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接头及具有该接头的吸引导管装置,其在将吸引导管连接到插入 患者气管内的气管管子上时使用。
背景技术
使用人工呼吸器的患者处于在气管内留置有气管插管管子或气管切开管子(以下 统称为气管管子)状态时,无法将滞留在气管内的异物(痰等)自主地排出到口外。因此, 一般采用如下办法:在留置于患者气管内的气管管子内插入吸引导管,从该吸引导管 的顶端部吸引滞留于气管的异物(痰等)。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把与气管管子连接、 在该气管管子内插入吸引导管时使用的装置称为“吸引导管装置”。
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了一种吸引导管装置,其具有:总管,其形成有与气管管 子连接的气管口及与人工呼吸器连接的呼吸口;导管(与“吸引导管”意思相同,以 下相同),其连通该总管并进入患者的气管管子内吸引异物(痰等);以及阀,其配置在 总管内并利用导管进行开闭。
另外,在该吸引导管装置中,阀具有环状部件和被铰接在环状部件上的扣片。并 且,当导管通过流路移动时,该扣片被导管的末端侧端部推压而移动到开放位置。另 外,当为了清洗导管而通过流路拉回导管时,该扣片利用通过导管施加的吸引力而从 开放位置移动到闭合位置。
由此,操作者只要进行适当的操作,在清洗导管时使扣片处于闭合位置,就不会 产生清洗液漏到气管口侧并经由气管管子流入患者体内的情况。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087567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吸引导管装置中,在操作者操作不恰当时,即、例 如在清洗导管过程中由于使导管移动到气管口侧而使扣片移动到开放位置时,或者因 为导管的拉回不足而使扣片未能完全移动到闭合位置时,就存在如下问题:清洗水泄 漏到气管口侧,清洗水经由气管管子流入患者的体内,而诱发肺炎,窒息等。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头及具有该接头的 吸引导管装置,无论操作者的操作是否恰当,在清洗吸引导管时,清洗水都不会流向 气管管子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接头,在使对滞留于气管的异物进行吸引的吸引导 管与气管管子连接时使用,其中,具有:内筒部,其连接有收纳所述吸引导管的保护 套,形成有插通所述吸引导管的流路;外筒部,其在顶端侧具有与所述气管管子连接 的第一端口、在基端侧具有安装有可自由移动的所述内筒部的第二端口、以及在所述 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端口之间具有供给清洗水的清洗用端口;以及阀芯部,其设在所 述外筒部的内部且比所述清洗用端口更靠近顶端侧,利用所述内筒部的插通而开闭, 所述内筒部具有:第一突起部,其在使所述吸引导管向顶端侧前进时,从基端侧推压 所述阀芯部使所述阀芯部呈开放状态;第二突起部,其在使所述吸引导管后退到基端 侧时,从顶端侧推压所述阀芯部而使所述阀芯部保持闭合状态;以及开口部,其在所 述第二突起部与所述阀芯部抵接时,与所述清洗用端口连通。
另外,接头的所述阀芯部,优选为为具有环状部件、以及铰接于环状部件的扣片 的瓣阀。另外,接头的所述外筒部,优选在所述外筒部的顶端侧还具有与人工呼吸器 连接的第三端口。此外,接头的所述环状部件,优选所述环状部件具有贯通孔,所述 第二突起部在所述贯通孔内滑动。
采用上述结构,具有在使吸引导管向保护套侧后退进行清洗时、对阀芯部进行开 闭的内筒部,该内筒部具有对阀芯部从顶端侧进行推压并将其维持闭合状态的第二突 起部,由此,与操作者的操作是否适当无关,即使吸引导管向气管管子侧移动,也可 防止因移动后的吸引导管而使阀芯部处于开放状态的现象。另外,内筒部具有当第二 突起部与阀芯部抵接时即阀芯部处于闭合状态时与清洗用端口连通的开口部,由此, 在吸引导管后退不充分、阀芯部处于未闭合状态即第二突起部不与阀芯部抵接的状态 下,可防止开口部与清洗用端口不连通地使清洗水注入到内筒部的流路。由此,从清 洗用端口通过开口部而注入到流路内的清洗水,不会通过阀芯部而漏到第一端口侧。 其结果,与操作者的操作是否适当无关,可防止清洗水流入气管管子内。
本发明的吸引导管装置,与气管管子连接,吸引滞留于气管的异物,其中,具有: 如上所述的接头;吸引导管,其插通在所述接头的所述内筒部的内部;保护套,其收 纳所述吸引导管,并与所述内筒部的基端侧连接;以及压力阀,其配置在所述保护套 的基端侧,对所述吸引导管的内部的负压度进行调整。
采用上述结构,具有前述那样的接头,由此,在使吸引导管向保护套侧后退时, 可防止从清洗用端口通过开口部而注入流路内的清洗水流入气管管子内,而与操作者 的操作是否适当无关。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无论操作者的操作是否恰当,在清洗吸引导管时清洗 水都不会流入气管管子侧的接头及具有该接头的吸引导管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吸引导管装置的实施方式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接头的实施方式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图2中阀芯部与内筒部的连接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图2的接头在使用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图4中阀芯部与内筒部的连接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图2的接头在使用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图2的接头在使用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图2的接头在使用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接头
2流路
7第一突起部
8第二突起部
9开口部
10内筒部
11第一端口
12第二端口
13清洗用端口
16外筒部
20阀芯部
21吸引导管装置
22吸引导管
23保护套
24压力阀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接头及吸引导管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接头1在使对滞留于气管的异物(痰等)进行吸引的吸引导管 22与气管管子连接时使用,,该接头1具有内筒部10、外筒部16和阀芯部20。下面, 对各构造进行说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谓顶端侧,是指留置于患者气管内的气管管子侧,所 谓基端侧,是指使吸引导管22的内部呈负压的压力阀24(吸引泵26)侧。
如图2、图3所示,内筒部10由用合成树脂等构成的筒状体构成,其形状不受特 别限制,优选为圆筒状、方筒状。并且,内筒部10的基端侧连接有收纳吸引导管22 的保护套23,且内部形成有插通吸引导管22的流路2。另外,内筒部10的顶端侧具 有第一突起部7、第二突起部8和开口部9。
内筒部10优选由内筒本体部3、盖部5和密封部6构成。并且,在内筒本体部3 的内部形成有插通吸引导管22的流路2,吸引导管22通过密封阀4保持液体密封, 密封阀4被收纳于固定在内筒本体部3基端侧的端面的盖部5的内部。另外,密封部 6固定在盖部5的基端侧,且在盖部5与密封部6之间连接有保护套23。另外,通过 在内筒本体部3上形成肋部3a,使肋部3a与后述的外筒部16的第二端口12抵接, 来限制内筒部10向顶端侧的移动,并防止内筒部10从第二端口12上脱落。
如图4、图5所示,形成于内筒本体部3顶端侧的第一突起部7在使吸引导管22 向气管管子侧(顶端侧)前进、实际是使内筒部10向气管管子侧(顶端侧)前进时,从基 端侧推压后述的阀芯部20(扣片18)并使其呈开放状态。另外,第一突起部7的形状及 其形成位置根据构成阀芯部20的阀的种类而适当设定,且设定成能够使阀芯部20呈 开放状态。图5是记载了阀芯部20采用瓣阀时的形状及其形成位置的图。
如图2、图3、图8所示,形成于内筒本体部3顶端侧的第二突起部8在使吸引 导管22向保护套23侧(基端侧)后退、实际是使内筒部10向保护套23侧(基端侧)后 退时,从顶端侧推压阀芯部20(扣片18)并使其呈闭合状态。另外,第二突起部8的形 状及其形成位置根据构成阀芯部20的阀的种类而适当设定,且设定成能够使阀芯部 20保持闭合状态。图3是记载了阀芯部20采用瓣阀时的第二突起部8的形状及其形 成位置的图,通过在顶端部形成弯曲部8a,从而具有作为抑制阀芯部20的扣片18 开放的挡块的功能。
如图2、图8所示,形成于内筒本体部3顶端侧的侧面的开口部9,其在第二突 起部8与阀芯部20抵接时与后述的清洗用端口13连通。并且,在清洗吸引导管22 时,清洗水从与清洗用端口13连接的充填有清洗水(灭菌水)的压液器27或专用容器 (未图示),通过开口部9注入到形成于内筒部10内部的流路2。另外,开口部9配置 于与清洗用端口13在后述外筒部16中的形成位置相对应的位置上。
如图2所示,外筒部16由用合成树脂等构成的筒状体构成,其形状不受特别限 制,优选为圆筒状、方筒状。并且,外筒部16具有第一端口11、第二端口12和清洗 用端口13。
第一端口11形成于筒状体的顶端侧,为与气管管子连接的部分。而且,第一端 口11的顶端侧具有可与气管管子的接头部分(图中未示出)嵌合的接头11a(参照图 1)。
优选地,第二端口12形成于筒状体的基端侧,为可自由移动地安装有内筒部10 的部分,由固定部12A和移动抑制部12B构成。而且,固定部12A的内部可自由移 动地安装有内筒本体部3并安装为利用环状密封部件14液体密封。另外,移动抑制 部12B通过使形成于内筒本体部3的肋部3a从内侧与基端侧的端面抵接,由此抑制 内筒部10向保护套23侧的移动,具体来说,由此防止内筒部10从第二端口12(外筒 部16)脱落。另外,如图4所示,移动抑制部12B通过使肋部3a从外侧与固定部12A 基端侧的端面抵接,由此抑制内筒部10向顶端侧的移动。
清洗用端口13形成在第一端口11与第二端口12之间,形成于比后述阀芯部20 更基端侧。另外,清洗用端口13优选构成为从具有第一端口11及第二端口12的筒 状体分支。并且,清洗用端口13为与充填有清洗水(灭菌水)的压液器27或专用容器(未 图示)连接,通过内筒部10的开口部9向内筒部10的流路2注入清洗水的路径。
优选地,外筒部16除了第一端口11、第二端口12及清洗用端口13外,还具有 与人工呼吸器连接的第三端口15。优选地,第三端口15形成在具有第一端口11及第 二端口12的筒状体的顶端侧,且构成为从筒状体分支。外筒部16具有第三端口15 由此,能够一边保持患者与人工呼吸器的连接,一边对滞留于气管的异物(痰等)进行 吸引。
如图2所示,阀芯部20设在外筒部16的内部,并配置于比清洗用端口13更顶 端侧。通过将阀芯部20配置为比清洗用端口13更靠近顶端侧,由此,能够使内筒部 10的流路2成为密闭空间,该内筒部10的流路2收纳有在吸引异物(痰等)之后后退 的吸引导管22,且不会使用于清洗吸引导管22的清洗水流入气管管子内。
如图3、图5所示,在容易制造这一点上,阀芯部20优选为具有环状部件19、 以及铰接于环状部件19的扣片18的瓣阀。另外,阀芯部20优选构成为在环状部件 19上设有贯通孔19a,且能使第二突起部8在贯通孔19a内滑动。但是,阀芯部20 只要能够通过内筒部10插通、使流路2成为密闭空间即可,其还可以为缝隙阀(日 文:スリツト弁)等。另外,阀芯部20优选由柔软且自封闭性优异的烯烃类弹性体构成。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吸引导管装置的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吸引导管装置21与气管管子连接,对滞留于气管的异物(痰等)进行 吸引,其具有接头1、吸引导管22、保护套23以及压力阀24。并且,吸引导管装置 21通过已公知的排液管25与具有异物(痰等)的排液容器(未图示)的吸引泵26连接。 另外,吸引泵26还可以为壁面安装型吸引装置。
下面,对各构造进行说明,由于接头1为如上所述的构造,故省略说明。
吸引导管22插通在接头1的内筒部10内部,只要可从气管内吸引异物(痰等)即 可,没有特别限制,可使用已公知的导管。
保护套23是沿长度方向收纳吸引导管22的、用例如聚乙烯、聚丙烯、聚酯、尼 龙等树脂片构成的柔软且耐久性好、不易破损的袋状物,保护套23的顶端与内筒部 10的基端侧连接,保护套23的基端与连接于后述压力阀24的接头28连接。通过设 有保护套23,使操作者不会直接接触吸引导管22,因此,降低了操作者的感染风险。
压力阀24配置在保护套23的基端侧,对吸引导管22的内部的负压度进行调整, 其使用已公知的压力阀。压力阀24除了吸引作业的ON-OFF外,还可以将吸引导 管22内部的负压度调整到规定压力值。
下面,用图1来说明接头及吸引导管装置的使用方法。另外,还根据需要参照其 它附图进行说明。
(1)连接吸引导管装置21和吸引泵26。此时,预先将吸引导管22的负压度(吸引 压力)设定成例如成人为13~20kPa、儿童为8~11kPa。
(2)在患者的气管管子上连接吸引导管装置21的接头1。
(3)从保护套23上方拿着被收纳于保护套23的吸引导管22向患者侧(气管管子侧) 移动。此时,如图4所示,通过接头1的内筒部10的向气管管子侧的滑动,内筒部 10的第一突起部7使阀芯部20呈开放状态。由此,如图6所示,吸引导管22插通阀 芯部20并向气管管子侧移动。而且,将吸引导管22插入气管管子内规定长度。此外, 插入的长度通过刻在吸引导管22上的刻度(未图示)和刻在气管管子上的刻度(未图示) 来确认。
(4)压力阀24处于ON状态,使吸引导管22的内部为负压。用吸引导管22以规 定时间吸引气管内的管子中的异物(痰等)。
(5)一边维持吸引导管22内部的负压,一边拿着压力阀24从气管管子拉回吸引导 管22。
(6)如图8所示,通过拿着压力阀24进行拉回而将保护套23拉回到压力阀24侧, 内筒部10也向压力阀24侧滑动。由此,解除第一突起部7从基端侧对阀芯部20的 推压。并且,利用阀芯部20的自封闭性而呈闭合状态的阀芯部20,其被内筒部10 的第二突起部28的从顶端侧推压。另外,阀芯部20的闭合,也可以利用被拉回的吸 引导管22的负压来进行。其结果是,无论操作者的操作是否恰当,都利用吸引导管 22向气管管子侧的移动来防止阀芯部20呈开放状态。
(7)如图8所示,目视确认吸引导管22是否充分拉回。该确认通过刻在吸引导管 22上的标记来进行。
(8)在吸引导管装置21的清洗用端口13上连接有充填了清洗水(灭菌水)的压液器 27。此时,利用吸引导管22的负压,使清洗水通过开口部9注入到流路2,清洗吸引 导管22。
在本发明中,由于通过第二突起部8使阀芯部20保持闭合状态,使流路2保持 密封状态,因此,清洗水不会从阀芯部20向气管管子侧泄漏。另外,在本发明中, 如图7所示,因为即使在吸引导管22未充分拉回的状态下进行清洗操作,清洗用端 口13与开口部9也不会连通,因此,清洗水不会流入气管管子侧。此外,在本发明 中,由于阀芯部20利用内筒部10的移动进行开闭,所以吸引导管22不会与阀芯部 20接触,附着于吸引导管22的异物不会附着到阀芯部20上。
(9)对患者的呼吸状态进行确认,判断是否需要再次进行吸引。若吸引完了,则使 压力阀24处于OFF状态,从吸引泵26卸下吸引导管装置21。若需要再次吸引,则 重复(3)以后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