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丝,该导丝被用作以治疗或检查为目的而插入 体腔内的医疗器具。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治疗或检查,使用导管以插入血管、消化道、输尿管 等管状器官或体内组织,作为引导导管的导丝,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 案。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导丝,该导丝包括沿指向基端 侧的方向直径逐渐增大的轴,以及缠绕在该轴的顶端部的螺旋体,且 螺旋体的中间部分被固定材料固定在轴上。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7-9009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此,例如根据交叉法(Cross Over),当从位于右脚的下肢血管 向位于左脚的下肢血管,并沿着呈倒U字形的路径,插入现有文献1 中记载的导丝时,即插入具有沿指向基端侧的方向直径逐渐变大的轴 的导丝时,除了难以使导丝追随于这种极度曲折的下肢血管、以及操 作性下降之外,还存在轴在与血管壁接触等时因所受到的负荷而过度 弯折的可能性。其结果为,例如,轴的基端侧(粗径部分)发生永久 变形,可能会对其后的操作造成妨碍。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所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丝,即 使在插入极度曲折的血管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较高的追随性,并且 能够抑制永久变形。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导丝具有以下 特征:
本发明第一方式的导丝,包括芯轴与缠绕在该芯轴的顶端部的第 一螺旋体,其中,第二螺旋体通过接合部接合在所述芯轴的基端部, 所述第二螺旋体由绞线形成,所述绞线由多条编丝绞合而成。
根据第一方式,在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导丝中,接合部设置在第 一螺旋体的内侧。
根据第一或第二方式,在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导丝中,形成第二 螺旋体的材料与形成芯轴的材料相同。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导丝,包括第二螺旋体与缠绕在该第二螺旋 体的顶端部的第一螺旋体;所述第二螺旋体由绞线形成,所述绞线由 多条编丝绞合而成。
基于第一方式至第四方式的任一项,在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导丝 中,第二螺旋体由多束绞线螺旋状地缠绕而成,所述绞线由多条编丝 绞合而成。
基于第一方式至第五方式的任一项,在本发明的第六方式的导丝 中,第二螺旋体为空心体。
在第一方式中,第二螺旋体通过接合部接合在芯轴的基端部,第 第二螺旋体由绞线形成,所述绞线由多条编丝绞合而成。由于在这种 绞线(第二螺旋体)中,编丝之间能够进行微小的相对移动,因此, 除具有自由度,且柔软性较高之外,还确保了足够的复原性。
因此,例如根据交叉法,当从位于右脚的下肢血管向位于左脚的 下肢血管,并沿着呈倒U字形的曲折路径推进导丝时,能够使导丝易 于追随这种过度弯曲的血管的形状,从而即使该导丝的基端部分在与 血管壁接触等时因受到的负荷而过度弯折,也很难发生永久变形。因 此,不存在对其后的操作造成妨碍的风险,使得导丝能够持续使用。
在第二方式中,接合部设置在第一螺旋体的内侧。通过这种手段, 即使在接合部设置成相对于芯轴的表面及绞线的表面呈突出状的情况 下,接合部也在被第一螺旋体覆盖的状态下设置在其内侧。因此,这 样的接合部不存在与血管壁接触而损伤血管壁的风险。
另外,由于第二螺旋体相对芯轴接合的位置(接合部)被第一螺 旋体覆盖,因此,这样的接合部将不会接触血管内的硬化病变部位而 产生负荷,能够维持两者的良好接合状态。
形成第三方式中的第二螺旋体与形成所述芯轴的材料相同。通过 这种手段,第二螺旋体相对芯轴的接合变得坚固,不存在在手术中两 者脱离的风险,安全性得以确保。
第四方式的导丝包括第二螺旋体与缠绕在该第二螺旋体的顶端部 的第一螺旋体;第二螺旋体由多条编丝绞合而成的绞线形成。通过这 种手段,在第二螺旋体的整个长度方向上,由于编丝之间能够进行微 小的相对移动,因此,能够确保足够的自由度并提高柔软性,也能够 确保足够的复原性。
因此,例如根据交叉法,当从位于右脚的下肢血管向位于左脚的 下肢血管,并沿着呈倒U字形的曲折路径推进导丝时,能够使导丝更 加易于追随这种过度弯曲的血管的形状,从而即使该导丝在与血管壁 接触等时因受到的负荷而过度弯折,也能够在导丝的整个长度方向上 抑制永久变形。因此,不存在对其后的操作造成障碍的风险,使得导 丝能够持续使用。
在第五方式的导丝中,第二螺旋体由多束绞线螺旋状地缠绕而成。 通过这种手段,除了相邻绞线之间发生微小的相对移动之外,形成这 种的绞线的编丝之间也能够发生微小的相对移动,因此,与上述第一 方式相比,能够进一步增加自由度并确保足够的柔软性。因此,例如 根据交叉法,从位于右脚的下肢血管向位于左脚的下肢血管,并沿着 呈倒U字形的曲折路径推进导丝时,能够使导丝更加易于追随这种过 度弯曲的血管,提高该导丝的操作性。
进一步地,在导丝基端部(第二螺旋体)上施加旋转力时,编丝 之间互相拧紧,同时绞线之间也互相拧紧,从而使接触压强增加,提 高贴紧性。其结果为,足够的转矩被确实地传递至顶端侧,即使在过 度弯曲的下肢血管内,也能够确保导丝的良好压入性。
在第六方式的导丝中,第二螺旋体为空心体。通过这种手段,在 第二螺旋体的中心设置间隙,可更进一步地提高第二螺旋体的柔软性。 其结果为,例如根据交叉法,当从位于右脚的下肢血管向位于左脚的 下肢血管,并沿着呈倒U字形的曲折路径推进导丝时,能够使导丝切 实地追随这种过度弯曲的血管,更进一步地提高该导丝的操作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导丝的部分截面放大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导丝的第二螺旋体的立体 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导丝的部分截面放大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导丝的部分截面放大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导丝的部分截面放大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涉及的导丝的部分截面放大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涉及的导丝的第二螺旋体的立体 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涉及的导丝的部分截面放大图;
图9是图8中第二螺旋体的A-A截面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涉及的导丝的部分截面放大图;
图11是图10中第二螺旋体的B-B截面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涉及的导丝的部分截面放大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涉及的导丝的第二螺旋体的立体 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第九实施方式涉及的导丝的部分截面放大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第九实施方式涉及的导丝的第二螺旋体的立体 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第十实施方式涉及的导丝的部分截面放大图;
图17是图16中第二螺旋体的C-C截面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第十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导丝的部分截面放大 图;
图19是图18中第二螺旋体的D-D截面图。
标记说明:
1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导 丝
20,220,320,420:芯轴
30:第一螺旋体
40,140,240,340,440,520,620,740,820,940,1020:第 二螺旋体
41,141,441,521,621,741,841,621:形成第二螺旋体的编 丝
143,623,943,1023:形成第二螺旋体的绞线
60,260:接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导丝进行说明。在图1中, 左侧为插入体内的顶端侧,右侧为由医师等手术者操作的基端侧。另 外,各图是导丝的示意性的图示,与实际的尺寸比例不同。
图1示出的导丝10用于根据例如交叉法进行下肢血管的治疗。导 丝10包括:芯轴20、缠绕在该芯轴20的顶端部的第一螺旋体30、与 该芯轴20的基端部接合的第二螺旋体40。
首先,对芯轴20进行说明。按照从顶端向基端侧的顺序,芯轴20 具有第一直线部21a、锥部21b及第二直线部21c。第一直线部21a是 芯轴20的最顶端侧的部分,也是芯轴20中最柔软的部分。该第一直 线部21a通过冲压加工形成为平板状。锥部21b形成为截面是圆形的 锥形,向顶端侧的方向缩小直径。第二直线部21c具有比第一直线部 21a大的直径。
作为形成芯轴20的材料,不做特别限定,例如,可使用不锈钢 (SUS304)、镍钛合金等超弹性合金、琴钢丝、钴基合金等。
然后,对第一螺旋体30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螺旋体30 是由编丝螺旋状地缠绕而成的单股螺旋体。然而,该第一螺旋体30的 形态并不仅限于此,例如,也可是由多条编丝绞合而成的绞线形成的 多股螺旋体。
作为形成第一螺旋体30的材料,不做特别限定,可举例如下:马 氏体不锈钢、铁素体不锈钢、奥氏体不锈钢、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 钢或析出硬化不锈钢等不锈钢,镍钛合金等超弹性合金,作为不透X 射线金属的铂、金、钨、钽、铱或这些金属的合金等。
如图1所示那样,第一螺旋体30的顶端通过顶端侧接合部51固 定在芯轴20的顶端。另一方面,第一螺旋体30的基端通过基端侧接 合部53固定在芯轴20上。对形成顶端侧接合部51及基端侧接合部53 的材料不做特别限定,可举例如下:锡铅合金、铅银合金、锡银合金、 金锡合金等金属焊料。
在本实施方式中,芯轴20的基端部(第二直线部21c)从第一螺 旋体30露出。并且,第二螺旋体40通过接合部60接合在该芯轴20 的基端。
如图2所示,该第二螺旋体40由多条编丝41绞合而成的绞线形 成。更具体而言,第二螺旋体40由芯线41a和包覆芯线41a的外周而 缠绕的6条侧线41b构成。
作为形成第二螺旋体40的材料,不做特别限定,可举例如下:马 氏体不锈钢、铁素体不锈钢、奥氏体不锈钢、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 钢或析出硬化不锈钢等不锈钢,镍钛合金等超弹性合金,作为不透X 射线金属的铂、金、钨、钽、铱或这些金属的合金等。
作为将该第二螺旋体40接合在芯轴20的基端的接合部60,可由 如下列举的金属焊料形成:锡铅合金、铅银合金、锡银合金、金锡合 金等。然而,作为第二螺旋体40相对芯轴20的基端的接合手段,不 做特别限定,可举例如下:利用激光的点焊、对接滚焊等电阻对焊等。
像这样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多条编丝41绞合而成的绞线形成 的第二螺旋体40,通过接合部60接合在芯轴20的基端部。在这样的 绞线(第二螺旋体)中,由于编丝41之间能够进行微小的相对移动, 因此除具有自由度,且柔软性较高之外,还确保了足够的复原性。
因此,例如根据交叉法,当从位于右脚的下肢血管向位于左脚的 下肢血管,并沿着呈倒U字形的曲折路径推进导丝10时,易于使导丝 10追随这种过度弯曲的血管的形状,即使该导丝10的基端部分在与血 管壁接触等时因受到的负荷而过度弯折,也难以发生永久变形。因此, 不存在对其后的操作造成障碍的风险,使得导丝10能够持续使用。
第二实施方式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导丝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部分截面放大图。在 图3中,左侧为插入体内的顶端侧,右侧为由医师等手术者操作的基 端侧。另外,对于和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件,赋予相同标 记并省略说明,下面将围绕不同点进行说明。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芯轴20的基端部从第一螺旋体30中露 出,第二螺旋体40相对芯轴20接合的位置(接合部60)也在第一螺 旋体30的基端侧露出。与之相对,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导丝200中,芯 轴220的基端K1位于第一螺旋体30的内侧(比第一螺旋体30的基端 K2更接近顶端侧),第二螺旋体240相对芯轴220接合的位置(接合 部260)设置于该第一螺旋体30的内侧。
如图3所示那样,通过这种手段,即使在接合部260设置成相对 于芯轴220的表面及第二螺旋体240的表面呈突出状的情况下,接合 部260也在被第一螺旋体30覆盖的状态下设置在其内侧。因此,这样 的接合部260不存在与血管壁接触而损伤血管壁的风险。
另外,由于第二螺旋体240相对芯轴220接合的位置(接合部260) 被第一螺旋体30覆盖,因此,这样的接合部260将不会接触血管内的 硬化病变部位,能够维持两者的良好接合状态。
第三实施方式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导丝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部分截面放大图。在 图4中,左侧为插入体内的顶端侧,右侧为由医师等手术者操作的基 端侧。另外,对于和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件,赋予相同标 记并省略说明,以下围绕不同点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芯轴220的基端K1位于第 一螺旋体30的内侧(比第一螺旋体30的基端K2更接近顶端侧),第 二螺旋体240相对芯轴220接合的位置(接合部260)设置于该第一螺 旋体30的内侧。与之相对,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导丝300中,第一螺旋 体30的基端通过基端接合部353固定在芯轴320上,并以覆盖第二螺 旋体340相对芯轴320接合的位置S的方式设置基端接合部353。优选 地,第一螺旋体30的基端和芯轴320的基端在长度方向N上位于相同 位置,并以覆盖第二螺旋体340相对芯轴320接合的位置S的方式设 置基端接合部353。
即,设置该基端接合部353,使其覆盖第二螺旋体340相对芯轴 320接合的位置S的整个圆周。通过这种手段,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 将第一螺旋体30的基端接合在芯轴320上的基端接合部353,芯轴320 和第二螺旋体340的接合位置S得以加强。
其结果为,例如根据交叉法,从位于右脚的下肢血管向位于左脚 的下肢血管,沿着呈倒U字形的曲折路径推进导丝300时,即使导丝 300因追随这样的血管而处于大幅度弯折的状态下,第二螺旋体340也 不会从芯轴320脱落,第二螺旋体340相对该芯轴320的良好接合状 态得以保持。
第四实施方式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导丝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部分截面放大图。在 图5中,左侧为插入体内的顶端侧,右侧为由医师等手术者操作的基 端侧。另外,对于和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件,赋予相同标 记并省略说明,以下围绕不同点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导丝400中,形成第二螺旋体440的编丝441的 材料与形成芯轴420的材料相同。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从需确保 足够的柔软性和相对弯曲的复原性的观点出发,对于形成第二螺旋体 440的编丝441的材料及形成芯轴420的材料,优选两者均由不锈钢形 成。
像这样地,对于形成第二螺旋体440的编丝441,通过与形成芯轴 420的材料相同的材料来形成,使得第二螺旋体440相对芯轴420的接 合变得牢固,两者不会在手术中脱离,从而确保安全性。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记载了应用第一实施方式的导丝的 实例,但也可在第二实施方式及第三实施方式中采用本结构。在这样 的情况下,也不会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产生任何影响,同样地, 能够维持第二螺旋体相对芯轴的良好接合状态。
第五实施方式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导丝的第五实施方式的部分截面放大图。在 图6中,左侧为插入体内的顶端侧,右侧为由医师等手术者操作的基 端侧。另外,对于和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件,赋予相同标 记并省略说明,以下围绕不同点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导丝500由第二螺旋体520与缠绕在该第二螺旋体 520的顶端部的第一螺旋体30形成。
第二螺旋体520在其整个长度方向N上,由多条编丝521绞合而 成的绞线形成。更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该第二螺旋体520与上述 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二螺旋体相同,由芯线521a和包覆芯线521a的 外周而缠绕的六条侧线521b构成。
另外,第一螺旋体30的顶端通过顶端侧接合部551接合在第二螺 旋体520的顶端,第一螺旋体30的基端通过基端侧接合部553接合在 第二螺旋体520的大致中间部位。
像这样地,在整个长度方向N上,导丝500具备由多条编丝521 绞合而成的绞线形成的第二螺旋体520,根据这样的导丝500,由于在 第二螺旋体520的整个长度方向上,编丝521之间能够进行微小的相 对移动,因此,能够确保足够的自由度从而提高柔软性,复原性也得 以充分确保。
因此,例如根据交叉法,从位于右脚的下肢血管向位于左脚的下 肢血管,沿着呈倒U字形的曲折路径推进导丝500时,能够使该导丝 整体易于追随这种过度弯曲的血管的形状。另外,即使该导丝500在 与血管壁接触等时因受到的负荷而过度弯折,也能够在其整个长度方 向N上抑制永久变形。因此,不存在对其后的操作造成障碍的风险, 使得导丝500能够持续使用。
第六实施方式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导丝的第六实施方式的部分截面放大图。在 图8中,左侧为插入体内的顶端侧,右侧为由医师等手术者操作的基 端侧。另外,对于和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件,赋予相同标 记并省略说明,以下围绕不同点进行说明。
另外,图9是图8中的第二螺旋体的A-A截面图。该图9是第二 螺旋体的示意性图示,形成该第二螺旋体的绞线的截面形状与实际的 尺寸比例不同。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采用多条(在该实施方式中为6条)编 丝绞合而成的一条绞线构成的第二螺旋体。与之相对,第六实施方式 的导丝100采用由多束绞线143螺旋状地缠绕而成的第二螺旋体140, 每束绞线143由多条编丝141绞合而成。
更具体而言,如图9所示,第二螺旋体140由作为芯材的绞线143a 和包覆绞线143a的外周而螺旋状地缠绕的6束绞线143b构成。而且, 这些绞线143a、143b均具有相同的结构。
作为形成第二螺旋体140的材料,不做特别限定,可举例如下: 马氏体不锈钢、铁素体不锈钢、奥氏体不锈钢、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 锈钢或析出硬化不锈钢等不锈钢,镍钛合金等超弹性合金,作为不透X 射线金属的铂、金、钨、钽、铱或这些金属的合金等。
像这样地,在导丝100中,由多束绞线143螺旋状地缠绕而成的 第二螺旋体140接合在芯轴20的基端,且每束绞线143由多条编丝141 绞合而成,除了相邻的绞线143之间能够发生微小的相对移动之外, 形成这样的绞线143的编丝141之间也能够发生微小的相对移动。通 过这种手段,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能够进一步增加自由度从而 确保足够的柔软性。
因此,例如根据交叉法,从位于右脚的下肢血管向位于左脚的下 肢血管,沿着呈倒U字形的曲折路径推进导丝100时,能够使该导丝 100极易追随这种过度弯曲的血管,提高操作性。
进一步地,在导丝100的基端侧(第二螺旋体140)中,在被施加 旋转力时编丝141之间互相拧紧,同时绞线143之间也互相拧紧,从 而使接触压强增加,提高贴紧性。其结果为,足够的转矩被确实地传 递至顶端侧,即使在过度弯曲的下肢血管内,也能够确保导丝100的 良好压入性。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记载了采用第一实施方式的导丝的 实例,但也可在第二实施方式至第四实施方式中分别采用本结构。在 这种情况下,也不会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产生任何影响,同样地, 能够确保导丝的较高的操作性。
第七实施方式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导丝的第七实施方式的部分截面放大图。在 图10中,左侧为插入体内的顶端侧,右侧为由医师等手术者操作的基 端侧。另外,对于和上述第五实施方式相同结构的部件,赋予相同标 记并省略说明,以下围绕不同点进行说明。
而且,图11是图10中的第二螺旋体的B-B截面图。该图11是第 二螺旋体的示意性的图示,形成该第二螺旋体的绞线的截面形状与实 际的尺寸比例不同。
在上述第五实施方式中,采用了由多条编丝521绞合而成的一束 绞线形成的第二螺旋体520。与之相对,本实施方式的导丝600采用多 束绞线623螺旋状地缠绕而成的第二螺旋体620,每束绞线623由多条 编丝621绞合而成。
更具体而言,如图11所示那样,第二螺旋体620由作为芯材的绞 线623a和包覆绞线623a的外周而螺旋状地缠绕的6束绞线623b形成。 而且,这些绞线623a、623b均具有相同的结构。
像这样地,在整个长度方向N上,导丝600具备由多束绞线623 螺旋状地缠绕而成的第二螺旋体620,且每束绞线623由多条编丝621 绞合而成,根据这样的导丝600,除了相邻的绞线623之间能够发生微 小的相对移动之外,形成这样的绞线623的编丝621之间也能够发生 微小的相对移动。通过这种手段,与上述第五实施方式相比,能够进 一步增加自由度从而确保足够的柔软性。
因此,例如根据交叉法,从位于右脚的下肢血管向位于左脚的下 肢血管,沿着呈倒U字形的曲折路径推进导丝600时,能够使该导丝 整体更加易于追随这种过度弯曲的血管的形状。另外,即使该导丝600 在与血管壁接触等时因受到的负荷而过度曲折,也能够在其整个长度 方向N上确实地抑制永久变形。因此,不存在对其后的操作造成障碍 的风险,使得导丝600能够持续使用。
第八实施方式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导丝的第八实施方式的部分截面放大图。在 图12中,左侧为插入体内的顶端侧,右侧为由医师等手术者操作的基 端侧。另外,对于和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件,赋予相同标 记并省略说明,以下围绕不同点进行说明。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采用了由芯线41a和包覆芯线41a的外周 而缠绕的6条侧线41b构成的第二螺旋体40(参照图2)。与之相对, 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导丝700中,采用省略芯线的呈空心状 的第二螺旋体740。即,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螺旋体740由6条编丝741 绞合而成的空心状绞线形成。
通过这种手段,由于在第二螺旋体740的中心设置间隙,因此, 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比,在本实施方式中,更进一步地提高了第二 螺旋体740的柔软性。其结果为,例如根据交叉法,从位于右脚的下 肢血管向位于左脚的下肢血管,沿着呈倒U字形的曲折路径推进导丝 700时,能够确实地使该导丝700追随这种过度弯曲的血管,进一步提 高该导丝700的操作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记载了采用第一实施方式的导丝的 实例,但也可在第二实施方式至第四实施方式中分别采用本结构。在 这种情况下,也不会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产生任何影响,同样地, 能够确保导丝的较高的操作性。
第九实施方式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导丝的第九实施方式的部分截面放大图。在 图14中,左侧为插入体内的顶端侧,右侧为由医师等手术者操作的基 端侧。另外,对于和上述第五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件,赋予相同标 记并省略说明,以下围绕不同点进行说明。
在上述第五实施方式中,采用了由芯线521a和包覆芯线521a的外 周而缠绕的6条侧线521b构成的第二螺旋体520(参照图7)。与之 相对,如图1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导丝800中,采用省略芯线的呈 空心状的第二螺旋体820。即,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螺旋体820由6条编 丝841绞合而成的空心状绞线形成。
通过这种手段,由于在第二螺旋体820的中心设置间隙,因此, 与上述第五实施方式相比,在本实施方式中,更进一步地提高了第二 螺旋体820的柔软性。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导丝800中,在其整个长 度方向N上具有了足够的柔软性。其结果为,例如根据交叉法,从位 于右脚的下肢血管向位于左脚的下肢血管,沿着呈倒U字形的曲折路 径推进导丝时,能够确实地使该导丝整体追随这种过度弯曲的血管, 进一步提高该导丝的操作性。
第十实施方式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导丝的第十实施方式的部分截面放大图。在 图16中,左侧为插入体内的顶端侧,右侧为由医师等手术者操作的基 端侧。另外,对于和上述第六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件,赋予相同标 记并省略说明,以下围绕不同点进行说明。
而且,图17是图16中的第二螺旋体的C-C截面图。该图17是第 二螺旋体的示意性的图示,形成该第二螺旋体的绞线的截面形状与实 际的尺寸比例不同。
在上述第六实施方式中,采用了由作为芯材的绞线143a和包覆该 绞线143a的外周而螺旋状地缠绕的6束绞线143b构成的第二螺旋体 520(参照图9)。与之相对,如图17所示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导丝 900中,采用省略中心的芯材的呈空心状的第二螺旋体940。即,在本 实施方式中,采用由6束绞线943绞合而成的空心状绞线所形成的第 二螺旋体940。
通过这种手段,由于在第二螺旋体940的中心设置间隙,因此, 与上述第六实施方式相比,在本实施方式中,更进一步地提高了第二 螺旋体940的柔软性。其结果为,例如,例如根据交叉法,从位于右 脚的下肢血管向位于左脚的下肢血管,沿着呈倒U字形的曲折路径推 进导丝时,能够更加确实地使该导丝900追随这种过度弯曲的血管, 更进一步地提高该导丝的操作性。
第十一实施方式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导丝的第十一实施方式的部分截面放大图。 在图18中,左侧为插入体内的顶端侧,右侧为由医师等手术者操作的 基端侧。另外,对于和上述第七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件,赋予相同 标记并省略说明,以下围绕不同点进行说明。
另外,图19是图18中的第二螺旋体的D-D截面图。该图19是第 二螺旋体的示意性的图示,形成该第二螺旋体的绞线的截面形状与实 际的尺寸比例不同。
在上述第七实施方式中,采用由作为芯材的绞线623a和包覆该绞 线623a的外围而螺旋状地缠绕的6束绞线623b(参照图11)。与之 相对,如图1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导丝1000中,采用省略芯材的 呈空心状的第二螺旋体1020。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由6束绞线 1023绞合而成的空心状绞线所形成的第二螺旋体1020。
通过这种手段,由于在第二螺旋体1020的中心设置间隙,因此, 与上述第七实施方式相比,在本实施方式中,更进一步地提高了第二 螺旋体1020的柔软性。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导丝1000中,在其整个 长度方向N上具有了足够的柔软性。其结果为,例如根据交叉法,从 位于右脚的下肢血管向位于左脚的下肢血管,沿着呈倒U字形的曲折 路径推进导丝1000时,能够确实地使该导丝整体柔软地追随这种过度 弯曲的血管,更进一步地提高其操作性。