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树木虫瘿的防治方法.pdf

上传人:奻奴 文档编号:6871721 上传时间:2019-09-10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6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710076530.4

申请日:

20070823

公开号:

CN101371645B

公开日:

20110413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失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G13/00,A01G7/06,A01G23/00,A01G17/00,A01M1/20

主分类号:

A01G13/00,A01G7/06,A01G23/00,A01G17/00,A01M1/20

申请人:

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动植物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发明人:

康林,陈志粦,陈枝楠,焦懿,余道坚,徐浪

地址:

518001 广东省深圳市和平路2049号

优先权:

CN200710076530A

专利代理机构:

深圳新创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彭家恩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树木虫瘿的防治方法,通过将内吸剂杀虫药注入树身来防治树木虫瘿。本发明方法杀虫效果好,虫瘿内害虫死亡率达100%;对树木不会造成伤害,无药害现象发生;不污染环境;成本低廉;操作简单;劳动强度低。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树木虫瘿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树身离地面20cm-60cm的高度钻三个以上的孔,孔的位置分上下两排,每排高度一致,每个孔与另一排的相邻两个孔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Φ40cm以上的树平均相隔15-20cm钻一个1号孔,1号孔直径1cm,深度10cm;Φ20-40cm的树平均相隔10-12cm钻一个2号孔,2号孔直径0.8cm,深度8.5cm;Φ20cm以下的树平均相隔8-10cm钻一个3号孔,3号孔直径0.5cm,深度4cm;1号孔每孔注入内吸剂杀虫药液7ml,2号孔每孔注入内吸剂杀虫药液5ml,3号孔每孔注入内吸剂杀虫药液2ml。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木虫瘿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每30天注药一次,连续注药3次。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树木虫瘿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内吸剂杀虫药注入钻出的孔内之后将孔封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木虫瘿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树身钻孔时沿斜向下的方向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树木虫瘿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内吸剂杀虫药注入钻出的孔内之后用橡皮泥或胶将孔封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木虫瘿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清理受害树木周围的落叶、枯枝、花蕾及荚果,将有虫瘿的落叶、枯枝、花蕾及荚果烧毁。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尤其是既有良好的杀虫效果又对环境无害的树木虫瘿防治方法。

背景技术

树木虫瘿是植物组织遭受昆虫的分泌物刺激,细胞加速分裂而长成的一种畸形构造。其形状多种多样,通常呈囊状、球状或圆筒状。树木虫瘿的发生通常受昆虫如蚜虫、介壳虫、姬小蜂、叶蜂、瘿蚊等入侵造成,雌虫产卵前先用产卵器刺破寄主表皮,将卵产于寄主新叶、叶柄、嫩枝或幼芽表皮组织内,幼虫孵出后取食叶肉组织并分泌刺激素,引起树木受害部位的细胞加速分裂,叶肉组织畸变,受害部位逐渐膨大,形成虫瘿。

虫瘿主要发生在植物的叶片、叶柄、嫩芽和嫩枝上,造成受害植物部位扭曲、畸形。虫瘿不但影响光合作用,还会引起植物生长点坏死,叶片脱落,最后导致植株死亡。珍稀植物和古树因树木虫瘿所致的死亡率非常高。

现有技术中树木虫瘿的防治方法有:1.表面喷药。由于植物虫瘿建在植物组织的内部,虫瘿内的害虫受到了保护,表面喷药基本上起不到杀死害虫的作用,杀虫效果很不明显;2.对危害较轻的植株,喷洒杀虫剂后剪除1至2年生枝叶,将剪下的枝叶集中烧毁或装袋密封,对危害较严重的植株,喷洒杀虫剂后伐除树干,整株烧毁或装袋密封,这种方法达不到治本的效果;3.根部埋药,在树木根部埋呋喃丹等药进行根部施药,防治效果50%以下,且药物残留在土壤中,不利于环保。

因此,有必要研究一种既有良好的杀虫效果又对环境无害的树木虫瘿防治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既有良好的杀虫效果又对环境无害的树木虫瘿防治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树木虫瘿的防治方法,将内吸剂杀虫药注入树身。

在树身中注入内吸剂杀虫药,杀虫药可直接被树身组织吸收,利用植物的蒸腾作用,由植物输导组织将杀虫药输送至树身的各个部位。

为充分保证施药效果,可以每30天注药一次,连续注药3次。

将内吸剂杀虫药注入树身的实现方式有很多,例如作为本发明方法的一种优选实现方式,将内吸剂杀虫药注入树身的过程包括:在树身钻孔,将内吸剂杀虫药注入钻出的孔内。这样可以方便地控制注药深度和注药量,以保证良好的杀虫效果。

为防止注入孔内的杀虫药挥发或被雨水冲淡、溢出而污染环境,降低药效,可在将内吸剂杀虫药注入钻出的孔内之后将孔封闭。可采用橡皮泥或胶将孔封闭。

可以在树身上离地面20cm-60cm的高度钻孔。这样的高度便于操作。

作为本发明方法的一种优选实现方式,在树身钻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孔,各孔分布在至少两个高度值上。如果只钻一个或两个孔,可能不利于杀虫药快速均匀地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如果所有的孔分布在同一个高度,将大大降低树身的强度,如有强风时树身可能会折断。各孔可分布在两个高度值上,也可以分布在三个或更多的高度值上。

在树身钻孔时,可以选择沿斜向下的方向钻孔。这样便于操作,而且杀虫药不会向孔口倒流。

根据树身直径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孔位置分布、孔径大小和注药量:Φ40cm以上的树平均相隔15-20cm钻一个1号孔,1号孔直径1cm,深度10cm;Φ20—40cm的树平均相隔10-12cm钻一个2号孔,2号孔直径0.8cm,深度8.5cm;Φ20cm以下的树平均相隔8-10cm钻一个3号孔,3号孔直径0.5cm,深度4cm;1号孔每孔注入内吸剂杀虫药液7ml,2号孔每孔注入内吸剂杀虫药液5ml,3号孔每孔注入内吸剂杀虫药液2ml。上述的孔之间相隔的距离是指相邻两孔在树身表面的距离。

为彻底杀灭虫瘿,可在施药前或施药后清理受害树木周围的落叶、枯枝、花蕾及荚果,将有虫瘿的落叶、枯枝、花蕾及荚果烧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①杀虫效果好:利用植物的蒸腾作用的原理,由植物输导组织将药物输送至各部位进行杀虫,虫瘿内害虫死亡率达100%;②对树木不会造成伤害,无药害现象发生;③不污染环境:本发明方法用药量少,所用药液均灌入植物体内,并用橡皮泥封口,对外面环境不造成任何影响;④成本低廉:每株大型树的药费在5元以下;⑤操作简单:用电钻机钻孔,注射器输药,然后用橡皮泥封口即可;⑥劳动强度低:实施本发明方法时,操作人员不需携带大型喷药装置和设备,也不需要携带大量药剂,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将树面模拟展开后两排孔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可采取以下具体步骤来实施本发明防治方法:

1、清理受害树木周围落叶、枯枝、花蕾及荚果等,将有虫瘿的落叶、枯枝、花蕾及荚果及时进行烧毁;

2、在离地面20—60cm的树基部表面标明钻孔位置,孔的位置分上下两排,每排高度一致;每个孔与另一排的相邻两个孔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Φ20cm以下的树平均相隔8-10cm钻一孔;Φ20—40cm的树平均相隔10-12cm钻一孔;Φ40cm以上的树平均相隔15-20cm钻一孔;图1示出了将树面模拟展开后两排孔的位置关系,在树表面1上,孔2、孔3、孔5呈正三角形分布,孔6、孔3、孔5呈正三角形分布,孔6、孔3、孔4呈正三角形分布;

3、用电钻钻孔:树基直径40cm以上的用10号钻头,钻孔直径1cm,深10cm(1号孔);树基直径20-40cm的用8号钻头,钻孔直径0.8cm,深8.5cm(2号孔);树基直径20cm以下的用4号钻头,钻孔直径0.5cm,深4cm(3号孔);钻孔时钻头斜向下与树干成45°倾斜角;

4、用60ml注射器将药液注入孔内,每孔注入内吸剂杀虫药:1号孔每孔注入药液7ml,如树基直径50-60cm钻孔16-18个,注药110-130ml;2号孔每孔注入药液5ml,如树基直径30-40cm钻孔9-10个,注药45-50ml;3号孔每孔注入药液2ml,如树基直径20cm钻孔5个,注药10ml;

5、用橡皮泥堵塞孔口;

6、施药后,第10、20、30天各取样一次作处理效果检查;

7、每30天输药一次,连续进行3次输药。

采用上述方法对树龄在5年—60年的刺桐、榕树和梧桐树各50株进行防治后,虫瘿内害虫死亡率达100%。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一种树木虫瘿的防治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种树木虫瘿的防治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种树木虫瘿的防治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树木虫瘿的防治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树木虫瘿的防治方法.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101371645 B (45)授权公告日 2011.04.13 CN 101371645 B *CN101371645B* (21)申请号 200710076530.4 (22)申请日 2007.08.23 A01G 13/00(2006.01) A01G 7/06(2006.01) A01G 23/00(2006.01) A01G 17/00(2006.01) A01M 1/20(2006.01) (73)专利权人 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动植物检 验检疫技术中心 地址 518001 广东省深圳市和平路 2049 号 (72)发明人 康林 陈志粦 陈枝楠 焦懿 余道坚。

2、 徐浪 (74)专利代理机构 深圳新创友知识产权代理有 限公司 44223 代理人 彭家恩 CN 1871906 A,2006.12.06, JP 特开 2001-192301 A,2001.07.17, JP 特开平 8-175914 A,1996.07.09, 梁细弟等.树干注药防治林木病虫综述.中国 森林病虫 .2001,(5), 李东明等 . 干基注射内吸性杀虫剂防治无忧 花蛀荚害虫研究初报 . 广东园林 .2002,(1), (54) 发明名称 一种树木虫瘿的防治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树木虫瘿的防治方法,通 过将内吸剂杀虫药注入树身来防治树木虫瘿。 本发明方法杀虫效果好。

3、,虫瘿内害虫死亡率达 100 ;对树木不会造成伤害,无药害现象发 生 ;不污染环境 ;成本低廉 ;操作简单 ;劳动 强度低。 (51)Int.Cl. (56)对比文件 审查员 李燕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1 页 CN 101371645 B1/1 页 2 1. 一种树木虫瘿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 : 在树身离地面 20cm-60cm 的高度钻三个以上的孔,孔的位置分上下两排,每排高度 一致,每个孔与另一排的相邻两个孔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 ;40cm 以上的树平均相隔 15-20cm钻一个1号孔,1号孔直径1cm,深度10。

4、cm ;20-40cm的树平均相隔10-12cm 钻一个 2 号孔,2 号孔直径 0.8cm,深度 8.5cm ;20cm 以下的树平均相隔 8-10cm 钻一 个 3 号孔,3 号孔直径 0.5cm,深度 4cm ;1 号孔每孔注入内吸剂杀虫药液 7ml,2 号孔每 孔注入内吸剂杀虫药液 5ml,3 号孔每孔注入内吸剂杀虫药液 2ml。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树木虫瘿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 :每 30 天注药一次,连 续注药 3 次。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树木虫瘿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内吸剂杀虫药注 入钻出的孔内之后将孔封闭。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树木虫瘿的防。

5、治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树身钻孔时沿斜向 下的方向钻。 5.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树木虫瘿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内吸剂杀虫药注入 钻出的孔内之后用橡皮泥或胶将孔封闭。 6.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树木虫瘿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 :清理受害树木周围的 落叶、枯枝、花蕾及荚果,将有虫瘿的落叶、枯枝、花蕾及荚果烧毁。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1371645 B1/3 页 3 一种树木虫瘿的防治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尤其是既有良好的杀虫效果又对环境无害 的树木虫瘿防治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树木虫瘿是植物组织遭受昆虫的分泌物刺激,细胞加速分裂而。

6、长成的一种畸形 构造。 其形状多种多样,通常呈囊状、球状或圆筒状。 树木虫瘿的发生通常受昆虫如蚜 虫、介壳虫、姬小蜂、叶蜂、瘿蚊等入侵造成,雌虫产卵前先用产卵器刺破寄主表皮, 将卵产于寄主新叶、叶柄、嫩枝或幼芽表皮组织内,幼虫孵出后取食叶肉组织并分泌刺 激素,引起树木受害部位的细胞加速分裂,叶肉组织畸变,受害部位逐渐膨大,形成虫 瘿。 0003 虫瘿主要发生在植物的叶片、叶柄、嫩芽和嫩枝上,造成受害植物部位扭曲、 畸形。 虫瘿不但影响光合作用,还会引起植物生长点坏死,叶片脱落,最后导致植株死 亡。 珍稀植物和古树因树木虫瘿所致的死亡率非常高。 0004 现有技术中树木虫瘿的防治方法有 :1. 。

7、表面喷药。 由于植物虫瘿建在植物组 织的内部,虫瘿内的害虫受到了保护,表面喷药基本上起不到杀死害虫的作用,杀虫效 果很不明显 ;2. 对危害较轻的植株,喷洒杀虫剂后剪除 1 至 2 年生枝叶,将剪下的枝叶 集中烧毁或装袋密封,对危害较严重的植株,喷洒杀虫剂后伐除树干,整株烧毁或装袋 密封,这种方法达不到治本的效果 ;3. 根部埋药,在树木根部埋呋喃丹等药进行根部施 药,防治效果 50以下,且药物残留在土壤中,不利于环保。 0005 因此,有必要研究一种既有良好的杀虫效果又对环境无害的树木虫瘿防治方 法。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既有良好的杀虫效果又对环境无害的树 。

8、木虫瘿防治方法。 0007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树木虫瘿的防治方法,将内吸剂杀虫药 注入树身。 0008 在树身中注入内吸剂杀虫药,杀虫药可直接被树身组织吸收,利用植物的蒸腾 作用,由植物输导组织将杀虫药输送至树身的各个部位。 0009 为充分保证施药效果,可以每 30 天注药一次,连续注药 3 次。 0010 将内吸剂杀虫药注入树身的实现方式有很多,例如作为本发明方法的一种优选 实现方式,将内吸剂杀虫药注入树身的过程包括 :在树身钻孔,将内吸剂杀虫药注入钻 出的孔内。 这样可以方便地控制注药深度和注药量,以保证良好的杀虫效果。 0011 为防止注入孔内的杀虫药挥发或被雨水冲淡、。

9、溢出而污染环境,降低药效,可 在将内吸剂杀虫药注入钻出的孔内之后将孔封闭。 可采用橡皮泥或胶将孔封闭。 说 明 书 CN 101371645 B2/3 页 4 0012 可以在树身上离地面 20cm-60cm 的高度钻孔。 这样的高度便于操作。 0013 作为本发明方法的一种优选实现方式,在树身钻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孔,各孔分 布在至少两个高度值上。 如果只钻一个或两个孔,可能不利于杀虫药快速均匀地输送到 全身各个部位 ;如果所有的孔分布在同一个高度,将大大降低树身的强度,如有强风时 树身可能会折断。 各孔可分布在两个高度值上,也可以分布在三个或更多的高度值上。 0014 在树身钻孔时,可以选择沿。

10、斜向下的方向钻孔。 这样便于操作,而且杀虫药不 会向孔口倒流。 0015 根据树身直径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孔位置分布、孔径大小和注药量 : 40cm 以上的树平均相隔 15-20cm 钻一个 1 号孔,1 号孔直径 1cm,深度 10cm ;20 40cm 的树平均相隔 10-12cm 钻一个 2 号孔,2 号孔直径 0.8cm,深度 8.5cm ;20cm 以 下的树平均相隔 8-10cm 钻一个 3 号孔,3 号孔直径 0.5cm,深度 4cm ;1 号孔每孔注入内 吸剂杀虫药液7ml,2号孔每孔注入内吸剂杀虫药液5ml,3号孔每孔注入内吸剂杀虫药液 2ml。 上述的孔之间相隔的距离是指。

11、相邻两孔在树身表面的距离。 0016 为彻底杀灭虫瘿,可在施药前或施药后清理受害树木周围的落叶、枯枝、花蕾 及荚果,将有虫瘿的落叶、枯枝、花蕾及荚果烧毁。 0017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杀虫效果好 :利用植物的蒸腾作用的原理,由植物输 导组织将药物输送至各部位进行杀虫,虫瘿内害虫死亡率达 100 ;对树木不会造成 伤害,无药害现象发生 ;不污染环境 :本发明方法用药量少,所用药液均灌入植物体 内,并用橡皮泥封口,对外面环境不造成任何影响 ;成本低廉 :每株大型树的药费在 5 元以下 ;操作简单 :用电钻机钻孔,注射器输药,然后用橡皮泥封口即可 ;劳动 强度低 :实施本发明方法时,操作人员不需。

12、携带大型喷药装置和设备,也不需要携带大 量药剂,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0018 图 1 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将树面模拟展开后两排孔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可采取以下具体步骤来实施本发明防治方法 : 0020 1、清理受害树木周围落叶、枯枝、花蕾及荚果等,将有虫瘿的落叶、枯枝、花 蕾及荚果及时进行烧毁 ; 0021 2、在离地面 2060cm 的树基部表面标明钻孔位置,孔的位置分上下两排,每 排高度一致 ;每个孔与另一排的相邻两个孔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 ;20cm 以下的树平均 相隔8-10cm钻一孔 ;2040cm的树平均相隔10-12cm钻一孔 ;40cm以上的。

13、树平均 相隔15-20cm钻一孔 ;图1示出了将树面模拟展开后两排孔的位置关系,在树表面1上, 孔 2、孔 3、孔 5 呈正三角形分布,孔 6、孔 3、孔 5 呈正三角形分布,孔 6、孔 3、孔 4 呈正三角形分布 ; 0022 3、用电钻钻孔 :树基直径40cm以上的用10号钻头,钻孔直径1cm,深10cm(1 号孔 ) ;树基直径 20-40cm 的用 8 号钻头,钻孔直径 0.8cm,深 8.5cm(2 号孔 ) ;树基直 径 20cm 以下的用 4 号钻头,钻孔直径 0.5cm,深 4cm(3 号孔 ) ;钻孔时钻头斜向下与树 说 明 书 CN 101371645 B3/3 页 5 干。

14、成 45倾斜角 ; 0023 4、用60ml注射器将药液注入孔内,每孔注入内吸剂杀虫药 :1号孔每孔注入药 液7ml,如树基直径50-60cm钻孔16-18个,注药110-130ml ;2号孔每孔注入药液5ml, 如树基直径30-40cm钻孔9-10个,注药45-50ml ;3号孔每孔注入药液2ml,如树基直径 20cm 钻孔 5 个,注药 10ml ; 0024 5、用橡皮泥堵塞孔口 ; 0025 6、施药后,第 10、20、30 天各取样一次作处理效果检查 ; 0026 7、每 30 天输药一次,连续进行 3 次输药。 0027 采用上述方法对树龄在 5 年60 年的刺桐、榕树和梧桐树各 50 株进行防治后, 虫瘿内害虫死亡率达 100。 0028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 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 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 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 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说 明 书 CN 101371645 B1/1 页 6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