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杖式播种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手杖式播种器.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710359823.7 (22)申请日 2017.05.20 (71)申请人 房县陵州特色农产品发展研究中心 地址 442100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青峰镇青 峰村17组 (72)发明人 袁学亮 (51)Int.Cl. A01C 7/02(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手杖式播种器 (57)摘要 一种手杖式播种器属于农业设备领域, 高山 地区现有播种玉米大多都是人工或者简单设备 播种, 费工费时、 玉米种的粒数控制不精确、 浪费 种子。 现提供一种可调节、 便于携带、。
2、 种子控制精 确的山区实用行播种器, 包括: 漏斗盖、 透明塑料 漏斗、 挂钩、 提手、 播种开关、 上播种杆、 锁紧环、 下播种杆、 固定播种嘴、 开合播种嘴、 下拉杆、 顶 丝锁紧、 上拉杆、 回位弹簧、 溢流孔、 控制板开口、 储种槽、 调节拨片、 调节弹簧、 控制板、 播种开关 椭圆孔、 垂直推杆、 漏斗底座、 漏斗底孔, 以上部 件组成的播种器可以达到省工精播的目的。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3页 CN 108934313 A 2018.12.07 CN 108934313 A 1.一种手杖式播种器包括: 漏斗盖、 透明塑料漏斗、 挂钩、 提手、 播种开关、 上播种杆、 锁 。
3、紧环、 下播种杆、 固定播种嘴、 开合播种嘴、 下拉杆、 顶丝锁紧、 上拉杆、 回位弹簧、 溢流孔、 控 制板开口、 储种槽、 调节拨片、 调节弹簧、 控制板、 播种开关椭圆孔、 垂直推杆、 漏斗底座、 漏 斗底孔, 其特征在于漏斗盖的左面通过合页与透明塑料漏斗的左面连接, 漏斗盖的右面通 过挂钩与透明塑料漏斗的右面连接, 漏斗底座与提手的上面连接, 提手的下面与上播种杆 连接, 上播种杆上半部的左面通过螺栓安装的有播种开关, 播种开关的右面与回位弹簧、 上 拉杆的上半部连接, 上播种杆的下半部与回位弹簧的下半部、 锁紧环、 下播种杆的上半部连 接, 下播种杆的下半部与固定播种嘴、 开合播种嘴。
4、连接, 上播种杆、 下播种杆的中间为空心, 上拉杆的下半部通过顶丝锁紧与下拉杆的上半部连接, 下拉杆的下半部与开合播种嘴的侧 面连接, 控制板的前端有控制板开口、 中间有储种槽、 调节拨片、 调节弹簧, 储种槽的里面刚 好可以容纳两粒玉米种, 控制板的总成安装于提手的前端凹槽内, 提手的前端储种槽的左 面有溢流孔, 播种开关的前端有播种开关椭圆孔和垂直推杆, 播种开关椭圆孔的中间有上 播种杆, 透明塑料漏斗的下面有漏斗底座, 漏斗底座的中间有漏斗底孔。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8934313 A 2 一种手杖式播种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一种手杖式播种器属于农业设备领。
5、域, 特别涉及便于携带与精密播种。 背景技术 0002 高山地区现有播种玉米大多都是人工或者简单设备播种, 费工费时、 玉米种的粒 数控制不精确、 浪费种子。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一种手杖式播种器解决上述不足, 提供一种可调节、 便于携带、 种子控制精 确的山区实用行播种器。 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方案实现的: 一种手杖式播种器包括: 漏斗盖1、 透明塑料漏斗2、 挂钩3、 提手4、 播种开关5、 上播种杆 6、 锁紧环7、 下播种杆8、 固定播种嘴9、 开合播种嘴10、 下拉杆11、 顶丝锁紧12、 上拉杆13、 回 位弹簧14、 溢流孔15、 控制板开口16、 储种槽17、。
6、 调节拨片18、 调节弹簧19、 控制板20、 播种开 关椭圆孔21、 垂直推杆22、 漏斗底座23、 漏斗底孔24, 漏斗盖1的左面通过合页与透明塑料漏 斗2的左面连接, 漏斗盖1的右面通过挂钩3与透明塑料漏斗2的右面连接, 漏斗底座23与提 手4的上面连接, 提手4的下面与上播种杆6连接, 上播种杆6上半部的左面通过螺栓安装的 有播种开关5, 播种开关5的右面与回位弹簧14、 上拉杆13的上半部连接, 上播种杆6的下半 部与回位弹簧14的下半部、 锁紧环7、 下播种杆8的上半部连接, 下播种杆8的下半部与固定 播种嘴9、 开合播种嘴10连接, 上播种杆6、 下播种杆8的中间为空心, 上拉杆。
7、13的下半部通过 顶丝锁紧12与下拉杆11的上半部连接, 下拉杆11的下半部与开合播种嘴10的侧面连接, 控 制板20的前端有控制板开口16、 中间有储种槽17、 调节拨片18、 调节弹簧19, 储种槽17的里 面刚好可以容纳两粒玉米种, 控制板20的总成安装于提手4的前端凹槽内, 提手4的前端储 种槽17的左面有溢流孔15, 播种开关5的前端有播种开关椭圆孔21和垂直推杆22, 播种开关 椭圆孔21的中间有上播种杆6, 透明塑料漏斗2的下面有漏斗底座23, 漏斗底座23的中间有 漏斗底孔24。 0005 播种开关5在向上拉时, 前面的垂直推杆22通过控制板开口16推动控制板20向前 移、 带。
8、动储种槽17、 调节拨片18、 调节弹簧19一起同步向前移, 播种开关5同时拉动回位弹簧 14、 上拉杆13、 顶丝锁紧12、 下拉杆11一起向上、 开合播种嘴10张开, 松开播种开关5前面所 述的所有部件、 在回位弹簧14的作用下回到原位。 0006 手握提手4将固定播种嘴9、 开合播种嘴10插入土壤, 拉动播种开关5、 透明塑料漏 斗2里面的种子落入储种槽17, 由调节拨片18、 调节弹簧19将种子推入溢流孔15, 然后种子 从上播种杆6、 下播种杆8、 开合播种嘴10落入土壤。 0007 松开锁紧环7、 顶丝锁紧12, 左手握紧固定播种嘴9、 开合播种嘴10、 右手握紧提手4 向下拉可以。
9、缩短播种器的长度便于携带、 来回拉可以调节播种器的高矮, 调节完毕压紧锁 紧环7、 拧紧顶丝锁紧12。 说 明 书 1/3 页 3 CN 108934313 A 3 附图说明 0008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下面对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描述, 下 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示意图,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 不需要创造性可 以结合这些附图获得更多的附图。 0009 图1为一种手杖式播种器的主视图; 图2为一种手杖式播种器的提手总成主视图; 图3为一种手杖式播种器的播种开关主视图; 图4为一种手杖式播种器的透明塑料漏斗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0 一种手杖式播种器包括: 。
10、漏斗盖、 透明塑料漏斗、 挂钩、 提手、 播种开关、 上播种杆、 锁紧环、 下播种杆、 固定播种嘴、 开合播种嘴、 下拉杆、 顶丝锁紧、 上拉杆、 回位弹簧、 溢流孔、 控制板开口、 储种槽、 调节拨片、 调节弹簧、 控制板、 播种开关椭圆孔、 垂直推杆、 漏斗底座、 漏斗底孔, 漏斗盖的左面通过合页与透明塑料漏斗的左面连接, 漏斗盖的右面通过挂钩与 透明塑料漏斗的右面连接, 漏斗底座与提手的上面连接, 提手的下面与上播种杆连接, 上播 种杆上半部的左面通过螺栓安装的有播种开关, 播种开关的右面与回位弹簧、 上拉杆的上 半部连接, 上播种杆的下半部与回位弹簧的下半部、 锁紧环、 下播种杆的上半。
11、部连接, 下播 种杆的下半部与固定播种嘴、 开合播种嘴连接, 上播种杆、 下播种杆的中间为空心, 上拉杆 的下半部通过顶丝锁紧与下拉杆的上半部连接, 下拉杆的下半部与开合播种嘴的侧面连 接, 控制板的前端有控制板开口、 中间有储种槽、 调节拨片、 调节弹簧, 储种槽的里面刚好可 以容纳两粒玉米种, 控制板的总成安装于提手的前端凹槽内, 提手的前端储种槽的左面有 溢流孔, 播种开关的前端有播种开关椭圆孔和垂直推杆, 播种开关椭圆孔的中间有上播种 杆, 透明塑料漏斗的下面有漏斗底座, 漏斗底座的中间有漏斗底孔。 0011 播种开关在向上拉时, 前面的垂直推杆通过控制板开口推动控制板向前移、 带动 。
12、储种槽、 调节拨片、 调节弹簧一起同步向前移, 播种开关同时拉动回位弹簧、 上拉杆、 顶丝锁 紧、 下拉杆一起向上、 开合播种嘴张开, 松开播种开关前面所述的所有部件、 在回位弹簧的 作用下回到原位。 0012 手握提手将固定播种嘴、 开合播种嘴插入土壤, 拉动播种开关、 透明塑料漏斗里面 的种子落入储种槽, 由调节拨片、 调节弹簧将种子推入溢流孔, 然后种子从上播种杆、 下播 种杆、 开合播种嘴落入土壤。 0013 松开锁紧环、 顶丝锁紧, 左手握紧固定播种嘴、 开合播种嘴、 右手握紧提手向下拉 可以缩短播种器的长度便于携带、 来回拉可以调节播种器的高矮, 调节完毕压紧锁紧环、 拧 紧顶丝锁。
13、紧。 0014 根据以上所述一种手杖式播种器在使用时, 松开锁紧环、 顶丝锁紧、 将播种器调节 到适合自己的高度, 压紧锁紧环、 拧紧顶丝锁紧, 松开挂钩、 打开漏斗盖、 将透明塑料漏斗装 入的种子、 盖上漏斗盖、 扣住挂钩, 握紧提手、 对准起垄的土壤中间将播种嘴垂直插入土壤 4cm左右, 拉起播种开关、 进入储种槽的两粒种子在调节弹簧和调节拨片的推力下进入溢流 孔、 多余的种子由调节拨片挡在漏斗里面, 进入溢流孔的种子经过上播种杆、 下播种杆、 播 说 明 书 2/3 页 4 CN 108934313 A 4 种嘴、 进入土壤, 松开播种开关、 握紧提手拔出播种器、 用脚由后向前轻踩播种孔即可、 播种 完毕, 如此重复可达到省工精播的目的。 0015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常规揭示, 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 凡熟悉本 行业的技术人员在未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范围内、 实施对以上所述技术作出的任何等同 变化的调整、 修饰与演变等, 均仍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108934313 A 5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3 页 6 CN 108934313 A 6 图2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 2/3 页 7 CN 108934313 A 7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 3/3 页 8 CN 108934313 A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