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药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治疗脾肾两虚型宫颈肥大的药物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宫颈肥大是慢性宫颈炎的一种。病原体感染宫颈粘膜引起的炎性改变。引起该病的病原体有支原体、衣原体、细菌、病毒,单纯的肥大不会影响怀孕,严重的宫颈炎,可引起子宫内膜炎、输卵管卵巢炎、输卵管粘连、阻塞,导致不孕不育。
病因:
1、宫颈腺体粘液潴留:宫颈腺体粘液潴留是引起女性宫颈肥大的原因之一,当女性的宫颈腺体粘液潴留发展严重的时候,会形成大小不一的囊肿,使得女性的宫颈变得肥大,造成宫颈肥大不孕。
2、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也会引起女性宫颈肥大,长期炎症的刺激包括了慢性盆腔炎,它会导致女性的宫颈充血、在、水肿,并使得宫颈腺体和间质发生增生,从而引发女性宫颈肥大不孕。
3、病原体的入侵:导致宫颈肥大的病原体包括了支原体、衣原体、细菌等,患者一旦感染支原体、衣原体等这些病毒,宫颈就会受到严重干扰,造成宫颈肥大不孕。
4、宫腔淤血:由于宫腔淤血会引起子宫结缔组织增生,因而就会导致宫颈肥大。
5、卵巢功能障碍:因为雌激素的长期刺激,宫颈基层变得肥大,临床上最常见的就是功能性子宫出血。
6、炎症引起:由于慢性附件炎、盆腔结缔组织炎都会引发子宫肌层内的原纤维增生,最后造成宫颈肥大。
症状:
宫颈肥大的主要临床症状为白带增多。另外,由于结缔组织增生及炎症沿宫颈旁或经宫骶韧带向盆腔扩散,故患者经常主诉有腰骶部疼痛或会阴部坠胀感,这是宫颈肥大比较突出的两个症状。
1.宫颈肥大症在发病初期,一般症状不明显,仅表现为月经过多,应注意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粘膜下肌瘤、子宫腺肌症鉴别。要求常规做B超检查,以免误诊。
2.宫颈肥大症,常发生在40岁左右的妇女,且常有多产史。故对多产妇女伴有阴道流血量多,要首先考虑诊断本病;但对年龄较大(45岁以上)或反复流血,久治不愈者,应行诊断性刮宫,做病理检查,以排除子宫内膜恶性变。
3.本病所表现的宫颈肥大呈均匀性,表面无不平结节,探针检查探测宫腔无变形,亦不感觉有肿块存在。
4、白带增多:患急性炎症时,白带常呈脓性,且伴有下腹坠痛,尿频、尿急、尿痛等症发生。炎症转为慢性时,白带常呈乳白色黏液状或黄色脓性。
5、当病情较重时,肥大的宫颈表面由于损伤或炎症刺激也会出现鳞状上皮脱落及柱状上皮增生,形成轻微的糜烂。但经过治疗后,宫颈表面会重新被鳞状上皮覆盖,又恢复其光滑外观。
6、性生活出血:重度宫颈糜烂或宫颈息肉时,可呈血性白带或性生活后出血。轻者可无全身症状,当炎症沿子宫骶骨韧带扩散到盆腔时,可有腰骶部疼痛,下腹部坠胀感及痛经等,每于排便、性生活时加重。
我国传统中医治疗宫颈肥大,根据不同患者体质、病因及症状,辨证施治,将其分型为:
1、湿热下注型:病证为带下量多,色黄或夹血丝,质稠如脓,臭秽,阴中灼痛肿胀,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脾肾两虚型:病证为带下量多,色白质稀,有腥味.腰膝酸软,纳呆便搪,小腹坠痛,尿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
诊断:
1、自我诊断
阴道不规则出血:在日常的生活中可呈现出血性白带或性交后出血。轻者患者可无全身症状,当炎症沿子宫骶骨韧带扩散到盆腔时,下腹部坠胀感及痛经等。
白带增多:急性宫颈炎患者在日常的生活中白带会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的增多,而且呈脓性,严重的患者会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征。
不孕:黏稠脓性的白带在日常的生活中不利于精于穿过,这样在日常的生活中可引起不孕的现象。此病在日常的生活中常表现为月经量过多,周期会缩短至20天左右。
2、严重的宫颈肥大患者需要做是否癌变的诊断,主要有TCT筛查、宫颈刮片和阴道镜下定位活检。
子宫颈涂片检查:单独以宫颈刮片来筛查子宫颈疾病必须连续3次以上检验结果为阴性才可以确诊。但如果是有经验的医生以阴道镜检查,单独一次的可靠度就达95%以上。
阴道镜检查:在阴道镜定位下活检,可以提高阳性检出率,协助临床及早发现癌前和癌变。
TCT检查:筛查型的排癌检查,通过TCT可以分辨大量的表面脱落细胞,看是否存在不良细胞甚至恶性细胞,是已婚妇女非常重要的一个宫颈癌筛查试验。
HPV-DNA检测: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病的必要因素,阴道镜检查能看到表面的病变情况,但是往往都是较晚期的病变。所以采用HPV-DNA检测可以在癌变早期及时发现并及时治疗。
危害:
宫颈肥大是慢性宫颈炎的一种。应根据不同病因对症治疗。单纯的宫颈肥大不会影响怀孕,但严重的宫颈炎,可引起子宫内膜炎、输卵管卵巢炎、输卵管粘连、阻塞,导致不孕不育。对于严重的患者来说,宫颈肥大会出现血性白带、性交出血等症状,这些症状不仅影响了女性的心理健康,在一定程度上也危害到了女性正常的生活。宫颈肥大长期得不到治疗的话就会导致病情的加重,从而诱发宫颈癌。
日常治疗宫颈肥大一般用女性护理液清洗外阴保持阴道自洁功能便可解决,但较为严重的病证,经常服用抗生素消炎治疗,配合物理疗法,无论是外用护理液还是服用抗生素及物理疗法都不能从根本上彻底治愈此病,即使愈后也易复发,且服用抗生素对患者肠胃刺激较大,长期服用会产生抗药性。
中医治疗子宫颈肥大具备独特的优势与特点,它根据中医学审症求因、审因论治的原则,将中药科学配伍,辨证施治,切中病机,能够从根本上治愈此病,且安全无毒副作用,治疗时间短,疗效稳定,愈后不复发。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治疗脾肾两虚型宫颈肥大的药物,药效直达病灶,能够有效地控制病情发展,愈后不复发,拥有疗效显著,治疗时间短,安全无毒副作用,成本低廉,制作简便,易于被患者接受的优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脾肾两虚型宫颈肥大的药物,其中,包括以下原料药材:白蝶花、百尾笋、赤楠、橙耳、川明参、擘蓝、钉头果、刺玫果、黑老头、野鸡草、盐匏藤、小伸筋草、酸不溜根、都拉、风车藤、叉分蓼、阿月浑子、长青草、大脚菇、滇常山花、倒扎龙、丁锅树叶、地涌金莲、扁果、辫子草根、长杆兰、翠羽草和灯台树。
其中,所述药物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可以优选为:白蝶花7-18份、百尾笋10-27份、赤楠5-13份、橙耳11-30份、川明参13-32份、擘蓝8-22份、钉头果、9-21份、刺玫果6-18份、黑老头12-25份、野鸡草9-21份、盐匏藤13-28份、小伸筋草14-31份、酸不溜根10-25份、都拉6-13份、风车藤8-20份、叉分蓼12-24份、阿月浑子8-19份、长青草9-21份、大脚菇13-26份、滇常山花14-23份、倒扎龙7-18份、丁锅树叶15-27份、地涌金莲11-24份、扁果8-18份、辫子草根12-26份、长杆兰8-20份、翠羽草13-25份和灯台树6-17份。
其中,所述药物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还可以优选为:白蝶花18份、百尾笋27份、赤楠5份、橙耳23份、川明参24份、擘蓝17份、钉头果21份、刺玫果6份、黑老头20份、野鸡草21份、盐匏藤28份、小伸筋草31份、酸不溜根25份、都拉9份、风车藤20份、叉分蓼24份、阿月浑子8份、长青草21份、大脚菇13份、滇常山花17份、倒扎龙7份、丁锅树叶20份、地涌金莲11份、扁果18份、辫子草根21份、长杆兰20份、翠羽草13份和灯台树12份。
其中,所述药物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又可以优选为:白蝶花7份、百尾笋21份、赤楠13份、橙耳11份、川明参32份、擘蓝8份、钉头果16份、刺玫果18份、黑老头12份、野鸡草15份、盐匏藤20份、小伸筋草14份、酸不溜根20份、都拉13份、风车藤8份、叉分蓼17份、阿月浑子11份、长青草13份、大脚菇26份、滇常山花14份、倒扎龙18份、丁锅树叶27份、地涌金莲18份、扁果13份、辫子草根26份、长杆兰14份、翠羽草25份和灯台树17份。
其中,所述药物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又可以优选为:白蝶花12份、百尾笋10份、赤楠9份、橙耳30份、川明参13份、擘蓝22份、钉头果9份、刺玫果13份、黑老头25份、野鸡草9份、盐匏藤13份、小伸筋草26份、酸不溜根10份、都拉6份、风车藤16份、叉分蓼12份、阿月浑子19份、长青草9份、大脚菇21份、滇常山花23份、倒扎龙12份、丁锅树叶15份、地涌金莲24份、扁果8份、辫子草根12份、长杆兰8份、翠羽草19份和灯台树6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治疗脾肾两虚型宫颈肥大的药物的制备方法,当所述药物为汤剂时,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所述原料药材,按所述比例混合置于砂锅,加适量的水,用水量为原料总重的2-4倍,浸泡3-4小时;
步骤二:将浸泡好的原料药材煎煮2次,第一次煎煮1-2小时,第二次煎煮0.5-1小时,两次煎煮均先武火煎开,转文火续煎,随后将两次滤液混合,静置,取上清液,即为本发明药物。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利用我国传统的中医理论,提供了一种主治脾肾两虚型宫颈肥大的药物,药效直达病灶,能够有效地控制病情发展,愈后不复发,拥有疗效显著,治疗时间短,安全无毒副作用,成本低廉,制作简便,易于被患者接受的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脾肾两虚型宫颈肥大的药物,其中,包括以下原料药材:白蝶花、百尾笋、赤楠、橙耳、川明参、擘蓝、钉头果、刺玫果、黑老头、野鸡草、盐匏藤、小伸筋草、酸不溜根、都拉、风车藤、叉分蓼、阿月浑子、长青草、大脚菇、滇常山花、倒扎龙、丁锅树叶、地涌金莲、扁果、辫子草根、长杆兰、翠羽草和灯台树。
其中,上述原料药材的药理如下:
白蝶花:别名和气草、兔耳草、龙头兰。兰科白蝶花,以根入药。味甘,性微温。补肾壮阳,健脾。主治肾虚腰痛,慢性肾炎,睾丸炎,脾胃虚弱。
百尾笋:别名石竹根(《草木便方》),竹林梢、万花梢(《分类草药性》),黄牛尾巴(《贵州民间方药集》),竹林霄(《四川中药志》)。为百合科植物万寿竹之根茎及根。夏,秋间采收。味甘,性平。功能主治润肺止咳,健脾消积。治虚损咳喘,痰中带血,肠风下血,食积胀满。
赤楠:别名牛金子(《植物名实图考》),鱼鳞木、赤兰、石柃、山石榴(《中国经济植物志》),瓜子柴、山乌珠、细叶紫陵树、细子莲、赤楠蒲桃、瓜子木、假黄杨(《海南植物志》)。为桃金娘科植物赤楠的根或根皮。性平,味甘。健脾利湿,乎喘,散瘀。治浮肿,小儿盐哮,跌打损伤,烫伤。
橙耳:别名黄木耳。为银耳科真菌橙耳的子实体。味甘;淡;性平。归脾;胃经。养胃健脾止泻。主食欲不振;脾虚久泻。
川明参:别名明参、明沙参、土明参、沙参。为伞形科植物川明参的根。味甘;微苦;性凉。归肺;胃;肝经。养阴清肺;健脾肋运。主热病伤阴;肺燥咳嗽;脾虚食少;病后体弱。
擘蓝:别名苤蓝、撇蓝、茄连、甘蓝、玉蔓青、芥兰头、玉头、香炉菜。为十字花科植物球茎甘蓝的球茎、叶片和种子。味甘;辛;性凉。健脾利湿;解毒。主脾虚水肿;小便淋浊;大肠下血;湿热疮毒。
钉头果:为萝科植物钉头果的地上部分。味甘;性平。归脾;胃经。健脾和胃;益肺。主小儿呕吐;泄泻;不思纳食;肺痨咳嗽。
刺玫果:别名刺莓果、刺木果。为蔷薇科植物山刺玫、光叶山刺玫的果实。味酸;苦;性温。归肝;脾;胃;膀胱经。健脾消食;活血调经;敛肺止咳。主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脘腹胀痛;腹泻;月经不调;痛经;动脉粥样硬化;肺结咳嗽
黑老头:别名大种黑骨头。为马钱科植物狭叶蓬莱葛的根。性温,味苦,无毒。祛风活络,健脾利湿。
野鸡草:别名小仙茅(《贵州药植目录》)。为石蒜科植物小金梅草的全株。性温,味甘微辛。温肾调气。
盐匏藤:别名咸匏藤、沉匏、补阴丹。为胡颓子科植物披针叶胡颓子的根和叶。味酸;微甘;性温。活血通络;疏风止咳;温肾缩尿。主跌打骨折;劳伤;风寒咳嗽;小便失禁。
小伸筋草:别名英雄草(《广西植物名录》)。为玄参科植物短冠草的全草。味苦涩,性温。疏经活络,温肾止痛。治风湿,周身酸冷,胃寒痛。
酸不溜根:为蓼科植物叉分蓼的根。春、秋挖取,晒干。味酸甘,性温。祛寒,温肾。治寒疝,阴囊出汗。
都拉:别名都拉参、肚拉、土败酱、对对参、萝卜参、白都拉、鸡大腿、一支蒿、萝卜肚拉、土洋参、双香。为川续断科植物西南囊苞花的根。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肺;脾;肾经。温肾益气;活血止血。主体虚头昏;虚劳久咳;脾虚食积;肾虚腰痛;带下;阳痿;不孕;风湿性心脏病;外伤出血。
风车藤:别名黄牛叶、红龙。为金虎尾科植物风车藤的老茎。味涩;微苦;性温。归肾经。温肾益气;涩精止遗。主肾虚阳痿;遗精;尿频;自汗盗汗;风寒湿痹。
叉分蓼:别名酸不溜、分枝蓼、叉枝蓼、酸姜。蓼科叉分蓼,以根(黑色老根为佳)入药。味酸、甘,性温。祛寒,温肾。主治寒疝,阴囊出汗。
阿月浑子:别名胡棒子、无名子。为漆树科植物阿月浑子的果实。味辛;性温。温肾;暖脾。主肾虚腰冷;阳痿;脾虚冷痢。
长青草:别名雪山苓、捆仙绳、富贵草、转筋草、上天梯、土桔梗、四季青。黄杨科粉蕊黄杨属植物顶蕊三角咪,以全草入药。味苦、微辛,性平。祛风止咳,舒筋活络,调经止带。用于慢性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小腿转筋,白带,闭经,精神病烦燥不安。
大脚菇:别名白牛肝、山乌茸、蘑菇、白牛头。为牛肝菌科真菌美味牛肝菌的子实体。味淡;性温。祛风散寒;补虚止带。主风湿痹痛;手足麻木;白带;不孕症。
滇常山花:别名乌药花。为马鞭草科植物滇常山的花。味苦;性温。止血;止带。主崩漏;带下。
倒扎龙:别名过江龙。蔷薇科倒扎龙,以根入药。味苦、涩,性凉。止痛,消炎,调经。主治牙痛,疮漏,疔肿疮毒,月经不调。
丁锅树叶:为野牡丹科植物匙萼柏拉木的叶。味涩;性平。止血;止带。主外伤出血;白带。
地涌金莲:别名毛果矮蕉、地金莲、地涌莲、地莲花。芭蕉科象腿蕉属植物地涌金莲,以花入药。味苦、涩,性寒。收敛止血。用于红崩,白带,便血。
扁果:《全国中草药汇编》:漆树科扁果,以皮、果入药。皮:味苦、涩,性凉;果:味酸、涩,性凉;本发明用果。消炎,收敛,舒筋活血。主治扁桃腺炎,风湿性关节炎,消化不良,腹泻。
辫子草根:别名爬地香;小叶三点金根。为豆科植物小叶三点金的根。夏、秋采收。味甘,性平。《云南中草药》:"消炎止血,利湿通络。治产后流血,红崩白带,经闭,虚弱盗汗,痢疾,风湿,尿路感染,痔疮,脱肛,跌打损伤。"
长杆兰:别名竹兰(《广州植物志》),石玉、胡连、草姜(《广西药植名录》),大叶寮刁竹(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文哈海(傣名)。为兰科植物竹叶兰的全草或根茎。味苦,性平。清热解毒,祛风湿,消炎,利尿。治风湿性腰腿庙,胃痛,尿路感染,脚气水肿,食物中毒。
翠羽草:别名金鸡独立草(《王安卿采药志》),翠翎草、矮脚凤毛(《汪连仕采药书》),孔雀花(《粤志》).神锦花、鹤翎草、凤尾草、开屏风毛(《纲目拾遗》),龙须、剑柏(《植物名实图考》),蓝地柏(《植物学大辞典》),绿绒草(《广州植物志》),回生草、还魂草(《福建民间草药》),金鸡风尾草、水鸡爪(《闽南民间草药》),伸脚草,地柏叶、岩萍(《湖南药物志》),绸缎草(《广西药植名录》),龙鳞草、龙爪草、白鸡爪(《福建中草药》)。为卷柏科植物翠云草的全草。味微苦,性寒。清热利湿,解毒,消瘀,止血。治黄疸,痢疾,水肿,风湿痹痛,咳嗽吐血,喉痈,痔漏,刀伤,烫伤。
灯台树:别名六角树、梾木、鸡肫皮、乌牙树、伞柄树、猫猫头。为山茱萸科植物灯台树的树皮或根皮、叶。味微苦;性凉。清热平肝;消肿止痛。主头痛;眩晕;咽喉肿痛;关节酸痛;跌打肿痛。
以下采用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发明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效果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实施例1药物1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治疗脾肾两虚型宫颈肥大的药物,由以下重量的原料药材制得:白蝶花18g、百尾笋27g、赤楠5g、橙耳23g、川明参24g、擘蓝17g、钉头果21g、刺玫果6g、黑老头20g、野鸡草21g、盐匏藤28g、小伸筋草31g、酸不溜根25g、都拉9g、风车藤20g、叉分蓼24g、阿月浑子8g、长青草21g、大脚菇13g、滇常山花17g、倒扎龙7g、丁锅树叶20g、地涌金莲11g、扁果18g、辫子草根21g、长杆兰20g、翠羽草13g和灯台树12g。
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所述原料药材,按所述比例混合置于砂锅,加适量的水,用水量为原料总重的3倍,浸泡4小时;
步骤二:将浸泡好的原料药材煎煮2次,第一次煎煮2小时,第二次煎煮1小时,两次煎煮均先武火煎开,转文火续煎,随后将两次滤液混合,静置,取上清液,即为本发明药物。
实施例2药物2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治疗脾肾两虚型宫颈肥大的药物,由以下重量的原料药材制得:白蝶花7g、百尾笋21g、赤楠13g、橙耳11g、川明参32g、擘蓝8g、钉头果16g、刺玫果18g、黑老头12g、野鸡草15g、盐匏藤20g、小伸筋草14g、酸不溜根20g、都拉13g、风车藤8g、叉分蓼17g、阿月浑子11g、长青草13g、大脚菇26g、滇常山花14g、倒扎龙18g、丁锅树叶27g、地涌金莲18g、扁果13g、辫子草根26g、长杆兰14g、翠羽草25g和灯台树17g。
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所述原料药材,按所述比例混合置于砂锅,加适量的水,用水量为原料总重的4倍,浸泡3小时;
步骤二:将浸泡好的原料药材煎煮2次,第一次煎煮2小时,第二次煎煮0.5小时,两次煎煮均先武火煎开,转文火续煎,随后将两次滤液混合,静置,取上清液,即为本发明药物。
实施例3药物3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治疗脾肾两虚型宫颈肥大的药物,由以下重量的原料药材制得:白蝶花12g、百尾笋10g、赤楠9g、橙耳30g、川明参13g、擘蓝22g、钉头果9g、刺玫果13g、黑老头25g、野鸡草9g、盐匏藤13g、小伸筋草26g、酸不溜根10g、都拉6g、风车藤16g、叉分蓼12g、阿月浑子19g、长青草9g、大脚菇21g、滇常山花23g、倒扎龙12g、丁锅树叶15g、地涌金莲24g、扁果8g、辫子草根12g、长杆兰8g、翠羽草19g和灯台树6g。
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所述原料药材,按所述比例混合置于砂锅,加适量的水,用水量为原料总重的2倍,浸泡4小时;
步骤二:将浸泡好的原料药材煎煮2次,第一次煎煮1.5小时,第二次煎煮1小时,两次煎煮均先武火煎开,转文火续煎,随后将两次滤液混合,静置,取上清液,即为本发明药物。
急性毒性试验:
应用NIH小鼠40只,SPF级,雌雄各半,体重18~22g,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只,即对照组和给药组,实验前禁食12小时;将本发明的实施例1所得药物,灌胃,灌胃容积为5ml/kg(即单次给药剂量为32.9生药/kg),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一天给药2次,给药间隔时间6小时,给药后连续观察14天,并记录小鼠的的毒性反应及死亡数。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给药后小鼠未见明显差异,实验连续观察14天,小鼠全身状况、饮食、饮水、体重增长均正常。小鼠口服灌胃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药物LD50>32.9生药/kg,每日最大给药量为65.8生药/kg/日。本发明的药物临床用药量为4.4g生药/日/人,成人体重以60KG计,平均用药剂量为0.073g生药/kg/日。按体重计:小鼠(平均体重以20g计)口服灌胃本发明的药物的耐受量为临床用量的901倍。因此本发明实施例1的药物急性毒性低,临床用药安全。
长期毒性实验:
本发明实施例2的药物对小鼠按10.78、20.35和33.48g生药/kg连续用药16周(1.0ml/100g体重,每天2次)及停药4周后,结果表明:本发明药物对小鼠的毛发、行为、大小便、体重、脏器重量、血象、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指标均无明显影响,脏器肉眼没有发现异样变化和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用药16周及停药4周后,小鼠各脏器均无明显改变。说明本发明实施例2的药物对小鼠长期用药后毒性小,停药后也没有异样反应,应用安全。
本发明实施例3的药物对小鼠按10.78、20.35和33.48g生药/kg连续用药16周(1.0ml/100g体重,每天2次)及停药4周后,结果表明:本发明药物对小鼠的毛发、行为、大小便、体重、脏器重量、血象、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指标均无明显影响,脏器肉眼没有发现异样变化和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用药16周及停药4周后,小鼠各脏器均无明显改变。说明本发明实施例3的药物对小鼠长期用药后毒性小,停药后也没有异样反应,应用安全。
临床资料
病例选择:选某院收治的患有脾肾两虚型宫颈肥大的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四组,每组患者40人,分别为使用实施例1所得药物1治疗组,使用实施例2所得药物2治疗组,使用实施例3所得药物3治疗组和对照治疗组,四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如年龄、病程等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药物1治疗组:服用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药物1,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7天为1个疗程;
药物2治疗组:服用本发明实施例2制备的药物2,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7天为1个疗程;
药物3治疗组:服用本发明实施例3制备的药物3,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7天为1个疗程;
对照治疗组:使用替硝唑栓,1次/天,7天为1个疗程。
疗效判定标准:
1、治愈:妇检宫颈体积正常,无平滑肌细胞肥大、纤维增生,无纤体潴留囊肿; 2、有效:妇检宫颈体积由重度肥大变为中轻度肥大,平滑肌细胞肥大较前缩小,纤维增生较前好转,无明显纤体潴留囊肿; 3、无效:妇检症状无改善甚至较前严重。
治疗结果:
1、服用1个疗程后,疗效对比结果:
药物1治疗组:共40人,其中37人治愈,2人有效,1人无效,总有效率达97.5%;
药物2治疗组:共40人,其中38人治愈,2人有效,0人无效,总有效率达100%;
药物3治疗组,共40人,其中36人治愈,3人有效,1人无效,总有效率达97.5%;
对照治疗组:共40人,其中27人治愈,7人有效,6人无效,总有效率达85%。
由此可见,采用本发明实施例制备的药物治疗脾肾两虚型宫颈肥大,治疗1个疗程后,相对于对照组治疗效果上,具有显著的改进。
2、服用1个疗程后,疗程对比:
药物1治疗组:治愈和有效数39人,其中第1-3天,17人,占43.6%;第4-5天,15人,占38.5%;第6-7天,7人,占17.9%;
药物2治疗组:治愈和有效数40人,其中第1-3天,18人,占45%;第4-5天,16人,占40%;第6-7天,6人,占15%;
药物3治疗组:治愈和有效数39人,其中第1-3天,19人,占48.7%;第4-5天,14人,占35.9%;第6-7天,6人,占15.4%;
对照治疗组:治愈和有效数34人,其中第1-3天,7人,占20.6%;第4-5天,10人,占29.4%;第6-7天,17人,占50%。
由此可见,采用本发明实施例制备的药物治疗脾肾两虚型宫颈肥大,治疗一个疗程后,治愈和有效的患者,相对于对照组疗程上显著缩短。
根据以上疗效表述的临床统计可知,本发明提供的药物具有起效快、有效率高、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的优势。
典型病例:赵某,女,25岁,妊娠3月余,因人流手术,术中宫颈感染细菌,阴道分泌物增多,色白质稀,有腥味,伴有腰酸以及下腹部的不适,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诊断为脾肾两虚型宫颈肥大。
服用本发明实施例1所得药物1,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服用至第2天,阴道分泌物减少,腰腹部不适减轻,服用至第4天,妇检结果分泌物正常,宫颈体积正常,腰腹部不适消失,痊愈。患者对疗效很满意,未复发。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