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浅表性静脉炎的外敷中药.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治疗浅表性静脉炎的外敷中药.pdf(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727641 A (43)申请公布日 2012.10.17 CN 102727641 A *CN102727641A* (21)申请号 201210242195.1 (22)申请日 2012.07.13 A61K 36/756(2006.01) A61K 9/06(2006.01) A61P 9/14(2006.01) A61P 7/02(2006.01) A61P 29/00(2006.01) A61K 33/06(2006.01) (71)申请人 孙红梅 地址 264300 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成山大道 东段 101 号荣成市中医院 (72)发明人 孙红梅 (。
2、54) 发明名称 一种治疗浅表性静脉炎的外敷中药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浅表性静脉炎的外敷中 药, 属于中药领域, 它是以中药 : 黄柏、 煅石膏、 桂 枝、 川芎、 艾叶、 川牛膝六味中药为原料制成的外 敷药剂。具有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 通络止痛的功 效。其组分药源广, 配制简便, 能在短时间缓解因 浅表性静脉炎引起的疼痛红肿, 疗效显著, 药性平 和, 对皮肤无副作用。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2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2 页 1/1 页 2 1. 一种治疗浅表性静脉炎的外敷中药。
3、, 其特征在于 : 其制成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其 重量份配比为 : 黄柏 30 50 份、 煅石膏 20 40 份、 桂枝 10 30 份、 川芎 10 30 份、 艾叶 10 30 份、 川牛膝 10 30 份。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治疗浅表性静脉炎的外敷中药, 其特征在于 : 其制成有 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其重量份配比为 : 黄柏 40 份、 煅石膏 30 份、 桂枝 20 份、 川芎 20 份、 艾 叶 15 份、 川牛膝 15 份。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727641 A 2 1/2 页 3 一种治疗浅表性静脉炎的外敷中药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药物配。
4、方领域, 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治疗浅表性静脉炎的外敷中 药。 背景技术 0002 浅表性静脉炎是血栓性静脉炎的一种, 是常见的外科疾病。浅表性静脉炎可以发 生于身体上的各个部位, 通常多发于四肢, 其次是胸腹壁, 少数呈游走性发作。 另外, 随着在 静脉输液中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PICC) 置管技术的应用, 很多患者因为 PICC 置管并发静脉 炎, 其发病率较高, 在 3.1%-24% 之间。表现为沿静脉走行出现节索状炎性表现, 触痛明显。 本病有复发倾向, 复发的病变可能发生于原来的静脉或其他的静脉, 受累区域显示有慢性 炎症征象, 应引起重视。 临床上通常采用喜疗妥软膏、 如意黄金散湿敷静。
5、脉走行处皮肤等方 法预防治疗浅表性静脉炎, 存在着治疗效果不理想的不足。 0003 中医认为, 浅表性静脉炎属于中医的血痹、 脉痹、 肿胀、 血瘀的范畴。发病时, 浅静 脉为一硬索条, 可有自发痛、 触痛或牵拉痛, 一般称为 “脉痹” , 沿浅静脉走行及其周围组织 突发色红、 肿胀、 灼热、 疼痛, 待红肿疼痛渐消后, 局部可触及硬条索状物, 且伴有色素沉着, 或有微热和轻痛, 属静脉曲张并发者, 多称为 “恶脉” ; 无静脉曲张病史者, 可称为 “血瘀” 。 0004 根据中医理论, 本发明针对浅表性静脉炎的发病机理, 以活血化瘀、 清热解毒、 通 络止痛为治则, 进行辩证配伍组方, 达到标。
6、本兼治的目的。 发明内容 0005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本发明提供一种配制方便、 药源广、 成本低、 疗效显 著、 作用可靠、 无副作用的治疗浅表性静脉炎的外敷中药。 0006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 一种治疗浅表性静脉炎的外敷中药, 其特征在于 : 其制成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其重量份配比为 : 黄柏3050份、 煅石膏20 40 份、 桂枝 10 30 份、 川芎 10 30 份、 艾叶 10 30 份、 川牛膝 10 30 份。 0007 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是 : 一种治疗浅表性静脉炎的外敷中药, 其特征在于 : 其 制成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其重量份配比为 : 。
7、黄柏 40 份、 煅石膏 30 份、 桂枝 20 份、 川芎 20 份、 艾叶 15 份、 川牛膝 15 份。 0008 本发明的外敷中药是在传统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 精选药物组方。本方中 采用黄柏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为主药 ; 煅石膏收湿生肌 ; 佐药桂枝温通经络 ; 川芎活血化 瘀, 通络止痛 ; 艾叶温通血脉助佐药发挥作用 ; 川牛膝既可以活血又可引药下行直达病所, 使瘀滞得祛, 脉络得通, 则病可愈。本发明外敷中药的组分均采用天然的中药原料, 其配制 简便、 药源广、 成本低, 不给患者增加负担及创伤。 0009 本发明遵循中医的处方用药原则, 将上述药材原料共研细末, 过 。
8、100 目筛, 以凉开 水调成膏状, 敷患处, 每日换药 2 次。其疗效显著, 对身体无任何毒副作用。 说 明 书 CN 102727641 A 3 2/2 页 4 具体实施方式 0010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0011 实施例 1 一种治疗浅表性静脉炎的外敷中药, 其制成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其重量配比为 : 黄 柏 40g、 煅石膏 30g、 桂枝 20g、 川芎 20g、 艾叶 15g、 川牛膝 15g。 0012 实施例 2 一种治疗浅表性静脉炎的外敷中药, 其制成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其重量配比为 : 黄 柏 30g、 煅石膏 40g、 桂枝 15g、 川芎 30g、 艾。
9、叶 20g、 川牛膝 20g。 0013 实施例 3 一种治疗浅表性静脉炎的外敷中药, 其制成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其重量配比为 : 黄 柏 35g、 煅石膏 25g、 桂枝 25g、 川芎 10g、 艾叶 10g、 川牛膝 30g。 0014 实施例 4 一种治疗浅表性静脉炎的外敷中药, 其制成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其重量配比为 : 黄 柏 45g、 煅石膏 20g、 桂枝 10g、 川芎 25g、 艾叶 30g、 川牛膝 10g。 0015 实施例 5 一种治疗浅表性静脉炎的外敷中药, 其制成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其重量配比为 : 黄 柏 50g、 煅石膏 35g、 桂枝 30g、 川芎 15g。
10、、 艾叶 25g、 川牛膝 25g。 0016 一种治疗浅表性静脉炎的外敷中药, 临床疗效总结 : 一、 一般性资料 : 本外敷中药应用于临床观察病例 56 例, 男性 24 例, 女性 32 例, 年龄 15 60 岁。 0017 二、 用法用量 : 外敷中药的组分用量根据患者的体重、 年龄及症状酌情增减。应用 时, 将上述药材原料共研细末, 过 100 目筛, 以凉开水调成膏状, 贴敷患处, 每日早、 晚各换 药 1 次。 0018 三、 疗效评定标准 : (1) 治愈 : 皮肤红肿热痛消失, 筋脉硬索结节消退 ; (2) 好转 : 皮肤红肿热痛消失, 筋脉硬索或结节未完全消退 ; (3)。
11、 无效 : 筋脉红肿继续蔓延游走。 0019 四、 治疗效果 : 该临床观察病例中, 贴敷 5 15 天, 治愈 40 例, 好转 14 例, 无效 2 例, 有效率达 96.4%, 治愈率达 71.4%。治疗期间未发生毒副作用。 0020 五、 典型病例 : 病例 1 : 杨某, 男, 54 岁。静脉输液后, 沿浅静脉走行突然发生红肿、 灼热、 疼痛, 出现条索状物。 采用本发明的外敷中药贴敷患处3日, 疼痛大减 ; 继续贴敷患处7日, 红肿热痛消失, 筋脉硬 索消退, 治愈。 0021 病例 2 : 刘某, 女 ,45 岁。患肢局部红肿, 疼痛, 行走时加重, 可触及痛性索状硬条或串珠样结 节。采用本发明的外敷中药贴敷患处 5 日, 疼痛大减 ; 继续贴敷患处 5 日, 患肢红肿热痛消 失, 索状硬条或结节未完全消退 ; 继续贴敷患处 5 日, 筋脉硬索消退, 治愈。 说 明 书 CN 102727641 A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