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紫苏良种的种植方法.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6871554 上传时间:2019-09-10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707.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810991451.4

申请日:

20180828

公开号:

CN109076893A

公开日:

20181225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审查中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G22/00

主分类号:

A01G22/00

申请人:

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

发明人:

梁正杰,申杰,雷美艳,杨天建,余中莲,全健

地址:

408435 重庆市南川区三泉镇佛山东路34号

优先权:

CN201810991451A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元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代理人:

黎昌莉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属于中药种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紫苏良种的种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选种与预处理,2)整地与施基肥,3)育苗、移栽,4)田间管理,5)病虫害防治,6)采收。本发明的种植方法通过合理密植、施肥、防治病虫害及采收期的选择,为生产提供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紫苏良种的种植技术。采用本发明的种植方法,能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增加紫苏叶产量,对提高紫苏种植的经济效益有重要意义。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紫苏良种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选种与预处理:选取颗粒饱满、无机械损伤的紫苏良种的种子,用拌种剂拌种后晾干备用;2)整地与施基肥:选择微酸性、含腐殖质高的壤土或疏松肥沃的沙壤土,排灌条件好、光照充足的地块进行育苗,翻耕、耙细整平,施用肥料;3)育苗、移栽:2月20日至3月10日,对苗床浇水,将种子撒播在苗床上并覆盖地膜,出苗后揭膜,幼苗长到两对叶片时进行移栽,按株距30cm、行距60cm移栽,栽后及时浇水;4)田间管理:①移栽成活后除草;②施用N/P/K混合肥料;③及时浇水或排水;5)病虫害防治:①病害:可喷施80-120g/亩阿米达或22-23g/亩烯肟·嘧菌酯防治紫苏锈病;或喷施130-140g/亩宁南霉素或220-225g/亩羟烯·吗啉胍防治紫苏病毒病;或喷施80-140g/亩的噻菌铜和40-70g/亩的琏霉素处理斑枯病;②虫害:虫害发生前,喷施生物源杀虫剂0.6%(m/V)苦参碱2500倍液、8000IU/μL苏云金杆菌1800倍液预防虫害;蚜虫发生时,喷施20%(m/V)吡虫啉7500倍液;其中,喷施药剂21天后方可采收紫苏叶;6)采收:6月21日至6月30日可进行紫苏第一次采收,主要采收主枝老叶及部分侧枝叶片;7月21日至8月10日进行第二次采收,主要采收侧枝叶片及新长主枝叶片;阴干采取的叶片,获得苏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所述N/P/K混合肥料,按重量份数计,包含:N肥40-50份,P肥1.2-1.8份,K肥2-2.5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所述N/P/K混合肥料,按重量份数计,包含:N肥45份,P肥1.5份,K肥2.25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所述N/P/K混合肥料用量为45-55kg/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5-8月施用叶面肥,所述叶面肥包含Ca、Zn、Mo、Cu营养元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胺鲜脂的一种或多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所述阿米达的用量为111.2g/亩,烯肟·嘧菌酯的用量为22.2g/亩。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所述防治紫苏病毒病喷施羟烯·吗啉胍222.3g/亩。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肥料为农家肥、复合肥、尿素的一种或多种。 9.一种用于紫苏种植的N/P/K混合肥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肥料按重量份数计,包含:N肥40-50份,P肥1.2-1.8份,K肥2-2.5份;其中,所述氮肥为尿素(N≥46.5%);磷肥为过磷酸钙(PO≥12%);钾肥为过硫酸钾(KO≥5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混合肥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肥料,按重量份数计,包含:N肥45份,P肥1.5份,K肥2.25份。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种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紫苏良种的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on)别名苏麻、白苏,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全国广泛分布。紫苏具有降气消痰、平喘润肠等功效,属于第一批被中国卫生部确定的既是食品又具有医药保健功能的药用植物,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食品、食品添加。

本发明所指紫苏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新品系,药用部位为成熟叶,其挥发油含量显著高于市售紫苏叶药材挥发油含量,内含紫苏醛、紫苏醇、薄荷酮、薄荷醇、丁香油酚、白苏烯酮等,具有挥发油含量高,口感好,产量较高的特点。鲜叶挥发油含量高达5.08‰(按干叶计算挥发油含量达2.7%)。远高于2015年版《药典》干叶挥发油含量0.4%的标准。为我国传统发汗、镇咳、芳香性健胃利尿剂,有镇痛、镇静、解毒,治感冒等作用,为太极藿香正气液主要原料之一。

目前栽培紫苏品系在生产上主要存在苏叶产量低、病害发生严重等问题,极大影响商品紫苏叶产量和质量,农户种植积极性受挫。紫苏生产中常见病虫害为缩叶病、斑枯病、锈病、蚜虫、造桥虫等,目前尚无针对紫苏良种的提高产量、减少病虫害的种植方法。

因此开发一种紫苏良种的种植方法,开发紫苏优质种植技术,通过合理密植、施肥、采收期的选择,提高紫苏叶亩产量,对提高紫苏的经济效益有重要意义。同时开展紫苏基地生产和管理中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其综合防控措施研究,为紫苏生产合理用农药提供指导。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紫苏良种的种植方法,其能够减少紫苏生长过程中病虫害的发生并提高紫苏叶产量及质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紫苏良种的种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选种与预处理:选取颗粒饱满、无机械损伤的紫苏良种的种子,用拌种剂拌种后晾干备用;

2)整地与施基肥:选择微酸性、含腐殖质高的壤土或疏松肥沃的沙壤土,排灌条件好、光照充足的地块进行育苗,翻耕、耙细整平,施用肥料;

3)育苗、移栽:2月20日至3月10日,对苗床浇水,将种子撒播在苗床上并覆盖地膜,出苗后揭膜,幼苗长到两对叶片时进行移栽,按株距30cm、行距60cm移栽,栽后及时浇水;

4)田间管理:

①移栽成活后除草;

②施用N/P/K混合肥料;

③及时浇水或排水;

5)病虫害防治:

①病害:可喷施80-120g/亩阿米达或22-23g/亩烯肟·嘧菌酯防治紫苏锈病;或喷施130-140g/亩宁南霉素或220-225g/亩羟烯·吗啉胍防治紫苏病毒病;或喷施80-140g/亩的噻菌铜和40-70g/亩的琏霉素处理斑枯病;

②虫害:虫害发生前,喷施生物源杀虫剂0.6%(m/V)苦参碱2500倍液、8000IU/μL苏云金杆菌1800倍液预防虫害;蚜虫发生时,喷施20%(m/V)吡虫啉7500倍液;

其中,喷施药剂21天后方可采收紫苏叶;

6)采收:6月21日至6月30日可进行紫苏第一次采收,主要采收主枝老叶及部分侧枝叶片;7月21日至8月10日进行第二次采收,主要采收侧枝叶片及新长主枝叶片;阴干采取的叶片,获得苏叶。

本发明探索了紫苏良种的种植密度,结果株距30cm x 60cm时紫苏叶产量最高。

本发明探索了获得紫苏叶高产量的N/P/K混合肥料中N/P/K肥的用量。

作为优选的方案,步骤4)所述N/P/K混合肥料,按重量份数计,包含:N肥40-50份,P肥1.2-1.8份,K肥2-2.5份。

其中,氮肥指尿素(N≥46.5%);磷肥指过磷酸钙(P2O5≥12%);钾肥指过硫酸钾(K2O≥50%)。

进一步,所述N/P/K混合肥料,按重量份数计,包含:N肥45份,P肥1.5份,K肥2.25份。

作为优选的方案,步骤4)所述N/P/K混合肥料用量为45-55kg/亩。

进一步,本发明施用化肥具体为:每亩施用N肥45kg,P肥1.5kg,K肥2.25kg。

除土壤施用肥料外,本发明还探索了叶面肥对紫苏叶产量的影响:叶面喷施Ca、Zn、Mo、Cu营养元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胺鲜脂可显著提高紫苏叶的产量,而B元素、市售多微量元素叶片复合肥喷施后紫苏叶产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喷施市售多海藻激动素叶片复合肥后,紫苏叶产量还显著降低。

作为优选的方案,本发明的种植方法中,于5-8月施用叶面肥,所述叶面肥包含Ca、Zn、Mo、Cu营养元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胺鲜脂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上述叶面肥每15天施用一次。

本发明开展了紫苏基地生产和管理中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其综合防控措施研究,为紫苏生产合理用农药提供指导。

本发明所用田间病害防治药剂阿米达、烯肟·嘧菌酯,宁南霉素、羟烯·吗啉胍、反病毒,噻菌铜、琏霉素对锈病、病毒病、斑枯病有各自较好的防效,但防治效果各不相同。本发明探索得到对紫苏良种的锈病、病毒病、斑枯病效果较好的药剂及施用量:可喷施80-120g/亩阿米达或22-23g/亩烯肟·嘧菌酯防治紫苏锈病;或喷施130-140g/亩宁南霉素或220-225g/亩羟烯·吗啉胍防治紫苏病毒病;或喷施80-140g/亩的噻菌铜和40-70g/亩的琏霉素处理斑枯病;

通过相同药剂不同浓度处理的试验发现,利用市售农药防治新植物病害时,应参考建议用药浓度重新设置处理浓度才能达到最佳防治效果。本发明使用的一些药剂即存在建议用药浓度无效而增加浓度后有效的范例,如按照建议浓度喷施60%吡蚜酮后部分小区蚜虫有虫株率不减反增的现象,后期加大用药量后虫害得到有效控制。本发明防治虫害的方法:虫害发生前,喷施生物源杀虫剂0.6%(m/V)苦参碱2500倍液、8000IU/μL苏云金杆菌1800倍液预防虫害;蚜虫发生时,喷施20%(m/V)吡虫啉7500倍液;小造桥虫发生时,喷施40%(m/V)氯虫·噻虫嗪1000倍液。

作为优选的方案,上述阿米达的用量为111.2g/亩,烯肟·嘧菌酯的用量为22.2g/亩。

作为优选的方案,上述防治紫苏病毒病喷施羟烯·吗啉胍222.3g/亩。

作为优选的方案,步骤2)所述肥料为农家肥、复合肥、尿素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上述肥料具体为:农家肥1000-1500kg/亩或复合肥、尿素各20-40kg/亩。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紫苏种植的N/P/K混合肥料,其有助于紫苏叶产量增加。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于紫苏种植的N/P/K混合肥料,其按重量份数计,包含:N肥40-50份,P肥1.2-1.8份,K肥2-2.5份;

其中,所述氮肥为尿素(N≥46.5%);磷肥为过磷酸钙(P2O5≥12%);钾肥为过硫酸钾(K2O≥50%)。

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混合肥料,按重量份数计,包含:N肥45份,P肥1.5份,K肥2.25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紫苏良种的种植方法,开发紫苏优质种植技术,通过合理密植、施肥、采收期的选择,提高紫苏叶亩产量,对提高紫苏的经济效益有重要意义。同时开展紫苏基地生产和管理中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其综合防控措施研究,为紫苏生产合理用农药提供指导。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亩产量与种植密度的关系。

图2为实施例1中单株产量与种植密度的关系。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优选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实验方法,通常按照常规条件,所举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对本发明的内容进行说明,但并不是本发明的内容仅限于所举实施例。所以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上述发明内容对实施方案进行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仍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供试品种为紫苏良种TJ-9。

试验在太极集团中药材种植研究中心紫苏种植基地-重庆市涪陵区百胜镇红花村进行。该地为页岩发育的紫色砂壤土,土壤pH为4.8,有机质含量5.8g/kg,全氮0.485g/kg,全磷1.90g/kg,全钾13.4g/kg,碱解氮59.2g/kg,有效磷5.9g/kg,速效钾113g/kg。

其中:氮肥指尿素(N≥46.5%);磷肥指过磷酸钙(P2O5≥12%);钾肥指过硫酸钾(K2O≥50%)。

实施例1合理密植

1.方法

按不同种植密度进行紫苏栽培,分别测定产量,对紫苏不同种植密度下产量进行研究,同时观察不同密度下紫苏发病情况、发病程度,并作相关记录。合理密植有利于高产,充分考虑农事操作方便与栽种效率,探讨紫苏最佳种植密度,研究结果为紫苏产业化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2.实验设计

采用多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试验设行距三个水平:A1为50cm,A2为60cm,A3为70cm;株距三个水平:B1为20cm,B2为30cm,B3为40cm,共设9个不同株行距配置方式处理(表1)。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27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面积20m2(4m×5m)。于2016年2月16日将种子均匀撒于湿润苗床,薄膜,7-10d出苗。4月上旬苗高15cm时选阴天或晴天下午移栽,移栽后中耕除草施肥,各处理栽培管理措施一致。

表1种植密度实验设计

序号 处理 种植密度(株/亩) 序号 处理 种植密度(株/亩) 序号 处理 种植密度(株/亩) 1 A1B1 6660 4 A2B1 5550 7 A3B1 4757 2 A1B2 4440 5 A2B2 3700 8 A3B2 3171 3 A1B3 3330 6 A2B3 2775 9 A3B3 2378

紫苏移栽后一个月开始,每10天各小区随机选择5株调查地上部分性状特征,采集整株叶片并测定鲜叶重,含水率、叶面积、开花率及病虫害情况。

3.实验结果

1)农艺性状

字母表示差异显著,下同。

表2不同株行距互作的紫苏生长和产量性状

同一行距,不同株距处理下,株高随着株距的增大面增大;各个株行距处理下主茎叶片数在12-18片之间,行株距均大的处理主茎叶片数较行株距均小者,但差异不显著;行株距较小的处理1的一级分枝较少,显著低于行株距较大的处理,行株距为70cm×40cm处理的一级分枝数最多,平均达到18个分枝数。同一行距,不同株距条件下,单株叶产量随着株距的增大而增大,达到33.98g/株;各个行株距对叶片含水量较小,含水量为78%。株行距对最大单叶重量及最大单叶面积影响较大,总体变化趋势为株行距较大者最大单叶重量较高,高达6.27g/片。

2)产量

不同种植密度紫苏第一次采收量变化见图1,处理1采收量最大,达到131.34kg/亩,与其它处理差异显著;处理9采收量值最小,不足70kg/亩,而处理4和处理5的采收量仅次于处理1,二者采收量约120kg/亩,与基它处理差异显著。处理5每亩栽种3700株,而处理4每亩栽种5550株,两个处理栽种株数相差1800株,而采收量几乎相等。同时,单株产业量见图2。处理1单株采收量最小,不足20g/株,处理6和处理9单株产量达到最大。株距为20cm处理会影响单株采收量,其采收量均最低。由此分析处理5的行株距较处理4更佳。

4.结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栽种6660株/亩采收量最高,达131.34kg,显著高于基它各个处理,即行株距为50cm×20cm时采收量最大,但该处理用种时大,过密种植费种费时费力,且不宜农事操作。栽种3700株/亩,行株距为60cm×30cm时采收量仅次于栽种6660株/亩处理,采收量为118.54kg,且栽种5550株/亩行株距处理的采收量与栽种3700株/亩行株距处理的采收量相当,由此可见,栽种3700株/亩,即行株距60cm×30cm为紫苏栽种的最佳株行距。

实施例2施肥

1.方法

于2016年2月16日播种,4月7日当幼苗长到2对叶片时,进行移栽。田间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每小区面积20m2,行间距60cm×30cm,加强田间管理,保持田间无杂草。

2.肥料试验设计

1)氮、磷、钾肥

以当地紫苏种植户施肥习惯为基础,设计氮、磷、钾肥的正交设计L9(34)试验安排。采用正交设计L9(34)安排试验,3个肥料因素即氮肥、磷肥、钾肥,各因素设3次重复,共9个处理。当紫苏苗移栽成活后,于2016年4月23日进行施肥。

表3正交试验因素与水平表

表4 L9(34)正交设计

2)钾肥单因素实验

根据对种植地土壤营养元素测定,钾肥相对缺乏,特设计钾肥单因素实验,观察钾肥对药用紫苏产量影响。

表5钾肥单因素试验

3.实验结果

表6施用不同浓度钾肥对紫苏叶产量的影响及其多重比较

钾肥施用水平 紫苏亩产量(kg) K1 90.05c K2 100.78b K3 102.24b K4 113.91a K5 100.95b CK 86.61c

方差分析显示,除K1浓度外,施用其他浓度钾肥下紫苏产量较对照CK(下同)显著提高。且在一定范围内随钾肥施用量增加紫苏产量随之提高,但过量施用对紫苏叶产量继续提高有抑制作用。K4浓度钾肥相较其他浓度钾肥对紫苏叶产量的提高有显著差异,因此涪陵紫苏单独施用钾肥最佳用量为K4(10.64kg/亩)。

表7不同N、P、K配比对紫苏叶产量的影响

方差分析可以得出:N、P、K肥对产量影响均较大(P<0.05),从试验数据可知在N∶P∶K(313)水平下紫苏叶片产量最高,为本实验的最佳施肥量。

4.结论

实验证明,生产上施用单因素K肥后产量有明显提高,但较施用NPK复合肥产量稍低,且K肥售价高于复合肥1.5-2倍,因此推荐生产上施用NPK复合肥有利于提高紫苏产量。N、P、K复合肥(313)水平下紫苏叶片产量最高,其比例为35∶1∶4,即每亩施用N肥45kg,P肥1.5kg,K肥2.25kg,在惯用施肥量的基础上需增加氮肥和钾肥。

实施例3叶面肥

1.方法

6个处理组,1个对照组,每组3次重复,共21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20m2。2016年3月播种育苗,待苗高10-15cm移栽至大田进行常规管理。2016年5-8月,每隔15天选择阴天分别适量喷施各叶面肥。

表8叶面肥实验

处理 种类 单次施用量 15 Ca 2.8mg/m2 16 Zn 4.0mg/m2 17 Cu 5.5mg/m2 18 B 2.2mg/m2 19 Mo 1.7mg/m2 20 多微量元素复合肥 市售产品指导用量 21 多海藻激动素复合肥 市售产品指导用量 22 胺鲜脂 市售产品指导用量 23 CK(清水) 250g/m2

2.实验结果

表9喷施不同营养元素对紫苏叶产量的影响

营养元素种类 紫苏叶亩产量(kg) Ca元素 126.58a zn元素 119.86ab Mo元素 115.10bc Cu元素 106.62c 胺鲜脂 96.02d B元素 90.22de 多微量元素叶片复合肥 87.09e CK 86.61e 多海藻激动素叶片复合肥 76.32f

方差分析显示,叶面喷施Ca、Zn、Mo、Cu营养元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胺鲜脂可显著提高紫苏叶的产量,而B元素、市售多微量元素叶片复合肥喷施后紫苏叶产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喷施市售多海藻激动素叶片复合肥后,紫苏叶产量还显著降低。目前市售的叶片复合肥多用于叶类蔬菜,无中药材专用叶面喷施复合肥,配方不适合中药材紫苏的生长。

实施例4病虫害防治

1、材料

电子显微镜、电子秤(精确到0.001g)、叶面积仪、小型称、尺子、培养皿、玻片、刀片等,化学药剂(见表10)。

表10病虫害防治药剂

序号 药剂类型 含量、有效成分 备注 1 水剂 8%宁南霉素 主要防治病毒病 2 水剂 0.0001%羟烯腺嘌呤、10%盐酸吗啉胍 主要防治病毒病 3 悬浮剂/水悬浮剂 20%噻菌铜 主要防治病毒病 4 可湿性粉剂 琏霉素 主要防治病毒病 5 悬浮剂/水悬浮剂 250g/L嘧菌酯 主要防治病毒病 6 水分散粒剂 20%烯肟菌酯、25%氟嘧菌酯 主要防治病毒病 7 水剂 苦参+丁子香+病毒基因Mn+Zn≥100g/L 主要防治病毒病 8 水剂 8000IU/μL苏云金杆菌 主要防治刺吸式害虫 9 乳油 20%吡虫啉 主要防治刺吸式害虫 10 悬浮剂 60%吡蚜酮 主要防治刺吸式害虫 11 可湿性粉剂 40%氯虫噻虫嗪 主要防治刺吸式害虫

2.方法

1)病害

分别对紫苏锈病、病毒病和斑枯病进行了防治实验。

施药方法:按照实验安排配药,统一采用同一型号的喷雾器进行施药。第一次施药后间隔7-10天,连续施药2次。每个处理(3个小区)喷药液量7.5升。

调查方法、时间及频率:每个小区内紫苏全部调查,统计发病率,第一次和第二次施药后10-15天开始调查。

2)虫害

针对蚜虫进行了防治实验。

表11虫害防治田间处理

60%吡蚜酮*按推荐量配比首次施药后蚜虫数量不减反增,第二次施药时每小区用量增加0.15g。

施药时间:第一次施药时间为发现蚜虫危害后的第10天(5月19日),到首次全面采收完成共进行2次施药,第二次施药时间为5月30日,每次施药后5-7天观察田间防治效果。

害虫监测:根据前期调查基础发现,危害紫苏的害虫主要为刺吸式害虫(蚜虫),因此田间调查和防治措施主要对蚜虫开展。自紫苏移栽后开始10天调查一次,到首次全面采收结束。

3.实验结果

1)病害

①锈病

表12不同药剂处理紫苏锈病田间防治

阿米达悬浮剂和烯肟·嘧菌酯水分分散剂两种农药均可控制紫苏锈病,降低其发病率。用88.9g/亩、111.2g/亩的阿米达和22.2g/亩的烯肟·嘧菌酯对紫苏锈病的防治效果较好,其防效分别为67.24%、69.80%、70.58%。

②病毒病

表13不同药剂处理紫苏病毒病田间防治

可以看出,3种药剂均能防治紫苏病毒病。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宁南霉素用药量的增加,紫苏病毒病的发病率逐渐降低,用药量为139.0g/亩时效果最佳,其防效达82.03%。而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羟烯·吗啉胍水剂对紫苏病毒病的防效随用药量的增加而降低,用药量为222.3g/亩时,其防效高达84.53%。用166.5g/亩的反病毒药液处理紫苏病毒病的防效为68.16%。

③斑枯病

表14不同药剂处理紫苏斑枯病田间防治

用噻菌铜悬浮剂和琏霉素可湿性粉剂处理紫苏,均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治紫苏斑枯病。用133.4g/亩的噻菌铜和66.7g/亩的琏霉素处理的效果相对较好且无显著差异,其防效分别为37.50%和38.89%。

2)虫害

表15不同杀虫剂防治蚜虫田间试验效果

各药剂防治效果依次为:20%吡虫啉>40%氯虫噻虫嗪>8000IU/μL苏云金杆菌>60%吡蚜酮。首次施用60%吡蚜酮后部分小区蚜虫有虫株率不减反增,高于对照,其可能存在的原因为:紫苏对本次选择的药剂吸收量与厂商药剂实验所用品种推荐施用量有所不同,或推荐用药量较低,不能起到杀灭害虫的作用,通过后期加大用药量后虫害得到有效控制。

喷施20%吡虫啉对蚜虫有最优的防治效果。

实施例5采收期

1.方法

于4月初紫苏移栽20天后开始,4-9月每隔15天采集一次样品。每次采集健康植株整株(包括地上、地下部分)1.5kg以上鲜样(至少10株)。当出现幼叶皱缩、变小等病状植株,同时采集。

2.结果

表16紫苏生长情况表

采集次数 采样时间 株高(cm) 主枝叶片数(片) 侧枝数 侧枝叶片数(片) 1 2016.04.23 12.9 6.7 0 0 2 2016.05.08 29.4 13.6 5.0 21.7 3 2016.05.23 60.4 16.4 7.4 44.8 4 2016.06.09 119.1 16.0 10.2 52.8 5 2016.06.24 119.4 17.2 11.2 65.2 6 2016.07.09 162.4 16.5 12.2 71.2 7 2016.07.24 186.4 16.8 14.5 99.7 8 2016.08.08 200.8 16.2 14.6 96.9 9 2016.08.23 209.6 15.2 14.7 96.1 10 2016.09.08 212.7 14.4 14.2 95.7 11 2016.09.23 237.1 14.7 14.9 96.0

可以看出,紫苏的株高从苗期到盛花期持续增高,株高可达2.37米;主枝叶片数在6月已较多,在6下旬达到最多,此时可进行紫苏第一次采收,主要采收主枝老叶及部分侧枝叶片。侧枝数、侧枝叶片数在7月下旬到最大量,后不再持续增加,在8月后逐渐掉落、减少,采收期过晚将影响紫苏叶产量。第二次采收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主要采收侧枝叶片及新长主枝叶片。

综上,本发明探索了合理密植、施肥、防治病虫害、采收期等紫苏良种种植的关键因素,本发明提出的紫苏良种的种植方法,有助于提高紫苏叶产量、质量,对提高紫苏的经济效益有重要意义。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一种紫苏良种的种植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一种紫苏良种的种植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一种紫苏良种的种植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紫苏良种的种植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紫苏良种的种植方法.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810991451.4 (22)申请日 2018.08.28 (71)申请人 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 地址 408435 重庆市南川区三泉镇佛山东 路34号 (72)发明人 梁正杰 申杰 雷美艳 杨天建 余中莲 全健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元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 所 11308 代理人 黎昌莉 (51)Int.Cl. A01G 22/00(2018.01) (54)发明名称 一种紫苏良种的种植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属于中药种植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紫 苏良种的种植方法, 。

2、包括如下步骤: 1)选种与预 处理, 2)整地与施基肥, 3)育苗、 移栽, 4)田间管 理, 5)病虫害防治, 6)采收。 本发明的种植方法通 过合理密植、 施肥、 防治病虫害及采收期的选择, 为生产提供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紫苏良种的种 植技术。 采用本发明的种植方法, 能有效减少病 虫害的发生、 增加紫苏叶产量, 对提高紫苏种植 的经济效益有重要意义。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11页 附图1页 CN 109076893 A 2018.12.25 CN 109076893 A 1.一种紫苏良种的种植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如下步骤: 1)选种与预处理: 选取颗粒饱满、 无机械损伤的紫苏良种的种。

3、子, 用拌种剂拌种后晾干 备用; 2)整地与施基肥: 选择微酸性、 含腐殖质高的壤土或疏松肥沃的沙壤土, 排灌条件好、 光照充足的地块进行育苗, 翻耕、 耙细整平, 施用肥料; 3)育苗、 移栽: 2月20日至3月10日, 对苗床浇水, 将种子撒播在苗床上并覆盖地膜, 出苗 后揭膜, 幼苗长到两对叶片时进行移栽, 按株距30cm、 行距60cm移栽, 栽后及时浇水; 4)田间管理: 移栽成活后除草; 施用N/P/K混合肥料; 及时浇水或排水; 5)病虫害防治: 病害: 可喷施80-120g/亩阿米达或22-23g/亩烯肟嘧菌酯防治紫苏锈病; 或喷施 130-140g/亩宁南霉素或220-225。

4、g/亩羟烯吗啉胍防治紫苏病毒病; 或喷施80-140g/亩的 噻菌铜和40-70g/亩的琏霉素处理斑枯病; 虫害: 虫害发生前, 喷施生物源杀虫剂0.6(m/V)苦参碱2500倍液、 8000IU/ L苏云 金杆菌1800倍液预防虫害; 蚜虫发生时, 喷施20(m/V)吡虫啉7500倍液; 其中, 喷施药剂21天后方可采收紫苏叶; 6)采收: 6月21日至6月30日可进行紫苏第一次采收, 主要采收主枝老叶及部分侧枝叶 片; 7月21日至8月10日进行第二次采收, 主要采收侧枝叶片及新长主枝叶片; 阴干采取的叶 片, 获得苏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种植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4)所述N/。

5、P/K混合肥料, 按重量份 数计, 包含: N肥40-50份, P肥1.2-1.8份, K肥2-2.5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种植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4)所述N/P/K混合肥料, 按重量份 数计, 包含: N肥45份, P肥1.5份, K肥2.25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种植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4)所述N/P/K混合肥料用量为45- 55kg/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种植方法, 其特征在于, 5-8月施用叶面肥, 所述叶面肥包含 Ca、 Zn、 Mo、 Cu营养元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胺鲜脂的一种或多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种植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5)所述。

6、阿米达的用量为111.2g/ 亩, 烯肟嘧菌酯的用量为22.2g/亩。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种植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5)所述防治紫苏病毒病喷施羟 烯吗啉胍222.3g/亩。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种植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2)所述肥料为农家肥、 复合肥、 尿 素的一种或多种。 9.一种用于紫苏种植的N/P/K混合肥料, 其特征在于, 所述混合肥料按重量份数计, 包 含: N肥40-50份, P肥1.2-1.8份, K肥2-2.5份; 其中, 所述氮肥为尿素(N46.5); 磷肥为过磷酸钙(P2O512); 钾肥为过硫酸钾 (K2O50)。 权 利 要 求 书 1/2 页 2 C。

7、N 109076893 A 2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混合肥料, 其特征在于, 所述混合肥料, 按重量份数计, 包含: N肥45份, P肥1.5份, K肥2.25份。 权 利 要 求 书 2/2 页 3 CN 109076893 A 3 一种紫苏良种的种植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中药种植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紫苏良种的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on)别名苏麻、 白苏, 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 物, 全国广泛分布。 紫苏具有降气消痰、 平喘润肠等功效, 属于第一批被中国卫生部确定的 既是食品又具有医药保健功能的药用植物。

8、, 广泛应用于医药、 保健食品、 食品添加。 0003 本发明所指紫苏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新品系, 药用部位为成熟叶, 其挥发油 含量显著高于市售紫苏叶药材挥发油含量, 内含紫苏醛、 紫苏醇、 薄荷酮、 薄荷醇、 丁香油 酚、 白苏烯酮等, 具有挥发油含量高, 口感好, 产量较高的特点。 鲜叶挥发油含量高达5.08 (按干叶计算挥发油含量达2.7)。 远高于2015年版 药典 干叶挥发油含量0.4的标准。 为我国传统发汗、 镇咳、 芳香性健胃利尿剂, 有镇痛、 镇静、 解毒, 治感冒等作用, 为太极藿香 正气液主要原料之一。 0004 目前栽培紫苏品系在生产上主要存在苏叶产量低、 病害发生严。

9、重等问题, 极大影 响商品紫苏叶产量和质量, 农户种植积极性受挫。 紫苏生产中常见病虫害为缩叶病、 斑枯 病、 锈病、 蚜虫、 造桥虫等, 目前尚无针对紫苏良种的提高产量、 减少病虫害的种植方法。 0005 因此开发一种紫苏良种的种植方法, 开发紫苏优质种植技术, 通过合理密植、 施 肥、 采收期的选择, 提高紫苏叶亩产量, 对提高紫苏的经济效益有重要意义。 同时开展紫苏 基地生产和管理中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其综合防控措施研究, 为紫苏生产合理用农药提供指 导。 发明内容 0006 有鉴于此,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紫苏良种的种植方法, 其能够减少紫苏生 长过程中病虫害的发生并提高紫苏叶产量及质。

10、量。 0007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0008 一种紫苏良种的种植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0009 1)选种与预处理: 选取颗粒饱满、 无机械损伤的紫苏良种的种子, 用拌种剂拌种后 晾干备用; 0010 2)整地与施基肥: 选择微酸性、 含腐殖质高的壤土或疏松肥沃的沙壤土, 排灌条件 好、 光照充足的地块进行育苗, 翻耕、 耙细整平, 施用肥料; 0011 3)育苗、 移栽: 2月20日至3月10日, 对苗床浇水, 将种子撒播在苗床上并覆盖地膜, 出苗后揭膜, 幼苗长到两对叶片时进行移栽, 按株距30cm、 行距60cm移栽, 栽后及时浇水; 0012 4)田间管理: 001。

11、3 移栽成活后除草; 0014 施用N/P/K混合肥料; 0015 及时浇水或排水; 说 明 书 1/11 页 4 CN 109076893 A 4 0016 5)病虫害防治: 0017 病害: 可喷施80-120g/亩阿米达或22-23g/亩烯肟嘧菌酯防治紫苏锈病; 或喷 施130-140g/亩宁南霉素或220-225g/亩羟烯吗啉胍防治紫苏病毒病; 或喷施80-140g/亩 的噻菌铜和40-70g/亩的琏霉素处理斑枯病; 0018 虫害: 虫害发生前, 喷施生物源杀虫剂0.6(m/V)苦参碱2500倍液、 8000IU/ L 苏云金杆菌1800倍液预防虫害; 蚜虫发生时, 喷施20(m/V。

12、)吡虫啉7500倍液; 0019 其中, 喷施药剂21天后方可采收紫苏叶; 0020 6)采收: 6月21日至6月30日可进行紫苏第一次采收, 主要采收主枝老叶及部分侧 枝叶片; 7月21日至8月10日进行第二次采收, 主要采收侧枝叶片及新长主枝叶片; 阴干采取 的叶片, 获得苏叶。 0021 本发明探索了紫苏良种的种植密度, 结果株距30cm x 60cm时紫苏叶产量最高。 0022 本发明探索了获得紫苏叶高产量的N/P/K混合肥料中N/P/K肥的用量。 0023 作为优选的方案, 步骤4)所述N/P/K混合肥料, 按重量份数计, 包含: N肥40-50份, P 肥1.2-1.8份, K肥2。

13、-2.5份。 0024 其中, 氮肥指尿素(N46.5); 磷肥指过磷酸钙(P2O512); 钾肥指过硫酸钾 (K2O50)。 0025 进一步, 所述N/P/K混合肥料, 按重量份数计, 包含: N肥45份, P肥1.5份, K肥2.25 份。 0026 作为优选的方案, 步骤4)所述N/P/K混合肥料用量为45-55kg/亩。 0027 进一步, 本发明施用化肥具体为: 每亩施用N肥45kg, P肥1.5kg, K肥2.25kg。 0028 除土壤施用肥料外, 本发明还探索了叶面肥对紫苏叶产量的影响: 叶面喷施Ca、 Zn、 Mo、 Cu营养元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胺鲜脂可显著提高紫苏叶的产量。

14、, 而B元素、 市售多微 量元素叶片复合肥喷施后紫苏叶产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喷施市售多海藻激动素叶片复合 肥后, 紫苏叶产量还显著降低。 0029 作为优选的方案, 本发明的种植方法中, 于5-8月施用叶面肥, 所述叶面肥包含Ca、 Zn、 Mo、 Cu营养元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胺鲜脂的一种或多种。 0030 进一步, 上述叶面肥每15天施用一次。 0031 本发明开展了紫苏基地生产和管理中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其综合防控措施研究, 为 紫苏生产合理用农药提供指导。 0032 本发明所用田间病害防治药剂阿米达、 烯肟嘧菌酯, 宁南霉素、 羟烯吗啉胍、 反病毒, 噻菌铜、 琏霉素对锈病、 病毒病、 斑。

15、枯病有各自较好的防效, 但防治效果各不相同。 本发明探索得到对紫苏良种的锈病、 病毒病、 斑枯病效果较好的药剂及施用量: 可喷施80- 120g/亩阿米达或22-23g/亩烯肟嘧菌酯防治紫苏锈病; 或喷施130-140g/亩宁南霉素或 220-225g/亩羟烯吗啉胍防治紫苏病毒病; 或喷施80-140g/亩的噻菌铜和40-70g/亩的琏 霉素处理斑枯病; 0033 通过相同药剂不同浓度处理的试验发现, 利用市售农药防治新植物病害时, 应参 考建议用药浓度重新设置处理浓度才能达到最佳防治效果。 本发明使用的一些药剂即存在 建议用药浓度无效而增加浓度后有效的范例, 如按照建议浓度喷施60吡蚜酮后部。

16、分小区 蚜虫有虫株率不减反增的现象, 后期加大用药量后虫害得到有效控制。 本发明防治虫害的 说 明 书 2/11 页 5 CN 109076893 A 5 方法: 虫害发生前, 喷施生物源杀虫剂0.6(m/V)苦参碱2500倍液、 8000IU/ L苏云金杆菌 1800倍液预防虫害; 蚜虫发生时, 喷施20(m/V)吡虫啉7500倍液; 小造桥虫发生时, 喷施 40(m/V)氯虫噻虫嗪1000倍液。 0034 作为优选的方案, 上述阿米达的用量为111.2g/亩, 烯肟嘧菌酯的用量为22.2g/ 亩。 0035 作为优选的方案, 上述防治紫苏病毒病喷施羟烯吗啉胍222.3g/亩。 0036 作。

17、为优选的方案, 步骤2)所述肥料为农家肥、 复合肥、 尿素的一种或多种。 0037 进一步, 上述肥料具体为: 农家肥1000-1500kg/亩或复合肥、 尿素各20-40kg/亩。 0038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紫苏种植的N/P/K混合肥料, 其有助于紫苏 叶产量增加。 0039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0040 一种用于紫苏种植的N/P/K混合肥料, 其按重量份数计, 包含: N肥40-50份, P肥 1.2-1.8份, K肥2-2.5份; 0041 其中, 所述氮肥为尿素(N46.5); 磷肥为过磷酸钙(P2O512); 钾肥为过硫酸 钾(K2O50)。 00。

18、42 作为优选的方案, 所述混合肥料, 按重量份数计, 包含: N肥45份, P肥1.5份, K肥 2.25份。 0043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紫苏良种的种植方法, 开发紫苏优质 种植技术, 通过合理密植、 施肥、 采收期的选择, 提高紫苏叶亩产量, 对提高紫苏的经济效益 有重要意义。 同时开展紫苏基地生产和管理中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其综合防控措施研究, 为 紫苏生产合理用农药提供指导。 附图说明 0044 图1为实施例1中亩产量与种植密度的关系。 0045 图2为实施例1中单株产量与种植密度的关系。 具体实施方式 0046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19、 优选实施例中未注明具 体条件的实验方法, 通常按照常规条件, 所举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对本发明的内容进行说 明, 但并不是本发明的内容仅限于所举实施例。 所以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上述发明 内容对实施方案进行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 仍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047 供试品种为紫苏良种TJ-9。 0048 试验在太极集团中药材种植研究中心紫苏种植基地-重庆市涪陵区百胜镇红花村 进行。 该地为页岩发育的紫色砂壤土, 土壤pH为4.8, 有机质含量5.8g/kg, 全氮0.485g/kg, 全磷1.90g/kg, 全钾13.4g/kg, 碱解氮59.2g/kg, 有效磷5.9g/kg, 速效钾11。

20、3g/kg。 0049 其中: 氮肥指尿素(N46.5); 磷肥指过磷酸钙(P2O512); 钾肥指过硫酸钾 (K2O50)。 0050 实施例1合理密植 0051 1.方法 说 明 书 3/11 页 6 CN 109076893 A 6 0052 按不同种植密度进行紫苏栽培, 分别测定产量, 对紫苏不同种植密度下产量进行 研究, 同时观察不同密度下紫苏发病情况、 发病程度, 并作相关记录。 合理密植有利于高产, 充分考虑农事操作方便与栽种效率, 探讨紫苏最佳种植密度, 研究结果为紫苏产业化种植 提供科学依据。 0053 2.实验设计 0054 采用多因素随机区组试验, 试验设行距三个水平: 。

21、A1为50cm, A2为60cm, A3为70cm; 株距三个水平: B1为20cm, B2为30cm, B3为40cm, 共设9个不同株行距配置方式处理(表1)。 每 个处理3次重复, 共27个小区, 随机区组排列, 每小区面积20m2(4m5m)。 于2016年2月16日 将种子均匀撒于湿润苗床, 薄膜, 7-10d出苗。 4月上旬苗高15cm时选阴天或晴天下午移栽, 移栽后中耕除草施肥, 各处理栽培管理措施一致。 0055 表1种植密度实验设计 0056 序号处理种植密度(株/亩)序号处理种植密度(株/亩)序号处理种植密度(株/亩) 1A1B166604A2B155507A3B14757。

22、 2A1B244405A2B237008A3B23171 3A1B333306A2B327759A3B32378 0057 紫苏移栽后一个月开始, 每10天各小区随机选择5株调查地上部分性状特征, 采集 整株叶片并测定鲜叶重, 含水率、 叶面积、 开花率及病虫害情况。 0058 3.实验结果 0059 1)农艺性状 0060 字母表示差异显著, 下同。 0061 表2不同株行距互作的紫苏生长和产量性状 0062 0063 同一行距, 不同株距处理下, 株高随着株距的增大面增大; 各个株行距处理下主茎 叶片数在12-18片之间, 行株距均大的处理主茎叶片数较行株距均小者, 但差异不显著; 行 株。

23、距较小的处理1的一级分枝较少, 显著低于行株距较大的处理, 行株距为70cm40cm处理 的一级分枝数最多, 平均达到18个分枝数。 同一行距, 不同株距条件下, 单株叶产量随着株 距的增大而增大, 达到33.98g/株; 各个行株距对叶片含水量较小, 含水量为78。 株行距对 最大单叶重量及最大单叶面积影响较大, 总体变化趋势为株行距较大者最大单叶重量较 高, 高达6.27g/片。 0064 2)产量 0065 不同种植密度紫苏第一次采收量变化见图1, 处理1采收量最大, 达到131.34kg/ 亩, 与其它处理差异显著; 处理9采收量值最小, 不足70kg/亩, 而处理4和处理5的采收量仅。

24、 说 明 书 4/11 页 7 CN 109076893 A 7 次于处理1, 二者采收量约120kg/亩, 与基它处理差异显著。 处理5每亩栽种3700株, 而处理4 每亩栽种5550株, 两个处理栽种株数相差1800株, 而采收量几乎相等。 同时, 单株产业量见 图2。 处理1单株采收量最小, 不足20g/株, 处理6和处理9单株产量达到最大。 株距为20cm处 理会影响单株采收量, 其采收量均最低。 由此分析处理5的行株距较处理4更佳。 0066 4.结论 0067 本试验结果表明, 栽种6660株/亩采收量最高, 达131.34kg, 显著高于基它各个处 理, 即行株距为50cm20c。

25、m时采收量最大, 但该处理用种时大, 过密种植费种费时费力, 且 不宜农事操作。 栽种3700株/亩, 行株距为60cm30cm时采收量仅次于栽种6660株/亩处理, 采收量为118.54kg, 且栽种5550株/亩行株距处理的采收量与栽种3700株/亩行株距处理的 采收量相当, 由此可见, 栽种3700株/亩, 即行株距60cm30cm为紫苏栽种的最佳株行距。 0068 实施例2施肥 0069 1.方法 0070 于2016年2月16日播种, 4月7日当幼苗长到2对叶片时, 进行移栽。 田间采用完全随 机区组设计, 3次重复, 每小区面积20m2, 行间距60cm30cm, 加强田间管理, 。

26、保持田间无杂 草。 0071 2.肥料试验设计 0072 1)氮、 磷、 钾肥 0073 以当地紫苏种植户施肥习惯为基础, 设计氮、 磷、 钾肥的正交设计L9(34)试验安 排。 采用正交设计L9(34)安排试验, 3个肥料因素即氮肥、 磷肥、 钾肥, 各因素设3次重复, 共9 个处理。 当紫苏苗移栽成活后, 于2016年4月23日进行施肥。 0074 表3正交试验因素与水平表 0075 0076 表4 L9(34)正交设计 0077 0078 0079 2)钾肥单因素实验 0080 根据对种植地土壤营养元素测定, 钾肥相对缺乏, 特设计钾肥单因素实验, 观察钾 肥对药用紫苏产量影响。 008。

27、1 表5钾肥单因素试验 说 明 书 5/11 页 8 CN 109076893 A 8 0082 0083 3.实验结果 0084 表6施用不同浓度钾肥对紫苏叶产量的影响及其多重比较 0085 钾肥施用水平紫苏亩产量(kg) K190.05c K2100.78b K3102.24b K4113.91a K5100.95b CK86.61c 0086 方差分析显示, 除K1浓度外, 施用其他浓度钾肥下紫苏产量较对照CK(下同)显著 提高。 且在一定范围内随钾肥施用量增加紫苏产量随之提高, 但过量施用对紫苏叶产量继 续提高有抑制作用。 K4浓度钾肥相较其他浓度钾肥对紫苏叶产量的提高有显著差异, 因。

28、此 涪陵紫苏单独施用钾肥最佳用量为K4(10.64kg/亩)。 0087 表7不同N、 P、 K配比对紫苏叶产量的影响 0088 0089 方差分析可以得出: N、 P、 K肥对产量影响均较大(P0.05), 从试验数据可知在N P K(313)水平下紫苏叶片产量最高, 为本实验的最佳施肥量。 0090 4.结论 0091 实验证明, 生产上施用单因素K肥后产量有明显提高, 但较施用NPK复合肥产量稍 低, 且K肥售价高于复合肥1.5-2倍, 因此推荐生产上施用NPK复合肥有利于提高紫苏产量。 N、 P、 K复合肥(313)水平下紫苏叶片产量最高, 其比例为35 1 4, 即每亩施用N肥45k。

29、g, P肥 1.5kg, K肥2.25kg, 在惯用施肥量的基础上需增加氮肥和钾肥。 0092 实施例3叶面肥 0093 1.方法 0094 6个处理组, 1个对照组, 每组3次重复, 共21个小区, 每个小区面积20m2。 2016年3月 播种育苗, 待苗高10-15cm移栽至大田进行常规管理。 2016年5-8月, 每隔15天选择阴天分别 适量喷施各叶面肥。 0095 表8叶面肥实验 说 明 书 6/11 页 9 CN 109076893 A 9 0096 处理种类单次施用量 15Ca2.8mg/m2 16Zn4.0mg/m2 17Cu5.5mg/m2 18B2.2mg/m2 19Mo1.。

30、7mg/m2 20多微量元素复合肥市售产品指导用量 21多海藻激动素复合肥市售产品指导用量 22胺鲜脂市售产品指导用量 23CK(清水)250g/m2 0097 2.实验结果 0098 表9喷施不同营养元素对紫苏叶产量的影响 0099 营养元素种类紫苏叶亩产量(kg) Ca元素126.58a zn元素119.86ab Mo元素115.10bc Cu元素106.62c 胺鲜脂96.02d B元素90.22de 多微量元素叶片复合肥87.09e CK86.61e 多海藻激动素叶片复合肥76.32f 0100 方差分析显示, 叶面喷施Ca、 Zn、 Mo、 Cu营养元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胺鲜脂可显著 。

31、提高紫苏叶的产量, 而B元素、 市售多微量元素叶片复合肥喷施后紫苏叶产量与对照无显著 差异, 喷施市售多海藻激动素叶片复合肥后, 紫苏叶产量还显著降低。 目前市售的叶片复合 肥多用于叶类蔬菜, 无中药材专用叶面喷施复合肥, 配方不适合中药材紫苏的生长。 0101 实施例4病虫害防治 0102 1、 材料 0103 电子显微镜、 电子秤(精确到0.001g)、 叶面积仪、 小型称、 尺子、 培养皿、 玻片、 刀片 等, 化学药剂(见表10)。 0104 表10病虫害防治药剂 0105 序号药剂类型含量、 有效成分备注 1水剂8宁南霉素主要防治病毒病 2水剂0.0001羟烯腺嘌呤、 10盐酸吗啉胍。

32、主要防治病毒病 3悬浮剂/水悬浮剂20噻菌铜主要防治病毒病 4可湿性粉剂琏霉素主要防治病毒病 说 明 书 7/11 页 10 CN 109076893 A 10 5悬浮剂/水悬浮剂250g/L嘧菌酯主要防治病毒病 6水分散粒剂20烯肟菌酯、 25氟嘧菌酯主要防治病毒病 7水剂苦参+丁子香+病毒基因Mn+Zn100g/L主要防治病毒病 8水剂8000IU/ L苏云金杆菌主要防治刺吸式害虫 9乳油20吡虫啉主要防治刺吸式害虫 10悬浮剂60吡蚜酮主要防治刺吸式害虫 11可湿性粉剂40氯虫噻虫嗪主要防治刺吸式害虫 0106 2.方法 0107 1)病害 0108 分别对紫苏锈病、 病毒病和斑枯病进行。

33、了防治实验。 0109 施药方法: 按照实验安排配药, 统一采用同一型号的喷雾器进行施药。 第一次施药 后间隔7-10天, 连续施药2次。 每个处理(3个小区)喷药液量7.5升。 0110 调查方法、 时间及频率: 每个小区内紫苏全部调查, 统计发病率, 第一次和第二次 施药后10-15天开始调查。 0111 2)虫害 0112 针对蚜虫进行了防治实验。 0113 表11虫害防治田间处理 0114 0115 说 明 书 8/11 页 11 CN 109076893 A 11 0116 60吡蚜酮*按推荐量配比首次施药后蚜虫数量不减反增, 第二次施药时每小区 用量增加0.15g。 0117 施药。

34、时间: 第一次施药时间为发现蚜虫危害后的第10天(5月19日), 到首次全面采 收完成共进行2次施药, 第二次施药时间为5月30日, 每次施药后5-7天观察田间防治效果。 0118 害虫监测: 根据前期调查基础发现, 危害紫苏的害虫主要为刺吸式害虫(蚜虫), 因 此田间调查和防治措施主要对蚜虫开展。 自紫苏移栽后开始10天调查一次, 到首次全面采 收结束。 0119 3.实验结果 0120 1)病害 0121 锈病 0122 表12不同药剂处理紫苏锈病田间防治 0123 0124 阿米达悬浮剂和烯肟嘧菌酯水分分散剂两种农药均可控制紫苏锈病, 降低其发 病率。 用88.9g/亩、 111.2g/。

35、亩的阿米达和22.2g/亩的烯肟嘧菌酯对紫苏锈病的防治效果 较好, 其防效分别为67.24、 69.80、 70.58。 0125 病毒病 0126 表13不同药剂处理紫苏病毒病田间防治 0127 0128 可以看出, 3种药剂均能防治紫苏病毒病。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随着宁南霉素用药 量的增加, 紫苏病毒病的发病率逐渐降低, 用药量为139.0g/亩时效果最佳, 其防效达 82.03。 而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羟烯吗啉胍水剂对紫苏病毒病的防效随用药量的增加而 降低, 用药量为222.3g/亩时, 其防效高达84.53。 用166.5g/亩的反病毒药液处理紫苏病 毒病的防效为68.16。 012。

36、9 斑枯病 0130 表14不同药剂处理紫苏斑枯病田间防治 说 明 书 9/11 页 12 CN 109076893 A 12 0131 0132 用噻菌铜悬浮剂和琏霉素可湿性粉剂处理紫苏, 均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治紫苏斑枯 病。 用133.4g/亩的噻菌铜和66.7g/亩的琏霉素处理的效果相对较好且无显著差异, 其防效 分别为37.50和38.89。 0133 2)虫害 0134 表15不同杀虫剂防治蚜虫田间试验效果 0135 0136 各药剂防治效果依次为: 20吡虫啉40氯虫噻虫嗪8000IU/ L苏云金杆菌 60吡蚜酮。 首次施用60吡蚜酮后部分小区蚜虫有虫株率不减反增, 高于对照, 其可。

37、能 存在的原因为: 紫苏对本次选择的药剂吸收量与厂商药剂实验所用品种推荐施用量有所不 同, 或推荐用药量较低, 不能起到杀灭害虫的作用, 通过后期加大用药量后虫害得到有效控 制。 0137 喷施20吡虫啉对蚜虫有最优的防治效果。 0138 实施例5采收期 0139 1.方法 0140 于4月初紫苏移栽20天后开始, 4-9月每隔15天采集一次样品。 每次采集健康植株 整株(包括地上、 地下部分)1.5kg以上鲜样(至少10株)。 当出现幼叶皱缩、 变小等病状植株, 同时采集。 0141 2.结果 0142 表16紫苏生长情况表 0143 采集次数采样时间株高(cm)主枝叶片数(片)侧枝数侧枝叶。

38、片数(片) 12016.04.2312.96.700 22016.05.0829.413.65.021.7 32016.05.2360.416.47.444.8 42016.06.09119.116.010.252.8 52016.06.24119.417.211.265.2 62016.07.09162.416.512.271.2 72016.07.24186.416.814.599.7 说 明 书 10/11 页 13 CN 109076893 A 13 82016.08.08200.816.214.696.9 92016.08.23209.615.214.796.1 102016.09.。

39、08212.714.414.295.7 112016.09.23237.114.714.996.0 0144 可以看出, 紫苏的株高从苗期到盛花期持续增高, 株高可达2.37米; 主枝叶片数在 6月已较多, 在6下旬达到最多, 此时可进行紫苏第一次采收, 主要采收主枝老叶及部分侧枝 叶片。 侧枝数、 侧枝叶片数在7月下旬到最大量, 后不再持续增加, 在8月后逐渐掉落、 减少, 采收期过晚将影响紫苏叶产量。 第二次采收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上旬, 主要采收侧枝叶片及 新长主枝叶片。 0145 综上, 本发明探索了合理密植、 施肥、 防治病虫害、 采收期等紫苏良种种植的关键 因素, 本发明提出的紫苏良种的种植方法, 有助于提高紫苏叶产量、 质量, 对提高紫苏的经 济效益有重要意义。 0146 最后说明的是,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 尽管参照较 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可以对本发明的技 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 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 其均应涵盖在本 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说 明 书 11/11 页 14 CN 109076893 A 14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1/1 页 15 CN 109076893 A 1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