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肉鸭细小病毒灭活疫苗,主要涉及疫苗领域。
背景技术
2014年11月以来,我国部分地区肉鸭流行一种以临床症状为鸭喙发育不良,舌头 外露、肿胀、向下弯曲,发病率为10-30%,如无细菌、病毒继发感染,则死亡率一般低于3%。 鸭发病表现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为7~13日龄,症状为站立不稳,蹼外翻,强行驱赶时跛行 或翻滚;第二阶段为21~28日龄,在第一阶段基础上,病鸭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跟不上大 群,呈蹲坐式或侧卧,表现出喙短、舌头外露症状。患病鸭料肉比正常鸭高30%以上,同日龄 出栏体重比正常鸭低20%以上,且发育不整齐,屠宰时易翅膀和腿骨折。禽病专家刁有祥等 最先分离到病原,基因序列鉴定与鹅细小病毒同源性大于98%,与番鸭细小病毒同源性为 77%左右,命名为鸭细小病毒。
该病无疫苗用于预防,常规的抗病毒和抗菌治疗方法基本无效,即使用肉鸭细小 病毒特异性抗体进行治疗,虽然效果较好,但鸭子患病期间料肉比高,且会发生部分死亡, 相应地提高了养殖成本等,屠宰后有喙短舌头外露的肉鸭酮体价格比正常鸭低10%,对鸭 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一种预防肉鸭细小病毒的肉鸭细小病毒灭 活疫苗。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肉鸭细小病毒灭活疫苗,包括种毒、抗原 制备、抗原的鉴定、灭活疫苗制备和疫苗检验,其特征在于,制备抗原之后,进行抗鸭细小病 毒特异性血清制备,对抗原进行无菌和病毒含量检测,无菌检验合格、病毒含量大于等于 10-6.0ELD50/0.1ml的抗原用终浓度为0.2%甲醛于室温灭活24小时,期间振摇3次,每次3分 钟,进行无菌和灭活检验合格,按油相:水相1:1乳化,制成油乳剂灭活疫苗并检验合格,按 如下免疫程序免疫健康鸭20只,用于制备抗鸭细小病毒特异性血清。
首免:腿部肌肉注射油乳剂灭活疫苗0.5ml。
二免:颈部皮下注射油乳剂灭活疫苗1.0ml。
三免:胸部肌肉分点注射油乳剂灭活疫苗1.5ml。
三免结束后21日,宰杀鸭子,收集血液,于4℃、12000rpm离心,分离血清,加入终浓 度为0.1%甲醛于室温灭活24小时,期间振摇3次,每次3分钟,加入过滤除菌,进行无菌合 格,检测鸭细小病毒琼扩抗体效价为1:32,结果同时也说明抗原的免疫原性良好。
进一步,灭活疫苗的制备为灭活抗原加入鸭白细胞介素2,使鸭白细胞介素2终浓 度为5μg/ml,灭活前的鸭细小病毒含量大于等于10-6.50ELD50/0.1ml,分装,2-8℃保存,即为 肉鸭细小病毒白细胞介素2佐剂灭活疫苗。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如下:制备的肉鸭细小病毒白细胞介素2佐剂灭活疫苗于2015 年10月-2015年12月在山东聊城、菏泽等地的8个、曾经发生过该病的肉鸭养殖场进行了临 床预防试验,共计34000羽樱桃谷肉鸭在2日龄进行了免疫,0.5ml/只,至全部鸭出栏,平均 预防保护率96.45%,零星发生肉鸭细小病毒的鸭子按常规治疗方法效果较佳,基本无喙变 短、舌头外露症状出现。
结果说明该疫苗的临床预防效果良好,零星发病的鸭子未能保护可能与接种疫苗 过程中针头刺穿皮肤,导致部分疫苗外流,接种剂量不足。或是本身鸭子为弱雏,机体免疫 反应较差,疫苗接种后保护性抗体产生较低,不足以抵抗野毒感染有关。即使鸭子发生细小 病毒病,由于有部分抗体存在,在采取常规治疗方法时效果也较好,比这些养殖场未免疫过 肉鸭细小病毒白细胞介素2佐剂灭活疫苗以前发病后的治疗效果要好。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第一步种毒
从感染鸭细小病毒的病鸭肝脏中分离、鉴定,经易感鸭胚传代12代获得。
第二步抗原制备
将肉鸭细小病毒种毒用生理盐水20000倍稀释,经尿囊腔接种11日龄易感鸭胚, 0.1ml/胚,收集接种60~120小时死亡鸭胚尿囊液,无菌检验合格,即为抗原,于-40℃保存。 同时取样进行无菌和病毒含量检测。
第三步抗鸭细小病毒特异性血清制备
无菌检验合格、病毒含量≥10-6.0ELD50/0.1ml的抗原用终浓度为0.2%甲醛于室温 灭活24小时,期间振摇3次,每次3分钟,按现行《中国兽药典》进行无菌和灭活检验合格,按 现行《中国兽药典》方法按油相:水相1:1乳化,制成油乳剂灭活疫苗并检验合格,按如下免 疫程序免疫健康鸭20只。
首免:腿部肌肉注射油乳剂灭活疫苗0.5ml。
二免:颈部皮下注射油乳剂灭活疫苗1.0ml。
三免:胸部肌肉分点注射油乳剂灭活疫苗1.5ml。
三免结束后21日,宰杀鸭子,收集血液,于4℃、12000rpm离心,分离血清,加入终浓 度为0.1%甲醛于室温灭活24小时,期间振摇3次,每次3分钟,加入过滤除菌,按现行《中国 兽药典》进行无菌合格,按现行《中国兽药典》的琼脂扩散试验法检测鸭细小病毒琼扩抗体 效价为1:32。
第四步抗原鉴定
1病毒含量
抗原用生理盐水10倍系列稀释,取10-5、10-6和10-73个稀释度接种9日龄易感鸭胚, 每个稀释度各接种5枚,0.1ml/胚,用蜡封孔,于37.5℃静置孵化,24小时以前死亡的鸭胚弃 去不计,收集24~168小时死亡鸭胚,按Reed-Muench法计算病毒含量为10-6.75ELD50/0.1ml。
2纯净性
抗原按照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进行细菌、支原体和外源病毒检验合格。
3特异性
抗原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0ELD50/0.1ml,与等量抗鸭细小病毒特异性血清混合,37 ℃水浴中和1小时,尿囊腔接种9日龄易感鸭胚10枚,0.1ml/胚;同时设病毒对照10枚,接种 同条件处理的病毒与生理盐水混合液0.1ml/枚,上述鸭胚用蜡封孔,于37℃静置孵育,观察 至168小时。中和组鸭胚全部健活,对照组鸭胚全部死亡。说明抗原能被抗鸭细小病毒特异 性血清中和。
4免疫原性
4.1抗原灭活
抗原加终浓度为0.1%甲醛,37℃灭活24小时,期间振摇4次,每次3分钟。
4.2灭活检验
4.2.1无菌按照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检验,应无细菌生长。
4.2.2安全检验灭活抗原皮下或肌肉注射5日龄雏鸭10只,1.0ml/只。饲养观察 14日,应不出现由疫苗引起的任何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
4.3免疫接种
3日龄健康雏鸭40只,分为2组,每组20只。第一组颈背部皮下注射灭活检验合格的 抗原0.3ml;第二组为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两组雏鸭隔离饲养。在第一组免疫后15日,上 述2组雏鸭肌肉注射肉鸭细小病毒0.5ml/只,观察20日,统计各组雏鸭发病死亡情况(鸭临 床发病标准为:发病前期为鸭子拉稀,流泪,站立或行走困难;发病后期为发育迟缓,喙短, 舌头露出等)。
4.4结果
第一组雏鸭在攻毒后健活,无临床发病症状;第二组雏鸭在攻毒后3天开始表现出 临床发病症状,至攻毒后16天开始有7只鸭子表现出喙短、舌头外露症状,观察期内死亡2 只,剖检症状主要为肠道轻微出血、浆膜炎(致死的主要原因为继发感染鸭疫里氏杆菌)。结 果说明肉鸭细小病毒免疫原性良好。
第五步鸭细小病毒白细胞介素2佐剂灭活疫苗制备
灭活抗原加入鸭白细胞介素2,使鸭白细胞介素2终浓度为5μg/ml,灭活前的鸭细 小病毒含量≥10-6.50ELD50/0.1ml,分装,2-8℃保存,即为肉鸭细小病毒白细胞介素2佐剂灭 活疫苗。
第六步疫苗检验
1无菌检验
疫苗按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检验,均无细菌生长。
2安全性检验
疫苗皮下或肌肉注射5日龄健康雏鸭10只,1.0ml/只;同时设相同日龄和数量的生 理盐水对照,接种生理盐水,剂量同疫苗。两组雏鸭分别隔离饲养观察14日,应不出现由疫 苗引起的任何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
肉鸭细小病毒白细胞介素2佐剂灭活疫苗免疫接种剂量与保护率关系
1疫苗接种剂量与保护率关系
1.1方法
2日龄雏鸭40只,分为4组,每组10只,1-3组分别经颈部皮下注射疫苗0.2ml/只、 0.3ml/只、0.5ml/只,4组为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在免疫后15天,对1-4组所有雏鸭肌肉注 射肉鸭细小病毒0.5ml/只,观察10日,统计各组雏鸭发病死亡情况。
1.2结果
1组有2只雏鸭表现出肉鸭细小病毒感染后的临床发病症状,未死亡;2-3组均健 活,未发病。4组均表现出肉鸭细小病毒感染后的临床发病症状,死亡1只,剖检症状为肠道 轻微出血。结果说明肉鸭细小病毒白细胞介素2佐剂灭活疫苗免疫≥0.3ml/只可100%保 护。
2疫苗免疫后产生保护性抗体的最早时间
2.1方法
2日龄雏鸭80只,分为8组,每组10只,1-4组分别经颈部皮下注射疫苗0.3ml/只,5- 8组分别经颈部皮下注射疫苗0.5ml/只。在免疫后6、7、8和10天时,对1-4组和5-8组所有雏 鸭肌肉注射肉鸭细小病毒0.5ml/只,观察20日,统计各组雏鸭发病死亡情况。
2.2结果
1组和2组分别有2只和1只雏鸭表现出肉鸭细小病毒感染后的临床发病症状,未死 亡。3-4组均健活,未发病。5组有1只表现出肉鸭细小病毒感染后的临床发病症状,未死亡 只。6-8组均健活,未发病。免疫疫苗后攻毒再发病的雏鸭的临床症状与现地自然感染发病 症状比较要轻很多,尤其是后期喙短舌头外露症状不明显。结果说明肉鸭细小病毒白细胞 介素2佐剂灭活疫苗免疫0.3ml/只和0.5ml/,分别在免疫后8天和7天可100%保护。
肉鸭细小病毒白细胞介素2佐剂灭活疫苗免疫持续期试验
1方法
2日龄樱桃谷雏鸭100只,分为10组,每组10只,1-5组分别经肌肉注射免疫肉鸭细 小病毒白细胞介素2佐剂灭活疫苗0.5ml/只,6-10组为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在免疫后1、 1.5、2、2.5、3个月时,分别对1和6组、2和7组、3和8组、4和9组、5和10组的所有鸭肌肉注射接 种肉鸭细小病毒0.5ml/只,观察20日,统计各组雏鸭发病死亡情况。
2结果
攻毒对照组鸭发病率100%、死亡率≤10%,疫苗免疫组100%保护的持续期为3个 月,可充分保护商品肉鸭整个饲养周期。具体结果见表2。
表2各组鸭发病率与保护率
分组 1 6 2 7 3 8 4 9 5 10 发病率% 0 100 0 100 0 100 0 100 0 100 死亡率% 0 10 0 0 0 0 0 10 0 0 保护率% 100 0 100 0 100 0 100 0 100 0
鸭细小病毒白细胞介素2佐剂灭活疫苗保存期试验
1方法
取于2-8℃保存的肉鸭细小病毒白细胞介素2佐剂灭活疫苗,于保存6个月时接种 10只2日龄樱桃谷雏鸭0.5ml/只,同时设10只对照,在接种疫苗后10日分别对免疫组和对照 组鸭肌肉注射接种肉鸭细小病毒0.5ml/只,观察20日,统计各组雏鸭发病死亡情况。
2结果
对照组鸭发病率均为100%,死亡率10%,保存6个月疫苗接种组鸭100%保护。所 以暂定疫苗保存期为:2-8℃保存,有效期6个月。更长的疫苗保存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鸭坦布苏病毒转移因子-白细胞介素2佐剂灭活疫苗质量标准
本品系用肉鸭细小病毒接种易感鸭胚培养,收获接种后60~120小时死亡鸭胚的 尿囊液,灭活,添加鸭白细胞介素2,制成灭活疫苗。用于肉鸭细小病毒病的预防。
【性状】本品为微棕色至淡红色液体,久置瓶底有微量沉淀。
【无菌检验】按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检测,应无细菌生长。
【支原体检验】按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检测,应无支原体生长。
【外源病毒检验】按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检测,应无外源病毒污染。
【安全检验】用2日龄健康樱桃谷雏鸭10只,每只皮下注射本品1.0ml,连续观察14 日,雏鸭应全部健活。
【主要成分与含量】疫苗中含肉鸭细小病毒和鸭白细胞介素2。灭活前的肉鸭细小 病毒含量≥10-6.0ELD50/0.1ml,鸭白细胞介素2终浓度为5μg/ml。
【甲醛残留】按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检测,应符合规定。
【贮藏与有效期】2~8℃贮存,有效期暂定为6个月。
肉鸭细小病毒白细胞介素2佐剂灭活疫苗的使用说明
【作用与用途】用于预防樱桃谷肉鸭细小病毒病,免疫保护期为至少3个月。
【主要成分与含量】疫苗中含肉鸭细小病毒和鸭白细胞介素2。灭活前的肉鸭细小 病毒含量≥10-6.0ELD50/0.1ml,鸭白细胞介素2终浓度为5μg/ml。
【性状】为微棕色至淡红色液体,久置瓶底有微量沉淀。
【用法与用量】皮下或肌肉注射。2日龄雏鸭,每只0.5ml。
【注意事项】
1、本品用于接种健康鸭。体质瘦弱、患有其他疾病者,不应使用。
2、使用前应先使疫苗恢复到常温并充分摇匀。
3、疫苗启封后,限当日用完。
4、本品不能冻结。
5、注射针头等用具,用前需经消毒,注射部位应涂擦5%碘酒消毒。
6、由于无鸭肝炎母源抗体的肉雏鸭在1日龄时通常要接种鸭肝炎抗体来预防鸭病 毒性肝炎,所以在2日龄接种该疫苗时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适量多维,最好在天黑后1小时 开始免疫接种,轻抓轻放,将应激程度降到最小,以防对雏鸭生长发育造成影响。或根据当 地肉鸭细小病毒疫情发生情况和雏鸭健康状况,疫苗免疫时间适当推迟1-2天,与接种鸭肝 抗体时间间隔2天以上,减小应激。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 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