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蓄水渗灌系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下蓄水渗灌系统.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102870651 B (45)授权公告日 2014.07.09 CN 102870651 B (21)申请号 201210362306.2 (22)申请日 2012.09.21 A01G 25/06(2006.01) (73)专利权人 孙天虎 地址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桂花岗 1 街 15 号 701 房 (72)发明人 孙天虎 李继光 宋晨阳 (74)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 有限公司 44224 代理人 曾旻辉 (54) 发明名称 地下蓄水渗灌系统 (57) 摘要 本发明一种地下蓄水渗灌系统, 其包括有集 水渗灌槽、 储蓄暗渠及储蓄竖井。
2、, 所述集水渗灌槽 包括有与地表相通的多个渗灌集水孔, 集水渗灌 槽与所述暗渠连通, 储蓄暗渠与储蓄竖井的上部 连通。通过在地下设置集水渗灌槽, 在下雨时, 将 地面径流水通过渗灌集水孔收集到集水渗灌槽 内, 再流入到与所述集水渗灌槽连通的储蓄暗渠 内, 或再通过所述储蓄暗渠流入所述储蓄竖井内, 这样, 地面径流的水不会流失, 在雨量充沛时, 可 以通过所述储蓄暗渠或所述储蓄竖井储存起来 ; 在需要灌溉时, 水再通过储蓄暗渠流向各个方向, 最后再通过集水渗灌槽进行渗灌。本发明地下蓄 水渗灌系统无论是在近期、 中期甚至是远期都对 节约、 合理利用水资源有积极的意义。 (51)Int.Cl. 审查。
3、员 彭小珍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6 页 附图 2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6页 附图2页 (10)授权公告号 CN 102870651 B CN 102870651 B 1/1 页 2 1. 一种地下蓄水渗灌系统, 其特征在于, 其包括有集水渗灌槽、 储蓄暗渠及储蓄竖井, 所述集水渗灌槽包括有与地表相通的多个渗灌集水孔, 所述集水渗灌槽还与所述储蓄暗渠 连通, 所述储蓄暗渠与所述储蓄竖井的上部连通 , 所述储蓄暗渠的上方设有暗渠渗水带, 所述暗渠渗水带通过多个暗渠集水孔与地表相通, 且所述暗渠渗水带与所述储蓄暗渠连 通。 2. 。
4、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地下蓄水渗灌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水渗灌槽内设有输 水管, 所述输水管位于所述集水渗灌槽的底部, 所述输水管的周壁设有多个开孔, 所述集水 渗灌槽内通过砾石填充。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地下蓄水渗灌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水渗灌槽的砾石与 土层之间设有保护层。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地下蓄水渗灌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蓄暗渠下部设有暗 渠单向进水口, 所述暗渠单向进水口与所述储蓄暗渠渗水带连通。 5.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地下蓄水渗灌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蓄暗渠渗水带内填 充有砾石, 且所述暗渠渗水带的砾石的与土层之间设有保护层。。
5、 6.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地下蓄水渗灌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蓄暗渠还设有外部 进水口, 所述外部进水口处设有阀门。 7.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地下蓄水渗灌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蓄竖井的外周设有 竖井渗水带, 所述竖井渗水带与地表连通, 所述竖井渗水带通过竖井单向进水口与所述储 蓄竖井连通。 8.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地下蓄水渗灌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水渗灌槽、 所述储蓄 竖井及所述储蓄暗渠的底部分别设有防渗水垫层。 9.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地下蓄水渗灌系统, 其特征在于, 地表下还设有集水渗透槽, 所述集水渗透槽通过集水渗透管与地表连通, 且所述集水渗透槽。
6、与所述集水渗透管内均填 充有砾石。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870651 B 2 1/6 页 3 地下蓄水渗灌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农业灌溉技术领域, 尤其是指一种地下蓄水渗灌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水资源危机日渐成为 21 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为严峻的现实问题之一, 并直接威胁 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中国被联合国认定为世界上 13 个最贫淡水的国家之一, 而且水 资源在时间和地区分布上很不均衡, 有 10 个省、 市、 自治区的水资源已经低于起码的生存 线。 0003 水是农业的命脉, 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和人类生活的命脉。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 农业 是我国的用水大户, 。
7、占全国总用水量的 63%, 农业对水资源的需求是一种严重的依赖关系, 特别是我国以占世界可耕地面积仅 7% 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人口 21的人民。农业灌溉用 水量占农业总用水量的 90%, 农田灌溉面积从 1949 年的 2.4 亿亩发展到 2008 年的 8.77 亿 亩, 占全国耕地面积的 48, 但有效性很差, 水资源浪费十分严重, 渠灌区水的有效利用率 只有 40% 左右, 井灌区也只有 60% 左右, 全国有一半耕地靠天吃饭。 0004 近年来, 全球气候十分异常,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突发多发, 气象灾害影响广、 程度 重, 突发性、 异常性和不可预见性日渐突出, 南方部分多雨地区先是长。
8、时间大旱, 又急转成 洪灾。 干旱洪灾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损失, 也暴露出我国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仍然不强, 特 别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很脆弱,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迫在眉睫。 0005 目前, 在我国推广的农业节水技术大体分三类, 通常将节水措施划分为工程类节 水措施、 管理类节水措施和农艺类节水措施。农艺类节水技术包括有喷灌、 滴灌、 微灌、 雾 灌、 膜上灌、 膜下灌、 地下灌溉等等, 可以用较小的灌水定额 (每亩10-30立方米) 较均匀地浸 润土壤, 达到灌溉效果。 0006 从节水灌溉来看, 我国整体上技术水平尚处于较低层次。全国节水灌溉面积占有 效灌溉面积的 1/3, 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
9、灌溉等方式仍占有主导地位, 喷灌和微滴灌等高效 节水灌溉方式仅占有效面积灌溉面积的 4.3% 左右, 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节水灌 溉设备品种和质量还不能满足节水灌溉的发展需要。 0007 地下灌溉也可以称为渗灌, 也有人称之为地下滴灌。是利用埋设在地下的专门设 施 (渗水管道、 鼠道等) , 将水引入地下, 再借土壤毛细管作用浸润土壤。目前由于地下灌溉 技术建设投资大, 施工技术复杂, 在我国尚不普及。 0008 地下灌溉具有显著的节水、 节能、 省工、 增产和提高产品品质等很多优点, 其主要 问题是仍然不能完全解决滴头生物堵塞问题 ; 其次是亩投资较大, 一般为喷灌的儿三倍 ; 第。
10、三是检查、 维修都比较麻烦。因此, 使其应用推广的速度较慢, 但被认为是一种最有发展 前途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许多理论实践问题有待解决。 发明内容 0009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地下蓄水渗灌系统, 其解决了现有技术的问题, 不易发 说 明 书 CN 102870651 B 3 2/6 页 4 生堵塞、 且成本低、 维护方便, 同时, 能够大面积收集地面径流, 减少水资源流失, 为农业灌 溉提供水源。 0010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 0011 一种地下蓄水渗灌系统, 其包括有集水渗灌槽、 储蓄暗渠及储蓄竖井, 所述集水渗 灌槽包括有与地表相通的多个渗灌集水孔, 所述集水渗灌槽还与所述。
11、储蓄暗渠连通, 所述 储蓄暗渠与所述储蓄竖井的上部连通, 所述储蓄暗渠的上方设有暗渠渗水带, 所述储蓄暗 渠渗水带通过多个暗渠集水孔与地表相通, 且所述暗渠渗水带与所述储蓄暗渠连通。 0012 通过在地下设置集水渗灌槽, 在下雨时, 将地面径流水通过渗灌集水孔收集到集 水渗灌槽内, 再流入到与所述集水渗灌槽连通的储蓄暗渠内, 或再通过所述储蓄暗渠流入 所述储蓄竖井内, 这样, 地面径流的水不会流失, 在雨量充沛时, 可以通过所述储蓄暗渠或 所述储蓄竖井储存起来 ; 在需要灌溉时, 水再通过储蓄暗渠流向各个方向, 最后再通过集水 渗灌槽进行渗灌。通过在所述储蓄暗渠上方设置暗渠渗水带, 不仅仅局限。
12、于通过所述集水 渗灌槽收集径流水, 能够更大面积的收集径流水, 通过所述暗渠渗水带收集的水可蓄于所 述储蓄暗渠内, 所述储蓄暗渠就相当于一个大的水柜。 001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集水渗灌槽内设有输水管, 所述输水管位于所述集水 渗灌槽的底部, 所述输水管的周壁设有多个开孔, 所述集水渗灌槽内通过砾石填充。 0014 通过砾石紧密堆积作为渗灌末梢湿润管道, 抗地面土体挤压, 可以克服投资高, 施 工复杂、 维修困难等问题, 同时具有暂时储蓄水作用, 可以更持久的保持渗灌效果。所述砾 石可为人工砾石, 通过瓦、 陶、 矿渣、 轻混凝土等硬质材料制 ; 同时又设有输水管, 通过所述 输水管。
13、上的多个开孔可将集水渗灌槽内的水汇入到所述输水管内, 集水渗透槽内的水可以 通过输水管流通, 加速了水流速度。 001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集水渗灌槽的砾石与土层之间设有保护层。 0016 所述防护层采用秸秆, 通过所述防护层将土壤与砾石隔离, 防止土体淤塞砾石, 同 时其具有一定的吸水浸润土体的作用。 0017 综上所述, 本发明所述集水渗灌与现有集水渗灌技术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以下几 点 : 0018 首先是集水渗灌方式不同, 现有集水渗灌技术, 大多是先集水后渗灌, 或是单独个 体式的集水渗灌 ; 本发明中集水渗灌采用无压渗灌技术, 是真正将集雨工程与渗灌节水技 术结合使用, 多点。
14、成行成片集水, 渗灌槽成为集雨工程中的输水通道, 边集水边渗灌, 再互 相渗灌, 将集水和渗灌效果最大化 ; 0019 其次是渗灌中输水方式不同, 输水方向不同, 在现有渗灌技术中大多是渗水管单 向进水, 或是以秸秆、 砾石为输水通道单向进水, 本发明中集水渗灌槽采用输水管和砾石共 同双向输水, 也解决了输水管堵塞问题 ; 0020 第三是渗灌中浸润土壤的载体不同, 在现有渗灌技术中大多是由渗水管直接渗水 浸润土壤, 或是以水缆、 渗水绳、 秸秆杂物为载体浸润土壤, 在本发明中集水渗灌槽内, 以填 充的砾石作为浸润土壤的载体, 增大浸润面积, 以砾石输水, 再以砾石浸润土壤, 提高渗灌 效果,。
15、 加快渗灌速度 ; 0021 第四是渗灌中的砾石不同, 砾石的作用不同, 在现有渗灌技术中也有使用实心砾 石, 作为输水通道或防止渗水管出水孔被泥沙或植物根系堵塞, 本发明中集水渗灌槽内填 说 明 书 CN 102870651 B 4 3/6 页 5 充的砾石, 为空心砾石, 其主要作用是在集水渗灌槽内双向输水, 并作为浸润土壤的载体 等。 002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储蓄暗渠下部设有暗渠单向进水口, 所述储蓄暗渠单 向进水口与所述暗渠渗水带连通。 0023 当所述储蓄暗渠周壁的水位高于暗渠内的水位时, 所述暗渠渗水带内 (的水会流 入到所述储蓄暗渠内储存起来, 但储蓄暗渠内储存的水却。
16、不会流出。 0024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暗渠渗水带内填充有砾石, 且所述暗渠渗水带的砾石 的与土层之间设有保护层。 002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储蓄暗渠还设有外部进水口, 所述外部进水口处设有 阀门。 0026 当所述储蓄竖井内的水量储存不足或其他原因时, 用户可根据需要人工给暗渠内 补充水进行灌溉。 0027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储蓄竖井的外周设有竖井渗水带, 所述储蓄竖井渗水 带与地表连通, 所述储蓄竖井渗水带通过竖井单向进水口与所述储蓄竖井连通。 0028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集水渗灌槽、 所述储蓄竖井及所述储蓄暗渠的底部分 别设有防渗水垫层。 提供抗压坚硬基。
17、础, 抵抗土体及地表活动带来的挤压, 同时控制渗灌水 浸润土壤方向, 阻止渗灌水垂直渗漏, 提高浸润效果, 减少田间渗漏。 0029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地表下还设有集水渗透槽, 所述集水渗透槽通过集水渗透 管与地表连通, 且所述集水渗透槽与所述集水渗透管内均填充有砾石。 0030 在不适合串联集水渗灌槽的地方, 可以单独设置集水渗透槽, 尽可能将地表降水 引导到地下蓄水层, 一方面避免地表无效蒸发, 在集水渗透槽周围形成一定范围的持久渗 灌 ; 另一方面渗透水的一部分可以蓄集到储蓄竖井中, 得到利用 ; 再者, 没有被利用的渗透 水还可以补充地下水, 增加了地下水资源总量, 被深层机井抽取。
18、, 得到利用。 0031 本发明地下蓄水渗灌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 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 0032 (1) 近期作用 0033 A、 集水功能。能够收集雨水、 雪水。 0034 B、 储水功能。 设置于地下的储蓄暗渠, 集雨储水使其主要功能, 因其是地下箱式储 水, 不会影响地农作物的耕种。可根据农作物用水需要, 日后继续连接施工, 扩大储蓄暗渠 规模。 0035 C、 蓄水功能。 所述储蓄竖井可将储水及蓄水的功能有机结合, 一物两用, 并通过斜 渗水带, 进一步增加蓄水效果。 0036 D、 多样的渗灌形式 : 收集雨水和集水渗灌槽的结合, 形成自然渗灌 ; 地表外来水 与所述储蓄暗渠及集水渗。
19、灌槽结合, 形成人工渗灌 ; 深层地下水与储蓄暗渠及集水渗灌槽 结合, 形成封闭渗灌 ; 储蓄暗渠和储蓄竖井之间储水叠加与储蓄暗渠及集水渗灌槽结合, 形 成自然循环封闭渗灌。 0037 E、 补充地下水。 0038 (2) 中期作用 0039 A、 节水抗旱。在北方干旱缺水地区, 大面积实施地下蓄水, 随着时间的积累, 可形 成区域性的浅表地层土壤水库, 储蓄竖井转变为蓄水井, 给农业灌溉提供水源。 说 明 书 CN 102870651 B 5 4/6 页 6 0040 B、 蓄水防洪。大面积实施地下蓄水技术, 将大雨降水最大限度的快速引到地下蓄 水层, 减少洪水流量, 降低洪水形成的危害。 。
20、0041 C、 水土保持。 0042 形成区域性的浅表地层土壤水库, 有利于地表各种植物的生长, 避免水土流失。 另 一方面, 可以将大雨降水最大限度的快速引导到地下蓄水层, 减少地面径流形成和流量, 减 少对地表土壤的冲刷, 避免水土流失。 0043 (3) 远期作用 0044 A、 解决农业用水危机。 0045 B、 恢复水资源循环平衡。 0046 C、 改善区域自然生存环境。 附图说明 0047 图 1 为本发明地下蓄水渗灌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 0048 图 2 为本发明集水渗灌槽的横断面图 ; 0049 图 3 为本发明储蓄暗渠的断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0 如图 1 所示, 本发。
21、明地下蓄水渗灌系统, 其包括有集水渗灌槽 10、 储蓄暗渠 20 及 储蓄竖井 30, 其中, 所述储蓄暗渠 20 可根据需要设置主、 干、 斗级渠满足灌溉需求。所述集 水渗灌槽 10 上设有与地表相通的多个渗灌集水孔 11, 所述渗灌集水孔 11 用于收集地面的 水, 避免地面水因径流而流失 ; 所述集水渗灌槽 10 与所述储蓄暗渠 20 连通, 所述集水渗灌 槽 10 内收集的水可直接汇入到所述储蓄暗渠 20 内 ; 所述储蓄暗渠 20a 与所述储蓄竖井 30 的上部连通 (优选所述储蓄暗渠 20a 与所述储蓄竖井 30 的上部垂直连通) , 当需要进行灌溉 时, 可直接将储蓄竖井 30 。
22、内的水进行渗灌。 0051 其中, 所述储蓄暗渠 20 与所述竖井连通时, 可通过主、 干、 斗三级储蓄暗渠的配 合, 使某一条储蓄暗渠与所述集水渗灌槽 10 连通, 而其他的储蓄暗渠则通过与所述集水渗 灌槽 10 连通的储蓄暗渠来实现相互之间的连通, 如图 1 中所示, 多条平行设置的所述集水 渗灌槽 10 与所述储蓄暗渠 20 连通, 而由多条所述储蓄暗渠 20 与所述储蓄暗渠 20a 交叉连 接, 几条所述储蓄暗渠 20a 再与一个所述储蓄竖井 30 的上部垂直连通, 当所述储蓄暗渠 20 内储满水之后, 再流入所述储蓄暗渠 20a 内。 0052 所述集水渗灌槽 10 埋设于地下, 其。
23、作用相当于现有渗灌技术中的湿润管道。可设 置干、 支二级集水渗灌槽 10, 各级集水渗灌槽 10 构成集水网络。通过在地下设置集水渗灌 槽 10, 在下雨时, 将地面径流水通过渗灌集水孔 11 收集到集水渗灌槽 10 内, 再流入到与所 述集水渗灌槽 10 连通的储蓄暗渠 20 内, 或再通过所述储蓄暗渠 20a 流入所述储蓄竖井 30 内, 这样, 地面径流的水不会流失, 在雨量充沛时, 可以通过所述储蓄暗渠 20 或所述储蓄竖 井 30 储存起来 ; 在需要灌溉时, 水再通过所述储蓄暗渠 20、 20a 流向各个方向, 最后再通过 集水渗灌槽 10 进行渗灌。 0053 通过所述渗灌集水孔。
24、 11 收集地面径流水, 在不影响耕种的情况下, 可根据地形地 势及农作物情况多点设置, 在地表可形成积水或径流的地方, 多点设置所述渗灌集水孔 11, 说 明 书 CN 102870651 B 6 5/6 页 7 引导入地下, 在集水过程中完成自然渗灌, 并储存起来, 多余的水补充地下水, 最大限度地 减少水资源无效流失蒸发 ; 其次是具有直接给农作物根部通气的作用, 促进农作物根系生 长, 提高农作物产量品质。所述渗灌集水孔 11 的孔管可采用瓦、 陶、 矿渣、 混凝土管等硬质 材料制成, 以防止土体挤压发生堵管现象。如图 2 所示, 所述集水渗灌槽 10 的底部设有防 渗水垫层 14, 。
25、所述防渗水垫层 14 的上方设有输水管 12, 再通过砾石 15 填充所述集水渗灌 槽 10, 并在所述砾石 15 与土层接触的地方设置防护层 13。在本优选实施例中, 所述砾石 15 为空心砾石。所述输水管 12 的周壁挖设有多个开孔。水流可以通过所述输水管 12 输 送, 加强了输水效率, 而输水管12上的多个开孔可将集水渗灌槽10内的水汇入到所述输水 管 12 内。所述防渗水垫层 14 优选采用素混凝土垫层, 其作用之一是作为砾石的支撑, 抗土 体挤压下陷 ; 第二是阻止集水渗灌槽 10 内水垂直渗透, 而向集水渗灌槽 10 两边土体渗透, 增加渗灌面积 ; 再者是在所述防渗水垫层 14。
26、 上面可以形成快速过水通道, 有利于集水和渗 灌。所述砾石 15 则可采用人工制成的空心砾石, 优选为瓦、 陶、 矿渣、 轻混凝土等硬质材料 制成, 大小形状不一, 具有一定的吸水性。所述防护层 13 采用秸秆, 通过所述防护层 13 将 土壤与砾石 15 隔离, 防止土体淤塞砾石 15, 同时其具有一定的吸水浸润土体的作用。 0054 在不适合串联集水渗灌槽 10 的地方, 可以单独设置集水渗透槽 40, 所述集水渗透 槽 40 的设置方式与所述集水渗灌槽的方式相似, 通过在地表设置集水渗透管 41, 将集水渗 透管 41 收集的水渗入到所述集水渗透槽 40 内, 将地表水引导到地下蓄水层。。
27、与所述渗灌 集水孔 11 相似, 所述集水渗透管 41 的孔管可采用瓦管、 混凝土管等, 所述渗灌集水孔槽 41 的周壁及所述渗灌集水孔管 41 的周壁均设有防护层。一方面避免地表无效蒸发, 在集水渗 透槽周围形成一定范围的持久渗灌 ; 另一方面渗透水的一部分可以蓄集到储蓄竖井中, 得 到利用 ; 再者, 没有被利用的渗透水还可以补充地下水, 增加了地下水资源总量, 被深层机 井抽取, 得到利用。 0055 如图 3 所示, 所述储蓄暗渠 20、 20a 配合所述集水渗灌槽 10 建造, 由混凝土浇筑或 砖石砌筑, 所述储蓄暗渠20、 20a的直径可根据需要设置。 所述储蓄暗渠20、 20a其。
28、一作用是 作为雨水集蓄技术的储水设施, 相当于城市地下蓄水池、 北方的水窖、 南方的水柜等设施, 不会影响地表农作物的耕种 ; 还作为渗灌技术中的干、 支、 斗三级共用的输配水管 ; 另外在 储蓄暗渠 20 中的储水用完后, 集水渗灌槽 10 中的渗水会蓄入所述储蓄暗渠 20 内。所述储 蓄暗渠 20 的顶部设有与所述集水渗灌槽 10 相通的内部进出水口 27, 所述储蓄暗渠 20a 设 有能够与外界水源相通的外部进出水口 21, 优选在所述外部进出水口处设有阀门 22 ; 优选 所述外部进出水口 21 设置于地表径流集中的地方, 前方有泥沙沉淀池, 可将地表降水储蓄 于储蓄暗渠, 再通过所述。
29、集水渗灌槽10灌溉至其他区域 ; 或者是将某个储蓄暗渠20中的水 补充至另外的储蓄暗渠 20a 中 ; 亦或是将外界水源补充至储蓄暗渠 20a 中, 进行灌溉。 0056 所述储蓄暗渠 20、 20a 的上方设有暗渠渗水带 24, 所述暗渠渗水带 24 通过多个暗 渠集水孔 28 与地表相通, 且所述暗渠渗水带 24 与所述储蓄暗渠 20 连通。通过在所述暗渠 20、 20a上方设置暗渠渗水带24, 不仅仅局限于通过所述集水渗灌槽10收集径流水, 能够更 大面积的收集径流水, 通过所述暗渠渗水带24收集的水可蓄于所述储蓄暗渠20内, 所述储 蓄暗渠 20 就相当于一个大的水柜。所述储蓄暗渠 2。
30、0 下部设有暗渠单向进水口 25, 所述单 向进水口 25 上套有具有开口的塑胶软管 26, 所述暗渠单向进水口 25 与所述暗渠渗水带 24 连通。当所述储蓄暗渠 20 周壁暗渠渗水带 24 的水位高于储蓄暗渠内的水位时, 所述暗渠 说 明 书 CN 102870651 B 7 6/6 页 8 单向进水口 25 处的塑胶软管 26 会由于水压的原因而伸展, 所述暗渠渗水带 24 内 (的水会 流入到所述储蓄暗渠20内储存起来, 但储蓄暗渠20内储存的水却不会流出, 直到所述储蓄 暗渠 20 内外水位持平, 或是储蓄暗渠 20 已储满溢出 ; 当储蓄暗渠 20 水位高时, 所述暗渠 单向进水口。
31、 25 的塑胶软管 26 受水压影响, 弯折并阻止水流出。与所述集水渗灌槽 10 相似 的, 所述暗渠渗水带24内填充有砾石, 且所述暗渠渗水带24的砾石的与土层之间设有保护 层 29 ; 所述储蓄暗渠 20、 20a 的底部设有防渗水垫层 23, 优选为素混凝土垫层, 防止储蓄暗 渠20、 20a下陷断裂, 阻止所述储蓄暗渠20四周空心砾石降水快速垂直渗透, 有利于储蓄暗 渠多蓄水。 0057 所述储蓄竖井 30 综合了旱井储水及水井蓄水技术, 一方面其作为雨水集蓄技术 的储水设施, 相当于北方旱井 ; 另一方面, 在竖井中储水用完后, 可以从几十米深的浅表地 层土壤渗透中蓄水, 待地下水位。
32、恢复到可以直接蓄水时, 储蓄竖井 30 就可以作为正常水井 使用。 0058 所述储蓄竖井 30 的设置位置、 大小和深度可根据地表径流水量、 农作物用水量、 地下土壤蓄水量、 地质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储蓄竖井 30 的壁面可采用预制水泥管拼 接形成。与所述储蓄暗渠 20 及所述集水渗灌槽 10 相似, 在所述储蓄竖井 20 的底部亦设有 防渗水垫层 35。 0059 所述储蓄竖井 30 的外周设有竖井渗水带 31, 所述竖井渗水带 31 可通过混凝土支 撑, 在所述竖井渗水带31内填充有空心砾石 ; 所述竖井渗水带31与所述竖井之间设有单向 进水口 33, 所述单向进水口 33 的设置。
33、方式与所述单向进水口 25 的设置方式相同, 并同样 靠近所述储蓄竖井 30 的下部设置。当储蓄竖井 30 周壁的水位高于储蓄竖井 30 内的水位 时, 储蓄竖井 30 外面的水会流入到储蓄竖井 30 内储存起来, 但储蓄竖井 30 内的水却不会 流出。 0060 所述竖井 30 的上部设有溢出口 32, 所述溢出口 32 与所述竖井渗水带 32 连通。当 储蓄竖井 30 储满水时 (或当储蓄竖井 30 内的水位高于所述溢出口 32 时) , 水可以溢出到所 述竖井渗水带 31 内, 进而补充地下水。 0061 所述储蓄竖井 30 的外周还设有斜渗水带 34, 所述斜渗水带 34 与设于所述储。
34、蓄竖 井 30 外周竖井渗水带 31 连通。所述斜渗水带 34 内填充有空心砾石。在施工时, 可以使用 长杆旋挖钻机, 在地面上斜钻直径0.2-0.3米的孔, 再回填空心砾石, 所述斜渗水带34能够 大面积蓄集几十米深钱表地层地下土壤渗透水。所述斜渗水带 34 能够大面积的蓄积几十 米深浅表地层地下土壤渗透水。可根据地质、 土壤蓄水情况, 在储蓄竖井 30 外周设置多条 斜渗水带 34, 以增大储蓄竖井 30 的蓄水效果, 本实施例以设置一条斜渗水带 34 为例。 0062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 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 但并 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 来说, 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 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 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 护范围。因此, 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说 明 书 CN 102870651 B 8 1/2 页 9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870651 B 9 2/2 页 10 图 2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870651 B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