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消防救护设备的加工制造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用 于土体塌方致人员掩埋的快速救援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剧,各种风险因素日益增多。 在我国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施工场所较多,且存在较大的风险,特 别是在基础开挖工程、大型土方工程中,由于安全防护缺失以及一些管理上的 缺陷,土体塌方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工人的生命安全。近几年,媒体报 道了若干起土体塌方致使人员被埋的事件,在社会上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
2013年11月4日,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科布尔镇一小区的施工工地发生土 方坍塌,一名施工人员被埋土下。救援过程中,为避免被困人员再次受伤,消 防官兵们只能用铁锹和手往开挖土。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救援,被困人员终于被 成功救出。
2014年6月20日,榆林定边县一处工地突然塌方,1名施工工人被困。消 防官兵徒手挖土救人,由于救援时间过长,被困工人死亡。
2015年2月6日,兴仁县一在建商场工地发生塌方,4名工人被埋。为保 证被埋人员的安全,大型的挖机很难施展。消防官兵只好用铁铲清理,待接近 被困人员位置时,再用手刨土。经过近4个小时施救,将4人救出。
综观这些在土体塌方致人员掩埋的救援报道,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由于现场环境复杂,或为保障人员的安全,无法使用大型的挖掘机械,而 传统的救援方法仍采用由救援人员手刨或铁锹铲土的方法,技术手段落后,对 救援人员的体力有着极大的消耗;二是救援时间较长,挖掘速度较慢,导致受 困人员存活几率降低。
然而,目前在土体塌方致人员掩埋的救援领域并没有相关专业快速的救援 装置。针对此类事故救援中存在的问题,实用新型了一种用于土体塌方致人员 掩埋的快速救援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土体塌方致人员掩埋的快速救援装置,它 能有效地解决背景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它包含支架6,该支架6的底部设置有 皮带运输机7,所述的皮带运输机7上设置有储土箱9,该储土箱9整体为一个 密闭式的腔体结构,其底部设置有排土装置,所述的排土装置的出料口正对皮 带运输机7,所述储土箱9上方的一侧设置有进土管道3,其另一侧设置有风机 1,所述的储土箱9截面为等腰梯形结构,所述进土管道3的端部正对兼作挡土 板的储土箱9腰边的底部延伸,其另一端经过管道4与直达事故现场的吸土口5 相连,所述的风机1与储土箱9之间设置有一层过滤网2。
所述的排土装置包含设置在储土箱9底部的底板13,该底板13整体为一个 两侧分别向支架6内倾斜的等腰三角形结构,所述底板13的底部设置有开口, 该开口处的底部焊接有排土器外壳8,所述的排土器外壳8整体为圆柱形结构, 其正下方的侧面开设有出土口,所述的排土器外壳8内设置有一根与其同心的 旋转轴12,该旋转轴12的外面环形阵列有数条旋转叶片10,所述旋转叶片10 的另一侧边贴合排土器外壳8的内壁移动。
所述管道4的内径由吸土口5处至进土管道3处逐渐变大。
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机动性好,通过车载的形式能快速到达救援现场;
(2)适应性强,能通过柴油发电机自供电,适应救援现场缺少电源的情况; 操作灵活,吸土管道占用空间不大,可适用于复杂救援情况;
(3)救援效率高,降低救援人员劳动强度,可以不用靠人力将土排出;
(4)救援速度快,能够快速将塌方后的上层积土清理掉。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 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 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 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具体实施方式中的工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 了解,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 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参看图1-2,本具体实施方式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它包含支架6, 该支架6的底部设置有皮带运输机7,所述的皮带运输机7上设置有储土箱9, 该储土箱9整体为一个密闭式的腔体结构,其底部设置有排土装置,所述的排 土装置的出料口正对皮带运输机7,所述储土箱9上方的一侧设置有进土管道3, 其另一侧设置有风机1,所述的储土箱9截面为等腰梯形结构,所述进土管道3 的端部正对兼作挡土板的储土箱9腰边的底部延伸,其另一端经过管道4与直 达事故现场的吸土口5相连,所述的风机1与储土箱9之间设置有一层过滤网2。
所述的排土装置包含设置在储土箱9底部的底板13,该底板13整体为一个 两侧分别向支架6内倾斜的等腰三角形结构,所述底板13的底部设置有开口, 该开口处的底部焊接有排土器外壳8,所述的排土器外壳8整体为圆柱形结构, 其正下方的侧面开设有出土口,所述的排土器外壳8内设置有一根与其同心的 旋转轴12,该旋转轴12的外面环形阵列有数条旋转叶片10,所述旋转叶片10 的另一侧边贴合排土器外壳8的内壁移动。
优选地,所述旋转轴12的外圆面上环形阵列有四条旋转叶片10,每条旋转 叶片10之间的间距为90°。
所述管道4的内径由吸土口5处至进土管道3处逐渐变大,从而有效的杜 绝卡土的现象。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具体实施中技术方案部分的使用方法及其原理作进一步 的阐述:
工作过程:当产生松散土体塌方事故时,可经由救援车辆将本具体实施方 式中的救援装置运至所需地点,有外部电源时接通外部电源,无外部电源时使 用柴油发电机组供电使装置运转;
救援装置运转后,风机1开启为储土箱9内创造负压条件,同时排土装置 中的旋转轴12转动准备排土;皮带运输机7开启准备运土;塌方后的上层积土 经过松土装置打散后由吸土口5吸入,然后进过管道4到达进土管道3,进土管 道3中的土在惯性的作用在撞在储土箱9的侧板上并落入储土箱9内,同时所 携带的气体经由过滤网2过滤后到达风机1处并排出装置,而落入到储土箱9 中的土在重力作用下落入排土装置中,接着通过旋转轴12和旋转叶片10排出 的土落入皮带运输机7并由皮带运输机7运至空旷地区。
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松土装置可安装在吸土口5上。
所述的旋转轴12由电机带动,优选采用的四条旋转叶片10将排土器外壳8 的内部空间分为四个小空间,以图2中的p来代表其中一个小空间;首先见图2 的a图,破碎土体11进入p空间内,经由旋转叶片10的转动,破碎土体11随 着p空间移动到图2的b图中的位置,此时p空间被排土器外壳8的壳体及旋 转叶片10共同包围即将形成密封体;继续经由旋转叶片10的转动,破碎土体 11随着p空间移动到图2的c图中的位置,此时p空间被排土器外壳8的壳体 及旋转叶片10共同包围并形成密封体,与外界没有气体交换;再经由旋转叶片 10的转动,破碎土体11随着p空间移动到图2的d图中的位置,破碎土体11 从p空间落出排土器外壳8并掉落至皮带运输机7从而运至空旷地区。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 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 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 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 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