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升式生物反应器在高密度培育菲律宾蛤仔幼苗中的应用.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6871679 上传时间:2019-09-10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472.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510104254.9

申请日:

20050930

公开号:

CN1759671B

公开日:

20110727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失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K61/00

主分类号:

A01K61/00

申请人:

中国海洋大学

发明人:

李筠,陆健,刘慧,陈吉祥,周祥山,朱建新,范卫民,张继红,于守团,鞠宏,王芳,张跃峰,刘佳琳,周宏霞,胡宗云,董秀娟,方建光,包振民,张元兴

地址:

266003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鱼山路5号

优先权:

CN200510104254A

专利代理机构: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蔡绍强;邢雪红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属于生物工程范畴,涉及一种气升式生物反应器在高密度培育菲律宾蛤仔幼苗中的应用。所述的气升式生物反应器,在线检测工艺参数的温度、pH、溶解氧和气压,反应器提升筒下部设置有气体分布器,采用容量100L,内循环式,由有机玻璃制作而成的气升式生物反应器;菲律宾蛤仔幼苗的培育密度设置为280~350个/ml;培育系指由D形幼虫期开始,经壳顶幼虫,至开始附着的过程;完成后,由反应器底部将苗放出;培育的菲律宾蛤仔幼苗系软体动物门Mollusca、瓣鳃纲Lamellibranchia、异齿亚纲Heterodonta、帘蛤目Veneroida、帘蛤科Veneridae、蛤仔属Ruditapes??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的幼苗。在培养密度、成活率、生长速度和生长发育的均匀度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气升式生物反应器在高密度培育菲律宾蛤仔幼苗中的应用,其特征是:采用气升式生物反应器,培育菲律宾蛤仔幼苗;所述的气升式生物反应器,在线检测工艺参数的温度、pH、溶解氧和气压,反应器提升筒下部设置有气体分布器,采用容量100L,内循环式,由有机玻璃制作而成的气升式生物反应器;菲律宾蛤仔幼苗的培育密度设置为280~350个/ml;培育系指由D形幼虫期开始,经壳顶幼虫,至开始附着的过程;完成后,由反应器底部将苗放出;培育的菲律宾蛤仔幼苗系软体动物门Mollusca、瓣鳃纲Lamellibranchia、异齿亚纲Heterodonta、帘蛤目Veneroida、帘蛤科Veneridae、蛤仔属Ruditapes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幼苗。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升式生物反应器高密度在培育菲律宾蛤仔幼苗中的应用,其特征是所述的生物反应器高密度培育菲律宾蛤仔幼苗的方法如下:(1)D形幼虫自反应器顶部一次性加入,培养过程中不出反应器,换水时,幼虫被截留在反应器中;(2)饵料和投喂速度D形幼虫前期主要以叉鞭金藻Dicrateria sp.为饵料,投喂量为1~2×10细胞数/ml;D形幼虫中后期使用叉鞭金藻Dicrateria sp.和扁藻Platymonas sp.为混合饵料,投喂量为3~5×10细胞数/ml;将培养好的300~500万细胞数/ml饵料放入饵料储备桶中,用恒流泵泵入反应器中,根据显微镜测定值调整饵料流速;(3)反应器中设置溶解氧、温度、pH、氨氮检测探头,探头经传输线与微机相连,定时采集数据;(4)育苗过程中用符合标准的养殖用水,每天监测水质,测定溶解氧、氨氮、pH、COD;(5)培育完成后,由反应器底部的排水阀门将苗放出。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工程范畴,具体涉及一种气升式生物反应器在高密度培育菲律宾蛤仔幼苗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我国海产贝类养殖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海水贝类养殖的国家。远在汉朝(公元前200年)就有关于养殖牡蛎的记载。除牡蛎外,从宋朝开始,我国沿海群众还开发滩涂养殖蛏、蚶、蛤仔。至本世纪的50年代,蛏、蚶、蛤、蛎成为我国的四大养殖贝类[1]。2001年我国海水养殖蛤类达到了年产量201万吨,成为仅次于牡蛎产量的第二大贝类养殖种类。帘蛤科贝类在滩涂中营埋栖生活,滤食水中的有机悬浮颗粒物质,因而不会造成养殖海区的海水污染,在海水养殖中占有重要地位,并被国家“十五”863计划列为重点研究开发的种类[2]。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隶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瓣鳃纲(Lamellibranchia)、异齿亚纲(Heterodonta)、帘蛤目(Veneroida)、帘蛤科(Veneridae)、蛤仔属(Ruditapes)。它俗称花蛤,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蛋白质含量为7.4%,无机盐类2.9%,是人们非常喜食的埋栖型贝类,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3-4]。

菲律宾蛤仔主要分布在菲律宾、日本和我国沿海,是我国的主要养殖贝类之一,具有巨大的养殖经济价值[5-6]。菲律宾蛤仔过去一直依赖自然种苗进行粗放式养殖,但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市场需求的增加,苗种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菲律宾蛤仔在我国北方的养殖一般都要经过2~3年的时间,养殖周期长、产业风险大、经济效益难以稳定和提高。因此,利用人工方法进行工厂化蛤仔苗种生产成为弥补苗种资源短缺的最主要途径[3]。

在人工育苗过程中,从受精发育成D形幼虫直到附着变态之前,蛤仔营浮游生活,之后的培养则移到室外滩涂继续发育。因此,菲律宾蛤仔浮游幼虫的培育水平是关系到苗种生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7]。

我国现行的贝类育苗技术和模式主要以大水体室内加温培育幼体,投附着基附苗,室外保苗等主要技术流程的育苗体系。该育苗模式幼体培育需要的水体大,一般10~50立方米一个育苗池,幼虫培育密度低(10~15个/ml左右)[7-8]。在建大量的育苗池的同时,还要建设大水体的配套预热池和储水池,由于育苗过程中基本采用大换水培育法,热能、饵料等流失严重,所以育苗场需要与育苗水体几乎相等的饵料培养水体和蒸汽锅炉等附属设备。这种方式的主要弊病为占地面积大、浪费能源和环境污染严重、理化因子难监控、生产状况不稳定[9-12]。

封闭循环流水养殖技术在国外发达国家已普遍使用,在国内才刚刚起步,但发展势头迅猛,刘鹰等人[9]研究发现封闭循环流水培育苗种的成活率显著高于静水培育模式,生长速度较静水培育模式快。这是因为封闭循环流水能够保持水质稳定,受外界环境变化影响小,此方法适合对水质要求高的贝类工厂化育苗生产,但相关的生产工艺还需进一步完善。

发达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挪威、法国等国的育苗技术和设施比较先进,其特点是:水体小、密度高、技术含量和自动化控制程度高,贝类育苗密度高于我国10~20倍左右,保苗率在40~60%左右,育苗场占地面积仅及我国同等规模的十分之一,其中上升流法(Up-welling)培育效果最好。由于不用蒸汽锅炉,环境污染非常轻。育苗厂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全年进行生产,育苗成功率高且稳定。我国正在参照国外的上升流育苗技术,研究开发高密度罐式育苗技术,目前已达到幼虫培育密度150~200个/ml的国际先进水平。

研究中发现,上述技术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生产潜力远没有完全发掘出来,如能在富氧、去氨氮、在线检测并及时调控理化因子,进而进行幼虫与有益菌混合培养,幼虫的培育密度还可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增加。研发一种高效、稳定、自动化程度高的生物反应器式贝类苗种培育系统是完全可能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研究一种气升式生物反应器在高密度培育菲律宾蛤仔幼苗中的应用。

本发明实施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施的:研究一种气升式生物反应器在高密度培育菲律宾蛤仔幼苗中的应用,其特征是:

采用气升式生物反应器,培育菲律宾蛤仔幼苗;

所述的气升式生物反应器,在线检测工艺参数的温度、pH、溶解氧和气压,反应器提升筒下部设置有气体分布器,采用容量100L,内循环式,由有机玻璃制作而成的气升式生物反应器;

菲律宾蛤仔幼苗的培育密度设置为280~350个/ml;培育系指由D形幼虫期开始,经壳顶幼虫,至开始附着的过程;

完成后,由反应器底部将苗放出;

培育的菲律宾蛤仔幼苗系软体动物门Mollusca、瓣鳃纲Lamellibranchia、异齿亚纲Heterodonta、帘蛤目Veneroida、帘蛤科Veneridae、蛤仔属Ruditapes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幼苗。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升式生物反应器高密度在培育菲律宾蛤仔幼苗中的应用,其特征是所述的生物反应器高密度培育菲律宾蛤仔幼苗的方法如下:

(1)D形幼虫自反应器顶部一次性加入,培养过程中不出反应器,换水时,幼虫被截留在反应器中;

(2)饵料和投喂速度D形幼虫前期主要以叉鞭金藻Dicrateria sp.为饵料,投喂量为1~2×105细胞数/ml;D形幼虫中后期使用叉鞭金藻Dicrateria sp.和扁藻Platymonas sp.为混合饵料,投喂量为3~5×105细胞数/ml;

将培养好的300~500万细胞数/ml饵料放入饵料储备桶中,用恒流泵泵入反应器中,根据显微镜测定值调整饵料流速;

(3)反应器中设置溶解氧、温度、pH、氨氮检测探头,探头经传输线与微机相连,定时采集数据;

(4)育苗过程中用符合标准的养殖用水,每天监测水质,测定溶解氧、氨氮、pH、COD;

(5)培育完成后,由反应器底部的排水阀门将苗放出。

本发明的优点是:

用贝类生物反应器进行菲律宾蛤仔的育苗,蛤仔幼虫的培育密度可以达到280~350个/mL,比传统土池育苗系统(10~15个/mL)提高20倍以上,比目前最好的高密度罐式培育系统(150个/mL)提高2倍。反应器能提供给蛤仔更充足的溶解氧,且溶解氧的变化较稳定,反应器式培育系统中的蛤仔生长速度较快。操作简单,控制入水流速、饵料添加速度通气量即可。

本次试验探索了贝类苗种培育的新型模式,研发贝类育苗的新型技术和设施,整合集成了多项高新技术,建立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反应器式贝类苗种高密度培育技术体系。对提高我国贝类苗种培育技术与工艺水平、为下一步的育苗企业的技术改造进行必要的高技术储备很有意义。

本次试验用气升式生物反应器进行菲律宾蛤仔幼虫的培养,在培养密度、成活率、生长速度和生长发育的均匀度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此可见,贝类生物反应器在菲律宾蛤仔幼虫培育方面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培育过程示意图;

图2是菲律宾蛤仔不同育苗方式的幼虫密度对比图;

图3是菲律宾蛤仔不同育苗方式的幼虫生长情况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中,1是亲贝繁殖;2是产卵、孵化;3是D形幼虫;4是气升式生物反应器;5是培育完成,放出幼苗;6是微机在线检测;7是饵料投放;8是微生物投放;9是养殖用水。

图2、3的说明见各该图中简要说明。

实施例1气升式生物反应器高密度培育菲律宾蛤仔幼苗的方法

一.菲律宾蛤仔的形态及习性简介[4]

(一)菲律宾蛤仔的外形

菲律宾蛤仔壳坚厚,呈卵圆形,两极膨胀,壳长与壳高的比例不一,一般壳高为壳长的2/3-4/5,壳宽约为壳高的3/4,壳顶稍突起。

(二)菲律宾蛤仔的摄食

蛤仔的摄食方法是被动的,海水带来的饵料流经入水管,由于体内鳃纤毛的运动,产生进水流,食物随海水进入鳃腔。由于蛤仔的摄食方法是被动的,因而对饵料没有选择性,若非有特殊刺激性,只要颗粒大小适宜便可摄食。

(三)菲律宾蛤仔对水温的适应

蛤仔为广温性贝类,在自然海区中,水温5~35℃生长正常,而以18~30℃生长最好,蛤仔适温上限为43℃,当温度上升到44℃时,其死亡率达50%,45℃时蛤仔全部死亡。水温下降到0℃,鳃纤毛停止运动,摄食停止。水温23.4℃时鳃纤毛的运动最活跃。

(四)菲律宾蛤仔对盐度的适应

海水比重稳定在1.015~1.020之间时,蛤仔生长较好。据报道,蛤仔对高比重的适应能力较大,海水比重在1.029时,经长期试验中只有少数死亡,比重在1.000~1.005之间,2日内无影响,8日后大部分死亡。

(五)菲律宾蛤仔的繁殖与生长

1.胚胎期胚胎期是指卵的受精开始经过分裂,到胚胎发育至浮游幼虫——即孵化后的担轮幼虫为止的阶段。此期以卵黄物质作为营养。影响这一时期发育的主要外界环境条件是水温。

2.幼虫期该期从担轮幼虫开始到稚贝附着为止,它包括担轮幼虫、面盘幼虫和匍匐幼虫三个不同阶段。

(1)担轮幼虫期体外生有纤毛轮,中央生有1根鞭毛束,它经常浮游于水表层,此期消化系统还未形成,仍以卵黄物质作为营养。影响此期发育的主要外界环境条件除了水温还有光线,光线可使幼虫大量密集。

(2)面盘幼虫具有面盘,面盘是其运动器官。

a.D形幼虫:又称面盘幼虫初期或直线绞合幼虫。此期由壳腺分泌的贝壳包裹了全身,形成两片侧面观象英语字母D字型的壳。面盘是它的主要运动器官。消化道形成,口位于面盘后方,食道紧贴于口的后方,成一狭管,内壁布满纤毛,胃包埋在消化盲囊中,卵黄耗尽,因此能够而且也需要从外界索取饵料进行营养。影响该期发育的主要外界环境条件有水温和饵料。

b.壳顶期幼虫壳顶幼虫初期,绞合线开始向背部隆起,改变了原来的直线状态;壳顶幼虫后期,壳顶突出明显,足开始长出,呈棒状,尚欠伸缩活动能力。鳃开始出现,但尚有纤毛摆动,面盘仍很发达。足丝腺、足神经节和眼点逐渐形成,但此时足丝腺尚不具有分泌足丝的机能。

(3)匍匐幼虫该期幼虫较前一期大,一对黑褐色“眼点”显而易见,鳃增加至数对,足发达,能伸缩作匍匐运动,初期,面盘仍然存在,幼虫可借面盘时而游动,时而浮游,时而匍匐。本期面盘逐渐退化,至后期则只能匍匐生活,足丝腺开始具有分泌足丝的机能。

3.稚贝期幼虫经过一段时间的浮游和匍匐阶段,便附着变态为稚贝。此时,外套膜分泌钙质的贝壳,并分泌足丝营附着生活。幼虫变态为稚贝时,它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生理机能和生态习性等方面,都要经过相当大的变化。变态标志之一,是形成含有钙质的成体壳,壳形改变。变态标志之二,是面盘萎缩退化,于始用鳃呼吸与取食。变态标志之三,是生态习性的改变,变态前,营浮游、匍匐生活;变态后,以足丝腺分泌足丝营附着生活。该期是幼虫向成体生活过渡的阶段。

4.幼贝期此期在形态上除了性腺尚未成熟外,其它形态、器官和生活方式均已和成体一样。

5.成贝期自第一次性成熟后均属此期。该期因埋栖在滩涂中,所以要求生活于有较深软泥的环境。

二.气升式反应器简介

气升式反应器(Airlift Tower Loop Reactor,简记为ALR)是用于气液两相或气液固三相过程的接触反应装置。它是由鼓泡式生物反应器发展起来的,因此带有鼓泡的特点[13]。目前气升式生物反应器广泛应用于动植物细胞以及微藻的研究和生产[14-19]。它的主要原理是在反应器底部设置一个气体喷嘴,从外部通入的空气或氧气以气泡形式从下部上升,上升过程中达到气体交换的目的。同时它通过压缩空气膨胀提供能量,依靠含气泡液体与纯液体的密度差造成的升力使流体沿特定的流道循环流动,属于气力搅拌反应器。它具有下列突出优点(1)热质传递速率高;(2)供气效率高;(3)结构简单,内部无运动部件,这对许多反应体系都极具吸引力;(4)通气量高,在有气体循环的条件下,上升室中通气量可大于鼓泡反应器进气量;(5)流化效果极佳,可以使固体颗粒甚至较重的颗粒完全保持悬浮状态,这对许多气液固三相反应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内循环气升式反应器通过在环隙中增加旋流,使这一特性又得到大幅度提高。(6)能量耗散很均匀,与通气搅拌槽反应器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一优点对剪切力敏感物料(例如细胞增殖等反应过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20]。气升式生物反应器利用气流上升使细胞悬浮起来,产生的剪切力相对较小。在该类生物反应器中,气体既为细胞生长提供足够的溶氧,又为细胞提供混合均匀的培养环境,其主要特点是流场分布均匀、气液传质性能好、结构简单、无机械搅拌[21-24]。

本次试验使用的是气升式生物反应器,此生物反应器容量100L,为内循环式,由有机玻璃制作而成。操作参数(温度、pH、DO、气压)可在线监测,气体由置于提升筒下部的气体分布器鼓泡进入反应器。本次试验将探索贝类苗种培育的新型模式,研发贝类育苗的新型技术和设施,整合集成了多项高新技术,建立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反应器式贝类苗种高密度培育技术体系。此研究的开展对提高我国贝类苗种培育技术与工艺水平、为下一步的育苗企业的技术改造进行必要的高技术储备很有意义。

三、气升式生物反应器在菲律宾蛤仔育苗中的应用

生物反应器是各种生物制品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所必须的关键设备,满足各种生物反应工艺特殊要求的生物反应器的研制和放大是生化工程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生物反应器多用于培养植物细胞、动物细胞以及微藻等[4-9],以气升式生物反应器进行贝类的高密度育苗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而气升式生物反应器利用气流上升使细胞悬浮起来[10]的特性恰好能满足菲律宾蛤仔育苗的需要,在此反应器中,气体既能为蛤仔幼虫的生长提供足够的溶解氧,又能为蛤仔幼虫提供混合均匀的培养环境[11-12],使之生长发育和变态达到同步。本次试验发现确实如此。在试验中对三种培养方式的溶解氧均匀度和幼虫生长发育均匀度进行了分析,发现反应器中溶解氧最充足,且变化范围小,而高密度罐和土池中溶解氧的变化范围较大,说明与高密度罐和土池相比,反应器确实能为蛤仔幼虫提供更加均匀的培养环境,另外,反应器中幼虫的生长发育速度也比较接近,而高密度罐和土池中的幼虫生长发育不够整齐,在蛤仔幼虫的发育过程中,当幼虫开始附着变态时,生产中就开始在池底铺沙或者移至室外继续培养,因此,幼虫发育变态的整齐性对生产有积极意义,将有利于养殖中的实际操作。

四、菲律宾蛤仔的人工培育试验

以气升式生物反应器进行贝类苗种的高密度培育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次试验研制的贝类生物反应器式苗种高密度培育系统将是一种高效稳定、自动化程度高的全新的系统和全新的育苗工艺,贝类幼虫培育密度将由现在土池培育方式的10-15个/ml,上升流式和高密度罐式的150个/ml左右,气升式生物反应器达到300个/ml以上。

1.材料和方法

1.1试验贝类

试验以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浮游幼虫为培养对象,培养阶段是从初期D形幼虫到附着变态之前。

1.2饵料

试验中以叉鞭金藻(Dicrateria sp.)和扁藻(Platymonassp.)为主要饵料,喂饲苗期的菲律宾蛤仔。D形幼虫前期主要以金藻为饵料,投喂量为1-2×105cell/ml;D形幼虫中后期使用

叉鞭金藻和扁藻混合的饵料,投喂量为3-5×105cell/ml[1]。

1.3气升式贝类生物反应器式培育系统

本次试验使用的气升式生物反应器由华东理工大学研制,此生物反应器由有机玻璃制作而成,容积100L,操作参数(温度、pH、DO、气压)可在线检测;气体由置于提升筒下部的气体分布器鼓泡进入反应器内;反应器中蛤仔幼虫的起始培育密度为284个/ml。

1.4幼虫成活率及生长量的测定

蛤仔幼虫成活率的计数采用多点采样计数的方法,每次取3个样,在显微镜下观察幼虫成活情况,进行计数,取平均值。

幼虫生长情况以壳长为标准,每次随机测量10个幼虫的壳长,取平均值。并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

2.菲律宾蛤仔的产卵与孵化

亲贝购回后,将杂质和破损、死亡的蛤仔捡出,用砂滤水将贝体表面附着的泥砂冲净,采用阴干+流水刺激法,刺激亲贝产卵,产卵时可观察到池水逐渐变为乳白色,随着精卵排放量的增加,池水乳白色加重,产卵开始后继续流水并逐渐加水,使精卵在水中混合均匀,防止卵周围精子太多:待水加满后用虹吸法分池并加满水,布卵密度以30-40个/m1为宜,约12小时后,幼虫开始上浮,在幼虫尚未开口摄食前,立即选幼:选幼时用300目网箱集幼,移入备好水的幼虫培育土池内,开始投饵。约第22h,发育成D形幼虫(又称初孵幼虫,开始营浮游生活),这时体长95μm-102μm;水温24~26℃条件下,经4~5天的生长发育,壳顶开始隆起为壳顶幼虫,此时选取壳长在135μm左右的幼虫分别放进高密度罐和反应器中进行培养,与土池中的幼虫进行对比试验,试验跟踪11天,此时部分幼虫已开始附着变态。蛤仔受精卵体长74μm-78μm,从卵子受精时计起:约第22h,发育成D形幼虫(又称初孵幼虫,开始营浮游生活),这时体长95μm-102μm;水温24~26℃条件下,经4~5天的生长发育,壳顶开始隆起为壳顶幼虫,第9-10天,发育成壳顶后期幼虫(又称后期幼虫,营浮游生活),这时体长163μm-186μm;第11-13天,发育成稚贝(又称初期稚贝,开始附着变态,营营底栖生活),体长190μm-220μm。

3.对比试验

对比试验1菲律宾蛤仔用土池育苗

培育菲律宾蛤仔的土池容积为10m3/个,试验开始时,蛤仔幼虫的培育密度约17个/ml。试验期间按生产常规定时换水,育苗温度为20℃左右。

对比试验2高密度罐式育苗系统

高密度罐的容积是320升,选取不同幼虫密度的4个高密度罐(高密度1、高密度2、高密度3、高密度4)作为试验对象。高密度1中蛤仔幼虫的起始培育密度约为200个/ml,高密度2为150个/m],高密度3为120个/ml,高密度4为70个/ml。5天“倒池”一次,即将高密度罐的幼虫利用虹吸法吸出,清洗粘贴在高密度罐壁和罐底的幼虫,再将所有幼虫重新放入高密度罐中。

4.反应器与传统土池以及高密度罐育苗效果的比较

试验中用贝类反应器进行菲律宾蛤仔的育苗,蛤仔幼虫的培育密度达到227-284个/mL,而传统土池育苗系统的幼虫密度仅为12-20个/mL,反应器比传统土池育苗系统提高近20倍,比高密度罐最高密度的一组也高出约40%,与高密度3相比,高出60%(参见图2、表1)。根据两个相关样本的Wilcoxon Signed Ranks检验,发现反应器与高密度1、高密度2的密度变化率没有差异,即幼虫的成活率的变化趋势是相似的。因此在培育过程中,反应器中幼虫的总量将始终保持开始时的优势,这种高密度养殖在实际的生产中有巨大的经济效益。

表1菲律宾蛤仔不同育苗方式的幼虫密度对比表

在生长速度方面,不同育苗方式下,蛤仔幼虫的生长速度不同,反应器与高密度3(78-113个/mL)生长速度基本相同,而反应器的育苗密度是高密度3的3倍左右;而培养密度与反应器相对接近的高密度1(150-201个/mL)和高密度2(118-146个/mL)的蛤仔幼虫生长比较缓慢,根据两个相关样本的Wilcoxon Signed Ranks检验,证明反应器中幼虫生长速率与高密度1、高密度2均有明显差异,即反应器里幼虫的生长速率明显高于高密度1和高密度2中幼虫的生长速率。高密度4(44-62个/mL)与土池(12-20个/mL)的幼虫生长速度较快,但培养密度低(参见图3)。

本次试验用气升式生物反应器进行菲律宾蛤仔幼虫的培养,在培养密度、成活率、生长速度和生长发育的均匀度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此可见,贝类生物反应器在菲律宾蛤仔幼虫培育方面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为以后用气升式生物反应器进行贝类育苗打下了基础。

5.参考文献

[1]刘德经,曹家录,谢开恩,等.海水贝类养殖技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8-12.

[2]刘相全,方建光,包振民,王如才.中国沿海帘蛤科贝类主要经济种育苗与养殖技术研究进展.动物学杂志,2002,38(4):14-119.

[3]郭文,房慧,孙福新,等.菲律宾蛤仔室内常温育苗技术.齐鲁渔业,2002,19(8):42-44.

[4]王如才等.海水贝类养殖学.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

[5]吴耀泉,吕锡缙.菲律宾蛤仔的增养殖现状与技术.齐鲁渔业,1993,45(2):19-20.

[6]董波,李军,等.不同温度与饵料浓度下菲律宾蛤仔的能量收支.中国水产科学,2003,10(5):398-403.

[7]邱文仁.土池人工培育菲律宾蛤仔浮游幼虫的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22(4):514-522.

[8]李大成,刘忠颖,王笑月,等.培育密度对菲律宾蛤仔浮游幼虫生长与成活的影响.水产科学,2003,22(3):29-30.

[9]刘鹰,杨红生,张涛,等.封闭循环流水培育贝类苗种的初步实验.动物学杂志,2003,38(4):72-75.

[10]莫海涛,盛青,陈丙瑜,等.15L气升式反应器中PHB高密度培养实验研究.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1998,14(1):92-96.

[11]胡振德.菲律宾蛤仔土池人工育苗试验报告.水产科学,1996,15(2):7-10.

[12]刘忠颖,李大成,王志松,等.菲律宾蛤仔稚贝期不同培育密度对生长、成活率的影响.水产科学,2003,22(6):25-28.

[13]吴金辉,张西正,郭勇,等.用于组织工程化培养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2003,26(2):63-68.

[14]Woragidbumrung K,Sae-Tang P,Yao H,et al.Impact of conditioned medium on cellcultures

of Panaxnotoginseng in an airlift bioreactor[J].Process Biochemistry,2001,37(2):209-213.

[15]Chunzhao Liu,Yuchun Wang,Fan Ouyang,et al.Production of artemisinin by hairyroot culture of Artemisia annua L in bioreactor[J].Biotechnology Letters,1998,(20):265-268.

[16]Jianqiang L,Mutsumi T,Yinbo Q,et al.Possible strategy for on-line monitoringand control of hybridoma cell culture.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02,(11):205-209.

[17]许波,王长海.微藻的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高密度培养.食品与发酵工业,2002,29(1):36-40.

[18]Tredici M R,Carlozzi P,Chini Z G.A vertical alveolar.panel(VAP)for outdoormass cultivation of microalgae and cyanobacteria.Bioresources Technology,1991,38:153-159.

[19]叶勇,应巧兰.用气升式光生物反应器大量培养雨生红球藻797株的初步研究.饲料工业,2003,24(5):11-13.

[20]伍沅,刘华彦,等.气升式反应器及其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化工装备技术,1998,19(6):1-11.

[21]谭文松,陆健,张元兴.气升式生物反应器在杂交瘤细胞培养中的应用.生物工程学报,1996,12(4):477-481.

[22]Wen Z Y,Teng X W,Chen F,et al.A novel perfusion system for animal cell culturesby two step sequential sedimentation.Journal of Biotechnology,2000,79:1-11.

[23]许建海,谢健,冯朴孙,等.气升式反应器培养高山红景天愈伤组织颗粒的动力学与氧传递特性研究[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1998,14(3):305-312.

[24]刘春朝,王玉春,欧阳落,等.利用气升式内环流生物反应器培养育高毛状根生产青苗素[J].植物学报,1999,41(2):181-183.

气升式生物反应器在高密度培育菲律宾蛤仔幼苗中的应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气升式生物反应器在高密度培育菲律宾蛤仔幼苗中的应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气升式生物反应器在高密度培育菲律宾蛤仔幼苗中的应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气升式生物反应器在高密度培育菲律宾蛤仔幼苗中的应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升式生物反应器在高密度培育菲律宾蛤仔幼苗中的应用.pdf(1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1759671 B (45)授权公告日 2011.07.27 CN 1759671 B *CN1759671B* (21)申请号 200510104254.9 (22)申请日 2005.09.30 A01K 61/00(2006.01) (73)专利权人 中国海洋大学 地址 266003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鱼山路 5 号 (72)发明人 李筠 陆健 刘慧 陈吉祥 周祥山 朱建新 范卫民 张继红 于守团 鞠宏 王芳 张跃峰 刘佳琳 周宏霞 胡宗云 董秀娟 方建光 包振民 张元兴 (74)专利代理机构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 限公司 37212 代理人 蔡绍强 邢雪红 。

2、(54) 发明名称 气升式生物反应器在高密度培育菲律宾蛤仔 幼苗中的应用 (57) 摘要 本发明属于生物工程范畴, 涉及一种气升式 生物反应器在高密度培育菲律宾蛤仔幼苗中的 应用。所述的气升式生物反应器, 在线检测工 艺参数的温度、 pH、 溶解氧和气压, 反应器提升 筒下部设置有气体分布器, 采用容量 100L, 内循 环式, 由有机玻璃制作而成的气升式生物反应 器 ; 菲律宾蛤仔幼苗的培育密度设置为 280 350 个 /ml ; 培育系指由 D 形幼虫期开始, 经壳 顶幼虫, 至开始附着的过程 ; 完成后, 由反应器 底部将苗放出 ; 培育的菲律宾蛤仔幼苗系软体 动物门 Mollusca。

3、、 瓣鳃纲 Lamellibranchia、 异 齿亚纲 Heterodonta、 帘蛤目 Veneroida、 帘蛤科 Veneridae、 蛤仔属 Ruditapes 的菲律宾蛤仔 Ruditapesphilippinarum 的幼苗。在培养密度、 成活率、 生长速度和生长发育的均匀度方面均取 得了良好的效果。 (51)Int.Cl. 审查员 杜长亮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9 页 附图 3 页 CN 1759671 B1/1 页 2 1. 一种气升式生物反应器在高密度培育菲律宾蛤仔幼苗中的应用, 其特征是 : 采用气升式生物反应。

4、器, 培育菲律宾蛤仔幼苗 ; 所述的气升式生物反应器, 在线检测工艺参数的温度、 pH、 溶解氧和气压, 反应器提升 筒下部设置有气体分布器, 采用容量 100L, 内循环式, 由有机玻璃制作而成的气升式生物反 应器 ; 菲律宾蛤仔幼苗的培育密度设置为 280 350 个 /ml ; 培育系指由 D 形幼虫期开始, 经 壳顶幼虫, 至开始附着的过程 ; 完成后, 由反应器底部将苗放出 ; 培育的菲律宾蛤仔幼苗系软体动物门 Mollusca、 瓣鳃纲 Lamellibranchia、 异齿亚 纲 Heterodonta、 帘蛤目 Veneroida、 帘蛤科 Veneridae、 蛤仔属 Rud。

5、itapes 的菲律宾蛤仔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的幼苗。 2. 按照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气升式生物反应器高密度在培育菲律宾蛤仔幼苗中的应用, 其特征是所述的生物反应器高密度培育菲律宾蛤仔幼苗的方法如下 : (1)D 形幼虫自反应器顶部一次性加入, 培养过程中不出反应器, 换水时, 幼虫被截留在 反应器中 ; (2) 饵料和投喂速度 D 形幼虫前期主要以叉鞭金藻 Dicrateria sp. 为饵料, 投喂量为 1 2105细胞数 /ml ; D 形幼虫中后期使用叉鞭金藻 Dicrateria sp. 和扁藻 Platymonas sp. 为混合饵料, 投喂量为 3 。

6、5105细胞数 /ml ; 将培养好的 300 500 万细胞数 /ml 饵料放入饵料储备桶中, 用恒流泵泵入反应器中, 根据显微镜测定值调整饵料流速 ; (3) 反应器中设置溶解氧、 温度、 pH、 氨氮检测探头, 探头经传输线与微机相连, 定时采 集数据 ; (4) 育苗过程中用符合标准的养殖用水, 每天监测水质, 测定溶解氧、 氨氮、 pH、 COD ; (5) 培育完成后, 由反应器底部的排水阀门将苗放出。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759671 B1/9 页 3 气升式生物反应器在高密度培育菲律宾蛤仔幼苗中的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生物工程范畴, 具体涉及一种气升式生物。

7、反应器在高密度培育菲律宾 蛤仔幼苗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0002 我国海产贝类养殖历史悠久, 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海水贝类养殖的国家。远在汉朝 ( 公元前 200 年 ) 就有关于养殖牡蛎的记载。除牡蛎外, 从宋朝开始, 我国沿海群众还开 发滩涂养殖蛏、 蚶、 蛤仔。至本世纪的 50 年代, 蛏、 蚶、 蛤、 蛎成为我国的四大养殖贝类 1。 2001 年我国海水养殖蛤类达到了年产量 201 万吨, 成为仅次于牡蛎产量的第二大贝类养殖 种类。 帘蛤科贝类在滩涂中营埋栖生活, 滤食水中的有机悬浮颗粒物质, 因而不会造成养殖 海区的海水污染, 在海水养殖中占有重要地位, 并被国家 “十五” 863 计划。

8、列为重点研究开发 的种类 2。 0003 菲律宾蛤仔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隶属于软体动物门 (Mollusca)、 瓣鳃纲 (Lamellibranchia)、 异齿亚纲 (Heterodonta)、 帘蛤目 (Veneroida)、 帘蛤科 (Veneridae)、 蛤仔属 (Ruditapes)。它俗称花蛤, 营养丰富, 味道鲜美, 蛋白质含量为 7.4, 无机盐类 2.9, 是人们非常喜食的埋栖型贝类, 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3-4。 0004 菲律宾蛤仔主要分布在菲律宾、 日本和我国沿海, 是我国的主要养殖贝类之一, 具 有巨大的养殖经济价值 5-6。菲律。

9、宾蛤仔过去一直依赖自然种苗进行粗放式养殖, 但随着 生产规模的扩大, 市场需求的增加, 苗种短缺问题日益严重, 尤其是菲律宾蛤仔在我国北方 的养殖一般都要经过23年的时间, 养殖周期长、 产业风险大、 经济效益难以稳定和提高。 因此, 利用人工方法进行工厂化蛤仔苗种生产成为弥补苗种资源短缺的最主要途径 3。 0005 在人工育苗过程中, 从受精发育成 D 形幼虫直到附着变态之前, 蛤仔营浮游生活, 之后的培养则移到室外滩涂继续发育。因此, 菲律宾蛤仔浮游幼虫的培育水平是关系到苗 种生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7。 0006 我国现行的贝类育苗技术和模式主要以大水体室内加温培育幼体, 投附着基附 苗,。

10、 室外保苗等主要技术流程的育苗体系。该育苗模式幼体培育需要的水体大, 一般 10 50 立方米一个育苗池, 幼虫培育密度低 (10 15 个 /ml 左右 )7-8。在建大量的育苗池的 同时, 还要建设大水体的配套预热池和储水池, 由于育苗过程中基本采用大换水培育法, 热 能、 饵料等流失严重, 所以育苗场需要与育苗水体几乎相等的饵料培养水体和蒸汽锅炉等 附属设备。这种方式的主要弊病为占地面积大、 浪费能源和环境污染严重、 理化因子难监 控、 生产状况不稳定 9-12。 0007 封闭循环流水养殖技术在国外发达国家已普遍使用, 在国内才刚刚起步, 但发展 势头迅猛, 刘鹰等人 9 研究发现封闭。

11、循环流水培育苗种的成活率显著高于静水培育模式, 生长速度较静水培育模式快。这是因为封闭循环流水能够保持水质稳定, 受外界环境变化 影响小, 此方法适合对水质要求高的贝类工厂化育苗生产, 但相关的生产工艺还需进一步 完善。 说 明 书 CN 1759671 B2/9 页 4 0008 发达国家如加拿大、 澳大利亚、 挪威、 法国等国的育苗技术和设施比较先进, 其特 点是 : 水体小、 密度高、 技术含量和自动化控制程度高, 贝类育苗密度高于我国1020倍左 右, 保苗率在 40 60左右, 育苗场占地面积仅及我国同等规模的十分之一, 其中上升流 法 (Up-welling) 培育效果最好。由于不。

12、用蒸汽锅炉, 环境污染非常轻。育苗厂可以根据市 场需求, 全年进行生产, 育苗成功率高且稳定。我国正在参照国外的上升流育苗技术, 研究 开发高密度罐式育苗技术, 目前已达到幼虫培育密度 150 200 个 /ml 的国际先进水平。 0009 研究中发现, 上述技术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生产潜力远没有完全发掘出来, 如能 在富氧、 去氨氮、 在线检测并及时调控理化因子, 进而进行幼虫与有益菌混合培养, 幼虫的 培育密度还可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增加。 研发一种高效、 稳定、 自动化程度高的生物反应器式 贝类苗种培育系统是完全可能的。 发明内容 0010 本发明的目的是研究一种气升式生物反应器在高密度培。

13、育菲律宾蛤仔幼苗中的 应用。 0011 本发明实施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施的 : 研究一种气升式生物反应器在高密度培育 菲律宾蛤仔幼苗中的应用, 其特征是 : 0012 采用气升式生物反应器, 培育菲律宾蛤仔幼苗 ; 0013 所述的气升式生物反应器, 在线检测工艺参数的温度、 pH、 溶解氧和气压, 反应器 提升筒下部设置有气体分布器, 采用容量 100L, 内循环式, 由有机玻璃制作而成的气升式生 物反应器 ; 0014 菲律宾蛤仔幼苗的培育密度设置为 280 350 个 /ml ; 培育系指由 D 形幼虫期开 始, 经壳顶幼虫, 至开始附着的过程 ; 0015 完成后, 由反应器底部将苗放出。

14、 ; 0016 培育的菲律宾蛤仔幼苗系软体动物门 Mollusca、 瓣鳃纲 Lamellibranchia、 异齿 亚纲 Heterodonta、 帘蛤目 Veneroida、 帘蛤科 Veneridae、 蛤仔属 Ruditapes 的菲律宾蛤仔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的幼苗。 0017 2. 按照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气升式生物反应器高密度在培育菲律宾蛤仔幼苗中的 应用, 其特征是所述的生物反应器高密度培育菲律宾蛤仔幼苗的方法如下 : 0018 (1)D 形幼虫自反应器顶部一次性加入, 培养过程中不出反应器, 换水时, 幼虫被截 留在反应器中 ; 0019 (2)。

15、 饵料和投喂速度 D 形幼虫前期主要以叉鞭金藻 Dicrateria sp. 为饵料, 投 喂量为 1 2105细胞数 /ml ; D 形幼虫中后期使用叉鞭金藻 Dicrateria sp. 和扁藻 Platymonas sp. 为混合饵料, 投喂量为 3 5105细胞数 /ml ; 0020 将培养好的 300 500 万细胞数 /ml 饵料放入饵料储备桶中, 用恒流泵泵入反应 器中, 根据显微镜测定值调整饵料流速 ; 0021 (3) 反应器中设置溶解氧、 温度、 pH、 氨氮检测探头, 探头经传输线与微机相连, 定 时采集数据 ; 0022 (4) 育苗过程中用符合标准的养殖用水, 每天。

16、监测水质, 测定溶解氧、 氨氮、 pH、 COD ; 说 明 书 CN 1759671 B3/9 页 5 0023 (5) 培育完成后, 由反应器底部的排水阀门将苗放出。 0024 本发明的优点是 : 0025 用贝类生物反应器进行菲律宾蛤仔的育苗, 蛤仔幼虫的培育密度可以达到 280 350 个 /mL, 比传统土池育苗系统 (10 15 个 /mL) 提高 20 倍以上, 比目前最好的高密度罐 式培育系统 (150 个 /mL) 提高 2 倍。反应器能提供给蛤仔更充足的溶解氧, 且溶解氧的变 化较稳定, 反应器式培育系统中的蛤仔生长速度较快。操作简单, 控制入水流速、 饵料添加 速度通气量。

17、即可。 0026 本次试验探索了贝类苗种培育的新型模式, 研发贝类育苗的新型技术和设施, 整 合集成了多项高新技术, 建立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反应器式贝类苗种高密度培育 技术体系。对提高我国贝类苗种培育技术与工艺水平、 为下一步的育苗企业的技术改造进 行必要的高技术储备很有意义。 0027 本次试验用气升式生物反应器进行菲律宾蛤仔幼虫的培养, 在培养密度、 成活率、 生长速度和生长发育的均匀度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此可见, 贝类生物反应器在菲 律宾蛤仔幼虫培育方面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附图说明 0028 图 1 是本发明的培育过程示意图 ; 0029 图 2 是菲律宾蛤仔不同育苗方式。

18、的幼虫密度对比图 ; 0030 图 3 是菲律宾蛤仔不同育苗方式的幼虫生长情况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图1中, 1是亲贝繁殖 ; 2是产卵、 孵化 ; 3是D形幼虫 ; 4是气升式生物反应器 ; 5是 培育完成, 放出幼苗 ; 6 是微机在线检测 ; 7 是饵料投放 ; 8 是微生物投放 ; 9 是养殖用水。 0032 图 2、 3 的说明见各该图中简要说明。 0033 实施例 1 气升式生物反应器高密度培育菲律宾蛤仔幼苗的方法 0034 一 . 菲律宾蛤仔的形态及习性简介 4 0035 ( 一 ) 菲律宾蛤仔的外形 0036 菲律宾蛤仔壳坚厚, 呈卵圆形, 两极膨胀, 壳长与壳高的。

19、比例不一, 一般壳高为壳 长的 2/3-4/5, 壳宽约为壳高的 3/4, 壳顶稍突起。 0037 ( 二 ) 菲律宾蛤仔的摄食 0038 蛤仔的摄食方法是被动的, 海水带来的饵料流经入水管, 由于体内鳃纤毛的运动, 产生进水流, 食物随海水进入鳃腔。由于蛤仔的摄食方法是被动的, 因而对饵料没有选择 性, 若非有特殊刺激性, 只要颗粒大小适宜便可摄食。 0039 ( 三 ) 菲律宾蛤仔对水温的适应 0040 蛤仔为广温性贝类, 在自然海区中, 水温 5 35生长正常, 而以 18 30生长 最好, 蛤仔适温上限为 43, 当温度上升到 44时, 其死亡率达 50, 45时蛤仔全部死 亡。水温下。

20、降到 0, 鳃纤毛停止运动, 摄食停止。水温 23.4时鳃纤毛的运动最活跃。 0041 ( 四 ) 菲律宾蛤仔对盐度的适应 0042 海水比重稳定在 1.015 1.020 之间时, 蛤仔生长较好。据报道, 蛤仔对高比重的 说 明 书 CN 1759671 B4/9 页 6 适应能力较大, 海水比重在 1.029 时, 经长期试验中只有少数死亡, 比重在 1.000 1.005 之间, 2 日内无影响, 8 日后大部分死亡。 0043 ( 五 ) 菲律宾蛤仔的繁殖与生长 0044 1. 胚胎期胚胎期是指卵的受精开始经过分裂, 到胚胎发育至浮游幼虫即孵化 后的担轮幼虫为止的阶段。此期以卵黄物质作。

21、为营养。影响这一时期发育的主要外界环境 条件是水温。 0045 2. 幼虫期该期从担轮幼虫开始到稚贝附着为止, 它包括担轮幼虫、 面盘幼虫和匍 匐幼虫三个不同阶段。 0046 (1) 担轮幼虫期体外生有纤毛轮, 中央生有 1 根鞭毛束, 它经常浮游于水表层, 此 期消化系统还未形成, 仍以卵黄物质作为营养。影响此期发育的主要外界环境条件除了水 温还有光线, 光线可使幼虫大量密集。 0047 (2) 面盘幼虫具有面盘, 面盘是其运动器官。 0048 a.D 形幼虫 : 又称面盘幼虫初期或直线绞合幼虫。此期由壳腺分泌的贝壳包裹了 全身, 形成两片侧面观象英语字母 D 字型的壳。面盘是它的主要运动器。

22、官。消化道形成, 口 位于面盘后方, 食道紧贴于口的后方, 成一狭管, 内壁布满纤毛, 胃包埋在消化盲囊中, 卵黄 耗尽, 因此能够而且也需要从外界索取饵料进行营养。影响该期发育的主要外界环境条件 有水温和饵料。 0049 b. 壳顶期幼虫壳顶幼虫初期, 绞合线开始向背部隆起, 改变了原来的直线状态 ; 壳顶幼虫后期, 壳顶突出明显, 足开始长出, 呈棒状, 尚欠伸缩活动能力。鳃开始出现, 但尚 有纤毛摆动, 面盘仍很发达。足丝腺、 足神经节和眼点逐渐形成, 但此时足丝腺尚不具有分 泌足丝的机能。 0050 (3) 匍匐幼虫该期幼虫较前一期大, 一对黑褐色 “眼点” 显而易见, 鳃增加至数对,。

23、 足发达, 能伸缩作匍匐运动, 初期, 面盘仍然存在, 幼虫可借面盘时而游动, 时而浮游, 时而 匍匐。本期面盘逐渐退化, 至后期则只能匍匐生活, 足丝腺开始具有分泌足丝的机能。 0051 3.稚贝期幼虫经过一段时间的浮游和匍匐阶段, 便附着变态为稚贝。 此时, 外套膜 分泌钙质的贝壳, 并分泌足丝营附着生活。 幼虫变态为稚贝时, 它的外部形态, 内部构造, 生 理机能和生态习性等方面, 都要经过相当大的变化。 变态标志之一, 是形成含有钙质的成体 壳, 壳形改变。变态标志之二, 是面盘萎缩退化, 于始用鳃呼吸与取食。变态标志之三, 是生 态习性的改变, 变态前, 营浮游、 匍匐生活 ; 变态。

24、后, 以足丝腺分泌足丝营附着生活。该期是 幼虫向成体生活过渡的阶段。 0052 4. 幼贝期此期在形态上除了性腺尚未成熟外, 其它形态、 器官和生活方式均已和 成体一样。 0053 5. 成贝期自第一次性成熟后均属此期。该期因埋栖在滩涂中, 所以要求生活于有 较深软泥的环境。 0054 二 . 气升式反应器简介 0055 气升式反应器 (Airlift Tower Loop Reactor, 简记为 ALR) 是用于气液两相或气 液固三相过程的接触反应装置。它是由鼓泡式生物反应器发展起来的, 因此带有鼓泡的特 点 13。目前气升式生物反应器广泛应用于动植物细胞以及微藻的研究和生产14-19。它。

25、的 主要原理是在反应器底部设置一个气体喷嘴, 从外部通入的空气或氧气以气泡形式从下部 说 明 书 CN 1759671 B5/9 页 7 上升, 上升过程中达到气体交换的目的。 同时它通过压缩空气膨胀提供能量, 依靠含气泡液 体与纯液体的密度差造成的升力使流体沿特定的流道循环流动, 属于气力搅拌反应器。它 具有下列突出优点 (1) 热质传递速率高 ; (2) 供气效率高 ; (3) 结构简单, 内部无运动部件, 这对许多反应体系都极具吸引力 ; (4) 通气量高, 在有气体循环的条件下, 上升室中通气量 可大于鼓泡反应器进气量 ; (5) 流化效果极佳, 可以使固体颗粒甚至较重的颗粒完全保持 。

26、悬浮状态, 这对许多气液固三相反应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 内循环气升式反应器通过 在环隙中增加旋流, 使这一特性又得到大幅度提高。(6) 能量耗散很均匀, 与通气搅拌槽反 应器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一优点对剪切力敏感物料 ( 例如细胞增殖等反应过程 ) 具有特 别重要的意义 20。气升式生物反应器利用气流上升使细胞悬浮起来, 产生的剪切力相对较 小。 在该类生物反应器中, 气体既为细胞生长提供足够的溶氧, 又为细胞提供混合均匀的培 养环境, 其主要特点是流场分布均匀、 气液传质性能好、 结构简单、 无机械搅拌 21-24。 0056 本次试验使用的是气升式生物反应器, 此生物反应器容量 10。

27、0L, 为内循环式, 由有 机玻璃制作而成。操作参数 ( 温度、 pH、 DO、 气压 ) 可在线监测, 气体由置于提升筒下部的气 体分布器鼓泡进入反应器。本次试验将探索贝类苗种培育的新型模式, 研发贝类育苗的新 型技术和设施, 整合集成了多项高新技术, 建立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反应器式贝 类苗种高密度培育技术体系。此研究的开展对提高我国贝类苗种培育技术与工艺水平、 为 下一步的育苗企业的技术改造进行必要的高技术储备很有意义。 0057 三、 气升式生物反应器在菲律宾蛤仔育苗中的应用 0058 生物反应器是各种生物制品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所必须的关键设备, 满足各种生物 反应工艺特殊要求的生。

28、物反应器的研制和放大是生化工程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 生 物反应器多用于培养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以及微藻等 4-9, 以气升式生物反应器进行贝类的 高密度育苗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而气升式生物反应器利用气流上升使细胞悬浮起来 10 的特性恰好能满足菲律宾蛤仔育苗的需要, 在此反应器中, 气体既能为蛤仔幼虫的生长提 供足够的溶解氧, 又能为蛤仔幼虫提供混合均匀的培养环境 11-12, 使之生长发育和变态达 到同步。本次试验发现确实如此。在试验中对三种培养方式的溶解氧均匀度和幼虫生长发 育均匀度进行了分析, 发现反应器中溶解氧最充足, 且变化范围小, 而高密度罐和土池中溶 解氧的变化范围较大, 。

29、说明与高密度罐和土池相比, 反应器确实能为蛤仔幼虫提供更加均 匀的培养环境, 另外, 反应器中幼虫的生长发育速度也比较接近, 而高密度罐和土池中的幼 虫生长发育不够整齐, 在蛤仔幼虫的发育过程中, 当幼虫开始附着变态时, 生产中就开始在 池底铺沙或者移至室外继续培养, 因此, 幼虫发育变态的整齐性对生产有积极意义, 将有利 于养殖中的实际操作。 0059 四、 菲律宾蛤仔的人工培育试验 0060 以气升式生物反应器进行贝类苗种的高密度培育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 本次试验 研制的贝类生物反应器式苗种高密度培育系统将是一种高效稳定、 自动化程度高的全新的 系统和全新的育苗工艺, 贝类幼虫培育密度将由。

30、现在土池培育方式的 10-15 个 /ml, 上升流 式和高密度罐式的 150 个 /ml 左右, 气升式生物反应器达到 300 个 /ml 以上。 0061 1. 材料和方法 0062 1.1 试验贝类 0063 试验以菲律宾蛤仔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的浮游幼虫为培养对象, 培养阶 说 明 书 CN 1759671 B6/9 页 8 段是从初期 D 形幼虫到附着变态之前。 0064 1.2 饵料 0065 试验中以叉鞭金藻(Dicrateria sp.)和扁藻(Platymonassp.)为主要饵料, 喂饲 苗期的菲律宾蛤仔。 D形幼虫前期主要以金藻为饵料, 。

31、投喂量为1-2105cell/ml ; D形幼虫 中后期使用 0066 叉鞭金藻和扁藻混合的饵料, 投喂量为 3-5105cell/ml1。 0067 1.3 气升式贝类生物反应器式培育系统 0068 本次试验使用的气升式生物反应器由华东理工大学研制, 此生物反应器由有机玻 璃制作而成, 容积 100L, 操作参数 ( 温度、 pH、 DO、 气压 ) 可在线检测 ; 气体由置于提升筒下 部的气体分布器鼓泡进入反应器内 ; 反应器中蛤仔幼虫的起始培育密度为 284 个 /ml。 0069 1.4 幼虫成活率及生长量的测定 0070 蛤仔幼虫成活率的计数采用多点采样计数的方法, 每次取 3 个样。

32、, 在显微镜下观 察幼虫成活情况, 进行计数, 取平均值。 0071 幼虫生长情况以壳长为标准, 每次随机测量 10 个幼虫的壳长, 取平均值。并对数 据进行方差分析。 0072 2. 菲律宾蛤仔的产卵与孵化 0073 亲贝购回后, 将杂质和破损、 死亡的蛤仔捡出, 用砂滤水将贝体表面附着的泥砂冲 净, 采用阴干 + 流水刺激法, 刺激亲贝产卵, 产卵时可观察到池水逐渐变为乳白色, 随着精 卵排放量的增加, 池水乳白色加重, 产卵开始后继续流水并逐渐加水, 使精卵在水中混合均 匀, 防止卵周围精子太多 : 待水加满后用虹吸法分池并加满水, 布卵密度以 30-40 个 /m1 为 宜, 约12小。

33、时后, 幼虫开始上浮, 在幼虫尚未开口摄食前, 立即选幼 : 选幼时用300目网箱集 幼, 移入备好水的幼虫培育土池内, 开始投饵。约第 22h, 发育成 D 形幼虫 ( 又称初孵幼虫, 开始营浮游生活 ), 这时体长 95m-102m ; 水温 24 26条件下, 经 4 5 天的生长发 育, 壳顶开始隆起为壳顶幼虫, 此时选取壳长在 135m 左右的幼虫分别放进高密度罐和反 应器中进行培养, 与土池中的幼虫进行对比试验, 试验跟踪 11 天, 此时部分幼虫已开始附 着变态。蛤仔受精卵体长 74m-78m, 从卵子受精时计起 : 约第 22h, 发育成 D 形幼虫 ( 又 称初孵幼虫, 开始。

34、营浮游生活 ), 这时体长 95m-102m ; 水温 24 26条件下, 经 4 5 天的生长发育, 壳顶开始隆起为壳顶幼虫, 第 9-10 天, 发育成壳顶后期幼虫 ( 又称后期幼 虫, 营浮游生活), 这时体长163m-186m ; 第11-13天, 发育成稚贝(又称初期稚贝, 开始 附着变态, 营营底栖生活 ), 体长 190m-220m。 0074 3. 对比试验 0075 对比试验 1 菲律宾蛤仔用土池育苗 0076 培育菲律宾蛤仔的土池容积为 10m3/ 个, 试验开始时, 蛤仔幼虫的培育密度约 17 个 /ml。试验期间按生产常规定时换水, 育苗温度为 20左右。 0077 对。

35、比试验 2 高密度罐式育苗系统 0078 高密度罐的容积是 320 升, 选取不同幼虫密度的 4 个高密度罐 ( 高密度 1、 高密度 2、 高密度 3、 高密度 4) 作为试验对象。高密度 1 中蛤仔幼虫的起始培育密度约为 200 个 / ml, 高密度 2 为 150 个 /m, 高密度 3 为 120 个 /ml, 高密度 4 为 70 个 /ml。5 天 “倒池” 一 次, 即将高密度罐的幼虫利用虹吸法吸出, 清洗粘贴在高密度罐壁和罐底的幼虫, 再将所有 说 明 书 CN 1759671 B7/9 页 9 幼虫重新放入高密度罐中。 0079 4. 反应器与传统土池以及高密度罐育苗效果的。

36、比较 0080 试验中用贝类反应器进行菲律宾蛤仔的育苗, 蛤仔幼虫的培育密度达到 227-284 个 /mL, 而传统土池育苗系统的幼虫密度仅为 12-20 个 /mL, 反应器比传统土池育苗系统提 高近 20 倍, 比高密度罐最高密度的一组也高出约 40, 与高密度 3 相比, 高出 60 ( 参见 图2、 表1)。 根据两个相关样本的Wilcoxon Signed Ranks检验, 发现反应器与高密度1、 高 密度 2 的密度变化率没有差异, 即幼虫的成活率的变化趋势是相似的。因此在培育过程中, 反应器中幼虫的总量将始终保持开始时的优势, 这种高密度养殖在实际的生产中有巨大的 经济效益。 。

37、0081 表 1 菲律宾蛤仔不同育苗方式的幼虫密度对比表 0082 0083 在生长速度方面, 不同育苗方式下, 蛤仔幼虫的生长速度不同, 反应器与高密度 3(78-113 个 /mL) 生长速度基本相同, 而反应器的育苗密度是高密度 3 的 3 倍左右 ; 而培养 密度与反应器相对接近的高密度 1(150-201 个 /mL) 和高密度 2(118-146 个 /mL) 的蛤仔幼 虫生长比较缓慢, 根据两个相关样本的Wilcoxon Signed Ranks检验, 证明反应器中幼虫生 长速率与高密度 1、 高密度 2 均有明显差异, 即反应器里幼虫的生长速率明显高于高密度 1 和高密度 2 。

38、中幼虫的生长速率。高密度 4(44-62 个 /mL) 与土池 (12-20 个 /mL) 的幼虫生 长速度较快, 但培养密度低 ( 参见图 3)。 0084 本次试验用气升式生物反应器进行菲律宾蛤仔幼虫的培养, 在培养密度、 成活率、 生长速度和生长发育的均匀度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此可见, 贝类生物反应器在菲 律宾蛤仔幼虫培育方面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为以后用气升式生物反应器进行贝类育苗打 下了基础。 0085 5. 参考文献 0086 1 刘德经, 曹家录, 谢开恩, 等 . 海水贝类养殖技术 . 北京 : 中国农业出版 社 .1998.8-12. 0087 2 刘相全, 方建光, 。

39、包振民, 王如才 . 中国沿海帘蛤科贝类主要经济种育苗与养 殖技术研究进展 . 动物学杂志, 2002, 38(4) : 14-119. 0088 3 郭文, 房慧, 孙福新, 等 . 菲律宾蛤仔室内常温育苗技术 . 齐鲁渔业, 2002, 说 明 书 CN 1759671 B8/9 页 10 19(8) : 42-44. 0089 4 王如才等 . 海水贝类养殖学 . 青岛 :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8. 0090 5 吴耀泉, 吕锡缙 . 菲律宾蛤仔的增养殖现状与技术 . 齐鲁渔业, 1993, 45(2) : 19-20. 0091 6 董波, 李军, 等 . 不同温度与饵料浓度下。

40、菲律宾蛤仔的能量收支 . 中国水产科 学, 2003, 10(5) : 398-403. 0092 7邱文仁.土池人工培育菲律宾蛤仔浮游幼虫的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 科学版 ), 1983, 22(4) : 514-522. 0093 8 李大成, 刘忠颖, 王笑月, 等 . 培育密度对菲律宾蛤仔浮游幼虫生长与成活的 影响 . 水产科学, 2003, 22(3) : 29-30. 0094 9 刘鹰, 杨红生, 张涛, 等 . 封闭循环流水培育贝类苗种的初步实验 . 动物学杂 志, 2003, 38(4) : 72-75. 0095 10莫海涛, 盛青, 陈丙瑜, 等.15L气升式反应器中。

41、PHB高密度培养实验研究.化 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1998, 14(1) : 92-96. 0096 11 胡振德 . 菲律宾蛤仔土池人工育苗试验报告 . 水产科学, 1996, 15(2) : 7-10. 0097 12 刘忠颖, 李大成, 王志松, 等 . 菲律宾蛤仔稚贝期不同培育密度对生长、 成活 率的影响 . 水产科学, 2003, 22(6) : 25-28. 0098 13 吴金辉, 张西正, 郭勇, 等 . 用于组织工程化培养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 国 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 2003, 26(2) : 63-68. 0099 14Woragidbumrung K, Sae-。

42、Tang P, Yao H, et al.Impact of conditioned medium on cellcultures 0100 of Panaxnotoginseng in an airlift bioreactorJ.Process Biochemistry, 2001, 37(2) : 209-213. 0101 15Chunzhao Liu,Yuchun Wang,Fan Ouyang,et al.Production of artemisinin by hairyroot culture of Artemisia annua L in bioreactorJ. Biote。

43、chnology Letters, 1998, (20) : 265-268. 0102 16Jianqiang L, Mutsumi T, Yinbo Q, et al.Possible strategy for on-line monitoringand control of hybridoma cell culture.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02, (11) : 205-209. 0103 17 许波, 王长海 . 微藻的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高密度培养 .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2, 29(1) : 36-40. 0104 18Tredic。

44、i M R, Carlozzi P, Chini Z G.A vertical alveolar.panel(VAP) for outdoormass cultivation of microalgae and cyanobacteria.Bioresources Technology, 1991, 38 : 153-159. 0105 19 叶勇, 应巧兰 . 用气升式光生物反应器大量培养雨生红球藻 797 株的初步研 究 . 饲料工业, 2003, 24(5) : 11-13. 0106 20 伍沅, 刘华彦, 等 . 气升式反应器及其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 化工装备技术, 1998, 1。

45、9(6) : 1-11. 0107 21谭文松, 陆健, 张元兴.气升式生物反应器在杂交瘤细胞培养中的应用.生物 说 明 书 CN 1759671 B9/9 页 11 工程学报, 1996, 12(4) : 477-481. 0108 22Wen Z Y, Teng X W, Chen F, et al.A novel perfusion system for animal cell culturesby two step sequential sedimentation.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00, 79 : 1-11. 0109 23 许建海, 谢健, 冯朴孙, 等 . 气升式反应器培养高山红景天愈伤组织颗粒的动 力学与氧传递特性研究 J.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1998, 14(3) : 305-312. 0110 24 刘春朝, 王玉春, 欧阳落, 等 . 利用气升式内环流生物反应器培养育高毛状根 生产青苗素 J. 植物学报, 1999, 41(2) : 181-183. 说 明 书 CN 1759671 B1/3 页 12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759671 B2/3 页 13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759671 B3/3 页 14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