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复方,特别是涉及一种治疗慢性结肠炎的药 物。
背景技术
“慢性结肠炎”是现代西医病名,也被称为慢性非特异性结肠 炎,是指结肠的慢性非特异炎症,在祖国医学属于“痢疾”或“泄泻” 的范畴。临床上以腹痛、泄泻、或伴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以及反复 发作的慢性过程为特征,病情常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病久患者往往 伴有乏力、消瘦,严重影响劳动和生产,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痛苦、给 病家和社会造成巨额经济负担。它是临床常见的、严重危害人们身体 健康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
临床上西医用于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及方法比较多,如 用水杨酸类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类等进行药物治 疗,有的采用手术或灌肠治疗,虽能够取得一定疗效,但糖皮质激素、 免疫抑制剂、水杨酸类药物不良反应较大;手术及灌肠疗法有创伤、 病人痛苦较大;抗生素易产生耐药性;并且西医疗法恢复慢、病情易 反复,医务人员及患者比较难以接受。因而寻找安全、有效、顺应性 好的治疗方法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我们经过不断探索,辩证治疗本 病具有丰富的治疗经验,治疗本病具有见效快,治愈率高,不易复发 之优点,并且不产生耐药性,节约抗生素,对目前临床抗生素滥用现 象及细菌耐药意义重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治疗慢性结肠炎的药物。该 药物治疗慢性结肠炎不但见效快,治愈率高,不易复发,而且还不产 生耐药性,节约抗生素。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治疗慢性结肠炎的药物,其特征是, 其原料药组成为:党参10-15克,白术10-15克,茯苓10-15克,甘 草6-9克,制附子9-15克,干姜6-15克,补骨脂10-20克,五味子 6-9克,肉豆蔻10-15克,吴茱萸6-9克,白扁豆10-15克,炒薏苡 仁20-30克,莲子10-15克,炒山药10-20克,木香10-20克,陈皮 10-15克,防风10-15克,白芍10-20克,黄连10-15克,黄芩10-15 克。
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治疗慢性结肠炎的药物,其特征 是,其原料药组成为:党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甘草6 克,制附子12克,干姜12克,补骨脂15克,五味子6克,肉豆蔻 15克,吴茱萸6克,白扁豆15克,炒薏苡仁20克,莲子15克,炒 山药15克,木香10克,陈皮10克,防风10克,白芍15克,黄连 12克,黄芩15克。
所述一种治疗慢性结肠炎的药物,其特征是:所述药物可以制作 为汤剂、散剂、丸剂、膏剂、糖浆剂、片剂、冲服剂、颗粒剂、胶囊 剂。
所述丸剂可以是蜜丸、水丸、糊丸或者浓缩丸,所述膏剂可以是 流浸膏、浸膏、或者煎膏剂。
所述汤剂的煎法为:首次煎药以冷水800—1000毫升,浸泡60 分钟后,煮沸后文火煎煮30分钟,滤出药汁;二煎加入冷水或开水 600毫升,煮沸后文火再煎20分钟,两次滤出药汁掺和均匀。
服用方法:将煎好混匀的中药煎剂,分早晚2次温热内服。上药 一日一剂,十天一疗程,服用3个疗程。可根据病情随证加减。服药 期间忌食油腻、生冷及辛辣食物,调节情志,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节制房事。
一、本发明中各味中药的功效及药理作用如下;
党参:性味甘、微温;入脾、肺经。功能:补气、健脾、和胃, 能够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白术:性味苦、甘、温,归脾、胃经。功能:健脾、益气、燥湿。
茯苓:性味甘、平,归脾、胃、心、肺、肾经。功能:利湿健脾。
甘草:性味甘、平,归脾、肺经。功能:补脾益气,缓急止痛, 调和诸药。
干姜:性味辛、热,归脾、胃、心、肺、肾经。功能:温中回阳, 善除里寒,温脾胃之阳。
制附子:性味辛、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功能:回阳温 中,散寒除湿。
补骨脂:性味辛、苦、大温,归肾经。功能:补肾壮阳,温中止 泻。
五味子:性味酸、温,归肺、肾经。功能:敛肺、止泻。
肉豆蔻:性味辛、温,归脾、胃、大肠经。功能:收敛止泻,温 中行气。
白扁豆:性味甘、微温,归脾、胃经。功能:健胃化湿,补脾止 泻。
炒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功能:利湿健 脾。
吴茱萸:性味辛、苦、热,归肝、肾、脾、胃经。功能:温中止 痛,对绿脓杆菌、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莲子:性味甘、微苦、平,归脾、胃经。功能:健脾止泻。
炒山药:性味甘、平,归脾、胃、肺肾经。功能:补脾胃,益肺 肾,炒用补脾胃之气,强健脾胃助消化,调节胃肠功能紊乱;另有抗 菌之效,可治肠炎、痢疾。
木香:性味辛、苦、温,归脾、胃、大肠、肝经。功能:行气止 痛,对白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
陈皮:性味辛、苦、温,归脾、肺经。功能:健脾燥湿,理气助 消化,对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防风:性味辛、甘、微温,归肝、膀胱、脾经。功能:祛风胜湿, 有抗炎作用,对痢疾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白芍:性味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功能:柔肝缓急止痛, 对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 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对胃肠平滑肌有松弛作用。
黄连:性味苦、寒,归心、肝、胆、脾、胃、大肠经。功能:清 热燥湿,泻火解毒,具有广谱抗菌作用。
黄芩:性味苦、寒,归肝、肺、脾、大肠、小肠经。功能:清热 燥湿,对甲型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白喉杆菌、痢疾杆菌布氏杆菌病、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
二、本发明的处方依据、立法原则;药物配伍作用与药效
处方依据、立法原则:本发明通过采用现代科学研究的前沿手段, 以中医辩证理论参照中药药理研究,既严格遵从中医的理法方药辩证 体系,又强调以西医的病因病理为基础,结合中药有效化学成分,根 据中药药理、药效及药代动力学基础深入探讨中医治疗效果。根据慢 性结肠炎脾肾阳虚,寒湿下注,兼夹湿热内存,本虚标实,寒热错杂 的病理病机特点,结合中药药理、功效,选用的具有温补脾肾,温中 行气、利湿祛寒,清利湿热之功效的中药,起到杀菌抗炎,增强体质, 调节胃肠功能,提高结肠对各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及抗病能力之作 用。发明人认为:慢性结肠炎发病,以脾肾阳虚,火不生土,寒湿内 生下注大肠,病久寒湿郁结日久化热;或寒湿、湿热内侵,失治误治, 病久伤及脾肾阳气,皆可出现寒热错杂、虚实夹杂;寒湿、湿热内存, 阻碍气机运行或肝木郁结而克脾土出现气滞;湿热内阻,灼伤肠络, 可伴便血。出现寒湿、湿热错杂,本虚标实,兼有气滞的复杂局面。 本病病位在大肠,主要涉及脾肾两脏,因此本发明确立了以温补脾肾, 温中行气、利湿祛寒,清利湿热为主要治疗方法,并兼顾其他病理因 素的立法原则。
各药物的配伍作用:如上所述,慢性结肠炎的主要病理机制是脾 肾阳虚,寒湿下注,病久寒湿郁结日久化热。本发明所选上述制干姜、 党参、白术、甘草四味中药即理中汤,加制附子为附子理中汤,附子 理中汤中制附子温肾阳以暖脾土,党参健脾益气,共为主药;干姜温 脾阳以消阴霾,助制附子温阳散寒,温补脾肾;白术能够加强党参的 健脾作用,兼能燥湿,共为辅佐之药;甘草能助党参补脾益气,同时 能够和中缓解止痛,调和诸药,为使药。附子理中汤能够温补脾肾阳 气,散寒邪,补肾之火而温脾土,兼能燥湿,切中慢性结肠炎脾肾阳 虚,寒湿内存之病机,是本发明方剂的主要治疗部分,可以认为组成 本发明处方的主药。补骨脂、吴茱萸,能够增强制附子、干姜、温阳 散寒之功;炒山药、莲子、白扁豆、茯苓、炒薏苡仁、陈皮能够增强 党参、白术健脾祛湿之效,共为辅药。黄连、黄芩清热燥湿,清肠止 利,能够治疗、预防寒湿化热、湿热内侵;五味子、肉豆蔻收敛止泻; 防风、白芍柔肝、散肝以防肝木克脾土共为佐药。木香入大肠经行气 止痛、甘草调和诸药共为使药。
同时党参、白术、茯苓、甘草为四君子汤,功能补气健脾;制附 子、干姜、甘草为四逆汤,能够回阳救逆;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 肉豆蔻为准绳四神丸的主要成分,能够温肾暖啤固肠止泻;白芍、白 术、防风、陈皮为痛泻药方,能够疏肝健脾,缓解止泻,擅治肝木克 脾土之泄泻;白芍、甘草为芍药甘草汤,能够缓解止痛。干姜、黄连、 黄芩同用,辛开苦降,寒热同治,阴阳并调,在《伤寒论》中治疗寒 热互结之下利亦常用之。诸药合用,具有温补脾肾,散寒行气、利湿 祛寒,清利湿热之功效,能够起到杀菌抗炎,增强体质,调节胃肠之 功能,提高结肠对各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及抗病能力之作用。用之治 疗本病,温补脾肾阳气则先天之本肾之阳气得以固密,后天之本脾之 阳气得以温养,脾之阳气健运,水湿得以及时运化,升降复常,清浊 攸分,则寒湿不生;辛开苦降,阴阳并调,寒热互结之下利可除;脾 肾阳气固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则本病不易复发。
三、本发明疗效观察方法
本发明研究过程中,全部选用我院中医门诊就诊的慢性结肠炎病 人。纳入标准:(1)经纤维结肠镜检查,均符合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 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诊断判定标准;(2)近半 年来未使用过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3)无恶性肿瘤、慢性肝病、 感染性疾病、结核病等慢性病史及严重的肝肾等疾病。将入选病人随 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共筛选90例病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人; 其中治疗组中男24人,女21人,年龄在23-70岁,平均(43.1±13.6) 岁,病程在1~31年之间,平均病程(11.2±13.6)年;对照组中男 23人,女22人,年龄在22-69岁,平均(42.3±10.1)岁,病程在 1~29年之间,平均病程(10.7±11.3)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 病程等方面的基本资料对比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表1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汇总表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治疗方法:治疗组治疗方法如上述;对照组应用固肠止泻丸,每 次9克,每日二次,盐酸小檗碱每次0.3克,每日三次。两组病人连 续治疗30天,观察疗效。
疗效标准:全部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疗效标准均按照全国 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判 定标准,将临床疗效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痊愈:临床症状 完全消失,结肠镜复查显示正常。结肠粘膜病变组织恢复正常或溃疡 形成瘢痕;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显示,大便正常,结肠镜复查显示结 肠粘膜病变明显减轻,溃疡基本愈合;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大 便基本正常,结肠镜复查出现好转,结肠粘膜病变明显改善,溃疡范 围明显缩小;无效:临床症状无好转或加重,结肠镜复查显示结肠粘 膜病变无改善。治疗结果如下。
表2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表3两组痊愈、显效患者一年随访调查复发情况比较
从表2、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采用本发明提供的中药治疗慢性 结肠炎,在临床痊愈、显效、总有效率及痊愈、显效病人一年复发率 方面,均优于对照组;采用本发明提供的中药治疗本病具有见效快, 治愈率高,不易复发之优点,并且不产生耐药性,节约抗生素,对目 前临床抗生素滥用现象及细菌耐药意义重大。
四、病案举例;
病案一;姓名:张XX年龄:53岁性别:男。患者因泄泻十 二年余,加重十余天来诊。十二年余前,因饮食生冷出现脘闷腹胀, 肠鸣泄泻,先后在本县及省城多家医院就诊,均诊为结肠炎,遍服中 西药物多方治疗疗效不明显,近十余天上述病情加重,而来本院中医 科就诊;现肠鸣腹痛,泄后痛缓,大便每天十余次,有时下利清谷, 有时为为稀水样便,伴全身困倦乏力,形体日渐消瘦。左下腹压痛, 无反跳痛,无腹肌紧张,肠鸣音亢进。舌淡红,苔薄白,脉弱。处 方;党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甘草6克,制附子12克, 干姜12克,补骨脂15克,五味子6克,肉豆蔻15克,吴茱萸6克, 白扁豆15克,炒薏苡仁20克,莲子15克,炒山药15克,木香10 克,陈皮10克,防风10克,白芍15克,黄连12克,黄芩15克。 上药头煎加水800ml,浸泡60分钟以上,文火煎30分钟,取汁约 300ml;二煎加冷水或开水500ml,文火煎20分钟,取汁约200ml。 二煎混合,分早晚二次温服。
上方服药七剂,腹痛泄泻明显减轻,原方加减继服七剂,症状基 本消失,原方意化裁继续服药30天,症状体征消失,结肠镜复查无 明显异常,观察一年余,未再复发。
病案二;姓名:周XX、年龄:39岁,性别:男,患者因泄泻九 年余,加重两月余来诊。两年余前,因饮食生冷出现腹痛泄泻,泄后 痛缓,先后在本县及外地多家医院就诊,均诊为结肠炎,服用中西药 物多方治疗疗效不明显,近两月余上述病情加重,而来本院中医科就 诊,现肠鸣腹痛,泄后痛缓,有时为粘液血性便,大便每天7-8次, 伴全身乏力,消瘦。腹部弥漫性压痛,无反跳痛,无腹肌紧张,肠鸣 音亢进。舌淡红,苔薄白,脉弱。处方;党参15克,白术15克, 茯苓15克,甘草6克,制附子12克,干姜12克,补骨脂15克,五 味子6克,肉豆蔻15克,吴茱萸6克,白扁豆15克,炒薏苡仁20 克,莲子15克,炒山药15克,木香10克,陈皮10克,防风10克, 白芍15克,黄连12克,黄芩15克。上药头煎加水800ml,浸泡60 分钟以上,文火煎30分钟,取汁约300ml;二煎加水500ml,文火煎 20分钟,取汁约200ml。二煎混合,分早晚二次温服。
上方服药七剂,腹痛泄泻明显减轻,粘液血性便消失,原方加减 继服治疗共30天,症状体征消失,结肠镜复查无明显异常,观察一 年余未再复发。
本发明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的中药治疗本病具有见效快,治 愈率高,并且不产生耐药性,节约抗生素,对目前临床抗生素滥用现 象及细菌耐药意义重大;同时本发明能够杀菌抗炎,增强体质,调节 胃肠功能,提高结肠对各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及抗病能力,使结肠炎 治愈后不易复发;目前是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一种新型药物。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是:
实施例1,
A、称取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甘草9克,制附子 9克,干姜15克,补骨脂10克,五味子6克,肉豆蔻12克,吴茱 萸6克,白扁豆10克,炒薏苡仁30克,莲子10克,炒山药10克, 木香20克,陈皮15克,防风12克,白芍10克,黄连15克,黄芩 10克备用;
B、首次煎药以冷水800毫升,浸泡60分钟后,煮沸后文火煎煮 30分钟,滤出药汁;二煎加入冷水或开水600毫升,煮沸后文火再 煎20分钟,两次滤出药汁掺和均匀,早晚分2次温热内服,一日一 剂。
实施例2
A、称取党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甘草6克,制附子 12克,干姜12克,补骨脂15克,五味子6克,肉豆蔻15克,吴茱 萸6克,白扁豆15克,炒薏苡仁20克,莲子15克,炒山药15克, 木香10克,陈皮10克,防风10克,白芍15克,黄连12克,黄芩 15克备用;
B、首次煎药以冷水900毫升,浸泡60分钟后,煮沸后文火煎煮 30分钟,滤出药汁;二煎加入冷水或开水600毫升,煮沸后文火再 煎20分钟,两次滤出药汁掺和均匀,早晚分2次温热内服,一日一 剂。
实施例3
A、称取党参12克,白术12克,茯苓10克,甘草9克,制附子 15克,干姜6克,补骨脂20克,五味子9克,肉豆蔻10克,吴茱 萸9克,白扁豆12克,炒薏苡仁25克,莲子12克,炒山药20克, 木香15克,陈皮12克,防风15克,白芍20克,黄连10克,黄芩 12克备用;
B、首次煎药以冷水1000毫升,浸泡60分钟后,煮沸后文火煎 煮30分钟,滤出药汁;二煎加入冷水或开水600毫升,煮沸后文火 再煎20分钟,两次滤出药汁掺和均匀,早晚分2次温热内服,一日 一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