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阴虚内热型结核性胸腔积液的中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结核性胸腔积液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及其代谢产物进入高度过敏状态的机体胸膜腔,侵袭胸膜而引起胸膜的炎症,胸膜充血、渗出、水肿、增生、纤维化等,并产生胸腔积液。结核性胸腔积液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最为常见的胸膜炎,好发于青壮年。近年来我国肺结核发病率有所上升,结核性胸膜炎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有报道我国每年新患结核病患者达113万以上,其中结核性胸膜炎占肺结核的4.7%~17.6%。据报道结核性胸膜腔积液渗出液中因含有大量纤维蛋白,胸腔积液形成5天即会有粘连带形成,7天粘连带会增粗变大,l0天即可形成包裹性积液。因此,经常由于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规范,导致纤维蛋白广泛的沉积于胸膜,逐渐机化并形成胸膜肥厚、粘连、包裹、胸廓塌陷变形等并发症,影响肺功能和生活质量,因此要早期诊断,积极治疗。
阴虚内热型是结核性胸腔积液常见的类型,目前尚未见有专用于这种类型的结核性胸腔积液的药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避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治疗阴虚内热型结核性胸腔积液的中药组合物。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治疗阴虚内热型结核性胸腔积液的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组成:
金石斛4-8份、毛赪桐4-8份、长毛风毛菊4-8份、红大戟4-8份、蛇尾草4-8份、黄木耳4-8份、甘草4-8份。
优选的,上述的治疗阴虚内热型结核性胸腔积液的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组成:
金石斛5-7份、毛赪桐5-7份、长毛风毛菊5-7份、红大戟5-7份、蛇尾草5-7份、黄木耳5-7份、甘草5-7份。
更优选的,上述的治疗阴虚内热型结核性胸腔积液的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组成:
金石斛6份、毛赪桐6份、长毛风毛菊6份、红大戟6份、蛇尾草6份、黄木耳6份、甘草6份。
以上重量配比的比例是经过科学筛选得到的,对于特殊病人,如重症或轻症,肥胖或瘦小的病人,可以相应调整组成的量的配比,增加或减少不超过100%,药效基本不变。
上述药物的重量份,若以g为单位,通常是1剂的用量。
本发明中药的适应症:用于治疗阴虚内热型结核性胸腔积液。
本发明中药的禁忌事项:治疗服药期间禁食油腻、生冷、腥膻、有刺激性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中,
金石斛别名短唇石斛,来源于兰科金石斛DendrobiumlinawianumReichb.f.,以茎入药。味甘、淡,性平。功能养阴清热。主治热病伤津,唇齿干燥,潮热,盗汗,关节炎。
毛赪桐别名大叶白花灯笼、九连灯,来源于马鞭草科毛赪桐Clerodendronpetasites(Lour.)Moore[C.viscosumVent.],以根入药。性味甘、淡,凉。功能养阴清热,宣肺豁痰,凉血止血。主治肺结核咯血,感冒高热,红白痢。
长毛风毛菊为菊科植物长毛风毛菊SaussureahieracioidesHook.F.[S.uillosaFranch.]的全草。味苦;涩;性寒。功能泻水逐饮。主水肿;腹水;胞腔积液。
红大戟别名红牙大戟、红牙戟、紫大戟、广大戟、南大戟、将军草、野黄萝卜,为茜草科植物红大戟KnoxiavalerianoidesThoreletPitard的干燥块茎。味苦,性寒。归肺、脾、肾经。功能泻水逐饮,功毒消肿散结。用于胸腹积水,二便不利,痈肿疮毒,瘰疬痰核。
蛇尾草别名蛇含草、鸡心贝母,来源于兰科蛇尾草Herminiumangustifolium(Lindl.)Benth.var.nematolobumHand.-Mazz.,以根入药。味甘、性平。功能润肺抗痨,补肾强筋。外用止血。主治肺结核,跌打筋骨损伤;外治刀伤出血。
黄木耳别名金耳,来源于真菌类担子菌纲银耳目银耳科黄木耳TremellamesentaricaRetz.exFr.,以子实体入药。味甘,性平。功能滋阴润肺,生津。用于虚痨咳嗽,咳血,肺结核等症。
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功能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肺结核属中医“肺痨”范畴。胸腔积液当属中医“悬饮”范畴,中医学认为结核性胸腔积液是由于感染“痨虫”而致水液输布、运化失常,使饮邪停积于胸胁,《金匮要略》曰:“水流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一般说来,肺痨初起病变在肺,肺体受损,肺阴亏耗,肺失滋润,表现为肺阴亏损之候。肺脾气虚,肺失宣降,脾失运化,肝经疏泄不利,络气不和,气血运行不畅,水液代谢失调,饮留胸胁。脾为肺之母,肺痨日久,子盗母气,则脾气亦虚,可伴见疲乏、食少、便溏等症,其甚者可致肺、脾、肾三脏同病。本发明人总结以往工作经验,认为结核性胸腔积液与阴虚内热有关,因此以养阴清热,泻水逐饮,润肺抗痨法治疗阴虚内热型结核性胸腔积液。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其组方机理如下:
君药:金石斛、毛赪桐功以养阴清热。
臣药:长毛风毛菊、红大戟功以泻水逐饮。
佐药:蛇尾草、黄木耳功以滋阴润肺抗痨。
使药:甘草功以调和诸药。
本方配伍合理,诸药合用共奏养阴清热,泻水逐饮,润肺抗痨之效,应用于阴虚内热型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可以减少胸腔积液,减轻胸膜肥厚、粘连及包裹,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更进一步的说明,以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了解本发明,但并不因此限制本发明。
实施例1
一种治疗阴虚内热型结核性胸腔积液的中药组合物,各原料药重量配比如下:
金石斛6g、毛赪桐6g、长毛风毛菊6g、红大戟6g、赤小豆花6g、黑塔子根6g、蛇尾草6g、黄木耳6g、甘草6g。
实施例2
一种治疗阴虚内热型结核性胸腔积液的中药组合物,各原料药重量配比如下:
金石斛5g、毛赪桐7g、长毛风毛菊5g、红大戟7g、赤小豆花5g、黑塔子根7g、蛇尾草5g、黄木耳7g、甘草5g。
实施例3
一种治疗阴虚内热型结核性胸腔积液的中药组合物,各原料药重量配比如下:
金石斛7g、毛赪桐5g、长毛风毛菊7g、红大戟5g、赤小豆花7g、黑塔子根5g、蛇尾草7g、黄木耳5g、甘草5g。
实施例4
一种治疗阴虚内热型结核性胸腔积液的中药组合物,各原料药重量配比如下:
金石斛4g、毛赪桐8g、长毛风毛菊4g、红大戟8g、赤小豆花4g、黑塔子根8g、蛇尾草4g、黄木耳8g、甘草4g。
实施例5
一种治疗阴虚内热型结核性胸腔积液的中药组合物,各原料药重量配比如下:
金石斛8g、毛赪桐4g、长毛风毛菊8g、红大戟4g、赤小豆花8g、黑塔子根4g、蛇尾草8g、黄木耳4g、甘草8g。
对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进行了临床药效学试验,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阴虚内热型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150例,其中男88例,女62例,平均年龄(52.42±14.30)岁。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诊断依据参照结核性胸膜炎临床路径(2011年版):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结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可有发热、咳嗽、胸闷、胸痛等结核性胸腔积液临床症状。
(2)有胸腔积液体征。
(3)胸部X线、B超或螺旋CT影像学检查显示胸腔积液征象。
(4)胸腔积液检查:
(1)符合渗出液,白细胞数增高,以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
(2)胸液腺苷脱氨酶(ADA)大于45U/L,胸液ADA/血清ADA>1。
(3)胸腔积液涂片和/或培养结核分支杆菌阳性可确诊。
(4)结核菌素(PPD)试验呈强阳性。
(5)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胸腔积液,抗结核治疗有效可以诊断。
1.2.2胸水量测定:
少量积液:胸片显示积液限于后肋隔角处(胸水极少量时难以发现,液体量达300ml以上时,站立后前位片上可见肋隔角变钝);
中等量积液:胸片显示积液上缘在第4肋前端水平以上、第二肋前端水平以下,超过第2前肋内缘水平以上为大量,介于两者之间为中等量;
大量积液:胸片显示积液上缘达第2肋前端以上。
1.2.3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参照周岱翰主编的《临床中医肿瘤学》制定,属结核性胸腔积液阴虚内热型者:
主症:咳唾引痛渐减,潮热、盗汗,气喘息促加重,胸胁胀满,甚则可见偏侧隆起。次症:不能平卧,或仅能偏卧于患侧;舌脉:舌苔薄白,脉沉弦或弦滑。主症两项+次症两项结合舌脉像可诊断。
1.3纳入标准:
(1)年龄18~60周岁。
(2)符合西医诊断标准,证型属阴虚内热型者。
(3)病程≤6周。
(4)受试者自愿参加临床调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病例标准:
(1)年龄<18岁或>60岁。
(2)其他炎性胸腔积液、癌性胸腔积液和胸膜间皮瘤等。
(3)病程>6周。
(4)支气管胸膜瘘患者。
(5)凝血功能异常:APTT延长超过4s、血小板计数<50*10^9/L。
(6)严重心、肺、肝、肾及神经、精神疾病患者。
(7)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1.5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1)不能坚持治疗者;
(2)未按治疗方案执行者;
(3)出现严重不良事件/不良反应的受试者;
(4)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其它并发疾病或病情恶化者;
(5)研究者认为继续进行试验可能会对受试者造成损害。
1.6治疗方法
给予本发明实施例1的中药组合物治疗,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以7d为一个疗程。
1.7观察指标
(1)胸水治疗情况:治疗前后复查胸片和胸部CT,记录胸水量。
(2)治疗前后胸膜厚度、胸膜粘连、胸水包裹情况。
(3)安全性检测: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及心电图。
1.8疗效标准
参照1982年全国结核病防治会议修改标准拟定: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胸部CT或X线检查胸腔积液全部吸收,无胸膜肥厚及
粘连。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胸部CT或X线检查胸腔积液完全吸收,轻度胸膜肥厚、
粘连。
好转:临床症状好转,胸部CT或X线检查胸腔积液大部分吸收,伴胸膜肥厚、
粘连及包裹。
无效:未达到以上治疗效果,胸部CT或X线检查形成包裹性积液伴有胸膜肥
厚粘连。
达到痊愈、显效记为愈显率,表明治疗效果好。
1.9统计方法
采用SPSS14.0版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胸水量比较
平均胸水量由治疗前的(316.40±43.54)ml减少为治疗后的(29.92±12.43)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573,P<0.05)。
2.2治疗前后胸膜厚度
平均胸膜厚度由治疗前的(2.93±0.35)mm降低为治疗后的(1.01±0.33)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983,P<0.05)。
2.3治疗前后胸膜粘连及胸水包裹情况
治疗后胸膜粘连程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治疗前胸水包裹53例,治疗后降低为3例。
表1治疗前后胸膜粘连程度情况比较
时 间 无胸膜粘连 轻度胸膜粘连 重度胸膜粘连 治疗前 34 66 50 治疗后 80 45 25
2.4临床疗效
150例患者临床疗效:痊愈136例、显效10例、好转4例、无效0例。疗效:痊愈率90.7%,愈显率为97.3%。
2.5安全性分析
治疗前后患者血常规、肝肾功及心电图无明显变化,用药安全性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