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挠曲能力的高密度连接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上涉及高密度连接器,并且更特别地涉及用于将两个印刷电路板连接成正交和其他布置的高密度连接器。
背景技术
高密度互连系统用在各种数据通信应用中,一种这样的应用是用在网络服务器和路由器中。在许多这些应用中,互连系统包括装配在不同的电路板上的阳和阴连接器,例如以直角连接器的方式,其中这两个电路板相互成90°定向,从而电路板的两个边缘相互邻接。服务器和路由器要求这两个电路板相互连接。在设备系统需要使用多对连接器来将这两个电路板连接在一起的情况下,当一个或多个连接器没有对准时会产生问题。这两个电路板之一上的一个或多个连接器可能不会和这两个电路板中的另一个上的相应对接连接器对准。
这些连接器不能上下、左右或者沿其他方向移动或“挠曲”,这导致严重的系统复杂度,其中不对准使得很难将这两个电路板连接在一起,否则不可能连接。而且,如果一个连接器没有和其对接的配合连接器对准,那么连接器端子可能不会配合,从而有害地影响网络或路由器的性能。
高密度连接器通常使用针形端子(pin terminal)和孔形端子(boxterminal)或者片对片端子配合结构。利用这些结构,不必使用具有可靠的引入和对准特征的端子配合或触头部分以便防止端子触头部分挠曲。挠曲端子是高密度板对板连接器领域中的一个问题。
因此需要一种具有沿一个和/或两个方向移动的能力以便容许对接的电路板连接器之间地可能的不对准的高密度互连系统。
还需要一种包括连接器组件的高密度互连系统,其中对接的连接器的端子配合部分相互正确对准以更好地配合并且具有促进对接的端子之间的可靠接触的端子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克服了上述缺点的改进的互连组件。
因此,本发明的总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互连系统,它使用一对连接器,每个连接器装配在对应电路板的一个边缘附近并且每个连接器在电路板上定位为电路板可以相互靠近隔开,并且装配在电路板之一上的连接器可以挠曲预定量,从而给予一组连接器一定挠度从而容许配合的连接器组之间的不对准。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互连系统,它使用插头和插座连接器,这两个连接器中的一个的端子在其相应的壳体中固定,并且另一个连接器的端子在其相应的壳体中可以移动预定程度从而至少在一个方向,优选地在两个不同并相关的方向上挠曲,从而克服了上述不对准的问题。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挠性特征的连接器组件,其中连接器中的至少一个由多个单个的子组件构成,该子组件呈导电信号和接地端子的触片支撑组的形式,并且这些子组件设置成相对于连接器端子交替布置的形式,从而每个接地件触片通过相关的信号端子触片在其相对侧侧面相接。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上述连接器组件中的挠性连接器,其中连接器包括多个连接器触片,这些触片组装在一起确定一个触片单元形式的连接器主体或者壳体部件,每个连接器触片包括一组由其支撑的导电端子,每个端子具有一个引线部分用于连接于两个电路板之一,一个由连接器触片支撑的主体部分,一个从连接器触片的一个边缘延伸出来的用于和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匹配的配合部分,端子的配合和主体部分由居中的可变厚度的挠曲部分互连,这允许端子配合部分在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挠曲。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将两个电路板连接在一起的电路板连接器,其中该连接器具有位于第一电路板边缘附近的配合端,该配合端具有挠性性质,该挠性性质允许该配合端在两个不同的方向、优选为相互正交的方向移动限定的量,该连接器具有支撑多个导电端子的主体部分,该端子具有触头或配合自由端,该触头或自由端在它们的触头部分从该连接器壳体主体伸出的点处固定在连接器壳体主体中,并且由环绕该触头自由端的中空罩盖所包围,该罩盖被支撑件所支撑,该支撑件横跨该罩盖内的端子触头部分单元并将其连接在一起,以使该罩盖和端子触头部分作为一个单元能够在至少两个不同的方向,优选在正交方向一起移动,同时将端子触头部分保持在配合方向,而在触头部分之间没有相对移动。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与挠性连接器的配合端接合的外部盖罩组件,该盖罩组件包括与连接器触片单元接合并将它们以单元结构的形式保持在一起的夹紧件,和与该夹紧件以可移动方式接合并提供一个绕端子配合部分周边的保护外罩的浮动罩盖,该端子配合部分用细长的电绝缘支撑条部分地保持在其取向上,该支撑条接纳在该盖罩部分内并紧邻接该盖罩部分的至少一个内部凸肩,并且其可以用一个或多个锁键部件保持在位,该锁键部件设置在该盖罩的外部并且其穿进该盖罩以与该支撑条接合并压靠在其上。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密度连接器,用于在单端信号应用中进行板对板的连接,其中该连接器包括多个组装在一起成为单个单元的端子组件,每个端子组件包括多个导电端子阵列,该端子阵列包括至少两个信号端子阵列和一个相关的接地件端子的单个阵列,该端子组件被支撑在保持在一起的绝缘单元上,该信号端子和接地件组件每个包括具有从各自信号端子单元的共同第一边伸出的触头部分的导电元件,该接地件具有多个形成在其中并沿两个不同方向从该接地件的平面伸出到与选定的信号端子组的接地基准端子接触的导电凸片,该接地端子和接地基准端子与各个信号端子的侧面相接。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高速、高密度连接器组件,该连接器组件利用多个从连接器主体向前伸出的接触针,接触针能够挠性地移动并设置在多个垂直的线性阵列中,每个阵列与相邻的阵列被居中的电绝缘分隔元件分开,该电绝缘分隔元件横向延伸到接触针的方向并沿接触针的挠性部分,该电绝缘分隔元件防止在连接器挠性移动期间端子的无意短路并在其之间提供绝缘界面。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密度的互连系统,该系统利用插头和插座连接器,该连接器的端子具有当对接的连接器部件配合在一起时防止端子过度挠曲的结构。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密度的连接器,其具有多个支撑在绝缘壳体上的导电端子,并且其中该端子被分成独立的信号和接地端子组,接地端子包含从连接器主体向前伸出的双倍厚度的扁平接触片,而信号端子具有大致为L形的触头部分,该信号端子以十字形图案设置在接地片的相对侧。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器,其用于与上述高密度连接器相配合,其中,该连接器的信号端子包括触头部分,该触头部分也是L形并包括一对接触臂,该接触臂从端子的L形主体部分沿不同的平面延伸,以提供与对接的端子的冗余配合接触。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高速、高密度连接器结构,其利用双接地以便为信号端子提供接地基准并在信号端子行之间提供隔离。
本发明通过其新颖的和独特的结构实现上述和其他目的。
本发明的一个主要方面,提供一种高密度的挠性连接器组件,其主要的目的是将两个正交的电路板连接在一起。该组件包括装配在第一电路板上的插头连接器和装配在第二电路板上的插座连接器。连接器之一,优选为插座连接器,包括一种允许它在其配合区域沿水平和垂直(“X”和“Y”)两个方向挠曲的结构。该挠曲允许连接器组件能够在该两个连接器的任何一个在其对应的电路板的装配位置未对齐的情况下被使用。
关于这一点,在本发明的另一个主要方面,插座连接器包括多个子组件,或“三触片”,它们由三个不同的部件组装在一起并包括两个与接地端子组侧面相接的单端信号端子组。端子组支撑在电绝缘壳体上并具有从该壳体一侧伸出的与电路板配合的引线部分,从该壳体另一侧伸出的与对接的连接器的端子相配合的触头部分和将该引线部分和触头互连在一起的主体部分并且其由该壳体支撑。
挠曲部分形成在端子上并设置在端子触头部分和主体部分之间。该挠曲部分位于连接器壳体的外面,与端子触头部分一样,并且它们包括一个与端子主体部分大致同样宽度的中心部分,但是被两个窄颈部分或当需要时偏转的挠曲臂侧面相接,而较厚的中心部分为端子挠曲部分提供强度和电性能。端子还可以被细长的垂直支撑件对齐在一起,该支撑件优选为模制在其上的电绝缘材料。这些支撑件优选为细长杆的形式并将由触片支撑的每个端子组或每个端子阵列保持固定间隔并对齐。该支撑条将端子触头部分固定在与触片的公共面间隔开的位置。支撑条在这些位置被固定于可移动的壳体,壳体优选地具有罩盖件的形式,从而端子配合部分和该罩盖作为单一单元相对于支撑触片的公共面移动。
连接器端子的触头部分设置成线性阵列,并且优选为垂直的线性阵列。本发明还包括多个设置在相邻端子阵列之间的电绝缘隔板,这些隔板元件在优选实施例中的形式为横向伸到端子触头部分的轴线的平面梳齿形。该隔板元件由形成在隔板中伸进两个端子之间的间隔中的突出部保持在相邻端子阵列之间的位置。以这种方式,该隔板元件在配合接合期间与端子触头部分一起向上、向下或向两侧移动。该隔板元件可以包括插入端子阵列之间或固定在支撑条上与该端子阵列之一接合的装置。用在端子之间的该隔板元件的电绝缘材料影响端子的电亲和性,并因而允许端子的电性能,例如其挠曲部分的阻抗一定程度的一致性。
为了对组件的连接器提供有效的屏蔽,在本发明的第二个主要方面,每个连接器端子组件的内部包括接地护罩,该护罩可以保持在塑料的或电绝缘的框架中,并且在护罩上可以模压出多个凸片。这些凸片从护罩的平面侧向地伸出并可以与设置在信号端子组中的接地端子接触。信号端子组可由导电材料冲压成型并优选地具有模制在其主体部分上的外部绝缘框架或壳体。优选地在框架上形成空腔,接地护罩的凸片伸进其内,以与相邻的信号端子组或端子阵列的接地端子相接触。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主要方面,信号和接地端子组件和框架被组装在一起以形成“三触片”。这些独立的三触片可以从整个连接器单独地移动以便于拆卸和更换。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每个这样的信号和/或接地端子组件被支撑在一个单个的触片上并作为一个单元被保持在一起以形成前述的三触片。每个这种三触片的中心触片支撑一个接地端子组件并且形成在其上的接地凸片与信号端子组的端子接触,该信号端子组的端子用来在相邻的信号端子组件中传递接地信号,其方式为使得在信号端子阵列中的每个信号端子具有沿水平和垂直方向与其侧面相接的接地端子。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盖罩组件,其部分地包围插座连接器触头部分。该盖罩组件包括夹紧件,该夹紧件与作为单一单元的三触片接合,并且形成用于盖罩组件的罩盖件的支撑。提供罩盖件以形成围绕插座连接器端子配合部分的壳体并包括端子挠曲部分支靠于其上的内凸肩,或毗连接触的支撑条。
还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通过罩盖延伸的锁键、或夹子以便将端子支撑条压靠在罩盖的内凸肩。这些锁键接合该罩盖并以如下方式压靠支撑条,将它们保持在与罩盖的内凸肩接触。锁键优选地具有多个压在端子支撑上的指状物或臂,其中一个指状物压在单个端子支撑条的端部。使用两个这种锁键来将该支撑条和其附带的端子保持在该罩盖内的固定位置并与该连接器触片单元间隔开。这些锁键将支撑条牢固地保持在位。该罩盖可以具有成型于之的引入面或引入部分,它将对接的连接器引入到该连接器中或将该罩盖引入到该对接的连接器的配合端部。以这样的方式,该罩盖在夹紧件上的装配件中能够浮动并与端子的挠曲部分作为整体移动。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该罩盖部件开有槽以便与插座连接器的端子组件对齐并将它们间隔开一个所希望的间隙。这些槽包括接纳接合锁键的空腔。这些锁键伸进该空腔中并伸进槽中以靠在端子组件支撑条上并对其施加保持压力。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主要方面,可以在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上设置电源端子以使两电路板之间通电。该电源端子在尺寸上较大较宽,以通过连接器传输一定量的电流。电源端子还包括设置在其主体部分和触头部分之间的挠曲部分。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主要方面,并示例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触片包括端子组件,该端子组件包括独立的信号端子组和接地端子组。接地端子组包括扁平接触片对,它们以毗连接触的形式对齐在一起,以便当连接器触片垂直地设置时形成双倍宽度的接地接触片列。信号端子按组设置在接地接触片的相对侧上并且信号端子具有L形。连接器之一具有实心的L形触头,该实心的L形触头设置成两对触头一组以形成十字形图案。连接器的另一个具有分叉的、或双束的L形触头,其中一对接触臂(位于并延伸于不同平面)从端子主体伸出,以便与实心的L形触头配合并在对接的触头之间提供冗余度。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主要方面,连接器组件包括一对配合连接器,并且每个连接器包括用来接纳多个单个的连接器部件并它们保持在一起的壳体,壳体优选为触片组件的形式。每个触片包括第一和第二组信号端子以及第一和第二组接地端子。所有的信号和接地端子都包括导电触头部分、引线部分和将触头与引线部分互连在一起的主体部分,并且第一和第二信号端子至少部分地被绝缘的盖罩所包围。这两个绝缘盖罩以及第一和第二组接地端子共同形成单个的端子组件触片,插座连接器中的所有的端子组件触片都是同样的类型。
第一和第二组信号和接地端子具有设置在每个连接器部件内的扁平片部分,使第一和第二组接地端子优选地相互毗连并以垂线的形式沿触片的中心延伸。第一和第二组信号端子位于第一和第二组接地端子的相对侧,或“侧面相接”第一和第二组接地端子,并且第一和第二组信号端子的绝缘盖罩防止发生在信号和接地端子之间的无意的短路。第一和第二组信号端子还进一步设置成使一对第一信号端子和一对第二信号端子设置在第一和第二组接地端子的触头部分之一的相对侧。在这种设置中,L形信号端子触头部分在平行和垂直于接地端子扁平片部分的方向延伸并且当从第一和第二信号端子对的触头端看时第一和第二信号端子对绕其相关的接地片形成十字形图案。
优选地,在这种布局中的信号端子触头部分相对其相关的接地端子片的间隔比它们相对相邻的端子组件的信号端子的信号端子触头部分的间隔要小,从而在连接器工作期间促进信号到接地的耦接而阻止信号到信号的耦接。在一个实施例中,端子组件相互间隔开并用定位器和罩盖保持这样的间隔,以便促进相邻端子组件的信号到接地的电容耦接并阻止信号到信号的电容耦接。
通过研究以下详细说明将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这些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
【附图说明】
在以下详细说明中将参照以下附图,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原理构造的一个正交连接器组件的透视图,该组件包括匹配在一起的一个插头连接器和一个插座连接器;
图2是图1的连接器组件的插座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3A是图2的插座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3B是图2的插座连接器的仰视图,电路板被去掉;
图4是图1的连接器组件的插头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5是图4的插头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6是图2的插座连接器的分解透视图;
图7是图6的插座连接器中所用的信号端子触片的透视图;
图8是装配到接地端子触片的图7的信号端子触片的透视图;
图9是插座连接器三触片之一的分解图;
图10是插头连接器三触片之一的分解图;
图11是图2的插座连接器的截面图,表示沿“Y”方向向上完全挠曲的配合部分;
图12是类似于图11的视图,但是表示沿“Y”方向向下完全挠曲的配合部分;
图13是插座连接器的挠曲部分的下部的放大图;
图14是水平经过插座连接器的截面图,表示沿“X”方向的单向上配合部分的完全挠曲;
图15是类似于图14的视图,但是表示连接器沿相反(向右)方向的完全挠曲;
图16是根据本发明原理构造的插座连接器的另一个实施例的透视图,它包括电源端子;
图17是与图16的插座连接器配合的插头连接器的另一个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18是图15的插座连接器中所用的电源端子组引线框的透视图;
图19是电源端子引线框的透视图,其框架模制在它上面;
图20是图17的插头连接器中所用的电源信号/接地端子组引线框的透视图;图21是装配到插头连接器三触片的图20的引线框的透视图;
图22是图1的连接器组件的插头和插座连接器的接地护罩触头部分之间的结合方式的侧视图;
图23是放大的详细透视图,表示图1的连接器组件的插头和插座连接器的接地护罩触头部分之间的结合方式;
图23A是图23的接触区域的示意图,其中两个连接器结合在一起;
图24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原理构造的一对对接的连接器触片透视图,并且表示为配合在一起;
图24A是图24的两个连接器触片之间的配合的放大详细图;
图25是图24的最右侧的触片组件的透视图;
图26是图25的触片组件的俯视图;
图27是图24的最左侧的触片组件的俯视图;
图28是图25的触片组件的信号和接地端子触头部分的放大的详细图,其中为了清楚去掉其相关的支撑条;
图29是图26的触片组件的仰视图;
图30是图29的触片组件沿其线30-30的前端或接触端的放大详细图;
图31是图26的触片组件的前端视图;
图32是图31的一部分的放大详细图;
图33是图25的触片组件的放大详细图,表示其夹层结构;
图34是图27的触片组件的前端视图;
图35是图34的顶部的放大详细图;
图36是图34的触片组件的仰视图;
图37是图36的前端的放大详细图;
图38是图27的触片组件的放大详细图(透视);
图39是图27的以正交方式连接于具有另一种挠曲部分结构的端子组件之一的端子组件的透视图;
图39A是图39的挠曲端子组件的接触和挠曲部分的放大透视图;
图40是本发明的插座连接器的另一个实施例的透视图,表示另一种浮动式护罩结构;
图41是用在本发明的插座连接器中的另一种端子组件的分解图,但是其中内部接地件组装到该端子组件半体的每一侧并且为了清楚去掉信号端子和接地件的引线部;
图42是图43的端子组件左半体或上半体的分解透视图,表示组件半体、分隔件和接地件;
图43是图42的最左侧信号端子组件半体的透视图,为了清楚去掉分隔件和接地件;
图44是和图43相同的视图,但是增加了分隔件;
图45是根据本发明原理构造的插座连接器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
图46是和图45相同的视图,但是端子组件在其定位器内并且在电路板上;
图47是图46的护罩件沿其线47-47的截面图;
图48是图46的护罩件沿其线48-48的截面图;
图49是图47的一部分的放大详细图,表示护罩件内的弹簧键;
图50是图45的实施例的透视图,为了清楚去掉护罩并且表示定位架内的端子组件的布置;
图51是图50的前端视图;
图52是图45的俯视图;
图53是图45的连接器对准条的透视图;
图54是对准条和端子组件之间的结合的放大透视图;
图55是图50的沿其线55-55的前端视图,表示其端子组件之一结合于对准条;以及
图56是图54的端子组件的仰视图,表示其对准条容纳槽。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表示出根据本发明原理构造的一个连接器组件50,它主要用于将两个电路板51、52连接在一起。如图所示,电路板51、52以正交方式定位并且可以理解为了清楚仅仅表示出电路板51、52的一部分。实际上,水平电路板52可以在水平平面(如图所示进出纸的面)内具有更大的尺寸并且可以包括多个连接器组件50从而与多个垂直电路板51配合。
本发明的连接器组件50具有允许分别装配在电路板51、52上的两个连接器100、200之间产生挠曲的结构。连接器之一是“插头”连接器,另一个是“插座”连接器。可以理解在本说明书中,连接器100称为插头连接器,因为它容纳在插座连接器200中。
图2-3B表示插座连接器200。可以看到该连接器200具有一个主体部分201、一个装配到电路板52的装配部分202、以及一个从主体部分201延伸出来以便和插头连接器100的类似配合部分配合的配合部分203。连接器200的配合部分203可以在如图2的左边所示的水平和垂直平面内沿四个方向中的任一个移动预定距离,即沿“Y”方向的向上移动、沿“-Y”方向的向下移动、沿“X”方向的向左移动、沿“-X”方向的向右移动。这种挠曲的程度详细表示在图11-15中。尽管在本说明书中将针对优选实施例以线性的方式说明本发明的连接器的移动,即沿着上/下和左/右的普通方向,但是可以理解本发明的连接器的挠曲属性不仅仅限于这四个方向,而是包括径向、对角线方向和其他方向。而且,可以理解尽管仅仅针对插座连接器说明挠曲移动,但是可以利用本发明的原理来形成插头连接器上的挠曲部分。
插头连接器100(图4)优选地构造为它相对于电路板51固定,并且它包括一个盖罩部分108,该盖罩部分108容纳在插座连接器200的护罩的开口中。插头连接器100由一组部件101构成,因为它们的较薄的结构部件101称之为触片。这些触片101组装为一个触片堆栈或单元102,这些触片由定位器或保持器103作为一个部件保持在一起,该定位器103与位于连接器单元102的后面105的一组凹口104结合。盖罩部分108也优选地设置为装配到连接器单元102的前面或配合面109上,并且可以具有一组成型在其中的开口110,这些开口110和插头连接器100的端子配合或触头部分(未示出)对准。插头连接器100的端子112可以终止于引线部分,例如如图所示的通孔顺从销113,它们容纳在位于电路板51上的对应装配孔内。其他的装配方式也在考虑中,例如表面装配、球格阵列等等。
端子组件
本发明的连接器的触片优选地三个一组装配在一起以便进行单端信号传输,并且按照S-G-S(信号-接地-信号)的顺序,这意味着接地触片或接地件设置在每两个信号触片之间。重要的是,当按照三触片方式组装触片时(如图6、9、10和21所示),它们可以作为一个三触片或单端子组件拆卸和更换,这有助于本发明的连接器的维护和修理。
现在参照图7和8,表示出插座连接器200的两个触片210、220。在图7中,表示出信号端子触片210,而图8表示出以邻接方式定位的信号和接地端子。可以理解略去图8中的可以看得见的接地触片220一侧的另外一个信号触片210,并且如图9的分解图所示本发明的该实施例的端子组件包括位于中间的接地端子触片相反侧的两个信号端子触片。
信号端子触片210支撑端子组211,该端子组211在本文称之为“信号”端子组,它包括用来携带电信号和接地基准信号的端子,但是它不包括完全用作接地例如接地护罩的结构。端子211可以冲压成型为引线框并且然后优选地由绝缘材料制成的壳体部分215例如通过夹物模压、多模模压(overmolding)或其他合适的工艺成型在它们周围。每个端子具有一个用于装配到电路板52的引线部分213以及一个用于和插头连接器100的对接触点配合的触头部分214,其中该触头部分214从壳体(或者触片)215的一个边缘或表面218突出。引线部分213也从壳体215的另一个边缘或表面600突出。引线部分和触头部分通过介入端子主体部分216(图7的虚线所表示)相互连接,该端子主体部分216确定一个经由触头部分214和引线部分213之间的端子的电路。
端子配合部分的突出超过连接器触片/壳体215的前面218的部分可以认为是确定了一个位于触头部分214和端子主体部分216或触片前面218之间的挠曲或可挠曲部分219。如图2、8和9所示,该挠曲部分219包括一个中心主体222,该中心主体222的厚度和宽度近似于端子主体部分211的厚度和宽度。该主体222由两个挠曲臂223侧面相接,挠曲臂223的垂直宽度(或者厚度)小于端子触头部分、中心主体或主体部分214、222、216的垂直宽度。这种尺寸的减小提高了挠曲部分219的弹性,而较厚的主体部分222提供强度并且还通过该挠曲部分影响端子的电属性。它增大了信号和接地端子挠曲部分之间的电容耦合,这将导致连接器这个区域内的阻抗的降低。它还增大了接地端子阵列的相对侧上的信号端子的电绝缘性。这样挠曲部分主体的尺寸可以确定为在连接器的这个部分获得理想的阻抗水平。
挠曲部分不仅仅限于如图1-15所示的结构,而是可以采用其他形式。图39和39A表示两个对接端子组件,其中组件之一900具有另外一种挠曲部分结构。端子组件900具有由绝缘壳体901支撑的多个导电信号端子902、904和接地端子905。接地端子905由相邻的接地件构成,接地件由信号端子902和904侧面相接。端子具有各自的挠曲部分906、907,挠曲部分906、907由一个延伸经过端子的长形支撑条910分隔于触头部分。不过挠曲部分906的主要部分平直并线性,底部两个挠曲部分907表示为弓形。这是为了充分降低连接器移动期间形成在挠曲部分、尤其是最下部的挠曲部分中的张力或压力水平。
表示为长形垂直条的端子支撑件225可以模制到端子触头部分214上,其目的将在下文详细说明。本文所用的用词“配合部分”或“配合区域”指从连接器触片或壳体210、220的前面218向前突出的端子部分。端子的触头部分和挠曲部分都位于该配合部分或区域内。
接地触片220(图8)以类似的方式构造并且优选地包括由绝缘或塑料框架238固定或支撑的接地件230。如该实施例中所示,接地件具有触头部分232,但是没有引线部分。它依靠其接地凸片237与信号端子阵列中的具有其自身的用于连接电路板的引线部分的指定接地端子接触。
该接地件230包括一个平板或主体部分231,它具有从它向前突出的端子触头部分232。这些端子触头部分232通过结构类似于信号端子组挠曲部分219(图7)的居中挠曲部分233连接于板体231,并且也包括一个厚中间体234,它由两个较薄挠曲臂235侧面相接。也可以设置垂直支撑条236来将接地件触头部分232在配合区域内固定在位。
为了提供整个连接器系统的有效接地,接地板231被冲压或压制形成多个从板231突出的接地凸片237。这些凸片237优选地定位为与信号端子组中的用于负载接地基准信号的特定端子对准,并且它们在接地板231的相对侧突出,如图9和10所示,这些接地片从接地板231的延伸平面伸出。突出到图8和9中的板的左侧的片表示为237a,而突出到板的右侧的片表示为237b。
如图8所示,接地端子组固定在沿板231的边界延伸的塑料框架238内。为了提供与信号端子组211的特定端子接触,信号触片的框架215被打孔,在其中形成开口240。这些开口240与端子主体部分216重合从而其部分216a外露在开口240中。接地板231的接地凸片237将延伸进入这些开口240并接触外露的端子主体部分216a。如图所示,这些接地片布置为它们紧接着穿过支撑端子组的绝缘壳体的信号端子组中的接地基准端子。这样,每个三触片的居中接地板231用作夹在两个信号触片之间的填隙接地件。利用信号端子的这种结构,这些端子可以以G-S-G-S-G的交替垂直顺序设置,其中接地基准端子侧面(垂直地)连接信号端子。这样每个端子组件的端子可以容易地布置在S-G-S的水平行中(在“真”信号端子行中),以及布置在G-G-G的水平行中(在信号端子是接地基准端子的行中)。
图10表示用于插头连接器100的不同结构的三触片端子组件120。在该三触片接线端组件120中,使用了两个信号端子组121和一个接地护罩122。接地护罩122设置在两个信号端子组121之间并且可以包括顺从销123和开槽片124作为引线部分和触头部分。接地护罩122固定在其本身的绝缘框架130内,该绝缘框架130具有一个中央开口131,通过该开口它的接地片132突出而经位于绝缘触片136内的开口135接触信号端子组121的指定端子,其中该绝缘触片136模制到信号端子组121的引线框上。图10中所示的信号端子组121的触头部分129是阴端子,它们接收插座连接器端子的管脚式触头部分214。类似地,接地护罩触头部分124在形成于它们的接触臂之间的插槽177内接收接地护罩230的厚片触头。
连接器端子盖罩组件
现在返回到图2,插座连接器优选地还包括一个盖罩组件250,它的一部分与端子触头部分作为一个整体移动。该盖罩组件250包括夹紧件251、罩盖252和锁键253。夹紧件251可以具有如图所示的倒转的U形并且固定于连接器触片单元。它不运动,并且帮助触片定位器103将连接器单元保持为整体。夹紧件251可以包括从其向外突出的支腿256,用于限制罩盖252在连接器主体部分201上的移动。
罩盖252具有如图6所示的空心正方形形状,它具有互补于夹紧件支腿256的凹口257,图中表示出两个凹口。它还优选地包括径向向内突出的内凸肩或脊258,用于顶靠于三触片的支撑条225、236。这些支撑条225、236通过延伸经过罩盖252的开口261的接合臂259由盖罩组件锁键253保持与内凸肩258的接触。这些接合臂259是挠曲的从而锁键253可以转动到位。锁键253还包括接纳在罩盖252的第二组开口262内并与之接合的固定夹或插销260。这样,支撑条225、236固定于罩盖252从而端子和接地接触和挠曲部分以及罩盖252可以优选地作为一个整体沿上/下、左/右以及沿其他方向一起移动。
如附图特别是图11-12和14-15所示的这种挠曲运动通过在支撑条225处作为整体一起挠曲罩盖252和端子配合部分而得以实现。罩盖252不连接于连接器单元201并且移动自由,但是支撑条225和罩盖252的接合限定一个端子的浮动点,同时连接器壳体210、220,特别是沿其前面218限定一个固定点。尽管罩盖252在支撑条225处固定于端子,但是支撑条225可以相对于连接器单元201的前面218移动。这样,如图12所示,端子挠曲部分与B1、B2、B3和B4四个点模拟四点机械连杆。该设置允许触头部分(和该罩盖)作为一组进行所希望的运动,同时保持触头部分214、230处于其配合方向,该方向优选地相互平行。
图11和12示出插座的触头部分在向上或“+Y”方向(图11)和向下或“-Y”方向的挠曲。图13示出了在罩盖252和电路板52之间的间隙。图14和15表示发生在插座连接器中的在水平面内两个不同方向“-X”(左)方向和“X”(右)方向之间的最大挠曲。
为了提供罩盖和插座连接器200的配合区域在这些方向的无阻碍的运动,在夹紧件251和罩盖252之间形成一个间隙“C”(图1和2),从而夹紧件251不阻碍罩盖252及其触头的运动。如图13所示,罩盖252可以包括沿其下表面281形成的凹口280,用来为罩盖和装配有连接器的电路板的边缘282之间提供空间(图6和图11-13)。
如图所示,例如如图2所示,插座连接器200包括一个成角度的表面290,它优选地绕罩盖252的面291的内周边延伸。这个成角度的表面290用作引入面并通过互补的成角度的面293进入罩盖252的开口协助引导对接的插头连接器的前表面292(图4)。
图40示出了定向插头和插座连接器的另一种装置。在这个实施例650中,插座连接器651包括空心定位器652,它将端子组件作为一个单元653固定到位。该端子组件的前部(未示)延伸出该定位器652,并且盖罩件654通过端子组件的支撑条用下述方式连接于端子组件。盖罩件654优选地具有一个或多个形成在其上的槽656,以及成角度的引入面657。这些槽657接纳装配在对接的插头连接器673的罩或面板(faceplate)671上的相应的突出部670,其中该对接的插头连接器装配自己的电路板51上。
图45示出了本发明连接器组件的另一个实施例800,该连接器组件采用了不同的装置将支撑条保持到位,以获得所希望的挠曲运动。在这个实施例中,盖罩件802具有多个形成在其内表面804的槽803,槽803被居中的加高的肋805分开。一系列的开口808、809设置在盖罩件802相对的两侧,这些开口被支撑条定位夹或键810所接合。槽803优选相互对齐,以将支撑条保持在盖罩件802中的所希望的取向上。
第一开口808接纳定位键810的钩端812,而第二开口809接纳加高的弹性部分813。定位键810优选地由弹性金属材料构成以使它们具有所希望的弹性,并且优选地咬合固定在横向于开口808、809的槽814中。这种设置示于图47-49中。弹性部分813延伸进入它们的开口809中并伸进其内以便对端子支撑条施加压力,并优选地对其端部施加压力,以将支撑条保持在罩盖上,从而它们和由它们支撑的端子作为一个单元一起移动。这些开口与槽803连通并且在盖罩件的开口侧成对地对齐。定位键810也具有多个设置在相邻弹性部分813之间的开口815。这些开口装配在形成于该罩盖内的突起816上(图49)。
连接器端子支撑
如图7和图8清楚地所示,支撑条225是垂直件,它垂直地延伸,横跨或横向于每个端子组件的信号和接地端子触头部分的延伸方向,从而它们在使用垂直端子阵列的连接器中是垂直的而在使用水平端子阵列的连接器中是水平的。因此,它们将每个端子组件的端子触头部分保持为预定的接触间隔。在这个实施例中支撑条通过夹物模制、多模模制或任何合适的装配方法,诸如压配合、粘接等应用于端子。然后当端子组件组装到一起时支撑条相互邻接,如图8所示。这些支撑条相互邻接的边缘可以具有槽555(图25)形式的、或粘接形式等的相互接合的装置。
在图41-44中所示的端子组件中示出了支撑条的另一个实施例,其中仅仅采用两个连接器壳体701、702形成端子组件700,端子组件700的每个壳体701、702模制在一组诸如下文所述的L形端子的信号端子705的上面或周围。为了清楚起见,在图41-44中信号端子组705和接地件707的引线部分被去掉,并且在这个实施例中,接地件707不用前述的接地凸片接触邻接的信号端子组中的接地基准端子。在这个特定的实施例中,利用两个接地件707以获得双倍的接地厚度,这对于与其侧面相接的信号端子更具有吸电力。对于这种类型的端子组件700,支撑条708a、708b被模制或成形在其挠曲部分709和触头部分710之间的信号端子配合部分,其清楚地示于图41右下部分。
这些支撑条708a、708b具有接合柱或突出部712,它们沿横向于端子组705的触头部分的轴向的方向从支撑条伸出。这些接合柱712延伸通过形成在接地件接触片716上的开口715并接纳在形成于支撑条半体708a、708b中的开口或凹口713中。如图41-44所示的支撑条支撑条半体708a、708b可以包括接纳接地触头部分716的部分731的凹口725。以这种方式,可以得到两个支撑条半体708a、708b的咬合组装。可选地,可以用接线柱和开口以超声焊接或塑性焊接将两个支撑条半体结合在一起。还可以使用其他的由两个或更多个部件形成单个支撑条的手段,诸如粘接。
端子的绝缘和调整
应当注意,挠曲连接器可以包括将每个端子组件中的信号端子组挠曲部分与接地端子组挠曲部分分隔开的电绝缘梳或隔板275。在每个端子组件中优选地使用两个这样的隔板275并如图所示设置在信号端子触片210和接地件触片220之间。如图所示,隔板275是细长的并且通常为长方形,在其底部具有一个成角度的边缘276,从而如图所示,隔板275在信号和接地端子阵列的顶部和底部端子之间完全(横跨)延伸。隔板沿其内表面连接于端子阵列之一,优选地连接于信号端子阵列,从而它在信号和接地件端子阵列的挠曲部分之间延伸。在图7和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连接是通过干涉配合实现的,并且隔板部件275包括通过U形槽278形成在隔板主体上的连接突出部277。连接突出部277优选地包括细长的自由端279,该自由端279装配在信号端子阵列中的一对端子挠曲部分之间的间隙之一中。
另一种隔板结构示于图41-44。这种隔板720也是一个平面结构并且它的大小使得它在端子挠曲部分的顶部和底部之间延伸。以这种方式,隔板720防止端子阵列之间的无意的短路并且它影响信号端子阵列的挠曲部分对于接地件挠曲部分的电亲和力,这使得连接器在挠曲部分区域的阻抗能够被调整。在这个实施例中,隔板720具有接合凸片726,凸片726优选地接纳在形成于支撑条部分708a、708b的凹口728内。接合凸片726可以包括设置在柱730上的开口729,柱730形成在支撑条半体部分708a、708b。当支撑条半体部分708a、708b组装在一起时,它们将隔板720在信号和接地端子挠曲部分固定到位。
挠性电源端子
图16和图17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它将电源端子包括在连接器中。图16示出了插座连接器300,可以看出,它具有许多与前述插座连接器200相同的结构部件,例如定位器103、包括罩盖252、夹紧件251和锁键253的盖罩组件250。它还包括多个组装在一起作为三个一组的三触片的连接器触片,并且重要的是,它包括多个作为整个电源端子组411的一部分的电源端子410(图18),电源端子组411由绝缘壳体423支撑(图19)。
每个电源端子410包括装配部分415、主体部分416、触头部分417以及设置在端子主体和触头部分416、417中间的挠曲部分418。挠曲部分41包括前述的由两个薄挠曲臂420侧面相接的中心主体419。电源端子挠曲部分418在制造期间由垂直引线421相互连接在一起,垂直引线与端子一起冲压成型,如图18所示,但是,随后从端子引线框去掉。支撑条422可以被模制在电源端子上,如图19所示,并且触片主体423可以被模制在电源端子组411的全部或一部分上。这些电源端子触片可以位于信号和接地端子触片附近,或如图16所示,位于插座连接器的一边。在这个实施例中支撑条422用来将电源端子触头部分417固定在可移动的罩盖上,如上所述。
连接器端子配合界面
图20和图21示出用于图17的插头连接器350的端子组,该插头连接器350与图16中的插座连接器300相配合。端子组351包括从一组电源端子353旁边延伸的信号端子352。所有这些端子具有装配部分360、主体部分361和触头部分362,并且所有的端子优选地具有带槽的触头部分,带槽的触头部分将在其内接纳它们各自的槽,或插座连接器300的电源、接地或信号触头。这些端子组具有模制在其上的电绝缘体并夹在接地端子组之间,如图4中的插头连接器那样。图20示出了一组信号端子,而图21示出了具有由两个信号端子组侧面相接的接地端子的插头连接器端子组件,每个信号端子组由绝缘壳体支撑。
图22和图23示出了两个不同的插头接地护罩接合端实施例,该实施例示出了本发明的插头和插座连接器的接地护罩如何配合在一起。可以看到,这种接合是滑动接合,其中插座连接器的接地触头通过开口110装配在插头连接器盖罩108中并被一对接触臂191夹住,该接触臂被冲压到其触头部分内。在图22中,插座连接器端子的接地片230以垂直方式伸进形成在插头连接器端子组件的两个接触臂191之间的槽190中。图23详细地示出了本发明连接器的“微交叉”方面。
在图23中所示的插座连接器端子组件是水平取向而不是如前面的图中所示的垂直取向,而所示的插头连接器端子组件136是垂直取向,并且为了清楚起见端子触头部分214的自由端已经被去掉。接地件接触片230被接纳在位于一对接触臂191之间的槽190中。以这种方式,两个连接器的接地以横跨方式相互交叉并且在信号端子阵列之间垂直地延伸并且还在端子行之间水平延伸,这示意地示于图23A,其中接地900的十字形图案形成在配合区域。在这个配合区域,插座连接器的信号端子214与插头连接器的对接的阴触头129相配合,同时每个连接器的接地触头部分124、230以所示的方式相配合。这种设置通过交叉接地平面隔开信号端子,同时通过两个连接器的配合界面提供连续的接地基准。
可选端子和端子组件结构
图24至3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原理构造的连接器500的另一种实施例。在图24中,为了清楚起见,只示出两个连接器组件501、502。多个连接器组件501、502如上所述一起组装到罩盖中。这些组件具有使它们用于将两个电路板503、504(虚线表示)以正交形式连接在一起的端子结构。组件501、502以这样的方式构造,使得至少其中之一,组件501,具有类似于上面所述能够在X和Y方向挠曲的端子结构。类似于上述其他的实施例,组件501的端子具有设置在它们的触头部分和主体部分/引线部分之间的挠性部分505,挠性部分允许接地和信号端子的触头部分能够在所希望的方向挠曲预定的距离。因此,该组件501可以称之为“挠性”组件,而组件502的端子相对而言不能像组件501的端子那样挠性运动,因此组件502可以称之为“固定”连接器组件。
每个连接器组件可以认为是至少三个通常是四个导电子部件的合成。对于挠性连接器组件501,这些导电子部件可以包括(如图28和31所示)第一组或第一阵列接地端子510,第二组或第二阵列接地端子511,第一组或第一阵列信号端子512,以及第二组或第二阵列信号端子513。如图28、31和32所示,第一和第二组接地端子以并排方式设置在一起,从而它们优选地相互邻接形成单一的共同的双倍厚度的接地基准520(图30、31和32)。这两个接地组件可以认为共同形成或限定挠性连接器组件的中心基准或中心线。可以预期在这种应用中还可以使用单一的接地件。
第一和第二组信号端子512、513设置在共同接地520的相对侧。优选地,希望第一和第二组信号端子512、513进一步设置成使第一组端子512与相应的第二组端子513水平对齐,如图31和32所示。还希望将第一和第二组信号端子512、513间隔开,以使第一组端子512的一对端子“P”(图32)是在共同接地520的一侧上,并且第二组端子513的一对端子“P2”是在共同接地520的另一侧上。以这种方式,形成如“CF”(图31)处所示得十字形的设置或十字形的图形,其中共同接地520沿着图形中心。还有,信号端子512、513的位置为使得它们的顶部和底部边缘(沿图31和32中的线“D”)与共同接地520的垂直端580对齐,从而它们将保持对接地520的电亲和性,而不是它们之间的电亲和性,如果信号端子512、513的末端伸到D线上方时可能发生这种它们之间的电亲和性。图31示出与接地520的末端580保持在同样水平的信号端子512、513的末端,而图32示出了位于D线以下的末端。
这种十字形图形由信号端子触头部分530的结构和布局实现,信号端子触头部分530伸向该端子挠性部分531的前面,并且如上所述,端子支撑条532优选地由绝缘材料构成并装配在罩盖或其他支承件内。这个端子组件的端子触头部分530形成为L形,具有两个在其之间的结合处534结合在一起的臂部。如图所示,每个信号端子触头部分512的两个臂部533沿着共同接地520延伸并离开共同接地520(大体上平行并与其垂直)。由于两个臂部533结合在一起,所以它们在本说明书中描述为“实心”触头部分。触头部分530和挠性部分531通过由绝缘的壳体540支撑的端子主体部分结合在引线部分535。L形的端子对信号触头部分提供强度和冗余度。
图33详细地示出了挠性连接器组件501的夹心或叠层结构。第一和第二接地端子组510、511具有触头部分,其优选地为扁平的接触片的形式,它们相互邻接以形成共同的接地520,但是在位于端子支撑条532后面的挠性部分531(图30)的区域中相互离开分岔,如图30所示。第一和第二信号端子组512、513部分地放置或封闭在绝缘主体540、541中(图29和30),该绝缘主体540、541支撑并至少部分地包络该端子的主体部分。端子的引线部分535从这些绝缘主体540、541的一侧伸出,而触头部分从另一侧伸出并优选从与其邻接的侧面伸出。
在工作中,放置第一和第二组信号端子512、513的绝缘主体540、541被组装在第一和第二组接地端子上并位于相对侧以形成触片状的固定连接器组件501。附加的绝缘隔板部件544、545(图33)可以在挠曲部分区域531处设置在第一和第二端子512、513和接地端子510、511之间以防止在这个区域信号和接地端子之间的无意的短路,并且,如果希望的话,在其之间提供电绝缘材料,其中附加的绝缘隔板部件544、545或者是分隔件或者是形成为绝缘主体540、541的一部分或其延伸部。正如在早先的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整个端子部件可以作为单个的单元插入插头连接器或插座连接器,或从其中取出,因而避免了整个连接器组件的维护和/或修理。
如图27和图38所示,固定的连接器组件502也包括相应的对接端子。这些端子包括具有扁平片状的触头部分552的第一和第二组接地端子550、551。第一和第二组接地端子在触头部分区域552处相互邻接。这些接地端子结合以形成分布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端子组560、561之间的中心共同接地521,并优选地沿着连接器组件502的中心。第一和第二组端子560、561也部分地被绝缘主体567、568封闭,绝缘主体567、568用来防止信号端子和接地端子之间无意的短路。应当明白,如果希望的话,信号端子和接地端子的一部分也可以挠曲成与对接的接地或信号端子接触,如关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所描述的。
参考图38,可以看出,第一和第二端子560、561的触头部分570也是L形。这些触头部分不同于挠性连接器组件的“实心”触头部分530,它们包括被居中的隔板574分开的分叉的或双接触臂或杆572、573。这些接触臂572、573从主体部分575向前伸出,并且接触臂572、573设置成使其中之一沿接地端子片部分延伸,而其中的另一个延伸离开接地端子片部分(大体上平行并与其垂直)。这些触头部分570也成对地设置,与共同接地(图34)的每侧侧面相接,并且第一组信号端子的触头部分优选地与第二组信号端子的触头部分对齐,如图35中分别用P和P2所表示。它们也优选地设置成十字形图形以使它们能够可靠地与挠性连接器组件的L形触头部分相配合。双接触臂具有不同的长度,一个接触臂长于另一个接触臂,使得在配合期间较短的接触臂容易在另一个接触臂的范围内偏转。
这示于图37和38,其中可以看到水平延伸的接触臂部分572(当端子组件保持直立时)具有的接触长度大于垂直延伸的接触臂部分573。在这一点上,一个接触臂573的自由端902能够沿图37中的箭头的路径自由偏转并在另一个接触臂的范围内内移动,并且不妨碍另一个接触臂572的自由端903。长度上的差异也影响每个接触臂偏转的程度并减少连接器的最大插入力。这种减少可以通过成对接触臂的一半(每对中较长的一个)与它们的插座连接器的对接实心触头接触来实现,并且随后较短的接触臂接触该对接实心触头530。
图24A是放大的详图,示出了两个L形接触端子组件的配合接合。如图所示,水平接触臂部分572将是两个接触臂部分572、573中与实心L形接触杆512的表面533滑动接合的第一个。初始的最大插入力仅包括使较长接触臂572与实心L形接触杆512配合所需要的力,而不是接触臂572、573同时配合所需要的力。
这个实施例也包括采用如图24B-24D的截面图所示的“微交叉”设置。图24B是固定的端子组件的四组端子的沿B-B线截取的截面图。在这个截面图中,接触臂572、573设置成如图所示的L型取向并与双接地521间隔开。在配合区域,如沿图24A的C-C线截取的图24C所示,固定和挠性端子组件的两个共同接地520、521相交以形成交叉,同时这两个连接器组件的信号端子设置成如图所示。在沿图24A的D-D线截取图24D中,挠曲部分设置成等间距并在挠性端子组件的共同接地521的相对侧对齐。以这种方式,信号端子与接地保持在所希望的间隔以促进信号端子和接地之间的连接。
所示的双接地的使用是有利的,因为在连接器组件的主体部分,接地相互间隔开,从而每个接地端子为最接近于它的信号端子提供一个基准,并为与其邻接以及离开它的信号端子之间提供电隔离,即,在图30中,在主体部分区域的接地端子510为信号端子512提供接地基准并隔离信号端子513。如图31-32所示,信号端子512、513与基准接地520隔开一个距离G1(图32),该距离G1小于它与如图31虚线所示的相邻端子组件的相应的信号端子512A之间的距离G2。这个距离关系还可以被用居中的间隔件850相互分离的端子组件加大,这示于图51-52的实施例中。这种空间关系由其相关的中心接地促进每个端子组件的信号端子之间的电容耦合,并减少在高频数据传输期间将导致相互干扰和噪声的一个端子组件的信号端子和相邻的端子组件的信号端子之间的电容耦合。
根据本发明的原理构造的端子组件的另一个实施例示于图41-42,其中可以看到,端子组件700由两个绝缘的半体701、702构成,每个半体在其中支撑信号端子阵列705。这些组件半体701、702的内面730包括凹部725,凹部725容纳接地件707,特别是其扁平主体部分,如图41所示。该主体部分包括一个或多个沿接地件主体部分707的边缘755设置的装配凸片753,该凸片被接纳在凹部725的延伸部分737内。接地件主体部分707大体上是三角形,如图所示,并延伸经过相邻的绝缘组件半体701、702中的信号端子主体部分707的范围。柱740和开口741用来在装配前和装配中将接地件保持到位,这也可以用任何合适的装置来实现。可以看到接地件707具有带角度的后边760,后边760的长度长于绝缘组件半体701、702的任何外部边缘,这使得两个接合凸片753沿边缘760被相互间隔开一个距离,足以为接地件707提供支撑,从而当它们处于组件半体701、702之间时不移动。
端子组件固位
这种类型的端子组件700在图46-52中以组装到连接器内的状态示出,其中,所示的三个这样的端子组件700沿空心壳体形式的定位器875的左边组装。端子组件应用于电路板52从而它们的引线部分775接合在电路板52的孔内。如图41和50所示,这个实施例的端子组件700还包括沿其前面形成的接合突出部778并具有形成在其中的槽779。该接合突出部槽779接合形成于并定位在电路板52上的对齐部件780。如图53所示,对齐部件780具有多个被居中的槽782分开的向上延伸的卡子781。卡子781装配在相邻的端子组件700之间,不仅提供端子组件700之间的间隔件850,而且也用来防止端子组件700的前配合端朝连接器中心斜插。卡子781部分地接纳在端子组件槽779中并延伸通过居中的间隙。槽779并不完全延伸通过接合突出部778,但是如图55所示,它们优选地包括将它们分成两个半槽的中心壁787。槽779的中心壁787接纳在形成于对齐杆780内的间隙782中。
本发明提供可移动的或挠曲的连接器组件,用于将两个电路板连接在一起,无论是正交还是其他取向。尽管在上面以方形或长方形的壳体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也可以用其他式样和类型的壳体,例如圆形壳体,其中可以用一个单个的支撑条来将多个端子触头部分支撑于该壳体以便形成一个可移动的壳体。同样地,所用的支撑条不必是如图所示的线性的,也可以采用容纳非线性端子阵列的其他构形。
尽管表示并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显然可以做出变化和修改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