的轴线的两端为连接杆的连接点。 连接杆与筛子之间采用活 动套筒的连接方式连接, 而每一层筛子的下端中心位置设置一个传动装置。 传动装置与机 壳外部的电机连接在一起, 当电机开始工作时, 提供动力给传动装置, 传动装置带动筛子簸 动, 簸动的筛子因为采用套筒与连接杆连接, 因此筛子的两端就会上下簸动, 而在筛子上的 残留物也会根据筛子一起簸动。 0022 为了能使得黄豆和豆荚壳完全分离, 三层筛子的每一层筛子的筛孔直径均不相 同, 从上到下, 第一层筛子的筛孔采用0.8cm1.0cm的直径, 在这个直径下, 因为成熟的干 黄豆一般都在。
12、0.5cm0.8cm之间, 所以干黄豆能完全穿过筛孔掉落在第二层的筛子上。 因 为豆荚壳的直径一般都是几厘米大, 因此第一层上就会残留下豆荚壳, 为了排流出筛子上 的豆荚壳, 因此在机壳的侧面设置一个出料口专门用来排放豆荚壳。 当筛子上的豆荚壳堆 积过多时, 豆荚壳在跟随筛子上下簸动, 每簸动一次, 豆荚壳根据自身重力就会排放到出料 口排出。 0023 第二层的筛子上筛孔采用0.3cm0.5cm的直径, 因为黄豆直径的原因, 在这一层, 大部分黄豆都不会掉落下去, 而是采用和第一层相同的原理, 由机壳侧面的黄豆出料口排 放出。 但是在第一层上掉落下的黄豆中会残留部分碎渣, 这些碎渣的直径有的非。
13、常小, 因此 会通过第二层筛子的筛孔掉落在第三层筛子上, 同样的道理, 有一部分直径较小的黄豆也 会掉落在第三层的筛子上, 而第三层的筛子的筛孔直径更小为0.1cm0.2cm, 这个筛孔的 直径基本上就只能通过碎渣, 不会通过黄豆, 而黄豆在第二层和第三层上, 通过两层的簸动 黄豆就完全从黄豆出料口排出。 说 明 书 2/3 页 4 CN 205358159 U 4 0024 本发明的结构简单, 采用了和传统手工操作相同的原理, 使得黄豆和碎渣与豆荚 壳完全分离, 得到的黄豆非常干净, 可以直接进行加工食用, 不需要在清洗。 本发明的设备 可以单独使用, 也可以配套其他设备进行自动化操作。 0025 本发明结构简单, 转动轴的动力由电机提供, 电机设置在转动轴外, 通过电机输出 动力带动转动轴转动。 本发明可以单独使用, 也可以和其他设备配合使用组成自动化设备。 0026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 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 凡在本发明的精 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和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205358159 U 5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1 页 6 CN 205358159 U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