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线器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底座和顶盖结合而构成器体的配线器具。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在制造插座和开关这种配线器具时,因为要将承接插刀的刀承构件、使固定接点及可动接点与电线进行电气连接的端子板这样的充电构件收纳于器体中,所以是将由合成树脂的绝缘材料构成的底座和顶盖进行组合而形成器体。在构成器体的底座和顶盖地结合中,采用一种利用金属制的组装框架的方法。
但是在上述方法中,充电构件和非充电构件的金属制的组装框架被较为邻接地进行配置,有时不能将组装框架这种非充电构件和充电构件的绝缘距离取得足够大,如果要采取足够的绝缘距离,会存在设计上的制约变大的问题。
对此,提供一种配线器具,配备有如图83所示在底座301的长边方向的两侧面所分别形成的各两个组装凸部302a和底盖303的长边方向的两侧面所分别形成的各两个组装凸部302b之中,利用沿前后方向位置且彼此接触的两个组装凸部302a、302b形成跨越底座301和顶盖303的组装突起302,并借由将组装突起302嵌合入设于合成树脂制的组装框架304上的组装孔304a中而将底座301和顶盖303结合形成的器体300(参照日本专利早期公开的特开2002-8470号公报的段落0027及图1)。
可是,在上述特开2002-8470号公报所述的习知例中,虽然能够解决上述前者的习知例的问题,但是由于组装突起302是使底座301侧的组装凸部302a和顶盖303侧的组装凸部302b对接形成,所以存在因各个组装凸部302a、302b上的尺寸误差而使组装框架304变得晃荡不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鉴于上述情况所形成的,能够抑制组装构件的晃荡不稳并使底座和顶盖牢固地结合的配线器具。
本发明为了达成上述目的,配备有将底座和顶盖结合形成的器体、分别在底座及顶盖的侧面突出设置的一个至若干个的嵌合部、由合成树脂成型品构成并具有与底座及顶盖的嵌合部单独凹凸嵌合的一对嵌合孔的一个至若干个的组装构件,其特征在于:借由使底座和顶盖的嵌合部分别嵌合于组装构件的嵌合孔中而将底座和顶盖结合形成。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实施形态1的分解斜视图。
图2所示同上,(a)为正面图,(b)为右侧面图,(c)为下面图,(d)为背面图。
图3所示为同上的斜视图。
图4所示为同上中的底座,(a)为正面图,(b)为下面图,(c)为背面图,(d)为右侧面图。
图5所示为同上中的顶盖,(a)为正面图,(b)为下面图,(c)为右侧面图,(d)为背面图。
图6所示为同上中的组装构件,(a)为正面图,(b)为右侧面图,(c)为上面图。
图7所示为同上中的刀承,(a)为正面图,(b)为下面图,(c)为右侧面图。
图8所示为同上中的端子板,(a)为正面图,(b)为下面图,(c)为右侧面图。
图9所示为同上中的解除按扭,(a)为正面图,(b)为下面图,(c)为右侧面图。
图10所示为同上中的复位弹簧,(a)为正面图,(b)为右侧面图,(c)为上面图。
图11所示为同上中的中框,(a)为正面图,(b)为上面图,(c)为右侧面图。
图12所示为同上中的门,(a)为正面图,(b)为上面图,(c)为右侧面图。
图13所示为在同上的端子板上连接电线的状态的要部断面图。
图14所示为同上中的端子板的说明图。
图15所示为同上中的另一构成的端子板的斜视图。
图16所示为同上中的又一不同构成的端子板,(a)为斜视图,(b)为连接电线的状态的侧面图。
图17所示为同上中的另一构成的端子板的侧面图。
图18所示为在同上的端子板上连接电线的状态的要部断面图。
图19所示为同上中的又一不同构成的端子板,(a)为分解斜视图,(b)斜视图。
图20所示为用于说明同上中的端子板和复位弹簧的固定方法的图示。
图21所示为同上中的解除按扭的要部侧面图。
图22所示为用于说明同上中的端子板和复位弹簧的另一固定方法的图示。
图23所示为同上的背面图。
图24所示为用于说明同上中的底座和顶盖的结合方法的图示。
图25所示为用于说明同上中的底座和顶盖的另一结合方法的图示。
图26所示为从安装有同上的面板的正面进行观察的分解斜视图。
图27所示为从安装有同上的面板的背面进行观察的分解斜视图。
图28所示为用于说明将同上的器体安装于面板框架的程序的说明图。
图29所示为实施形态2的分解斜视图。
图30所示同上,(a)为正面图,(b)为右侧面图,(c)为下面图,(d)为背面图。
图31所示为同上的斜视图。
图32所示为同上中的底座,(a)为正面图,(b)为右侧面图,(c)为背面图,(d)为下断面图,(e)为下面图。
图33所示为同上中的顶盖,(a)为正面图,(b)为左侧面图,(c)为背面图,(d)为上面图,(e)为上断面图。
图34所示为拆下同上的顶盖的状态的正面图。
图35所示为同上中的通用型的刀承,(a)为正面图,(b)为上面图,(c)为左侧面图,(d)为下面图,(e)为右侧面图,(f)为背面图。
图36所示为同上中O型的电压极用的刀承,(a)为正面图,(b)为上面图,(c)为左侧面图,(d)为下面图,(e)为右侧面图。
图37所示为同上中的电压极用的端子板,(a)为正面图,(b)为左侧面图,(c)为右侧面图,(d)为上面图。
图38所示为同上中O型的接地极用的刀承,(a)为正面图,(b)为上面图,(c)为左侧面图。
图39所示为同上中的接地极用的端子板,(a)为正面图,(b)为左侧面图,(c)为上面图,(d)为右侧面图。
图40所示为用于说明同上中的接地极用的端子板的说明图。
图41所示为使同上中的电压极用的刀承块形成一体的斜视图。
图42中的(a)~(c)所示为同上的一体式的刀承块的刀承的构造的斜视图。
图43所示为同上中的另一构成的端子板的斜视图。
图44所示为同上中的另一构成的底座的部分省略的背面图。
图45所示为同上中的电压极用的解除按钮,(a)为正面图,(b)为上面图,(c)为右侧面图。
图46所示为同上中的复位弹簧,(a)为正面图,(b)为上面图,(c)为右侧面图。
图47所示为用于说明同上中的端子板和复位弹簧的固定方法的图示。
图48所示为用于说明同上中的端子板和另一构成的复位弹簧的固定方法的图示。
图49所示为用于说明同上中的解除按钮的装入作业的说明图。
图50所示为同上中的接地极用的解除按钮,(a)为正面图,(b)为上面图,(c)为右侧面图。
图51所示为同上中的接地极用的终端部,(a)为非连接位置的要部断面图,(b)为连接位置的要部断面图。
图52所示为将同上的器体安装于面板框架的状态的要部断面图。
图53所示为同上中的固定销的说明图。
图54所示为实施形态3的分解斜视图。
图55所示同上,(a)为正面图,(b)为右侧面图,(c)为下面图,(d)为背面图。
图56所示为同上的斜视图。
图57所示为同上中的底座,(a)为正面图,(b)为下面图,(c)为右侧面图,(d)为背面图。
图58所示为同上中的顶盖,(a)为正面图,(b)为左侧面图,(c)为背面图,(d)为下面图。
图59的(a)所示为使同上中的电压极用的刀承块形成一体的斜视图,图59中的(b)所示为一体式的刀承块的刀承的构造的斜视图。
图60所示为同上中的组装构件的斜视图。
图61所示为同上中的另一构成的组装构件,(a)为正面图,(b)为右侧面图,(c)为上面图。
图62所示为实施形态4的分解斜视图。
图63所示同上,(a)为正面图,(b)为右侧面图,(c)为下面图,(d)为背面图。
图64所示为同上的斜视图。
图65所示为同上中的底座,(a)为正面图,(b)为下面图,(c)为右侧面图,(d)为背面图。
图66所示为同上中的顶盖,(a)为正面图,(b)为下面图,(c)为右侧面图,(d)为背面图。
图67的(a)所示为使同上中的电压极用的刀承块形成一体的斜视图,图67中的(b)所示为一体式的刀承块的刀承的构造的斜视图。
图68所示为实施形态5的插座的分解斜视图。
图69所示同上,(a)为正面图,(b)为右侧面图,(c)为下面图,(d)为背面图。
图70所示为同上的斜视图。
图71所示为同上中的底座,(a)为正面图,(b)为下面图,(c)为(a)的A-A线断面向视图,(d)为背面图,(e)为右侧面图。
图72所示为同上中的顶盖,(a)为正面图,(b)为下面图,(c)为右侧面图,(d)为背面图。
图73所示为同上中的组装构件,(a)为正面图,(b)为上面图,(c)为下面图,(d)为右侧面图。
图74所示为同上中的端子板,(a)为正面图,(b)为下面图,(c)为右侧面图。
图75所示为同上中的解除按钮,(a)为正面图,(b)为(a)的A-A线断面向视图,(c)为下面图,(d)为右侧面图。
图76所示为同上的端子板和解除按钮的位置关系的斜视图。
图77所示为同上中的解除按钮的斜视图。
图78所示为从后方观察同上中的解除按钮的斜视图。
图79的(a)、(b)所示为同上的解除按钮的动作说明图。
图80所示为同上中的组装构件的另一构造的斜视图。
图81所示为实施形态6中的组装构件的斜视图。
图82的(a)、(b)所示为同上的动作说明图。
图83所示为习知例的分解斜视图。
图84所示为用于说明同上中的终端部的连接构成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1:器体; 2:突起台部; 2a:倾斜面;
3:突起台部; 3a:倾斜面; 4:凹部;
5:插通部; 6:嵌合部; 7:嵌合部;
7a:缺口; 8:凹沟; 10:底座;
10a:倾斜面; 11:电线插入孔; 12:间隔壁;
12a:缝隙; 12b:间隔壁; 13:收纳室;
13a、13b、13c:收纳室; 14:制动肋;
15:纵沟; 16:突出部; 17:肋;
20:顶盖; 21:插通沟; 24:插入部;
24’:插入部; 25:插入口;
25a:平型插刀插入口; 25a’:平型插刀插入口;
25b:销型插刀插入口; 25b’:平型插刀插入口;
26:被接合部; 27:引导面; 28:固定肋;
28a:曲面; 30:刀承块; 30A、30B:插刀块;
30C:刀承块; 31:刀承; 31A、31B、31C:刀承;
32:刀承弹簧; 33:刀承弹簧; 34:连结片;
34a:突起; 35:脚片; 36:结合片;
36a:铆接用突起; 36b:定位用孔; 40:终端部;
41:端子板; 41’:端子板; 41A:第1构件;
41B:第2构件; 42:主片; 42a:铆接用孔;
42b:定位用突起; 42e:突起; 43:接触片;
43a:接触部; 43b、43c:按压部; 44:锁定片;
44a:锁定部; 44b:弯曲部; 44c:贯通孔;
44d:承受部; 45:固定片; 45a:插通孔;
46:被固定部; 46’:被固定部; 47:突起;
50:组装构件; 51:嵌合孔; 52:纵片;
53:横片; 54:接合凸片; 54a:接合爪;
55:安装部; 60:解除按钮; 61:操作部;
62:驱动部; 62a:凹部; 62b:倾斜面;
62c:接触面; 63:腕部; 64:按动突出部;
65:突起; 70:复位弹簧; 71:弹簧片;
72:固定部; 73:接合孔; 80:解除按钮;
81:操作部; 82:驱动部; 82a:凹部;
82b:倾斜面; 83:腕部; 84:按动突出部;
84a:导向面; 85:定位部; 90:复位弹簧;
90’:复位弹簧; 91:弹簧片; 92:固定部;
100:面板; 101:电线; 110:面板框架;
111:开口窗; 112:横片; 113a:框片;
113b:框片; 113c:倾斜面; 113d:突出部;
114:固定梁部; 114a:保持沟; 114b:诱导部;
114c:器具拆卸孔; 114d:接触部;
115:可动梁部; 115a:保持沟; 115b:诱导部;
115d:接触部; 116:连结部; 117:桥部;
118a、118b、118c:缝隙; 119:沟;
120:装饰面板; 121:主要部分; 122:侧壁;
121a:开口窗; 123:接合突起; 124:控制肋;
125:肋; 126:缺口部;
128a、128b、128c:突条片; 131:凹部;
134:夹持金属件接合孔; 132:盒用孔;
135:装饰面板接合孔; 133:插通孔;
136:退出部; 137:肋; 140:解除按钮;
141:操作部; 142:腕部; 142a:轴部;
142b:退出部; 143:按动部; 144:连结部;
145:支持部; 145a:侧面; 146:交联部;
150:组装构件; 151:嵌合孔; 152:主片;
153:凸片; 153a:嵌合孔; 154:接合凸片;
154a:接合爪; 155:安装部; 156:遮目部;
156a:合叶部; 156b:倾斜面; 160:门;
161:翼片; 162、163:倾斜面; 170:板簧;
180:中框; 180a:间隔壁; 181:贯通孔;
182:沟; 200:解除按钮; 201:操作部;
202:驱动部; 202a:凹部; 202b:倾斜面;
202c:面; 203:腕部; 204:按动突出部;
205:退出部; 210:组装构件; 211:嵌合孔;
212:结合片; 213:横片; 214:接合凸片;
214a:接合爪; 215:安装爪; 220:组装构件;
221:嵌合孔; 222:轴承台; 224:接合凸片;
224a:接合爪; 225:安装爪; 240、250:门;
254:复位弹簧; 260:中框; 260’、260”:中框;
261、261’、261”:插刀插通孔; 280:固定销;
281:轴部; 282:头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示,关于将本发明适用于插座中的实施形态进行详细的说明。但是,配线器具并不限定于插座,对例如开关等插座以外的配线器具当然也可适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
(实施形态1)
如图1~图3所示,器体1借由将利用耐跟踪(tracking)性良好的热硬化性合成树脂(例如尿素树脂)形成前面开放的长方体的底座10、同样利用耐跟踪(tracking)性良好的热硬化性合成树脂(例如尿素树脂)形成后面开放的长方体的顶盖20进行结合而形成。器体1具有后面所述规定的单位尺寸。
底座10利用设于长边方向的中间部的间隔壁12使内部空间一分为二。而且,如后所述,在顶盖20内所收纳的中框180中形成有间隔壁180a(参照图11),当将底座10和顶盖20结合时,借由使底座10的间隔壁12和顶盖20内所收纳的中框180的间隔壁180a对合,器体1的内部空间被分割为独立的两室。
在底座10内通过间隔壁12所形成的各收纳室13中,分别收纳有用于承接插头的插刀的刀承31。各刀承31如图7所示,包括以彼此对向的顶端部夹持插刀的一对刀承弹簧32、将两刀承弹簧32的彼此一侧面结合为连续的一体的コ字形的连结片34、较连结片34突出且与两刀承弹簧32的前述侧面对向的刀承弹簧33。而且,在连结片34上成列设置有圆柱形的4个突起34a,在各个成对的突起34a上分别铆接固定有后述的端子板41。
终端部40由端子板41以及解除按钮60构成。端子板41如图8(a)所示,包括略L字形的主片42、从主片42的宽度小的一末端侧向后方[图8(b)中的下方,下同]下垂的接触片43、从主片42的宽度大的另一末端侧向后方下垂的略J字形的锁定片44、从锁定片44的侧端边缘向侧方突出的固定片45,是将具有弹性的带状金属板进行加工,使接触板43的顶端部和锁定片44的顶端部弯折交差而形成一体的。在接触片43上设置有具备大致平坦的面并与电线弹性接触的接触部43a、在沿电线的插入方向的接触部43a的两侧对电线进行按压的一对按压部43b、43c。而且,在对接触片43而言位于内侧的锁定片44上,在顶端设置有将电线向接触部43a侧进行按压并咬入电线的一部分中而锁定的锁定部44a,在较锁定部44a靠后的部位设置有向离开电线(接触片42)的方向形成凸部的弯曲部44b。另外,如图8(c)所示,接触片43的宽度尺寸被设定为锁定片44的宽度尺寸的大致一半。在固定片45上贯通设置有使在刀承31的连结片34上所成列设置的一对突起34a插通用的插通孔45a,借由对插通于这一对插通孔45a中的突起34a进行铆接可使固定片45被固定在刀承31的连结片34上。而且,一对刀承弹簧32、由分别邻接固定于连结片34上的一对端子板41和刀承31构成的刀承块30被收纳于底座10的各收纳室13中。
在底座10的底壁上贯通设置有电线插入孔11,可在接触片43和锁定片44之间导入电线。如图13所示,当通过该电线插入孔11在接触片43和锁定片44之间插入电线101时,借由使锁定片44的锁定部44a咬入电线101中而使电线101不能拔出,并利用锁定片44的弹力而使电线101与接触片43的接触部43a弹性接触,另外电线101利用一对按压部43b、43c被向锁定片44侧按压,锁定部44a和一对按压部43b、43c的按压力互相均衡使电线101被夹持。但是,靠近主片42一侧的按压部43c将与电线101接触的面设为倒棱形,增加接触面积。
可是,习知例中的终端部是由端子板和锁定弹簧构成的快速结合装置构成,端子板由不具有弹性的金属材料形成。所以,如图84(a)所示,当电线101对端子板302a及锁定弹簧303笔直地以正规的状态被插入时,能够充分地确保端子板302a和电线101的接触面积,但是如同图(b)所示,当电线101对端子板302a及锁定弹簧303倾斜插入时,存在端子板302a和电线101的接触面积减少的可能。对此,在本实施形态的终端部40中,如上述那样由接触片43的两个按压部43b、43c及锁定片44的锁定部44a对电线101从两侧(彼此相反的方向)进行按压,所以即使例如电线101被倾斜插入,也能够由接触片43及锁定片44的弹力而追随电线101的倾斜,使两个按压部43b、43c产生的按压力和锁定部44a产生的按压力相互均衡,不管电线101的插入状态如何,都能使端子板41和电线101的连接状态保持安定。而且,借由利用按压部43b、43c和锁定部44a从相反方向给电线101以按压力,能够由接触片43和锁定片44平衡性良好地分担按压力,并能抑制接触片43和锁定片44的弹力衰减等。而且,在本实施形态中,因为是将作为连接电线101的连接装置的接触部43a、按压部43b、43c及锁定部44a利用具有弹性的金属板而与端子板41形成一体,所以与习知的要求端子板和锁定弹簧两个构件的技术相比,也具有可利用构件点数以及组装工数的削减而谋求成本的降低的优点。
在本实施形态中,在端子板41的锁定片44上设有弯曲部44b,但是当例如图14(a)所示,使锁定片44的长度相同,不设弯曲部44b而要使锁定部44a的位置相同时,锁定部44a的咬入角度变小,与电线的咬合变弱。另一方面,如果要以锁定部44a的同一位置及同一角度进行配置,如图14(b)所示,锁定片44的长度变短,弹性下降且易发生弹力衰减。因此,借由在锁定片44上设置弯曲部44b可防止这种不妥情况的发生,当充分确保锁定片44的弹性时,能够同时增大锁定部44a对电线的咬入角度并确实地锁定电线。
而且,如果利用压力机等对锁定片44的形成有锁定部44a的顶端部位进行锻压加工,则如图15所示,虽然锁定部44a顶端变得有些薄,但表面硬度变高,可减少伴随电线插入的削薄并防止锁定性能的下降。另外,如果如图16所示对锁定部44a的咬入电线101一侧的面进行锻压加工,利用在锁定部44a产生的高低平面差,具有使接触电线101的部位增加并可谋求提高连接的可靠性的优点。而且,虽然在本实施形态中,靠近主片42一侧的按压部43c与电线101接触的面为倒棱形,但是如果如图15所示,不使与电线101的接触面为倒棱形,而采用使按压部43c咬入电线101进行锁定的构造,则能够更加确实地锁定电线101。
可是,如果如图18所示,在位于底座10底面的电线插入孔11的附近突出设置制动肋14,在电线101插入时使接触片43的顶端接触制动肋14而控制接触片43的挠曲量,能够防止接触片过度挠曲而发生塑性变形。而且,如果将制动肋14的位置设定于能够在接触部43a的接触面与电线101的插入方向略平行的位置控制接触片43的挠曲的位置,则如图18所示,能够以制动肋14所控制的状态使接触部43a和电线101的接触面积最大,即具有能够使端面接触并谋求提高连接的可靠性的优点。
而且,虽然在本实施例中将接触片43及锁定片44与端子板41形成一体,但是可利用不同的构件构成相对重视通电性的接触片43和相对重视弹性的锁定片44。例如,可如图19所示,包括一体形成有主片42及接触片43的第1构件41A、形成有锁定片44的第2构件41B,借由使设在主片42上的突起42e贯通铆接于设在锁定片44上的贯通孔44c中,将第1及第2构件41A、41B进行结合构成端子板41。而且,因为可在形成有接触片43的第1构件41A中使用通电性优良的金属材料,在形成有锁定片44的第2构件41B中使用弹性优良的金属材料,所以具有可不使用满足两方的性能的特殊且比较高价的材料,而使用一般性材料谋求成本的降低的优点。
可是,与端子板41一起构成终端部40的解除按钮60被配设于各收纳室13中。该解除按钮60由合成树脂成型品构成,如图1及图9所示,由略呈P字型的操作部61、从位于操作部61的一侧面的一末端向侧方突出的驱动部62、从位于前述侧面的另一末端向侧方突出的腕部63、从腕部63的顶端向驱动部62侧突出的按动突出部64一体形成。腕部63的宽度尺寸小于操作部61的宽度尺寸[参照图9(c)]。而且,驱动部62与腕部63相比,从操作部61的突出量变大,在与腕部63对向的内侧面[图9(b)中的下面]形成有下方及一侧方开放的凹部62a。在与腕部63对向的凹部62a的底面,形成有从顶端向操作部61缓缓沿远离腕部63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62b。另外,在驱动部62的顶端部分的外侧面[图9(b)中的上侧面]突出设置有断面形状略呈梯形的突起65。
另一方面,在底座10的长边方向的两侧面各并列设置有一对与各收纳室13相通的纵沟15,并在该纵沟15中插通操作部61使解除按钮60被配设于底座10内的各收纳室13中。这里,解除按钮60被移动自如地配置于收纳室13中,其中腕部63与端子板41的锁定片44中不面对接触片43的部位相对,底座10的电线插入孔11和驱动部62的凹部62a相对,且操作部61可从纵沟15进退自如地突出。另外,如前面所说明的,接触片43的宽度尺寸小于锁定片44的宽度尺寸,所以能够使腕部63和锁定部44得到较大的对向面积。而且,在使操作部61从纵沟15突出的方向上付以弹性推力,并使解除按钮60被复位至电线未连接时的位置(非连接位置)的复位弹簧70被收纳于各收纳室13中。
复位弹簧70如图10所示,由顶端略呈直角弯折,后端部略呈ヘ字形弯折的弹簧片71、从弹簧片71的后端部的两侧边缘向弹簧片71的顶端侧突出的一对固定部72一体形成。固定部72的顶端部略呈U字形弯曲,并如图20所示,将由设于端子板41的锁定片44中的主片42附近的部位的缺口构成的被固定部46夹入其中,使复位弹簧70被固定在端子板41上(临时固定)。而且,当将在端子板41上临时固定复位弹簧70的刀承块30收纳于收纳室13内时,端子板41接触底座10内壁,弹簧片71的后端部被挟持,使复位弹簧70被正式固定在端子板41上。如果再将解除按钮60配设于收纳室13内,则复位弹簧70的弹簧片71的顶端部分别接触解除按钮60的驱动部62的顶端,并利用弹簧片71的弹力,解除按钮60沿恢复至非连接位置(操作部61从底座10的纵沟15突出的位置)的方向被付以弹性推力。另外,对解除按钮60的器体1的锁定,借由使驱动部62接触顶盖20的内壁面进行。
而且,当通过电线插入孔11将电线插入端子板41的接触片43和锁定片44之间使电线与终端部40(端子板41)连接时,电线的顶端接触在解除按钮60的驱动部62的凹部62a所形成的倾斜面62b,并利用电线的插入力(在电线的插入方向上的作用力),沿驱动部62接近顶盖20的方向及操作部61进入器体1内的方向使解除按钮60被按压驱动。这样一来,在终端部40连接有电线的状态下,操作部61的一部分进行移动直至被引入到器体1内部的位置(连接位置)。也就是说,解除按钮60的操作部61可在非连接位置和连接位置间移动自如,能够利用操作部61的位置(非连接位置或连接位置)确认电线是否与端子板41连接。而且,虽然在连接电线时是如上述那样利用电线的插入力,使解除按钮60沿接近顶盖20的方向被推上去,但是在与解除按钮60的驱动部62相对的顶盖20的内底面形成有高低平面差(未图示),当设于驱动部62的突起65越过该高低平面差时会发出声音(例如“咔嚓”之类的撞击声),所以即使利用该声音也可确认电线与端子板41的连接。
另一方面,要将与终端部40连接的电线拔出时,可利用手指对通过纵沟15露出器体1的侧面的操作部61进行按压操作。当对操作部61进行按压操作使解除按钮60从连接位置又移动至器体1内部时,借由利用突出设置于解除按钮60的腕部63顶端的按动突出部64对端子板41的锁定部44a的顶端进行按压,使锁定片44挠曲以使咬入电线的锁定部44a从电线脱离,并可拔出电线。在本实施形态中,因为是利用突出设置于解除按钮60的腕部63顶端的按动突出部64对锁定部44a的顶端进行按压,所以与在离开锁定部44a的位置对锁定片44进行按压的情况相比,在解除电线的连接状态时能够防止锁定部44a(锁定片44)发生变形(塑性变形)。
在习知的快速结合终端装置中,必须使用工具一面操作解除按钮一面将电线拔出,所以要一只手持有配线器具的器体,并将另一只手所持的工具插入操作孔对解除按钮进行操作,在这种状态下,由于两手都持有物品,难以将电线从电线插入孔中拔出。对此,在本实施形态中,能够利用持有器体1的手的手指(例如大拇指)对露出器体1的侧面的解除按钮60的操作部61进行按压操作,使咬入电线的锁定部44a从电线脱离,由于能够利用一只手同时进行器体1的保持和解除按钮60操作,并利用另一只手拔出电线,所以与习知的快速结合装置相比,易于进行电线的拆卸作业。而且,如果在拔出电线后停止操作部61的按压操作,则解除按钮60利用复位弹簧70的弹力进行移动,使操作部61自动地恢复至非连接位置,所以能够省略使操作部61恢复至非连接位置的操作,不限次数地对电线进行拔差。
这里,解除按钮60是在驱动部62被锁定于器体1的纵沟15,在腕部63侧为自由状态,所以可将处于锁定位置的驱动部62作为支点使解除按钮60摇动自如,与在腕部63一侧也进行锁定而只能进行平行移动的情况相比,可增加非连接位置的解除按钮60的突出量并提高视认性以及操作性。而且,如图9所示,由于解除按钮60的驱动部62中的复位弹簧70的弹簧片71顶端所接触的面62c采用一种沿复位弹簧70的作用力方向下沉的形状,所以如图21(a)所示,与前述接触面62c为平坦面的情况相比,即使解除按钮60的移动量相同,也可减少复位弹簧70的位移量,并可减轻复位弹簧70的弹力衰减[参照图21(b)]。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形态中是将设于复位弹簧70的固定部72临时固定在端子板41的被固定部46上,但是如图22所示,与将突出设置于端子板41的突起47在复位弹簧70上所设的接合孔73中插入接合进行临时固定的情况相比,具有在将刀承块30装入底座10时,即使受到少许的冲击,复位弹簧70也不会轻易从端子板41上脱落下来,可谋求作业性的提高的优点。
可是,在底座10的长边方向两侧面的纵沟15的后端附近的部位,突出设置有一对向底座10的长边方向突出的突出部16,与底座10的侧面间形成高低平面差。即,虽然解除按钮60的操作部61在连接位置是从器体1(底座10)的侧面稍稍突出,但是如上所述,因为设有突出部16并与底座10的侧面之间形成高低平面差,所以当从电线插入孔11开口的器体1(底座10)的底面侧进行观察时,如图23所示,看到处于非连接位置的解除按钮60的操作部61较突出部16还要向外侧冒出,与此相对,处于连接位置的解除按钮60的操作部61隐藏于突出部16的背后看不到,根据从器体1的底面进行观察时解除按钮60是否可见,可轻松地判别电线的连接状态。
可是,在顶盖20的前壁形成有1个插入部24,能够插入设在1个插头上的1对插刀。插入部24由分别在对应于各刀承31的刀承弹簧32、33的部位开口的插入口25构成,各插入口25形成为使插入平板状的平型插刀的平型插刀插入口25a和插入圆销状的销型插刀的销型插刀插入口25b连通的形状。即,形成一种平型插刀插入口25a为矩形,且在长边方向的中间部的一侧边缘连通有圆形的销型插刀插入口25b的形状。而且,销型插刀插入口25b的中心间的距离较平型插刀插入口25a的中心间的距离大。在平型插刀插入口25a所插入的平型插刀被挟持于刀承弹簧32的侧面和刀承弹簧33之间,在销型插刀插入口25b所插入的销型插刀被挟持于一对刀承弹簧32之间。
接着,关于将底座10和顶盖20进行结合而组装器体1的构造进行说明。即,在本实施形态中,借由将组装构件50在设置于底座10和顶盖20两处的嵌合部6、7中进行凹凸嵌合,可将底座10和顶盖20进行结合而组装器体1。
在与底座10的长边方向相对的两侧面,如图4所示,在夹于一对纵沟15之间的中央部上突出设置有矩形的嵌合部6,另外在嵌合部6的前方[图4(b)中的上方]形成有凹沟8。另一方面,在顶盖20的长边方向的两侧面,如图5所示,设有一对与底座10的纵沟15连通的插通沟21,并从夹于插通沟21之间的中央部突出设置有与底座10的嵌合部6同形状且同尺寸的嵌合部7。而且,在使顶盖20对合于底座10的开口面的状态下,嵌合部6、7分别夹有凹沟8成一列配置。
组装构件50由具有弹性的合成树脂成型品构成,如图6所示,分别与嵌合部6、7进行嵌合的嵌合孔51、51形成为略T字形,具有并列设置于器体1的前后方向(图1中的上下方向)的长方形的纵片52、中央部与纵片52的顶端连结的长方形的横片53,在与器体1相对的纵片52的背面侧,顶端具有接合爪54a的接合凸片54从夹于嵌合孔51之间的略中央部向背面突出设置。而且,在横片53的侧面,突出设置有一对与配备有用于将埋入型的配线器具埋入配设于营造面中的安装框或具有配线器具的安装构造的插座面板(flush plate)(以下只称“面板”)的接合孔进行接合,并将器体1安装于安装框中的安装部(安装爪)55。
另一方面,在顶盖20上的长边方向两末端附近的背面侧,形成有设于组装构件50的接合凸片54顶端部的接合爪54a进行接合用的被接合部26[参照图5(d)],其中该组装构件50从底座10的凹沟8插入。另外,在位于顶盖20的背面侧的嵌合部7附近,形成有越靠后越向内侧倾斜,将接合爪54a导向被接合部26的引导面27。
而且,在将底座10和顶盖20进行结合并组装器体1时,如果如图2所示,在使底座10和顶盖20于开口面侧对合的状态下,将组装构件50向与器体1的长边方向相对的两侧面方进行按压以使接合凸片54插入凹沟8,则如图24(b)所示,借由将底座10及顶盖20的嵌合部6、7分别在组装构件50的各嵌合孔中进行嵌合,使底座10和顶盖20被结合,同时使接合凸片54向后方(底座10侧)挠曲以使设于接合凸片54的顶端的接合爪54a沿着顶盖20的导向面27,也即使接合爪54a接合于顶盖20的被接合部26,可防止组装构件50从嵌合部6、7脱落。另外,为了使接合凸片54顺利地向后方挠曲,如图24所示,最好在与底座10的导向面27相对的位置,设置与导向面27略平行倾斜的倾斜面10a。
这样一来,由于是利用合成树脂制的组装构件50将底座10和顶盖20进行结合,所以具有能够减少在利用金属制的组装框时由组装框和充电部(刀承块30)的绝缘距离所造成的设计上的制约,并提高形成器体1的材料的选择和器体1的厚度尺寸等设计的自由度的优点。而且,在本实施形态中,由于是将底座10的嵌合部6和顶盖20的嵌合部7分别在组装构件50的一对嵌合孔51中单独进行嵌合,所以与使底座10及顶盖20的嵌合部嵌合于相同嵌合孔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因各个嵌合部6、7的尺寸误差所造成的组装构件50的晃荡不稳,使底座10和顶盖20牢固地结合。而且,借由将接合凸片54设于夹在组装构件50的纵片52的嵌合孔51之间的部位上,可使组装构件50小型化。另外,也可如图25所示,将被接合部26和导向面27设在底座10上,并使设在组装构件50的接合凸片54上的接合爪54a的朝向相反。
可是,在顶盖20的内部收纳有一对门160、160和一对板簧170、170,还有中框180。中框180如图11所示,配备有一对贯通孔181、181和位于该贯通孔181、181之间的沟182,借由与设于顶盖20内壁上的突起(未图示)的接合,能够临时固定于顶盖20上。而且,一对门160、160和一对板簧170、170被配设于中框180和顶盖20的内面之间。
作为同形物形成的一对门160如图12所示,具有向两侧突出的翼片161、161,在各翼片161、161上分别并列设置有一对倾斜角度不同的倾斜面162、163。该门160、160以夹于翼片161、161之间的中央部164被收纳于中框180的沟182中,且在其外面侧和顶盖20的内壁之间配设有板簧170、170的状态,收纳于顶盖20内,并利用板簧170、170的作用力使两门160、160成相互连接的状态。
虽然是利用组装构件50将收纳有中框180及门160、160的顶盖20与底座10进行结合的,但是在由组装构件50结合底座10和顶盖20组装器体1时,在中框180的贯通孔181内设有刀承块30的刀承31,且中框180的间隔壁180a与底座10的间隔壁12进行接合,使两刀承31间分离。而且,门160、160位于顶盖20的插入口25和刀承31之间。
即,虽然是借由使一个门160的翼片161稍稍盖到另一个门160的翼片161上,以两门160、160之间不产生间隙的状态,使两门160、160利用板簧170、170的作用力进行接触的,但是这样一来,关闭的门160、160位于插入口25和刀承31之间,会遮盖位于插入口25的内部的刀承31。
在这种状态下,如果将插头的插刀插入两插入口25,则各插刀是借由按压门160、160的翼片161、161的倾斜面162(或163),使门160在板簧170的反作用下进行移动,并将两门160、160之间打开的,所以插刀被插入刀承31。如果要拔出插头,则两门160、160利用板簧170、170的作用力进行复位,再次变成插入口25关闭的状态。
在将如上构成的本实施形态的插座用于壁面等营造面的施工时,采用图26及图27所示的面板100。面板100由保持器体1的面板框架110、覆盖面板框架110并进行外表美化施工的装饰面板120构成。合成树脂制的面板框架110具有绝缘性,借由将一对框片113a、113b的左端部及右端部彼此分别由横片112结合为连续的一体,形成在中央部具有使器体1的前面露出的长方形的开口窗111的纵长的矩形框状。在沿开口窗111的长边方向的两侧边缘的后面侧,以彼此相对的形态分别设置有带板状的固定梁部114和可动梁部115。
可动梁部115在长边方向的两端部,通过沿可动梁部115的长边方向延长的连结部116与框片113b连结为连续的一体,中间部的2个部位通过与可动梁部115直交的方向上的桥部117与框片113b连结为连续的一体。而且,在各连结部116和各桥部117之间及两桥部117之间的部位为表里贯通的缝隙118a~118c。形成面板框架110的合成树脂具有可挠曲性,可动梁部115及连结部116可挠曲。两侧的缝隙118a、118c形成L字形,中间部的缝隙118b形成在一直线上。在框片113b上的各桥部117的附近,分别设置有表里贯通的长孔状的沟119,以使可动梁部115即使在对应于桥部117的部位也可进行挠曲。
另一方面,在固定梁部114及可动梁部115上靠近开口窗111的一面,以等间距设置有6个作为与在组装构件50上各一对对突出设置的安装爪55进行凹凸接合的保持部的保持沟114a、115a(参照图26)。因此,当使设于组装构件50上的安装爪55与各保持沟114a、115a进行凹凸接合时,能够以使器体1的前面从开口窗111露出的形态,将器体1安装在面板框架110上。而且,为了不使器体1从面板框架110向前方脱落,在固定梁部114及可动梁部115的基部,形成有与组装构件50的横片53前面接触的接触部114d、115d。也就是说,借由使组装构件50的横片53前面与接触部114d、115d(参照图28)接触,并使安装爪55的后面接合于保持沟114a、115a,可将器体1安装在面板框架110上。
这里,在固定梁部114和可动梁部115的靠近开口窗111一面的各顶端部分,为了在将器体1的安装爪55从面板框架110的后面侧导入保持沟114a、115a时将各安装爪55导向保持沟114a、115a,设置形成有倾斜面的诱导部114b、115b,其中该倾斜面按照越在顶端侧彼此的距离越大的形态进行倾斜。即,如图28(a)~(c)所示,在面板框架110上安装器体1时,先使嵌合于器体1的一侧面的组装构件50的安装爪55接合在固定梁部114的保持沟114a上,当使器体1的前端部与开口窗111大体一致并将器体1对面板框架110向前方按入时,嵌合于器体1的另一侧面的组装构件50的安装爪55一面使可动梁部115挠曲一面利用诱导部115b被挤入保持沟115a中,可使安装爪55轻松地与保持沟115a进行接合。
另一方面,在固定梁部114的基部,在贯通面板框架110的表里的器具拆卸孔114c于各个邻接的一对保持沟114a之间穿通设置,且将器体1安装在面板框架110上的状态下,当将驱动器和拆卸专用的夹具等的顶端部分插入器具拆卸孔114中,并由夹具的顶端部分将器体1向可动梁部115侧按压时,可利用杠杆的原理用很小的力使可动梁部115挠曲,并可解除固定梁部114侧的保持沟114a和器体1的安装爪55的接合状态,将器体1从面板框架110上取下。
可是,如上所述,面板框架110在固定梁部114和可动梁部115上分别具有3对保持沟114a、115a,并在嵌合于器体1的上下两侧面的组装构件50上各形成有一对安装爪55,所以在面板框架110上最多可安装3个上述的器体1。也就是说,面板框架110为3个用,将为了在3个用的面板框架110上可安装最多的3个而对安装尺寸进行了设定的器体1称作单位尺寸(以下称作“1个模块”)的器体1。这样,借由对器体1和面板框架110的相对安装尺寸预先进行规定,可在面板框架110上安装1~3个范围的任意个数的器体1。设于固定梁部114及可动梁部115的各保持沟114a、115a的间距与在1个模块的器体1的侧面突出设置的安装爪55的间距相等,且如上所述,各保持沟114a、115a为等间距,所以如果是一个模块,则可利用固定梁部114及可动梁部115的邻接的任意两个保持沟114a、115a在面板框架110上进行安装。
可是,在面板框架110的各横片112的中间部前面分别形成有凹部131。在各凹部131中,设有插通用于将面板框架110安装在嵌入盒中的盒用螺钉的长孔状的盒用孔132、使用于将面板框架110直接安装在壁面等施工面上的螺钉进行插通的螺钉插通孔133、将在形成施工面的壁面板等上进行安装时使用的夹持金属件(未图示)进行接合的夹持金属件接合孔134。
而且,在面板框架110的4个角部,设有将从装饰面板120的后面突出设置的接合突起123进行接合的装饰面板接合孔135,借由在装饰面板接合孔135中将接合突起123进行插入接合,能够以覆盖面板框架110的前面的形态,将装饰面板120拆装自如地进行安装。
装饰面板120利用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形成,形成一种将覆盖面板框架110的前面的矩形的主要部分121和从主要部分121的周围边缘在全周范围内向后方突出的侧壁122形成连续一体的略箱形。接合突起123在主要部分121的后面侧的4个角部突出设置。而且,在主要部分121的中央部,设有使安装在面板框架110上的器体1的前面露出的开口窗121a。
装饰面板120的侧壁122中的各相对面间的距离,分别大于面板框架110所对应的部位的宽度尺寸。即,当在施工面所配设的面板框架110的前面侧安装装饰面板120时,面板框架110收纳于装饰面板120的内侧,装饰面板120的侧壁122的顶端边缘大致与施工面接触。这样一来,面板框架110和装饰面板120的对合面不会较施工面向前方突出,两者的对合线从侧面几乎看不到,使外观性能提高。而且,在装饰面板120的侧壁122的内侧面,成列设置有复数个与面板框架110的侧面接触,用于防止装饰面板120对面板框架110的位置偏离的控制肋124。
可是,在面板框架110的两框片113a、113b的外侧面,形成有越靠后越向外侧突出的倾斜的倾斜面113c、与倾斜面113c连接并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113d。另外,在装饰面板120的上下的侧壁122的内侧面,突出设置有后端面与突出部113d的前面接触的肋125,利用该肋125可防止装饰面板120的晃荡不稳。当在面板框架110上安装装饰面板120时,因为装饰面板120的控制肋124被导向在面板框架110的框片113a、113b上形成的倾斜面113c,所以容易安装。
在装饰面板120的上下的一方的侧壁122上设有一对缺口部126,当将夹具(螺丝刀的顶端等)插入该缺口部126中并作用以使装饰面板120从面板框架110离开的方向(朝前方)的作用力时,装饰面板120的接合突起123和面板框架110的装饰面板接合孔135的接合状态被解除,可将装饰面板从面板框架110上拆下。在面板框架110的框片113b中的与缺口部126对应的位置,设有较倾斜面113c还要向内侧下陷的退出部136,可使缺口部126所插入的夹具退出并插入到尽头,在拆下装饰面板120时易于使力作用。另外,从退出部136的后面侧末端,较突出部113d壁薄的肋137以不从装饰面板120的缺口部126突出的程度延长设置。即,虽然借由以插入缺口部126的夹具中的与施工面接触的部分为支点施加力的作用,有可能会对施工面造成伤害,但是通过设置肋137,可使插入缺口部126的夹具与肋137接触,防止在将装饰面板120从面板框架110上拆下时由夹具对施工面造成伤害。
在装饰面板120的后面侧,成列设置有在面板框架110上进行安装时分别被嵌入设于面板框架110上的3个缝隙118a~118c中的突条片128a~128c。这里,各突条片128a~128c的尺寸设定要求是在被嵌入面板框架110的各缝隙118a~118c中的状态下,与缝隙118a~118c的内周面和各突条片128a~128c之间只产生微小的间隙。即,在安装了器体1的面板框架110上固定有装饰面板120的状态下,由于3个突条片128a~128c被嵌入于面板框架110的各缝隙118a~118c中,且在缝隙118a~118c的内周面和各突条片128a~128c之间只产生微小的间隙,所以面板框架110的可动梁部115的动作(挠曲)被控制。这样一来,即使受到以异常大的力对插入插座的插头进行抽拔等冲击,如上所述,由于可动梁部115的动作被控制,所以器体1的安装爪2和可动梁部115及固定梁部114的保持沟115a、114a的接合不会轻易解除。
(实施形态2)
实施形态1是在1个模块的器体1中,配备有可与具有平行平型插刀的所谓A型的插头和具有平行销型插刀的所谓BS型的插头这两类插头进行连接的类型(所谓的通用型)的插入部24,但是本实施形态如图29~31所示,在3个模块(即1个模块的3倍的安装尺寸)的器体1中,配备有与实施形态1相同的通用型的插入部24、所谓O型的可连接具有接地极的插头的插入部24’。O型的插入部24’具有3个插入有3个含有接地极的平型插刀的平型插刀插入口25a’、25a’、25b’,在插入有接地极的平型插刀的平型插刀插入口25b’的两侧,剩下(电压极)的平型插刀插入口25a’、25a’呈倒八字形配置。
如图32所示,底座10的内部利用沿长边方向设置的若干个间隔壁12使内部空间分成三块,并如后面所述借由利用收纳于顶盖20内的中框260覆盖底座10的前面,使器体1的内部空间被分割为独立的3室(收纳室13a、13b、13c)。而且,两端的收纳室13a、13b利用一对具有缝隙12a的间隔壁12b,又沿底座10的长边方向被分割为3室。
在底座10内两端的收纳室13a、13b中,分别收纳有电压极用的插刀块30A、30B。插刀块30A、30B由对应于通用型的插入部24的刀承31A和对应于O型的插入部24’的电压极的刀承31B在端子板41的两侧结合构成。但是,收纳于一收纳室13a中的插刀块30A和收纳于另一收纳室13b中的插刀块30B是一种镜像的关系,所以只就插刀块30A进行说明。
通用型的刀承31A与实施形态1中的刀承31具有大致共同的构造,如图35所示,配备有一对以彼此相对的顶端部夹持插刀的刀承弹簧32、将两刀承弹簧32的一个侧面彼此结合为连续的一体的コ字形的连结片34、较连结片34突出且与两刀承弹簧32的前述侧面相对的刀承弹簧33。而且,从一刀承弹簧32的基端侧的侧面边缘延长设置有略呈钩形的脚片35,在脚片35的顶端设置有成列设置了一对铆接用突起36a的结合片36。
O型的电压极用的刀承31B如图36所示,配备有一对以彼此相对的顶端部夹持插刀的刀承弹簧32、将两刀承弹簧32的一个侧面彼此结合为连续的一体的コ字形的连结片34、从一刀承弹簧32的基端侧的侧面边缘延长设置的带状的脚片35、成列设置有一对铆接用突起36a并设置于脚片35的顶端的结合片36。
端子板41如图37所示,包括略T字形的主片42、从主片42的宽度小的一末端侧的两侧边缘向后方下垂的接触片43、从主片42的宽度大的另一末端侧的两侧边缘向后方下垂的略J字形的锁定片44、从两锁定片44的侧端边缘分别向侧方突出的固定片(结合部)45,是将具有弹性的带状金属板进行加工,使接触板43的顶端部和锁定片44的顶端部分别弯折交差而形成一体的。即,本实施形态中的端子板41形成一种将实施形态1中的2个端子板41(各端子板41是镜像的关系)由彼此的主片42进行连结的形状,在接触片43上设有接触部43a和一对按压部43b、43c,在锁定片44上设有锁定部44a和弯曲部44b。另外,本实施形态中的端子板41也和实施形态1中的同样,借由将接触片43的宽度尺寸设定得小于锁定片44的宽度尺寸(大约一半),可确保利用解除按钮60的解除操作的空间。另外,在固定片45上贯通设置有使在刀承31A、31B的结合片36上所成列设置的一对铆接用突起36a插通用的插通孔45a,借由对插通于这一对插通孔45a中的铆接用突起36a进行铆接可使刀承31A的结合片36被固定在一固定片45上,并使刀承31B的结合片36被固定在另一固定片45上,构成插刀块30A。这样,在本实施形态中,由于在端子板41中设置有用于结合作为通过端子板41与电线导通的构件且依据配线器具的种类的固有构件(在本实施形态中为刀承31A、31B)的结合部(固定片45),所以上述固有构件即使为插座以外的配线器具的构件,也可共同地使用端子板41,谋求成本的降低。另外,固定片45和结合片36的结合方法并不限定于上述的铆接,也可对应粘接和焊接等种种结合方法。
而且,采用上述构成的电压极用的插刀块30A、30B如图34所示被收纳于底座10两端的收纳室13a、13b中,以分别将各刀承31A、31B收纳于长边方向两端的分区中,并将端子板41收纳于长边方向中央的分区中。
另一方面,在底座10内的中央的收纳室13c中,收纳有O型的接地极用的插刀块30C。接地极用的插刀块30C借由使O型的插入部24’所对应的接地极的刀承31C结合在端子板41’上而构成。
O型的接地极用的刀承31C如图38所示,配备有一对以彼此相对的顶端部夹持插刀的刀承弹簧32、将两刀承弹簧32的后端边缘结合为连续的一体的连结片34、从连结片34的侧面边缘延长设置且略呈钩形弯曲的带状的脚片35、成列设置有铆接用突起36a以及定位用孔36b并设置于脚片35的顶端的结合片36。
端子板41’除了没有固定片45以外,与电压极用的端子板41的形状大致相等,如图39所示,配备有主片42、一对接触片43以及锁定片44,在接触片43中设置有接触部43a和一对按压部43b、43c,并且在锁定片44中设置有锁定部44a和弯曲部44b。而且,在主片42中贯通设置有用于插通设在刀承31C的结合片36上的铆接用突起36a的铆接用孔42a,并突出设置有与定位用孔36b进行嵌合的定位用突起42b。
因此,借由在刀承31C的结合片36上所贯通设置的定位用孔36b上,使在端子板41’的主片42上所突出设置的定位用突起42b进行嵌合,将端子板41’和刀承31C进行定位,并且将突出设置于结合片36上的铆接用突起36a,在主片42上所贯通设置的铆接用孔42a中进行插通铆接,可使端子板41’的主片42和刀承31C的结合片36被结合而构成插刀块30C。
而且,采用上述构成的接地极用的插刀块30C如图34所示,使刀承31C置于图中下侧并被收纳于底座10中央的收纳室13c中。这里,如图40(b)所示,在端子板41的主片42上列队设置铆接用及定位用的2个铆接用孔42a的构造中,用于设置铆接用孔42a的加工用的凹部彼此的间隔非常狭窄,主片42的强度有下降的危险,为了确保强度必须增大主片42的尺寸。对此,在本实施形态中,由于是将铆接用突起36a和定位用孔36b设置在刀承31C的结合片36上,并将铆接用孔42a及定位用突起42b设置在端子板41的主片42上,所以铆接用孔42a和定位用突起42b可采用大的间隔,不用将主片42大型化即可防止强度下降[参照图40(a)]。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形态中是将另外形成的端子板41和刀承31A、31B结合构成插刀块30A、30B的,但是如图41所示,如果对金属构件进行加工而一体形成刀承31A、31B和端子板41,则具有无需铆接等结合作业的优点。这里,作为刀承31A、31B的构造,虽然可采用例如图41所示将一对刀承弹簧32在其后端边缘,即在插刀的插入方向的插刀的顶端由连结片34对向连结的构造,和例如图42(b)及(c)所示,将一对刀承弹簧32在其侧端边缘,即由连结片34沿插刀的插入方向进行连结的构造,但是前者的构造与后者的构造相比,刀承弹簧32的弹性优良,而后者的构造与前者的构造相比,在由金属构件进行模冲加工时的所谓的板材下料优良,可根据所需的性能适当选择一种构造进行组合。而且,也可如图42(a)所示,在前者的构造中采用将通用型刀承31A的刀承弹簧33与另一刀承弹簧32的侧端边缘进行连接的构造。
如图32所示,在底座10的底壁的长边方向大致中央位置,各贯通设置有一对分别与3个收纳室13a、13b、13c连通的电线插入孔11,如果通过电线插入孔11在接触片43和锁定片44之间插入电线,则如实施形态1所说明的,锁定片44的锁定部44a咬入电线被锁定,并利用锁定片44的弹力使电线与接触片43的接触部43a弹性接触,再利用一对按压部43b、43c向锁定片44侧按压电线,锁定部44a和一对按压部43b、43c的按压力进行均衡而使电线被夹持。
在端子板41、41’上,各一对的接触片43及锁定片44分离设置于主片42的两端,与此对应,各一对的电线插入孔11也只间隔所定的距离设置。因此,当为了馈送配线而在各端子板41、41’上连接2条电线时,由于邻接的2个电线插入孔11被分离开,所以可确实地接续每条电线。对此,如果如图43所示,将两个接触片43邻接配置于端子板41、41’的中央部,并如图44所示使两个接触片43所对应的两个电线插入孔11部分地连通而设置于底座10上,则具有能够将两条电线一同插入各电线插入孔11并同时连接端子板41、41’的优点。
可是,在本实施形态中,与端子板41一起构成电压极用的终端部40的解除按钮80和与端子板41’一起构成接地极用的终端部40的解除按钮200形成为不同的形状。但是,如后面所述的,邻接配置的解除按钮80或200彼此为镜像的关系,以下只就其中之一的形状进行说明。
电压极用的解除按钮80由合成树脂成型品构成,如图45所示,由角柱形的操作部81、从操作部81的一末端侧沿操作部81的长边方向延长且沿操作部81的短边方向突出的驱动部82、从操作部81的另一末端部附近沿与驱动部82相同的方向突出的腕部83一体形成。腕部83的宽度尺寸小于操作部81的宽度尺寸,且在其顶端一体形成有向驱动部82的方向突出的按动突出部84。而且,驱动部82与腕部83比较,从操作部81的突出量大,并且在与腕部83对向的内侧面形成有下方及一侧面开放的凹部82a。在与腕部83对向的凹部82a的底面,形成有从顶端向操作部81,缓缓沿远离腕部83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82b。另外,在驱动部82的顶端部分的外侧面突出设置有向与腕部83相对一侧突出的定位部85。
另一方面,在底座10的短边方向的两侧面,各并列设置有一对与各收纳室13a、13b相通的纵沟15,并在该纵沟15中插通操作部81使解除按钮80在底座10内的各收纳室13a、13b中与端子板41对向配置(参照图34)。这里,解除按钮80被移动自如地配置于收纳室13a、13b内,其中腕部83与端子板41的锁定片44中不面对接触片43的部位相对,底座10的电线插入孔11和驱动部82的凹部82a相对,且操作部81可从纵沟15进退自如地突出。另外,如前面所说明的,接触片43的宽度尺寸小于锁定片44的宽度尺寸,所以能够使腕部83和锁定部44得到较大的对向面积。而且,在使操作部81从纵沟15突出的方向上付以弹性推力,并使解除按钮80复位至电线未连接时的位置(非连接位置)的复位弹簧90被收纳于各收纳室13a、13b中。
复位弹簧90如图46所示,由一对顶端略呈直角弯折,后端部略呈ヘ字形弯折的弹簧片91、从弹簧片71的后端部一侧的侧面边缘向顶端侧突出的固定部92、在后端部的侧面边缘连结弹簧片91的固定部92一体形成。固定部92的顶端部略呈U字形弯曲,并如图47所示,将由设于端子板41的锁定片44中的主片42附近的部位的缺口构成的被固定部46夹入其中,使复位弹簧90被固定在端子板41上(临时固定)。而且,当将在端子板41上临时固定复位弹簧90的插刀块30A、30B收纳于收纳室13a、13b内时,端子板41接触底座10内壁,弹簧片91的后端部被挟持,使复位弹簧90被正式固定在端子板41上(参照图34)。如果再将解除按钮80配设于收纳室13a、13b内,则复位弹簧90的弹簧片91的顶端部分别接触解除按钮80的驱动部82的顶端,并利用弹簧片91的弹力,解除按钮80沿恢复至非连接位置(操作部81从底座10的纵沟15突出的位置)的方向被付以弹性推力。另外,对解除按钮80的器体1的锁定,借由使设于驱动部82的定位部85接触顶盖20的内壁面进行。在端子板41上设置有由矩形的贯通孔构成并与被固定部46成对的被固定部46’,当如图48所示利用只配备有1个弹簧片91的复位弹簧90’时,由复位弹簧90’的固定部92将被固定部46、46’夹入其中而进行临时固定,所以使两个弹簧片91、91形成一体的复位弹簧和只配备有一个弹簧片91的复位弹簧90’两者可安装在相同的端子板41上,能够利用构件的共同化而谋求成本的降低并扩大配线器具的构成的宽度。
而且,当通过电线插入孔11将电线插入端子板41的接触片43和锁定片44之间使电线与终端部40(端子板41)连接时,电线的顶端接触在解除按钮80的驱动部82的凹部82a所形成的倾斜面82b,并利用电线的插入力(在电线的插入方向上的作用力),沿驱动部82接近顶盖20的方向及操作部81进入器体1内的方向使解除按钮80被按压驱动。这样一来,在终端部40连接有电线的状态下,操作部81的一部分进行移动直至被引入到器体1内部的位置(连接位置)。也就是说,解除按钮80的操作部81可在非连接位置和连接位置间移动自如,能够利用操作部81的位置(非连接位置或连接位置)确认电线是否与端子板41连接。
另外,在底座10的短边方向两侧面的纵沟15的后端附近的部位,突出设置有沿底座10的短边方向突出的突出部16,并在与底座10的侧面之间形成高低平面差。即,虽然在连接位置解除按钮80的操作部81从器体1(底座10)的侧面稍稍突出,但是由于设有突出部16并在与底座10的侧面之间形成高低平面差,所以当从电线插入孔11开口的器体1(底座10)的底面侧进行观察时,看到处于非连接位置的解除按钮80的操作部81较突出部16还要向外侧冒出,与此相对,处于连接位置的解除按钮80的操作部81隐藏于突出部16的背后看不到,根据从器体1的底面进行观察时解除按钮60是否可见,可轻松地判别电线的连接状态。而且,如果将解除按钮80的操作部81涂成与底座10不同的颜色,则具有易于识别解除按钮80的位置的优点。
另一方面,要将与终端部40连接的电线拔出时,可利用手指对通过纵沟15露出器体1的侧面的操作部81进行按压操作,当使解除按钮80从连接位置又移动至器体1内部时,借由利用突出设置于解除按钮80的腕部83顶端的按动突出部84对端子板41的锁定部44a的顶端进行按压,使锁定片44挠曲以使咬入电线的锁定部44a从电线脱离,并可拔出电线。而且,如果在拔出电线后停止操作部81的按压操作,则可利用复位弹簧90的弹力使解除按钮80移动,并使操作部81自动地恢复至非连接位置。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因为在设置了按动突出部84的解除按钮80的一末端侧设置操作部81,所以解除按钮80的操作位置(操作部81)和腕部83的距离变近,可以减少用于按压锁定部44a所需的操作量,并提高解除按钮80的操作性。
可是,在本实施形态中,当将解除按钮80装入底座10的收纳室13a、13b中时,如图49所示,使按动突出部84与设于端子板41中的两个接触片43的基端间的接合部48进行接合并临时固定在端子板41上。此时,与接合部48相对的锁定片44的锁定部44a接触按动突出部84,并由接合部48和锁定部44a夹持按动突出部84,将解除按钮80确实地进行临时固定。也就是说,由于解除按钮80利用安装在端子板41上的复位弹簧90被付以推力,所以如果不这样进行临时固定,会造成姿式不稳定且内部作业性低下,借由进行临时固定能够提高解除按钮80的内部作业性。另外,在位于按动突出部84的顶端部的操作部81的相对面上,形成有向顶端沿离开操作部81的方向倾斜的导向面84a(参照图45),当将按动突出部84在接合部48上进行接合时,导向面84a与接合部48滑动接触使按动突出部84被向锁定部44a的方向引导,所以能够轻松地进行临时固定作业。而且,在将解除按钮80装入底座10之后,当沿接近解除按钮80的驱动部82的方向[图49(b)中朝上的方向]按压端子板41时,接合部48一面与导向面84a滑动接触一面沿反接合的方向移动,解开与按动突出部84的接合,使解除按钮80对端子板41的临时固定状态被解除。
另一方面,接地极用的解除按钮200也由合成树脂成型品构成,如图50所示,由略呈矩形的操作部201、从操作部201的一个侧面中的一末端向侧方突出的驱动部202、从前述侧面中的另一末端向侧方突出的腕部203、从腕部203的顶端向驱动部202的方向突出的按动突出部204一体形成。腕部203的宽度尺寸小于操作部201的宽度尺寸[参照图50(b)]。而且,驱动部202与腕部203比较,从操作部201的突出量大,并且在与腕部203对向的内侧面[图50(a)中的下面]形成有下方及一侧面开放的凹部202a。在与腕部203对向的凹部202a的底面,形成有从顶端向操作部201,缓缓沿远离腕部203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202b。而且,使驱动部202中的复位弹簧90的弹簧片91顶端所接触的面202c,形成一种沿复位弹簧90的作用力方向下沉的形状。另外,在操作部201的驱动部202突出的一末端的外侧面,下陷设置有在被收纳于收纳室13c中时用于使插刀块30C的刀承31C退出的退出部205,在防止解除按钮200干涉刀承31C的同时,还缩小了解除按钮和刀承31C的距离,可谋求器体1的小型化(参照图34)。
可是,如图32所示,在底座10的底面,在长边方向两端中央的设置了电线插入孔11的部位设置有向后方突出的突起台部2,另外在这些突起台部2之间,即在底座10底面的大致中央位置,也设置有较突起台部2稍向后方突出的突起台部3,并在该中央的突起台部3上设置有与底座10内的收纳室13c贯通的电线插入孔11。另外,两端的突起台部2与在底座10的短边方向两侧面的中央所突起设置的突出部16形成一体。而且,在位于底座10底面中央的突起台部2、3所包围的部位,设有向底座10的内侧下陷的凹部4,并从临近突起台部3的凹部4的侧面开始经过凹部4的底面,形成有与收纳室13c相通的一对插通沟5。在这些插通沟5中插通操作部201,使解除按钮200在底座10内的收纳室13c中与端子板41’相对配置,并利用安装于端子板41’上的复位弹簧90使操作部201沿从插通沟5突出的方向被付以弹性作用力而收纳于收纳室13c中。(参照图51)。另外,在将解除按钮200装入底座10时,为了防止解除按钮200沿驱动部202离开端子板41’的方向倾倒,如图51(a)所示,可预先在底座10的收纳室13c中设置作为与解除按钮200接触且进行支持的防倾倒装置的肋17,防止解除按钮200的倾倒并可谋求组装作业性的提高。
而且,当通过电线插入孔11将电线插入端子板41’的接触片43和锁定片44之间使电线与端子板41’连接时,电线的顶端接触在解除按钮200的驱动部202的凹部202a所形成的倾斜面202b,并利用电线的插入力,沿驱动部202接近顶盖20的方向及操作部201进入器体1内的方向使解除按钮200被按压驱动。这样一来,在端子板41’连接有电线的状态下,操作部201的一部分进行移动直至被引入到器体1内部的位置(连接位置)[参照图51(b)]。也就是说,解除按钮200的操作部201可在非连接位置和连接位置间移动自如,能够利用操作部201的位置(非连接位置或连接位置)确认电线是否与端子板41’连接。而且,由于解除按钮200可在器体1的前后方向及长边方向的2个方向上移动自如,所以与只能在1个方向上进行移动的情况相比,提高了识别性。另外,如果将解除按钮200的操作部201涂成与底座10不同的颜色,可更加容易地识别解除按钮200的位置。
另一方面,要将与端子板41’连接的电线拔出时,可利用手指对通过纵沟15露出器体1底面的凹部4的操作部201进行按压操作,当使解除按钮200从连接位置又移动至器体1内部时,借由利用突出设置于解除按钮200的腕部203顶端的按动突出部204对端子板41’的锁定部44a的顶端进行按压,使锁定片44挠曲以使咬入电线的锁定部44a从电线脱离,并可拔出电线。而且,如果在拔出电线后停止操作部201的按压操作,则可利用复位弹簧90的弹力使解除按钮200移动,并使操作部201自动地恢复至非连接位置。另外,能够利用凹部4确保对操作部201进行操作的空间,这样一来,可抑制接地极用的终端部40从器体1的底面突出的量,即从突起台部3的器体1底面的突出量,谋求器体1的小型化。而且,在本实施形态中,使凹部4的周面(突起台部2、3的临近凹部4的侧面)为朝向凹部4的底面并沿凹部4侧倾斜的倾斜面2a、3a,可扩大凹部4的开口面积使手指易于插入,提高解除按钮200的操作性。
如前面所已经说明的,在顶盖20的前壁形成有通用型的插入部24和O型的插入部24’。而且,借由将组装构件210在设置于底座10和顶盖20两处的嵌合部6、7中进行凹凸嵌合,可将底座10和顶盖20进行结合而组装器体1。
在与底座10的短边方向相对的两侧面,如图32所示,在夹于一对纵沟15之间的中央部的两侧分别突出设置有矩形的嵌合部6,另外在各嵌合部6的前方[图32(b)中的左方]分别形成有凹沟8。另一方面,在顶盖20的短边方向的两侧面,如图33所示,在长边方向的中央部设有一对与底座10的纵沟15连通的插通沟21,并在夹有插通沟21的两侧分别突出设置有与底座10的嵌合部6同形状且同尺寸的嵌合部7。而且,在使顶盖20对合于底座10的开口面的状态下,嵌合部6、7分别夹有凹沟8成一列配置。
组装构件210由具有弹性的合成树脂成型品构成,如图29及图30所示,形成为略コ字形,具有使与嵌合部6、7分别嵌合的一对嵌合孔211在器体1的前后方向(图29中的上下方向)上并列设置的长方形的一对结合片212和末端分别与两结合片212的顶端连结的带状的横片213,在与器体1相对的结合片212的背面侧,顶端具有接合爪214a的接合凸片214从夹于嵌合孔211之间的略中央部向背面突出设置。而且,在各嵌合片211上,安装框架和与面板的接合孔进行接合的安装爪215向外侧突出设置以与嵌合孔211排成一列。
另一方面,在顶盖20上与短边方向相对的两侧壁,形成有设于组装构件210的接合凸片214顶端部的接合爪214a进行接合用的被接合部26(参照图33),其中该组装构件210从底座10的凹沟8插入。另外,在位于顶盖20的两侧壁的内侧的嵌合部7附近,形成有越向内侧越向后方倾斜,将接合爪214a导向被接合部26的引导面27。
而且,在将底座10和顶盖20进行结合并组装器体1时,如果在使底座10和顶盖20于开口面侧对合的状态下,将组装构件210向器体1的短边方向两侧面方进行按压以使接合凸片214插入凹沟8,则借由将底座10及顶盖20的嵌合部6、7分别在组装构件210的各嵌合孔211中进行嵌合,使底座10和顶盖20被结合,同时使接合凸片214向后方(底座10侧)挠曲以使设于接合凸片214的顶端的接合爪214a沿着顶盖20的导向面27,亦即使接合爪214a接合于顶盖20的被接合部26,可防止组装构件210从嵌合部6、7脱落。另外,为了将从器体1的侧面露出的解除按钮80退出,可使横片213的中央部弯曲。
可是,在顶盖20的内部收纳有将通用型的插入部24开闭自如地进行闭塞的第1门240、将0型的插入部24’开闭自如地进行闭塞的第2门250、配设于底座10前面与顶盖20的前壁之间,将第1门240及第2门250收纳于顶盖20的内侧并滑动自如地进行支持的中框260。即,在插入部24、24’所插入的插刀的顶端的按压下,第1及第2门240、250借由以被中框260支持的状态进行滑动,可将插入部24、24’打开,并通过中框260中所贯通设置的插刀插通孔261等使插刀与刀承31A、31B连接。而且,当将插刀从插入部24、24’拔出时,利用线圈弹簧构成的复位弹簧254可使第1及第2门240、250进行滑动而恢复至原来的位置,即关闭插入部24、24’的位置,并防止插头的插刀以外的异物被插入插入部24、24’中。
而且,本实施形态也与实施形态1同样地利用面板100被埋设于壁面等营造面中。此时,当器体1背面的突起台部3在凹部4的垂直上方的位置,即通用型的插入部24在O型的插入部24’上的位置被埋设时,由于凹部4的垂直上方被突起台部3(终端部)遮住,所以可抑制尘埃等积存于凹部4中。而且,虽然在施工现场上,有时是以在面板框架110上安装了器体1的状态连接电线,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从器体1突出的解除按钮80的操作部81干涉面板框架110而无法移动至正规的非连接位置,则有使电线的连接作业变得困难的问题。因此,本实施形态借由使解除按钮80的驱动部82的背面(从纵沟15露出器体1之外的面)倾斜,而将面板框架110退出(参照图52)。
可是,由于电压极用的解除按钮80在非连接位置向器体1的外面露出,所以在实际施工开始之前,尘埃有可能从解除按钮80和器体1的缝隙中进入。因此,如果只在实际施工开始之前,如图53(a)所示,将在圆柱形的轴部281的后端设有较轴部281直径大的圆盘状的头部282的固定销280插入电线插入孔11,并将解除按钮80固定于连接位置,则解除按钮80和器体1的缝隙变小,所以能够抑制尘埃的进入[参照图53(b)]。而且,在实际的施工时,也可拔出固定销而连接电线。
(实施形态3)
实施形态2是在3个模块的器体1中,配备有通用型的插入部24和O型的具有接地极的插入部24’,而本实施形态是如图54~56所示,在3个模块的器体1中配备有两个O型的具有接地极的插入部24’。
如图57所示,底座10的内部利用间隔壁12使内部空间分成三块,并借由利用收纳于顶盖20内的中框260’覆盖底座10的前面,使器体1的内部空间被分割为独立的3个收纳室13a、13b、13c。而且,两端的收纳室13a、13b利用一对具有缝隙12a的间隔壁12b,又沿底座10的长边方向被分割为3室。
在底座10内两端的收纳室13a、13b中,分别收纳有电压极用的刀承块30A、30B。刀承块30A、30B由各个O型的刀承31B在端子板41的固定片45上分别被固定构成,并以使各刀承31B分别收纳于长边方向两端的分区中,使端子板41收纳于长边方向中央的分区中的形态,被收纳于底座10两端的收纳室13a、13b中。
另一方面,在底座10内的中央的收纳室13c中收纳有接地极用的刀承块30C。该刀承块30C利用脚片35连结O型的两个刀承31B,并由设于该脚片35上的结合片36被固定在端子板41’上。即,借由在结合片36所贯通设置的定位用孔36b上,将在端子板41’的主片42上所突出设置的定位突起42b进行嵌合,使端子板41’和刀承31C定位,并将结合片36上所突出设置的铆接用突起36a,在主片42上所贯通设置的铆接用孔42a中插通铆接,可使端子板41’的主片4和刀承31C的结合片36结合构成刀承块30C。
另外,如图59(a)所示,如果对金属构件进行加工而一体形成刀承31B和端子板41,则具有无需铆接等结合作业的优点。这里,作为刀承31B的构造,虽然可采用例如图59(a)所示将一对刀承弹簧32在其后端边缘,即在插刀的插入方向的插刀的顶端由连结片34对向连结的构造,和例如图59(b)所示,将一对刀承弹簧32在其侧端边缘,即由连结片34沿插刀的插入方向进行连结的构造,但是前者的构造与后者的构造相比,刀承弹簧32的弹性优良,而后者的构造与前者的构造相比,在由金属构件进行模冲加工时的所谓的板材下料优良,可根据所需的性能适当选择一种构造进行组合。
虽然在收纳室13a~13c中,与端子板41、41’一起还收纳有解除按钮80、200,并构成终端部40,但是这些终端部40的构成与实施形态2是共同的,所以省略说明。
本实施形态中的组装构件220由具有弹性的合成树脂成型品构成,如图60所示,形成为长方形,使与嵌合部6、7嵌合的一对嵌合孔221并列设置于器体1的前后方向(图60中的上下方向)上,在与器体1相对的背面侧,顶端具有接合爪224a的接合凸片224从夹于嵌合孔221之间的略中央部向背面突出设置,且安装框架和与面板的接合孔进行接合的安装爪225向外侧突出设置以与嵌合孔221排成一列。
而且,如果在使底座10和顶盖20于开口面侧对合的状态下,将组装构件220向器体1的短边方向两侧面方进行按压以使接合凸片214插入凹沟8,则借由将底座10及顶盖20的嵌合部6、7分别在组装构件220的各嵌合孔221中进行嵌合,使底座10和顶盖20被结合,同时使接合凸片224向后方(底座10侧)挠曲以使设于接合凸片224的顶端的接合爪224a沿着顶盖20的导向面27,亦即使接合爪224a接合于顶盖20的被接合部26,可防止组装构件220从嵌合部6、7脱落。
而且,在顶盖20的内部收纳有将O型的插入部24’开闭自如地进行闭塞的2个门250、配设于底座10前面与顶盖20的前壁之间,将门250收纳于顶盖20的内侧并滑动自如地进行支持的中框260’。即,在插入部24’所插入的插刀的顶端的按压下,门250借由以被中框260’支持的状态进行滑动,可将插入部24’打开,并通过中框260’中所贯通设置的插刀插通孔261’使插刀与刀31B连接。而且,当将插刀从插入部24’拔出时,利用线圈弹簧构成的复位弹簧254可使门250进行滑动而恢复至原来的位置,即关闭插入部24’的位置,并防止插头的插刀以外的异物被插入插入部24’中。
另外,如果如图61所示,使设有组装构件220的安装爪225一侧的末端的宽度尺寸小于其它部位的宽度尺寸,则容易分辨组装构件220对底座10及顶盖20的嵌合方向,具有提高作业性的优点。
(实施形态4)
实施形态3是在3个模块的器体1中,配备有O型的具有接地极的插入部24’,而本实施形态是如图62~64所示,在两个模块的器体1中只配备1个O型的具有接地极的插入部24’。
如图65所示,底座10的内部利用间隔壁12使内部空间分成三块,并借由利用收纳于顶盖20内的中框260’覆盖底座10的前面,使器体1的内部空间被分割为独立的3个收纳室13a、13b、13c。而且,两端的收纳室13a、13b利用一对具有缝隙12a的间隔壁12b,又沿底座10的长边方向被分割为2室。
在底座10内两端的收纳室13a、13b中,分别收纳有电压极用的刀承块30A、30B。刀承块30A、30B由各个O型的刀承31B在端子板41的一固定片45上固定构成,并以使各刀承31B分别收纳于长边方向两端的分区中,使端子板41收纳于长边方向中央的分区中的形态,被收纳于底座10两端的收纳室13a、13b中。
另一方面,在底座10内的中央的收纳室13c中收纳有接地极用的刀承块30C。但是,该刀承块30C与实施形态2中的刀承块30C为同一构成。另外,如图67(a)所示,如果对金属构件进行加工而一体形成刀承31B和端子板41,则具有无需铆接等结合作业的优点。这里,作为刀承31B的构造,虽然可采用例如图67(a)所示将一对刀承弹簧32在其后端边缘,即在插刀的插入方向的插刀的顶端由连结片34对向连结的构造,和例如图67(b)所示,将一对刀承弹簧32在其侧端边缘,即由连结片34沿插刀的插入方向进行连结的构造,但是前者的构造与后者的构造相比,刀承弹簧32的弹性优良,而后者的构造与前者的构造相比,在由金属构件进行模冲加工时的所谓的板材下料优良,可根据所需的性能适当选择一种构造进行组合。
虽然在收纳室13a~13c中,与端子板41、41’一起还收纳有解除按钮80、200,并构成终端部40,但是这些终端部40的构成与实施形态2是共同的,所以省略说明。
这里,本实施形态中的组装构件220可使用与实施形态3相同的构件。即,组装构件220是使安装框和与面板的接合孔进行接合的安装爪225向外突出设置以与嵌合孔221排成一列而构成的,所以借由在器体1的短边方向两侧面的对应于面板框架110的保持沟114a、115a的位置设置嵌合部6、7及凹沟8,能够在3个模块的器体1和2个模块的器体1中共用组装构件220,与分别使用专用的组装构件的场合相比,可利用构件种类的削减谋求成本的降低。
而且,在顶盖20的内部收纳有将0型的插入部24’开闭自如地进行闭塞的2个门250、配设于底座10前面与顶盖20的前壁之间,将门250收纳于顶盖20的内侧并滑动自如地进行支持的中框260”。即,在插入部24’所插入的插刀的顶端的按压下,门250借由以被中框260”支持的状态进行滑动,可将插入部24’打开,并通过中框260”中所贯通设置的插刀插通孔261”使插刀与刀31B连接。而且,当将插刀从插入部24’拔出时,利用线圈弹簧构成的复位弹簧254可使门250进行滑动而恢复至原来的位置,即关闭插入部24’的位置,并防止插头的插刀以外的异物被插入插入部24’中。
(实施形态5)
本实施形态如图68~70所示在1个模块的器体1中配备有通用型的插入部24,在这一点上与实施形态1是相同的,但是将底座10和顶盖20进行结合组装器体1的组装构造以及连接电线的终端部40的构造是不同的,除了这些以外,对与实施形态1共同的构成要素付以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首先,关于解除按钮140进行说明。本实施形态中的解除按钮140由合成树脂成型品构成,如图68及图75所示,由棒状的操作部141的两端部分别沿同一方向突出一对连结部144、144,且各连结部144、144的顶端部分利用交联部146被连结,全体形成略ロ字形。而且,从交联部146的两末端沿与连结部144、144相反的方向突出设置有一对按动部143、143,从交联部146的中央部沿与按动部143大致平行地方向突出设置有腕部142,并沿与腕部142的突出方向略直交且与连结部144相反的方向突出设置有支持部145。另外,在腕部142的顶端,设置有如后述那样滑动自如地载置于底座10所设置的轴承台222上的圆柱状的轴部142a,其轴方向与交联部146的长边方向平行。而且,借由如后述那样使支持部145接触设于顶盖20上的固定肋28,可使轴部142a以载置于轴承台222上的状态被转动自如地支持。这里,与支持部145中的轴部142a相反一侧的侧面145a形成为圆柱面,且在固定肋28的顶端形成有与支持部145的侧面145a滑动接触的曲面(圆柱面)28a。
另一方面,在底座10的长边方向的两侧面,各并列设置有一对与各收纳室13相通的纵沟15,解除按钮140借由通过纵沟15使连结部144以及操作部141露出底座10之外,一对按动部143、143与端子板41的锁定片44中的承受部44d对向(参照图76),在收纳室13内所设置的轴承台222上载置轴部142a并使支持部145接触顶盖20的固定肋28的顶端,能够以轴部142a为支点沿器体1的前后方向(图68中的上下方向)转动自如地被配设于各收纳室13、13中(参照图70)。在本实施形态中,如图78所示,在腕部142的后面侧凹陷设置有用于将轴承台222退出的退出部142b。
而且,要将终端部40所连接的电线拔出,可由手指进行操作将通过纵沟15、15露出器体1的侧面的操作部141按上去。即,如果如图79(b)所示,将操作部141向前方(图79中的上方)按压操作,则借由以轴部142a为支点使解除按钮140转动,并由按动部143、143分别按压对向的端子板41的承受部44d,能够使锁定片44挠曲以将咬入电线的锁定部44a从电线脱离而拔出电线。而且,由于本实施形态的解除按钮140使用杠杆的原理,利用按动部143将锁定部44a按动,所以与实施形态1所示的,借由使解除按钮60对器体1平行移动而按动锁定部44a的构造相比,具有在操作部141上所施加的负重降低的优点。
接着,关于将底座10和顶盖20结合组装器体1的构造进行说明。
在底座10的与长边方向相对的两侧面,如图71所示,在一对纵沟15所夹持的中央部上突出设置有角柱形的嵌合部6。另一方面,在顶盖20的长边方向的两侧面,如图72所示,分别突出设置有一对嵌合部7。在这里,突出设置于顶盖20上的嵌合部7如图72所示,将沿结合底座10和顶盖20的器体1的前后方向[图72(d)中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尺寸,设定得小于沿与前后方向直交且与器体1的侧面平行的方向[图72(d)中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另外在四角中的一个角上还形成有缺口7a。
组装构件150由具有弹性的合成树脂成型品构成,如图73所示,具有在长边方向上并列设置有与顶盖20的嵌合部分别嵌合的一对嵌合孔151,151的长方形的主片152、设有与底座10的嵌合部6进行嵌合的嵌合孔153a并由主片152的后端边缘中央向后方突出设置的反凸字形的凸片153,在与器体1相对的主片152的背面侧,顶端具有接合爪154a的接合凸片154从与嵌合孔151、151的角部重叠的两角部向背侧突出设置。而且,在主片152的表面的前方两末端,突出设置有一对用于在面板框架110上进行安装的安装部155。
另一方面,在顶盖20的长边方向的两侧面,在长边方向两末端附近的背面侧形成有连通嵌合部7的缺口7a的凹沟27、设于凹沟27的内侧并使组装构件150的接合凸片154上所设置的接合爪154a进行接合的被接合部26[参照图72(c)]。
而且,在将底座10和顶盖20进行结合并组装器体1时,如果在使底座10和顶盖20于开口面侧对合的状态下,将组装构件50向与器体1的长边方向相对的两侧面方进行按压以使接合凸片154插入凹沟27,则借由将底座10及顶盖20的各嵌合部6、7分别在组装构件150的嵌合孔153a、151中进行嵌合,使底座10和顶盖20被结合,同时使设于接合凸片154的顶端的接合爪154a接合于顶盖20的被接合部26,可防止组装构件150从嵌合部6、7脱落。
在本实施形态中,将顶盖20的嵌合部7沿器体1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设定得小于沿与前后方向直交且与器体1的侧面平行的方向(以下称作器体1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尺寸,所以与实施形态1相比,可不使嵌合部7、7的强度降低而缩小沿器体1的前后方向的组装构件150的尺寸。另外,虽然也可如图80所示,采用将顶盖20的嵌合部7、7在一个嵌合孔151中进行嵌合的构造,但是如果如本实施形态这样,设置与各嵌合部7、7单独进行嵌合的嵌合孔151、151,并如图70所示,将器体1的同一侧面所设置的嵌合部6、7配设于三角形的顶点的位置,则具有可谋求组装构件150的强度提高和对器体1的定位精度的提高的优点。
可是,由于采用了上述构造的解除按钮140,在本实施形态中,可借由使凸片153与组装构件150的主片152相比厚度变小而在表面形成高低平面差,并在对操作部41进行操作时,利用该高低平面差使凸片153不会干涉操作部141,可顺利地对操作部151进行操作。而且,接合凸片154设于主片152的两端部,并使接合爪154a突出设置以沿器体1的前后方向挠曲,所以接合凸片154不会干涉解除按钮140,而且与使接合凸片154沿器体1的上下方向挠曲的场合相比,可谋求在组装构件150的上下方向的小型化。
(实施形态6)
本实施形态的特征在于为了防止在不操作解除按钮140的操作部141时,通过在底座10的侧面所设置的纵沟15而从外面看到器体1的内部,所以在组装构件150上设有在操作部141的非操作时掩盖纵沟15、15并在操作部141的操作时与操作部141一起转动的遮目部156。除此以外的构成与实施形态5是共同的,所以对共同的构成要素付以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适当的图示及说明。
本实施形态的组装构件150如图81所示,由设有与底座10的嵌合部6进行嵌合的嵌合孔153a的凸片153、通过薄壁的合叶部156a连结于凸片153的后端边缘的矩形平板状的遮目部156与主片152一起一体形成的合成树脂成型品构成,利用合叶部156a使遮目部156可对凸片153自如转动。而且,在遮目部156的后端边缘,形成有从后方向前方(在图81中为从下向上)朝内倾斜的倾斜面156b。
而且,如果利用组装构件150结合底座10和顶盖20并组装器体1,则如图82(a)所示,利用遮目部156使器体1的侧面露出的一对纵沟15、15被掩盖,不能从外面看到器体1的内部,并可防止尘埃等异物通过纵沟15、15侵入器体1内。而且,当用手指对通过纵沟15、15露出器体1的侧面的操作部141进行按压操作时,如图82(b)所示,组装构件150的遮目部156以合叶部156a为支点,与操作部141一起进行转动,不会给操作部141的操作带来障碍。
本发明使底座的嵌合部和顶盖的嵌合部分别与组装构件的一对嵌合孔单独地进行凹凸嵌合,所以与使底座及顶盖的嵌合部在同一嵌合孔中进行凹凸嵌合的场合相比,能够抑制因各个嵌合部的尺寸误差而造成的组装构件的晃荡不稳,并将底座和顶盖牢固地结合。
本发明借由将接合爪接合在被接合部上,能够防止组装构件从底座及顶盖的嵌合部脱落,而且借由将接合凸片设在夹于嵌合孔之间的部位上,可使组装构件小型化。
本发明使接合凸片易于插入顶盖内,并使利用组装构件的底座和顶盖的组装作业变得容易。
本发明使接合凸片易于插入底座内,并使利用组装构件的底座和顶盖的组装作业变得容易。
本发明能够利用安装框或面板,在壁面等施工面中埋设器体。
在本发明中,当器体的尺寸不同时安装部的位置也不同,但是对尺寸不同的器体,能够共同地使用组装构件,可谋求成本的降低。
本发明使组装构件对底座及顶盖的嵌合方向易于识别,提高作业性。
本发明能够不降低嵌合部的强度而减小沿器体的前后方向的组装构件的尺寸。
本发明能够提高组装构件的强度。
在本发明中,如果由持有器体的一只手对操作部进行操作,则可利用按动部使咬入电线的锁定部被按动而解除锁定状态,由另一只手从电线插入孔中拔出电线,与习知技术相比,能够轻松地进行电线的拆卸,并借由设置高低平面差而使组装构件和操作部互不干涉。
本发明借由将接合爪接合在被接合部上,能够防止组装构件从底座及顶盖的嵌合部脱落,而且借由在组装构件的末端设置接合凸片,能够避免干涉解除装置。
本发明在操作部的非操作时由遮目部掩盖器体的沟部,所以无法通过沟部从外面看到器体的内部,并可防止尘埃等异物通过沟部侵入器体内,在操作部的操作时使遮目部与操作部一起转动,所以不会对操作部的操作带来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