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备有抓紧带的摄像机。
背景技术
公知的有例如视频摄影机的摄像机。此种视频摄影机设置有摄像机体,该摄像机体形成为具有由前到后的长度及由上到下的高度大于由左到右的宽度的扁平矩形形状,设置有摄影光学系统使得其由摄像机体的前表面的上部分露出,设置有摄影操作部件使其处于摄像机体侧表面的上前部分,并且在摄像机体的右侧表面还设置有抓紧带。这种抓紧带的端部连接到摄像机体地侧表面的前部分及后部分的位置。那么就使得右手的手掌朝向摄像机体的侧表面。除了拇指外的其它四个手指就插入形成在抓紧带及摄像机体的侧表面之间的空间,同时右手的背部朝向抓紧带的内部,由此,例如,拇指位于摄像机体的下部分或后部分。除了拇指外的其它手指就位于摄像机体的上部分或前部分。这意味着在使用拇指及其它手指抓紧摄像机体的同时,可以操作摄影操作部件。(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1-53987
【发明内容】
但是,就相关领域的摄像机来讲,在手插入摄像机体侧表面及抓紧带之间时,手指尖并不总是位于用于抓紧摄像机的适当位置。就安全地抓紧摄像机体考虑,这是不利的。而且手指并不总是位于容易操作摄像操作部件的位置,由此就操作考虑,这也是不利的。此外,因为手插入在摄像机体侧表面及抓紧带之间,所以插入的手被摄像机体侧表面及抓紧带所限制。具体来讲,手掌总是限制在摄像机体的侧表面且手掌不再有任何自由度,这对提高操作及可管理性带来了限制。本发明旨在解决这种情况。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便于使用者抓紧摄像机体,便于使用者操作,并有利于提高操作及可管理性的摄像机。
为了带来上述优点,根据本发明的摄像机包括:摄像机体,其形成为具有由前到后的长度及由上到下的高度大于由左到右的厚度的扁平矩形形状;摄影光学系统,其被设置使得由所述摄像机体的前表面的上部分露出;摄影操作部件,其被设置在所述摄像机体的右侧表面的上前部分上;及抓紧带,其被设置在所述摄像机体的右侧表面上。所述抓紧带包括第一带及第二带,第一带被安装到所述摄像机体的前部分的下部分上,由此带连接环被安装到带下端且第一带由所述下部分垂下,第二带连接到所述带连接环。所述第二带包括具有允许除了拇指外的右手的四个手指及相应于四个手指的手掌部分插入的尺寸的手插入区。所述手插入区由位于所述摄像机体的右侧表面的内部带区及位于所述内部带区外部的外部带区形成。所述内部带区在纵向方向上的一端被连接到所述带连接环且在纵向方向上的另一端被安装到所述摄像机体的右侧表面的后部分上。因为所述内部带区,所述手插入区因此呈现在所述摄像机体的由前到后的方向上于所述摄像机体的右侧表面上的长形,且所述手插入区倾斜由此所述手插入区的后端位于所述手插入区的前端之上。除了拇指外的右手的四个手指及相应于四个手指的手掌部分然后插入通过手插入区,由此拇指尖端与所述摄像机的后表面接触且所述摄像机至少由与所述摄像机体的前表面接触的中指及无名指的尖端把持。所述摄影操作部件然后可以通过食指操作。
由此,根据本发明,手插入通过第一带确保的相对于摄像机体的右侧表面具有充分的运动自由范围的手插入区中。这在可以确保手掌的充分自由度上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这也方便手指尖到达适当的位置以抓紧摄像机体使得摄像机体被安全地把持。手指也可以方便到达容易操作摄影操作部件的位置,这有利于操作设置于摄像机体右侧表面前部分的上部分处的摄影操作部件。这意味着没有如现有技术中的摄像机体侧表面的对手的限制,可以确保手掌的充分自由度,且这有利于提高操作及可管理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从第一实施例的摄像机的前方的透视图;
图2是从第一实施例的摄像机的后方的透视图;
图3是从第一实施例的摄像机的下方的透视图;
图4是说明了抓紧带到摄像机的连接的视图;
图5是说明了将抓紧带安装到摄像机之上或从其上拆除的另一视图;
图6是说明了将抓紧带安装到摄像机之上或从其上拆除的又一视图;
图7是示出了抓紧带的结构的透视图;
图8是示出了抓紧带的结构的另一透视图;
图9是示出了抓紧带的结构的又一透视图;
图10是示出了抓紧带的结构的又一透视图;
图11是示出了抓紧带的结构的又一透视图;
图12是说明了抓紧带的使用的视图;
图13是说明了抓紧带的使用的另一视图;及
图14是说明了摄像机的操作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提供具有能使四个手指和相应于四个手指的手掌通过抓紧带的大小的手插入区,由此实现使摄像机体容易抓紧、使操作简便、并改进了操作及可管理性的优点。
第一实施例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进行描述。在本说明书中,摄像机的左及右是指从后方观察的摄像机的左及右。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摄像机是可以记录运动画面及静止画面的视频摄影机100。视频摄影机100装备有摄像机体10。摄像机机构及影像机构被一体式设置于摄像机体10之中。摄像机体10形成为具有由前到后的长度及由上到下的高度大于由左到右的厚度的扁平矩形形状。在本实施例中,摄像机体10被形成为由上到下的高度大于由前到后的长度的尺寸由此视频摄影机100是立式。
如图1所示,摄像机体10设置有为由摄像机体10的前表面1002的上部分露出而定位的摄影光学系统12。如图2及图3所示,探视器14设置在摄像机体10的后表面1004的上部分。电源开关16及用于启动和停止运动画面记录的启动/停止按钮18设置在后表面1004上于探视镜14下面的位置。如图3所示,变焦杆20以可摆动的形式布置在摄像机体10的右侧表面1012的前部分的上部分上,且用于拍摄静止画面的快门按钮22设置在变焦杆20的后方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电源开关16、启动/停止按钮18、变焦杆20及快门按钮22构成本发明的摄影操作部件。
如图2所示,矩形的显示单元24以可以打开和关闭的方式设置在摄像机体10的左侧表面1010的上半部分,且还设置了在关闭时用于容纳显示单元24的凹入部分1011。显示单元24装备有壳体25及显示器26。壳体25呈矩形且呈具有由前到后的尺寸大于由上到下的尺寸的椭圆矩形,且前部分被连接使得在设置在摄像机体10的左侧表面1010的前部分的上部分的铰链2502处可以打开并关闭。使用铰链2502的壳体25的连接使得可以绕沿摄像机体10的垂直方向延伸的第一轴旋转并绕与第一轴呈直角的第二轴旋转。壳体25设置有位于厚度方向的一侧上的外表面2504,位于厚度方向的另一侧上的内表面2506,及设置在内表面2506的凹入部分。壳体25的外表面2504被构造使得在显示器26被关闭时形成由摄像机体10的表面延续的摄像机体10的表面的一部分。显示器26被容纳在凹入部分中。由此壳体的内表面构成绕显示器的外围延伸的矩形框架表面。显示器26用于显示包括运动画面、静止画面及字符等的画面。显示器例如由混合液晶显示器及用于照明混合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所构成。在本实施例中,混合液晶显示器被背光照明的显示,及背光关闭且不照明混合液晶显示器,而是使用来自周围环境的灯光照明混合液晶显示器的显示都是可能的。
在内表面2506的铰链2502的相对侧位置,背光按钮28被设置在上侧且启动/停止按钮30被设置在下侧上,更具体讲处于在壳体的由前到后的方向上铰链2502的相对侧位置。背光按钮28用于打开和关闭显示器26的背光,且启动/停止按钮30以与启动/停止按钮18相同的方式启动及停止运动画面的记录。背光按钮28及启动/停止按钮30设置处于显示单元24的内表面2506的铰链2502的相对侧上的位置。如果在如图13及图14所示拍摄高角度或低角度照片时,显示单元24的屏幕表面朝向使用者侧,那么背光按钮28及启动/停止按钮30将必然位于通过使用者左手的手指尖操作便捷的位置,且由此有利于提高操作的简便。还具有以下优点,即显示单元24的壳体25的边缘是在厚度方向上使用左手的拇指及手指在靠近背光按钮28及启动/停止按钮30的位置被抓紧的,由此可以防止摄像机震动并达成稳定的摄影姿态。设置于显示单元24的壳体25的开关决不限于背光按钮28及启动/停止按钮30,还可以是,例如,焦距操作开关或快门开关等。此外,这些开关中的一些或全部也可以以设置在显示器26的屏幕表面上的触摸开关实现。
抓紧带40设置在摄像机体10的右侧表面1012,如图1及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抓紧带40具有第一带42及第二带44。第一带42及第二带44由例如柔性合成树脂材料制成。第一带42的在纵向方向上的一端被安装在处于摄像机体10的右侧表面1012的前部分的下部分上的安装区1014,且带42的另一端被安装在矩形环状带连接环4202上,同时衬垫4204被安装在除纵向上两端的第一带42上。当摄像机体10被举起时,第一带42以第一带的宽度方向平行于摄像机由前到后的方向的形式,由安装区1014垂下。衬垫4204由例如如人造皮革、厚布、柔性合成树脂或柔性橡胶等柔性材料形成。
设置第二带44使得其与带连接环4202连结。如图1及图3所示,在第二带44处,作为设置了处于摄像机体10的右侧表面1012位置处的内部带区4402及处于内部带区4402的外部的外部带区4404的结果,设置了具有允许除了拇指外的四个手指和相应于四个手指的手掌部分插入到其中的大小的手插入区48。内部带区4402的纵向方向上的一端连接到带连接环4202。内部带区4402的纵向方向上的另一端安装到摄像机体10的右侧表面1012的后部。在本实施例中,内部带区4402的另一端安装到摄像机体10的右侧表面1012的后部并处于高于安装区1014的位置,第一带42在安装区1014安装到摄像机体10。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内部带区4402的另一端以可拆卸的形式安装到摄像机体10的右侧表面1012的后部。对其更详细的描述,如图4、图5及图6所示,由椭圆配合孔4602及释放杆4604构成的配合/脱离机构46被设置在摄像机体10的右侧表面1012的后部,且如图8所示,与配合/脱离机构46配合及脱离的卡扣4406被设置于内部带区4402。如图5所示,在内部带区倾斜使得内部带区4402的前部变的比后部高时,卡扣4406的配合件4408插入配合孔4602。然后,如图6所示,在倾斜使得内部带区4402的前部变的比后部低后,配合件4408与配合/脱离机构46相配合。此外,如图6所示,释放杆4604由内部带区4402的倾斜状态操作,且当如图5所示发生倾斜使得内部带区4402的前部变的比后部高时,配合件4408由配合/脱离机构46释放。可以采用相关技术领域公知的不同结构用于配合/脱离机构46及卡扣4406的结构。
作为以此方式将内部带区4402的纵向方向上的两端连接到带连接环4202及配合/脱离机构46的结果,手插入区48在摄像机体10的从前到后的方向上在摄像机体10的右侧表面1012呈长形,且手插入区48的后端倾斜由此处于比手插入区48的前端更高的位置。特别地,从摄像机体10的侧面观察,在手插入区48的纵向方向上的前部分低于摄像机体10,在手插入区48的纵向方向上的中间部分位于摄像机体10下表面的附近,且手插入区48的后部分位于摄像机体10的右侧表面1012。此外,手插入区48是这样的,即通过以安装到配合/脱离机构46的后端的位置为支点,手插入区48的前端可以在垂直方向和远离摄像机体10的右侧表面1012的方向运动,由此可以保证自由度。此外,手插入区48的前端连接到第一带42的下端。通过将安装区1014作为支点,手插入区48的前端由此可以在对应于第一带42的运动范围的范围内运动,由此可以确保手插入区48的更大的自由度。手背衬垫50安装于外部带区4404。手背衬垫50例如由柔性材料如人造皮革、厚布、柔性合成树脂或柔性橡胶等制成。在本实施例中,衬垫52安装于手背衬垫50。当除了拇指的右手的四个手指及相应于四个手指的手掌部分插入手插入区48中并覆盖内部带区4402时,衬垫52与手掌接触。衬垫52例如由柔性材料如人造皮革、厚布、柔性合成树脂或柔性橡胶等制成。如上所述,通过将手背衬垫50安装到外部带区4404并在内部带区4402设置从衬垫50延续的衬垫52,使用者有可能立即发现他/她的手掌是否已经穿过手插入区48。由此通过将除了拇指的四个手指及相应于四个手指的手掌部分插入通过手插入区48,使拇指的端部与摄像机体10的后表面接触且至少中指的尖端及无名指的尖端与摄像机体10的前表面接触,可以把持摄像机10。那么就有可能使用食指操作变焦杆20及快门按钮22。
给出如图7至图11所示第二带44的详细描述,第二带44通过在纵向方向上于中间部分折叠单一带体并连结端部而形成。由除了带体被连结的连结区4410之外的带体部分形成内部带区4402及外部带区4404。由一对可以打开及闭合的打开及闭合片5002A及5002B及安装到打开及闭合片5002A及5002B的相对表面的表面扣件5004A及5004B构成了手背衬垫50。外部带区4404然后被插入通过打开及闭合片对5002A及5002B中一个打开及闭合片5002A上的表面扣件5004A的内部,并与表面扣件一起被缝合到打开及闭合片5002A上。衬垫52由打开及闭合片5002A中伸出。在本实施例中,沿衬垫52的纵向方向延伸的带插入通孔5202被设置在衬垫52内且内部带区4402被插入通过此带插入通孔5202。如图10所示,在带连接环4202处,连结区4410及靠近连结区4410的内部带区4402及外部带区4404的部分被插入并如图9所示由内部带区4402被折回。然后连结区4410的端部被布置在打开及闭合片对5002A及5002B之间,由此连结区4410的端部的表面扣件4412被安装到打开及闭合片5002A的表面扣件5004A上。然后,如图7所示,通过经由表面扣件5004A及5004B闭合打开及闭合片对5002A及5002B,实现了通过打开及闭合片5002A及5002B的支撑。由打开及闭合片对5002A及5002B支撑,通过改变连结区4410的长度,可以调整手插入区48的尺寸。配合扣件4414然后被安装到连结区4410的端部由此连结区4410不会从带连接环4202脱离。
然后,给出操作结果的描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通过将除了拇指的右手的四个手指及相应于四个手指的手掌部分插入通过手插入区48,由此拇指的端部与摄像机体10的后表面1004接触且中指的尖端及无名指的尖端与摄像机体10的前表面1002接触来把持摄像机体10。然后有可能使用食指操作例如变焦杆20及快门按钮22等的摄影操作部件。或者,通过将除了拇指的右手的四个手指及相应于四个手指的手掌部分插入通过手插入区48,由此拇指的端部与摄像机体10的后表面1004接触且中指、无名指及小指的尖端与摄像机体10的前表面1002接触来保持摄像机体10。然后有可能使用食指操作摄影操作部件。在此情况下,不同于现有技术,不是将手插入摄像机体10的侧表面与抓紧带之间,而是手通过相对于摄像机体的右表面1012可以自由运动的手插入区48。此外,插入区48的前端在摄像机体10的前端的下部分之下的某个距离处连接到第一带42的下端,可以确保相对于摄像机体10的右侧表面1012有更大的运动自由范围。插入手插入区48中的手由此不受摄像机体10的右侧表面1012及抓紧带40的限制,可以确保手掌的大的自由度,且因为摄像机体10被手指尖把持,所以便于手指到达适当的位置。这有利于可靠的抓紧摄像机体10。手指容易的到达可以方便操作例如变焦杆20及快门按钮22等的摄影操作部件的位置,这也有利于操作设置于摄像机体10的右侧表面1012的前部分的上部分的摄影操作部件。此外,不同于现有技术,不是将手插入摄像机体10的侧表面与抓紧带40之间,而是将手插入确保相对于摄像机体10的右侧表面1012的充分的运动自由度的手插入区48。由此可以在确保手的充分的运动自由度的同时,手不会如现有技术中被摄像机体10的右侧表面1012所限制,由此可以提高操作及可管理性。
在本实施例中,内部带区4402的后端以可拆卸的方式被安装到摄像机体10的右侧表面1012。由此通过从摄像机体10的右侧表面1012移开内部带区4402的后端部分,可以将抓紧带40作为捆扎带使用。即,如图7及图8所示,通过从摄像机体10的配合/脱离机构46上移开抓紧带40的内部带区4402的卡扣4406,内部带区4402可以从摄像机体10的右侧表面1012脱离。然后,如图9、图10及图11所示,连结区4410的端部从打开及闭合片对5002A及5002B之间被抽出,且拉回连结区4410直到配合扣4414与带连接环4202配合。然后,通过经表面扣件5004A及5004B闭合打开及闭合片对5002A及5002B,抓紧带40可以作为捆扎带使用。特别地,当连结区4410被抽出直到配合扣4414与带连接环4202配合时,如图11所示,内部带区4402与外部带区4404的长度变为最大,手插入区48的尺寸也变的最大,且手插入区48的尺寸变为可以允许整个手掌进入。由此可以通过手插入区48插入右手并使用抓紧带40作为捆扎带。在此情况下,如图13所示,右手被插入通过手插入区48且在手插入区48位于手腕处时可以使用右手抓紧摄像机体10。在摄像机体10被定位高于使用者的头部进行高角度摄影的情况下,或在摄像机体10被定位低于使用者的头部进行低角度摄影的情况下,可以自由的改变摄像机体10的姿态并提高操作及可管理性。
在本实施例中,描述了抓紧带40由第一带42及独立于第一带42的第二带44构成的情况。但是,根据带的操作情况和/或带连接环4202的结构,可以由单一的带构成抓紧带40。那么本发明自然可以应用于抓紧带40是单一带的结构。在此情况下,相应于本实施例的带部分将分别对应于第一带42及第二带44。此外,本实施例示出了摄像机是视频摄影机的示例,但本发明自然还可以应用于不同的摄像机,例如数字摄像机、电视摄像机或胶卷型(film-type)摄像机。
最后,上述的实施例及例子仅是本发明的示例。需要注意的是本发明不只限于这些实施例及例子,根据其设计等,可以进行不同的改变组合及次组合而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
本发明基于在日本专利局于2003年12月26日提交的日本优先权文件JP2003-432261,这里通过引用将其全部内容包括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