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药物,特别是涉及一种治疗痤疮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痤疮俗称青春痘、粉刺、酒刺、暗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多见于青春发育期男女,通常好发于面部、颈部、胸背部、肩膀和上臂。痤疮属于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以白头粉刺、黑头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为主要表现,对于青春发育期的年轻人尤其为甚,但也不完全受年龄阶段的限制,从儿童到成人,几乎所有年龄段的人都可以发病。虽然对其形成机理众说纷纭,至今尚不完全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与人体内分泌失调和外部感染有关。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痤疮的发生与饮食结构不合理,精神紧张,微量元素缺乏,遗传等诸多因素有关,主要因素是青春期发育成熟,雄性激素水平增高刺激皮脂分泌增多,难以排出而聚集于毛囊内,产生丘疹性损害,皮脂腺排泄和血液循环障碍又给细菌的感染繁殖创造了条件,继发毛囊与毛囊周围发生炎症脓肿及结节。中医研究认为,痤疮的发病根源与肾阴不足,肾之阴阳(内分泌)失调有关,导致相火妄动,郁滞肌肤,或冲任不调,肺胃血热郁滞上熏头面而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痤疮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治疗痤疮效果显著。
本发明的治疗痤疮的药物,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药制成:背蛇生6~8份、香薷8~10份、兰花参12~14份、稻槎菜10~12份、百两金8~10份、秃疮花10~12份、石上柏14~16份、山棯子17~20份、三七20~24份。
作为优化,该治疗痤疮的药物,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药制成:背蛇生7份、香薷9份、兰花参13份、稻槎菜11份、百两金9份、秃疮花11份、石上柏15份、山棯子18份、三七21份。
制备该治疗痤疮药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按照重量份数,
a)将三七6份粉碎成300目的细粉,备用;
b)取背蛇生7份、香薷9份、兰花参13份、稻槎菜11份、百两金9份、秃疮花11份、石上柏15份、山棯子18份、三七15份粉碎成30目的粉末,混合均匀后,按料液比1:8,加入95%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2小时,合并回流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26~1.35(35℃)的浸膏;
c) 将步骤b中的浸膏和步骤a中的细粉,混合均匀,干燥,粉碎,装入胶囊。
本发明组方中,背蛇生清热解毒,平肝熄风,止咳,止血,明目去翳;主治小儿高热惊搐,肺热咳嗽,咳血,百日咳,癫狂,痫疾,疮疡肿毒,瘰疬,毒蛇咬伤,目赤火眼,目生翳障。
香薷能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主治夏月感寒饮冷,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胸痞腹痛,呕吐腹泻,水肿,脚气。
兰花参补虚,解表;治虚损劳伤,咳血、衄血,自汗、盗汗,妇女白带,伤风咳嗽,胃痛,泻痢,刀伤。
稻槎菜清热解毒,发表透疹;主治咽喉肿痛;痢疾;疮疡肿毒;蛇咬伤;麻疹透发不畅。
百两金清热利咽;祛痰利湿;活血解毒;主咽喉肿痛;咳嗽咯痰不畅,湿热黄疸;小便淋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疔疮;无名肿毒;蛇咬伤。
秃疮花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杀虫;用于扁桃体炎,牙痛,淋巴结结核;外用治头癣,体癣。
石上柏具有清热解毒,抗癌,止血之功效;常用于咽喉肿痛,目赤肿痛,肺热咳嗽,乳腺炎,湿热黄疸,风湿痹痛,外伤出血。
三七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肿痛。
山棯子养血,止血,涩肠,固精;治血虚,吐血,鼻衄,便血,痢疾,脱肛,耳鸣,遗精,血崩,带下。
以上诸药配伍,协同效果突出,共同起到清热解表、活血解毒、消肿定痛、补虚解表的作用,对痤疮等治疗效果明显。
临床上应用本发明药物治疗痤疮,总有效率达到92.8%,临床实验总结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痤疮患者168例,随即分为两组,每组84例。治疗组男43例,女41例,年龄14~35岁,平均(20.0±3.3)岁,病程2个月~8年,平均(3.1±2.1)年。对照组男45例,女39例,年龄12~34岁,平均(21.3±2.8)岁,病程3个月~10年,平均(3.2±2.2)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上大致相似,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诊断标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痤疮的的诊断标准:1)初起在毛囊口呈现小米粒大小之红色丘疹,可演变为脓栓,此后可形成硬结样白色粉刺或黑头粉刺,严重病例可形成硬结性囊肿;2)多发于青春期男女之面部,胸背部,常有皮脂溢出;3)多由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感外邪等诱发;4)妇女多伴有月经不调;5)病程反复,呈慢性经过,可形成疤痕。
排除标准:1)年龄在35岁以上者;2)妊娠期妇女;3)职业性痤疮;4)有严重心、肝、肾损害及造血系统疾病者。
治疗方法:治疗组口服本发明胶囊剂,每日3次,每次2粒,连续服用3个月。对照组口服西咪替丁片剂(规格0.2g),每日3次,每次1片,一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标准: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痤疮的疗效评定标准,治愈:皮肤损害消失,自觉症状消失;好转:自觉症状明显减轻,皮损消退30%以上;未愈:皮损及症状无变化或消退不足30%。治疗结果详见表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给出的实施例拟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不能理解为是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内容对本发明的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仍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a)将三七5克粉碎成300目的细粉,备用;
b)取背蛇生6克、香薷8克、兰花参12克、稻槎菜10克、百两金8克、秃疮花10克、石上柏14克、山棯子17克、三七15克粉碎成30目的粉末,混合均匀后,按料液比1:8,加入95%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2小时,合并回流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26~1.35(35℃)的浸膏;
c) 将步骤b中的浸膏和步骤a中的细粉,混合均匀,干燥,粉碎,按照0.56克一粒,装入胶囊中。
实施例2,a)将三七6克粉碎成300目的细粉,备用;
b)取背蛇生7克、香薷9克、兰花参13克、稻槎菜11克、百两金9克、秃疮花11克、石上柏15克、山棯子18克、三七15克粉碎成30目的粉末,混合均匀后,按料液比1:8,加入95%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2小时,合并回流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26~1.35(35℃)的浸膏;
c) 将步骤b中的浸膏和步骤a中的细粉,混合均匀,干燥,粉碎,按照0.56克一粒,装入胶囊中。
实施例3,a)将三七7克粉碎成300目的细粉,备用;
b)取背蛇生8克、香薷10克、兰花参14克、稻槎菜12克、百两金10克、秃疮花12克、石上柏16克、山棯子20克、三七17克粉碎成30目的粉末,混合均匀后,按料液比1:8,加入95%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2小时,合并回流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26~1.35(35℃)的浸膏;
c) 将步骤b中的浸膏和步骤a中的细粉,混合均匀,干燥,粉碎,按照0.56克一粒,装入胶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