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活水产品运输箱保温系统及其组成的鲜活水产品运输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鲜活水产品运输箱保温系统及其组成的鲜活水产品运输车.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821022825.3 (22)申请日 2018.06.29 (73)专利权人 湖北荆集车辆制造有限公司 地址 430000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锣场镇 向湖村三一八国道北侧(伟波装饰科 研楼) (72)发明人 何艳军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212 代理人 杨立 冯瑛琪 (51)Int.Cl. A01K 63/02(2006.01) A01K 63/04(2006.01) A01K 63/06(2006.01) B60P 3/04(2006。
2、.01) (54)实用新型名称 鲜活水产品运输箱保温系统及其组成的鲜 活水产品运输车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鲜活水产品运输箱 保温系统及其组成的鲜活水产品运输车, 包括水 平设置且上端设有开口的运输箱, 且所述运输箱 上端开口处设有可打开或关闭其的盖子, 还包括 水泵和加热釜, 所述运输箱为夹层结构, 其包括 内层壳体和外层壳体, 且内层壳体和外层壳体之 间设有空腔, 所述空腔内填充有保温层, 所述运 输箱的下端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出水口, 其上端 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进水口, 所述加热釜具有进 水口和出水口, 所述水泵的进水口与所述运输箱 的出水口连通, 其出水口与所述加热釜的进水口。
3、 连通, 所述加热釜的出水口与所述运输箱的进水 口连通, 所述水泵将运输箱内的水泵入到加热釜 内进行加热并回流至运输箱内, 其结构简单。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 CN 208317952 U 2019.01.04 CN 208317952 U 1.一种鲜活水产品运输箱保温系统, 包括水平设置且上端设有开口的运输箱(1), 且所 述运输箱(1)上端开口处设有可打开或关闭其的盖子(11),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水泵(2)和 加热釜(3), 所述运输箱(1)为夹层结构, 其包括内层壳体(101)和外层壳体(102), 且内层壳 体(101)和外层壳体(102)之间设有空腔, 所述空腔内。
4、填充有保温层, 所述运输箱(1)的下端 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出水口, 其上端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进水口, 所述加热釜(3)具有进水 口和出水口, 所述水泵(2)的进水口与所述运输箱(1)的出水口连通, 其出水口与所述加热 釜(3)的进水口连通, 所述加热釜(3)的出水口与所述运输箱(1)的进水口连通, 所述水泵 (2)将运输箱(1)内的水泵入到加热釜(3)内进行加热并回流至运输箱(1)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鲜活水产品运输箱保温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釜(3)包 括一竖直设置的密闭罐(31), 所述密闭罐(31)的上端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出水口, 其下端 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进水口, 所述。
5、密闭罐(31)内设有电加热管(32), 所述密闭罐(31)的进 水口与所述水泵(2)的出水口连通, 其出水口与所述运输箱(1)的进水口连通, 所述电加热 管(32)用以对流经密闭罐(31)内的水进行加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鲜活水产品运输箱保温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子(11)上具 有上下贯穿其的通气孔。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鲜活水产品运输箱保温系统,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水处理装置(5), 所述水处理装置(5)设置在所述水泵(2)的出水口与所述加热釜(3)的进水 口连通的管路上, 用以对水进行初步净化。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鲜活水产品运输箱保温系统, 其特征在。
6、于, 所述水处理装置 (5)包括过滤罐(51)和硬水软化装置(52), 所述过滤罐(51)和硬水软化装置(52)分别具有 进水口和出水口, 所述过滤罐(51)的进水口与所述水泵(2)的出水口连通, 所述过滤罐(51) 的出水口与所述硬水软化装置(52)的进水口连通, 所述硬水软化装置(52)的出水口与所述 加热釜(3)的进水口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鲜活水产品运输箱保温系统,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控制器、 溶 氧度感应器和温度感应器, 所述溶氧度感应器和温度感应器均设置在所述运输箱(1)内底 部, 所述温度感应器、 溶氧度感应器和电加热管(32)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7.一种鲜活水。
7、产品运输车, 其特征在于, 包括车体(4)和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 的鲜活水产品运输保温系统, 所述车体(4)包括牵引部(41)和拖车部(42), 所述鲜活水产品 运输保温系统设置在所述拖车部(42)上。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8317952 U 2 鲜活水产品运输箱保温系统及其组成的鲜活水产品运输车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鲜活水产品输送设备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鲜活水产品运输箱保温 系统及其组成的鲜活水产品运输车。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的鲜活水产品运输箱结构简单, 无法对运输箱的水温进行调节, 尤其是在冬 天水温较低, 有时候不太适合亚热带或热带生。
8、活的鱼类的输送, 从而容易导致鲜活水产品 输送的死亡率升高。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适应冬季输送亚热带 或热带生活的鱼类的运输箱。 0004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鲜活水产品运输箱保温系统, 包括水平设置且上端设有开口的运输箱, 且所述运输箱上端开口处设有可打开或关闭其的 盖子, 还包括水泵和加热釜, 所述运输箱为夹层结构, 其包括内层壳体和外层壳体, 且内层 壳体和外层壳体之间设有空腔, 所述空腔内填充有保温层, 所述运输箱的下端设有与其内 部连通的出水口, 其上端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进水口, 所述加热釜具有进。
9、水口和出水口, 所 述水泵的进水口与所述运输箱的出水口连通, 其出水口与所述加热釜的进水口连通, 所述 加热釜的出水口与所述运输箱的进水口连通, 所述水泵将运输箱内的水泵入到加热釜内进 行加热并回流至运输箱内。 0005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 其结构简单, 通过设置加热釜和水泵, 由水泵将运 输箱内的水输送至加热釜内进行加热并回流至运输箱内, 使得运输箱内的水温保持相对稳 定, 且设置保温层能减少运输箱内热量的散失。 0006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加热釜包括一竖直设置的密闭罐, 所述密闭罐的上端设有与 其内部连通的出水口, 其下端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进水口, 所述密闭罐内设有电加热管, 所。
10、 述密闭罐的进水口与所述水泵的出水口连通, 其出水口与所述运输箱的进水口连通, 所述 电加热管用以对流经密闭罐内的水进行加热。 0007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 其结构简单。 0008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盖子上具有上下贯穿其的通气孔。 0009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 避免运输箱内缺氧。 0010 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水处理装置, 所述水处理装置设置在所述水泵的出水口与 所述加热釜的进水口连通的管路上, 用以对水进行初步净化。 0011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 对流入到加热釜内的水体进行预净化, 延长加热 釜的使用寿命, 同时保持运输箱内的水体洁净。 0012 上述技术方案中。
11、所述水处理装置包括过滤罐和硬水软化装置, 所述过滤罐和硬水 软化装置分别具有进水口和出水口, 所述过滤罐的进水口与所述水泵的出水口连通, 所述 说 明 书 1/3 页 3 CN 208317952 U 3 过滤罐的出水口与所述硬水软化装置的进水口连通, 所述硬水软化装置的出水口与所述加 热釜的进水口连通。 0013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 设置过滤装置将水中的杂质或是鱼的排泄物进行 过滤后对水进行软化处理, 以避免电加热管上起垢, 延长其使用寿命。 0014 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控制器、 溶氧度感应器和温度感应器, 所述溶氧度感应器 和温度感应器均设置在所述运输箱内底部, 所述温度感应器。
12、、 溶氧度感应器和电加热管分 别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0015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 使得整个保温系统能兼顾运输箱内的水温和溶氧 率, 以为鲜活水产品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0016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鲜活水产品运输车, 其包括车体和如上所述 的鲜活水产品运输保温系统, 所述车体包括牵引部和拖车部, 所述鲜活水产品运输保温系 统设置在所述拖车部上。 0017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 其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0018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鲜活水产品运输箱保温系统的结构简图; 0019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运输箱的结构简图; 0020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
13、诉的鲜活水产品运输箱保温系统的控制器的电连接 图; 0021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鲜活水产品运输箱保温系统的另一结构简图; 0022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鲜活水产品运输车的结构简图。 0023 图中1: 运输箱、 11盖子、 2水泵、 3加热釜、 101内层壳体、 102外层壳体、 31密闭罐、 32 电加热管、 4车体, 41牵引部, 42拖车部,5水处理装置, 51过滤罐, 52硬水软化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 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 新型, 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0025 实施例1 0026 如图1和图2所示。
14、,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鲜活水产品运输箱保温系统, 包括水平设 置且上端设有开口的运输箱1, 且所述运输箱1上端开口处设有可打开或关闭其的盖子11, 还包括水泵2和加热釜3, 所述运输箱1为夹层结构, 其包括内层壳体101和外层壳体102, 且 内层壳体101和外层壳体102之间设有空腔, 所述空腔内填充有保温层, 所述运输箱1的下端 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出水口, 其上端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进水口, 所述加热釜3具有进水口 和出水口, 所述水泵2的进水口与所述运输箱1的出水口连通, 其出水口与所述加热釜3的进 水口连通, 所述加热釜3的出水口与所述运输箱1的进水口连通, 所述水泵2将运输箱1内的 水。
15、泵入到加热釜3内进行加热并回流至运输箱1内。 其中, 保温层可以是泡沫层或是保温纤 维层。 其结构简单, 通过设置加热釜和水泵, 由水泵将运输箱内的水输送至加热釜内进行加 热并回流至运输箱内, 使得运输箱内的水温保持相对稳定, 且设置保温层能减少运输箱内 热量的散失。 说 明 书 2/3 页 4 CN 208317952 U 4 0027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加热釜3包括一竖直设置的密闭罐31, 所述密闭罐31的上端 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出水口, 其下端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进水口, 所述密闭罐31内设有电 加热管32, 所述密闭罐31的进水口与所述水泵2的出水口连通, 其出水口与所述运输箱1的 进水。
16、口连通, 所述电加热管32用以对流经密闭罐31内的水进行加热。 其结构简单。 其中, 电 加热管32可如文献号为CN203788481U或CN201690633U公开的电加热管的结构一致, 其两端 分别穿出所述密闭罐的侧壁并与密闭罐对应处密封绝缘连接, 且电加热管的两端分别与所 述控制器电连接, 其中, 电加热器的功率需根据运输箱的容积来定, 优选的, 所述电加热器 的功率在5-50kW, 其始终对经过其的水进行加热, 并迅速的回流至运输箱内, 使得运输箱内 的水温缓慢的回升。 0028 其中, 密闭罐的容积不宜过大, 可设定为1m3,如此可减小其占用的体积。 0029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盖子。
17、11上具有上下贯穿其的通气孔。 避免运输箱内缺氧。 0030 如图3所示, 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控制器、 溶氧度感应器和温度感应器, 所述溶 氧度感应器和温度感应器均设置在所述运输箱1内底部, 所述温度感应器、 溶氧度感应器和 电加热管32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使得整个保温系统能兼顾运输箱内的水温和溶氧 率, 以为鲜活水产品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其中温度感应器需为防水式的温度感应器, 目前 市场有售, 在此不作赘述, 而控制器可以是arm系列的单片机或是其他功能更加强大的芯 片。 其原理是, 通过溶氧度感应器测量运输箱中水中的溶氧度, 而温度感应器用以测量运输 箱中水的温度, 通过控制器设。
18、定运输箱中水的温度阈值范围和溶氧度的阈值范围, 若运输 箱中水温低于阈值范围, 则控制器控制水泵和电加热管工作对运输箱内的水进行循环加热 直至温度达到阈值范围为止, 而当水温高于阈值范围时, 电加热管和水泵停止运行, 若而若 水温处于阈值范围时此时水中的溶氧度低于阈值范围时, 此时控制器控制水泵运行, 使得 运输箱内的水循环流动以增加供氧, 若溶氧度高于阈值范围时, 水泵停止运行。 0031 如图4所示, 优选的, 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水处理装置, 所述水处理装置设置在 所述水泵的出水口与所述加热釜的进水口连通的管路上, 用以对水进行初步净化。 对流入 到加热釜内的水体进行预净化, 延长加热釜。
19、的使用寿命, 同时保持运输箱内的水体洁净。 0032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水处理装置包括过滤罐和硬水软化装置, 所述过滤罐和硬水 软化装置分别具有进水口和出水口, 所述过滤罐的进水口与所述水泵的出水口连通, 所述 过滤罐的出水口与所述硬水软化装置的进水口连通, 所述硬水软化装置的出水口与所述加 热釜的进水口连通。 设置过滤装置将水中的杂质或是鱼的排泄物进行过滤后对水进行软化 处理, 以避免电加热管上起垢, 延长其使用寿命。 0033 其中, 所述过滤罐可如文献号CN201620815844.6中公开的结构一致。 所述硬水软 化装置可如文献号中CN206232496U中公开的结构一致。 0034 。
20、实施例2 0035 如图5所示,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鲜活水产品运输车, 其包括车体4和如实施例1所 述的鲜活水产品运输保温系统, 所述车体4包括牵引部41和拖车部42, 所述鲜活水产品运输 保温系统设置在所述拖车部42上。 其结构简单。 0036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 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凡在本实用 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 所作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 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 护范围之内。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208317952 U 5 图1 图2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 1/2 页 6 CN 208317952 U 6 图4 图5 说 明 书 附 图 2/2 页 7 CN 208317952 U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