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投电视框架组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将涉及背投电视的框架组合装置{frame coupling forprojection television},具体说,它是一种不需要如螺丝等的额外固定手段,组合容易而且坚固的背投电视框架组合装置。
背景技术
图1a是在传统的背投电视框架组合装置中,示出框架部的解剖立体图。它由下列部分构成。即,设有框架(30);设有一个将屏幕(10)组合到框架上的托架(20);设有一个将框架组合到背投电视上的组合装置(50)。
更详细的说明如下。框架(30)将形成背投电视的外观。在正面的内壁设有用于与托架(20)进行固定的支柱(31);在侧面的内壁上设有一个把组合装置(50)固定到框架(30)的组合装置固定部(32)。
托架(20)将把形成画面的屏幕(10)组合到框架(30)。为了不损伤屏幕(10),要以加压来进行结合。为此,托架(20)做成“Z”字型板状,而弯折的一端通过形成在一定位置上的螺丝孔(21),以螺丝(40)固定的方式被固定到支柱(31)。托架(20)和支柱(31)的结合,将在托架(20)的另一端形成一个压力;而屏幕(10)将利用该压力被组合到框架(30)。
组合装置(50)形如炮弹,在其中心设有固定螺丝用的螺丝孔。它将组合到框架(30)的组合装置固定部(32),而且最终将组合到背投电视地前壳上。
其组合状态如图1b所示。该图示出了在传统的背投电视框架组合装置中,框架部与前壳的结合状态。由图可知,通过用螺丝或者螺栓固定组合装置(50)与在前壳(60)上形成的组合槽(61)来组合框架与前壳。
图2示出了整体的组合过程。由图可知,先把装有屏幕(10)的框架(30)安装到背投电视的前壳(60),然后对准框架组合装置(50)与前壳(60)的组合槽(61),再用螺丝等来进行组合。
但是,这种组合方式如果螺丝拧得紧,或者拧得不紧,那么将会发生侧面结合部位张开的现象。这种张开的现象不仅降低外观质量,还通过张开的缝隙射进光线,去妨碍背投电视内部的光学系统,从而会降低画面的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开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机体组合之后不会产生屏幕张开的现象,而且组合简便的背投电视框架组合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包括有一个框架,设有一个向屏幕施加压力,并使屏幕固定到框架上的托架,其特征在于它设有一个框架部,在该框架部上设有一个带有垂直于屏幕的槽或者突起的第一结合装置,该结合装置与托架组合;设有一个前壳部,在该部上与第一结合装置相对应地设置一个带有挂钩或者槽的第二结合装置。
另外,还有一种本发明的背投电视框架组合装置,它具有如下的另一结构特征,它包括有一个框架,设有一个向屏幕施加压力,并使屏幕固定到框架上的托架,其特征在于它设有一个框架部,在该框架部上设有一个带有垂直于屏幕的槽或者挂钩的第一结合装置,该结合装置与托架组合;设有一个前壳部,设有一个组合到前壳前面的托座,在前壳部上设置一个带有挂钩或者槽的第二结合装置,该结合装置组合到托座上,并与第一结合装置组合。
在这里,第一结合装置和第二结合装置,最好设置印章体形状的结合体,或者与各个结合体相对应地设置防脱的蘑菇状结合槽,上述的结合体与槽结合之后,将不会脱离。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背投电视框架组合装置是由设有第一结合装置的框架部,和设有第二结合装置的前壳构成;其中,第一结合装置带有一定形状的挂钩或者槽;而第二结合装置则带有与挂钩或者槽相对应的槽或者突起。根据这种结构,只要将框架部推入机壳部就能去完成结合的过程。
由于这种结合非常容易,因而能提高生产效率;另外,结合之后由于不断地增加适当的结合力,因而能防止由于过分拧紧造成的张开现象和由于拧的太松造成的张开现象。另外一个长处是在外观上由于不需要用来连接框架部与前壳的槽等结构,所以能提供一个美丽的外观。
【附图说明】
图1a是在传统的背投电视框架组合装置中,示出框架部的解剖立体图。
图1b是在传统的背投电视框架组合装置中,示出框架部与前壳结合的状态略图。
图2是传统背投电视框架组合装置的组合过程略图。
图3a是本发明,即背投电视框架组合装置的一个实例的解剖立体图。
图3b是本发明,即背投电视框架组合装置的一个实例的平面剖面图。
图3c是本发明,即背投电视框架组合装置的一个实例的第二组合装置剖面图。
图3d是本发明,即背投电视框架组合装置的一个实例的前壳解剖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即背投电视框架组合装置的一个实例的组合过程略图。
附图主要部分的符号说明:
10,110:屏幕 20,120:托架
21,121:螺丝孔 30,130:框架
31,131:支柱 32:组合装置固定部
40,140:固定螺 50:组合装置
60,180,180′:前壳 61:组合槽
110:屏幕 120托架
130:框架 131:支柱
160:第一结合装置 161:机架
162:挂钩 162:结合体
171:支架 172:第二结合装置
172:第二结合装置 172a:防脱挂钩
180:前壳 181:托座支撑台(181)
183:支撑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3a是本发明,即背投电视框架组合装置的一个实例的解剖立体图。图3b是平面剖面图。
由图3a可知,本实例的背投电视框架组合装置由下列的部分构成。即,设有一个框架(130);设有一个向屏幕(110)施加压力,并使其固定到框架(130)上用的托架(120);设有一个框架部,组合在托架(120)上,并具有垂直于屏幕(110)的槽或者挂钩形状的第一结合装置(160),该结合装置能与托架(120)组合;设有一个前壳(180);设有组合到前壳(180)前面的支架(171);设有一个前壳部,具有组合在支架(171)上与第一结合装置(160)结合的挂钩或槽形状的第二结合装置(172)。
更详细地说,框架(130)将形成一个背投电视前部的外观;在内侧设有屏幕(110)和用来在框架(130)上固定该屏幕(110)的托架(120)。另外,在本实例中,在托架(120)上固定着第一结合装置(160);第一结合装置(160)设有印章体形状的结合体(162)和防止结合体(162)脱离的套座(161);形成在上述套座(161)中的孔,用螺丝拧紧的方式固定到托架(120)上。托架(120)将被固定到形成在框架内壁上的支柱(131)上。
前壳(180)将形成一种背投电视后部的外观。在内部装有反射镜等的光学系统。另外,它的前面将与框架组合。为此,在前壳(180)的前面{使用}设置与第一结合装置(160)相对应的第二结合装置(172)。及将第二结合装置(172)结合到前壳(180)上的支架(171)。另外,在前壳(180)上装有支架支撑台(181),因而能牢固地去支撑支架(171)。
第二结合装置(172)是由结合槽构成,该槽对应于第一结合装置(160)的印章体形状结合体(162);具体如图3c所示,当结合槽跟结合体(162)相结合之后,为了防止脱离设有防脱挂钩(172a)。
框架和前壳之间的组合是将框架部推入设有第二结合装置的前壳部来实现的。
图3d是本发明,即背投电视框架组合装置的一个实例的机壳解剖立体图。
由图可知,在固定第二结合装置(172)时,前壳(180′)将不采用额外的支架;为此在前壳(180′)的终端上形成一个结合槽(182)和支撑部(183),以便去固定和支撑第二结合装置(172)。
由于其它事项跟在图3a所示的实例相同,因此将省略说明。
图4是本发明,即背投电视框架组合装置的一个实例的组合过程略图。
如图所示,组合过程是将设有第一结合装置的框架(130)推入到设有第二结合装置的前壳(180)来实现的。
在框架(130)的上方设有挂钩部,因此不需要另外的组合装置;而下端将落在背投电视的机体上,因而将不会产生外观上的和光学上的问题。当然,由于本实例的背投电视框架组合装置,经组装之后无须拧紧螺丝来进行组合,因而也可以在框架的上方及下方安装第一结合装置及第二结合装置来进行组合。
另外,在第二结合装置的防脱挂钩中相结合的第一结合装置结合体,因具有印章体的形状,将会不断地受到指向第二结合装置的力,所以能结合的非常牢固,结合之后将不会发生张开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